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CHECSS仔的歷史研討站]-有趣歷史收集處[+左] [打印本頁]

作者: CHECSS    時間: 2005-12-3 03:22 PM     標題: [CHECSS仔的歷史研討站]-有趣歷史收集處[+左]

歷史研討站主持人:CHECSS仔+ a. h7 P  B% o7 L% t: ]4 R" y
**********************************************************  S3 D& \  L/ z6 h( `" D9 ]

: u1 _  u* f% ~8 R$ V$ }% A; e! C9 [7 m/ S+ G: a6 R  \
+ z' l8 W) `0 u

: N( T, E/ D" K" [$ V- V1 P
- H3 r2 J" h5 p, V6 {& |0 u, t# I各位朋友有任何歷史話題可在此處發表~  R; s) C& o8 y" @
請勿呃post,多謝合作~
5 @* c" e5 K. H8 C. Q
  @' i# x; \& I3 @  V  ?3 l
[ Last edited by BOYDWAN on 2006-2-4 at 01:43 AM ]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3 03:24 PM

Who is 版主 here?
8 y& v& Q: C0 k, M
; Q5 I, E* D! O7 _+ q! S% w) i6 c. {I want to be
作者: CHECSS    時間: 2005-12-3 03:25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151515 at 2005/12/3 15:24:
/ o# k) t  K- |7 zWho is 版主 here?, o& a2 z# `) A# k1 h+ c/ e8 ]

" d9 d0 U& T- k2 `I want to be
- ~" ?5 g  s; t% ~
none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3 03:26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CHECSS at 2005-12-3 15:25:; C# H/ C! T. G& C. f

) M) q" q1 y7 d: v* d* f9 tnone
  H4 v" X4 N1 K# N4 o+ V* o

# ]% y8 p2 \- l/ }; B3 l0 LWhy???
作者: CHECSS    時間: 2005-12-3 03:30 PM     標題: 三國英雄

劉備,字玄德.為人宅心仁厚,勤儉愛民,劉備是劉勝的後代,一生認識英雄無數: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人,令他能夠和孫權,曹操鼎足而立.劉備經過滅黃巾賊等事件後,便漸露頭角,也令人對他起了爭鬥的心. 他一心想復興漢室,令漢朝重振聲威.劉備在赤壁聯合孫權,打敗百萬曹軍,威名遠播. 後來劉備消滅劉璋集團,取得益州,並得到大量人才. 不久他又進軍漢中,任用老將黃忠擊殺魏名將夏候淵,成攻奪取漢中. 劉備不久稱蜀漢帝,自稱昭烈帝,定都成都. 劉備義弟被吳將呂蒙殺死後, 他誓死為關羽報仇,率領大軍伐吳,卻中了陸遜的火計,兵敗於夷陵,死傷慘重,馮習,張南等大將戰死,幸得有諸葛亮的救援,阻止吳軍追擊,才得逃回蜀國,最後在白帝城憂憤而終, 後傳皇位給長子劉禪.  , j3 ~: P) f. ~, \+ U+ \0 ?
" G7 q: C3 d9 G# x
--------------------------------------------------------------------------------3 ]5 G; N, ^8 S# X" U3 G, ?9 |1 }
" R3 @2 ]* O; o! w* v) D
諸葛亮,表字孔明,人稱"臥龍,與龐統齊名. 因劉備三顧茅廬,被他的誠意感動而出山. 孔明足智多謀,. 後來曹操起兵八十萬攻劉備. 亮又到吳國說服孫權,聯盟江東,火燒赤壁令曹軍大敗. 劉備死後,南蠻王孟獲反叛作亂,他便用計七擒孟獲. 接著向後主發出師表,六次北伐,史稱六出祁山.收復姜維,用計殺死魏軍大將張郃,王雙,佔據多個城市,最後於最後一次北伐其間病死.後人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他的忠心不二和才高八斗為世人所津津樂道.1 L: X/ B! j6 B) s1 }
, D' k& e5 U9 [. R, S
- e# o, U; P8 {
--------------------------------------------------------------------------------/ T2 _, p; A2 x! k' e" Q1 j
% J! k8 O2 _$ j" b5 J. Z$ }
關羽,字雲長.身高九尺, 人稱’美鬚公’, 他是五虎將的第一位 .關羽與劉備和張飛結拜成義兄弟,他是二弟.關羽本是劉備手下的一個寂寂無名的馬弓手, 但經過斬顏良後, 便成為舉世聞名的英雄;但他也有醜惡的一面:過於傲慢. 關公水淹七軍, 斬龐得,擒于禁後,便覺得"飄飄然", 當呂蒙的軍隊微不足道, 以至自己和兒子關平被呂蒙部將潘璋的無名小將馬忠擒獲並斬首! 唉, 一代猛將竟得到這樣一個羞愧的下場……  ! A; {. I- j1 f) W
. |& t$ x( I9 S! _
% t1 S% N* f! t5 k* L, O5 [: E
--------------------------------------------------------------------------------5 {% r! G% Y* I1 j
1 |3 b4 ^/ d8 R4 H; C6 Q  D& e" C
張飛字益德, 在豚鎮立志當兵, 武力高強擅於單挑. 後來與關羽,劉備結義. 張飛跟劉備征黃巾賊. 後曹操攻劉備, 張飛為逃走中的劉備斷後, 拒百萬曹軍, 然後於長阪橋向敵軍大喝, 竟無一人敢前進. 後來他於益州義釋名將嚴顏, 証明張飛不是用勇無謀的人. 但是張飛非常好酒, 性情暴躁, 常怒打部下, 終於在出兵夷陵前被范疆, 張達所剌殺, 官至車騎將軍, 遺長子張苞, 次子張紹. ( q# C# ^# ]2 L' C
# f$ h' }! P9 j% ^  {1 [  F
  }5 L6 T( T! F- ]
--------------------------------------------------------------------------------* Y$ C  w% s3 k( m
" h: Y$ q2 j9 ^9 a6 q9 c; W8 Q
趙雲,字子龍.本為袁紹部下, 但覺得不受重用, 便轉投公孫瓚.但又覺得公孫瓚不是明主, 便投靠劉備.趙雲是五虎將的第三.他跟隨劉備四處征戰, 在長阪之戰單槍匹馬衝入百萬曹軍中, 救出阿斗(即劉禪),.後來雲用空城計嚇退曹操, 劉備稱讚他¡”一身是瞻¡”.劉備死後, 極力協助諸葛亮北伐, 為蜀漢晚年貢獻了不少, 後在北伐期間病卒.他那精忠報國的精神, 俊朗非凡的容貌, 血染長袍的情景, 至今仍深深印在人們的腦海中. & c7 k+ O/ f* j: G! T" [7 M1 Z
; w5 e; E9 w& {" C. z
; |7 ?" J4 W7 l- m) U) `
--------------------------------------------------------------------------------/ h. o' [: L) R- _( }

! m% I& @% h# d黃忠  ,字漢升. 原為劉表部下,後轉投韓玄. 年已七十, 但老當益壯,箭法高超,武藝精湛.後投歸蜀漢,成為劉備五虎將之一.劉備進軍漢中時,黃忠採用法正之計,力斬魏名將夏候淵,威名大震.後病卒.官至後將軍.兒子黃敊,早死,並無後代.
- j6 z7 a! P- @; W$ q5 s0 j9 {
) }+ M3 d2 j4 b8 f7 v9 ~$ {6 P2 l: \. j1 C9 ^
--------------------------------------------------------------------------------: W' I5 U; O' K' S  ?1 }  P

  `# T9 Y& G% O3 P王平,字子均, 巴西宕渠人. 本姓何, 後改姓王,為人謹慎小心,極之冷靜.王平本乃曹操部將, 攻關羽時與徐晃不和, 遂投劉備, 拜牙門將, 裨將軍. 街亭之戰為馬謖參軍, 副將. 王平屢勸馬謖不要在山上駐兵, 但謖不聽, 終於被張郃打敗. 王平幸好有高翔, 魏延援軍, 才得以離脫. 後諸葛亮斬馬謖, 大賞王平. 王平再於北伐是多次拒張郃. 魏延死後, 王平繼承漢中太守的職位, 曾以數千兵拒十數萬魏兵. 後病卒, 官至鎮北大將軍, 遺子王訓.   
, T0 e4 j0 u" ^8 g
3 I6 P6 ?+ k( B. n  I' ], w8 H6 z2 V9 ?
--------------------------------------------------------------------------------9 b4 P4 \! h9 e* r4 k
+ a4 d# l/ t3 x* I' E
馬謖,字幼常, 襄陽人, 兄四人皆為劉備效力. 馬謖文武雙全, 才器過人, 但劉備在托孤時說馬謖: “馬謖言過其實, 不可大用.” 後謖於征南蠻時提出:” 攻心為上, 攻城為下; 心戰為上, 兵戰為下.”, 令蜀兵大勝. 馬謖於北伐期間被派往街亭防守, 因不聽副將王平的勸告, 被張郃於山下斷絕所有道路, 以致大敗, 應驗了劉備的話. 最後馬謖被孔明斬首, 孔明斬馬謖時仍流著淚.   
7 K( }: ?" w8 ]) P4 @# N1 d
9 l* a/ f; n5 P9 J3 u% t$ `; Z- {0 x: U
--------------------------------------------------------------------------------/ m6 ^! Z- T) K) \8 B

8 N# [. O' y9 I" |; K, r伊籍, 字伯機, 山陽人, 劉備謀士, 本乃劉表部下, 劉表死後投劉備. 曾到吳國說服孫權. 籍非常懂得應變,辯論,連孫權也十分佩服他. 他與孔明等編寫<蜀科>. 後病卒, 官至昭文將軍.   
0 j4 z" b9 J& V9 U" v: c6 ] 5 @1 E' p! T" }; b; R$ J) |
( t( t% L# n; F: t2 X
--------------------------------------------------------------------------------& M2 Y4 }% U4 p( i  x; p. ~6 W$ d# B
( [1 @/ }. M, ~. J
馬良,字季常,襄陽宜城人,劉備部下,與弟四人一起投靠劉備,五人都有名氣.俗語有云:"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白眉是指馬良.馬良亦曾助守荊州.後於劉備征吳(夷陵之戰)中,說服蠻夷將沙摩柯,派十萬兵相助,最後於夷陵戰死,官至左將軍掾,待中. : ]; U0 |3 @6 d/ x' g/ H7 l
; D5 H1 {5 A. j# V$ Y+ M
5 q0 [5 ^6 ?2 N# o. ~
--------------------------------------------------------------------------------# s, v, ?' x+ G/ `3 N2 z6 `

9 i0 {! J4 Q8 f( n% `6 P廖化,字元儉,襄陽人.俗語說:"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 但他的武藝並不是那摩差.廖化助關羽守荊州,關羽敗北,兵敗被殺,廖化亦歸東吳.廖化詐死,孫權竟相信,便把"屍體"送回蜀國,此後廖化便成為蜀國後期的重要棟樑,助姜維北伐,多立戰功,後劉禪出降,廖化便憂憤而終,可見其愛國之心,官至右車騎將軍,與左車騎將軍張翼齊名. 6 w6 J8 d$ d# q8 c
; l& t2 g0 r# ]3 D, J+ g: E1 U( B
--------------------------------------------------------------------------------
4 z, h$ `" Y8 `3 p& Y& e2 s0 l
, e; l2 |% k- T5 r* v馬超, 字孟起, 扶風茂陵人. 槍法如神, 武藝絕倫. 為西涼太守馬騰之子. 馬騰死後, 結合韓遂軍討伐曹操, 功敗垂成, 中了離間計, 敗走投漢中張魯, 劉備攻成都, 馬超棄張魯投劉備. 馬超歸降後攻成都, 嚇得劉璋不戰自降. 後跟劉備討漢中, 備稱漢中王, 升馬超為左將軍. 後被派鎮守西羌, 章武二年病卒, 官至驃騎將軍, 遺堂弟馬岱.  
) B5 Q% [) q6 m0 d, x- o# q5 e
. L; c" Y' T6 B; G--------------------------------------------------------------------------------" v0 D6 ^- \. b+ ?

( i( ^5 z- q' y, T- _' F# R法正,字孝直,扶風郿人.劉備謀士.足智多謀,神機妙算.初為劉璋部下,後投劉備,為蜀郡太守.法正建議劉備出兵漢中,說明漢中的重要,劉備聽從.法正隨軍出征,法正趁亂帶兵反擊,蜀兵士氣大震,於定軍山斬夏侯淵,取漢中.後病卒,官至護軍將軍,遺子法邈.後劉備於夷陵兵敗,諸葛亮亦說:"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可見法正的重要性.
作者: lookityourself    時間: 2005-12-3 03:30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151515 at 2005-12-3 03:26 PM:+ E, V6 l% u" h1 j: J  k. w
+ X: ^8 \0 E% A' N" _# q. R
) v5 J- ~1 \* N3 h, n) h" O
Why???
3 F- C# S) T1 V' }( a' N0 }差唔多個個都係版主...
作者: 1688dickson    時間: 2005-12-3 03:30 PM

有咩好傾先@o@??
作者: 1688dickson    時間: 2005-12-3 03:31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CHECSS at 2005-12-3 03:30 PM:
. K: H' V5 S- _. p/ i8 o' ^; X& V劉備,字玄德.為人宅心仁厚,勤儉愛民,...
) [2 @! r3 T  L" G2 I" H9 \唔介紹下曹操果邊d人???
作者: CHECSS    時間: 2005-12-3 03:31 PM

夏候惇,字元讓,沛國譙人.魏國名將,曹操之族弟.於曹操初起時投靠他. 與呂布征戰時,被呂布部將曹性射中左眼.夏候惇隨即把箭拔出,沒想到連眼珠也拔出來,但他竟然把眼珠吃掉,大喊:"父精母血,不可棄也!!", 並上前將曹性一刀斬死,可見其勇猛.後隨曹操四處征戰. 夏候惇在政治上也有成績:一次旱災,他竟與眾將一起種田,足見其愛民之心.曹操死後不久,他亦病死,官至大將軍,遺子夏候楙.
9 U! Y' k. C+ ?5 N" e) B/ e5 M
+ c* J$ C* B) @3 I5 a8 ^--------------------------------------------------------------------------------8 S4 t1 W2 g4 X# F9 H, A
4 b% k1 `( }8 N1 W+ y
樂進,字文謙,陽平衛國人,容貌短少,但其武力絕不短少.樂進為魏國名將,並為五虎將之一. 樂進隨曹操征呂布,擊劉備,斬將眭固,於官渡之戰斬袁將淳于瓊,嚴敬,亦曾助曹操平定荊州. 孫權征合肥,樂進與張遼,李典以數千兵馬大破吳軍十多萬兵馬,大震東吳.後病卒,官至右將軍,遺子樂琳. . I) A7 Y6 _2 l- A( d
7 u3 ^/ ]+ _5 o* N8 U1 l
; X$ n! [# v; T# F
--------------------------------------------------------------------------------
; ]5 \6 X0 `( ]/ a1 A
. l) L# z# W: L: R! |曹彰,表字子文,曹操之親子,武力高強,能空手打死老虎,綽號"黃鬚兒",為曹營第一流猛將.當曹操在潼關戰敗時,亦哀嘆曹彰沒有出征,可知他對曹操多重要.於漢中之戰,曹彰殺得劉備愛將劉封大敗而逃,兼斬蜀將吳蘭,在此戰大立功積.可惜曹彰擁捲入了曹操立嗣之爭,被曹丕趕走,不久憂死,十分可惜.  % F( C+ s, @* C" D) m& X
9 Z9 ?8 J, j& ~% d8 B( A# ]2 V3 ^6 Z( o
--------------------------------------------------------------------------------; B# D9 K: ^; Y
$ l: d# t/ _/ S3 l
許褚,字仲康,譙國人.身高八尺,有萬夫莫敵之勇,曹操曾讚他:"此吾樊噲也!"許褚曾與另一猛將典韋大戰不分勝負,後歸順曹操.典韋戰死後,接替典韋的職位. 曹操於潼關之戰被馬超追殺落河,許褚一手撥開弓箭,一手划般逃走,還要斬死那些拉著船前進的人,但許褚仍能救出曹操. 後更赤膊大戰馬超,數百回合都不分勝負. 連素來無人能敵的馬超都說許褚厲害.後病卒,官至武衛將軍.   ' r, }  Q+ X8 D4 c0 ]2 L

7 d* l) F% b/ J--------------------------------------------------------------------------------
( @/ g' f6 M2 X" H1 ~. X- G
; d3 `% C& G4 f* q* R0 _郭嘉字奉孝, 穎川陽翟人, 曹操謀士.為人見識超絕, 謀略過人, 洞悉天機, 性格豪放灑脫, 任俠放蕩. 曹操征呂布, 呂布堅守城池, 難已攻破, 操欲退兵. 惟郭嘉建議快攻突擊, 最後擒下呂布. 後又預言孫策被刺客殺死, 最後策真的死在許貢的刺客手上. 其後隨操破袁紹, 用計平定遼東, 斬大將蹋頓. 可惜天妒英才, 郭嘉三十八歲便病死了. 操在赤壁兵敗, 亦哀嘆” 郭奉孝在, 不使孤(孤=我)至此.”  
9 P# d: P9 \: e' H$ R+ d, a( a- r1 @) h8 `& k
--------------------------------------------------------------------------------! @5 P  `+ T1 j$ K+ g6 \- I

1 Z! T  y3 I% B; }% Z2 h曹仁字子孝, 曹操之弟. 弓馬嫻熟, 熟讀兵書, 擅長佈陣, 一生征戰各地, 立功無數. 隨曹操破袁術, 敗陶謙, 用騎兵平定費華等地, 又跟曹操討呂布, 生擒劉何, 兩次敗張繡, 計奪壺關, 平荊州, 遷征南將軍. 又從重圍中救出牛金, 陳矯讚他” 將軍真天人也.” 後來隨曹操滅馬超, 又死守樊城, 鼓勵將士, 最終關羽退去, 與除晃擊破襄陽. 後病卒, 官至大司馬, 遺子曹泰.  7 B! R, t  v, E0 L3 k

$ z2 }# p2 H- J  `, j--------------------------------------------------------------------------------
2 f/ j% x' W7 L! G
7 ~1 J1 z7 l1 ~3 e張郃字雋乂,河間鄚人,魏國名將.為人機警冷靜,極具膽略.原為韓馥部下,後投袁紹,又因被郭圖冤枉,即投曹操.張郃與張遼討伐袁術部下,全部敵軍都被消滅.後隨曹操每次出戰,屢立功績,多次平定西涼.漢中之戰時夏候淵戰死,軍心大亂,張郃立即安頓好全軍,保住軍心.後諸葛亮北伐,派馬謖守街亭,張郃圍死街亭,汲其水道,大敗蜀軍,再乘勢取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大立功勳.後於被司馬懿迫在木門道跟蜀軍交戰,不幸中箭而死,官至車騎將軍,遺子張雄  
' c, d' H" N9 T2 h% X3 ?
& G5 V: J  i) v* B--------------------------------------------------------------------------------# I6 H/ O6 C  ]# y' z9 W
/ K+ h& \9 m- H9 y; j7 ?# m' T
   , X+ z' g" }  K- {& C( y7 e
夏侯淵字妙才,沛國譙縣人,用兵善於突襲,作戰勇猛.先隨曹操四處征戰,每戰必克.繼而多次大敗馬超,漢中西涼一帶平定.但因勇猛有餘而智謀不足,在定軍山之戰中了蜀軍參軍法正之計,因而蜀軍遭蜀軍突襲,被黃忠一刀斬殺,官至征西將軍,遺子夏侯霸.  
' W5 ], D  Z! j. t9 o$ k
4 ?; p" B" s3 U% r0 T2 f, z--------------------------------------------------------------------------------6 \2 B- J$ o& ?

