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帖子
- 1746
- 精華
- 0
- 威望
- 632
- 魅力
- 134
- 讚好
- 0
- 性別
- 男
|
625#
發表於 2006-4-30 05:03 PM
| 只看該作者
讀《三國演義》者,大多看完之後,對呂布的最深的印象怕就是燕人張翼德說的“三姓
2 C" F7 }/ \* s" A4 ^家奴”,為人好勇鬥狠純粹是個一介武夫,還奴顏卑膝,不講道義善變又無主見,只是
2 i1 l' ^4 [+ Q* e7 s如果去看看《三國志》,這些惡行恐怕要略翻一下才是。不管演義小說中把他寫成怎麼
+ S3 I2 \, A. P( J( B+ L樣,但是在歷史記載中的呂布,按我的看法卻是個由於個人性格而導致最後身死名滅的
) v$ U4 a' a, N, d' ]& i" r悲劇豪雄,即使不算是英傑,也當可算得是一時豪雄,絕對不是像演義上描寫得那樣不
5 ?4 |- n4 T! Y; y8 O/ R/ a2 H0 ]堪的一個小人。6 s4 m- C6 T, N( ^3 d1 G, T
0 q8 l) p% ]0 e1 h/ s! X$ `/ n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先以“驍武給并州。刺史丁原為騎都尉,屯河內,以布
/ R3 n3 c! n4 D) d- {為主簿,大見親待”(1)。從這一段話,可以知道兩件事情,一個是呂布“驍武”, Q( T n* E$ V- M& v, \# {
這個自不待言,恐怕是人皆盡知的事情,第二個卻是被人忽略以及小說家們故意抹殺了
/ M. q9 N9 D3 V+ w" B7 b的,就是“以布為主簿”一節,主簿,是掌管軍中所有錢糧政務、公文書信來往等一應: B$ v! ^8 v$ z- f. ?$ D2 t8 t' j
事體的官吏,是個純粹的文職,而且所掌事務很瑣碎,而呂布在任主簿後丁原便“大見- E! Y3 l4 R% E1 V
親待”,那應該說呂布在這個職位上是做得很不錯的,由此可見呂布絕對不是個卑魯少4 D. Z8 `! k& R7 e9 k
文之人,按現在的說法,怎麼也算得上是個知識份子,而不是像演義中所描寫的那樣,) C' Y! x( z/ L6 p2 c
是個只知道仗蠻勇的莽夫。; Z$ p. x! B9 |" M H2 X y
& S- t" h0 i: H+ n4 ]靈帝崩後,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謀誅宦官,何進乃召卓使將兵赴京師,而丁原和& X/ @: [* F' V9 ~
呂布也“將兵詣洛陽。與何進謀誅諸黃門,(丁原)拜執金吾”,執金吾相當於現在的
: q0 c( b; L) b% G) J" J1 W- ~, g衛戍司令一職,結果事不成何進身死,洛陽大亂,“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卓遂% k+ T4 a7 {% f* {
將其眾迎帝於北芒,還宮”,董卓開始掌權。董卓為了專權,便“欲殺原,並其兵眾。( e% R, e' S; w W; x3 I: ~
卓以布見信于原,誘布令殺原。布斬原首詣卓,卓以布為騎都尉”(2),演義上說到
" U; J7 L* A# y1 U這一段的時候,說呂布是丁原的義子,然後又因為貪圖金珠寶馬殺丁原而投董卓,其實 p1 X( x0 [% \) Q2 E1 V: Z
歷史上根本沒有呂布和丁原為父子的說法,寫二人關係只有“大見親待”一句,也沒有
5 f" M$ s D; d. O說董卓用金珠寶馬去收買呂布,而且當時董卓官拜前將軍,封斄鄉侯兼并州牧,要論官0 F2 ~* s" f2 A/ f2 ?( T Y
位,董卓的前將軍遠在丁原的執金吾之上,對呂布以上令下,呂布當沒有迴旋的餘地,
! `" o! N6 b0 i9 F, `' ?0 E而且呂布並不是丁原的私人武裝——部曲將領,而是漢官吏,再有其時甚至連“(何)
+ y& g" {; P& M5 P/ {7 h2 b進、苗部曲無所屬,皆詣卓”(3),非唯呂布一人,又加董卓有救架大功,皇帝在他
6 z5 s0 M& c4 v8 j* q. G手上,生死予奪,只是一句話的事情,由不得你不從,所以這一段,又是小說家的曲
, D. z& N/ `( V8 Y) S" f筆。$ c& s+ [$ g" }2 A! g! U
