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閒情逸誌 » [圖文]紐約市[+]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旅遊區] [圖文]紐約市[+]

布魯克林橋 Brooklyn Bridge

     黎明時份,天空灰濛濛一片,海面泛起如香爐上徐徐氤氳的煙,緩緩游走於曼克頓兩岸的高牆,在鬆濛的晨曦裡,浮現出一座古老大橋。沒有風馳的汽車,沒有喧嘩的人群,隨著微風吹送,你從橋的一端走往宏偉的鐵塔底下,然後回眸一笑……
     叮叮…叮叮…一輪自行車駛近,劃破了清晨的靜寂,把我從回憶中喚醒過來,這是我曾在電視上看到的廣告片段,當時我並不知道拍攝的背景在哪裡,但那迷人景致卻牢記於心,想不到此刻竟然身在景中,我仰望這布魯克林橋上的鐵塔,心中有說不出的喜悅。

    記得英文老師 Mrs Fallon曾對我們說過此橋的歷史,它是第一座橫跨曼克頓市與布魯克林區的大橋,由兩座哥德式鐵塔和四根主鋼索來支撐橋面,建成於1883年,耗時十六載才完工。


   布魯克林橋是紐約市的著名地標,從興建完成後的五十年來,一直是世上最長的橋樑,當高達84米的橋塔落成時,更成為紐約第一座摩天巨樓。眺望這優美大橋,可見無數堅固的鋼繩從上吊下來,承托著道路的重量,雖然每天有逾十萬輛汽車經過,大橋仍可輕易承托比現今更多的汽車流量。

  曼克頓和布魯克林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城市,前者是繁華熱鬧的商業區,後者則是以居住為主的郊區,兩區遙遙相對,中間有寬闊的東河分隔開,所以過往上班下班的人士只能乘渡輪往來兩地,而建橋的構思成為當時的重要項目。其後,向以製造鋼繩著名的企業家羅布林(John A Roebling)想到利用吊橋來跨越兩岸,不過他的建議並沒有獲得許多人認同,直到建橋工程由他的兒子華盛頓完成,布魯克林橋便成為第一座以鋼建成的大橋,而自此以後,沒有人再懷疑他的創新想法,同時很多建橋者也參考此橋的設計而興建大橋。
   
  建築師在構思此橋的設計時,除了有車行道外,更希望設有行人道,好讓東河兩岸的居民可以步行過橋,沿途欣賞河岸風光,同時,亦建議綠化橋樑,於兩旁種植樹木,形成河上的林蔭大道。結果,橋面共劃分成三部份,下層是行車,中間為電車道,兩邊是馬車道,上層則是行人道,不過,由於植林會影響橋樑的結構,所以最終也否決了。雖然不能看到一座瑰麗的綠色吊橋,但人們卻可以自由行走於東河兩岸,已是當時橋樑建築的一大突破。到現在,每年的五月第二個週日定為布魯克林橋節,以慶祝此橋的建成。  

    我從布魯克林區那端步行至曼克頓市下城,這時橋上的行人不多,只有一些年輕人在緩步跑,間有踏著自行車或 roller-blade 的健兒往來穿梭,給清早的布魯克林橋注入了無限生氣,展現新一天的開始。我沐浴在熙和的陽光中,輕風拂過,帶來了海洋的味道,徐徐飄散於橋上每一角落。         
     
    踏著由木板築成的人行道,仿佛回到百多年前的布魯克林橋,各式馬車在下層兩側駛過,前呼後喚,大車小車聲軋軋,留下一道道車痕。沿木板隙縫處穿越下層車道望去,灰綠色的河面鱗波閃閃,無數晶瑩的小眼睛細看著橋上風光,時而交頭接耳,訴說大橋的歷史故事;時而跳躍戲水,直往太陽底方向游去,濺出一個個小水花,在陽光映照下,形成金澄澄的波光,令人看得目眩,也看得迷醉。


     站在橋的中央,可以眺望遠處的自由神像,它佇立於曼克頓市外海,一艘艘滿載旅客的渡輪穿梭於自由島與曼克頓市。從交織的鐵索中望去,左邊是南街海港之17號碼頭,停泊著三艘近百年歷史的帆船,其中之一是著名的北京號(Peking),碼頭旁邊有大型購物商場,售賣各類時裝精品。頂樓的露天廣場鋪設了木甲板,徜徉在舒適的長木椅上,欣賞東河兩岸的日與夜,自是另一種生活情趣。  

    橋的右邊是藍色的曼克頓橋(Manhattan Bridge),遠景可看到曾是世界上最高建築物之帝國大廈(Empire State Building),雖然時至今日,已有許多更高的商廈落成,但帝國大廈依然是荷里活大電影樂於選用的拍攝場地,即如浪漫甜蜜之《緣份的天空》(Sleepless in Seattle),或是驚險之《金剛》(King Kong)等。我每次看到帝國大廈時,總會聯想到一齣齣經典電影,那些拍攝鏡頭逐格逐格在腦海中重現,帶我暫時離開煩囂的現實世界。         

      穿過兩座鐵塔,眼前呈現出曼克頓市的天際線(Skyline),高高低低的商廈連成一線,已看不見開首和終點,這時,我好像身處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正眺望著高樓林立的山巒,但這裡沒有山,在灰暗的天空中,建築群的輪廓更鮮明地勾劃出來。

     我迎著和風,細聽橋上棲息的鳥兒喚叫,忙碌的父母不停帶回食物來餵飼雛鳥,剛回巢去,又急急飛往覓食,跟都市的上班族一樣爭分奪秒,直到黃昏時刻,才能返家休息。
     夜了,我看著天上星辰滿佈,人或鳥、我或橋,不知不覺間已隱沒在大都會的夜色裡。

