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勿信[[[何文匯]]]]的正音.....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勿信[[[何文匯]]]]的正音.....

最近睇星矢,發覺無線將"冥"字讀做"正音""鳴",當所有人都讀做"皿"王的時候,包括各個電視電台的新聞部,無線就去講"正音",真係
  r+ k0 w% O9 v4 {6 }$ E/ J
% O$ I0 @* d- |1 H所以特別集合o左一o的王亭之先生的文章,以正視聽,希望TVB及大家唔好再被某幾個人蠱惑0 W4 O: n& }- O; Y% m
2 I+ p& F3 ?3 s8 m! e# [
勿信[[[ 何文匯 ]]]]的正音...邪音避粗口 & u2 e, f0 P6 l0 N: ^
" a  Q6 P' ^6 b( s
. Z) C" a$ a! ~1 u+ r8 d3 e
邪音避粗口" l7 r9 J* l' M  x  n0 z
「金學專家」潘國森電郵王亭之一篇文章,指責何文匯大博士教授的「正讀」犯雙重標準。潘老弟是「英國語言專業學會會員」,憑他的語言專業知識,一眼就看中何大博士教授的死穴。' S% F  c0 X% g6 w* b. t8 ^9 \
4 v8 Y( x% x5 |" S2 }  M$ [
購與構,依《廣韻》是「古候切」,即gou ,陰去聲,讀如「救」。所以邪音霸主就認為廣府話的「扣」音不合。因為他根本漠視廣府話的傳統,將中州的g聲轉為k聲。0 G2 {  K6 b$ z4 z* a* g! Z

, R* H" t8 `! N1 {* _6 t! I好吧,就拿著這原則來看「溝」字。# o' t  Z: H) {" k" r
6 c% Q6 ]/ A% J
依《廣韻》,是「古侯切」,即gou 的陰平聲,讀起來便是廣府話的粗口(男性器官),所以在處理「溝」字時,他又容許g轉為k 了。說gou 是古音,kou 是今音,既是今音當然可以照讀。, E0 }* d% U( k7 B6 Y- a1 \

- J$ d/ n9 K6 n! \4 L7 Y* m6 y同是g聲轉為k 聲,他可以准許,亦可以不准許,霸道到極,於是累到報新聞的人,「救物」、「結救」、「救造」,成天喊救,真的恐怕有一日累到電視台要人救。
6 [1 Y( J( ^; F. j* b8 ~2 h1 V$ Z: g; H- @, I
其實何大博士教授還有一個字不敢依《廣韻》,即是「鳥」字。依《廣韻》讀「都了切」,那更加是廣府話粗口,是為性侵犯動作,亦即看新聞的人每聞邪音便在暗罵的那個字。
5 p' A+ y1 G, K  M6 v1 Y$ x" a: d( N/ @4 R' @$ g
打電話 [[[  轉貼 ]]]
5 T$ r; T7 r; ?
2 R  `& X" s1 p; `- k' X, e4 ~2 r前由「打」之一詞,談到「二打六」、「九唔搭八」,於是聯想到「打電話」。4 A  A, o* _* N, c/ {+ _0 V8 u! e- E& h* u

+ L' W4 _1 W1 }+ |& Z3 {/ z8 u- d! K昔年陳子鈞做議員時,在電視節目中提及,不應說「打電話」,應該說「撥電話」,因為「打」字不通,電話只受撥,不受打,如是云云,似乎言之成理,他後來持此說以問王亭之,王亭之哂之,此猶之乎何大教授要將「時間」讀為「時奸」,好似好有學問,其實是破壞方言。
/ q. }. `- V# }% N" ^6 L! {1 v7 k% ^9 \8 B" i
「打電話」者,當然即是「搭電話」。電話初興時要靠電話公司搭線,因此就叫「搭電話」矣 只是此語傳至廣府,普通話的「搭」字音與廣府話的「打」字音相同,廣府人照音讀,那就變成「打電話」。
% }; n- c  h" ^9 n5 c3 p* H. ^0 l) w* [4 y3 t
「打電話」既然已變成方言,那就任何人都無權更正,只須指出它應該即是「搭電話」,那就夠了,倘若企圖更正,是即蛋頭之所為,蛋頭喜賣弄,而且以賣弄為權威,根本不尊重方言,只能胡弄一些怕讀錯字音的傳媒。) l$ T4 s9 w; o# W
/ T7 k# @7 D: w* s* |
如今的電話廣告,將「打電話」當成打鬥,所以出動武俠。打遍天下無敵手,那就實在是誤解了「打」字的意思。「二打六」,豈是阿二打阿六耶?「你打我一齊去」,豈是叫人打自己耶?是故方言之音不必改(不必改為「二搭六」),但其本意則必須清楚。
$ @; o# A2 Z* S/ F. ?. ~# g; V1 F& r

: a/ u8 {2 `& W* w
何大博士..「還原」讀音云云 / g& p& H) M6 L( T4 @4 r
「還原」讀音云云
0 w4 e! C# I: k2 S3 _
4 F  O9 @) M: a$ ~! h  c6 m何大博士教授的「統讀」,雖然說是「以古今音變為脈絡」,實際上他真的是取捨隨心。
: Q% X+ z" I4 u& H8 ^& |/ H
+ a: x* V! L; i  L7 b$ l以「陽上陽入的變化」一節為例,他在文章中說:「粵音陽上聲往往因口語變調作陰入聲而不知還原,久而久之,便以陰上讀法為流讀」。他舉出「紐」字等為例,即是說,「紐」應該讀如「柳」,紐約變成「柳約」。9 X% ~3 e" k( y