1 l8 W R1 Z8 y, E0 F/ m+ d3 h
另外,董卓進京的初期,其名聲相當不錯。《後漢書》《董卓列傳》有云董卓初時
4 F! M/ x5 c* _' |4 d; v“……擢用群士。乃任吏部尚書漢陽周毖、侍中汝南伍瓊、尚書鄭公業、長史何顒等。
9 s/ v" u! v! z5 u! ~) `8 ?$ @% f5 Q以處士荀爽為司空。其染黨錮者陳紀、韓融之徒,皆為列卿。幽滯之士,多所顯拔。以3 L ^8 a' d2 V3 l& y' `% l
尚書韓馥為冀州刺史,侍中劉岱為兗州刺史,陳留孔宙為豫州刺史,潁川張咨為南陽太
, A8 B) N+ o- J+ W4 L$ i' L守。卓所親愛,並不處顯職,但將校而已……”,《資治通鑑》又云:“……董卓率諸
6 C7 Z, Y Y# @# F公上書,追理陳蕃、竇武及諸黨人,悉復其爵位,遣使弔祠,擢用其子孫”,陳蕃、竇' b& F" u- ?: j3 t% \
武乃天下名士,靈帝時為宦官所枉殺,當時天下士人百姓皆冤之,而今一朝得雪;大儒# A2 C3 G7 ?* p* j. m* w
蔡邕,先也因為得罪宦官,“……徙朔方,會赦得還。五原太守王智,……奏蔡邕謗訕
8 G5 x3 d6 z) x% d6 s/ ?! u朝廷;邕遂亡命江海,積十二年”,董卓進京後又辟之,“……(蔡邕)到,署祭酒,
& K- z' K+ }* `* I, }4 p2 l6 w# f甚見敬重。舉高第,補侍御史,又轉持書御史,遷尚書。三日之間,周曆三台。遷巴郡
+ h$ D; m- |6 r S太守,復留為侍中”(4),“……卓重邕才學,厚相遇待,每集宴,輒令邕鼓琴贊
% a+ E; [' P5 q5 C2 H5 K/ U事,邕亦每存匡益”(5),正因為這樣,蔡邕才有在董卓死時,于王允席上感董卓知
. Q3 E0 g0 J, o0 Z* X遇之恩的一歎,以至身死。這個時候,董卓儼然是個賢臣,天下棟樑的模樣,誰知道他6 `( \% c6 X+ _! x
後來會怎麼樣,正可說“設使當初身先死,千古忠奸有誰知”。是以是時亦不得罪呂布
& \1 x9 j. Z" O% R; [以助紂為虐之名。
3 }2 s# E: [6 }5 A [3 _6 z' c" U: {4 N# i, k" O
待後來王允與僕射士孫瑞密謀誅董卓的時候,因為“卓自以遇人無禮,恐人謀己,行止
k1 |# l3 i$ ?9 M. {常以布自衛。然卓性剛而褊,忿不思難,嘗小失意,拔手戟擲布。布拳捷避之,為卓顧) ]9 B9 P6 o& j/ K: x
謝,卓意亦解。由是陰怨卓。卓常使布守中閤,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 o3 S- n# p( L6 b6 J* n) B
安”(6),因此便以呂布為內應來刺殺董卓,呂布與董卓,倒有“卓……甚愛信之,
5 T* p1 g/ B3 t6 `7 [/ l) }; k誓為父子”一句,又有王允說呂布時,“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呂,
# X8 O! a, P* X# b- E- V/ K( G. x本非骨肉。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布遂許之”一段(7),這個時候說呂布倒是有2 y" L7 N8 g) Y6 f0 g6 b: Y- ~
得一說的,只是董卓此刻已經兇相畢露,是個亂天下的國賊,關東諸侯已然起兵討伐,' l$ d. y4 G5 J6 k/ O
可說人人得而誅之,所以最多只好說呂布是假公濟私而已。
0 O! c% i! f' I4 T緊接著因為王允不赦董卓部曲,董卓部曲李傕、樊稠、李蒙等十幾萬眾合圍長安城,這
0 I! p% H" s( ^0 u1 r" R- Z) A個時候呂布顯露了他性格的一角,《英雄記》有曰:“郭汜在城北。布開城門,將兵就% v" H2 D' o# m/ K4 b, V- A
汜,言“且卻兵,但身決勝負”。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 Q- K+ I% J4 b7 y3 g1 v$ Q
汜,汜、布遂各兩罷”,洛陽城中當時呂布為大將(允以布為奮威將軍,假節,儀比三
) I+ l, A7 l9 S' Z) s' j司,進封溫侯,共秉朝政),他卻率軍出去與人“卻兵,但身決勝負”,固然可以說豪