[ Last edited by william303 on 2005-9-22 at 08:29 PM ]

ny1_bridge_pier.jpg

ny1_bridge_pier.jpg (9.8 KB)
248 x 176 PIXEL下載

ny1_brooklyn_1.jpg

ny1_brooklyn_1.jpg (11.4 KB)
149 x 209 PIXEL下載

ny1_brooklyn_2.jpg

ny1_brooklyn_2.jpg (15.4 KB)
241 x 175 PIXEL下載

ny1_brooklyn_3b.jpg

ny1_brooklyn_3b.jpg (8.7 KB)
245 x 177 PIXEL下載

ny1_brooklyn_4a.jpg

ny1_brooklyn_4a.jpg (12.3 KB)
237 x 174 PIXEL下載

ny1_brooklyn_5.jpg

ny1_brooklyn_5.jpg (14.1 KB)
245 x 176 PIXEL下載

在世界中心呼喚愛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現 代 藝 術 博 物 館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紐約是文化薈萃之都,在藝術和美學上帶領著潮流,同時,也收藏著許多歷史文化遺產,市內約有一百五十多間大大小小的博物館,美術館與畫廊,從名家大師到年輕藝術家的作品,皆可一一觀賞到。即使你是藝術的門外漢,只要身處這大都會,自然會受到周圍的新舊文化特色所感染。走在曼克頓市中心,馬上可看到富有特色的古老建築物,如哥德式天主教堂──St Patrick’s Cathedral,蘇豪區的鑄鐵建築群(cast-iron architecture),而且,又可看到現代建築藝術的玻璃幕牆商廈。即或隨意逛逛,也可找到牆壁上紅紅綠綠的塗鴉,欣賞到地鐵月台上的爵士音樂,觸摸到矗立在街道上的人物雕像...紐約的日與夜,處處充滿著無窮無盡的朝氣和魅力,有說不完的精彩事物。

    我曾經參觀過的博物館與畫廊近七十間,而次數最多的要算是現代藝術博物館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簡稱 MOMA),每次參觀時總有意外驚喜,令我樂而忘返。博物館建於一九二九年夏天,當時由三位女士 Lillie P. Bliss,Mary Quinn Sullivan,Abby Aldrich Rockefeller共同創設,並將此館開放給公眾參觀,同年十一月八日正式開幕。最初以展示繪畫作品為主,後來展品範圍漸漸擴大,包括雕塑,版畫,攝影,印刷品,商業設計,電影,建築,家具及裝置藝術等項目,直到現在,這裡已有超過十萬件收藏品,主要展示從十九世紀末至今的藝術作品,而圖書館則收藏約十四萬的圖書,藝術畫冊與期刊,以及一萬四千多齣電影拷貝,許多都是經典作品,如月球之旅(A Trip to the Moon),大都會(Metropolis)等。

     記得我第一次參觀 MOMA 時是與 Harriet 同行,她是我在大學裡認識的韓國朋友,其實我們曾做了兩天同學,之後,雖然我轉了科,但我們仍然相約一起吃飯聊天,我們有一個共同的興趣──參觀美術館,所以一到週末時,便會往曼克頓市逛。Harriet 說:「在紐約,最好便是欣賞現代美術。」我不大同意,說:「也不,這裡亦有古代文物,大都會博物館便收藏著史前展品哩。」Harriet 笑說:「要看歷史文物,倒不如去羅浮宮或大英博物館,在美國,尤其是紐約,自然最好看的便是現代藝術,我在韓國的美術科老師叫我千萬不要錯過這機會!」我應道:「既然你這麼說,我們觀賞團的第一站該是 MOMA 了,你說是嗎?」Harriet 不住點頭,說:「當然啦。」  

     一個週末的上午,Harriet 和我從五十三街的入口走進現代藝術博物館,大堂中央設置諮詢櫃位,除了可以索取不同語文的館內佈置圖(Floor Plan)外,更有專人解答問題。我們取了 Floor Plan 後,即往左邊的寄存物品處(Checkroom),因為我們的背囊不准帶進館內,所以只有交給管理員,跟著,我們拿著小手袋輕輕鬆鬆的進館去。
     購票後,首先到達的是庭園大廳(Garden Hall),左邊是特別展覽廳,主要展出當代藝術家的作品,而右邊是咖啡廳,供應三文治,薄餅(pizza),蛋糕及飲品等,通過迴廊處,可以觀看一些本館庭園的黑白舊照片。大廳中央設置室外雕塑庭園(Sculpture Garden),在小型噴水池後,矗立著羅丹 Auguste Rodin 的《Balzac》(巴爾薩克像)。園內四周陳列著數十件現代雕塑,並放置了典雅的歐式椅桌,我們坐在小食部旁邊,一面欣賞四周的雕塑,一面品嚐自製的三文治,靜靜地享受和風吹送。

 
   

     博物館面向庭園那邊,採用玻璃幕牆設計,把室外的景致融入館內,也迎進初夏的陽光,這令我想起巴黎的龐比度中心,幾組自動樓梯像輸送帶一樣,把參觀者由上而下,再由下而上,送到不同的樓層,隔著玻璃望進去,就像一件既流動卻又規律化的作品,如果這也屬於藝術範疇的話。