/ i: I& L, L0 w4 R司馬懿字仲達,河內縣人,在軍事上才能與諸葛亮不相伯仲,如跟曹操西征張魯獻計破陽平關,攻陷東川後,曾獻計於曹操用快攻擊劉備,但不被睬立,否則劉備早已滅亡.當曹丕爭立世子時司馬懿獻計打擊曹植,曹丕繼位後重用司馬懿,死後任他位顧命大臣,之後抗蜀諸葛亮五次伐,屢屢獲勝,之後殺曹爽,清肅朝野上下,後病死,官至丞相,後追封晉宣帝.遺子司馬師.
作者: CHECSS    時間: 2005-12-3 03:32 PM

周瑜,表字公瑾,吳將.容貌俊美,英姿煥發,文武雙全, 是孫策的義弟, 孫策臨終時吩咐周瑜照顧年幼的孫權.周瑜一直替孫權管理吳國得非常好, 並當任大都督的職位.不久, 曹軍南下, 不少人都主張投降, 但周瑜也是決定抵抗. 諸葛亮來說服江東, 聯盟抗曹, 周瑜雖與諸葛亮有些不和, 但也顧全大局, 聯結劉備. 周瑜任用老將黃蓋詐降, 最後火燒連環船, 擊敗百萬曹軍, 舉世聞名. 但英年早逝, 在四十歲左右便病死了, 大都督傳位至魯肅. 6 P+ l# M3 O  w* u
呂蒙, 字子明, 汝南富波人. 少年英勇有為, 後當別部司馬. 不久被孫權拔起, 討丹陽, 拜平北都尉. 後戰赤壁破曹操, 又救甘寧於南郡. 呂蒙本來只是一個武人, 但得到孫權的激勵, 支持, 便每天讀書, 最後成為一個文武雙全的將軍. 後關羽佔據荊州, 呂蒙與魏軍聯合, 扮作商人, 白衣渡江, 先誘使關羽部將糜芳和博士仁投降, 然後突襲荊州, 還活捉了關羽, 關平, 震威江東. 當呂蒙回到吳國慶祝時, 忽然暴斃而亡, 傳說他被關羽上身, 令人萬分惋惜, 死時不過五十歲.    , M7 a3 g1 k" {# u* h
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黃人. 少時已武力超群.因母親有恩於孔融,當時孔融被黃巾賊將管亥圍攻,便去救孔融.太史慈每天出城在敵軍面前練箭. 管亥便奇怪,不久對太史慈沒有了戒心,全軍鬆懈,太史慈便立刻進攻,擊破管亥軍,救了孔融.太史慈後投劉繇,不久與平定江東的孫策相遇,兩人便互相攻擊,連武器都破了,最後他降了孫策,成為吳國大將.後在平定江東,戰赤壁都有功勞.後病卒,享年四十二歲.2 L& v2 D7 q7 c# \' U& Z. a4 G9 Z

0 {- K2 J* k3 M3 t) S7 q0 K+ S" P  W甘寧,字興霸,巴郡臨江人,氣力過人,武藝高超,輕才敬士. 少時好遊俠,傳說在身上掛著一個鈴,敵人聽到鈴聲,都知是甘寧,聞風喪膽. 甘寧為黃祖手下大將,後投孫策. 甘寧曾戲計去攻黃祖,最後還活捉黃祖. 後於赤壁討曹操,南郡戰曹仁. 寧於南郡之戰突襲夷陵雖被敵人包圍,仍談笑自若.甘寧後救孫權,淩統於合肥,立下大功.後病卒.官至折衝將軍.遺子甘懷.1 y* w3 n: c& Z% _* |& h9 ]

; S4 C- o* N$ v, f( x- ~丁奉,字承淵,廬江安豐人. 少年時十分勇敢,為甘寧等部將.後封偏將軍. 丁奉的黃金時期是在三國後期. 一次魏將諸葛誕, 胡遵攻東吳,諸將皆驚惶失措,不敢出城抵敵. 丁奉卻覺得兵貴神速,他便帶三千軍去別人附近防守,想趁魏軍立足未穩突擊他們,便教軍士不帶長槍,只用小刀.魏軍看見他們便不以為患,不加防守.丁奉就大喊:"大丈夫立功名,就在此時!"便上去把敵人消滅,魏先鋒韓琮的頭被丁奉一刀斬下,餘皆敗走. 後丁奉又用計斬殺奸臣孫琳,封大將軍.後來蜀軍被攻,丁奉去救蜀,可惜到遲了一步,劉禪已出降. 後病卒.官至右大司馬.
$ _4 f; o8 t3 n" {7 U- C
3 w. }) c2 Z" Y' ?, G7 U+ x$ K# J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人,與蔣欽一起投靠孫策. 孫策平江東時,孫權被山賊圍攻,近衛兵皆陣亡,惟有周泰奮不顧身,救出孫權,身中十二刀,差點兒戰死.後於平江東,戰赤壁,圍南郡皆力戰有功.孫權曾命人數他身上的疤痕,叫周泰每條傷痕喝一杯酒,結果周泰喝得大醉,可知其赫赫戰功.後病卒,官至奮武將軍.
: O/ M& X  \( [: Q4 t, K
1 b4 L% A" p" @" r6 o+ c5 C3 b, W/ M5 V程普字德謀,右北平土垠人,吳國三代老將,相貌堂堂.為人粗中有細,樂善好施,善於應對,有帶兵統率之將才. 先隨孫堅伐黃巾,董卓.後隨孫策破江東張英,于麋,於平定江東立下無數戰功.後跟周瑜任左右都督,赤壁敗曹操,南郡退曹仁.後病卒,官至湯寇將軍.遺子程咨.  
! r4 Z8 U& [6 A9 ~! K. D韓當字義公,遼西令支人,吳國三代老將,弓馬嫻熟,力器過人,遵守法律,戰爭每每當敢死隊,先發制人.隨孫堅,征劉勳,滅黃祖,戰赤壁,取南郡,夷陵大敗劉備.曹真攻南郡,韓當帶兵擊退之.後病卒,官至昭武將軍,遺子韓綜.  
" y/ [* a& A) [: [! e2 ~: [朱桓字休穆,吳郡吳人.為人智勇兼備,極具膽色.以數千兵計破曹仁數萬兵馬.曹休攻石亭,周魴詐降,朱桓等乘勢接應,大敗魏兵.後又阻呂習,李膺,胡琮等攻擊,功不可沒.後病卒,官至前將軍.死後家無餘才.遺子朱異.  
5 V) v4 p+ c( A; s. }5 ^4 s% X, p全琮字子璜,吳郡錢唐人,文武兼備,曾以數千人大敗山賊,更獲得一萬多人,升為偏將軍.後建議呂蒙攻關羽,最後關羽兵敗被殺,黃武七年跟陸遜敗曹休.琮曾攻破六安,諸將想派兵追殺,然而全琮卻拒絕,可見其仁德.赤烏十二年病卒,官至右大司馬,遺子全澤.
作者: kakeidevil    時間: 2005-12-3 03:32 PM

checss
# \' M: L9 U" }; K" S不如你講下你d野史..
作者: CHECSS    時間: 2005-12-3 03:32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kakeidevil at 2005/12/3 15:32:2 t' P( G- W- `* ~0 w
checss
$ v  P" A) p1 f$ j5 r9 N. u" e7 \不如你講下你d野史..
  o, G7 D+ K/ q, X
o ...................
作者: CHECSS    時間: 2005-12-3 03:35 PM

宋 岳飛(1103~1142)
  v6 r* m! w( W字鵬舉,相州湯陰人(河南),為宋朝名將。事母至孝,家貧力學。其母親在他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字,岳飛以此為一生處世的準則。北宋宣和中,以敢戰士應募,隸留守宗澤部下,屢破金兵,宋高宗手書「精忠岳飛」四字,製旗賜之。又破李成,平劉豫,斬楊么,累官至太尉,授少保兼河南北諸路招討使。! `' Z; t7 o0 G2 I

: f1 U2 W9 y( C4 Q4 J" g2 s( n5 \( d公元1129年,金兀朮渡江南進,攻陷建康,岳飛堅持抵抗,於次年收復建康大破金兵「拐子兵」於郾城,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兩河(淮河、黃河)義軍紛起響應,復欲進軍朱仙鎮,惜宰相秦檜力主和,乃一日降十二金字牌,召還,誣以「莫須有」的罪名而死於獄。
/ I% n2 ]# L! I  P: ^& f+ L7 l
8 K& e, u* ^7 W8 _& k; y岳飛率領的軍隊被稱為「岳家軍」,金兵非常害怕「岳家軍」,人們流傳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 Y  B8 F+ R0 [8 x0 M* M: t% b* B+ r3 o6 @7 v+ Q# c+ \& g; H
1162年,宋孝宗時詔復官,諡武穆,寧宗時追封為鄂王,改諡忠武,有《岳武穆集》。
作者: lookityourself    時間: 2005-12-3 03:36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CHECSS at 2005-12-3 03:32 PM:* }9 J2 u1 d2 ~6 h  \- N
4 X) p, p6 \2 Q" W& q! a5 L
o ...................
6 c3 f6 Y' a0 b曹操---------淫賊,奸雄,詩人,智略,小人,大人. u3 T# M9 L1 E8 v% x
! G& g$ X4 a) ]" [: c  P# i  O
咩都有佢份ga
作者: CHECSS    時間: 2005-12-3 03:36 PM

周 呂尚9 Z' J' J' F: w9 b
姜姓,也叫姜尚,字牙,東海人,據說是炎帝的後代。學問淵博,曾在商紂手下做事,關於他如何成為周臣,有幾種傳說,但幾乎一致的說法是﹕直到他年老才在垂釣巧遇周文王,周文王和他交談,發現他見識非凡,非常興奮地說﹕「當初我的太公曾經說過一定會有聖人到周地,周將靠他而興旺。您就是這位聖人嗎 ? 吾家盼望您很久了 !」於是稱他為「太公望」,立姜尚為國師。9 T2 N0 }' {* b& j/ m

& ?# E* d/ V/ h$ Y9 U6 W周文王的得呂尚的輔佐後,更為積德行善,招徠士人,講究信譽,和悅百姓,在諸侯中聲望更高。並向外征討。首先征討了西方的犬戎,密須(甘肅寧台)和黎國等。2 T- n; d! R- s0 S' _$ d

9 r1 K$ I  s/ L1 j8 J9 e周文王問呂太公如何才能得天下 ? 呂太公回答說﹕「王者之國,使人民富裕。霸者之國,使士人富裕。僅存之國,使大夫富裕。無道之國,國庫富裕,這叫做上溢而下漏。」文王說﹕「你說得太好了。」馬上打開倉庫,拿出錢糧賑濟窮人。周國的事業日益興盛,勢力更加擴張,天下的土地已是三分有其二了。
$ |4 d, v5 P4 q
, y: j& Y9 w  J  s- Z# T後文王逝世,武王繼位,以呂尚為師(尊稱為師尚父),周公旦為輔,畢公等為主要助手,繼續文王的事業,在呂尚的輔佐下在盟津會諸侯,商討紂王,在牧野和紂王的軍隊會戰,太公帶頭挑戰,紂王大敗,紂王自焚而死,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王朝。
' [6 Q( f! s9 Z3 t. Q! C& J2 A
& k- j! S8 Z" K6 W3 ]. |在周武王登基的第三天,太公向周武王講述了《丹書》中以仁愛治國的話,然後就被武王封到齊國。周成王時呂太公協助周公平定武庚的叛亂。成王下令齊國可以對有罪的諸侯進行征伐,齊國逐成為諸侯中的強國,呂太公治國賞罰分明,又努力發展漁業,鹽業和手工業,使齊國成為諸侯中的富國。傳說呂太公去世時百餘歲,葬在稿京。8 F  o) b/ F1 w3 ]* X
  [1 r2 L: A$ G  x  ~
伊尹輔商,呂尚輔周,都是開國元勳,位及人臣,功業卓著,所以後世把他們成為「伊呂」。1 X9 o# v! q1 ~, x' C% s3 ~

. U  m/ B' y: ] 7 k( M4 F& e4 B; e5 {9 {
% K+ ^  A; O# \3 T
 
. E# c! v  ?5 A8 Q. r) _; H/ y# u+ p: L+ ?: l7 o( X6 i
注﹕以上是摘自《史記》。
作者: kakeidevil    時間: 2005-12-3 03:37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CHECSS at 2005-12-3 03:32 PM:
  A4 M6 ~8 T6 d/ X- g" Y+ P
2 T8 j6 V6 N& Q# Ho ...................
. @  k8 N9 Y+ ]. ?9 M! H4 C
5 |) l- _; j; Q: N0 o! t) K8 `3 {

, T3 t. i0 a# }' f* P" I( V: s) V你一生有幾不羈???
作者: BOYDWAN    時間: 2005-12-3 03:37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lookityourself at 2005-12-3 15:30:
  t. j* p$ V  f
  J, d3 n+ T9 p差唔多個個都係版主...
( ?$ ^2 w& \6 s4 y  k9 @& z
5 s! N7 t: R  M2 I  ~& K7 |0 M

( v2 r, _* Y9 ^  y% Q, L- z! f
& y+ ?* ~- O6 n! ~- f1 Z* m題材健康、又可以令班學生會員有地方聚腳交流,何樂而不為~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3 03:38 PM

最長壽的三國人物是誰?
( [! l2 |  J0 C, pI found he is 高柔,can u find a person 長壽 than him???
  S/ N0 r& M1 h6 T1 v- H& }- u( c高柔字文惠,陳留圉人也。父靖,為蜀郡都尉。柔留鄉里。謂邑中曰* n2 A) `- r/ k9 W1 v9 Y

6 _- G4 s3 A2 q: v2 T5 h:“今者英雄并起,陳留四戰之地也。曹將軍雖據兗州.本有四方之3 v- F1 |1 T$ X  K8 Y
0 @4 S- O9 E/ r4 `* t
圖,未得安坐守也。而張府君先得志于陳留,吾恐變乘間作也,欲與  S1 ?; j/ I# P( O9 v, v1 h3 {
! R9 |5 d& ?0 ~% T+ x* g& @2 }
諸君避之。”眾人皆以張邈與太祖善,柔又年少,不然其言。柔從兄
; H, g: |. V2 ^( ]  u1 S, E8 |% ?
4 ^% H5 k5 D7 j2 A- d* S* k干,袁紹甥也。在河北呼柔,柔舉宗從之。會靖卒于西州,時道路艱
+ ]! x1 a' H+ \+ P" @1 H0 y
  E2 T# ^( q5 }; E( P- n; s0 b澀,兵寇縱橫,而柔冒艱險詣蜀迎喪,辛苦荼毒、無所不嘗,三年乃還。% @. N3 {  `, N) |( J/ F

. z! s; l( o' y  R    太祖平袁氏,以柔為管長。縣中素聞其名,奸吏數人,皆自引去& V* F$ @/ A( M" s, P$ _
8 w1 \3 P' p0 C2 D- j! z( D0 S2 c
。柔教曰:“昔邴吉臨政,吏嘗有非,猶尚容之。況此諸吏,于吾未2 W1 j( }0 @, u

3 I$ A9 l8 l7 @/ N$ R有失乎!其召復之。”咸還皆自勵,咸為佳吏。高干既降,頃之以并2 u9 o: L0 F% _& t, ]

6 n& [2 _$ Z+ V5 t% E3 D州叛。柔自歸太祖,太祖欲因事誅之,以為刺奸令史:處法允當,獄
5 S3 ~1 ?5 ]6 A; |/ f5 ]* M) U. ~: T& F1 V
無留滯,辟為丞相倉曹屬。太祖欲遣鐘繇等討張魯,柔諫,以為:今
+ b- `- i/ a* B2 I6 {6 O% a* b
0 ^; z+ _& `# ^猥遣大兵,西有韓遂、馬超,謂為己舉,將相扇動作逆,宜先招集三
8 X+ z* G5 y# K' \  N6 o# t
" \) y. Q1 L- G6 q/ ?( t輔,三輔苟平,漢中可傳檄而定也。繇入關,遂、超等果反。5 c7 ]9 H3 ~- C) O% k

: V$ S6 R4 a5 Y    魏國初建,為尚書郎。轉拜丞相理曹掾。令曰:“夫治定之化,
  I& `8 @! ]# c( ^3 `$ z. Q& |
7 E3 N- N) y0 t5 n) v' I2 e以禮為首。撥亂之政,以刑為先。是以舜流四凶族,皋陶作士。漢祖
9 w; V  a/ x, p9 K2 l! ?# h+ p* k9 z6 f; X+ K" T; }3 P
除秦苛法,蕭何定律。掾清識平當,明于憲典,勉恤之哉!”鼓吹宋
8 f1 d7 b1 a2 d
/ B8 J. l- j" D1 h7 b7 i. j( b金等在合肥亡逃。舊法,軍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猶不息,更# L0 `4 N. ?, F
+ ~* `- j9 J9 I7 D$ K' J! R# B7 A
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給官,主者奏盡殺之。柔啟曰:“士卒亡0 s6 G# \' L' p9 @( g+ t8 B

: U7 Y" |; }0 I軍,誠在可疾,然竊聞其中時有悔者。愚謂乃宜貸其妻子,一可使賊
7 l; v; }" g, k' Z7 I/ o& ?3 F
# [5 y+ j) p- y! i中不信,二可使誘其還心。正如前科,固已絕其意望,而猥復重之,
2 R, ]& f( s$ L! W& \; K# n, K
& `3 y& y/ s& x柔恐自今在軍之士,見一人亡逃,誅將及已,亦且相隨而走,不可復7 V; K4 m8 P' l6 N; ]

5 _- `+ s6 m+ O! X- z得殺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 C7 `; e( J7 Q& M9 ~

& X, {5 n4 a$ C* u, a0 F2 N止不殺金母、弟,蒙活者甚眾。遷為穎川太守,復還為法曹掾。時置
3 [$ p. `% n" m  U1 r6 H7 P6 H- T) Y4 w% V) L7 z
校事盧洪、趙達等,使察群下,柔諫曰:“設官分職。各有所司。今" C5 O+ e5 m, ]5 t
7 Y! W! o4 r; i" K% U
置校事,既非居上信下之旨﹔又達等數以憎愛擅作威福,宜檢治之。
! I! ?3 k& I0 G8 x3 N
& F, F5 d' ?$ p/ J+ d* b”大祖曰:“卿知達等,恐不如吾也。要能刺舉而辨眾事,使賢人君& {7 F$ [5 \$ i) B
( E, f" T, h$ Y9 O- R
子為之,則不能也。昔叔孫通用群盜,良有以也。”達等后奸利發,
' h0 k" |$ X, S  {7 Y6 e
" c$ b" c0 s% c2 o: R太祖殺之以謝于柔。7 b& r9 u$ Y9 U1 A1 D7 z

; i6 {5 G) J* n" h1 Y# M5 U    文帝踐阼,以柔為治書侍御史,賜爵關內侯,轉加治書執法。[5 i/ c  O+ A" R, x8 E2 \$ W) M
5 K6 p4 }" ^3 f( ?. `  n1 B
時]民間數有誹謗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輒殺,而賞告者。柔上疏曰( v1 X) ?- m7 m( n

9 q8 K7 u( i4 U/ ~% _2 K# W:“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輒賞。既使過誤無反善之路,又將開凶狡
4 z3 D9 @. ]; ~) [0 A6 j3 y3 P  z* w
之群相誣罔之漸,誠非所以息奸省訟,緝熙治道也。昔周公作誥,稱
: U* a7 V6 H. D8 e3 v+ O
" F2 v1 D% Q: u/ w- i2 B  P殷之祖宗,咸不顧小人之怨。在漢太宗,亦除妖言誹謗之令。臣愚以  h+ ]% F" E$ L  `. L
7 L8 N; ~) a/ U( x# K. t2 C
為宜除妖謗賞告之法,以隆天父養物之仁。”帝不即從,而相誣告者9 L5 U! r9 y: ?( b  y

) H% I6 f4 c& H- ?滋甚。帝乃下詔:敢以誹謗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于是遂絕。校
" i- l0 k- m) Q# F3 d
9 L  l" l. E) {9 M5 N/ d: I6 P/ \; z事劉慈等,自黃初初數年之間,舉吏民奸罪以萬數,柔皆請懲虛實﹔0 k8 v8 Q  w" \/ c

, s% p- u- z9 G  y其余小小挂法者,不過罰金。四年,遷為廷尉。
6 |) n# r, W. ?! }5 ]% z0 h( s/ y& \; A* c6 Q. o, V3 K, M
    魏初,三公無事,又希與朝政。柔上疏曰:“天地以四時成功,( E4 o. F$ {1 C7 r7 w) s0 a

9 g/ }6 X* C8 o元首以輔弼興治﹔成湯仗阿衡之佐,文、武憑旦、望之力。逮至漢初  b0 C) ~5 M7 W7 A

0 n& n" C, C* @+ n1 h,蕭、曹之儔并以元勛代作心膂,此皆明王聖主任臣于上,賢相良輔+ f, B1 g$ z* V  M+ S$ K9 A% F9 Z
, u6 Q2 K1 X# j0 l* N0 g
股肱于下也。今公鋪之臣、皆國之棟梁、民所具瞻。而置之三事,不* c3 p/ x& u& {2 Z1 m% ?
) K! Q/ D; }: Y/ t: h, v7 Y, m
使知政,遂各偃息養高,鮮有進納,誠非朝廷崇用大臣之義、大臣獻
4 l: t9 a# m3 S) f- f+ u; g$ m+ z+ B
可替否之謂也。古者刑政有疑,輒議于槐棘之下。自今之后,朝有疑( U  W: y1 c' W- u4 r* i
- r2 l8 E" @+ b. r; M& Z* l. }3 u) _
議及刑獄大事,宜數以咨訪三公。三公朝朔望之日,又可特延入,講
8 `. j- r6 S4 @; u# ?/ |9 d+ p4 P( J" r8 K: \- F8 u' B$ _
論得失,博盡事情,庶有裨起天聽,弘益大化。”帝嘉納焉。帝以宿- Z4 S( K1 k$ e* O, k' M

( R3 F$ c4 w# u( ^嫌,欲枉法誅治書執法鮑勛,而柔固執不從詔命,帝怒甚,遂召柔詣
8 H% A" |/ p# ~, I. b# m1 z, s& M0 C8 A) F, R$ R9 n* g% Y
台﹔遣使者承指至廷尉考竟勛,勛死,乃遣柔還寺。! c. X2 u) P+ A- M" M' Z2 M; b
" c4 f4 d2 w, C7 ~; @$ M8 a/ a* V
    明帝即位、封柔延壽亭侯。時博士執經,柔上疏,曰:“臣聞遵5 t% n0 j$ Y% [# w; D0 v

; A' }+ P  x) Z! `- f0 f- a/ _道重學,聖人洪訓。褒文崇儒,帝者明義。昔漢末陵遲,禮樂崩壞,! H1 r4 ]1 [# i( i7 L8 N! K5 m  o

  X1 a9 j, J1 }4 ~* z雄戰虎爭,以戰陳為務,遂使儒林之群,幽隱而不顯。太祖初興,愍4 E, C& ?0 j; i+ {4 a4 a

( v/ n6 q' E9 x/ p& {5 S' U其如此,在于撥亂之際,并使郡縣立教學之官。高祖即使,遂闡其業$ V- U, K- [* i& ^, F
% V6 V5 S& _! W, {# v
,興復辟雍,州立課試,于是天下之士,復聞庠序之教,親俎豆之禮
; B" S; _1 H3 Y' J: b% V9 G  g7 g4 T0 T! u5 S$ h4 }' L
焉。陛下臨政,允迪睿哲,敷弘大猷,光濟先軌,雖夏啟之承基,周3 n- B% M: q4 u8 @; W" a

* g  Q; c# c$ q. z+ G0 ]$ n% q成之繼業,誠無以加也。然今博士皆經明行修,一國清選,而使遷除
3 y2 E. ]2 x' u7 s" x" e2 G/ g  H! `7 f+ n# U, F' j* |& N; V7 e
限不過長,懼非所以崇顯儒朮,帥勵怠惰也。孔子稱‘舉善而教,不
, Z8 l5 [# E" R% p* c* B3 W( g5 v. y; d& b9 z  L& A
能則勸’,故楚禮申公,學士銳精,漢隆卓茂,搢紳競慕。臣以為博$ ^" ~5 n. b) J' ^; L. R

1 I/ m1 V) {  d, u! N/ M士者,道之淵藪,六藝所宗,宜隨學行優劣,待以不次之位。敦崇道
, X7 N0 h4 c  n
3 \- \5 g  Q0 n! H! w- w教,以勸學者,于化為弘。”帝納之。$ m  e( z1 C* Q$ @% O. r1 R5 G