$ {& `& b8 s' o% B, ]7 H氣蓋天勇武過人,卻表明了他不以大局為念,只以斬將奪旗的偏將之行為能,全然是個
, f# q. g7 ~! `9 u! k江湖豪士的形象,混不像個大將。後洛陽城破,呂布與李傕、樊稠戰城中,不勝,遂帶
. _2 f3 {5 k! [8 A% d* K數百騎以董卓頭繫馬鞍,駐馬青瑣門外,招王允同走,《通鑑》曰王允以“朝廷幼少, T* r" X1 k: M+ w! K
恃我而已”,並要呂布轉告關東諸侯:“努力謝關東諸公,勤以國家為念!”,遂不去: R" z# D7 S; V( Y' M3 K: l/ c
死國。, x* ]/ q1 t6 W8 R* t2 _
e4 M& o4 Z% R呂布東出後投袁術,袁術拒而不納,《三國志》記載他先“從張楊於河內。李傕等購求
+ Z1 t6 Z, O$ z' i: N% ]+ e( R布急,布又逃歸袁紹”,然後“紹與布擊張燕於常山。燕精兵萬餘,騎數千。布有良馬+ E, Y& L. H+ ^. t- s* e' u
曰赤兔。常與其親近成廉、魏越等陷鋒突陳,遂破燕軍。……紹患忌之。布覺其意,從( t4 Y6 u9 X+ W9 \/ C: K# g/ E+ e
紹求去。紹恐還為己害,遣壯士夜掩殺布,不獲。事露,布走河內,與張楊合。紹令眾) K# s6 q7 m9 E9 r* S
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而在裴注中又有載這件事的詳細經過:“英雄記曰:布- c3 L% A* W T N
自以有功于袁氏,輕傲紹下諸將,以為擅相署置,不足貴也。布求還洛,紹假布領司隸+ D/ ?$ e% R1 [
校尉。外言當遣,內欲殺布。明日當發,紹遣甲士三十人,辭以送布。布使止於帳側,
0 V8 X6 T u2 v/ {; j2 Y1 H0 K& q Z偽使人於帳中鼓箏。紹兵臥,布無何出帳去,而兵不覺。夜半兵起,亂斫布床被,謂為
7 p9 |' o# n+ u/ S5 ^" n$ F$ d已死。明日,紹訊問,知布尚在,乃閉城門。布遂引去”,從這裏看,可以知道,先是' F! y. J2 v% p% |9 o+ ]
袁紹“患忌之”,而呂布因為袁紹手下的將領是“擅相署置,不足貴也”,所以“輕傲8 W" _' Z. g( ~2 ?* L3 d8 J2 S
紹下諸將”,要按現在的說法,就是人際關係不好,驕傲自大,公關能力太差。其實這0 N$ e5 X( |$ F7 }0 p
也慣他不得,因為袁紹的車騎將軍是自己封的,不是朝廷下詔封的,而袁紹的手下的官* v% Z& d/ \2 R
是袁紹給的,所以當然比不上呂布由天子冊封的“奮威將軍,假節,儀比三司,進封溫
1 D7 _0 L# A" p Q) `6 N6 `( M侯”來得名正言順,說他們“擅相署置,不足貴也”不為過。不過,由此亦可見呂布自% W% i! f4 ]: G+ ?* S8 _
視頗高的個性,只是他的自高也有他的資格,在洛陽單挑傷郭汜,在袁紹處破張燕時. v9 b$ N$ o6 k/ z
“燕精兵萬餘,騎數千。布有良馬曰赤兔。常與其親近成廉、魏越等陷鋒突陳,遂破燕
W1 @' w; M6 B: v T5 n! \軍”,及“紹令眾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的兩事,可以想見呂布的勇名之盛,所
' L9 `! K6 _" ^9 G; m以人“皆畏布”,加上高官和殺董卓的大功,確實有他自傲的資格。
; I0 t/ q ?) ?: a5 K2 `/ p! b E# x# H
呂布到了張楊那裏,還是不安全,因為李傕等人還是不放過他,乾脆懸賞通緝他:“楊
9 b: F8 z+ x R- y及部曲諸將,皆受傕、汜購募,共圖布”,而呂布知道後,出了一著頗為高明的棋,他
6 S/ x' j; _3 x6 X% m! x. ^- g1 X抓住張楊性格上的弱點,“(張)楊性仁和,無威刑。下人謀反,發覺,對之涕泣,輒$ W9 [0 Z$ P# k0 x& Q% P. g x( F
原不問”,對張楊說:“布,卿州裏也。卿殺布,於卿弱。不如賣布,可極得汜、傕爵1 ] d+ [/ \1 C
寵”,張楊原本沒什麼主見,而且呂布說得也的確不錯,於是便“外許汜、傕,內實保, Z% I, [6 Y/ W0 ?) c( Y& p9 d' @2 j% [
護布”,這樣一來,“汜、傕患之,更下大封詔書,以布為潁川太守”(8),呂布便