      MOMA共有四個樓層,我們從四樓開始參觀,首先吸引我的是懸掛於樓頂上的直昇機,我跟 Harriet說:「這直昇機跟著名音樂劇《西貢小姐》裡出現過的十分相似啊,想起當時的場景真的很逼真。」Harriet 應道:「可惜我仍未看過,聽說此劇非常受歡迎,有機會一定要去看。」我回說:「不用急,你還會留在這裡一段時間,總會看到的。」我們進入四樓的展覽廳,這裡陳列著汽車,建築設計圖和模型,轉入左邊偏廳,有各式室內傢具及日用品,我特別喜歡那些線條優美的木製椅子,其藝術價值遠比本身的實用價值為大呢。
     三樓的展品以廿十世紀以後至近代作品為主,有超現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普普藝術及前衛雕塑,收藏品有Robert Rauschenberg 的《First Landing Jump》,作品以繪畫加上實物來表達飛機降落的情景,當我仔細觀看時,感覺自己就站在飛機的旁邊。構圖上只有飛機的光落輪,卻更令人觸發聯想,抬頭一看,在腦海中出現整架飛機的底部,正緩緩地滑行。

   
    達利 Dali 的《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持續的記憶)--在一片荒蕪之地,軟弱的袋錶披在動物身上,另一隻掛於枯樹上,第三隻半垂在方形物件的邊緣,一群螞蟻密集於一隻小袋錶的蓋子上,這些錶好像已腐壞的生物,只留下時間的記憶。在這幅畫中,達利表達出他心裡超現實世界的夢境。
    馬克.羅高 Mark Rothko 的《Red, Brown, and Black》(紅,棕,黑)則以三種顏色來佔去整幅畫面,沒有景物,只有簡單色調結構,讓觀賞者自由想像更深更遠的空間。

    著名普普藝術家 Pop Artist--安迪.沃侯 Andy Warhol 的《Gold Marilyn Monroe》(金色瑪麗蓮夢露)複製了明星夢露的肖像相,簡化了她的髮型並換上金黃色調,形成另一幅人像畫作,走出傳統對著人物畫像的框框。Andy Warhol其他作品也是以大眾傳媒或商品為主題,如另一名作《Campell's Soup》(金寶湯),表達出傳媒與商品對現代人的影響力,同時間,他的作品亦成為傳媒報導的焦點,就連他本人更是公眾認識的藝術家。


     
    來到一個偏廳,我們看見一件作品,覺得很有趣,這是 Meret Oppenheim 的《Object》,作品是一隻茶杯,碟和匙羹,全都滿佈毛皮。我問 Harriet:「你認為是甚麼回事呢?她想表達些甚麼?」Harriet 看了一會,說:「我覺得這作品想表現女性溫柔的一面,有一種很舒服的感覺。」我反而感到這作品很奇怪,對 Harriet 說:「唔…我認為它表現出很原始,像茹毛飲血般,是否在諷刺甚麼似的。」Harriet 說:「不要猜了,看看這文字說明吧…這裡說以不相容的元素去表達性的慾望。」我笑著說:「我們都猜不著啊!」     轉往一樓梯處,看到一幅人們上樓梯的繪畫,真妙!我就像走進畫中,跟畫中人一起走上沒盡頭的路,可惜忘記寫下那位畫家的名字,否則可以查看一下這畫家的資料。

    之後,我們到二樓參觀,這裡主要展示繪畫及雕塑,大多是廿十世紀以前的作品,有後印象派,表現主義,野獸派,立體主義及達達主義等名家之作,其中包括:畢加索 Picasso 的《Les Demoiselles d’Avignon》(亞威農的姑娘),梵高 Vincent van Gogh 的《The Starry Night》(星夜),莫奈 Monet 的《Water Lilies》(睡蓮),馬諦斯 Matisse的《Dance》(舞)及《Red filter-033》(紅色工作室)。

   當我站在那《紅色工作室》前面,感覺一切都平面化,再沒有景物遠近之分,看不到地和牆的界線,只有大片紅色下不同形狀的組合,但整體而言,各種物狀組合,大小,顏色,以至空間編排,卻又和諧一致,正好讓觀者慰藉心靈的煩擾。   




  

    當我們正在欣賞盧梭的《The Sleeping Gypsy》(沉睡的吉普賽女郎)時,一位老先生走過來,跟我們說他每次來MOMA時都會看這幅畫,覺得有一種奇妙而安祥的感覺。我問Harriet可有同感,她說:「那女郎好像在沙漠沉睡了,連獅子經過她身邊都沒有察覺。」我點一下頭,說:「是的,而那獅子亦沒有攻擊她之意,如同一隻玩具般,令一切都很寧靜。」那老先生說:「這是圓月的緣故。」我再看著那大幅繪畫中的月,實在很亮很美麗,就算猛獸也不想破壞這和諧的氣氛,只是,當吉普賽女郎睡醒時,情況會是怎樣?不過,也許這是她的夢境,所以一切都那麼安祥恬靜。

 

     跟著,我們走進一處十分寬敞的展覽室,展出了許多馬諦斯的作品,特別喜歡看《Dance》,即使沒有現場音樂,也有一種「舞動」的感覺,那強烈的節奏,越看下去,便越感到畫中人在跳動。我問Harriet為甚麼其中一個人沒有拉著手?她對我說:「這可能因為正在轉動時速度很快,趕不及接上,亦可能是因仍未拖著,更使人覺得有一種立即舞動的意圖。」我也贊同她的說法,難怪看完後,腦海裡仍舊有跳舞的影子。
     地庫主要放映電影,並展出有關的海報及印刷品,我們去到時,剛巧放映完畢,所以只能從電腦熒幕上看一些電影片段。跟著,我們便離開博物館,取回背囊後,我們的藝術之旅仍未完結,這是另一個興奮的時刻,因為我們即將進入博物館旁邊的美術館精品店,這裡無須買票即可入內購物或參觀,不但可以近距離觀看各種仿製藝術品,並可翻閱許多藝術書籍,看中喜愛的明信片,海報,日記簿,案頭用品,或各式各樣的紀念品,更可買下來天天看。