5 a1 @) L3 A3 v8 q5 N0 r% |此外他又說,「陽入聲更有上移到中入聲和陰入聲的現象」,所「絡」字,非還原為陽入聲不可,「脈絡」,要將「絡」讀洛近乎「脈樂」,一讀高點聲就錯。
! ]' ?$ H6 s& [6 c+ W% u
. I6 g$ ~9 c9 q+ m他怎樣對付這些口語的變讀呢?4 v$ }% \  r' V1 W( \
& W1 m) F: J& J  Q' h5 h8 Q) D) ~8 n
他說:「鑑於口語變調的影響,本字彙對誤作陰上的陽上聲比較容忍,而絕不承認陽入聲作中入的誤讀。」1 I: ?, n: Z- c: R

7 w$ v0 o2 C" L: |為甚麼同樣是「口語變調」,他卻可以「比較容忍」或「絕不承認」呢?他沒有說明取捨的原則,因為即使他承認的變讀,亦只是「容忍」而已。大恩大德,網開一面。! m5 l* z7 {7 M  I
7 `$ a( f8 ?" F+ r# O; {
這就是高高在上「統讀」方言的立場了。
! d% t6 G/ n4 \8 f9 L
( o1 E/ G* T% d0 l$ V傳媒可能懾於大博士教授的頭銜,於是盲從附和,卻沒有留意到他這種取捨隨心的態度,更沒有留意到他視方言為偏差,痛恨其「不能還原」的基本立場。他們不知道,如果一律「還原」,方言就會給消滅掉。
) G& U- i8 U( M5 y: x

; V8 S' r4 @2 o$ |5 o0 G( G; ?$ f* }
何文匯博士....hahahaha... & w( f, M5 _% Q  O5 R5 p% H
「出位」與「人氣」
  a1 X0 o5 ?5 x- p時代興出位,一出位就有「人氣」。, V: R& D" E  u7 x' f
「出位」者,無非即是嘩眾取寵,或名之為「灑狗血」。江湖人士為之尚須講分寸,何況平民老百姓者焉。......6 Y8 S0 T$ g/ Y4 k* ?% E- Y
; v; A0 N8 |  J
閣下千祈不要以為出位者唯娛樂界。) r' S3 \5 K0 }1 b; d* E+ n2 W
在學府中,靠出位來博取人氣者亦比比皆是。
+ z' N) r. e3 k+ `3 a最成功的是何文匯。/ l+ N" B% ^/ H6 M  J4 ]
他的博士學位一定不是由研究粵語音韻而來,可是他卻可以拿著一本宋代韻書來出位,指責廣府方言這個音錯,那個音錯。. S" M- I4 h8 Z9 g: I
傳媒震於博士與教授的銜頭,就成為他的人氣了。
7 H/ n, t1 z( ^3 H) \如果牛津、哈佛有一個博士教授,拿著一本莎士比亞時代的字典,來教英美人士發音,你以為此博士教授可以像何大博士教授那般也文也武否?
6 R/ l- F3 G7 V+ V$ v# p5 m一定不能。( \1 [1 ^" c- \+ ]8 q1 L  q
所以,何博士教授好彩,有許多人能受其蠱惑而已。
7 D4 ~7 w/ D3 q/ D# b- |7 u6 P5 O
# F+ L' Q* r0 U7 m4 A# O7 x報新聞的人亦學出位,你留意一下,當他們發出邪音時,一定特別叮著把聲來發音,好像怕聽眾不留意到那個音。不過他們攞不到人氣,不妨做個調查,看有多少人認同邪音。
! a8 Z" Z( `$ U) X) k% Z
/ b( A5 G& `- y3 M  J4 _5 L
吐蕃與「吐播」 : P# G' \! A! \
吐蕃與「吐播」 今人喜歡附和,一有標奇立異之說出籠,便必有附和者,這些附和者又多為傳媒,於是標奇立異之說立刻變成「正」,傳統則自然是「負」。
( z  e( i/ ~# B9 y' A; T- Y6 n- C' J9 t' t; B+ Y  P0 i% K% _( ]
最明顯的例子是「吐蕃」,此乃西藏的「唐名」,一向讀為「吐凡」,從無異說。然而大陸忽然有兩個所謂專家,認為「蕃」字要讀「播」,此說一出,香港傳媒立刻跟進,居然找出個理由,說「吐播」的音與tibet相近云。稍有學問者,則謂藏人自稱為brod,故當然是「播」音。
: b* r! _" \, @$ `1 \1 b  ]: B& P: l; [
其實若由頭說到,便知道這些人一直是在發謬論。首倡「吐播」的大陸出位專家,說「蕃」字在唐代無「番」音,他連《唐韻》都懶查,就一口咬定。加上發表文章的編輯也照例不核對資料,於是就人「播」你「播」,冤枉唐代人。
# a( E) x/ L/ w! C: X0 O( ^! Q" ^% \+ k  ^( W9 C
在黑水城發現的文書,乃唐宋元三朝的文物,許多文書直用「吐番」來稱呼西藏,這「吐番」當然即是「吐蕃」,因為有些文書即用「吐蕃」之名。足見當時,「土番」與「吐蕃」二名通用,此乃強烈的證據,證明「蕃」字應音為「番」,轉讀為「凡」音可以,但卻一定不能夠讀「播」。
+ s* K4 L- ?' w! r- H2 z/ t8 U+ V8 s( o: G& |6 ?8 ~
這即是一個「以訛為正」的實例,此例無可辯駁,除非恃著面皮厚。
( k6 A$ b  S3 j  c' r: K