' N. ^$ ~/ V# n4 `9 H成功地解脫了來自朝廷的通緝,得以擺脫了逃犯的身份。由此可見,在對局勢和人物的8 T6 g" u9 Q# c" P4 E9 G! v' ^
分析上,呂布還是比較有見地的,說明他在丁原那裏做主簿而丁原愛之,不是沒有道理
O' ]3 ]7 W& `的亂喜歡。- g6 q# W! `( F& b( b
5 K. O* G% V. ]: R# U
正在這個時候兗州內亂,給了呂布東山再起的機會,而內亂的原因卻是因為呂布。
( s; [! H; B) C- m0 _; l" {) C: u$ f* p' R8 Y: h
原來在呂布逃出袁紹那裏投張楊的時候,曾經在過陳留太守張邈處,臨別二人把手共
0 X5 y+ i% C2 N* u3 K8 ~) ], Q誓。於是“紹聞之,大恨。邈畏太祖(曹操)終為紹擊己也,心不自安”,到興平元
) m, b; O- z. S2 |7 X3 @. {年,曹操復征陶謙時,於是“邈弟超,與太祖將陳宮、從事中郎許汜、王楷共謀叛太
4 @# e, Q; n9 _$ w' A祖。宮說邈曰:“今雄傑並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眾,當四戰之地,撫劍顧眄,亦) q1 }3 r8 G# B5 b# R. N6 z; r
足以為人豪,而反制於人,不以鄙乎!今州軍東征,其處空虛,呂布壯士,善戰無前,
x- t/ `% P' p/ Z8 ~/ S! C若權迎之,共牧兗州,觀天下形勢,俟時事之變通,此亦縱橫之一時也。”邈從之。太+ g! L: j, c1 j9 N. A4 `
祖初使宮將兵留屯東郡,遂以其眾東迎布為兗州牧,據濮陽。郡縣皆應,唯鄄城、東
7 P8 T5 q9 p; p阿、范為太祖守”(9)。陳宮勸張邈和呂布聯合的原因是“呂布壯士,善戰無前”,6 p2 u% m/ t9 T* [: \+ P
這個說辭又一次證明了呂布令人畏懼的戰鬥力。
, E% R/ q' M8 ], J: Q: G8 j1 M5 a+ q; T$ b' s g8 `
此後,呂布和曹操幾次交鋒,終因敵不過被公認為是三國時期傑出軍事家的曹操,敗出
) D: V2 s- T) x兗州,東奔劉備。偏生劉備是個時時要擺出一副君子相的人,並不喜歡呂布身上的江湖
0 F; Z' k9 d$ i. K0 e( u5 a2 _氣息,《英雄記》說:“布見備,甚敬之,謂備曰:“我與卿同邊地人也。布見關東起% l4 x6 D: a/ G! q2 @7 [/ P
兵,欲誅董卓。布殺卓東出,關東諸將無安布者,皆欲殺布耳。”請備於帳中坐婦床! r9 |; L7 J& m0 V
上,令婦向拜,酌酒飲食,名備為弟。備見布語言無常,外然之而內不說”,就呂布來! p! F" |8 x0 g
說,這個時候對劉備應該說是尊敬的,又與劉備同是北地人,再加在軍中,沒有什麼私. j9 b' w" u% G: ]
人場所,所以有“請備於帳中坐婦床上,令婦向拜,酌酒飲食”一舉,只是在漢朝男女/ i3 y: F: D+ a0 |& Q% w4 d
大防還是很講究的,所以呂布在軍帳中請劉備入後室,應該是表示親密無間的意思,而# j3 n- b/ Q; x0 e9 a4 \
此年劉備年紀當是三十四歲,呂布長劉備兩歲,他稱劉備為弟也不為過,那知道劉備卻$ Z' R* t4 `$ Y1 `) C1 q4 j" E
不做如此想,大約是覺得呂布來投靠自己,卻喊自己“弟”,又不慣呂布命妻子“向; L! h3 } G$ b/ g7 n, J" Q
拜,酌酒飲食”不合禮儀之舉動,所以覺得呂布“語言無常”,因此“外然之而內不
" ^9 O( n6 X6 t$ i3 Y4 ^' [7 H9 U說”。
( S/ W. c; }5 U, {5 ~. e0 `2 h4 T" `8 x S$ }5 Z
而後劉備和袁術為了搶徐州開始對峙,袁術無奈想起了呂布,呂布這個時候正缺軍糧,
% O5 E1 D% t @9 ^ q袁術便書信一封奉上了糧草及裝備:“二十萬斛,迎逢道路,非直此止,當駱驛復致;
. K8 Y( i4 j2 d2 F3 F& `$ U若兵器戰具,它所乏少,大小唯命”,而前面又有“昔董卓作亂,破壞王室,禍害術門
9 i# t+ L# \1 X1 A戶,術舉兵關東,未能屠裂卓。將軍誅卓,送其頭首,為術掃滅讎恥,使術明目於當
$ x! Y. z8 i! P* N) K2 T/ ]3 O2 L: v9 I世,死生不愧,其功一也。昔將金元休向兗州,甫詣封丘,為曹操逆所拒破,流離迸5 ]0 x; m4 }, R4 ?