     在收銀處旁邊,勿忘索取兩款精緻的明信片,這是免費的,既可留念,亦可寄給朋友。精品店地庫是兒童室,售賣一些有關藝術的益智圖書,拼圖,拼貼簿,填色遊戲,以至玩具等,培養兒童對藝術的興趣。閣樓則有大型海報及名畫複製品,並提供不同款式的畫框,但價錢並不便宜。我選了一些明信片,包括有畢卡索及梵谷的繪畫,和一張馬諦斯的《Goldfish》小海報,這海報中的金魚跟我在香港家裡的很相像,當我看到它時,便有一種很親切的感覺,仿佛畫裡的魚兒也在游動起來。

ny1_moma_fishbow.jpg

ny1_moma_fishbow.jpg (20.7 KB)
177 x 271 PIXEL下載

ny1_moma_fur.jpg

ny1_moma_fur.jpg (13.8 KB)
248 x 182 PIXEL下載

ny1_moma_garden.jpg

ny1_moma_garden.jpg (25.5 KB)
220 x 297 PIXEL下載

ny1_moma_mati.jpg

ny1_moma_mati.jpg (10.4 KB)
294 x 244 PIXEL下載

ny1_moma_moon.jpg

ny1_moma_moon.jpg (7.7 KB)
323 x 205 PIXEL下載

ny1_moma_nightview.jpg

ny1_moma_nightview.jpg (10.5 KB)
190 x 155 PIXEL下載

在世界中心呼喚愛

紐約滋味湯

紐 約 滋 味 湯


     寒風下,你會堅持走在街頭排長隊一個多小時,只為買一碗濃濃的美式湯嗎?或者,你可會因為一嚐這碗紐約聞名的滋味湯而甘願遵守店主的規條呢?即使都可以,你又願意站在路邊來品嚐這碗只有外賣的熱騰騰的家常湯呢?可能你會覺得有點荒謬,區區一碗湯怎會有這麼大的吸引力,令上千人慕名而來?但是在紐約市,卻真有其事。
       每逢中午時份,曼克頓市的上班一族便會湧到這間位於中西區(Midtown West)的小小湯店──Soup Kitchen International,而此店之所以著名,除了因為那些秘製homemade soup外,更重要的是拜一齣全美最受歡迎的電視劇集《Seinfeld》(香港譯作:宋飛正傳,台灣譯作:歡樂單身派對)所賜,我也是這劇集的忠實觀眾,剛巧那一齣以此店為題的劇集我曾看過,實在令人忍俊不禁。  
    故事是說一間很出名的外賣湯店吸引許多人排隊購買(當然是影射此店啦!),店內掛了一個牌,寫著:”For most efficient and fastest service, the line must be moving. Please have money ready, pick up the soup of your choice, and move to the extreme left.”(為了提供最有效率及快捷的服務,請各位盡量向前行,並準備好錢,選擇你所想要的湯類,以及移向最左邊。)如果顧客未能遵守其中一項規則,便會買不到湯,白白浪費了一小時,同時,更慘的是嚐不到那碗美味湯。

    劇中人依麗(Elaine)聞說這間湯店很有名,她身邊很多朋友都嚐過,對那些湯讚不絕口,於是,她也來湊熱鬧排隊購買,當輪到她時,慣於多言的她竟向店主人不停詢問,但一向沉默寡言的店主人感到不勝其煩,只對她說:”No soup for you!”以作懲罰。她心有不甘,後來再次到這裡,並找了佐治(George)陪伴她前來,她告訴自己這趟不能再多說話,結果嘛,她仍是改不了,忍不住又一次問店主人,他很憤怒地說:”No soup for you…Forever!”(以後也不賣湯給你!),依麗不斷苦苦哀求,最後也喝不到一口湯,並給店主人趕了出店外。後來,她的朋友 Kramer買了一件舊家具,在櫃中找到一張發黃的紙條,依麗和 Kramer看了又看,這原來是那滋味湯的秘方,兩人開心不已。

    現實中,店主人Mr Yeganeh確是掛了一個這樣的牌出來,曾讀過一篇有關此店的報導,Mr Yeganeh希望可以簡化運作,所以定出一套賣湯的規則,不過,仍然有很多人不遵守,那他會否像戲中人一樣,對不合作的客人說:”No soup for you”?一些忠實顧客對記者說從未聽過他不賣湯給人,或是對客人無禮,他們為了喝那精心烹調的homely soup,即使排隊人龍延伸至8th Avenue/56th Street,足足一小時的等待,人們照樣等下去。

    店主人Mr Yeganeh站在一列湯鍋子後面,不停叫人盡量移往最左邊,目的是希望做成圍牆般,阻止任何人偷他的湯,他說:「這些事經常發生。」所以,你可想像到他的湯是如何吸引人,至少我並沒有在香港聽聞過有人會偷走一碗湯呢。

   
    我的朋友Wendy曾光顧此店,她已於中午十二時許,差不多開店時候趕到,仍等了差不多大半小時。當她來到店前,也和許多第一次來的客人一樣緊張,緊緊跟著前面的人,生怕行慢了會令店主不高興,看來那電視劇的影響力真大!當她看到那曾於電視上出現過的牌子時幾乎想笑出來,原來確有什麼規則的,幸好她忍住了,並且馬上從八款湯中選定一客十二安士的海鮮湯,在錢包取出約九美元,直到付款取湯後才真正鬆一口氣,她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要這麼辛苦,不過,當她喝了第一口濃濃的龍蝦湯時,立刻忘掉之前排隊的疲累,還覺得怎麼也值得。海鮮湯中加入了一些煙肉,魚塊,馬鈴薯,玉米粒,有點像周打魚湯,但味道更鮮甜美味,好像混合了多種調味品一樣,一時間她亦弄不清是什麼味道。海鮮套餐除了有湯之外,更有麵包和水果,以一份午餐來說已非常豐富,她聽一些排隊者說,店主有時會特別給你一些薄荷巧克力,但是這要視乎你的運氣了。