8 a+ C7 a1 t7 ]. `
「歷」字 廣府音的轉讀 9 k. u$ o9 H0 ?8 d
[[[[[[[[  轉貼  ]]]]]]]]]
- _8 z. f4 s* W9 |% R- [. B: e1 H  x% S0 E+ u% L" d

; i0 N7 ]6 ~$ j& Z7 N考考個「歷」字 廣府音的轉讀,至今為止,未有一位音韻學家敢說全部弄清。即如大師王力,半生用功於研究廣府話音韻,亦說自己只是研究的起步。可是何大博士教授卻敢拿著一本《廣韻》來規範廣州音,此正因其所知愈少,是故膽子愈大,他唯一的成就,是鼓勵到傳媒附和。; r  C7 [3 V/ ~

. N; m' C2 I7 _8 F可以舉一個何大博士教授一定不以為然的例。「歷」字,怎樣讀?附和他的傳媒亦可以試試來讀。
8 x) F' w; }& A2 _
0 \' s8 W/ k0 K如果只有一個「力」音,那就是對廣府話的無知。王力當年曾特別提出這個字來教學生,因為此字另有「立」音。是廣府話音韻的特別重要例子。, ]/ B5 K8 f7 ~
2 d" _, Z: a7 ~/ D
「歷亂」一詞,見於漢樂府詩,如「黃絲歷亂不可治」,廣府人對「歷亂」一詞,一點就明,因為即是口語中的「立亂」、「立立亂」,只不過說的人不知本字為「歷亂」耳。) M/ d4 E" r) S! r0 _( E1 n+ Q

6 }( B, {( Y, m* x% G( x「歷」字何以會有立音?王力的解釋是,「歷」「立」在中州音為同音,可是廣府話卻有不同的變讀,一變為「力」,一則變如「納」。可是,「歷亂」一詞卻由秦漢時期傳入,廣府話對此音接受已久,所以就不讀為「力亂」,而跟著先輩相傳,仍讀為「立亂」。) p% d" w5 o5 u  D% A" n# X- j
( y3 U* \6 P1 t1 W$ D, u2 e3 O2 }
由此可見對於語言,須尊重前輩的傳統。往日廣府人沒如今的廣府人那麼大膽。
0 x+ ~$ f: T. [

- p. i' s, O; [' D1 W4 A) b
  由宋詞看「莖」音 $ {* a* F4 ~  b. N* {
[[轉貼]]]
* N1 X( T+ S& X( c  E* [5 u1 A6 v& s由宋詞看「莖」音  g8 T1 q& I" R
: d, ]% H7 f7 f
& p% i" c' n5 k$ w9 p* h
關於「莖」字,早於邪音盛行之前,即有人讀之為「亨」音,否定了傳統的「敬」音,當時曾令許多中小學教師迷惘。+ U/ P$ R1 E. R0 y, q
  C* v' r& r- {! d9 X  t
王亭之當時撰文,說一段舊事──於解放前,廣州市長為「李楊敬」,時人笑之,因為其名與「陽莖」同音。於是乃有人在報上作打油詩,有句云:「賓州移入五羊城」,市長大怒,然亦無可如何。
$ k' V; s, _7 C& t- U3 G8 l# |) ]5 f) m  G
由此舊事,足證廣州人一向讀「莖」為「敬」。如今讀為「亨」,乃不知音變耳。「莖」字在《廣韻》歸「十三耕」,戶耕切,死讀韻書的人,耕音不照廣府話的讀法,仍然讀之為ung,於是就切出個「亨」音出來了。依此例,櫻花要叫做「yung花」;鸚鵡要叫做「yung鵡」。語音大亂,不能若無其事。% ]- ~) a8 x: Q. z; T% i2 I

( s$ `7 H9 c1 w3 I5 ~0 u% S% j  X其實「莖」讀為「敬」,尚有宋詞為據。《墨客揮犀》卷八,載一皇族太尉夫人的《極相思令》云:「柳煙霽色方春,花露逼金莖。鞦韆院落,海棠漸老,繞過清明。嫩玉腕托香脂臉,相傅粉,更與誰情。秋波綻處,相思淚迸,天阻深誠。」詞中以莖、明、情、誠為韻,請問怎能說「亨」音得與明、情、誠相押?故知在宋時,此等字已有ing 音,而《廣韻》則未收錄耳。由是知「莖」音為nging ,只不過平聲又轉為去聲。
+ {4 ~# ]: ?6 G6 b9 i% `; V, j+ D4 I: J7 P1 t
「粵語協會」的網站 .... : @$ f) I0 F; c. p# w) U0 v
「粵語協會」的網站
5 }$ J, o( n) O
$ z$ X1 B  k8 g7 W. `
% z% _( w9 ^+ i' Z! E$ p3 Z* }' W香港及廣州一批對音韻有認識的學人,組成一個「粵語協會」,宗旨有二,一是反對「痕身銀行」之類的「懶音」,另一更重大的目標,是推翻何大博士教授推出的邪音。他們有一個網站,網址是www.cantonese.org.cn3 U) E3 k1 L6 F2 u9 G$ [6 P- }9 b" [3 [0 y