走,幾至滅亡。將軍破兗州,術復明目於遐邇,其功二也。術生年已來,不聞天下有劉
$ ~1 d* A: r9 u) E備,備乃舉兵與術對戰;術憑將軍威靈,得以破備,其功三也。將軍有三大功在術,術
5 ]( |/ k1 A* P8 j8 y雖不敏,奉以生死……”云云,此時正好下邳內亂,又有人來請呂布入城,“備中郎將
4 u g4 F) C) I5 L: R丹楊許耽夜遣司馬章誑來詣布,言“張益德與下邳相曹豹共爭,益德殺豹,城中大亂,
- O4 ]7 _# L: x1 O8 f不相信。丹楊兵有千人屯西白門城內,聞將軍來東,大小踴躍,如復更生。將軍兵向城
8 k: j, U- h$ E# m+ U* ~; w1 ^西門,丹楊軍便開門內將軍矣”。布遂夜進,晨到城下。天明,丹楊兵悉開門內布兵。
( |7 `7 C# D/ _$ {# t布于門上坐,步騎放火,大破益德兵,獲備妻子軍資及部曲將吏士家口”(10),《通
0 J1 ^1 X6 R, u鑑》又有“陶謙故將曹豹在下邳,張飛欲殺之。豹眾堅營自守,使人招呂布。布取下" b. T: j2 G- }* h& F$ R
邳,張飛敗走。”一說,因此可以說呂布占徐州一半是袁術的慫恿,一半是徐州兵將請# f% R) S4 g, p1 ~' a% [
呂布入城,而徐州兵將請呂布當自有其道理,至少是慕呂布之聲名,非是無由之舉,不 z8 Z; c J* D! d$ Z
然不會有“聞將軍來東,大小踴躍,如復更生”之語。: e1 `! t$ N) \/ X8 T4 E, M
呂布在佔領了徐州後,劉備陷入了困境。“備軍在廣陵,饑餓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
8 }" W7 T1 {& n% f: V& [食,窮餓侵逼,欲還小沛”,於是“遂使吏請降布”,呂布這個時候並沒有因為劉備失
6 `; C v& o8 x' K: U0 d+ }; A勢而趕盡殺絕,相反地還是以刺史禮相待:“……具刺史車馬童僕,發遣備妻子部曲家
1 u, |2 B9 M5 R6 n屬於泗水上,祖道相樂”(11)。他這樣做,手下不是沒有反對意見,《三國志》《先. a+ z7 A" }7 R
主傳》的裴注中說:“諸將謂布曰:“備數反覆難養,宜早圖之。”布不聽,以狀語
$ h8 E! r8 Z3 y1 T備。備心不安而求自?,使人說布,求屯小沛,布乃遣之”,從這裏看,呂布還是頗有
) x% F1 O! B. h. J- n. K9 s容人之量的,說他對劉備英雄相惜當不為過,他這個舉動和孟德在許昌覆蔭劉備的舉動3 ]5 X3 k* ~ Y* T3 h$ s+ m t
是一個性質,一個是要用劉備抗衡袁術,一個是以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都目劉備為英7 [ T4 ? ^" B4 b* Q
雄而相惜,意圖借助其力平定天下。後來膾炙人口的“轅門射戟”故事也可以說明這
1 Y9 y4 j6 O2 `5 h/ H- j點,《三國志》記曰:“……術遣將紀靈等步騎三萬攻備,備求救於布。布諸將謂布曰
6 C% p6 l4 O4 o7 Y- a% n:“將軍常欲殺備,今可假手於術。”布曰:“不然。術若破備,則北連太山諸將,吾( r- E0 ]9 S$ {1 \8 H3 M
為在術圍中,不得不救也。”便嚴步兵千、騎二百,馳往赴備。靈等聞布至,皆斂兵不5 A: ]6 ]- c I* T' l1 [; A
敢復攻……布謂靈等曰:“玄德,布弟也。弟為諸君所困,故來救之。布性不喜合鬥,% K! }- m2 i, A8 G3 w
但喜解鬥耳。”布令門候于營門中舉一隻戟……布舉弓射戟,正中小支。諸將皆驚,言
0 U& R% H# Y! y( R- X o1 Y: U9 b“將軍天威也”!明日復歡會,然後各罷”,這件事一表明了呂布還是很有軍事見地
" D1 P0 J) J& T2 `的,二當然是他目劉備為豪傑要借助劉備,所以發軍相助,三呢,以步兵千、騎二百居
5 G) H& q9 ^6 S然鎮得袁術的三萬人皆斂兵不敢復攻,只能說呂布的豪氣和威名抵得幾萬兵將。而且這
5 \$ H3 a$ O+ `6 ~3 x4 R件事情頗具戲劇色彩,兩軍對陣之時,橫裏突然殺出個呂布,然後便開始在陣前開始你9 C1 }5 _; q/ Y6 @- W; U
請我回的大宴,而尤其是“玄德,布弟也。弟為諸君所困,故來救之。布性不喜合鬥,+ \* w0 s* V& @9 d) ]% R' I
但喜解鬥耳”一句,在我看來實在頗為可愛,袁術聽了紀靈的彙報後應該是哭笑不得,
# P( r5 L9 y0 R6 v' e0 @% B0 I( s% c不知道臉上是什麼表情,實在是風趣得緊。可惜劉備卻不是這樣的人,在呂布戰敗後,3 W' V$ H% d. c1 p6 Y
一句話便輕輕鬆松不露聲色地送了呂布的命:“……遂生縛布,布曰:“縛太急,小緩
( r. K J3 O3 U8 V0 d之。”太祖曰:“縛虎不得不急也。”布請曰:“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
' R( b( Z) Y5 b3 M( r" A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劉備進曰:“明公不
7 A7 r5 ~* c5 J( O/ z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太祖頷之。布因指備曰:“是兒最叵信者”,比起劉備
k8 W/ v3 U! ] I A4 q在白門樓上的這個舉動,呂布實在是太沒有政客所必須的不要臉、心狠手辣的素質了,/ |( i7 d* d! T9 Z9 _: i6 Y
也實在太直肚腸了一點,更像個江湖人士,所以才會很不理解地罵劉備“是兒最叵信8 D" M9 t8 V, j* Z
者”。
W7 ?" d$ p. q+ c! ]; x H
H- r) T3 H& G @0 j) z& w另外,還有兩事也可以說明呂布的器量,一是《通鑑》云:“備在豫州,舉陳郡袁渙為
6 _/ n+ Q" q' Y0 [茂才。渙為呂布所留,布欲使渙作書罵辱備,渙不可,再三強之。不許。布大怒,以兵
+ `9 m2 R9 c1 r4 c脅渙曰:“為之則生,不為則死!”渙顏色不變,笑而應之曰:“渙聞唯德可以辱人,' d* D$ E J$ p1 B; | o
不聞以罵。使彼固君子邪,且不恥將軍之言;彼誠小人邪,將復將軍之意,則辱在此不6 k# \' G ?) \
在於彼。且渙他日之事劉將軍,猶今日之事將軍也,如一旦去此,復罵將軍,可乎!”