    那天下午,她看到我時不停地說那碗湯,還約定一起去排隊,可惜當天她忘了帶地址,我們找了許多條街也找不到。最近有機會再經過那裡,本想大「喝」一頓,當我來到此店附近時,發現並沒有長長的人龍,我想:難道此店已搬了?走到那舖位前,有一張微黃的紙牌寫著:”Closed for Summer!”(夏天休息!)看來我跟此湯仍是無緣,下一次還是先打電話來問一問好了。
     

     其實,在紐約也有其他美味湯店可以選擇的,如有近十間分店的 Daily Soup,那裡的黑豆湯非常可口,當中更加入香草,紅蘿蔔及洋蔥等,令濃湯帶著清香的味道,加上,這裡地方較寬敞,除了外賣,還可以坐在環境舒適的店中,柔和的燈光,黑白的照片,配上一張張木製圓凳子,客人大可安坐其中慢慢品嚐。  
    同時,店員親切友善的態度跟Soup Kitchen International就有天壤之別,你絕對不用戰戰兢兢地購買,而且湯的款式更多更新,每天都有十多款供顧客選擇,包括無脂肪,低脂,素食,辛辣等,選用的配料時常轉換,你想像不到的配搭也會出現,最適合一些喜歡試味的人來這裡。

     另一間以賣健康食品為主的 Hale & Hearty Soups也是不錯的喝湯地方,店內有簡單桌椅讓客人坐下來,一般來說你都可以靜靜地享受,不過,在午餐時間便例外,雖然人龍不及Soup Kitchen International那麼長,但店內店外都擠滿了人,好像百貨公司大減價,所以顧客多選擇外賣。這裡每天也有十款湯類,材料多選用新鮮及時令蔬果,配上少許肉類,非常美味。  
    這裡還有一些沙律(salads)及三文治,價錢較為便宜,有時候,我經過世貿中心時,也會光顧這兒的素菜湯,然後走到外面的Battery Park City,一面欣賞Hudson River的景色,一面享受豐富的午餐,心情也輕鬆愉快。

   
    我在家時也常常喝湯,但多是以調理身體,清熱或補身的湯為主,有時是飯前喝,有時是飯後喝,卻不會以湯水作為飯食,亦很少會吃湯中的用料,因為煲了那麼久,也沒什麼味道,然而,想不到來了紐約後,一碗美式湯竟也作飯餐,對著那濃濃的滋味湯,可以連湯料也吃下,看來我的飲食習慣開始改變了,而且還向好的方向走呢。

ny_soup_daily.jpg

ny_soup_daily.jpg (17.6 KB)
130 x 193 PIXEL下載

ny_soup_kitchen2.jpg

ny_soup_kitchen2.jpg (10 KB)
245 x 252 PIXEL下載

ny_soup_veg.jpg

ny_soup_veg.jpg (8.6 KB)
117 x 150 PIXEL下載

ny_soup_seafdsoup.jpg

ny_soup_seafdsoup.jpg (21.5 KB)
186 x 180 PIXEL下載

在世界中心呼喚愛

紐約-唐人街

再  遊  唐  人  街 (Chinatown)

     韓國朋友 Stella 剛來了紐約兩個月,曾往唐人街一次,卻有個不愉快的經歷。Stella 的外貌像中國人,當她和朋友走進唐人街的餐廳時,夥計熱誠的招呼她們,並跟她說廣東話,見Stella 好像聽不明白,跟著再說國語,但她只會聽一點,卻不會說,所以便用英語回答,那個夥計馬上轉了態度,待點完菜後,便背著她們,帶點不屑的說:「ABC。」他以為 Stella 是土生土長的美籍華人﹝American-born Chinese﹞,沒有學好自己祖國語言,所以他顯得不大高興。許多美籍華人都不喜歡別人稱呼他們做「ABC」,覺得這個稱號多少帶點貶意和不尊重,所以他們聽到此用語時亦會不悅,而何況 Stella 根本不是,卻受到如此對待,難怪她感到有些委屈了。

      我以英語跟 Stella 說:「請不要怪他,他只是對你有所誤會而已,就如妳到小韓國區一樣,若果妳不會說韓語,可能也會令那裡的人冷淡對待,不過這一次,就有點無辜了。」Stella 也點頭同意。其實,這夥計與其他在唐人街的華人一樣,他們最感驕傲的就是自己的語言,但許多新一代的年輕華人都不願意學習,因為他們大多於美國成長,接受美語教學,他們的生活已融合在美國的社會中,而且華語在他們的社交圈子中已用不著。也許,在往後的紐約新華人社會裡,要廷續華語便越益困難了。
 
   為了讓 Stella 可以看多一點唐人街的真面貌,我相約她再到那兒遊覽。我們乘地下鐵路 N 線到堅尼街(Canal Street或稱運河街),出口附近可見氣派十足的匯豐銀行,對面則是古色古香的五層樓,沿運河街往前行,那些小販的吆喝聲,那種市場肉食的鮮味,景象似曾相識,跟香港的菜市場很相像。經過喧鬧的小販三角區,有賣蔬果的,有賣熟食的,如炒飯,炒麵,炸雞,只須兩三塊錢便夠一餐了,我們見有些人乾脆站在路旁吃,也不理會甚麼沙塵飛揚,以及不停擦身而過的路人。