7 A: ?0 S4 E3 T5 I+ O+ U- Y4 I在網上,他們全部轉載王亭之談邪音的文章,同時備有「在線字典」,可供人查讀粵音。讀者可以上網查字,即免受何大博士教授之誤導。他們編此字典編得有根有據,不同邪音派,規定廣府人只能依一千年前的《廣韻》來變讀,而且連聲調變化都不容許。0 \5 s( N' l& T# n) ~& |" o/ t
& ~7 \& P& ^  n! H9 d6 v
如今許多人受蒙騙,包括電視台的蘇凌峰先生,總以為邪音是「新事物」,適合語言發展的規律。其實反對邪音才是維護語言的變遷與發展。因為邪音的依據,不但老,而且荒謬──荒謬在於何大博士教授用雙重標準,加上個人好惡來釐訂轉讀規律,此明見於他的文章,他在文章,聲明「可以容忍」甚麼變讀,卻絕不容忍甚麼變讀,儼然語音寡頭的架勢,可以稱為學閥。+ m$ _7 _; _3 E0 ?# V0 M5 j" D' X
0 q6 q5 ]  Y+ B* A
粵語協會的網站,應該可以澄清這重迷霧,閱網者可以藉此知道廣府話的語音變化。王亭之奉勸傳媒不妨一看這個網站,不必盲目依從實際上是外行的何大博士教授。說他外行,因為他絕非由粵語音韻研究取得博士學位。
4 ^- ~8 G. H/ C3 c
+ u6 f2 @. P* H( x; n
關於邪音充正音的討論
% Q0 C  h% S9 e$ n9 q
! K# E9 w0 q* |4 g: M! s$ h/ w: `
一 問題的提出# j2 x( A- q! V4 i; S4 V6 o3 G

# T* `; {- T! A9 U: p. ^, v4 J6 _. d+ A, ]9 }) R8 ?+ u
王亭之近年致力於佛經的繙譯,少問世事,連專欄也沒時間寫,所以雖曾將一些指責所謂正音的舊文上網,算是盡一點廣府人的責任之外,對此事其實已經不甚積極過問。
4 I% M5 ~0 W- J, f7 e$ u& K
! I6 C7 ]5 n2 j文章上網兩年,頗有一些反應,唯反應者一如王亭之,無拳無勇,無非只是退休的老教師,退休的廣播人,王亭之深感「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之道,是故更心灰意冷,即使邪音橫行冒充正音,也就由得它罷,在網頁上,已將這些文章收回。
$ ]1 U" M" p2 @1 [( p2 A
8 s& X- Q: Y7 b) U+ B5 ]! {碰巧,王亭之據梵文原本重譯《楞伽經》與《寶性論》事竣,即忽地得到一個消息,香港電台居然利用電視來搞「正音問題比賽」。這個電台,頗多王亭之的相識,竟然無知一至於此,未免有些傷感,為他們受人蠱惑而不自覺而感到失望,譯事既暫時告一段落,因此索性重新積極面對邪音,決定較系統地寫幾篇文章上網,以求能正香港人的視聽,當然更希望電台電視有關人士,給點耐心,細讀這些文章,對問題重新思考,以免廣府話受到侮辱。3 |" C: r/ P1 n' x& g
1 B% Q- I7 X1 e3 X1 `7 f; Z' c7 v
對邪音推波助瀾,亦顯示出特區政府的處事作風不當,官員只重視一兩個所謂權威的意見,根本不從大原則去考慮問題,由是一度變成跛腳鴨政府。最近,由於自由行帶活香港的經濟,窮怕了的香港人鬆一口氣,民怨稍減,但即使董建華下台,亦不等如政府已懂得處事要看原則。倘若這種處事作風不改,遊行上街示威,一定依然是社會現象。說老實話,王亭之如果在香港,必定參加七一示威,不是為了爭取普選,而是為了不忿邪音可以充正音來強姦廣府話。
8 z+ I9 y0 x/ d2 H* g
# r1 n) X: n& `8 S" j4 [表態已畢,下來即入正題。
9 V6 C* k$ ]$ ]! d7 A
* T" x6 ?0 W/ P3 Y' T( q- O8 U: r  C* u, ^  |
二  限用《廣韻》不合理
4 ~. n  N2 G$ h7 E6 I" ?/ Z$ l
1 x) Z( B$ f4 ]/ ~, q# }. a2 l3 R
根據羅常培先生的意見,古今音韻變遷可以分為六個時期:周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現代。這個分期雖未必可以成為定論,例如清代學者即有認為漢末的音韻不同西漢,但就音韻變遷應該分期來認識這一點來說,實已更不能爭論。
) @- r% c0 ]7 l  k7 a0 b
8 v! l9 H. T. S# m, d& b! m廣府話音韻複雜,原因就是,六個時期的音韻變遷,對廣府話都有影響。因為六個時期都有中原移民來到嶺南。
# ~1 S; i/ Y+ A, T& ]# }; w( D+ `7 W, M6 V- K
於秦代,曾徙五十萬人入南越,其後,南越要求秦始皇徙三萬女子來「縫紉」,秦始皇答應徙一萬五千人。這即是說,於秦代,以廣州為中心,即接納了五十多萬中原移民。所以有些廣府話實由秦代傳來,只不過稍為變讀。( W; B) p8 K. s. f6 Q1 G7 g: u