2 J8 ]+ w/ q; A; f R) l布慚而止”,呂布堂堂的一個封溫侯、假節儀比三司的奮威將軍,聽了一介書生袁渙的
. j: o6 o- \7 l: L* B1 ?; }一席話,竟然會從因為袁渙拒絕自己的要求而大怒,到不做掩飾地慚愧而止,可以想見
+ P* t0 ?% p# V- q- W他至少是個講理而頗為直率的人,且頗有器量,非是通常那種一得勢就飛橫跋扈的小( @$ K8 X) R, E& K' F
人。二是陳登為呂布使許昌,“始,布因登求徐州牧不得,登還,布怒,拔戟斫幾曰:
- M3 w3 [' i, E' w2 W5 x9 G. ?“卿父勸吾協同曹操,絕婚公路;今吾所求無獲,而卿父子並顯重,但為卿所賣耳!”
3 y3 J0 a- B# x- ^" K登不為動容,徐對之曰:“登見曹公言:‘養將軍譬如養虎,當飽其肉,不飽則將噬9 ~4 A. D3 G+ D; F1 b/ d
人。’公曰:‘不如卿言。譬如養鷹,饑即為用,饑則颺去。’其言如此。”布意乃! r; }) I/ o% G, q( A2 O$ A/ U
解”(12),這個也可以看出呂布的胸襟容量,還說明了此人是個直肚腸,動輒大怒,
3 d7 X" J' v+ R人言有理便意解,而他在這裏對曹操的“譬如養鷹,饑即為用,饑則颺去”一番話應該. ^6 J6 x/ w# }9 w
也是頗心許之的。
$ e" Y# T, ]6 t Y, G
$ c5 F: i- b% C1 z4 F, |+ F到這裏,又有可以說的問題了,既然說呂布“饑即為用,饑則颺去”,那呂布求“用”
/ Q5 { J: F& ?/ g7 k/ Y% h3 C的目標是什麼呢?
: r" p# h% g& r1 B+ o+ D' \0 j/ S) u/ o
我們看看前面,在呂布殺董卓之後,《通鑑》上有一段記載:“……初,呂布勸王允盡$ _1 E( x$ s1 |8 t, i
殺董卓部曲,允曰:“此輩無罪,不可。”布欲以卓財物班賜公卿、將校,允又不從。
/ R; \6 k5 e" k" K允素以劍客遇布,……(呂布)漸不相平……”,呂布盡殺董卓部曲和以卓財物班賜公2 W1 ]$ _* F9 t- N$ s9 K2 j. d- |% _+ M
卿、將校的提案,應該說不無道理,表示了他想參與朝政的意念,只是王允“素以劍客" \$ \2 o! [( u' M
遇布”,所以才會“又不從”,忽略不計呂布的意見。聯繫前面有“以王允錄尚書事,. N) L! `, q/ c6 p1 X* y
呂布為奮威將軍、假節、儀比三司,封溫侯,共秉朝政”一節,可以想見,呂布的理想8 ^& B$ v+ k) t1 `4 E+ K
不僅僅是做個天下無敵的勇將劍客而已,而是“共秉朝政”,因此他才會“漸不相
8 `+ q# ]5 H: w2 A, m0 K平”。還有可以證明這個說法的就是他在白門樓已經是個階下囚的時候,向曹操提出:( S% X" e' E$ d
:“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0 z! c; x5 K% \7 x
也。”而曹操當時頗心動,書曰“太祖有疑色”(13),其時呂布已是縛於階下的亡5 E! o; M7 \/ u$ i# c
虜,尚且說“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直把自己和曹操置於平起平坐 O1 _' a- T) G
的位置,不經意中說出他欲平定天下的理想,而且此又可見呂布睥睨群雄,不把天下諸3 o% q0 n, {* @& N
侯放在眼裏的傲氣,而“……太祖有疑色”一說,又說明曹操至少也是有幾分贊許他這
# g" }( _8 a) R# _. Z y5 W S個說法的。
0 i: t6 k& t9 }4 @5 r. M2 b3 ^7 c/ n6 [
其實呂布的為人,想來必定是很有他的可取之處,所以還是頗得人心的。他戰敗後,手
: E. Z* ?' u6 x: f下大將高順等不降,陳宮慨然求死,都說明他的得人心處;而戰敗之際“布與麾下登白3 n! t$ a! L9 n% X7 Y2 n
門樓。兵圍之急,布令左右取其首詣操,左右不忍,乃下降”(14),“左右不忍”一
5 k1 o" Q' B' e u9 J句,也證明了呂布應該是頗得人心才對,不然何來不忍一說。從“布令左右取其首詣
8 a: y' C7 A$ q操”一句,又可以看見與演義上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呂布其實並不怕死,不然就先投降: N1 O3 ^4 e( M( n