       街道兩旁有各式各樣的蔬果和肉食海鮮店,亦有出售唐裝、功夫鞋、漫畫書、陶瓷玩具等充滿懷舊色彩的雜貨店,仿如回到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去。早期中國移民只聚居在下東區內,有些在汗衫衣廠,洗衣店,及餐館工作,有些則經營糧油雜貨店,從中國進口貨物,賣給居住在唐人街的華人。現在的唐人街已漸漸擴大了範圍,主要地區約有九條大小街巷,當中很多商店是從事飲食業的,以中式餐館最多。這裡的麵包店部份是附設坐位,當你走進店內,店員便會熱烈地歡迎你,幫你落單選麵包,非常有效率。有時候,我會光顧運河街的大班餅店,買兩個麵包加一杯熱奶茶,只花兩美元多,便是我的午餐,既簡單又便宜,總好過吃漢堡包啦。我最喜歡坐在靠街景的位置,觀看穿梭狹道的人群,實樂事也。

     我們轉入勿街﹝Mott Street﹞,見到一間小型佛堂-「東方佛教寺」,門口很狹窄,一不留神便會走過了,外面的玻璃櫥窗放了百多尊大小金佛像,在陽光映照下格外耀目。進入佛堂內,便見佛壇設置於大廳中間,左面放置了一些佛經供人參閱,佛堂職員示意我們燒香參拜,我知道 Stella 是天主教徒,所以我回說不用了,稍看了一些佛書,便帶 Stella 到別處去。

      由比利街(Pell Street)轉入宰也街(Doyers Street),我們發現有數間上海及港式理髮店,從外望進,那些簡單的佈置格局跟香港舊式理髮店沒有兩樣,牆上掛上很大的中國月曆海報,一面面方正的大鏡子,三數張固定在地上笨重的黑色理髮椅,椅旁掛著一塊黑紗布,是用來磨剃鬚刀的,另有一張躺臥上面的洗頭椅子,長長的椅背一直伸往白瓷洗頭盆子去,理髮椅前的桌上放了些華文雜誌和報紙,剪髮及剃鬚的工具,以及一瓶像乳酪的剃鬚膏,而老師傅都穿著白色長袍,看來光顧者多是這裡的老華僑。

   我告訴 Stella 這些理髮店除了替客人理髮外,更設有剃鬚服務,很久以前,香港的理髮店也是這樣的,但現在已不多見了,反而附設修甲服務,因為現在的髮廊多以女賓為主。Stella 說在南韓,女性特別注重儀容,所以修甲店無須附設在髮廊內,也有許多顧客,這些專門修甲店開了一間又一間,甚至比髮廊還要多,不論老少,每月總會光顧至少兩三次,由此可見,這是一門非常賺錢的行業,就是在紐約市,一些韓國人集中的地區也會有這些專為女士而設的修甲店。

      來到包里街(Bowery Street),馬上看到唐人街的標誌──孔子像,是著名雕塑家劉新所塑造,背後是著名的孔子大廈,這座紅磚建築物是早期一些華人聚居的公寓,現已成為一些老華僑的社區。

      
  往下城區走約五分鐘,可見豎立在路中心的林則徐像,據說為紀念禁毒年而建設的,並於去年完成。返回包里街再前行,我們欣賞到雄偉的曼哈頓橋(Manhattan Bridge),這藍色的橋共有上下兩層,汽車可經過此橋穿梭布魯克林區(Brooklyn)和曼克頓區,每逢繁忙時間,在橋的進出口都會出現長長的車龍。

  
  
 對面有香港人熟悉的「黃大仙廟」,位於商廈地舖內,地方不大,不及香港的那樣人山人海。我告訴 Stella 在香港的黃大仙廟是一整座廟宇,其內有好幾個祭壇,供奉黃大仙、觀音、土地公等,每天都香火鼎盛,周圍有湖水樓閣,鳥語花香。每次經過這兒,我總有份親切感,對於許多香港移民來說,這唐人街的黃大仙廟或多或少給予異鄉人心靈上的寄託。

 我們橫過包里街,沿著堅尼街走,直到愛烈治街〈Eldridge Street〉,有一間猶太教會堂,這座建築物很破舊,據說已棄置了幾十年,至現在才整修,其實我們也不清楚會堂是否再次開放,我們本想進去一看,才知道已關了門,唯有下次再來吧。我見Stella仍不願離去,所以便趁機四處看,發覺這一處較僻靜,商店和行人不多,不及勿街那邊熱鬧。



 離開猶太教會堂,我們折返包里街,轉入希士打街(Hester Street),街道比較冷清,卻頗有特色,我們給一幅富有中國色彩的牆畫所吸引,這裡是唐人街最後一間戲院──「璇宮戲院」,現在仍有營業,但生意卻大不如前了。由於越來越多人從唐人街遷出,剩下來的大多是老人家,消費力不及從前,加上華語電影亦未必吸引到新一代華人去看,同時,錄影帶租賃店越開越多,租費十分廉宜,若購買套票的話,只須一美元便可看一齣電影,無論中、港、台電影,以至最為香港移民喜愛的電視劇集,都可租到,還能看足一星期,所以居民寧願租帶也不去戲院看了。


 跟著,我們走進茂比利街(Mulberry Street),再次途經繁盛的堅尼街,穿過市場,到達擺也街(Bayard Street),我們想尋找「民主牆」的所在地,根據Stella 的地圖指示,應該在這裡附近,可是我們繞著這大廈走了兩圈,仍然找不到這道牆,正當想放棄時,赫然發現在一小販攤位後有一個木框,我們走近一看,原來這就是「民主牆」,過往原是貼滿中國新聞及海佈的告示板,現在已給一些街招廣告所佔用,四邊的框架已很破爛,我和 Stella 望著這歷史文物,也只好相視而笑。