" f+ U( a" R9 z# H例如「缹」字,後代都讀為「缶」,只廣府人讀之為「煲」── 這「煲」字,實是廣府人後來創製的字,不見於唐宋韻書,亦不見於字書(例如《康熙字典》),創製這個字,即是用來代替「缹」字,這即是秦代音韻傳入廣府的一例。; `  t9 Q: p  w# Q
; Z$ D  d+ u7 Z. N3 [
又如李白的《俠客行》,有句云「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用廣府話讀,「人」、「行」叶韻,假如用國語來讀,就不叶韻了。這即是因為廣府話吸取了唐代的音韻,「行」字讀為「胡庚切」(畧如「恆」hung。本文無法排出音韻符號,只好用英文拼音勉強代替,讀者只須意會)。7 U1 N) o- \, g' u: j6 `" {8 C5 ?; e
- U( |" _+ Y& N+ Y+ o" H3 s' x" r
可是同一個「行」字,廣府話又有「戶剛切」(畧如吭hang,即是「行街」的「行」)。所以《樂府》:「行行重行行」,用廣府話即應讀為「吭吭仲吭吭」。這應該是魏晉時傳入廣府的音韻,甚至可能是漢代。
9 c9 C. ?. T" m" u2 p3 r! g5 K5 q( C! n* h( g  m. D" m
舉這些例,只畧明廣府話音韻的複雜。這些例子,還只涉及音與韻,完全未涉及音韻學家之所謂「頭頸腹尾神」。如果涉及,讀者可能悶死,但只須談及音(如hang字的h,即稱為音),韻(如hang 字的ang ,即稱為韻),已經知道,研究廣府話,絕不可能限定一個時期來研究。$ y4 u: t8 u$ s, R  s: F5 a* \

9 f) W9 m( s) L) Y; |' }( T: `可是,如今的邪音冒充正音,卻限定用宋代的《廣韻》來轉讀廣府音。這樣一來,廣府人便只能「缶」飯,不能「煲」飯,真的豈有此理。
" c( E5 F+ @7 i, @" {( y, i' J' _
; m/ ?. P% s/ k9 h
9 F+ U/ {4 g* J# A5 n三 違反音韻原則
2 i& p1 O; i% c8 |* n  w6 o1 p# o  ]$ e! S0 {
# U' B$ V) ~8 J0 E' y' F
語言是生動的,因為它有生命力。廣府話明明是方言,方言每多變讀,亦正由於變讀,才能顯出它的生動。" w- y' H, u3 E9 n8 n7 U
( _& [/ J; s) R" P. S  p' `
因此,音韻學家才要做方言調查。趙元任先生於一九二七年即曾調查兩廣方言。所謂調查,即是先承認方言的音韻,然後根據這些音韻來模索出它的規律。所以羅常培、馬宗霍、王力等音韻學家,於研究廣府話音韻時,都是先承認這些音韻,然後研究其與古代音韻的開合。從來沒有一個專家會拿著一本韻書,來批評廣府話的音韻。4 r9 X: a2 [( I$ t
5 f5 L% P# |  e6 q5 H3 D6 o2 R* q. d
可是,如今提倡邪音的人,卻拿著一千年前的《廣韻》,來訂正廣府話。這真是一件違背音韻學原則的大笑話。如果照這樣來「訂正」,不只廣府話,其實潮州話、閩南話的音韻,都要給他們弄到翻天覆地。
0 |3 P8 B3 P$ @) U% K
0 b, v" I( v6 F/ C, t8 N這些人的辯解是:凡轉讀都有規律,因此由《廣韻》變讀為廣府話,亦應該根據規律來正音。
( C+ e" d) P1 u
; y  t& {8 p6 ]. b' {. s( Y- @這個辯解犯了三點錯誤:第一、沒有一位專家可以確定轉讀的規律,因為轉讀時有音變,音變即超出規律以外(下文將就此情形舉一些例)。( B4 ~) L/ h; C/ g8 q) a5 p1 B" j0 E$ z
( T3 i) {/ W( s2 @! c
第二;廣府話的轉讀,受到六個時期中原音韻的影響,若只根據《廣韻》,那麼,許多不同時期音韻的轉讀就要作廢。
& O3 T9 r: r+ B. ?0 D; g5 q. D
) n5 C' F3 z& \/ U: b5 e- G第三,先否定方言的音韻,然後將《廣韻》依自定的規律,依未受音韻學家共同認可的規律來轉讀,那是對方言最大的侮辱。
1 M& K$ H: ]$ q5 B: }- a9 E2 ^$ ~! i' w9 Z" ^& G( h
現在,許多廣府人世代口口相傳的音韻,遭到「訂正」,即是說,廣府人世世代代都讀錯音,這不是侮辱是甚麼?
$ s5 J4 H$ ]& x" ~$ |: h1 \8 _" M; W* D: ~
而且,生動的語言,每隨時代而變化(要不然,古今音韻變遷就不會有六個時期了),那麼,有甚麼理由要廣府話千年不變,一定要依著一本《廣韻》來轉讀。  X! A% r2 N! b" ~8 o7 |1 W  L$ K

9 X6 Z4 h6 o2 P/ Q5 T所以,提倡邪音的人,打著「正音」的招牌來嚇人,實際上只顯出他們對音韻的無知。不幸的是,香港的傳媒居然給此一二人嚇倒,那就造成邪音泛濫的社會現象。特區政府又給這社會現象嚇倒,居然以官方身份來提倡,甚至要政務官考拼音,足見其無能、無知,而且可以說是出賣廣府方言。- q" m* f1 j5 S- W$ s