了再說,何必要左右取自己的首級去見曹操,他的“乃下降”,應該是還想有“明公將
/ K1 e, B3 j! \( [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的一日才做如此舉動的,其實這個也說明呂布對自己 A3 y! V; H3 R$ E
能力的自信,他相信曹操會需要他這樣的豪傑來平定天下,所以在言辭間還是自有其豪
4 f' h( U, A! [氣在的。但是在演義中直把呂布寫成個貪生怕死的人,還特意杜撰安排了張遼罵呂布怕1 c/ Y0 \+ [' U( K. t1 {& w1 ~1 W
死一節,實在又是小說家們一個大大的曲筆。
2 O0 L. K: Z: n4 n) ]
' J8 c% V* H4 ^6 m; |4 y% D再由這個說開去,呂布雖然想“天下不足定也”,可是他最多也只僅僅滿足於一個“明
3 U# L, H+ e& J" f+ a$ ^公將步,令布將騎”的衝鋒陷陣的大將和“共秉朝政”重臣角色,可以說自始至終,並
* L) u, x! F+ y沒有割地稱王的野心,比之後來動輒稱帝稱王的那幾位要好上許多,而且在徐州時還一, F8 v9 X' h( G- P, [3 s" W
直在謀求回朝從政。
; Z, D- b5 j# s3 b8 X3 f# _5 q' y. h5 F# w
先時,“天子在河東,有手筆版書召布來迎”,因為“(呂)布軍無畜積,不能自
$ @2 } r, I9 p4 f Y致”,所以呂布“遣使上書,朝廷以布為平東將軍,封平陶侯”,那知道“使人于山陽
; M- @+ L0 O* |: V界亡失文字(即封官的詔書和印綬)”,於是這個時候已經是司空的曹操“又手書厚加) y/ `1 O! K( {' v, J
慰勞布,說起迎天子,當平定天下意,並詔書購捕公孫瓚、袁術、韓暹、楊奉等”,呂* F, k' O. ]4 g# E
布知道後大喜,於是“復遣使上書于天子曰:“臣本當迎大駕,知曹操忠孝,奉迎都
. \! ]* q% ?. G0 B許。臣前與操交兵,今操保傅陛下,臣為外將,欲以兵自隨,恐有嫌疑,是以待罪徐9 q# p5 H6 g) F9 |* x
州,進退未敢自寧。”答太祖曰:“布獲罪之人,分為誅首,手命慰勞,厚見褒獎。重0 o; X+ m* h& j" O, ~
見購捕袁術等詔書,布當以命為效。”太祖更遣奉車都尉王則為使者,齎詔書,又封平, M# k1 C6 \7 |6 u+ Z9 z
東將軍印綬來拜布。太祖又手書與布曰:“山陽屯送將軍所失大封,國家無好金,孤自
, u; h4 A$ [0 g% [: ^8 Y9 M取家好金更相為作印,國家無紫綬,自取所帶紫綬以籍心。將軍所使不良。袁術稱天
3 S: ^$ k) S0 U1 Z4 k子,將軍止之,而使不通章。朝廷信將軍,使復重上,以相明忠誠。”布乃遣登奉章謝: {+ C5 b; m J7 k+ J7 f0 ~
恩,並以一好綬答太祖”,這一段時期呂布和曹操的關係相當微妙,其中厲害暫且不8 C; O9 I& k* J/ [
說,至少可以說明呂布很想堂堂正正地回朝做個天子腳下的階下臣的,後來東海蕭建為" p: S' R1 N- h0 U/ U& }6 {
琅邪相,治莒城,“保城自守,不與布通。布與建書曰:天下舉兵,本以誅董卓耳。布! Q0 ?8 R$ m/ {
殺卓,來詣關東,欲求兵西迎大駕,光復洛京,諸將自還相攻,莫肯念國。布,五原人" H3 j) Y5 U Y1 K1 \
也,去徐州五千餘裏,乃在天西北角,今不來共爭天東南之地。莒與下邳相去不遠,宜# }$ ~+ a! ~) f! O# y) F: m+ A
當共通。君如自遂以為郡郡作帝,縣縣自王也!昔樂毅攻齊,呼吸下齊七十餘城,唯4 u( L: p/ f ]4 |4 R b9 G" R* X% y2 [
莒、即墨二城不下,所以然者,中有田單故也。布雖非樂毅,君亦非田單,可取布書與
* `* n% e" l: D8 Y智者詳共議之。……”(15),尤其是後面給蕭建書中“君如自遂以為郡郡作帝,縣縣) K- y; z4 N$ b0 c
自王也!昔樂毅攻齊……布雖非樂毅,君亦非田單,”幾句,和曹操的《讓縣明本志
" n1 o. y1 F) l- K1 v# R/ |' I! W書》中的“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一句幾有異曲同工之意;而' q, u* X, P# q
“天下舉兵,本以誅董卓耳。布殺卓,來詣關東,欲求兵西迎大駕,光復洛京,諸將自