  大約三時許,我們都有些倦意,於是走到勿街的「新龍鳳餅店」吃中國點心。這時候,店裡的客人不多,我們選了一個較靜的位置,我用廣東話向店職員點了一些鹹水角和蛋糕,另加兩杯奶茶,然後跟 Stella 一面吃一面談天。鄰桌的人都望著我們,可能覺得我和 Stella 用英語對話,有些怪怪的,但我們都沒有理會。

  Stella 說:「這些點心既新鮮又好吃,希望下次再有機會來品嚐。」

  我笑說:「只要你喜歡,我可以帶你嘗試其他中國菜如南京菜,上海菜,當然還有我最熟悉的廣東菜啦,那下一次再到中國餐館,你便懂得點甚麼菜式了。」

  Stella 也回說:「那我亦會帶你去試一試韓國菜,特別是韓國燒烤,你一定會喜歡的。」

  我點一點頭說:「那我們就一言為定吧。」

  Stella 說:「今天真高興,可以和你一起遊覽唐人街,讓我認識多一些中國文化特色。」

  我說:「我也多謝你陪伴我遊覽,我的華裔朋友都沒有多大興趣來唐人街左轉右轉的,他們覺得這裡又陳舊又骯髒,除了吃之外,根本吸引不到他們前來,而在今天之前,我沒想到唐人街竟有這麼多值得參觀的地方,如果不是你陪我,相信也看不到唐人街的另一面呢。」

  Stella 說:「這一切都是緣份吧,讓我們在紐約相遇,繼而一起結伴同行。」

  我笑著點頭,似乎一切都有所安排,否則我也不會在這裡吧。

1.jpg

1.jpg (17.5 KB)
175 x 226 PIXEL下載

2.jpg

2.jpg (10.2 KB)
169 x 115 PIXEL下載

3.jpg

3.jpg (17 KB)
158 x 232 PIXEL下載

4.jpg

4.jpg (19.6 KB)
164 x 254 PIXEL下載

5.jpg

5.jpg (19.4 KB)
182 x 284 PIXEL下載

在世界中心呼喚愛
紐 約 春 節 喜 洋 洋


      過年,一向以來都是中國人的大節日,而燃放炮仗、舞獅、舞龍更是不可缺少的慶祝活動,想不到在紐約的唐人街亦是,熱鬧的氣氛也絕不比香港遜色,難怪我的中國同學 Annie 常對我說:「華人住在唐人街裡,跟住在中國沒有兩樣哩。」  
      
     年初一清早,我約了台灣朋友蘭茜到曼克頓下城區的唐人街(Chinatown)看熱鬧,藉以了解一下紐約華人如何慶祝這大日子。我一見到她,便跟她拱手說:「恭喜發財!」蘭茜也用廣東話回說:「恭喜發財!」我笑說:「蘭茜,你的廣東話說得越來越好啊,可惜的是我們都未結婚,沒有紅封包(利是)可拿了。」蘭茜搖頭說:「算了吧!這裡的華人就算結了婚,也很少給紅封包的,要給的也限於孩童而已,現在,就只有老一輩的華人才會依足傳統。」我有點失望:「可惜我並不認識多少老華僑哩!」蘭茜拍拍我的肩膀,喜孜孜的說:「哈,我倒認識一些喎!等一會待我帶你去朋友家拜年,老人家定會給你紅封包的。」我馬上展露笑顏,回說:「蘭茜,你實在太好了!我原以為在這裡過節會十分沉悶,現在看來倒不是啊…唏,你看,前面有許多人聚集,我們走前去湊湊熱鬧啦。」


     我們一踏進茂比利街(Mulberry Street),即聽到響亮的炮仗聲,我馬上嚷著:「蘭茜,開始燒炮仗啦,我們快去看吧!」蘭茜拉著我的手,說:「Moon,急什麼呢?你先看看地上可有紅色的炮仗衣哩。」我只顧往前走,也沒有留意到地上可有紅紅的紙碎,應道:「啊,是的,為什麼沒有呢?真奇怪呀!」蘭茜說:「待我告訴你吧!紐約自九六年後已禁止燃放炮仗,剛才你聽到的只是錄音機聲吧了,如果你早幾年來的話,便真的可以看到聽到那些又大又響亮的炮仗呢。」我說:「我以為就只有香港禁燒而已,原來這裡也禁止了,不過,這也是好的,若果仍然准許燒炮仗的話,也許我們也未必可以安安全全走到這裡來哩。」

 
   


     這時候,整條街道已人頭湧湧,商舖前擠得水洩不通,除了華人之外,也有一些美國人和外地遊客來湊熱鬧。鑼鼓聲響起,舞獅表演馬上開始,看他們採青時的雄姿,圍觀者無不拍掌歡呼,我發覺舞獅隊伍中原來也有外籍人參與,想不到他們對舞獅的興趣也這麼大。聽說早前紐約華美協進社舉辦了一個中國剪紙班,特別介紹剪紙藝術給一些美國小孩子,並指導他們剪出各款漂亮的圖案和漢字,把春節的信息帶進他們的家庭裡。另外,皇后區(Queens)的法拉盛(Flushing)今年亦舉行新春巡遊,由於越來越多台灣人移居這裡,故參與隊伍中會有中、港、台的團體,他們更會穿著傳統服飾表演歌舞,預料會吸引許多美國人和本地華人參觀。在未來,我相信中國文化藝術將為更多紐約人所認識,並在這個紐約大熔爐中佔上重要席位。

 

