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提到鄂圖曼的地中海霸權當然還是不得不簡單交待一下西元1571年的李班多會戰與其歷史爭議,在西元1571年10月7日的李班多會戰,歐洲諸國再次組成"神聖同盟"向希臘進攻。歐洲聯合艦隊方面共計有202艘槳帆戰船、6艘威尼斯巨型排槳帆船(Galleass,以下簡稱威尼斯砲艦)以及76艘沒有配備划槳的各類戰船,鄂圖曼海軍則208艘槳帆戰船與69艘小型槳帆戰船。在此役中新登場的威尼斯砲艦可說是威尼斯為了戰勝鄂圖曼海軍的精心發明,其在一般槳帆戰船至少1.5倍大的巨型戰艦前後加裝砲壘,甚至有時連兩側划槳室上方也各架設一排火砲,後人將其歸類為介於槳帆戰船與武裝砲艦(Man-of-war)之間的重型武裝砲艦。由於威尼斯砲艦比起一般的槳帆戰船多了相當多的船帆,在會戰之初第一次見識此種新船的鄂圖曼海軍即把在歐洲聯合艦隊前方巡邏的威尼斯砲艦誤認為一是種沒有配備划槳的武裝商船,而貿然發動了進攻。這在事後被認為是鄂圖曼海軍失敗的關鍵因素,許多鄂圖曼軍艦很快被威尼斯砲艦的龐大火力給擊沉,鄂圖曼海軍的陣形也完全亂掉,並在此種不利的情況下與歐洲聯合艦隊進入近距離接戰。在近距離接戰中,鄂圖曼水手與北非海盜的肉博與經驗優勢得到了發揮,而稍微挽回劣勢,然而,陣形亂掉的鄂圖曼海軍卻因為旗艦"女蘇丹號"過度突出而被歐洲船艦登陸,於是附近許多歐洲與鄂圖曼船艦紛紛投入女蘇丹號的甲板上展開混戰,在連續三度混戰後,鄂圖曼艦隊總司令穆辛扎德‧帕夏(Müezzinzade Pasha)陣亡,女蘇丹號淪陷,並被昇上神聖同盟的旗幟,鄂圖曼海軍士氣完全崩潰,超過一百三十艘船隻遭俘,鄂圖曼海軍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由於李班多會戰是歐洲人在歐洲戰場與鄂圖曼帝國第一場正面交鋒的重大勝利,全歐洲陷入一片對抗異教徒大勝的狂歡之中,李班多會戰的重要性也被無止盡的向上誇大,甚至說成是"鄂圖曼帝國盛衰的轉捩點",此種誇大也常出現在西方中心關點的史書之中。事實上鄂圖曼帝國只花了一個冬季就重建了李班多會戰的損失,甚至比以往還更加強大,因為鄂圖曼人也開始建造自己的威尼斯砲艦,才在隔年,鄂圖曼海軍就成功逼威尼斯求和。並於西元1574年開始又持續在北非擴張,1579年鄂圖曼在地中海勢力範圍更擴張至直布羅陀海峽,在與鄂圖曼聯合對抗西班牙的伊莉莎白女王(Elizabeth I)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之後,鄂圖曼帝國獨霸地中海的態勢更加明顯,而地中海唯一能與鄂圖曼匹敵的法國則是其忠實盟友,也因此北非海盜後來的活動完全沒有消退,反而比以往更加猖獗。事實上,若真要說某場戰役可以當作"鄂圖曼帝國盛衰的轉捩點",鄂圖曼與葡萄牙的印度洋戰役遠比李班多會戰更加重要,因為印度洋戰役讓鄂圖曼帝國失去龐大的印度香料收入。然而,仍不得忽略李班多會戰對於歐洲人挑戰鄂圖曼強權有相當大的精神意義與心理重要性。0 E. X: O2 M, [- y% ^3 a+ E6 X
) a/ g: s( a8 {9 P& D
從前文中可以看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鄂圖曼海軍與北非海盜很多時候是混淆不清的,但在西元1587年隨著鄂圖曼帝國建立專職化的海軍,北非海盜開始變成純粹的海盜,於鄂圖曼帝國、法國甚至其他歐洲諸國的支援下展開海盜活動。此時的北非海盜也開始將活動地點擴展至歐洲北海與大西洋,由於船身脆弱的槳帆戰船在外海不堪使用,於是他們改使用靈活的大型阿拉伯帆船出海劫掠,於西元1609至1616年間,英國共計有466艘商船遭北非海盜擄走或擊沉,其中包括許多來自新大陸的商船,但由於拉丁帆於持續強風下繩索容易斷裂鬆脫,此時期的北非海盜活動多侷限在東大西洋。相當多北非海盜原本都是被俘但不願成為奴隸的歐洲基督教變節者,其中許多人在改宗伊斯蘭教後成為傑出的海盜領袖,並回過頭來劫掠與奴役歐洲人。其中最重要的歐裔北非海盜為荷蘭人西蒙‧登瑟(Simon de Danser),他從荷蘭引進了歐洲最先進之繩索,讓北非海盜得以直接航向美洲大陸與加勒比海,從此開啟了北非海盜的黃金時代。雖然在十七世紀歐洲開始出現更先進的軍艦船種,其中包括巡防艦(frigate)乃至著名的戰列艦(Ship of the line),此類船種之武裝毫無疑問可以在大規模正面交戰下攻佔北非海盜根據地,但沒有歐洲國家嘗試去消滅北非海盜,此主要乃因法國以及後來的英國與荷蘭,都希望能利用北非海盜削弱地中海國家的實力,而積極向北非海盜交付"保護費"以免自己受到波及。許多北非海盜開始出現了企業化經營以鼓勵各國勢力的投資,並願為酬勞攻擊不含鄂圖曼帝國之特定國家,北非儼然成為了歐洲的海盜中心。北非海盜的猖獗活動導致西班牙、義大利諸國甚至葡萄牙海上貿易的嚴重癱瘓,綿長的西班牙與義大利海岸線都被放棄以免海盜活動,也因此北非海盜在歐洲航海中心由地中海移至北海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西元1659年以後,北非海盜基本上已不再受鄂圖曼帝國掌控,他們常常是自己挑選領袖的海盜共和國。" p3 H, }9 c' P* T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