: B9 r! ^3 @: q" ?還相攻,莫肯念國”之說,誠為當時實情,前面的“天子在河東,有手筆版書召布來) S( ^! |0 z& j
迎,布軍無畜積,不能自致”,和他與曹操的戰役中因為沒有糧草而退兵兩事,又互相) _2 S2 a: k" X. J% J* p" O* [
印證了呂布的確是想西迎漢帝而力不能,這也都可以說明他的理想是做個漢朝的臣子,! _1 {2 E5 a9 |4 N( X4 B, N' U
並無不臣之心。也許他對王允對他說:“努力謝關東諸公,勤以國家為念!”的囑咐還
* }" @' ~7 P$ U1 R9 P沒有忘懷。因此我說他比“郡郡作帝,縣縣自王”、“自還相攻,莫肯念國”之流的諸
# }, }/ `# l! a9 d侯們好多了,從這個意義上說,至少呂布可算得是個大漢朝的“忠臣”。: B. I4 f, a, S" G
$ I! x3 K2 U: `從這些來看呂布,可以說呂布此人能文,且行文豪氣不除,文字也可一觀,他給袁術和
+ d8 _& u5 q) | V+ S( }& a蕭建書(呂布幾封書信文多不載,附錄於後)中喜笑言談間自有豪氣在,而且對大局和
6 s2 k/ a$ v6 Q# [" ]( {人物亦有自己比較有見地的看法,這樣的人,不為無知;有容人之量,覆蔭劉備和對袁9 c3 h- ^8 F: ^0 u
渙事自可說明;亦有其得人心處,所以高順、陳宮慨然赴死,左右臨危不忍取其首詣曹
0 S/ l8 x$ h3 m. L1 Q' w操;臨陣身先士卒,勇猛過人,勇名聞於天下,因此時人才有語曰:人中有呂布;只可
2 j. K/ ]1 `, I% G, W4 B1 R惜他有兩大致命的性格上的弱點,一個是他手下大將高順說的:“將軍舉動,不肯詳: v& E( l, j0 G
思”,舉動隨意性太強;二就是沒有主見且不善斷,郭嘉說袁紹好謀寡斷,而呂布既不* b+ A3 P, h: K8 n p. m* s3 Y
好謀又不善斷,他雖然知道高順的忠言而不能用,陳宮有善謀而尚自猶豫當從不當從,- f, B0 \, l# M5 D0 }4 x
作為一個諸侯沒有這樣的政治素質,反而更像個江湖豪士,不敗亡就是天數了。因而誠0 I) z6 n+ u) e
如高順所言:“凡破家亡國,非無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見用耳。將軍舉動,不肯詳
/ l; q" x7 m/ ]# O: ~4 N) `2 E思,輒喜言誤,誤不可數也”,又陳宮被俘後對曹操說:“但坐此人不從宮言,以至於8 ~8 k3 j( }( ^/ n7 t. R3 V9 k
此。若其見從,亦未必為禽也”,這二人的確說出了導致呂布敗亡的致命傷。3 y& ^: c R5 T, ]1 F% e
! P3 b4 A6 y0 W5 }& b
惜乎,縱觀呂布,當是能文善武,頗得人心,亦有容人之雅量及見地,又無割地稱王的
$ v+ O9 ?1 \" I( s. b- X野心之人,而最後的覆滅的悲劇,實在是源自於他性格弱點的一個性格悲劇,頗可為之
: \- B# U- x* T! a8 t U9 r: b一歎。又其一生行無大惡,譬如屠城坑卒,親信小人,屈殺賢良,目無君上等等常見於
) z5 i9 r$ s6 y, _& H2 u7 B歷史奸邪人物的罪名一個沒有,甚至可以說連大過都沒有,真要指責也許只可以指責他
( ?% X" H: u, r" a和董卓婢女私通這個事,其他諸如攻城掠地之所為,在三國時期比比皆是,實在沒什麼) u0 a& ^. T8 |4 m6 \. ~7 n7 ^
可以大加指責的惡行,再者要是說起反覆小人,大耳公劉備先生先是在公孫瓚手下,因, b6 e0 R' i. Z6 j) z* W1 Q) c
為陶謙給了他四千兵就棄公孫投陶謙,然後占徐州,後來又投靠呂布,再反攻呂布而投
9 H' D2 v9 a4 g曹操,然後又反攻曹操轉投袁紹,再投劉表,最後一次剛剛對孫權說完你如果攻劉璋我
/ F4 z# D6 S6 U7 m! b就披髮入山,一轉身就用劉璋給他的兵馬圍攻成都,搞得劉璋最後在孫權的保護下才度
9 b6 ]0 S0 U" G, w) |4 M完餘生。因此如果比起劉備來,呂布的所做所為簡直是小兒科,根本就連和劉備評比誰
* A5 i2 G! v0 _7 A1 k更“反覆”的資格都沒有。可是卻因為一部《三國演義》,平白地背上了“三姓家奴”
( T( ~1 S( w* }& Z4 }的千古名,成為反復小人的代名詞,小說家的刀筆不可謂不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