( L- d/ K7 u* Q    后大興殿舍,百姓勞役。廣采眾女,充盈后宮﹔后宮皇子連夭,
/ B" |+ ~* s- C2 n
4 h4 [/ _7 W0 C" z5 h* r/ o" g繼嗣未育。柔上疏,曰:“二虜狡猾,潛自講肄,謀動干戈,未圖束
/ q, y; k8 l, M
- f+ p, @% h3 y: O手。宜畜養將士,繕治甲兵,以逸待之,而頃興造殿舍,上下勞擾﹔
7 }. n7 _9 T6 L1 l- B/ M# E! p
7 F& u1 ^# U4 T& h5 J* a2 h若使吳、蜀知人虛實,通謀并勢,復俱送死,甚不易也。昔漢文惜十
! h9 y1 G9 Y& l1 E$ u# ~* s* j. B- Q' G3 O  e
家之資,不營小台之娛﹔去病慮匈奴之害,不遑治第之事。況今所損% w8 ?: }: e4 c! g2 j2 g( ^
* M. d7 s0 H0 D% _6 P  y4 |& M( s5 |
者非惟百金之費,所憂者非徒北狄之患乎?可粗成見所營立,以充朝
0 U6 e8 G& C; V& L0 l9 t
8 K# v) o6 N, L2 o. c宴之儀。乞罷作者,使得就農。二方平定,復可徐興。昔軒轅以二十
8 N3 u8 Z4 Z* f1 {5 X' f. l8 C# z9 r) ~/ s# S8 `8 S
五子,傳祚彌遠。周室以姬國四十,歷年滋多。陛下聰達,窮理盡性8 ]0 L, w  C; |5 R
- v6 D! J. }6 U; F
,而頃皇子連多夭逝,熊羆之祥又未感應。群下之心,莫不悒戚。《2 K9 M$ s2 L+ z$ t
: w' B4 |' Z' _, y. y& l
周禮》,天子后妃以下百二十人,嬪嬙之儀,既以盛矣。竊聞后庭之
/ `) i9 P& |& M# H5 ~! {- R7 Z" ]4 B; @+ S7 C) o6 y5 }4 U1 y
數,或復過之,聖嗣不昌,殆能由此。臣愚以為可妙簡淑媛,以備內
, M9 g1 ~- f" ~3 o+ x! ~3 E1 Z5 i# w) f+ S# H
宮之數,其余盡遣還家。且以育精養神,專靜為寶。如此,則螽斯之
' z# e' t" I9 I( F  Y9 x. i! T0 o5 K7 U
征,可庶而致矣。”帝報曰:“知卿忠允,乃心王室,輒克昌言﹔他
2 H2 i- v- z, `4 {+ Y$ E
9 @) m4 y6 F! b復以聞。”時獵法甚峻。宜陽典農劉龜竊于禁內射兔,其功曹張京詣
0 f0 x+ l7 g6 b+ ?" E
2 M& O' d  d  x8 R1 i6 L校事言之。帝匿京名,收龜付獄。柔表請告者名,帝大怒曰:“劉龜
( ]# N+ r5 \5 u  @# S
& s0 Z) i1 @  b  r* B2 d當死,乃敢獵吾禁地。送龜廷尉,廷尉便當考掠,何復請告者主名,
0 p5 y( T7 Y9 K- S. B) w7 w
* b; S" b4 h: K吾豈妄收龜邪?”柔曰:“廷尉,天下之平也,安得以至尊喜怒而毀2 N# A; \: x2 V3 G
* M3 R, ~1 ^' m* j/ Y' |
法乎?”重復為奏,辭指深切。帝意寤,乃下京名。即還訊,各當其罪。8 e# P  f* V8 |- E$ N0 H
  w2 [; e" P! ~( V' }4 D
    時制,吏遭大喪者,百日后皆給役,有司徒吏解弘遭父喪,后有- p7 C) Y% {/ W; G, _, x
* F6 u6 P1 ?( M# @' [; j# H
軍事,受敕當行,以疾病為辭。詔怒曰:“汝非曾、閔,何言毀邪?
$ a& y3 M/ p* H# ^; j5 u! F3 s, ?7 G& J' U6 t
”促收考竟。柔見弘信甚羸劣,奏陳其事,宜加寬貸。帝乃詔曰:“* H1 B0 y/ N. F( u

/ ], X1 B  _( a/ }) z" O# ]孝哉弘也!其原之。”$ o' y' z6 k" q# _5 z

! H4 c0 I! w8 @9 M, u) z  U    初,公孫淵兄晃,為叔父恭任內侍。先淵未反,數陳其變。及淵4 ^  w+ B2 o: S3 ^1 q$ C& [$ O
; @' x) @6 C& A8 W" s
謀逆,帝不忍市斬,欲就獄殺之。柔上疏,曰:“《書》稱‘用罪伐+ A8 l* E2 k! _

" c+ W' |" t4 Z( _0 q4 H: k" t; a厥死,用德彰厥善’,此王制之明典也。晃及妻子,叛逆之類,誠應
! w8 `; F+ m* |5 {' _
) d" e: `! E1 E4 G7 ]梟縣,勿使遺育。而臣竊聞晃先數自歸,陳淵禍萌,雖為凶族,原心0 Q/ ^- [4 ]+ W+ \/ z# t

5 R6 @( o; k* y# O" `$ o0 G可恕。夫仲尼亮司馬牛之憂,祁奚明叔向之過,在昔之美義也。臣以
( M. `, K* w, L8 s: v/ }! o9 d2 n9 ?3 ^3 n0 Z8 n
為晃信有言,宜貸其死﹔苟自無言,便當市斬。今進不赦其命,退不
* B6 Z4 t- l; J1 \: e7 P& w
5 E3 b+ y7 Y' e5 u( _2 r( _彰其罪,閉著囹圄,使自引分,四方觀國,或疑此舉也。”帝不聽,; U. N4 g" s; H8 T
# o5 u1 v/ B5 b) `9 x) K6 K
竟遣使賚金屑飲晃及其妻子,賜以棺、衣,殯斂于宅。" k; u: ?( {: W/ w" c: i

3 B$ s/ _' H, z    是時,殺禁地鹿者身死。財產沒官,有能覺告者厚加賞賜。柔上
* M3 V$ }  Y4 a8 X2 z
) H& X( t, L$ n+ x* t疏曰:“聖王之御世,莫不以廣農為務,儉用為資。夫農廣則谷積,5 x' I/ R& _" r% ^  o
+ m, v+ X. L# o- }6 I- A
用儉則財畜,畜財積谷而有憂患之虞者,未之有也,古者,一夫不耕, y$ S' U5 H* X: ?

' {! b5 h* p# m& }/ z; f  s' ],或為之飢﹔一婦不織,或為之寒。中間已來,百姓供給眾役,親田5 J; ]4 i; T& T' Q& _
# d$ ]7 @: Z7 k0 \6 e
者既減,加頃復有獵禁,群鹿犯暴,殘食生苗,處處為害,所傷不貲7 ]& c. `+ L% ^# f% j5 {
. A& a, C" N4 ~
。民雖障防,力不能御。至如熒陽左右,周數百里,歲略不收,元元
. A' t) P/ j- n3 G8 r% N. P, G6 M
9 I* j9 i" B: K" Q- C: w之命,實可矜傷。方今天下生財者甚少,而麋鹿之損者甚多。卒有兵
, Z: R7 N0 y8 q. H: s7 ~* B
$ X. N+ C6 W6 i! N) k. c戎之役,凶年之災,將無以待之。惟陛下覽先聖之所念,愍稼穡之艱
8 |$ c: B( S3 c. g
! A1 M* y0 C  d  b難,寬放民間,使得捕鹿,遂除其禁,則眾庶久濟,莫不悅豫矣。”6 q% n: u# j( I
. v, Y3 r' j' e' C# R- a9 b
    頃之,護軍營士竇禮近出不還。營以為亡,表言逐捕,沒其妻盈6 M; ?' C& E" p

6 E7 R9 L9 [0 P: H8 A; Z及男女為官奴婢。盈連至州府,稱冤自訟,莫有省者。乃辭詣廷尉。
+ z6 M1 x1 d" P. i1 v# H) Z: y# a# ?# R) Z2 g7 X, H+ ?& B
    柔問曰:“汝何以知夫不亡?”盈垂泣對曰:“夫少單特,養一$ W+ k+ F, f; `5 c- ^
, ~" I) j7 v! T5 A9 K  [
老嫗為母,事甚恭謹,又哀兒女,撫視不離,非是輕狡不顧室家者也% {7 d2 P. ^- X  C8 Y* a+ \3 l

3 A9 m$ M( b- V( h。”柔重問曰:“汝夫不與人有怨仇乎?”對曰:“夫良善。與人無3 w# |: C& M$ _$ e$ S  J3 ^

( ~4 Z3 o7 A; d) x% t仇。”又曰:“汝夫不與人交錢財乎?”對曰:“嘗出錢與同營士焦* L0 N' X$ {2 V$ U8 R

6 \* }9 u7 g1 |$ c% \$ K4 A子文,求不得。”時子文適坐小事系獄,柔乃見于文。問所坐。言次0 m" O1 Z- k8 i7 A7 V5 R3 ]
' i! _4 F8 m) Y$ G8 C: }$ @
,曰:“汝頗曾舉人錢不?”干文曰:“自以單貧,初不敢舉人錢物
' y9 y; O/ i( ^+ ~9 m8 d8 ^4 x4 O: v" v" c
也。”柔察子文色動。遂曰:“汝昔舉竇禮錢,何言不邪?”于文怪
9 P1 m6 C) f( a6 ~8 U" d5 f3 K% E' \7 r+ w& r" a+ Z. q; v. M
知事露,應對不次。柔曰:“汝己殺禮,便宜早服。”子文于是叩頭, q8 H9 }- a0 d% F

8 _) R6 s% K4 v5 L+ U. f,具首殺禮本末,埋葬處所。柔便遣吏卒承子文辭往掘禮,即得其尸
% ]% E8 S! u, n& D6 v
% r8 m' h; b  A. U2 d0 v% L。詔書復盈母于為平民。班下天下,以禮為戒。在官二十三年,轉為) v# L6 S. W( X  @8 _

5 c3 g. S( e" H6 W$ i7 q2 w太常,旬日遷司空,后徙司徒。太傅司馬宣王奏免曹爽,皇太后詔召
; t6 X7 R# P- V+ S( a! y: Y4 d6 B9 t
柔假節行大將軍事,據爽營。太傅謂柔曰:“君為周勃矣。”爽誅,: y+ O+ r/ T) Z' U, g7 O" V6 J+ z

/ n; i. r, a1 Y  a# o進封萬歲鄉侯。高貴鄉公即位,進封安國侯,轉為太尉。常道鄉公即
) @7 q/ k2 [# x0 ^  W% \- w0 F3 p& V  K3 |8 F, O2 [9 m: P% t
位,增邑,并前四千,前后封二子亭侯。
1 t) `9 g$ |# ?% M6 k+ k! ~% R8 O5 ^4 B8 E/ D8 ~5 _' x+ N
    景元四年,年九十薨,於日元侯。孫渾嗣。咸熙中,開建五等。
% F& c& `+ @- f! J. L
2 ?6 r, v. B+ r( A以柔等著勛前朝,改封渾昌陸子。
作者: CHECSS    時間: 2005-12-3 03:38 PM

文天祥 (1236─1283)4 k, x* F3 V4 {/ [8 I
          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他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中狀元後,他又改字宋瑞,後號文山。歷任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等職。
' C" N5 j( ]1 \- l& C2 ]
. R6 B# f0 x; `- v3 [$ k  \& t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獻家資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組建了一支萬餘人的義軍,開赴臨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發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馳援獨松關。由於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但最終也未能擋住元軍兵鋒。+ e# L# k, A" a

/ Z& P& L) S& K+ ^# g4 o% w  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都紛紛出逃。謝太后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出城與伯顏談判,企圖與元軍講和。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卻被伯顏扣留。謝太后見大勢已去,只好獻城納土,向元軍投降。$ O( }( J8 z% k, W0 G

  r; h# u- R- X# N: E- h5 B& ^- {. E* N  元軍佔領了臨安,但兩淮、江南、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制和佔領。於是,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利用他的聲望來儘快收拾殘局。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北方。行至鎮江,文天祥冒險出逃,經過許多艱難險阻,於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輾轉到達福州,被宋端宗趙任命為右丞相。
+ h  ?: W# n/ r2 p8 Y
. W+ a$ M" a& ]  文天祥對張世傑專制朝政極為不滿,又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後轉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長汀)、漳州龍巖、梅州等地,聯絡各地的抗元義軍,堅持鬥爭。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於都)獲得大捷後,又以重兵進攻贛州,以偏師進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陸續收復了許多州縣。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興國縣發動反攻,文天祥兵敗,收容殘部,退往循州(舊治在今廣東龍川西)。祥興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山,為擺脫艱難處境,便要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文天祥只好作罷,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範的攻擊,兵敗被俘。
: w7 ]6 S" g! G$ U3 K7 B# t* s2 C6 @& M7 v: j3 e
  文天祥服毒自殺未遂,被張弘範押往山,讓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範不聽,一再強迫文天祥寫信。文天祥於是將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張弘範。張弘範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時,不禁也受到感動,不再強逼文天祥了。2 e/ W# a% Y( y; H5 |0 t  E
) A5 c: U9 I0 v* B4 L
  南宋在山滅亡後,張弘範向元世祖請示如何處理文天祥,元世祖說:「誰家無忠臣?」命令張弘範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將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軟禁在會同館,決心勸降文天祥。
0 J) x3 X/ d$ l. |8 _$ h
5 K- S  H3 c7 r* \5 P' m5 D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夢炎對文天祥現身說法,進行勸降。文天祥一見留夢炎便怒不可遏,留夢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來勸降。文天祥北跪於地,痛哭流涕,對趙說:「聖駕請回!」趙無話可說,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於是下令將文天祥的雙手綑綁,戴上木枷。關進兵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獄十幾天,獄卒才給他鬆了手縛:又過了半月,才給他褪下木枷。
# @  r$ L" p; D$ z) ~, W: v0 F" H; a# [' u0 i6 Q
  元朝丞相孛羅親自開堂審問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樞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對孛羅行了一個拱手禮。孛羅喝令左右強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掙扎,坐在地上,始終不肯屈服。孛羅問文天祥:「你現在還有甚麼話可說?」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興有衰。國亡受戮,歷代皆有。我為宋盡忠,只願早死!」孛羅大發雷霆,說:「你要死?我偏不讓你死。我要關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懼,說:「我願為正義而死,關押我也不怕!」0 N2 D  s: o) D

. }) j- E& {2 M( i/ Q2 q  T  從此,文天祥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在獄中,他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兒的來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然而,文天祥儘管心如刀割,卻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裏,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X  ^8 p* k& H

/ H9 f* g7 t/ J! T- V0 R1 K: ?1 S  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等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獄中寫出的。
  l+ S7 z) {3 f* o: g% `& F2 C* m  R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權臣阿合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沒阿合馬的家財、追查阿合馬的罪惡,並任命和禮霍孫為右丞相。和禮霍孫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國,頗得元世祖贊同。八月,元世祖問議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賢能?」群臣回答:「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於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顯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舊友立即向文天祥通報了此事,並勸說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絕。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對元世祖仍然是長揖不跪。元世祖也沒有強迫他下跪,只是說:「你在這裏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朕,那朕可以在中書省給你一個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國家滅亡了,我只求速死。不當久生。」元世祖又問:「那你願意怎麼樣?」文天祥回答:「但願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氣惱,於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
+ o" `+ P8 u* ]8 x/ K7 M
" A' _. d* o, m' p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巿口刑場。監斬官問:「丞相還有甚麼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甚麼可說的?」他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於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死後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死時年僅四十七歲。9 G  q9 d, F+ X# n8 _0 h
: R; o+ t/ P3 f3 C
 
# m0 h# t# m* o% R# y1 H: q: o% h9 R9 y. v
文天祥作品
3 o+ S& Q. I  A& \: {
* Q  p7 B% `. i; v& \《過零丁洋》
& t4 F% h! ?/ q, h5 Q; J6 N  ]& h) l' U# n+ a* b6 j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3 j: N% C5 \/ y; I, j: d$ o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_5 p% ]7 `. {0 `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 G" h+ Z3 m: ], g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 @1 y! w+ [$ `) {' x" m4 G4 Y: r- Z" F7 z
 
作者: CHECSS    時間: 2005-12-3 03:38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kakeidevil at 2005/12/3 15:37:! S" d1 {5 p( M" l# s& P

& F, i. a8 m- A( y5 J  G( ^0 \7 _- k/ T* h
( G: @9 A* X. ^* s
你一生有幾不羈???
, V  `' a3 e3 Q# Ggood question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3 03:42 PM

西元年/ c' x" o) ~  Q$ W1 K
重要事件+ s% S0 G9 ], \, J
中國年表
9 A( R% U4 _" H. {( K( | ( n) r. z% L# F5 N6 Q$ K: _0 D2 d
184
# g% A7 T0 |) t! H5 c5 @0 n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 ?( s) h3 _& i+ }0 \; A
騎都校尉曹操與黃巾賊作戰。
: W$ t7 l7 G5 e( x- I4 f" Y朝廷派皇甫嵩、盧植、朱雋率軍討伐黃巾黨,張角病死,黃巾之亂大致平定 。3 }: t+ _1 I6 f( v8 u5 G
東漢末年
1 S& O9 {" G* m" M, L1 D1 o光和七年# l1 }6 N# h& j, P8 J. u; i

4 {1 s9 ~; [- C- a# x" I1 ?188
( t2 \: K& C2 ?! M, S2 n  q 靈帝選列卿、尚書為州牧。
2 h0 p5 i( }) C5 I袁紹時為中軍校尉,曹操則為典軍校尉。8 q  w# @# M$ H: ^5 X7 C- w' y
0 `) d" E* z. V/ n5 V* j: o
189
+ x1 d* W- G2 g! j! k 漢靈帝駕崩,皇太子劉辨繼位,為少帝。(四月 中平→光熹﹞: I9 r* f: J+ v9 r7 E0 O( ]
大將軍何進被十常侍所害,袁紹誅殺宦官二千多人。﹝八月 光熹→昭寧﹞
( Z. O5 T0 y/ Z1 ~8 z董卓引兵入京逐袁紹,迎少帝,自任丞相。5 y$ R5 Z, {! H7 o- \3 Y
董卓廢少帝,立劉協為漢獻帝,酖殺何太后﹝九月 昭寧→永漢﹞
. f& D: I5 z+ z 光熹元年2 C$ [; J8 ^5 @( T+ ?# @8 d2 X% K
昭寧元年4 D$ G+ N) \& z6 S% G9 p5 f3 \
永漢元年
: M: ^  n$ i  M( r中平元年1 J) Z. B" S6 L
( T2 j2 K+ U9 h5 b" H
1909 J) H: {2 {& t  j
關東各郡太守組成聯軍討伐董卓,共推袁紹為盟主。
1 G+ c( m) L, N3 M董卓焚燒洛陽,強逼獻帝遷都長安,獨專朝政。
& G. t1 Q4 ^: z% {曹操獨自出兵,被董卓軍打敗。2 `9 y2 Y/ |' v% F* {2 |9 y
關東聯軍解散。, s) B, k1 d- U+ H# ~, }
初平元年
1 o3 [' u) c* Q
# X% G- F: P! }- |. ^: A/ j191) T4 m; m/ E  A# m3 V
孫堅北伐敗董卓軍,攻入洛陽,尋得傳國玉璽。
9 c% ?; [: z6 A袁紹奪取冀州太守韓馥所轄的冀州。
* G3 T) A" S0 [/ [! ?0 Y* z孫堅攻荊州太守劉表,中箭卒,堅子孫策投靠袁術。; y2 R4 g; G$ H2 a7 ?( S
 0 X$ ]4 t( D: I6 \- T
8 \5 d: l  D3 n  q9 L. {+ C" K
1928 k; m& _7 |6 i1 b4 _0 _9 _
袁紹在界橋大敗公孫瓚。8 I3 ?4 O+ S# h% P) ]1 h2 p0 M) @
董卓遭部下呂布及王允誅殺。1 S* v; T) }- a* R6 l, t. U+ o9 O
董卓舊部李傕、郭汜攻入長安,殺王允,敗呂布,挾獻帝。
8 m" R0 z6 E; ]% X曹操自任兗州太守,平定青州,收卅萬黃巾軍為所部(青州軍)。& q. }" S3 j( Z! z) W, w
 
( b9 k5 J5 C" s6 R0 E
: {- z8 `1 f8 x) w/ G! U193
+ {( U, `- {+ J0 S 曹操於匡亭敗袁術,袁術南逃壽春。
* V; z+ ?5 X7 R6 S( ?! n! M公孫瓚斬幽州太守劉虞,據幽州。
# `  p7 \& J+ X  {曹操初征徐州,大肆屠殺百姓。0 i3 a$ ^# E" b% q& D, K
 
2 T& Y0 I5 _. q' j
4 T5 q4 ^# f( y5 S194
# Q1 }* G( @8 X; O9 K4 f9 Z 益州太守劉焉去世,子劉璋繼位。6 e: k9 ^9 M, u+ j! l
曹操東征陶謙,呂布襲取兗州,曹操回師兗州。7 r7 i1 A+ r8 A1 k0 Y
呂布於濮陽與曹操對恃,互有勝負。
* F% h7 M7 l4 h6 y2 _! W- {2 ?陶謙病逝,劉備繼任為徐州太守。/ \$ B& _3 r) g9 L9 j/ d
興平元年
, F. C4 h* L7 e* Z6 ~; J
+ B$ Z: N  ^' M: p6 s) c% }  f195" W) w5 z  ~/ L2 f8 X. K& K! h
李傕、郭氾互相攻伐,勢力日衰。; p  z' V6 D. [  x4 c
獻帝自長安流亡回洛陽。
9 m2 y  \: y$ x3 E  j$ m曹操收兗州,呂布投奔劉備。
) Q  ]  n/ t/ S9 ~  j( m( R6 L$ |孫策起兵略江東,敗揚州太守劉繇。
( }* D1 Z' f5 Q+ p4 H) ~  
2 E2 E+ b& \& t+ V% |7 a! w$ U: \) M 9 a$ s  w' F9 k1 d7 o
196! d# R; x/ f8 ]" V4 \0 E/ v
呂布乘機襲取徐州,劉備投降駐守小沛。! P* a, X* `! l" H* y7 p  E
孫策平定江東一帶。0 |1 |2 r3 y0 z* t" C% K3 [
曹操入洛陽,迎獻帝,自立司空,遷都許昌。
7 G6 b" d  D/ `$ W: k2 ?劉備兵敗投奔曹操,曹操任為豫州太守。: E6 \+ ?% \) \& k0 g
建安元年
6 |5 W& E) C0 t: U0 ?% \ 8 E; b$ B; j! d) |0 ~" l, G" {/ Z$ w  J
197
( R, q% n$ n' J* a 曹操東征張繡,敗,大將典韋陣亡。) C& o' R% W) ~( u6 }! i9 c  z7 k% A
袁術稱帝,建號仲氏,定都壽春。
' y' r# I* @: J袁術攻打呂布,敗。
+ w6 V$ K% K  W; B/ z  
2 ^9 W9 R& ~- K% m- e. } ) V+ h2 I* o- ~# G4 Q0 o: l
198
- P0 m  x6 q7 i& j6 q' ` 呂布攻小沛,劉備兵敗再投奔曹操。
5 X  \4 z3 [! d' J* Z/ {曹操攻陷下邳,斬呂布、陳宮等人。【下邳之戰】0 Z. g- t) A  g2 [$ X! g7 ^
 
