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帖子
- 16798
- 精華
- 3
- 威望
- 1282
- 魅力
- 3
- 讚好
- 0
- 性別
- 男
|
1#
發表於 2006-4-2 03:09 AM
| 只看該作者
(轉貼)中國各省省名的由來
山東:以在太行山之東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南道;宋設京東路,後分京東東、西路;金更名山東東、西路,為山東得名的開始;元設山東東西道;明置山東省,後改山東布政使司;清改山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 e7 B) S* |6 E$ Y3 ]5 O5 y, s4 z, P/ `. n/ w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後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 `8 @0 v( R8 L7 T% {+ Q5 a
. I% }: B) [ D河南:以在黃河之南而得名。西漢即有河南郡,為河南得名的開始。唐大部分屬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設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設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後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 Z7 z9 @6 Q4 Y5 q' I
4 d i6 Z! w; d _
河北:以在黃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北道,為河北得名的開始。宋設河北路,後分河北東、西路;金分河北東路設大名府路;元設燕南趙北道;明設北平省,後廢省,所有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北直隸;清改直隸省;1929年民國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u @/ e$ ]0 j2 C
a1 f7 v7 m0 ~8 p. ]9 G* T% {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後設湖南觀察使,為湖南得名的開始;宋置荊湖南路,簡稱湖南路;元設嶺北湖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 v! z4 Z4 M' U$ D4 q3 w$ p( d S3 }! Y. ^/ b1 }5 U! S+ b. K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屬江南東道、淮南道和山南東道;宋設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為湖北得名的開始;元設江南湖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為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變。4 a! G8 \) R2 T$ O$ m+ ]/ ~: s6 Q
/ z; p' O6 t# U; E6 v廣東: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以舊廣州轄地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為廣得名的開始;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後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 {! K; m! d% P: x
3 Z8 a) C H/ _4 n! m1 c4 X5 T, U
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置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為廣西得名的開始;元設廣西兩江道;明置廣西省,後改廣西布政使司;清改廣西省;民國仍之;建國後改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5 s2 m3 i7 p8 m
5 {: V! V" z1 d4 z+ ~4 @$ P6 G. ?, V! P
黑龍江:以黑龍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將軍置黑龍江將軍,清末改黑龍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 r( S) p$ t+ g
~# O" L2 u5 E2 {0 k: C遼寧:以遼河流域永久安寧得名。唐屬河北道;遼置東京路;金仍之;元置遼陽行省;明為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後改奉天將軍,再改盛京將軍,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國改遼寧省,為遼寧得名的開始;偽滿複改奉天省,1945收復後仍改遼寧省;建國初分遼東省和遼西省,後合併恢復遼寧省,省名至今未變。
) z2 S$ ~: S( X3 ?3 d, t; l, y: _+ p9 b
浙江: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唐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元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設浙江省,為浙江得名的開始,後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4 w2 J# y: _. Q
9 Q2 ?, I; g5 U1 Q0 m安徽:以安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元屬江東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安徽省,為安徽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後合併恢復安徽省,省名至今未變。' U- R9 L8 \* w$ s2 S
{9 q P7 p& n' f! n1 D
江蘇:以江甯、蘇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屬江東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東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江蘇省,為江蘇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蘇北行署和蘇南行署,後合併恢復江蘇省,省名至今未變。