5 @, k: }0 y+ ]1 m  n% x/ b4 j
9 a' S. Q/ O+ T2 N四 舉一些變讀為例4 R- x  y. {, V$ ]7 f+ r

+ g/ g) ]: V) K( O8 |; }廣府音韻有九聲,《廣韻》只有五聲,是故若完全依《廣韻》來轉讀,那麼,廣府話有四個聲調就要作廢。
, N# x" c; f" _9 k! }4 _# U5 J. v7 K$ M0 s* K$ r/ L
所謂聲調,即是平、上、去、入,各分陰陽(粵曲界稱為「尖沈」),是即八聲,加上一個中入聲(或稱「中陰入聲」),是即廣府話的九聲。要由五聲轉讀為九聲,其中自然就少不了變讀的因素。
: o, P4 F1 S2 _" }0 I+ [+ C5 l! h7 O: K- `9 ]8 z3 J
所以「刊」字,《廣韻》讀陰平聲,如看更的「看」,廣府話就可以變讀為「罕」,陰上聲。不過廣府話的變讀並非沒有作用,「刊登」、「刊載」,帶動詞意味者讀如「看」,可是「刊物」、「周刊」等名詞則讀為「罕」。此如「在刊物刊登一段廣告」,就成「在罕物看登一段廣告」,你看多生動、多清楚。
5 u/ }1 W0 O- v9 O
# d& b' m7 e2 T: p8 W0 E同樣是「間」字。邪音領袖一定就將之讀為「奸」音,是根據《廣韻》上平二十八山韻,廣府音韻多一個「諫」音,是將上平(陰平)讀為陰去聲,因此,時間讀為「時諫」,空間讀為「空奸」,這亦即是聲調的變讀,可以諫,何必一定奸。
% C2 D0 l  |; t  |( l3 w& u+ m0 W- p: d; H
「間一間房」,說成「諫一奸房」,多清楚。一定要「奸」,那就是「奸一奸房」,看有那一個人會接受這句話。" w8 Q9 G5 O2 Q6 m9 r7 M) e6 |

* r7 V0 v0 }9 g$ s此外,邪音領袖又失學者風範,他只提「奸」音,卻故意不提《廣韻》一句話:「又、閑、澗二音」,即是說,《廣韻》其實亦承認有一個「澗」音,澗與諫,在廣府話二字同音,然則「時諫」倒底有何不可?明明已依《廣韻》的「又音」,為甚麼偏偏要將這資訊隱瞞,堅持一味「奸」。8 U4 u/ X& C( V9 y+ |8 Y
1 i' ?% `7 b- c' `
又如「綜」字,廣府音韻有兩音,一為「宗」,一為「眾」。綜合讀為「宗合」;「錯綜」別讀為「錯眾」,這兩個字音,一為平聲,一為去聲,只是聲調的變化。如今一定要依《廣韻》讀為去聲,不准平聲,那就令廣府音韻頓時變得死板。因此將「綜援」讀作「眾援」,簡直是謀殺廣府話,弄到它毫無生氣。
/ _7 c7 W" A) S9 D  ^+ D$ c; E5 i2 ?4 i6 t: M4 V. X8 l
若是連聲調的變讀都不許可(姑勿論這些變讀於古音韻尚有根據),那麼「閩南」就要依《廣韻》讀為「蚊南」或「文南」,其可乎?「生」字就只能讀為小生的生,不准讀為先生的生、生死的生,其又烏可乎?6 D& ~" l5 p1 D  J  b- |7 I

  R. }& z* Q( f& z6 W
- d1 ~* B' {' e( ?9 b# r$ M- S五 「規律」云乎哉
. G2 c' R& v2 H( S
  W6 R- D- D0 m2 |好吧,就算我們退一萬步,要廣府音韻依《廣韻》變讀,那麼,我們就要請教,這些變讀,真的已釐訂出一套規律出來了嗎?
% l( _7 Z( F' O: \* O( u8 S3 W* c9 d  e' f. `/ F/ p! g/ h+ s1 y
提倡邪音的人說有規律,那麼,《廣韻》下平十三耕,將罌、鶯、嚶、櫻、鸚、莖等字,列為同音同韻,請問,「罌粟」是否要讀「櫻粟」、「黃鶯」是否要讀「黃櫻」?抑或「櫻花」要讀「鶯花」、「鸚鵡」要讀「鶯鵡」。2 f8 `9 @7 p+ {6 W% L3 Q0 Y" d5 q4 h

) e; p- h, U+ n十三耕的字,廣府音韻變讀甚為複雜,根本不可能定出一個統一的規律。「丁」,《廣韻》音為「登」,我們已不採此音,但同音的「」字,我們卻依足《廣韻》,「將幅布直」,根本不作任何變讀。
6 s# @6 _6 \9 {% Y: X* p0 s) Y( w1 ]: w- {3 `- w
可是「莖」字,變讀為「敬」;「櫻」變讀如「英」,但「鶯」、「罌」二字又不變讀。怎能說有一個規律呢?( n. u* C( y1 q4 n# `