2 x1 u# M/ V. q8 i4 a 9 T: g+ L8 @% e! N) y/ ~; Q. h
199
" `( d5 J- M! e3 n/ _8 E' n9 J  P! p 袁紹滅公孫瓚,統領冀、青、并、幽四州。% F# y5 G9 R& j  ?0 q- Y/ b
袁紹謀攻曹操,曹操於官渡建立防線。4 ]2 }+ q7 `( T/ p
曹操派劉備截擊,大敗袁術,袁術南撤時吐血而亡。
+ W% J  O9 ^2 F  Y張繡歸降曹操。5 [  `+ ?; B' |% Y9 A
孫策東征大敗劉表,統有江東六郡。
5 e7 c; Q$ m. K) L# Z, z  
$ ~' a+ Y" U2 U   l& J  P) q; ~. P8 j+ \5 d
200
" O3 m2 h* |& Z' G0 m* ~ 董承行刺曹操的計劃敗露,遭誅滅三族。
$ f! J# l3 k7 `4 ^! L) u( f曹操東征大敗劉備,擒關羽,收復徐州。5 @& c7 q2 F( W: \! S% {% k: s; z
孫策被行刺身亡,弟孫權繼承江東。
3 E6 E% U6 y: I$ v7 j/ B+ P, E* G官渡之戰,曹操襲烏巢,大敗袁紹。【官渡之戰】
: i4 p( [! u) w  
' D4 P+ u2 i9 v" b' j 7 @% B! T$ h0 q( W& t0 h; U* E+ E5 @
201; R! X* |# R. Q) k* \% J8 K
曹操於倉亭敗袁紹。
; p! k1 w" j8 _% k; `2 M0 s; j曹操敗劉備,備南投荊州劉表。
9 P9 V, W' W: o7 K  # S1 C+ `" S& G# P+ e- v1 ~

$ u2 V" o  j1 m" p202
# p: x6 B, M4 n# ]' p% `" N 袁紹卒,幼子袁尚繼位;袁譚,袁尚兄弟互相仇視。/ h3 `% r# v1 m
 1 f5 W' o/ ]7 N& I* g1 i: ]
4 k/ j5 b" d1 s5 m8 c2 b4 {
203# P2 k+ f; B9 ], X+ `+ ?0 c5 I
袁尚敗袁譚,包圍平原,袁譚向曹操求救。0 U  u+ o+ f9 V" c  z, y
 # [, u, A1 S5 Q# r
% g8 [1 T# \7 m
204! S0 b, [7 [5 F+ ?2 e' `4 @2 h
曹操敗袁尚,攻入鄴城,袁尚敗走幽州。) W6 @, ^4 }& m# p- l6 b
 
/ S& W! g0 k  E/ t' O ( z7 t# D* {5 {6 ~2 m
205, `0 v9 s1 [# d
曹操陷南皮,斬袁譚。+ |" f0 j' V7 c; G6 k
 
, \8 j0 C3 I: N# S- a/ P1 X+ `
' k4 O! o3 `' {2067 v, H2 J& i9 }# `
曹操攻壺關,斬并州太守高幹。2 y% g/ i8 c" E% i6 w
 + ?1 N: @: @! M, W2 E8 ^/ ]1 _

; m5 y! \/ i1 _! |4 c, W3 R( N/ }! @207
* n3 G4 e1 Z5 O3 p3 ]6 A% { 袁尚、袁熙兄弟投奔烏桓,曹操北征大敗烏桓於白狼山。
( y! f: x# @$ i8 X7 z6 w: [遼東公孫康斬袁尚、袁熙歸降曹操。
$ Z3 p! M2 h' N' n/ f- Q' O0 f3 q1 {曹操統一中國北方,於鄴城建銅雀台。
* z% X% _* `' A/ _1 r0 y7 `+ r劉備三顧隆中茅蘆,聘得臥龍諸葛亮為軍師。
% ?' q- W' l/ k$ T$ ~9 y) Q  
$ X) E  c0 N/ f+ V
' P1 H1 m6 u0 x$ J. [208
" Q/ f; Z  `3 \! R 曹操廢三公,自為丞相。
" z0 [2 q$ v5 [* V0 U2 `荊州太守劉表卒,子劉琮繼位。- _4 C' x/ d: l6 g9 c4 W
曹操南征荊州,劉琮投降。$ F7 Z1 o- C; r; a, w
曹操敗劉備於長阪坡。5 N2 Q& V; `+ Y/ I
東吳大將周瑜於赤壁大敗曹操,曹操逃回北方。【赤壁之戰】* ?0 v3 K! S' S5 o& m
三國鼎立  y% E9 W8 g' ^& k

9 E; z9 ?3 A& \. O- z) f# `209) ]8 ?8 B1 _# V9 q- v- K
周瑜奪取南郡,控制荊州中部。* s# U2 h9 ^6 Z: {7 r% C
孫權進攻合淝,未能取勝。  r- W5 X/ @( ?# ^
 
3 D6 e4 w2 ^3 M4 d  D3 n5 z* T
- T$ m, W5 t; T9 {210
% K7 j) h7 a: f) S' }# D 周瑜卒,魯肅繼任其職。$ V, I2 H3 C6 T0 ^
劉備娶孫權之妹,奪取荊州南方四郡,孫權借南郡予劉備。
$ x0 ~4 X3 B6 V$ a9 O& }: N6 Q曹操建銅雀台。0 m  j. v; a, z, u! k8 r3 a
 
( c: {0 z+ U7 q' U+ `' Y6 o
1 ^% \$ x' N+ X7 \% Q' d" F2 g& S, |211# g  B0 M( P" I. p
劉備得鳳雛龐統為副軍師。; t$ ~) E( |2 k! B* f7 U( U' A. P
益州太守劉璋,邀劉備入蜀抵抗漢中張魯。. K1 R* b/ ?& _- a6 I) a
曹操敗馬超、韓遂,佔有關中地區。8 y2 F: J' r$ P- X- B
 
' f  l& `! c5 x4 a6 ]6 W 7 X" Z; m; N2 e7 G
212; K, V7 ~8 T2 n" T" f
劉備與劉璋反目,佔涪城,攻雒城。8 E3 A# d0 z+ l! Z
孫權定交州。
. L- @  k4 _! s& ]" @  
  {/ V  k8 s; |$ R
5 i0 g* T6 x  J& P; J$ _213, Y. W. l1 I. V. M* s, r# `
蜀副軍師龐統,中流矢而歿。4 b' |! |4 R' g% q1 i' _2 U7 `
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入蜀增援劉備。" F( Q) q, I5 Z3 X2 q; G
曹操進位為魏公。
% j! O# c+ s' ~  
5 G( A  n! ?: o1 g1 n6 l  j ! c7 Z! C2 Q: C" i
214$ a) T1 H* b; z& p7 L/ u) |4 Y
劉備圍成都,劉璋投降,劉備佔領益州。( s* p$ r5 @3 K
 - |: h$ c: V$ ?+ T8 F& v
  N  F& `6 z/ I& W; m% [& [
2150 S3 i/ R; ~1 A
曹操攻漢中,張魯投降。【陽平關之戰】# L, E2 q, _3 L0 S; l# f" W
魏大將張遼守合淝,大敗東吳十萬大軍。【合淝之戰】
/ F% M3 o4 ?/ C  
. z3 v7 X) @( x! e. x- d ! ~5 ?9 D$ u4 K( R: x! j
216
1 W8 Y) V- ~) g* T- l 曹操與孫權交戰於合淝,互有勝負。! r" i2 r+ Z* B0 B6 m
曹操進位為魏王。
( J0 P6 G6 r; H! l% p( g曹操分南匈奴為五部,使居山西中南部。  L7 N4 A! |$ {: n
 
, r9 w' p$ w: M/ R0 S# [/ x" w7 q
. f7 K. J" |. u" j217
5 B: F) H% {+ E" J- I8 t4 l 魯肅歿,呂蒙繼任其職。
- i. x* ]  S' y' p  
3 _* O3 \+ G1 x2 o 3 M' K3 @9 o! |7 x7 W: V- q! E
218
% o5 e5 P2 v# j9 E( P 張飛大敗魏大將張郃於巴西。
3 F6 }, O0 M4 T# G, `  O  ( L+ D3 t/ Q) k# N
8 x+ N+ N$ ^, _  J
219
/ V# B; Z7 z5 I" j" K6 a- Z0 @2 {# ~ 蜀大將黃忠,大敗曹軍於定軍山,斬魏將夏侯淵。【定軍山之戰】
6 M7 }5 B# o! c3 _4 @# d5 q曹操親征,與劉備爭奪漢中地。3 \9 ]- R& {$ d, J& {
劉備敗曹操,據有漢中,自立為漢中王。
" F; `4 D4 ~3 E5 T; `: O3 l關羽北征襄樊,大敗曹將于禁,斬龐德,圍樊城。【樊城之戰】
% }* F2 T% Y9 \; c8 ]呂蒙襲取南郡,斬關羽及其子關平。【麥城之戰】: B" j+ E* ?  ^+ T; V4 u" e
 5 }( n/ U$ ^, [
7 Y  V4 C8 }/ B$ o% K  Z: w: ^
220# {7 Z' Y) T+ ^+ J- G5 L
魏王曹操卒,時年六十六,長子曹丕繼任。
  b: S7 z+ J: y4 y$ O曹丕採陳群之議,置九品官人法。5 r) Y& G. Y( U: D$ j
曹丕篡漢,建魏國,史稱魏文帝,廢漢獻帝為山陽公,都洛陽,改元黃初,東漢亡。) j3 h; y# \# Z  L; |) z' i" B
延康元年& Q8 y, Q/ m7 V' o

5 o6 S/ q7 u8 k4 {  R' N221
3 T2 S- h4 \* N 劉備即位漢皇帝,為昭烈皇帝,改元章武,史稱蜀漢。
- l7 ^' Y* L( M! \0 _4 S! V蜀大將張飛被部下刺殺身亡。& v; A; w9 E; g( s% G0 ^
劉備率兵東征吳國。7 p" ?, r: w' [* w% }
孫權稱臣魏國,曹丕封其為吳王。8 M( `' b! C: g' ^# N
章武元年
! ^: D  R( y/ b* I # P% R! r9 t% e' m
222
9 k% g! O; e, }  Q4 d9 d% o 吳將陸遜大敗蜀軍於猇亭,劉備兵敗逃至白帝城。【夷陵之戰】: Q0 I9 H! Z6 a# m- O2 @
魏國三路大軍伐吳大敗。
# Q% a  g- q' C% X+ x; d0 A1 |7 z) y 黃武元年- L. H8 @0 J8 V$ m" B+ f, w
( H7 E; a3 B2 m$ a. p9 c
2233 I; \5 @. \( @' o# D
蜀漢皇帝劉備病死永安,子劉禪十七歲繼位為後主,以諸葛亮為丞相輔政。
$ e+ p# Q: y! {' L諸葛亮派鄧芝出使吳國,兩國恢復修好。8 Z8 N( e- X. `0 ?; s
建興元年
  t* f+ f# b6 g& ^) k2 I7 I4 }1 U 8 L  X6 l, B1 G# M. i& Z# q
224
7 Z6 m. C! P* d7 p 曹丕攻吳,敗。【濡須口之戰】
+ D# S" U. @4 H% L* {  / i, I5 t) F# b# ~
+ h9 H; E. Q* Z0 o
225" K) y) l; P5 }4 I
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降服酋長孟獲。
( j, c0 _) s$ {' q/ L  
6 ]0 ]/ }5 {9 W) R, }) Y) r / }& N; |, M' l# A- X# u7 W
2265 t, k2 w; n0 K8 o3 `- d9 ~
曹丕卒,長子曹叡繼位,是為魏明帝。
: L- v2 [$ x; F& f2 }8 Z" X  ( D( m* T- i( y
$ P& \- @1 z6 T) n7 u
227
7 I7 Z3 ?  t4 p8 h- _) R" x2 X# L/ m 諸葛亮上出師表,進駐漢中,準備北伐。  w, {# d+ \1 d( w* V* e. E8 e6 g9 h* K
太和元年
# @2 m( @  b4 _$ u: o: b+ S
8 g9 g. g5 p. @, u5 g" f. c' T228! Z; I! ^* B/ A1 [1 X
諸葛亮首次北伐,奪取天水、安定、南安三郡。. ~! y% M" Q$ V  I% t& s( E$ t9 p
魏將張郃,大敗蜀將馬謖於街亭。【街亭之戰】4 O1 e; l- m0 S" P/ V5 K
同年十二月,諸葛亮第二次北伐,進軍陳倉,糧盡而回。
4 t) w3 Y% U1 X7 I& D* T) ?吳將陸遜,大敗魏將曹休於石亭。【石亭之戰】9 ]  E6 f6 v. l8 \! U* b+ j
 
9 x7 z; {$ w" m0 o3 g; T6 |# F
$ k% v- {  w. U9 z. C229' v6 \: {4 |0 o0 L3 Q. @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陷魏國武都,陰平兩郡,趙雲歿。
! L7 X# P# T/ C0 c: _# x, x, J孫權稱帝於武昌,國號吳,改元黃龍,都建業,是為吳大帝。
- W. f& t7 {6 o魏齊王即位。$ ]- l- O" w/ U2 Z
黃龍元年( c+ h( j7 }; O
三國時代自始開始5 L1 y$ R: O: `

' H% V6 |) q! x7 J2306 @8 D4 i4 `6 m" L
魏將曹真發兵伐蜀,因天雨,無功而還。
% C& ~; H6 d3 h8 Y# e孫權遣衛溫渡海求夷州(台灣)。( _- r, e# Q3 r
 , O' L, O/ ~2 G# R

) h/ N1 h, d& r* l- i231
! \3 J. L5 g* w/ W& N6 i+ q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圍祈山,糧盡而退,魏將張郃追至木門,遇伏身亡。
  Y7 S. E" V" e( a 232(嘉禾元年)
" s" F. B( A$ J# m* e233(青龍元年)
3 D) p. X7 W- j- _2 o5 e
6 d4 ~8 t# ~+ }  P& S234, n5 ~( v6 R8 X4 P" [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包圍歧山,無功而退。
, g! h! v4 z( r; F0 F0 P0 ]/ l9 E諸葛亮第六次北伐,與魏將司馬懿拒於五丈原,病逝軍中,年五十四歲。
" b* r+ @2 u: ]( P* B; ?蜀將魏延,叛變被斬殺。
0 P; M" h4 p7 T: O 8 Z0 Y" ~, C+ S' j& J3 ~
238. G' X( p0 }$ F  V2 N; a* G
遼東公孫淵叛亂,曹叡派司馬懿討平之。5 S" c' O. R# N& V3 Y* Z" _  a+ U
魏遣司馬懿破殺燕王公孫淵,收復遼東。
2 p/ c+ F8 \& Z/ F- A6 v" [3 L倭﹝日本﹞邪馬台女王卑彌呼入貢於魏。; U; c0 y/ L/ X1 f+ D+ Y7 D
237(景初元年)* u$ T4 U7 [0 H2 h0 L" m( b/ o
延熙元年
/ J: {6 F5 T5 W9 F! V赤烏元年$ j, T6 c. u9 H; G: d! B, t
# T& B  H9 |4 ~5 c, k' ~
239% ], B2 \6 _5 r" K4 V6 F
魏明帝曹叡逝世,子齊王芳繼位,由司馬懿及曹爽輔政。% h8 H/ ?: r1 M- X0 l
曹芳任司馬懿為太傅,曹爽為大將軍,曹爽掌握實權。
: {% Q- H# t* f1 Z4 U  . L/ E: S! I1 l4 ~9 O9 z; O
6 O! S; ]8 s6 E: N
240
7 H& E3 Y4 N9 u6 a7 {  `, ~ 魏遣使於倭。# k- D5 K# E& }- r
正始元年3 i  C/ y9 @: _) L0 b
8 z1 O. q: ~7 v, W0 F+ {6 }
242
/ R( o- K3 H* n# @. h  J$ s 孫權討平揚州山越。& i% d3 r4 S4 b% O8 U# Z- @; d" z
蔣琬繼蜀大司馬。
. Q5 g$ U, C7 ^0 S. f4 ^4 M  ) v/ |5 G  Y4 W5 i2 h

9 p! }1 D$ ^' Q0 a$ |! Q244
: w+ t  _( T; E$ M/ a; S) X+ R) I+ d 曹爽率軍攻蜀,大敗而回。
5 w2 k2 K7 @. M  . }, @4 E( x/ b  T4 a7 a5 n1 s
" d9 h- N6 ^0 W4 k: [+ g
246. R; {0 _/ k7 p' ~& [, l# y
魏將毋丘儉兩伐高句麗,破其都城。
" Z# w$ a3 m  R  `+ W0 u1 j  7 N8 \! f4 J2 \$ N. I+ Y

% ^2 _- R7 s$ D) g3 L1 ~247
& L" g  \) o8 r* A( l* | 司馬懿失權下野,曹爽獨專朝政。
2 n; k* l9 [, a) i5 {( y" X+ `  7 h, T; Y3 A" {: P+ Q

4 O/ ^4 z2 ^" X+ h6 X6 o7 ]* S! r249( G8 p- D. T2 R+ Z. C# K
司馬懿發動政變,斬曹爽兄弟及其黨羽,魏國政權開始轉歸司馬氏。) k. H) m$ w6 \- q8 T% x0 V! x
蔣琬卒。% n0 ~- X' ^2 H
嘉平元年
8 R; a$ R5 s1 ~% t5 M( X. P   ?& ^: ?* r" L+ x+ k
2517 A- l+ m2 ~1 s2 e+ t, W+ N) C& C
魏將王淩叛變,失敗被殺。
: P% r# m6 X" {/ k司馬懿病逝,其子司馬師續掌大權。
2 O4 `: U  O) s魏將夏侯霸降蜀。
; a; W0 W% [1 k 太平元年- `) ^" x4 s7 M/ p9 ~4 a6 l4 T

# f/ l# Q& w" E6 k9 S2 q2527 j, s5 z3 a* `; J/ d9 Q* d( \
魏國舉三路大軍伐吳,於東關被吳將丁奉打敗。
4 X1 `' u6 b! M% z孫權逝世,時年七十一歲,子會稽王孫亮繼位,由諸葛恪輔政。$ S  n+ _% V* L5 N! k
神鳳元年
% S# _7 L# }+ Q% n" n建興元年  E. r8 @' a) ?, X
7 Q+ [/ ]! m2 N1 m0 B6 b
253& Q3 I, _# N: k8 D* U
諸葛恪發動大軍攻合淝,大敗,舉國怨恨。
5 E- F. J& Y* W3 P9 L: L+ Z, U吳國孫峻設謀誅殺諸葛恪,掌握大權。
1 e& Z) W2 y. H! w# B) D5 v  
# G, ]- P# @# ~/ z! K
  P; ~4 O8 u5 @; ]0 j4 z! \' |2545 n0 ~0 _& A) B! B- a0 Z
司馬師誅殺夏侯玄等魏國大臣。$ b8 q( o  m! d
司馬師廢魏帝曹芳,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5 U+ J  Q( F$ h8 {
正元元年
9 m- `, n5 `- e- a( [7 ?* _五鳳元年
; c7 |3 J! V2 F/ v; z# F$ }" U
) |+ F9 R* r) c) W2 O, M255: h+ a6 t' c- Z) x) I
魏將毋丘儉、文欽起兵反,司馬師引兵討平之。
7 a  n7 X% Q- o司馬師病逝,司馬昭續掌魏國大權。2 H# ]9 [+ h, C/ Q3 m6 t! f! \# [# D
蜀將姜維北伐,於洮水大敗魏軍。3 u0 c- a/ D$ |2 N6 l
 ) F4 x. R; C" i$ H
+ r1 [- X8 U: C' _& q6 I
256% o( V) f- T" ^9 h6 e- p5 J# R
蜀姜維第一次伐魏不利於段谷,魏將鄧艾鎮守雍州,打敗姜維軍。& y& p2 C4 G6 [7 q# s& |/ r
甘露元年
4 t. B/ r* [. `# N太平元年
9 V4 u+ }" g6 {% _9 {0 v1 ] " N/ R0 }0 `' n" u& m, q0 Q# h
257
" H5 A! E+ b, X/ @2 G  [ 魏將諸葛誕起兵反,據守淮南,吳國派軍助之。8 q& j9 }6 @" Q
 * H9 B4 w9 a7 O% G$ I. U6 X
; l/ Y, R9 A4 {" Q6 h1 m- Q& Z
258" q3 |/ Y# L" K% S9 P. z
司馬昭平諸葛誕之叛,魏軍攻入壽春,斬諸葛誕。# W9 q3 Z, a% D6 k6 D. `; Y5 n0 v4 }
吳國孫綝廢孫亮,立琅邪王孫休為帝, 孫休與張承、丁奉等設計誅殺孫綝,奪回大權。
8 c/ i' C  X) p: u1 m8 ^ 景耀元年
- x, _% g/ O2 X5 h永安元年* r6 Q4 R  c1 }" R' `

" _6 z8 n" l! K$ p/ g2604 Y4 y) K, r7 k6 |% {
曹髦發動政變,失敗被殺。7 e9 ]1 A4 R; I. g8 c
司馬昭立常道鄉公曹奐繼位,是為魏元帝。% a. T1 l) Z1 B9 ~
景元元年, B+ Z0 I( C- n

