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久以來,一般人都相信羅得斯島巨像是分開雙腿,站立於羅得斯島Mandraki港口的入口處,然而,研究顯示以Mandraki港口的闊度和巨像的高度,這是不可能的,而且地震後巨像的遺跡亦會阻礙著港口,所以真實的巨像應該位於港口的東面更內陸的地方。
這座巨像其實是希臘人的太陽神及他們的守護神希里奧斯(Helios),由建築師Chares設計,經過十二年的興建,羅得斯島巨像於公元前282年完工,整座巨像共高34米(110尺),以大理石建成,再以青銅包裹,及後更被用作燈塔。
巴比倫空中花園位於Euphrates河東面,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南50里外左右,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巴比倫中。巴比倫的空中花園當然從來都不是吊於空中,這個名字的由來純粹是因為人們把原本除有「吊」之外,還有「突出」之意的希臘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錯誤翻譯所致。
一般相信空中花園是由Nebuchadnezzar王(公元前604 - 公元前562)為了安慰患上思鄉病的王妃安美依迪絲(Amyitis),仿照王妃在山上的故鄉而興建了空中花園。
空中花園在公元前600年建成,是一個四角椎體的建設,由瀝青及磚塊建成的建築物以拱頂石柱支撐著,台階種有全年翠綠的樹木,河水從空中花園旁邊的人工河流下來,遠看就仿似一座小山丘。
巴比倫空中花園最令人稱奇的地方是那個供水系統,因為巴比倫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園的遺址相信亦遠離Euphrates河,所以研究人員認為空中花園應有不少如圖所示的輸水設備,奴隸不停地推動連繫著齒輪的把手,把地下水運到最高一層的儲水池,再經人工河流返回地面。另一個難題,是在保養方面,因為一般的建築物,要長年抵受河水的侵蝕而不塌下是不可能的,由於米索不達米亞平原(Mesopotamian plain)沒有太多石塊,因此研究人員相信空中花園所用的磚塊是與別不同,它們被加入了蘆葦、瀝青及瓦,更有文獻指石塊被加入了一層鉛,以防止河水滲入地基。
埃及的吉札金字塔是在距今四千年以前建造的.圖中左邊的金字塔屬於卡夫拉王(Khafre),右邊的屬於庫夫王(Khufu),附近連著一座獅身人面像.卡夫拉王金字塔屬於吉札三大金字塔之一,主要建築材料為石灰岩,部分為花崗岩。
與吉札金字塔相連的獅身人面像的損毀情況已經非常嚴重,由於它是石灰岩所做成,而且它以前是被埋在泥土中,因此鹽害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到了現在,沙漠中的強風又成為了另一個問題.風化情況令這些古蹟逐漸消失.因此吉札金字塔已於1979年被列為世界遺產之一。
左圖中一班人員正在為吉札金字塔旁的獅身人面像進行修補,這一個遺跡被發掘後暴露於地面,由於沙漠空氣中的水份少,降雨量低但水份蒸發量很大,因為毛細管作用地下水被引到地上蒸發,水中的鹽份卻留在陸地表面或建築物內結晶而把使建築物的磚頭粉碎,這種現像就稱為'' 鹽害 "。
再加上沙漠氣溫高達40多度以上及濕度低都加速了遺跡的破壞程度.右圖中的獅身人面像表面的石灰岩磚已開始脫落,雕像的頸部已有多個小洞。
宙斯是希臘眾神之神,為表崇拜而興建的宙斯神像是當時世上最大的室內雕像,宙斯神像所在的宙斯神殿則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源地,部份奧運項目就曾經在此舉行。遺址位於希臘西岸奧林比亞(Olympia)的古城中。
宙斯神殿建於公元前470年,於公元前456年完工,由建築師Libon設計,宙斯神像則由雕刻家Pheidias負責。神殿是以表面舖上灰泥的石灰岩建成,殿頂則使用大理石興建而成,神殿共由三十四條約高17米的科林斯式(Corinthian)支柱支撐著,神殿的面積達41.1米乘107.75米。
宙斯神殿是多利斯式(Doric-style)的建築,整座神像及他所穿的長袍都是由黃金製成,他頭戴橄欖編織的環,右手握著由象牙及黃金製成的勝利女神像,左手拿著一把鑲有閃爍耀眼金屬的權杖,上面有一隻鷹停留著,而他所座的寶座則以獅身人面像、勝利女神及神話人物裝飾,該寶座的底座闊6.5米(20尺),高1.0米(3尺),神像則約高13米(40尺),相等於四層高的現代樓宇,使座在寶座上宙斯頭部差不多頂著神殿頂端。