& l5 I8 [: G  `' ^; u其實,他們根本不講規律。例如「擴」字,廣府話明明是依《廣韻》來變讀,《廣韻》作「乎曠切」,可是,如今要讀「廓」,那就是依《正韻》的「苦郭切」了。影響之下,姓鄺的人要改姓,寃哉枉也。
% |4 h$ }/ b$ w4 _0 [* t
; I) x: P9 N. J, q9 y0 D談到「規律」,就姑且舉這一些字為例,邪音派不知何以自圓其說。
, D. x: a6 W! K5 j0 V4 u/ Z4 ?3 _. u$ C! C! l$ A% n) y

5 E$ Z% S9 ~: e& U( n六  小結1 p+ e4 [- V4 J) ?- z; w9 \
  K8 u! m( [- s6 A! w6 j1 K
暫時小結,王亭之的意見如下─
. w. n+ S. M- t0 E! |
" B3 E% q% w* w9 r/ \3 }1. 為甚麼只能依《廣韻》來轉讀廣府音?其他時期傳入廣府的音韻,是否完全要廢掉?9 F: \7 h5 Y0 R& H, i& w
! i! E, w: z/ ~3 g& F7 M% t) L
2. 根據甚麼規律來轉讀廣府音韻?這些規律由誰釐訂?意見是否已經統一?
3 v0 c; {; g4 m* c4 `7 I9 d
7 ~3 Z; M! A9 R+ s3. 是否廣府音韻一定要依據一千年前的古音韻,連聲調都不許改變?例如平聲的「刊」(看)不能變為仄聲的「刊」(罕)
: _: f5 D7 P4 F2 W6 Y0 C  _0 L+ }3 z" I* h
4. 是否應該先否定傳統的廣府音韻,然後根據一千年前的古音韻來重新釐訂其音韻與聲調?抑或是像從前的音韻學家那樣,先承認傳統的廣府音韻,然後找尋其與古音韻的流變關係?
# Q3 I1 B+ r. r8 U# b* |
2 y7 N! h" m! I, @傳媒人士最好能思考這幾個問題。一經思考,就當發覺自己已受人愚。
& c4 s: }9 D+ P& _2 g* X! Q2 A: ~8 ]
& p" a# W8 ]3 e. _1 |7 T: R傳媒有面子問題,此關難過。像在多倫多,有一位蘇先生帶頭讀邪音,還說「聲音五十年一變」,所以王亭之反對這些邪音,就是反對聲音隨時而變。
: e5 V  s* l, E& a/ N5 V  q  ~, l8 S. s& {, |+ Y3 S
王亭之哭笑不得,明明是他老人家提倡讀一千年前的古音韻,卻反而說自己是「五十年一變」的新事物。王亭之於是據古音韻,指出「蘇」古音「須」,據「新事物」是否可以稱他老人家為「須先生」?他老人家當然很生氣,叫王亭之「正面的好」,即是千祈不可反諷,一反諷就是罵人。0 p% T- ?$ ?* y) `

" h+ Y( ]2 n2 o+ {6 Q/ t這件事,證明傳媒人面子第一,第一到可以不分青紅皂白。但香港的傳媒人應該比較持平,因為不是兩三個人就掌握了天下。然則,王亭之的拙見,是否值得平心靜氣地參考呢?王亭之在此合十頂禮。
6 O7 q( L8 `: h+ D

7 u& b" @1 y7 X8 ^5 G8 W7 g4 X
每一個字音,最主要有三個要素:音、韻、聲。例如「何」音,可以拼成ho,h就是音、o是韻,讀下平聲(跟之相應的上平聲則是「呵」)。
4 P3 ^) x# Z$ b* y
5 ^% x5 E7 @1 O0 f- U7 X/ p我國語言複雜,因此,若以中原音為標準,沒有一種方言可以完全跟中原音一樣,音韻聲三者絕對相同。亦正因為它與中原音不同,所以才稱之為「方言」。
1 V* x* N# N5 M$ Z& h  ?# w: M. ^3 v. y( i* `$ X
廣府話的音,其分部已與中原音不同;韻部亦不同,至於聲調,相差更大,廣府話有九聲,中原音只有五聲。
1 j; w* j8 @$ x( V7 |9 b
8 q' `, q  Q6 P因此,根本沒可能拿著紀錄宋代中原音的《廣韻》,來要求廣府話照足它的發音,音韻聲三者皆不許變。這樣做,是學術上的強横霸道。
4 a- n( b, w7 r3 D4 P8 t3 g3 \6 e$ y9 O
5 l& w; J! D5 o5 F" h0 d9 Z- ^如今的音霸,要姓衛的人改讀為「圍」;姓樊的人改讀為「煩」;姓蒲的人改讀為「普」;姓任的人改讀為「吟」(他不敢改為「淫」);即是霸道到拿著一本《廣韻》就不尊重別人的姓氏傳統。其實跟《廣韻》比較,無非只是聲調的變化而已,(如圍是平聲,衛是去聲,這即是聲調變化)。
* j1 C9 L: \6 I4 T
. G. j8 q% i2 L1 [( O最不幸是姓鄺。多倫多新時代電視報新聞的人,有讀之為「放」,有讀之為kwong,此外還有一些異讀。總之永不肯讀之為「抗」音。查《廣韻》,「鄺」字取上聲「三十七蕩」韻部,與「廣」字同音,古晃切。那麼,如果照足《廣韻》,就應該大膽一些讀之為「廣」,如今則讀得鬼鬼祟祟。# M# |  Y7 R( k- r% h7 ~) O