7 s1 G5 _# I  j( s0 `262
, e  s" q5 d' [' c 蜀後主劉禪寵信宦官黃皓,姜維率軍屯田沓中避禍。; M4 `( X- R, M% K. M6 _
 % m- U3 _; l8 n6 Z
; w) Q; a* E! ?; _. N7 Q" _* x/ Q8 w
263
7 p9 t, O5 R/ u9 ~ 司馬昭派鍾會、鄧艾兩路大軍伐蜀。& S8 u$ i+ x  m+ K- m# W+ m7 M
鄧艾攻入成都,後主劉禪投降,蜀國滅亡。' S: S  i* q: I
炎興元年
4 N/ q& D. l0 g- f, c7 P# `(蜀亡 )
. W' h9 t# w2 G( K7 S# d2 X: z5 P , G  K. ^# f! F! _& M
264  K  Z+ x8 [4 J+ v
姜維歿。
  Q2 }' ]0 p) G) ^魏帝曹奐任司馬昭為晉王。# W) a# b% r8 ?. v
吳景帝孫休逝世,烏程侯孫皓繼位,是為末帝。
8 J9 x6 t0 S1 Z, U1 C7 d3 c 元興元年
; c0 y" F  z! t5 C
% F  R: c5 y! j4 r+ W. r) S/ z8 T4 g' e2657 D! t! |1 U7 h9 z6 V* I& S
晉王司馬昭卒,子司馬炎篡魏,廢曹奐,受魏禪,國號晉,是為晉武帝。
% p3 H6 h2 T! K3 y 咸熙元年' l4 x7 J5 ^, N( r' i3 o2 E; \
甘露元年' s4 N* @) X- A  C
泰始元年
3 c3 E1 R8 m/ g(魏亡)
8 U3 k2 V: h6 {2 d7 s7 w   w" i$ k) C+ X& N
280) G  y3 L3 H2 p8 p2 }3 f
司馬炎發兵伐吳,晉將羊祜攻入建業,孫皓投降 ,吳國滅亡。$ \: i" l* H5 }2 x2 u' ?) \
司馬氏一統天下,是為晉朝(西晉)。
0 Q8 P) }/ x; K$ l魏、蜀、吳三國分別敗亡,三國時代結束。
- o; G+ E5 L0 J: t 266(寶鼎元年)
  w9 T. h, j; `" v- M269(建衡元年)
: v2 _/ \$ G3 z& o2 `1 v272(鳳凰元年)
4 z. y- p# o% V* Y" M275(天冊元年、
" T+ i) w/ F) |7 |2 b- {    咸寧元年). Q. A% ]" G3 y! Y8 \! _
276(天璽元年)5 |- [% u, z+ K- o6 m) C
277(天紀元年)0 {  r* Y: f3 O+ f
280(太康元年)2 W  }. w  S  a$ v
(吳亡 )
作者: kakeidevil    時間: 2005-12-3 03:43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CHECSS at 2005-12-3 03:38 PM:3 d( ^2 P2 {4 f7 ]  ]' O$ f
  V6 D2 J! h3 R7 K
good question
& H* s9 I9 Q) d3 n3 b

% v, M5 U$ c0 f& F+ l  I( Q" T9 R' F5 G  I; t
good完又唔講...
' w& f( @3 y5 K& J4 r; l唔好淨係轉貼先得架
作者: CHECSS    時間: 2005-12-3 03:43 PM

東方朔(前154-前93)( M- A% m9 O( [% J, ]5 l
  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東北)人。性詼諧幽默,善辭賦,武帝時大臣、文學家。   武帝即位初年,徵召天下賢良方正和有文學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紛紛上書應聘。東方朔也給漢武帝上書,上書用了三千片竹簡,兩個人才扛得起,武帝讀了二個月才讀完。在自我推薦書中,他說:「我東方朔少年時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扶養長大成人。我十三歲才讀書,勤學刻苦,三個冬天讀的文史書籍已夠用了。十五歲學擊劍,十六歲學《詩》,《書》,讀了二十二萬字。十九歲學孫吳兵法和戰陣的擺佈,懂得各種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戰時士兵進退的鉦鼓。這方面的書也讀了二十二萬字,總共四十四萬字。我欽佩子路的豪言。如今我已二十二歲,身高九尺三寸。雙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子,牙齒潔白整齊得像編排的貝殼,勇敢像孟責,敏捷像慶忌,廉儉像鮑叔,信義像尾生。我就是這樣的人,夠得上做天子的大臣吧!臣朔冒了死罪,再拜向上奏告。」   武帝讀了東方朔自許自誇的推薦書,讚賞他的氣概,命令他待詔在公車署中,俸綠不多,也得不到武帝的召見。   過了一段時間,他不滿意目前的處境。一天出遊都中,見到一個侏儒,恐嚇他道:「你的死期要到了!」那侏儒問他為何,他說:「像你這樣矮小的人,活在世上無益,你力不能耕作,也不能做官治理百姓,更不要說拿兵器到前方去作戰。像你這樣的人,無益於國家,只是活在世上糟蹋糧食,所以如今皇上一律要殺掉你們。」侏儒聽後大哭起來。東方朔對他說:「你暫時不要哭,皇上就要來了,他來了你去叩頭謝罪。」一會兒,武帝乘輦經過,侏儒號泣叩首。武帝問:「為何哭!」侏儒說:「東方朔說皇上對我們這些矮小的人都要殺掉!」武帝問東方朔為什麼要如此說。東方朔回答道:「臣朔活著要說,死了也要說這些話。那矮子身長只有三尺多,一袋米的俸祿,錢二百四十。我身高九尺多,卻也只拿到一袋米的俸祿,錢二百四十。那矮子飽得要死,我餓得發慌。陛下廣求人才,您認為我講的話對的,是個人才,就重用我;不是人才,也就罷退我,不要讓我在這裏浪費糧食。」皇上聽了哈哈大笑,任命他為待詔金馬門,這樣見到皇帝的機會就多了些。   一天武帝在宮裏玩耍,把一隻壁虎放在盂盆下要大臣們猜是何物。大臣們都猜不出。東方朔上前猜道:「牠是龍吧,沒有角;是蛇,卻有腳,它跂跂脈脈地會在牆壁上爬行,這不是壁虎,就是四腳蛇!」皇上說「是的」,便賜給他十疋緞子。接連又叫他猜,他都能猜中,得到很多的賞賜。   武帝身旁的寵優郭舍人有些不服氣,把一個長有菌芝的樹葉放在盂盆下讓他猜,如猜出他甘願受笞一百。東方朔說:「生的肉叫膾,較的肉叫脯;生在樹上寄生的東西叫芝菌,盂盆下就是這個東西。」一聽東方朔又猜對了,漢武帝叫人打郭舍人一百下。郭舍人被打得哇哇直叫。東方朔又說:「咄!口上沒有毛,聲音謷謷叫,屁股翹得半天高。」郭舍人怒道:「東方朔膽敢譏笑皇帝身旁的近臣,罪當棄市。」武帝問東方朔:「為何要笑他?」東方朔說:「臣並未笑他,只是與他作個謎語罷了!」武帝說:「謎語是怎麼說的?」東方朔說:「那口上沒有毛的,是狗洞,聲音謷謷是烏在哺他的小烏,屁股翹得很高的,是仙鶴低頭在啄食。」郭舍人仍不服氣,說道:「我要再問他一個謎語,他如果猜不出也應受打。」接著他用諧音作一謎:「令壺齟,老柏塗,伊優亞,狋吽牙。這是什麼?」東方朔想了一會兒說:「令,就是命令。壺,是盛東西的器具;齟,是牙齒長得不整齊;老,是人們對他的敬重;柏,就是鬼廷;塗,是慢慢浸濕的路;伊優亞,是說話不定;狋吽牙,是兩隻狗在爭鬥。」凡是郭舍人出的謎語,沒有能難倒他的,大臣們對東方朔的思路敏捷,幽默風趣都很驚訝,漢武帝也非常喜歡他,任他為常侍郎。   一天,大伏酷暑,武帝下詔官員到宮裏來領肉。等了好久,分肉的官員還未來,東方朔就自己拔出劍割了一大塊肉,並對同僚們說:「大伏天,肉容易腐爛,大家快快拿回去吧!」第二天,武帝對東方朔說:「昨天賜肉,你為何不等詔書下來,擅自割肉歸家,這是為什麼?你要自作批評!」東方朔說:「朔來!朔來!受賜不等詔書下來,為何這樣的無禮!拔劍割肉,為何這樣勇敢!割得不多,為何如此廉儉!帶回家給細君(妻妾),又為何表現得如此的仁愛!」漢武帝聽後說:「要你自作批評,倒是表揚起自己了!」又賞賜給他酒一石,肉一百斤。他都拿回家去孝敬老婆。   武帝喜歡微服出巡,恣意遊獵。常率衛隊西到黃山,南到長楊宮,西至宜春宮。一路上帶了一幫武騎浩浩蕩蕩,他們騎馬射鹿,追逐狐兔,甚至空手格鬥熊羆,在遊獵過程中,馬隊踐踏莊稼,百姓怨聲載道。有人建議武帝搞一個皇家苑囿。武帝命吾丘壽王等人設計,南至阿房宮,東至盭厔,西至宜春宮的一大片土地內圍造上林苑,專供武帝遊獵、休憩。要用這麼大的一片土地築造苑囿,東方朔上書力勸武帝。他說:「如築造這樣的苑囿,破壞了陂池水澤的環境。侵佔了百姓膏腴的土地。這上對國家無用,下對百姓無利。這是第一個不能造的理由。其次,它破壞了百姓的冢墓,拆黎民的室廬,使百姓死無所葬,生無所居。其三,造這樣的苑囿,用馬東西跑著,用車南北走著,還要挖深溝大渠,這是勞民傷財的事,以陛下一日之樂,來損害皇上無上的聖名,這是萬萬不可的。」東方朔的諫阻上林苑書寫得真切感人,武帝讀罷奏疏後,任東方朔為太中大夫,給事中,賜黃金百斤。然而武帝仍按吾丘壽王所上奏的那樣,建造了上林苑。   隆慮公主的兒子昭平君是個驕奢淫逸的公子哥兒,娶了武帝的女兒夷安公主。其母怕自己死後,兒子闖禍犯罪,於是預先拿出黃金千斤、錢千萬給政府,贖他的死罪。隆慮公主去世後,兒子果然日益霸道,一天酒後殺了夷安公主身旁的僕人,被拘繫在內官那裏。因為他是皇親國戚,不能隨便懲處,廷尉於是把他交給武帝處置。武帝身旁的大臣都為他求情,說「他母親已為他出了一筆錢,贖了他的死罪,陛下也答應過」。武帝說:「我那可憐的妹妹,年紀很大了才有這個兒子,生前還託付給我。」說看流下了眼淚。過了一會兒,他擦乾了眼淚,又說:「法律是先帝制訂的,如果是妹妹的關係破壞了先帝的規矩,我有何臉面進高帝的宗廟呢!如何去下對黎民百姓呢?」於是核准了對他外甥的懲處,同時武帝又悲傷地哭了起來。這時東方朔上前高高舉起酒杯獻酒道:「臣聽說聖王為政,賞賜不避仇家,誅罰不分骨肉,如今您陛下遵循古訓,所以四海之內兆民百姓都能各得其宜,這是天下的榮幸。今天,我捧了這杯酒,為皇上敬酒,冒著死罪,再拜萬歲、萬萬歲!」武帝對他說:「古書上講『該說話的時候才說話,這樣人們才不會討厭他』,今天的情景,是你應該上壽酒的時候嗎?」東方朔說:「臣聽說快樂過度了,陽氣要溢滿;悲哀過度了,陰氣要減損。陰陽變了,心氣就要動;心氣既動,精神澳散,邪氣乘虛而入,能夠消憂解愁的最好是酒。所以我奉上壽酒,一來表明陛下公正無私,二來要解除你的悲哀。我不知忌諱,真是罪該萬死!」這時東方朔已喝得酪盯大醉,在殿上小便,大臣們彈幼他「大不敬」罪,被下詔罷官,貶為庶人。後待詔在宦者署中,因對策有功,任中郎,賜帛百匹。   武帝的姑媽館陶公主,亦叫竇太主,其夫堂邑侯陳平去世後,守寡多年,已五十多歲。一個賣珠寶的女子經常到她家去,還帶了個十三歲的兒子董偃。董偃長得很漂亮,竇太主就把他留在身旁,教他御射術數。到了十八歲他已是個儀表堂堂的英俊少年。他與竇太主出則執轡,入則侍側,關係非同一般,整個京師都知道他與竇太主的關係,叫他董君。   一天武帝到竇太主家做客,公主激動萬分,親自下廚做菜。武帝坐定後對姑媽說:「希望見見你的主人翁。」竇太主就把董偃引了出來。只見董僱頭戴綠帽子,手套皮筒子,跟在公主的後面,對武帝說:「臣董偃,公主家的庖人,冒死叩拜皇上萬歲!」武帝見他長得很美貌,也很喜歡,賞賜他很多東西,並喊他「主人翁」。從此,董偃經常與武帝鬥雞走狗,遊獵踢球。由於他與武帝關係日趨親熱,董僱名聲大噪,京城王公貴戚沒有一個不認識他的。一天,武帝在宣室設酒宴款待竇太主和董偃。當他們要進入宣室時,東方朔執戟上前阻攔,對武帝說:「董偃有三個罪名可殺:他以人臣的名義,私侍公主,這是第一條死罪。敗壞男女風化,搞亂婚姻禮制,有傷先王的制度,這是罪二;陛下正當壯盛之年,須積思放六經,留心於王事,追慕唐虞的政治,仰敬三代的教化,而董偃卻不知依經書勸學,反而以靡麗為重,奢侈為稱,盡狗馬之樂,極耳目之欲,行邪枉之道,徑淫辟之路,這是國家之大賊,社會之大害,這是他第三條死罪。」武帝聽後,默不作聲,過一會說:「我已經擺好酒宴,下次再改吧!」東方朔說:「不可以。宣室是先王的正殿,不是議論正當的國事,不能進去!正是這樣,淫亂的事情才漸漸消除下去。不要弄到這樣的境地:豎貂教桓公淫亂,後來終究和易牙一同為患;慶父縊死於莒國,魯國方得安寧;管蔡誅滅了,同室方得治安。」武帝聽罷說:「是的。」便下詔停擺酒宴於宣室,改擺在北宮。讓董僱從東司馬門進去,後又把它改稱東交門。賞賜給東方朔黃金三十斤。從此,董偃逐漸失去了寵愛,三十歲就去世了。過了幾年,偃太主也去世,董偃與她一起合葬在霸陵。   東方朔還是一個文學家,他的散文賦《答客難》,假設客人向作者問難,嘲笑他雖有「博聞辯智」,卻難與蘇秦、張儀的地位相比。然後便辯解道:「彼一時也,此一時也,豈可同哉!」戰國之時,諸侯並爭,「得士者強,失士者亡」,談說之士,身處尊位,而如今天下一統,由朝廷掌握用人大權,賢與不肖沒有區別。文章表達了知識分子在漢代大一統局面下才智無所施展的壓抑感,暴露了統治者隨意抑揚人才,致使賢愚不分的現實。作品採用說反話的形式,充滿了牢騷不平之氣。他的另一篇《非有先生論》,假託非有先生之口,發表「談何容易」的感慨,也是抒寫懷才不遇之情的作品。   東方朔的散文賦以上述兩篇最著名。現存作品十八篇,以《七諫》、《答客難》最著。《七諫》借屈原的身世寫自己的不遇,表白對國君的誠貞。《答客難》用滑稽口吻說明了專制君主愚弄臣下的把戲,反映了當時政治上的混亂。兩篇雖不以賦標題。實際上卻是賦體。屬于神話傳說的《神異經》、《海內十洲記》,雖題為東方朔撰,實際上是偽托。
& z: [: H5 E, O8 F, C/ {
' v) K( J: M1 {( U4 O
[ Last edited by CHECSS on 2005-12-3 at 03:49 PM ]
作者: CHECSS    時間: 2005-12-3 03:44 PM     標題: 中 華 百 家 姓 一 覽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surname.htm
作者: CHECSS    時間: 2005-12-3 03:48 PM

左慈- ]5 H( s+ a& R* ?; x
         左慈字元放,江西廬江人。他精通五經,也懂得占星術,從星象中預測出漢朝的氣數將盡,國運衰落,天下將要大亂,就感歎地說:“在這亂世中,官位高的更難保自身, 錢財多的更容易死。所以世間的榮華富貴絕不能貪圖啊!”於是左慈開始學道,對“奇門遁甲”也很精通,能夠驅使鬼神,坐著變出美味佳餚。他在天柱山精修苦煉道術,在 一個石洞中得到一部《九丹金液經》,學會了使自己變化萬端的方術,法術很多記也記不過來。
4 Q: `$ C5 C2 q$ v) Y
5 ]! [+ \3 |, c. Z. D8 N           三國時魏國的曹操聽說後,把左慈召了去,關在一個石屋裏,派人監視,一年沒給他飯吃,過了一年才把他放出來,見他仍是原來的模樣。曹操認為世上的人沒有不 吃飯的道理,左慈竟然一年不吃飯,一定是妖邪的旁門左道,非要殺掉他。曹操一起了 殺左慈的念頭左慈就知道了,就向曹操請求放他一條老命,讓他回家。曹操說:“為什 麼如此急著走呢?”左慈說:“你要殺我,所以我請求你放我走。”曹操說:“哪里哪裏,我怎麼會殺你呢。既然你有高潔的志向,我就不強留你了。”曹操為左慈設酒宴餞行,左慈說:“我就要遠行了,請求和您分杯喝酒。”曹操同意了。當時天氣很冷,酒正在火上浸著,左慈拔下頭上的道簪攪和酒,片刻間道簪都溶在了酒中就像磨墨時墨溶 入水中一樣。一開始,曹操見左慈要求喝“分杯酒”,以為是自己先喝半杯然後再給左 慈喝自己剩的半杯,沒想到左慈先用道簪把自己的酒杯劃了一下,酒杯就分成了兩半, 兩半中都有酒,相隔著好幾寸。左慈先喝了一半,把另一半杯子給了曹操。曹操不太高興,沒有馬上喝,左慈就向曹操要過來自己都喝了。喝完把杯子往房梁上一扔,杯子在 房梁上懸空搖動,像一隻鳥將向地上俯衝前的姿勢,要落又不落,宴席上的客人都抬頭看那酒杯,好半天杯子才落下來,但左慈也不見了。一打聽,說左慈已回了他自己的居處,這一來曹操更想殺掉左慈,想試試左慈能不能逃過一死。曹操下令逮捕左慈,左慈鑽進羊群中,追捕他的人分不清,就查羊的原數,果然多出了一隻,知道左慈變成了羊 。追捕的人就傳達曹操的意思,說曹操只是想見見左慈,請左慈不要害怕。這時有一隻大羊走上前跪著說:“你們看看我是不是呢?”追捕的人們互相說:“這個跪著的羊一 定就是左慈了!”就想把這羊抓走。但這時所有的羊都跪下說:“你們看看我是不是呢 ?”這樣一來追捕的人真弄不清哪只羊是左慈了,只好拉倒。後來有知道左慈去處的人密告給曹操,曹操又派人去抓,一抓就抓到了。其實並不是左慈不能隱遁脫逃,是故意要給曹操見識一下他的變化之術。於是左慈讓抓他的人綁上投入監獄。典獄官打算拷問左慈,卻發現屋裏有個左慈,屋外也有個左慈,不知哪一個是真左慈。曹操知道後更加懷恨,就命令把左慈綁到刑場殺掉。左慈卻突然在刑場上消失了。於是命令緊閉城門 大肆搜捕。有些搜捕者說不認識左慈,官員就訴說左慈一隻眼是瞎的,穿著青色葛布衣紮著葛布頭巾,見到這樣的人就抓。不一會兒,全城的人都變成了瞎一隻眼穿青葛布衣紮葛巾的人,誰也無法分辨哪個是左慈。曹操就下令擴大搜捕的範圍,只要抓住就殺掉 。後來有人見到了左慈,就殺了獻給曹操,曹操大喜,屍體運到一看,竟是一捆茅草, 再到殺左慈的地方找屍體,已經不見了。後來有人說在荊州看見了左慈,當時當荊州刺 史的劉表也認為左慈是個惑亂人心的妖道,打算將他抓住殺掉。劉 表帶著兵馬出來炫耀 ,左慈知道劉表是想看看他有什麼道術,就慢慢走到劉表面前說:“我有些微薄的禮物想犒勞你的軍隊。”劉表說:“你這個道士孤身一人,我的人馬這麼多,你能犒勞得過來嗎?”左慈又重說了一遍,劉表就派人去看是什麼禮物,見只有一鬥酒和一小紮肉幹 ,但十個人抬也沒抬動。左慈就自己把幹肉拿來,把肉一片片削落在地上,請一百個人 拿酒和幹肉分發給士兵。每個士兵三杯酒一片肉幹。肉幹吃起來和平常的味道一樣,一 萬多士兵都吃飽喝足,但酒器中的酒一點也沒少,肉幹也沒吃光,劉表的一千多賓客也 都喝得大醉。劉表大吃一驚,打消了殺害左慈的意思。幾天後,左慈離開劉表走了。他到了東吳的丹徒縣,聽說丹徒有個有道術的人叫徐墮,就去登門拜訪。徐墮門前有六七 個賓客,還停著六七輛牛車。賓客騙左慈說徐墮不在家。左慈知道賓客騙他,就告辭走了。左慈走後,賓客們就看見牛車在楊樹梢上走,爬到樹上再看,牛車卻沒有了。下了 樹,就見牛車又在樹上走。還有的牛車輪子中心的圓孔裏長出了一尺長的荊棘,砍都砍不斷,推車又推不動。賓客們大驚失色,急忙跑去報告徐墮,說有一個瞎了一隻眼的老頭來訪,我們見他是個凡俗之輩,就騙他說主人不在,老頭走後,牛和車就發生了這種怪事,不知是怎麼回事。徐墮一聽說:“啊呀,這是左慈公來拜訪我,你們怎麼能騙他呢!快點追也許能追回來的。”於是賓客們分散開去追,追上左慈後都向他磕頭謝罪。 左慈消了氣,就讓客人們回去,他們回去一看,牛和車都恢復了原樣。左慈拜見了吳國君主孫策,孫策也想殺左慈。孫策有一次想從後面給他一刀。左慈穿著木鞋拿著個竹杖慢慢地走,孫策在後面手持兵器追趕卻總也追不上,這才知道左慈有道術,不敢再殺他 。後來左慈告訴葛仙公說他要進霍山煉九轉丹,後來終於成仙而去。

8 b5 {' d+ l) w& t7 d, j: \* ?% w
[ Last edited by CHECSS on 2005-12-3 at 03:49 PM ]
作者: lookityourself    時間: 2005-12-3 03:48 PM

我想問
' O3 a+ f5 Y1 v6 w9 u5 X交州好似係中國一路都唔被留意咁既
作者: CHECSS    時間: 2005-12-3 03:49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lookityourself at 2005/12/3 15:48:
, K* \8 P; j9 i: g( C* |: h: T我想問
5 ]* C! v% P3 ?2 ^交州好似係中國一路都唔被留意咁既
3 v2 q; N+ G+ _9 _: L8 Q! O
why ?????
作者: CHECSS    時間: 2005-12-3 03:51 PM     標題: 鍾馗嫁妹

鍾馗嫁妹
0 p  e- b0 e, ?9 f% a: N + [0 U1 r7 X8 P5 ]
( c" B. {+ I2 S; ]

