[轉貼] 農民給香港人上的通識教育第一課
很值得大家深思的一篇文章。:o9\7g2?0AAf$S[color=Blue][b]作者:文思慧
飯桌跟前起革命,腳下無泥偽抗爭5H ]Vlgz0T%W2kW
[/b][/color]/t"Sp^K^v8~}
&hKP?A?a5x0Q
[b]Q1:第三世界的農民抗議些甚麼?[/b]
答:一. 生計艱難i.BD,XO1o[X
二. 農耕文化--即植根於土地的文化--之喪失
%o:sQU-p
市面上通常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i#vi*MyI3oF]*C
[b]Q2:為甚麼農民會生計艱難?難道他們自養自種還不夠吃和用嗎?[/b]^Zj ~;fUo k
{$i8aY&w#W*f i
答:首先,現時世上很難保持農村自足,農民會被促使去接受教育或送子女到學校接受教育,有病要到醫院去求醫,又要向化工集團買農藥及肥料等等,又要購置各種現代化用品以防自己被現代社會淘汰出局......這些,在在都要金錢;於是,農民就要種植一些經濟作物以賺取金錢,但亦同時跌入國際貿易的羅網,錢是愈賺愈不夠,連生計也賠上了。另一方面,國家需要農民生產低價原料去支援工業,以讓工業產品進軍國際市場,又需要農作物去養城市人、公務員及軍隊等等,還要推動農產品本身去在國際貿易中賺取外匯。種種剝削,都是以農民為目標﹗
(Y'kkI*IXN9[;WP
故此,要抗議世貿,也不能忘記抗議明知犧牲農民也要入世的各國政府。Xes,FM6Qw5L
[b]
Q3:有句流行口號:「貿易可以脫貧」;國際貿易不是可以增加選擇--農產品可銷往全球各地,拓展市場,難道這不是個最有惠於農民的出路嗎?[/b] u)z2ow s&P&}
U$Q;X$a-u.Te
答:農業為天下本,自古皆然。這裏的「天下」,是指本土之內,這裏的「本」,是指生活所依,文化所繫。今將農產品轉作商品,「市場」更是國際市場,不單是以經濟強國及跨國企業的利益去決定產品價格,農民所得更經多重中間剝削。再者,農產品是為遙遠國度的消費者的需求而種,根本無須符合本土的人、土地、生態的需要:工業化、密集單一及污染浪費的農耕畜牧成為主流。這又算是甚麼出路?
說「貿易可以脫貧」的人,不是對社會、歷史及農業無知,就是有心整蠱。
[b]Q4:但有人說,真正的自由貿易之下,市場真正開放,貧國的農業便有機會發揮其競爭力,利用其比較優勢,進佔富國市場,又可引進富國的先進技術,這豈非「發展」的坦途?1b;gSY s8a"{}{
[/b]
答:首先,所謂貧國的比較優勢,往往就即廉價勞工,及環境生態大賤賣,結果是農民相殘,生靈塗炭。再者,所謂先進技術,往往不是適切技術,而只是跨國農業化工及機械廠企業等等的另一謀利陣地。可想而知,甚麼自由貿易、開放市場、發揮競爭力,都是叫農業與農民和人民的需要脫鉤,在商品化中自掘墳墓。譬如當需求改變或出現其他貧國提供更廉價產品時,出口市場便會消失,屆時這樣的農產品出口國便只能坐以待斃--其本土的傳統知識、水利設施、生態環境等都已遭到嚴重損耗,要回頭重新滿足自己人民的生活所需已變得舉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