4 B( j7 h& [  `6 R8 A; p再說,如果連聲調都不准變的話,則亦沒有理由讀之為「放」,放是去聲,與《廣韻》的上聲不同。' E1 e1 s& u' c9 N' S  r  W

! V  c. }$ e9 }% y' J由此可見,音霸想將一系列邪音標準化,實際上卻標準不來。他們便只好用雙重標準來欺負人。
0 P5 [$ o+ a0 n
  b& P" b7 v* f廣府話中有許多字是音霸輩不敢改的,因為太過通行,一改就自暴其醜。
2 I4 z2 v  Q( G: Z
: o/ C$ V8 C0 F3 v. D6 ~. T5 r* S例如「趯」字(走趯),這個字音凡廣府人都一定識讀,而且一定讀為去聲。可是《廣韻》這個字,收「入聲、二十三錫」部,他歷切,即是與倜、剔、惕、踢、摘字等同音同韻同聲。% p, _  s6 F+ t* [8 }! v. q
+ V  o$ [  b4 A
王亭之未見妖音音霸改這個音,如果要改,「走趯」就要讀為「走剔」、或者「走踢」。不敢改,即是雙重標準一例。
1 m2 ]# Y# U) V& H
: `9 W1 r% P6 u2 A( u雙重標準的例子,舉不勝舉,如今只再舉兩個例。
# Y) r# l& O9 W% _) d: |
$ j8 u0 [/ r" w  C. c" i0 F6 s7 K7 y「摑」字,《廣韻》收「入聲、二十一麥」,古獲切,與蟈、幗等字同音同韻同聲。那麼,是否「摑侮辱廣府人的人一巴掌」,要讀為「幗」甚麼甚麼呢?恐怕一提出「摑」應正音為「幗」,一定會給人摑。
& ^4 j7 H0 Y+ I  D* B& d
4 A2 j* B. ]- Q同部的還有個「擘」字。這個字《廣韻》讀為博厄切,與檗字同音同韻同聲,如果依足它,廣府人的「擘大個口」,就要讀為「檗大個口」(略如「北大個口」)。  
( Z  d0 Q/ m4 |0 O) a$ A" Z# K5 j% ?, \; r; R0 ?7 s7 W
既然自己雙重標準,為甚麼不對人的姓氏寛容一點,不去改它也就罷了。王亭之懷疑,音霸自己可能還不知道自己是雙重標準,即是說,他對「摑」等字根本沒有興趣,因為覺得是俗字,於是全神貫注於翻查一些「雅字」,結果一分雅俗,就變成雙重標準。
" B; u) s: i  `5 o. [% d. W: l5 }8 W& y
所以,「梵」,他要讀為「飯」,依足《廣韻》讀去聲,變讀為平聲都不准,此無他,因為「梵」是雅字也。
) ~# x2 p' R2 i" i0 b
# j: E! P* B9 e( u- p( s5 e[ Last edited by 阿感 on 2006-12-25 at 02:05 AM ]
重有一個王亭之的電台節目,聽完王亭之O既節目,真係覺得香港人冇晒面子' D) P& H1 d, V4 a! V) o

: O9 u8 b4 `/ J& T; [% k
, Y) @4 k# \3 ~, V9 O' z王亭之春秋 - 談「正音」
  Q5 H4 ]: g1 A% }0 w( a. s  t: U- G4 e
http://www.kankanwoo.com/masterjournal/radio.asp
# C, s* m  U* E% c* t
/ L* z' y/ V0 \3 }' H[ Last edited by 阿感 on 2006-12-25 at 01:49 AM ]

王亭之春秋 - 談「正音」.rar (6.2 MB)

王亭之春秋 - 談「正音」2.rar (6.9 MB)

不嬲都唔信何博士d料...
WHat the #$%*% ? I really hate those ppl come out and Keep teaching other ppl that 所謂 "正音" As we've taught by our parents n our teachers right from our youngest age, the pronounce we have is the oringinal one from our culture (at least it is the Hong Kong one). I can't say it's absoulutely right, but then this is from our culture n our history. Especially 口語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t shouldn't be "corrected" by those ppl that has 雙重標準, 取捨隨心, n 沒有取捨的原則的人.
1 ^5 a0 F9 D0 d5 W: x, e& |" Q4 H+ ~9 ]; @1 a7 Q
Go to hell, 邪音博士, burn by the eternity flame of the hell n never show up again!!!
Originally posted by Yui.i at 2006-12-25 03:09 AM:
* {# T) S: }1 ]2 N不嬲都唔信何博士d料...
& ~' I" _( t; l8 ?+ V
邪音博士...
1 }7 o* [: l- G% j9 j0 x而家好多電視..都跟佢..真卜街...
樓主果然係勁野
何博士廢野黎-.-
真係俾佢地搞到亂晒.....
Originally posted by dicky1994219 at 2006-12-25 07:30 PM:
% B0 [2 t# A$ A7 O& Y樓主果然係勁野
- N- [0 c6 [  |2 k9 o8 jagree.....good
Originally posted by michelle_tom at 2006-12-26 12:57 AM:
5 a# [( y: x# [& K$ \真係俾佢地搞到亂晒.....
搞到亂晒.....
: P8 N% l' n( \+ x% H4 ?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勿信[[[何文匯]]]]的正音.....

重要聲明:26fun.com為一個討論區服務網站。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26fun.com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26fun.com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