! c+ }7 M: i: K- O* \, O  
3 ^' E( _9 o3 ~
, K9 Q5 o7 @' r8 F, X 
# R6 T2 X, @! h; t
. ^" v* Q' O5 h% M( o: v ; L0 A+ g7 w- @& G
鍾馗
" h) L0 [: \6 M( h      鍾馗的出現與唐朝玄宗皇帝有關。據宋代著名學者、科學家沈括《補筆談》說,唐明皇(玄宗)於開元年間,講武驪山,回宮後得了瘧疾,一個多月都好不了。忽然在一天晚上夢見兩個鬼,一大一小。小鬼跛了一腳,瞎了一只眼,偷了楊貴妃的紫香袋和明皇的笛子,繞殿奔逃;大鬼戴帽子,袒露著兩臂,腳穿靴,抓住小鬼,挖出眼珠子,將它吃掉。皇上問大鬼:你是什麼人?回答說:臣下是鍾馗,來應武舉,不中,誓為陛下除天下妖孽。明皇夢覺之后,病也好了。於是召畫工吳道子,讓他畫鍾馗像,印後分賜給各大臣。見《清.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十五.鍾馗》。
. r* x: W3 ?1 Q7 m) Z; f( t
* w6 P& {3 J8 q: d      民間傳說鍾馗有各同鄉好友教杜平,為人樂善好施,資助鍾馗赴京應試。鍾馗因面貌醜陋而被皇帝免去狀元的資格,一怒之下,撞階而死。杜平將他安葬。鍾馗做了鬼王之後,為報答杜平生前之恩,親率鬼卒在除夕時返家,將妹妹嫁給了杜平。這就是著名的「鍾馗嫁妹」的故事。4 ]6 N$ i4 k/ M2 G0 [: h
5 N: z+ N  l8 o& o1 n: ?, T' p8 x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3 03:52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lookityourself at 2005-12-3 15:48:
/ r5 b. K  F- Y6 Z我想問
2 P4 s& [2 f6 Q. F交州好似係中國一路都唔被留意咁既
9 I9 O4 p* b) P# r% j: b' @  Z

$ x! V- P, a. e8 r* l4 R- Z. Y交州:分置交趾、新昌、武平、九真、九德、日南、九真屬國、南海、蒼梧、臨賀、合蒲、珠崖、鬱林、桂林、高涼、高興、合蒲北部等十五郡一屬國一都尉,下轄104縣,屬吳地。約於今廣西、廣東二省與越南國;
& G/ M8 [2 g' r! l0 D$ U4 W. g後吳分南海、蒼梧、臨賀、合蒲、珠崖、鬱林、桂林、高涼、高興、合蒲北部等九郡一都尉另置"廣州"。
作者: CHECSS    時間: 2005-12-3 03:55 PM     標題: 呂布

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先事執金吾丁原,後為董卓利誘而殺原。呂布成為董卓部下後,又因與其婢女私通,因恐事發而與司徒王允合謀殺卓。卓死後其部將郭氾、李傕攻入長安,殺死王允。呂布東逃投靠袁術,而術欲殺之。布死處逃亡。因呂布屢次弒主,遂無人收留。 - U% [1 }, u1 T, k9 k+ Y' P
# l; F+ V3 R  g, a
其後曹操東征徐州,呂布乘勢襲取濮陽。但不久又被曹操所敗,南逃徐州投靠劉備。往備與袁術相鬥,呂布乘機攻取下邳。
0 S) j7 y6 |1 Y4 f9 e! [9 d! @+ m
當術再襲備時,呂布因不想術坐大而救備。遂於轅門射戟以攝服兩軍,使其罷戰。後呂布聞備在小沛招兵買馬,遂決定討伐劉備。備兵敗投曹操。 7 u8 t1 t6 g& x6 V' R
2 B) P5 ^( e. d) Y
後曹操親征呂布,圍城數月。後呂布出降,被殺。
+ h3 `6 g; j- f! S" o' L; }6 G8 t. o" _
呂布雖有天將之勇,而無忠義之心,其能不敗乎!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3 03:59 PM

中外歷史大事年表------東晉! A! k) p* m7 A$ k. v; v
1 n1 h4 S+ `  I4 T: s5 E
時     代' |9 `. F# l$ u/ ~. W! P0 \& {
中      國      大      事
# m- m, Q1 h) `" k+ x, o# l* r 外      國      大      事
- U* b$ _3 \: [' c* R
1 `4 d( R! ?; k! c. f: W  _東晉* o8 ?- [# w' n, [
: F3 v+ X0 L8 Y: o9 o
317年(晉元帝建武元年):! H. e) J7 _: ^$ b' D2 f1 P4 @: d; I3 {2 g

! |7 y- [4 c0 H" \( ~司馬睿在建康稱晉王,重建晉朝(東晉)。# o$ w. d2 `0 a, F- g

/ A" L, L, a$ e, ?9 G  l318年(晉元帝大興元年):
6 F6 u" z7 S3 H2 o+ J! W- j2 k4 u4 R; Z5 n$ n, S" V3 [+ _
司馬睿稱帝。
2 O# y% S" |( \& t8 w- e) x, g
2 \0 w% A* w  x- Y7 Z339年(晉成帝咸康五年):
, }/ h- D6 S  V, J5 {# [8 p2 L0 Z+ M9 l8 s4 I2 u" U- t
晉庾亮表請北伐,受阻。. `, W9 e( [# k0 Z, r8 g
( G0 Q( H' r% u1 }+ H
354年(晉穆帝永和十年):; K7 r. N5 y1 M/ O  _( y4 M* h# Y
" t+ R* }) O, e3 _/ i
桓溫北伐,敗前秦軍,取關中,以糧運不繼而還。# i9 |" s4 C: j' L0 d* c

/ r% s; R- `, d: y* b' s4 m6 j356年(晉穆帝永和十二年):$ G8 V; K0 m9 X/ V  D, W* S
6 T9 H0 @; @: t  c7 u0 b$ X
桓溫第二次北伐,收復洛陽,旋又失去。$ }/ I& ~0 R* Z! M0 I- j

5 j/ r5 C3 Q9 j5 J369年(晉廢帝太和四年):7 h9 F3 F2 P- q, ^! W. B  o

8 i; o( C/ {  l1 w- X4 d1 c2 T桓溫第三次北伐,在枋碩被前燕軍擊敗。" I% f# b* U4 o; n$ `
6 }# Y8 b" ?: {) V* y0 N
383年(晉孝帝太元八年):
3 w8 C# n2 a; Z8 C2 A
7 I6 L+ I8 r8 H6 F; m, _淝水之戰,謝石、謝玄大破前秦符堅於淝水。/ D0 t5 T1 f7 Q# z
; P1 p2 t8 I8 ^4 N
403年(晉安帝元興二年):
0 w5 s6 P! Q3 P2 M+ J+ o. w/ z( u5 |6 M/ N' ~+ A
桓玄逼安帝禪位,自稱為楚帝。7 b7 E$ O2 ?7 `! m4 @" [2 K
; s9 i0 ^# Y( V1 Q$ _
404年(晉安帝元興三年):
% B, q8 b6 \4 f6 N( n6 j0 _1 V3 I4 p
劉裕起兵討伐桓玄,桓玄兵敗被殺,安帝復復位。
) t) \+ A- X$ {- t6 S
2 K6 K3 t8 Y& k4 }" @* {, P' m410年(晉安帝義熙六年):
$ _: t7 m8 E. O8 O. m: j
* _' R$ e! E; E. |; \劉裕北伐,滅南燕。1 e5 f$ ?- e/ x  S

3 r8 h7 T. S. F: I417年(晉安帝義熙十三年):2 t8 M' m1 f: a

6 F  Z% s" W* r& X" W9 t8 h* o4 {劉裕北伐,滅後秦。
: u9 r, r* ~; m7 ?
4 l4 k+ u' w. v$ H" r; I! ?5 f$ L323年:/ T+ g* T0 P# E# A: v9 _& Y

+ ?) t" d9 `2 b6 _! _君士坦丁統一羅馬。
4 h" o. J% g; y3 E+ e) z! H5 ^- s0 W+ U+ G- S# a
330年:% [- f; N  E4 w4 r. h% V. @; H2 A

1 R+ J: ]8 m- {羅馬遷都君士坦丁堡。
# a% u* R+ z2 f2 J9 N# _( ^( g$ {2 m/ N+ W9 u! z/ U! ^% H/ u- ?
348年:% W1 Q7 }  ]* Y
5 I, l4 Q, \" X) O
波斯軍大敗羅馬軍於美索不達米亞的辛卡拉城。- f' }% w9 Y: f& s5 ^" h; b, m
& }" P" ?, e+ X! B+ @$ n( m
365年:
- C+ F+ X# j% f# R8 y$ S
# F# D# c# R4 n" p高句麗王接受前燕給予的封號。
" f1 i7 ~& X3 U& Z4 I" \9 s; c
8 L! r( D) j! H; Q/ r372年:
2 Y; S% N* H5 e6 E1 N
6 q) B2 N9 L7 F' w# [高句麗立太學;佛教由前秦傳入高句麗。
* d* C/ ~. I9 }* F$ F# R' Y: P) q; [: p3 I3 [, \
395年:
/ r$ T# g( X. N4 l/ ?! s) B% }7 |5 h" q
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部。1 s4 C. ]5 M$ {+ \& y/ V/ U  G  |/ `6 c

0 x: t8 @$ a) K9 `6 O7 e, R400年:' k7 `1 x+ v1 v( R; ~- Q% Y

) D1 l7 F7 m' f( c$ L. e* p4 v/ ?9 `3 T日本軍侵高句麗,被擊退。
% n+ ?) K- F. m+ d8 {
2 r, |) `3 M1 O/ u& A. G, U) j407年:3 u# M5 R" |8 C2 s7 \' s, k) N
6 o1 Q0 x9 j6 i" r4 D
羅馬軍隊撤出不列顛。
1 Q8 }0 |! T2 i9 ^! M9 j3 P " S* g" |0 z; [! a; u

1 n% y4 x6 ]2 l5 a5 ?7 t[ Last edited by 151515 on 2005-12-3 at 04:17 PM ]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3 04:00 PM

中外歷史大事年表------西晉0 k- B9 y) b$ F! N+ d2 z  {! D
* h' N9 a9 o6 Y7 ~; }1 k
時     代
3 m4 ~# @4 c& Q5 u 中      國      大      事
) l. S3 `1 {4 K% e+ v% S 外      國      大      事: e! X4 Z7 V  |; U0 _+ K- g

7 T0 W7 c' J& T& j% {7 X& F西晉2 i1 P) H2 I0 w
2 p! [4 p. x; e: ~; `; b
265年(晉武帝秦始元年):8 i4 j7 K4 n* X3 C

+ z; U. w2 ]) E  K: \& M  q司馬炎篡魏,國號晉(西晉),都於洛陽。  m0 n! o( C/ G3 N! n( O

, |! s3 \0 K; d280年(晉武帝太康元年):
9 W: ]- F  W: Y3 ~( g; H) D. H& }# F5 e# {3 d9 o- @
晉滅吳,統一中國。" G4 W4 f+ s8 o' t# ^; _

. k' j( X% g& U6 ?3 H7 }  V6 E291年(晉惠帝永平元年):( n3 |7 v5 D0 \

  I* w$ [4 p! H( V  p( I賈后亂政,八王之亂開始(~306年)。5 G/ ]6 M6 O# o, j
5 v+ u4 V  r9 o0 j; T  {" e7 {. a& s
304年(晉惠帝永興五年):
$ O$ T( [& I, y' [9 j/ |8 j
0 a; H% C! T& P1 W/ Q匈奴人劉淵稱漢王,建立漢國。) x) x* J4 D2 Q, m" X9 ?

( {6 D1 S* {* a* [4 [' O  M; t  
1 `5 c! ~  _* i/ S3 F' Z0 I( J4 Y: M4 M0 |3 M
311年(晉懷帝永嘉元年):
, L! E# J: m3 E/ n1 Z5 f+ i6 ^/ W; q( a- p7 G5 E. o# I
匈奴劉聰攻陷洛陽,擄懷帝,史稱永嘉之亂。
% m& J( N5 V3 V6 \
6 t- q7 |" m( Y" m313年(晉愍帝建興元年):
6 U% L* z; P( o- U" f5 r) A  \. D% Y& Z- y7 L3 J, P
祖逖開始北伐。
% c* s# |) s1 t! N8 [
( B/ y$ f& L0 ^316年(晉愍帝建興四年):' t5 v8 H( O: p1 Y; f9 ?8 G8 E6 B8 N. }
+ t$ [# I& v8 }- i
劉曜攻陷長安,擄愍帝,西晉亡。
4 q- {" m# X6 h- ?( u* B- d$ H 
8 j8 C1 U. d* N" `2 O/ B1 ?4 H285年:
5 L" m" P% n+ U# P3 l
; l; g1 _- T( z) g百濟人王仁帶領紡織工匠,又攜帶
  Q: n! A0 D! h1 G0 N7 }# W* L" X; ^4 j$ C! R; W$ U6 X* K: z
論語》、《千字文》到日本。/ C7 ?6 E+ {: D5 i% w- i- y
8 g( ?9 X- |0 k. s% b4 z1 t( D" G
301年:羅馬政府發佈改革幣制和固定價格的命令。
) C" M* H; s! S6 ~$ G0 F4 ~# V
1 K1 ~2 g8 i$ J# Q! {306年:
. @5 Y( q) O, X/ m# }
- I; k' i# [; R. C9 T, B: |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在位(~337年)。 , H  ^7 u( ?+ U+ t
 
, J+ H- v2 K' ^9 O' ^! J* v2 ?' m, i5 u' J$ H3 L
[ Last edited by 151515 on 2005-12-3 at 04:23 PM ]
作者: gergermen    時間: 2005-12-3 04:01 PM

魏國的五虎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
% i1 {' G7 o6 J% s9 ~$ x蜀國的五虎將: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 J6 S5 z* Q6 E! {1 M: {
吳國的五虎將:程普、黃蓋、韓當、蔣欽、朱桓
, X; b1 V* g; l2 c0 [2 i
2 ?: k" D( W5 @+ x吳國五虎將啱唔啱?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3 04:03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gergermen at 2005-12-3 16:01:2 k. r. q- y) _9 a( u; {0 V
魏國的五虎將:張遼、樂進、于禁、張...
# v: c1 J. _" I
/ m; {: t9 G: D& {% ^1 }5 u: e太史慈?甘寧?周泰?
作者: shaqkobe    時間: 2005-12-3 04:03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gergermen at 2005-12-3 16:01:2 n8 p3 n& S1 M1 R/ E
魏國的五虎將:張遼、樂進、于禁、張...
0 _" T7 o& i( i9 y" r點睇。。蜀國既都係最勁。:cool:
作者: CHECSS    時間: 2005-12-3 04:04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gergermen at 2005/12/3 16:01:1 @* E$ k: z8 A, ~+ R- n7 E
魏國的五虎將:張遼、樂進、于禁、張...
6 a5 S5 Q& h. Z8 x- `夏候惇 , 許褚 , 張遼 , 張郃 , 徐晃
2 H5 v! ?; I1 }3 r呂蒙 , 太史慈 , 甘寧 , 周泰 , 黃蓋( w5 L; X1 w: |' e* y0 L
6 J9 B0 z' @3 N- U
[ Last edited by CHECSS on 2005-12-3 at 04:06 PM ]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3 04:04 PM

中外歷史大事年表------南北朝: l# }* Q% u/ ]3 N( J8 T( D9 u

% ^: X; g/ V2 S* G2 {時     代+ t7 i7 U8 f' r8 n
中      國      大      事
  ~5 E2 z" E# H: Z, E4 f1 Q 外      國      大      事
8 O. X+ n1 U5 m- ]. c5 i" @
7 n; [  t9 ?7 H& U7 E. [南北朝
) c. [. E. Z' t% t1 c4 o+ V
& k6 n9 O8 z9 j0 a4 I4 G420年(宋武帝永初元年):
" s7 z$ j2 Y$ `
$ ?" E) c) T! ^4 Q劉裕篡東晉,國號宋,南朝開始。
: T- c6 s/ t0 t$ ^+ h' E+ k
% g7 m1 J0 l" R8 T: f439年(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 d3 f3 J! G1 ]! h, j

/ u% `/ h8 H4 [" h$ k北魏統一北方,北朝開始,成南北朝對立之局。
8 Y0 d) y# Z9 e( A& e! K& i# a: ?' E) m! N' [. S% @7 @9 l
479年(齊高帝建元元年):5 I2 d6 G. P; p+ d( x% e' J
8 A9 R2 U% z3 q
蕭道成篡宋,國號齊。& Q, k, z8 y7 |: t4 `- j, z5 {# p
* K8 \5 D7 l* [- m
494年(北魏孝文帝延興十八年):
+ N& q4 _3 ?  ]( v* ]( W/ g7 I* E' [6 j* G9 O' n& C
北魏遷都洛陽,積極推行漢化政策。
8 `6 y- D! f. B+ `( ?
7 u% t3 W5 t9 h/ ~* a3 C8 `502年(粱武帝天監元年):
; U1 p1 Z5 T5 O, r
3 K5 S: y2 c. F8 e8 U蕭衍篡齊,國號粱。
8 B! d. f6 Z# z# w; |* C% Y9 Y/ ?- b/ e$ t
534年(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
# e  o4 _  p; l2 O; g8 n; T/ K* m, o1 F6 u( a
北魏分裂為漢,西魏。+ B, }5 A4 x) h+ h
# t8 j: L) d+ P/ A3 f3 K% d5 f3 @' I
548年(粱武帝太清二年):
% t1 ^2 P! P$ M; t# k! h
+ R0 p) ]' |3 f6 P( ^侯景舉兵叛粱,陷建康。  ]& }+ N, s9 u! k) @1 A/ h
' R% l( C5 E# |& A& C: ~
550年(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0 v( o$ N4 {' X! k

6 d1 h" t5 Q9 [, Y9 W9 m. X* Z高洋篡東魏,國號齊(北齊)。5 {  b! t5 s8 s* O. x: ?

' ?. D' u) Y$ O" \" q& M: }557年(北周閔帝元年;陳武帝永定元年):
, ^' g' C/ ?! K- t" Y3 D% t# W8 `9 r# |0 a" v
宇文覺篡西魏,國號周(西周);陳霸先篡粱,國號陳。1 p; ?$ }" M# ?
! j1 {7 U! R/ L% @1 t) b" j& t0 a
577年(北周武帝建德六年):0 U. c- ~3 E$ Z- v6 r+ b
9 P; L% \$ s, X, r
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 1 K; X$ R" q2 b/ m4 Z, H- U
 
% U: d8 D8 @( x4 ^' b449年:. _) R) B5 g7 v+ I5 p, i6 Q6 B
( C% w" L0 Y1 ?1 K
盎格魯.薩克森人開始侵佔不列顛。
! B+ h, `& U% E/ l& w6 k/ @3 G( F8 e2 B$ c% J' B  \
451年:5 t. r% l4 J6 @1 s
0 q. B* Q7 X4 n& U5 o$ e
匈奴軍進攻西羅馬;新羅、百濟聯合攻高句麗。( A+ S5 u# p& m3 s
7 u8 d3 F% u% f0 f! X: p# ]
453年:
7 I+ E8 I: ?2 U! }, r
1 M% V- `! w2 Q7 n匈奴帝國瓦解。" G7 ^3 U3 k8 p5 |3 h( _9 _

& V" X# a- i& p6 @' I476年:
4 d3 K% {% U% B1 B  r- G% z! U
  C4 v3 A7 K+ V" _% v西羅馬滅亡。% V; \& t: H3 ~, E
' G+ }8 R2 m1 C& B+ G
486年:; j9 @6 B6 u3 F6 W: w. n/ e

/ k# _* O  v' n: G+ q- `3 a法蘭克王國建立。0 u- b( i3 V4 U% r+ F0 g# L

' X/ k& K) s1 q- c' K0 p. n! f529年:! ?5 N$ e! b9 Y

1 p2 S3 @3 S$ t4 T5 ]東羅馬查士丁尼《法典》完成的綿纂。" ?# w' z" x1 o: I6 B! B

) g' M7 C) t" J0 `538年:/ b: C- |! ?) D5 _# P* K! T

* ]3 z; [1 V  Q4 S佛教經百濟傳入日本。
9 o" h0 h) g7 q% J  t0 \% x2 G+ W# X4 B5 ~( c5 F+ x' y' P0 M
545年:
6 {4 O; W5 P. Q& u& x' r$ Q2 B2 A/ B' d! J- O$ I1 `
新羅開始有歷史記載。- q9 w6 n. X$ ], a* M

+ a6 K& \- V. d: j9 O' p% h! i551年:
0 @& k' Z& Y/ d% l0 R1 a. ~# W: ^
. Z+ f1 B" o3 j" _" R( j中國蠶種傳入東羅馬。" Y. i* I" A! U9 J3 B

' `# j! ]0 a' c/ r& O  J# P" s571年:
6 n3 T( }9 i, {3 V( i9 t( H! q1 a9 e
伊斯蘭教始祖穆罕默德在世(~632年)。 4 t- y( |6 o* `& b  s. D
 
7 D( N. d! ~9 p& C2 e; Y# c8 C4 }7 Q1 _8 Y' P$ P$ |
[ Last edited by 151515 on 2005-12-3 at 04:15 PM ]
作者: gergermen    時間: 2005-12-3 04:09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CHECSS at 2005-12-3 16:04:
2 M2 C; d: n: {7 b' s
& l* V) W. H0 Y! ?夏候惇 , 許褚 , 張遼 , 張郃 , 徐晃
, \  _5 u8 w! g' l" S呂蒙 , 太史慈 , 甘寧 , 周泰 , 黃蓋
& ~) t5 Z# ]+ l+ w  B
* `  C$ w$ y3 r' N7 L[ Last edited by CHECSS on 2005-12-3 at 04:06 PM ]
  |* \8 e! w7 ?& k( d3 ^; U- u0 J7 S+ T
8 p9 C4 s& f, H& [+ v前面你講咗樂進係五虎將之一,而家又改咗冇佢。
作者: CHECSS    時間: 2005-12-3 04:10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gergermen at 2005/12/3 16:09:
( y* q5 F9 T9 n# _% k  c. V; ?/ _. [! U+ Y
1 [! R9 U% L6 L& t% g
前面你講咗樂進係五虎將之一,而家又改咗冇佢。
' R" N3 j/ y% G2 ?5 c  Ythose just i think
作者: gergermen    時間: 2005-12-3 04:12 PM