4 R* T; ?# L7 S3 c0 {9 }" l/ N4 p8 ~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江南東道,後設福建觀察使,為福建得名的開始;宋置福建路;元設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後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變。6 q) J1 `( d7 ^8 _! i, Z1 C6 i
y( Y" ]+ J. y! P甘肅: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關內道和隴右道;宋時東部屬宋秦鳳路,西部屬西夏;金分秦鳳路為秦鳳、臨洮、慶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肅路(不久即改甘州路),為甘肅得名的開始,後改寧夏行省為甘肅行省;明為陝西行都司;清分陝西省恢復甘肅省,省名至今未變。
& C X7 H9 a5 F; P( @5 d
( `5 C4 o2 k$ [7 v: j2 N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後設江西觀察使,為江西得名的開始;宋置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元設江西行省及江西湖東道;明置江西省,後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8 p1 c, q, e3 d) u% W0 _$ H9 J5 C4 n; g2 m0 s
雲南:以在雲嶺之南得名。漢即設雲南縣,為雲南得名的開始。唐為六詔,後為南詔;宋為大理國;元置雲南行省及雲南諸路道;明置雲南省,後改雲南布政使司;清改雲南省,省名至今未變。0 U7 ~7 U5 J. _8 r0 D( B; e& i+ N
2 y' _( \# K; d" V% X& D! }7 t貴州:以貴山得名。唐為黔中道;宋屬夔州路;元屬湖廣行省;明置貴州土司,是為貴州得名的開始,後置貴州布政使司;清改貴州省,省名至今未變。+ _; @0 q# l, V% e
% @+ w. `& a/ y* B& r3 y0 v4 T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注: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併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X; H% V( i/ L: D s
0 m9 A# F9 E0 }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屬吐蕃;元其土地屬宣政院管轄;明屬朵甘都司等;清初為衛藏地,後分設西寧辦事大臣,又稱青海辦事大臣,為青海得名的開始;民國初設青海辦事長官,後屬甘邊寧海鎮守使,之後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變。
; b: k( A5 J; Q4 k1 A+ L+ Y4 X* f$ U3 t1 g3 H! n
陝西:以陝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屬京畿道和關內道;宋初設陝西路,為陝西得名的開始,後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鄜延、邠甯、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陝西五路經略使;元設陝西行省和陝西漢中道;明置陝西省,後改陝西布政使司;清改陝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d7 y3 G7 j: C2 g, c; ~
% k/ M' o: G1 } R! t; j
吉林:以吉林烏拉前二字得名,滿語吉林烏拉意為沿江。唐屬東北民族地;遼屬東京路;金屬上京路;元屬遼陽行省;明屬奴兒幹都司;清設吉林將軍,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變。5 i) W8 e/ K, _2 x v" h9 E
5 [* ^" ]4 \0 g
寧夏:以西夏安寧得名。唐屬關內道;宋時屬西夏;元滅西夏後以舊地設西夏行省,不久改寧夏行省,治所為寧夏路,為寧夏得名的開始,後改行省為甘肅行省,遷甘州路。明屬陝西省,改寧夏路為寧夏衛;清改寧夏府,屬甘肅省,並設寧夏將軍;民國初設甘邊寧夏護軍使,後置寧夏省;建國後撤銷併入甘肅省,後設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P3 z U! A/ ]8 F3 t
Q1 v; k% l) P3 j- S% Q3 ] Q* @0 E
海南:以海南島得名。唐屬嶺南道;宋屬廣南西路;元設海南海北道,是為海南得名的開始;明屬廣東省;清仍之,正式稱瓊崖為海南島;民國仍之,後設海南特別行政區,仍屬省;建國後設海南行政區,仍屬省,1988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變。9 R+ o% ?% x. }( l' }
/ A+ {& P& [. j& K" ^! _% F
臺灣:以臺灣府得名。唐宋均為化外地;元在澎湖設巡檢司,兼管臺灣漁民;明為荷蘭所占,明末鄭成功收復,設東寧省及承天府;清滅鄭氏,設臺灣府及台廈道,是為臺灣得名的開始,並正式稱臺灣島,後改台廈道為臺灣道;清末設臺灣省,後為日占,仍稱臺灣;民國收復,恢復臺灣省,省名至今未變。9 l+ _) p& u/ D- y' \* H% @- Y- W
; K4 L, ], X5 G9 D. P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為吐蕃;元屬宣政院;明稱烏思藏,設都司等;清初稱衛藏,衛即前藏,藏即後藏;後正式定名為西藏,為西藏得名的開始;清設西藏辦事大臣;民國初西藏地方;建國後仍之,後改西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i. s$ Z7 X! Y: T1 g) o' p
1 b' A8 {/ ]: y; G+ V/ M1 }內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為突厥地;宋時出現蒙古部落;後建元朝,其地直屬中書省及嶺北行省;明分達靼韃及瓦剌;清統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內地稱內蒙古,漠北蒙古居邊外稱外蒙古,並屬理藩院。民國初分屬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特別區,後均改省;建國前中共以今內蒙古東部設內蒙古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K- @( v s0 `5 V# H2 \
6 W' u; _) z. E# g
新疆:以新辟疆土得名。唐宋為西域;元明為察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地;清統一其地,其北部稱回部、南部稱准部,合稱回疆,設伊犁將軍,又以其為新辟疆土而稱新疆(其時貴州新辟疆土亦稱新疆);清末設新疆省,是為新疆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後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
|
http://www.xvideos.com/video451827/rio_filter-074_babe_filter-037_and_squir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