位於奧林比亞神殿於公元5年被大火摧毀,雖然宙斯神像因被運到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而幸免於難,可是神像最終亦難逃扼運,於公元462年被大火燒毀。



阿提密絲神殿曾經歷過七次重建,首座阿提密絲神殿於公元前550年由建築師Samos、Chersihon及他的兒子Metagenes設計、以愛奧尼亞式(Ionian)建築,是首座入全部由大理石建成及當時最大的建築物,面積達6050平方米,由127條約十九至二十米高的大理石柱支撐,整座建築物均由Pheidias、Polycleitus、Kresilas和 Phradmon.等當時著名的藝術家以銅、銀、黃金及象牙浮雕裝飾,在中央的「U」形祭壇擺放著阿提密斯女神的雕像。
後來在公元前356年,神殿受大火及侵略所摧毀,其後的重建,大理石柱長度增至21.7米,並且多了十三級梯級圍繞在旁。最後,由於愛菲索斯人轉信基督教,神殿在公元401年被St John Chrysostom摧毀後,便沒有被重建,從此消失於大地。
在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死後不久,他的手下之一Ptolemy Soter 便稱霸埃及,並建都於亞歷山卓,有鑑於亞歷山卓港附近的海道十分危險,Ptolemy Soter便下令由建築師Sostratus及亞歷山卓圖書館(Alexandria Library/Mouseion)合作興建法洛斯燈塔,燈塔於公元前290年竣工。
後來新的統治者遷都開羅(Cairo),燈塔開始失修,公元956、1303及1323年的三次大地震還差不多將整座燈塔摧毀。公元1480年,遺址的大理石塊更被改用來興建碉堡,法洛斯燈塔亦步其他已被摧毀的五個遺跡的後塵,成為除了現存的金字塔外,最後一個消失的奇觀。
西元前332年,馬其頓(Macedonian)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於埃及尼羅河口西面建立一個古城--亞歷山卓(Alexandria),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埃及托勒密(Ptolemy)王朝開始興起,亞歷山卓便成為托勒密王朝的首都並因此而繁榮起來,再加上亞歷山卓位於亞洲,非洲及歐洲三個洲的接合位置,亦能通往尼羅河及地中海的港口,可以想像到亞歷山卓是如何繁榮,世界的通商是如何發達,而且亞歷山卓內的法洛斯島(Pharos)更擁有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法洛斯燈塔(The Pharos light house)照耀著港口.此地亦有一些神殿和埃及國王宮殿等大量建築物遺跡.雖然亞歷山卓擁有如此繁榮,但到了今天,亞歷山卓已面目全非,科學家認為由於在西元四世紀的一次大地震,這些建築絕大部分已倒下。
從左圖可以見到一個用白色大理石做的希臘女性頭部的雕像,在托勒密王朝時的埃及雕像都常以希臘形來呈現,右圖的裸體男性雕像身上有一件披肩,估計是於古希臘時代或羅馬時代的白色大理石雕像的其中一部分,於亞歷山卓港中央位置的安地洛斯島附近發現。
同時調查人員亦發現於古代時沉入海中的雙耳長頸瓶(Amphora),這是古希臘的一種壺,壺上有兩個手把,用作運送葡萄酒等交易貨品。
調查隊亦發現了法老雕像的頭部,工作人員以金屬器具先固定法老的頭部,再運用汽球將雕像送上水面,而這次調查是在法洛斯燈塔的可能所在位置進行,只要將雕像的頭部與旁邊的工作人員相比,就可以想像到此雕像的巨大.隨了這一些的發現外,多次的調查已經發掘出數以千計的遺跡,而發掘出來的遺跡大多有幾噸至幾十噸重,從這些遺跡中,我們慢慢可以想像到神秘的法洛斯燈塔的外觀.由於亞歷山卓的繁榮,以及古代行船定向技術的落後,照可以想像到耀著整個港口的法洛斯燈塔對於保衛古代船員的生命佔了一個極重要的地位.後世的人類能否對法洛斯燈塔有更清楚的認識,全在於政府及專家會否重視對亞歷山卓港的發掘.下圖的是用電腦組成的法洛斯燈塔想像圖,如果亞歷山卓港的發掘能有進一步的發展,就可以把更多的建築物特色重現。


在15世紀初哈利卡納素斯被侵佔,新的統治者為了建一座巨大的城堡,因此在1494年將毛索洛斯墓廟的一些石頭用作建築材料。時至今日,有不少的雕塑仍然倖存,並存放在英國倫敦的博物館內。自從19世紀開始,毛索洛斯墓廟一直有進行考古學的挖掘,這一些挖掘提供不少有關毛索洛斯墓廟的資料,令我們對毛索洛斯墓廟的形狀和外觀有更多的認識。
| 歡迎光臨 娛樂滿紛 26FUN (http://www.26fun.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