O.....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3 04:27 PM

北魏孝文帝元宏(467年—499年),本姓「拓跋」,是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499年在位),在位29年,享年33歲,諡孝文皇帝。
2 J4 N+ W! e3 [2 H. u0 o4 V1 l. d9 A/ u' j5 z* D& p7 O& s1 O% Z, D1 h
元宏即位時只有5歲,由祖母馮太后執政。馮太后是漢人,對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進行了一系列封建化的改革,孝文帝便受此影響。太和二十年(493年)親政後,進行了改革,他先整頓吏治,立三長法,實行均田制;然後於494年,他先「南伐」為名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也改姓「元」。並鼓勵鮮卑貴族與漢士族聯姻,又參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並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處死太子恂,這一舉動使鮮卑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面大大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史稱「孝文帝中興」。元宏廟號高祖。4 q$ K  y/ {# P, ^+ }
2 m2 }* F+ L4 y* z  P" N
不過, 孝文帝改革的對象是腐敗的東晉門閥制度 ,所以孝文帝以後,北魏朝政日益腐敗,僅僅40年,北魏王朝就滅亡了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3 04:36 PM

魏晉南北朝的九品官人法& i8 e* _! i+ m/ p; h$ b
& J" u) l) c1 a* S

" C. [; c5 N6 m" K4 a; ~& `8 g; }  o* y; l3 o8 J. \0 i0 ~" R
一.施行期:自建安廿五年十月,曹丕受漢禪改元黃初至隋代開皇中廢止,歷時三百六十餘年。
5 w$ Y8 |; l7 y0 G
6 d1 ~1 Z; n# i
8 }9 n1 Y" U( ~6 L6 W( |" v' Z: q& \
二.創設者:魏尚書令陳群
. B9 o1 v& n& V. _5 q
/ o4 [1 ]3 T# j4 }( S  }/ X4 u8 |. S
' T' T7 D" z; ~* m2 `, t2 Z$ c
3 i# J. D" h7 d2 A4 q0 ?6 y三.創設動機:, d- ]0 s- ]& S9 ?1 \# I) B

' ^! }5 e) j. w7 k. n$ B $ G. d( i% J- t" B

3 J1 Y2 h" t5 _$ \# P: G4 x" o* t1.由於鄉舉里選因士人之流徙而不行:
8 p: p/ M# ~: ^% V( M+ t7 K1 X) |# \! d9 A( P: z
鄉舉里選基於事實,孝子須有孝行,廉吏須有廉蹟。是事實形成個人在鄉里的聲望,稱為鄉論、鄉評,如同現在的社會輿論,是優是劣,難以假藉。鄉評是地方公意,必須受評者久居斯土,無形中養成,在社會安定時才可做到。反之,可受推舉者,若居所不定,鄉人未見其事蹟,鄉論則難以下論。而漢末大亂,人口流徙,戶籍紊亂,鄉論不能建立,鄉舉里選也不能實行了。於是以該地之賢有識者,出而評論當地之人少優劣,以代鄉論於是有九品中正制之產生。
: [0 `' }$ e  M( j/ M: `, H
) \. o) ^& H; m4 h1 O杜佑通典:「九品之制,初因後漢建安中,天下興兵,衣冠士族,多離本土,欲徵原流,遽難委悉。」
- s" D4 l; }7 d* @! B" F1 w7 h; Q9 L8 Z6 Q( g/ E/ C- b
2.改進漢末察舉之頹風:因後漢察舉流弊叢生,選舉為郡國官吏把持,至曹操秉政,唯才是用,不求德性,社會風氣敗壞,鄉舉里選己不可行。
$ V) r5 E# {/ W" H; p) e
' m5 h9 Q. a: x6 p+ b4 L! |3.抑制後漢浮華標榜之風氣:東漢時士人為急功求名,不務實學,競浮虛名,自難發掘真正人才。再者漢未用人,只重才能,忽視品德,曹操總攬大權,用人惟才,只要有才能,不論有任何污點惡蹟,均可獲得任用。這種措施,更使以德行為主的鄉舉里選,摧毀無遺。故不得不以新制度來選士,遂有九品中正制之產生。  R% G, `1 r2 F+ }0 j, \3 ^
7 g" q' R. l1 Q8 x, _
4.鞏固曹魏權:後漢的選舉制度,長官對察舉與辟召負很大的責任,但長官與皇 帝的關係和長官與門生、故吏的關係構成二重的君臣觀念。但曹氏父子掌握政權後,對於皇帝的統制大下內涵著長官與門生故吏的結合關係,自然不能容忍。中正設立於地方,但中央有司徒和尚書吏部主任免之事,中央收回地方官之用人權。9 o" {) c/ t  y1 S9 G

1 m$ S8 u  J% @( x
2 b5 v' m3 T3 [# @8 g+ f' S) O6 {) g1 A+ Q: Z. |/ [/ g& O/ y
四.推行內容:1 ]2 x6 M. t4 }# ^3 z
$ T1 z6 c; C/ H; D$ a( h- c. O: D

  f& d; Z1 x, w# T5 j: }+ ?1 ^7 z; Z* @7 \* ]* C3 U
1.唐杜佑通典選舉二:「九品之制,州郡各置大小中正以本處人仕,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盛者為之區別。所管人物,定為九品,其有言行修著則升進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倘有道義虧缺,則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矣!是以吏部不能審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銓第級,憑之授受。」
9 a8 e  K# v2 u! G
# O3 `2 A! ]% `. h- y/ I8 x; J2.清趙翼甘二史劄記九品中正條:「魏文帝初定九品中正之法,郡邑設小中正,州設大中正,由小中正品第人,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實,以上司徒,司徒再核,然後付尚書選用,此陳群所建也。」
* ~9 U( [! y0 p; Y. i: ?, k; m) N; p
3.魏時郡中正由各長官推選,至晉代,大小中正例由司徒選任,而大中正亦可推荐小中正。中正必須是二品現任中央官,亦有司徒兼任大中正。大小中正,俱有屬員,稱為訪問,替中正到各地調查。2 R+ U' Y# l- f7 |' Q4 l9 k

! Y+ q$ L4 b* B0 z% |; @1 y  w4.評審的標準:簿世、狀、鄉品: [, p9 x) _/ l* w6 p9 m4 E
7 j+ K) f8 D. f& s
a)簿世:指譜牒家世。六朝重門第家世,譜牒成為專門之學問,用人必須看其家世。如陶侃出身孤貧,後多次得世家名人接見,聲名大增,才得被用。# j+ @* p5 O! m0 w( m
! G4 w( c) V5 |4 l2 A
b)狀:是個人行狀,其來源本於東漢之清議,是針個人的行為而言。中正官據個人的才能、道德,甚至他人的評價而定狀。6 u6 [3 h* K0 z
" i4 A" v. V0 p5 c* X* p2 u
c)鄉品:是中正根據狀和簿世而給予的品級評定。& n+ z5 c6 F4 h% B/ @0 k
) a* m9 T6 T( O. `# b' W9 {
. d) F% V0 q) a0 `  E3 n

4 b+ t" d0 o, [2 e* a5 R1 X五.施行方法:/ B) U+ A1 n! _) g! J
8 n  i( C) A0 q% e; X5 Q8 K; J
* ^* h; J/ c+ E

4 j( o* x) |% [0 b; f1.地方設中正:
4 G( ]0 l2 B& x9 w; @- f* B* c" S" {1 J" Z; _2 P
政府選擇賢而有能的朝官,兼任其原籍的中正官,負責察訪本地的士人,郡為小中正,州稱大中正。中正以現任官員充任,不拘年齡大小,有時辭官之人,亦可任中正,例如陶侃便是一例。大中正由司徒或吏部尚書任免,大中正可以荐舉及監督小中正。
. e& [" c; g7 a- H& d1 o' E+ y. R  d% h2 e5 @
2.中正只能品評人才,無權任免:
0 [# d  Z: V) O& e
, C; Q4 A" ~+ |中正把品級評定後送有關機構決定,無權任免。任免之權則在尚書,尚書據中正所之品級,量人授職。
. x, u6 C4 N/ a0 j8 t. r- F9 G. R; {! `6 c- q: S
3.人材分九品:
' d. B# W* O) [1 F# ?
( q0 y8 w3 O7 J" T" W* h" G評的方法是,先由小中正把本郡的人材分成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登記成冊呈報大中正。大中正核實後,轉呈吏部選用,以便依品授官。
( {/ Q( z9 l# e  `9 A# h* i
8 d0 N5 J, w6 \4.人品有升降,三年一清之:$ z; _  Y( S9 [+ s
+ \; ^$ ^! z  V( {
人材分品後,凡言行有修著則升進之,如五升四、以六升五;倘道義虧缺則降下之,如自五退六、自六退七。每隔三年清理調整一次。
# W6 g3 v1 e9 l3 h3 @) Y% i( I4 w) N; B3 c5 F! R
5.品材三標準,由中正申報:: j6 k1 n% S/ N( ?; n2 R  R
: i2 e* Y8 p4 c  @2 Z1 W
品評人材的標準有三:a.簿世(家世出身),b.行狀(個人才德),c.鄉品(中正鑑定)。中正負責提供此三項材料,先由小中正列入記錄,再報大中正轉呈司徒,銓敘之權則在吏部尚書。( Z4 t4 G0 [5 o7 t. z

) t% w( |; \% D) F6.評定現職官員:# u2 `* [9 H% R$ Y

) m4 z7 ?3 w% u4 T% J& i! v0 h中正鑑人才,不限白衣平民,現職人員也在內。8 p: a* L& g+ X: ^- O

6 |% f; w) c( V2 a4 @7.品級與官階並不相等:
! a# n) F+ L3 v! r* I5 o
. u! s7 y1 r+ v$ `' `7 p& G1 f九品中正的品,是人品,論人才的高低,自一品至九品。而官階亦分九品,但並不相等於人品。一品人才,並不一定能任一品大官。如溫嶠,他被評為二品人才,但卻只被委任為七品官階的東閣祭酒一職,又如有廉吏仇勃和尚書令史郭貞二人,雖各被評定為四品人才,但只能任七品官階的縣令。依此推論,不管人品是何等級,大概只能充任六七品的官。至於人品中的一品,只有貴門閥可以被推。6 x  D9 X" N: l7 j9 Q( [& M

0 m: M2 ?* h0 `+ S& q6 c; k) Y6 @  T # I2 I1 \5 c- ^+ K' e7 w

3 k8 L4 [5 H: V- D8 F六.評價
; C0 Y% X" ~7 Y. @" F  A2 ~! l$ G# j# K+ Y: P# i1 {4 m! m) b" G' x! }
優點:
9 I* o, ?$ n4 s- y) a1 n( N+ a5 B8 O+ c0 `
1.為一時之救弊措施2 C5 q' v8 M. R, P# ~# |+ S) O8 R

5 {: S6 O1 B: P2 l. t陳群建議創立九品中正制的用意,實因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一切制度完全廢棄,鄉舉里選無從進行。朝廷用人無標準,尤其是武人在行伍內濫用人員,不依制度,故不能沒有一項可循的法則,以資依據,曹魏初行此制的,總比以前漫無標準,各自援引私人的陋習好得多。大中正定由中央大官兼任,此因為當時地方與中央失卻聯繫,故只就中央官來兼任,好由他推選本鄉人士而流亡在中央者,供備中央之任用。中正定要連在任官員一併登記品評,因如此做法,可把當時己經濫用不稱職的一批人澄清除出。故九品中正制實為一救時弊之選拔人才制度。
$ W9 R+ {5 S8 \, X  r
9 x( ^$ f, ~9 {$ I2.矯正東漢末察舉之流弊
$ {/ B' a! M: Q/ b* {1 V* q- W; n0 E4 w' y$ {0 h: t6 ~
漢代察舉人才之權握在郡守,並無嚴格的客觀標準,因此易於營私舞弊,東漢末年濫舉成風,所舉者多名不符實,徒負虛名,負虛名者不必有才,即德行亦多出於虛矯。而士人為求博取被舉為孝廉,不惜巴結地方高官,訶諛奉承,造成社會不良風氣。以九品中制取人,吏部可根據人才調查冊內記載之等第評語來斟酌任用人才,分別黜陟,由是官吏之任命與升降,比較有一客觀之標準,銓定方法亦較謹慎。而此項標準,則依然是依據各地方之群眾輿論與公眾意見,仍保留漢代鄉舉里選之遺意。中正之設其所論惟在德行、重清議,據行實而登下其品策,因此能立名教之防。此制度初設立之時,頗能矯一時之失。: _/ V* ?8 s8 @) h) }

+ F3 ]+ [& S5 f1 A# b& q3.士人的清議被政府有效的控制# n$ I9 k5 T7 b) b. J5 [

9 v& A0 u. H% w) k3 P九品中正制建立後,中正由政府任命,把漢末大族名士操縱的評議,變為官家的品第,遂使士人的清議被政府有效的控制,同時這個制度本意是用來品第人才優劣,不是用以品第門閥高卑的,所以在制度初立的時侯,並沒有把家世列為選舉唯一的條件,曹魏時代便是用此制度鞏固其統治基礎,以遂行集權中央的目的,曹家得天下,與此制度實亦有密切的關係。
5 w; X5 X. _% y. G9 q7 d( r8 T: V1 q  a: u2 d1 `

, z, V- |5 p* c! y8 p9 r4 r
7 C7 G) V2 g7 S0 b8 q缺點:  s. A4 v5 E! u. O

% O+ x: N. V) H# x1.三難:a.人物難知 b.愛憎難防 c.情偽難明8 }" O4 I; Q  v' p  |
% D$ }5 v3 b0 ]
2.晉人劉毅有八損之議:
" u3 e' ^; s2 E: u
0 G3 A: c* \$ Ta.不顧才實,務隨愛憎,容易徇私,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慢主罔時,實為亂源,損政之道一也。
. p* x/ Q' w2 L8 M2 A: ~  o& L% c8 ?  e! o4 }
b.使是非之論,橫於州里,嫌仇之隙,給於大臣。
# g3 A! H" ?2 P$ G6 ^9 q. ]+ q- w7 K/ A( g" ?6 R! P- X( u
c.使在凡品以下...負戴不肖,越在成人之首。# l' o4 {9 K) O2 k6 j1 \& z3 x. v# v
0 U) C3 x% g" }8 g( g, p, d+ u
d.使上明不下照,下情不上聞。$ b* b7 u( x( P: L. G5 t: V) u

& Z( u8 [- j3 ~! i6 }e.愛憎奪其平,人事亂其度。中正又無賞罰之制,致怨訟者眾。
7 C% X! ~' t5 b! \8 _& F4 l+ U0 _' I' S8 g% q0 b  f6 ^3 N8 A
f.況今九品,所疏則削其長,所親則飾其短,徒結白論,以為虛譽。
9 p- }% e% q) Q9 j  B2 b4 I
) M) I! j- I, y. \2 _$ j( ?g.抑功實而隆虛名也,上奪天朝考績之分,下長浮華朋党之士。
; u. U" U( |- d. R2 y" Y& L
7 ]. d- Q; N0 p! @% P* q. O& Vh.今之九品,所下不彰其罪,所上不列其善,廢褒貶之義,任愛憎之斷,清濁同流,以植其私。* d# S8 T# [. z: b/ G
# d# b' Z: D$ M
3.實施之弊病:  y3 u* f+ X0 _4 C0 E) P

7 M9 L, M+ B/ P8 ~# ca.士庶求出身,皆須奔集中央,專候品第,不能返鄉,致失時機。( [, k, p/ k( P) I- Y
4 u! D8 V; R( @$ \: D" l8 W- D4 j3 W
b.此制初意,本欲使官人之權不操於下,但各郡中正皆操管轄區域人物之品狀,失中央集權之效。# l- \; B+ ]4 X; ^' P3 V" e0 _

9 ]" n& b/ b9 d7 J' ?1 ~+ ic.憑手下陳報各人之才能績效,何足為憑﹖
5 m# x  _; a' n
5 @8 J5 D, p! M$ gd.僅憑在籍之履行和在官的績行,學術方面和其他,一概置之不聞不問。
4 n. j0 Q/ l; w3 b, F
. C" A- p  X5 r5 _. \) W; Ee.中正持論不正。: [+ H* W; f% v! W' S
( A# R0 t, q8 J- A
f.吏部憑中正的考核升黜,因此官吏升降,其權操在中正,而不操於該官的上司手上,這樣便把考課銓敘與選舉混淆了。! B9 `) h  k8 X. N

. d# g8 p! Y5 N; x9 f; W
( w% t$ \9 W8 I; R$ r( I& d2 o- {' @
七.九品中正制的影響
0 J/ h) ^+ x$ [& y/ u
3 d3 i! n/ d" y* v
4 g8 d% H# B( o8 z  x8 t, O  z6 L' b) l5 s* Q: N- q  F
1.鞏固曹魏政權:( k, X7 N" z6 B) ^3 C& Y! C. p! i

* T% Z  M& p* U9 D+ p" s中正制度建立後,把漢末大族名士操縱的評議變為官家的品第,遂使士大夫的清議被政府有效的控制。曹魏時代便是用此制度,鞏固其統治基礎;而且初行此制度時,亦扭轉了漢末漫無標準,各自援用私人的流弊,得以澄清吏治。曹家得天下,與此制度實有密切的關係。; a- f9 a* R5 s

' M" _, r6 P3 Y2導致門閥政治的出現:
) Y( u. q' H/ J# F1 n% @7 [0 x7 H" c% p( m0 c/ \
中正制只重家世,不問賢愚,造成高門士族有世及之榮,庶姓寒門無寸進之路。魏晉南北朝的門閥政治由是形成,高門大族長期壟斷政治,以致出現世族政治的局面。% @( G6 D1 v2 p9 w
8 U3 ?6 ]$ F) h+ i1 }8 g8 m
3.人材不振社會風氣浮靡:# y! a" m  r1 g9 x6 g/ X

5 U6 g( u7 b. A% V8 @7 v高門子弟在政治及社會上享有特權,然彼輩盡多互相標榜浮誇虛飾之士。除少數傑出之士在佛教及文學方面較有貢獻外,就治國人才而論,兩晉南北朝可謂是一個人才凋零的時代。世族以其優越地位,無須建功立業,多以文雅自況而不尚習武事,體嬴氣弱,終日崇尚清談,縱情聲色,生活腐化助長了社會浮靡風氣。% ]$ Q! E  k# v# Z7 S6 ~

( R, i" B( K! U: |- }( P4.士庶天隔,界限森嚴:/ J7 j0 [1 \7 {& Y/ e

$ Q* S% n9 \% {世家豪族在社會上有特殊地位,於是士庶對立。不相坐語,不通婚姻。世族為維持門第血統固定性,婚姻必擇門當戶對之家。而寒門欲高攀門第,往往以財賄賂求婚,士族士庶之嚴分,形成社會上的矛盾鬥爭。) }, l) k) R# h  A7 \: u# k; r6 r
) k# H( k5 U/ X- k$ l( V4 ~2 P1 v
5.譜牒之學興起:- t! U& d' V6 D7 b6 c1 ?5 q' R# \
! }* D- D8 E8 p0 T7 T& f' r" J/ q
九品制最重家世,世族最重視的問題;便為防止家世血統混淆。於是辨別姓族和編寫譜牒的風氣達到顛峰。為防止庶族假冒士族,世家大族便編寫家譜,記載世系源流。而政府亦派人選姓氏譜以為用人的根據。宋齊以後,政府甚至設專人負責掌管士族的家譜,譜牒之學便發展成為一種專門學問。, i  K9 F; p" o- k) G

/ t0 _9 C1 @! w0 }$ J7.世族壟斷經濟利益:
4 x7 i5 }( a& X$ a3 `& P+ j# J4 W9 E
高門大族世居顯要地位,因而土地與財產集中。他們享有免徭役的特權,經濟力量非常雄厚。豪族尚得蔭民,以為衣食客和佣客。凡蔭附於豪族者可以除政府力役,平民爭相賣身投靠。於是貴勢之家擁有無數私附勞動戶口。
5 _3 R  H: O+ W4 P
# }4 b8 ?* c# e( r 7 v$ [8 Z( N/ f" q  ?* B1 I

5 o# K9 y+ Z$ n( C% W8 i. s  L八.破壞原因
9 |9 R' E. y( e9 ~( i2 x( E/ \8 I, l# p: I5 X) t' |

5 u# x/ a( L5 P: b
# E0 N+ K- R6 V6 H* e. z# ^1.不利於中央集權:$ q$ g; ?# g, X+ o0 G6 S7 K2 k
7 |$ M+ \" c6 G  s; b* `
九品官人法由魏晉經宋齊梁陳推行到隋,愈來愈變為變相世襲制。凡百官族姓為備中正選報稽考,而特意編修的家譜家狀,己經成為他們子孫世代為公卿之依据,這不利於皇帝憑任用權而實行中央集權的目的。' V3 y$ {" Q5 d
. N  k: \8 T5 |8 G3 k
2.不能選賢任能:9 ^: h( ?7 O, V5 X1 H
/ ]( }, _( f6 L
高門大族子孫世代為官,上進的志向及盡心,以求治績表現的努力,自然沒有了。人主遂不能藉以治國,於是不得不用寒人,而且人寒則力勤,便於驅策。
0 p( W9 M) @$ N
7 h0 z" v7 S' }3.不能適應社會:% P- g: p4 z4 L0 M1 C4 Z- k
0 k4 e! a2 A% Z; m, J
當社會經濟向前發展,文化傳播接觸較為頻繁,有較多人民得到教育的機會,更須把封鎖的仕途開於一些,藉以沖淡官民之間的對立情緒,更須把統制思想與統制社會仕途的方法打成一片,藉以成就教化與治化的統一功能。( a, ?/ t5 ]' w3 G8 v5 J$ i0 J
& F' w6 b8 {% ~- b7 ?, v; ^; E
What do u think about that???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3 04:52 PM

武則天的一生
: i9 [$ j% F$ Y8 k
' N: R  ~; b6 Q5 M% o武則天(624~705)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後改唐為周,自己做了皇帝。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掌握政權達幾十年,為維護唐朝的強盛和統一、促進社會經濟的繁榮和文化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武氏14歲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宮為才人,號「武媚」。太宗死後,則天入感業寺為尼。
, J  s! h& B/ r& L5 a
3 Z( ^# A0 _' K7 F+ i- s3 ]唐高宗即位,復召武氏入宮,拜昭儀。她與當時的王皇后、蕭淑妃產生後宮矛盾。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為皇后。
. D+ f4 G. P- `7 f6 b) X
" p" d/ O- D6 i武則天資質聰慧,廣涉文史,富有智謀。武則天做為皇后之後不久,由於高宗體弱多病,有時便委託她處理某些政事,因而威勢日盛。上元元年(674),高宗稱「天皇」,武后稱「天后」,宮中並稱「二聖」。. Z1 {9 f0 u  t2 t* c6 f( H
0 b) ~' j' q. ?
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太子李顯即位,武則天臨朝稱制。嗣聖元年(684)二月,武則天廢李顯為廬陵王,立四子李旦為皇帝,繼續臨朝稱制。同年九月,她將旗幟改為金色,東都洛陽改稱神都。天授元年(690)九月初九,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降李旦為皇嗣。4 f  o  j% P& |* a
2 K& H1 p5 e- a) U, ?/ u' [2 x
武氏晚年寵愛張昌宗、張易之兄弟。神龍元年(705)正月,張柬之、桓彥范、崔玄、敬暉等人聯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動政變,殺二張,逼武則天退位,李顯重新即位,給武則天上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後人因而稱她為「武則天」。其於同年十一月去世。
作者: 1688dickson    時間: 2005-12-3 04:59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CHECSS at 2005-12-3 03:55 PM:" L3 _* R6 _2 t( {& }
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先事執金...
" J+ [$ l( K; t+ t其實大家睇得三國演義太多了~
; G2 p  M0 n; F/ U) H! M! Q呂布真係唔係你地想像中禁好打~
作者: 155220    時間: 2005-12-3 05:04 PM