     人群隨著舞獅隊伍走遍大街小巷,只要聽到炮仗聲,便知舞獅隊伍在那裡。沿路上,我見到唐人街到處張燈結綵,許多店舖都懸掛寓意吉祥的春聯,處處喜氣洋洋,一些華人為應節都穿上紅衣,有些更選了中國傳統服飾,忽然間,我覺得自己好像走進北京市的街巷,與中國人一起慶祝新春。   


 


     轉往運河街(Canal Street),一些雜貨店把春節用品都放置當眼處,如賀年卡,春聯,吉祥飾物,小獅子頭,小皮鼓,老虎鞋,連辮子的帽,名式各樣的賭具等,吸引不少遊客觀看或購買這些富中國傳統特色的物品,其實,連我也好奇地停下來,有些我在香港亦難找到,料不到竟會在異地裡遇上,或者說,店舖的主人都希望保留中國傳統文化,又或者,只有在這裡才找到顧客吧!而無論如何,當我看到這些物品時,心裡總有著濃濃的中國情。  

     經過海味店和中式超級市場,門外都放滿各種年貨,其中有我喜愛的油角,蛋散,瓜子和椰角,也有糖蓮子,糖冬瓜,糖蓮藕,煎堆,竽絲等,另一邊則有各式糕餅,最受歡迎的是大發糕和紅包點,很多人都會買一些在過年時吃,寓意發財好事一齊來嘛。我也買了一些大紅瓜子和鬆脆可口的蛋散,準備今晚帶到蘭茜家裡一起吃。   

     差不多中午十二時,我和蘭茜去了附近一間麵店,由於是午飯時間,所以門外已聚滿各方食客,蘭茜說:「今天到那一間食肆都會多人的了,我們就在這裡等等吧。」我說:「沒問題,反正我也有點累,不想再到處找啊。」我們等了一會,終於可以坐下來,我點了港式雲吞麵,這是我家的傳統,總喜歡於年初一吃雲吞(餛飩),至於是什麼原因也忘了,大概跟吃湯圓一樣寓意吉祥啦,所以,即使我來到異地,亦希望可以依舊如故。  

     之後,蘭茜要去探訪朋友翠兒,於是駕車到對岸的布魯克林區(Brooklyn)第八大道──紐約第三個唐人區,這裡也有一些中國餐館,中式超級市場,以及售賣新鮮蔬菜肉類的街市。一般美國人較喜歡吃冷藏食物,而華人則愛吃新鮮肉類烹調的菜餚,所以越多華人聚居的地方,也就越多菜肉商店。居住在布魯克林區的以黑人和西班牙人為主,後來新一代華人漸漸移居到這裡,形成小唐人街,但這兒欠缺了中國傳統的建築特色,若不是看到一個個漢字招牌,也不會察覺這是另一個唐人區,而即使是過年,這裡也感受不到新春喜洋洋的熱鬧氣氛。畢竟新一代的華人已不再依循傳統,而是融入西方社會去了。  

     繞過寬闊的大道,我們來到寧靜的橫街,一幢幢兩層高的房子整整齊齊地列於兩旁,這是典型的美式磚屋。房子之外有小前園,每家都種植了不同的花草樹木,對我來說,這些小前園便是唯一認路的標誌,總不能每次都走到人家門前看門牌,更何況門牌都是小得不可再小,實難以站在幾米外的路旁去看清楚,而奇怪的是大部份美式房子都是如此設計,真考人眼力啊。  

     進入翠兒家,我們馬上向她的家人拜年問好,而她的母親很熱情,並拿一些糕點和過年糖果出來款待我們,翠兒則泡了一壺香濃的普洱茶,我們一面品茗,一面參觀她這新購入的房子。廳堂擺設全部採用西式家具,偏廳放置了一具黑漆亮澤的鋼琴,我們嚷著翠兒為我們彈奏一曲,最後,她終於對著五線琴譜,一雙纖巧的手不停輕觸琴鍵,樂聲即時響徹了每個角落…哈,我的頭腦開始放假,如果這是一具古琴,如果奏的是一曲新春頌,我想我一定會手舞足蹈起來呢。  

     離開翠兒家前,她的母親給了我和蘭茜紅封包,令我很感動,我真的從心中笑出來,那份喜悅是難以形容的。在異鄉過年,看到人家聚首一堂時,難免感到落寞孤單,而這小小的紅封包卻給我一份親切感,正好舒解心中的離鄉愁緒。   

     這晚,我在蘭茜的家裡吃團年飯,她邀約了幾位朋友出席,而這班朋友大都是全家人移民到美國的,就只有我是獨個兒來讀書,不過,幸好認識了她們,才不至於在佳節當前也形單隻影。

     在一頓飯中,我要跟她們說普通話,英語和廣東話,幾乎把舌頭打結,而話題主要環繞今晚的主角──佳餚美酒,蘭茜特別弄了幾款團年菜式,包括:花生炆豬手,冬菇生菜,台式鹵肉,蒸魚等,難得可以品嚐到這些傳統菜餚,大家都開懷大嚼。Wendy是最遲來的一個,氣喘喘的拿著一個餅盒來,我問她:「這是什麼來的?Ice-cream cake?雪糕蛋糕嗎?」Wendy 笑笑說:「你自己打開來看吧!」當我掀開這個像月餅盒的方形盒蓋時,登時笑不攏嘴,原來是今天早上見到的大發糕和紅包呢,哈,真有意思!

     這時,蘭茜嚷著大家一起喝酒,我也趁此佳節,破例喝了點,大家舉著杯,齊聲說:「祝新春快樂!」
在世界中心呼喚愛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閒情逸誌 » [圖文]紐約市[+]

重要聲明:26fun.com為一個討論區服務網站。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26fun.com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26fun.com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