Hello everybody.
0 {8 e' W! Q4 nDo u know who is 步騭?
作者: 奇    時間: 2005-12-3 05:45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1688dickson at 2005-12-3 04:59 PM:
9 G4 d% H3 ~: w1 L; X
2 M" d, V" z/ K) \1 X: B9 t' _其實大家睇得三國演義太多了~" \7 k4 Q2 F; L+ G2 P  c
呂布真係唔係你地想像中禁好打~
+ S! p; e. w# o0 T! A# ?* w" v
何以見得?
作者: CHECSS    時間: 2005-12-3 08:15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155220 at 2005/12/3 17:04:! T* f! f5 H; l6 v  T: p8 L+ _
Hello everybody.
- m; J" ~, N; X: \* ]/ yDo u know who is 步騭?
3 j8 d& M) B+ O* s6 Z4 a2 Li know
作者: CHECSS    時間: 2005-12-3 08:15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1688dickson at 2005/12/3 16:59:
" I4 I& z/ T# }* g& k3 B6 t+ ^. [' m5 f) D# c4 R# j, G
其實大家睇得三國演義太多了~
  {' I& D* Q' p& b" e6 f' J8 S1 y呂布真係唔係你地想像中禁好打~
; b; l. W9 [3 Ci know:cool: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3 08:31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CHECSS at 2005-12-3 20:15:
1 h# v# S) @7 B& Z
. ^4 M+ f5 }' G& q; M8 gi know
. N, d; A! M5 t+ Q. i  I" U" p
7 ~7 e4 {$ A" k+ D* O1 w) Y% e8 o3 f
I and my brother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him so can u tell me?
作者: lookityourself    時間: 2005-12-3 08:54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gergermen at 2005-12-3 04:09 PM:
; z* D+ K7 {* K7 y7 }6 Z9 P3 f1 h! J4 u9 O# P
( W8 f2 m. l8 a
前面你講咗樂進係五虎將之一,而家又改咗冇佢。
) l* Z" \" X# W% k: E3 W我以前睇過4 `( `, P1 [( F( d! V" f) j

) d( N& u% [7 K! H6 I8 \( F0 e7 X! z2 z: J魏國既五虎將唔係咁多名將ga  ?* g* T7 [' ^) D. Q9 V
* P$ g' j, [: X
有樂進,有李典...
作者: kaixinren    時間: 2005-12-3 09:10 PM

CHECSS,为左贺你新区开张,我都来发一篇文。
+ k- `7 {/ K: O# }: K3 h1 _( M! j- u- \, X. j2 L# N
汉朝后宫荒淫生活
9 u6 U6 u6 ?# W  S+ v. ~3 r" L
& k4 f8 G; x' Q- ~6 a4 E/ P  b9 p汉灵帝(156~189年)刘宏,东汉皇帝,公元168年即位。在其统治期间,党锢之祸兴起,宦官把持大权,公开标价卖官,肆意大兴土木,百姓难以为生。中平元年(184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 2 c5 ?, f1 O# V' D* z8 Q

, y! Y. E$ |; G+ E! O, u  汉灵帝刘宏的“灵”在谥法中解释为:“乱而不损曰灵”,汉灵帝确实是个极度追求淫欲的皇帝。灵帝继位之后立宋氏为皇后。宋皇后是扶风平陵人,因为她性情平和,缺乏女人味而得不到灵帝的好感。但是又处在正宫的风浪尖上,后宫里受到宠爱的嫔妃都交相诋毁她。中常侍王甫枉杀勃海王刘悝及他的王妃宋氏,宋氏是宋皇后的姑母,王甫怕宋皇后迁怒于他,就与太中大夫程阿诬陷宋皇后在宫廷里挟巫蛊诅咒皇帝。灵帝正愁没有废去皇后的借口,于是在光和元年收回她的玺绶,宋皇后不久忧虑而死。 ( f2 c* u3 r5 g, ~8 f  u& E

% B8 g" t" d2 c" }' W  接着宋皇后的父亲以及兄弟全部被杀,各个常侍大小黄门在省署的人都暗中可怜宋皇后。有一天灵帝梦见已故的桓帝对他说:“宋皇后有什么罪过?你听信任用奸邪的大臣和嬖姬使宋皇后绝命。以前渤海王刘悝,既然已经自贬了,但还是被你杀死;现在宋皇后和刘悝都到天帝那儿去告你。天帝极为气愤,你的罪过太大很难赦免!”灵帝被惊醒了,梦中情景却依然历历在目,他将这件事说给羽林左监许永,问他这是什么征兆。许永就趁机把宋后和渤海王无辜之状说给他听,并且请求改葬以使冤魂得到安宁,灵帝始终没有听从许永的话。不过梦是心境的外显,可见在内心的深处他多少也有一些愧疚。
# o9 K# i9 m9 M" j! }" ^  m2 D( `* X; r* C/ V
  灵帝十分好淫,他在后宫里随时随地看中了哪个女子长得美艳就拉到床上交欢。汉朝的宫廷女子与后世不同的是都穿着开裆裤,听起来好像不可思议,而且开裆裤里面什么也不穿,为的就是让皇帝临幸起来方便,连衣服都不用脱。明朝末年的张献忠让姬妾不穿下衣在室内晃荡,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然这是后话了。
& G* K* S1 ~- Z  L/ v. x2 e( V* h$ s& m- d6 Y' |3 o, B
  灵帝与众多的姬妾在西园裸体游玩,为了盛夏避暑他盖了个“裸游馆”,让人采来绿色的苔藓将它覆盖在台阶上面,引来渠水绕着各个门槛,环流过整个裸游馆。他选择玉色肌肤、身体轻盈的歌女执篙划船,摇漾在渠水中。在盛夏酷暑,他命人将船沉没在水中,观看落在水中的裸体宫娥们玉一般华艳的肌肤,然后再演奏《招商七言》的歌曲用以招来凉气。渠水中所植的荷花莲大如盖,高一丈有余,荷叶夜舒昼卷,一茎有四莲丛生,名叫“夜舒荷”。又因为这种莲荷在月亮出来后叶子才舒展开,又叫它“望舒荷”。
( J* U  f4 q# K9 g9 a* M6 ]$ H# H, N  ], ]* o( n5 s/ D
  灵帝与美女在裸游馆的凉殿里裸体饮酒,一喝就是一夜。他感叹说:“假如一万年都如此,就是天上的神仙了。”灵帝整夜的饮酒直到醉得不省人事,天亮了还不知道。宫廷的内侍把一个大蜡烛扔在殿下,才把灵帝从梦中惊醒。灵帝又让宫内的内监学鸡叫,在裸游馆北侧修建了一座鸡鸣堂,里面放养许多只鸡。灵帝每当连夜地饮宴纵欲醉了以后,往往到天亮时还在醉梦中醒不过来。这时候内监们便争相学鸡叫,以假乱真来唤醒灵帝。灵帝的“裸游馆”后来被董卓纵火烧了。到魏咸熙年间,当年内侍为了唤醒醉酒沉睡的灵帝而扔蜡烛的地方深夜里还有闪闪的光亮,人们说那是神光,于是就在那里盖了个祠,名叫“余光祠”。
5 G2 b# z3 Y% W3 L' `/ L5 L: x
5 x- D9 l+ |; l  Z  宫女年纪在十四岁以上十八岁以下都浓妆艳抹,脱下衣服与他一同裸浴。西域进献了茵墀香,灵帝命人煮成汤让宫女沐浴,把沐浴完的漂着脂粉的水倒在河渠里,人称“流香渠”。
作者: CHECSS    時間: 2005-12-3 10:36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kaixinren at 2005/12/3 21:10:
9 v* r8 r; s3 ^3 n) hCHECSS,为左贺你新区开张,我都来发一...
' J+ i. X4 |0 Z% K8 Z  N6 b8 x3 w
thank you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3 10:47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kaixinren at 2005-12-3 21:10:$ U  a% o% c; H" {
CHECSS,为左贺你新区开张,我都来发一...
* k9 w# `  L8 n9 O7 A
0 f* M5 T; l9 `, CI hate him very much
作者: lookityourself    時間: 2005-12-3 11:27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151515 at 2005-12-3 10:47 PM:1 A# @1 p9 `- Q( A. N
' E, D5 Z/ e, N8 f. d0 c
! _4 T+ w2 |" Y* }$ X
I hate him very much
7 [6 F0 y0 v; W: R# |7 J& R點解ar.......
作者: kaixinren    時間: 2005-12-4 01:24 AM

Originally posted by 151515 at 2005-12-4 00:47:
% D0 [. d* X7 L+ k9 Q4 T1 J: j* j7 D  q+ k

; ^8 k. C9 A# M5 _" N5 rI hate him very much
5 _$ S) a  W( t* M5 ^/ p/ y3 ^7 w9 L: _/ k. G' m
you hate me? why? what did i do ??
作者: BOYDWAN    時間: 2005-12-4 02:44 AM

Originally posted by kaixinren at 2005-12-4 01:24:" l; ~- h; p" U; A3 M& V7 ^1 C: m

6 X3 F0 @. @( Y/ j/ l- G+ C/ J& y+ c6 N9 e* z. X+ b
you hate me? why? what did i do ??
& Y3 @4 ?. i7 @: N$ ]. J$ K6 q; i% c# A

9 [0 z  g" g# o6 _: L* E  X# D! w$ T' y( W3 }& h: _6 c& d% d
搲哂頭..........................................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4 08:27 AM

Originally posted by kaixinren at 2005-12-4 01:24:' }% c  K  V0 f1 P& {+ S! \
8 u; [  D$ C/ w3 u  b4 }
; v- [+ Y; B  A
you hate me? why? what did i do ??
3 `  ~& i! @& h/ L% W' W. f8 x! l1 @; `
; j" [" n( d: y3 S+ Z* h
I hate 汉灵帝,no u
作者: lookityourself    時間: 2005-12-4 12:43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151515 at 2005-12-4 08:27 AM:
4 @* x( D- A7 q! {4 c
3 i' u! h  i6 h8 a2 Y* N' Y8 o, ?* {3 y% H) k: B' O
I hate 汉灵帝,no u
* ~" P1 V* d! q$ _你玩死人lu...
作者: 1688dickson    時間: 2005-12-4 02:44 PM

我都黎支持下checss~!!!!!!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4 03:05 PM

東吳武將表
# M7 e, X$ X7 K5 ]# v8 k* j" p; s孫吳年號 西歷 大司馬 上大將軍 大將軍 驃騎將軍 車騎將軍 衛將軍 武衛大將軍 鎮軍大將軍 鎮北大將軍 鎮南大將軍 鎮西大將軍 輔國將軍 前將軍 左將軍 右將軍 後將軍 鎮軍將軍 撫軍將軍 征西將軍 征北將軍 鎮東將軍 鎮西將軍 鎮南將軍 鎮北將軍 安東將軍 平北將軍 安南將軍 威北將軍 8 C/ p9 e# x; Y3 W
黃武元年 222      士燮      陸遜 呂範 諸葛瑾 步騭 賀齊    朱然     徐盛 潘璋 呂岱  1 S. Z% U6 s! b
黃武5年 226            陸遜 呂範 諸葛瑾 步騭     朱然     徐盛 潘璋 呂岱  
& H1 Q) V0 ?' J( u5 V黃武6年 227            陸遜  諸葛瑾 步騭     朱然   呂岱   潘璋   7 q8 A- o7 K& x" H# b4 T0 N
黃龍元年 229  陸遜 諸葛瑾 步騭 朱然 全琮       朱桓 朱據 潘璋        呂岱 孫韶     1 M7 u2 a  S5 [% |- E" d  f5 h- D  l& s
黃龍3年 231  陸遜 諸葛瑾 步騭 朱然 全琮  孫慮     朱桓 朱據 潘璋        呂岱 孫韶     
* X4 t: z8 s/ c" c# ^嘉禾元年 232  陸遜 諸葛瑾 步騭 朱然 全琮       朱桓 朱據 潘璋        呂岱 孫韶     
, m' L7 B* l8 @% e$ T0 ?+ }) \* _1 r嘉禾3年 234  陸遜 諸葛瑾 步騭 朱然 全琮       朱桓 朱據         呂岱 孫韶     6 q  E4 L# Y: R7 u" [0 Q: ?
嘉禾6年 237  陸遜 諸葛瑾 步騭 朱然 全琮       朱桓 朱據         呂岱 孫韶    諸葛恪
+ b# c1 O$ H0 R! U' [/ l! q0 C' Q9 N赤鳥元年 238  陸遜 諸葛瑾 步騭 朱然 全琮        朱據         呂岱 孫韶    諸葛恪
3 c# V1 \1 I! S8 X赤鳥4年 241  陸遜  步騭 朱然 全琮        朱據         呂岱     諸葛恪
0 v8 ]" o+ v# F) ^0 {: l- t$ M5 g赤鳥9年 246 朱然(左) 呂岱 諸葛恪 朱據                         2 s$ X4 Q- K, P$ X3 J* v
赤鳥9年 246 全琮(右)                            9 }/ \: K- l' o- |9 ^8 H! e
赤鳥10年 247 朱然(左) 呂岱 諸葛恪 朱據              步協           5 l5 U+ |& N7 S! h7 |
赤鳥12年 249  呂岱 諸葛恪 朱據              步協           
3 a5 N3 y& ~! |% Y5 z赤鳥13年 250  呂岱 諸葛恪 呂據              步協           
& a9 ^  x* N& U太元元年 251  呂岱 諸葛恪 呂據              步協     孫懿      
' {. \7 N) U9 T9 c建興元年 252 呂岱  諸葛恪 呂據 劉纂 滕胤       唐咨 留贊   孫懿 步協   施績  朱異 全緒     4 Y- l5 p6 n$ o; }* r+ p
建興2年 253 呂岱  孫峻 呂據 劉纂 滕胤       唐咨 留贊   孫懿 步協   施績  朱異 全緒     / y* G( W6 N/ ^" o# S7 V# |( p  N
五鳳2年 255 呂岱  孫峻 呂據 劉纂 滕胤   文欽    唐咨 華融 孫憲  孫懿 步協   施績  朱異      ) B9 k* Q! t) l- T( N
五鳳3年 256 滕胤   呂據 劉纂    文欽    唐咨 華融 孫憲  孫懿 步協   施績  朱異      & a% P/ X- T$ v3 e( F6 R: O
太平元年 256   孫綝  劉纂 全尚   文欽    唐咨 華融   孫懿 步協   施績  朱異      
5 v& S& x* V5 _2 z% b太平2年 257   孫綝 諸葛誕 劉纂 全尚   文欽    唐咨 丁奉   孫懿 步協           
4 O3 w; i5 k& k* r6 I* ?# F7 o$ o5 h太平3年 258   孫綝 諸葛誕 劉纂 全尚   文欽    唐咨 丁奉 孫越   步協  陸抗         
! y' Z/ T, d) e3 k8 C永安元年 258   孫綝 施績 劉纂 孫恩        丁奉 孫越   步協  陸抗         
  m) f1 D4 @( n, G9 E永安元年 258  施績 丁奉  劉纂 濮陽興        張布 孫越  陸抗 步協  陸凱         
0 M, h/ v$ N4 l* b; U  F4 y永安3年 261  施績 丁奉  劉纂 濮陽興        張布   陸抗 步協  陸凱         
# a9 [7 f  c/ I% d/ v永安5年 263  施績 丁奉  劉纂 濮陽興        張布   陸抗 步協  陸凱         0 u. ]2 B5 R( O# Q- N& E  j
永安6年 264  施績 丁奉  劉纂 濮陽興        張布   陸抗 步協 留平 陸凱         
8 ]( X$ W' ?( p7 S( Z- Z: |元興元年 264 施績(左)   張布 劉纂   陸抗   陸凱  鍾離牧      留平         
8 H0 _+ b, X$ h* n$ n% ]1 ?: s元興元年 264 丁奉(右)                            9 B$ e2 t, ^: Z5 t% S
元興元年 264 施績(左)    劉纂 滕牧  陸抗   陸凱  鍾離牧      留平          , u- J2 g6 ?- M# b3 b+ e; N1 ^4 R
元興元年 264 丁奉(右)                            . Q. h; p, ^1 p% X" C5 \9 z* S
甘露元年 265 施績(左)    劉纂 滕牧  陸抗   陸凱  孫秀  諸葛靚    留平          " E! j  Y' i( v: J0 Z- Y9 W' p
甘露元年 265 丁奉(右)                           
% V: ~% J; ^' t3 T# `* \  L寶鼎元年 266 施績(左)    劉纂   陸抗     孫秀 留平 諸葛靚              $ V) n' \/ @3 d8 w0 Q
寶鼎元年 266 丁奉(右)                           
- H( b: h$ C- j$ S寶鼎2年 267 施績(左)    劉纂   陸抗     孫秀 留平 諸葛靚              
! D  D4 a/ {" n2 [寶鼎2年 267 丁奉(右)                           
3 ?* w4 \# k9 a5 ]( O建衡2年 270 丁奉(右)       陸抗      留平 諸葛靚              
9 G, D9 ^0 m6 T# D* }建衡3年 271        陸抗       諸葛靚              
0 t. g, _- U. T5 M. P  E& b( i鳳凰2年 273 陸抗              諸葛靚      朱琬        
7 x$ Q8 W7 k( C% q' T鳳凰3年 274               諸葛靚              
- _- A( d+ \( o天冊元年 275       孫楷        諸葛靚              
+ ?$ u7 U; H  H+ S  x天璽元年 276               諸葛靚              
$ ~8 Q8 X4 Z& c: P, w$ ?- L1 c* U天紀元年 277    朱宣           諸葛靚              
" d) R. b% f, ]) @' d天紀3年 279 諸葛靚                      滕循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4 03:05 PM

曹魏武將表: h. L; Y# l, }- ?. ~$ [& \" x
# I  U3 @* l) u4 f- x
曹魏年號 西歷 大司馬 大將軍 驃騎將軍 車騎將軍 衛將軍 中軍大將軍 上軍大將軍 鎮軍大將軍 輔國大將軍 撫軍大將軍 征東大將軍 征南大將軍 鎮東大將軍 $ W4 c- J, M5 P  h$ N0 W0 _
建安21年 216              ( w; {4 @' q1 _" R. O7 q+ q3 W8 Y
建安23年 218              ) M" ~: c7 V# D
延康元年 220              
% n: P1 k( o# k% _  R6 r% g黃初元年 220  夏侯惇  曹仁 曹洪         
4 E2 h* @1 q3 ^" T$ R/ z3 l( r黃初元年 220   曹洪 曹仁         
6 g$ x! R* Z# M  `! i0 {黃初2年 221  曹仁 曹洪 公孫恭   曹真       . S* N- m  u& \4 _) ~. Q
黃初2年 221 曹仁 孫權 曹洪 公孫恭   曹真     夏侯尚  
% z% O# _# U! V' l+ f4 B8 s黃初3年 222 曹仁  曹洪 公孫恭   曹真    曹休 夏侯尚  1 L9 {1 G0 ~* d  X, q
黃初4年 223   曹洪 公孫恭  曹真     曹休 夏侯尚  4 N- j( T4 q+ Y6 J* K; T! f
黃初5年 224   曹洪 公孫恭  曹真     曹休 夏侯尚  
) o7 u7 }1 ?9 l/ B. h% W% \& r黃初6年 225   曹洪 公孫恭  曹真  陳群  司馬懿 曹休 夏侯尚  ! D- V  C6 z* \! W) E
黃初7年 226 曹休 曹真 司馬懿 公孫恭         
8 o& s. |3 F7 u. u3 b" m  S8 n太和元年 227 曹休 曹真 司馬懿 公孫恭         
5 K' ^& D& @: V9 j太和2年 228  曹真 司馬懿 公孫恭         
3 ^/ ?. ?& J) @, z1 r& p% b1 R太和3年 229  曹真 司馬懿 公孫恭         
; f3 n4 `/ p- t9 w' f( i6 D太和4年 230 曹真 司馬懿 曹洪 張郃         
/ F- F8 B, L2 |$ `2 ]太和5年 231  司馬懿 曹洪           7 _6 f9 k2 \% j1 r: F/ w7 n
太和6年 232  司馬懿            
' F2 l. r* e# D  T9 V4 f黃龍元年 233 公孫淵 司馬懿            . u1 a$ w7 h( A% J& w
黃龍2年 234 公孫淵 司馬懿            
+ @- F. I- L, H黃龍3年 235 公孫淵             % j# _0 b. d6 \# V; k' a
景初元年 237              
- ]% Y/ v, {) i0 i( H5 r景初2年 238  曹宇            4 ^3 |+ |, b, e5 P- W; u
景初2年 238  曹爽            
4 q" a' u7 J9 p/ p+ u& |3 p# X景初3年 239  曹爽  黃權         
# Q/ n" \+ w6 N' G正始元年 240  曹爽            
& a/ ^% A) }: L9 O" ^正始2年 241  曹爽  王淩         
& H' _- H  a$ p- g/ B2 ]1 G5 N, a7 U正始3年 242  曹爽  王淩         
, q, S; J  y8 p( d0 u0 S; ~8 H2 _正始4年 243  曹爽 趙儼 王淩         
  P4 W8 {5 a$ m$ Z# |, s正始5年 244  曹爽 趙儼 王淩         
  r0 ^" W5 h$ D: H# f2 n+ Y正始6年 245  曹爽 劉放 王淩 孫資         0 f+ M- b: g  k- B" {
正始7年 245  曹爽 劉放 王淩 孫資         # }. [7 E2 i5 h6 ]6 {6 e
正始9年 248  曹爽            
" D' O+ y4 o! X4 ?嘉平元年 249              
6 s2 A; k/ E: p# a% R) q6 W嘉平2年 250   孫資 郭淮 司馬師         3 C  [/ x' g% m0 Q1 @" X7 v! u, H
嘉平3年 251   孫資 郭淮      司馬師  王昶  
3 ]0 d3 P9 y: v) M嘉平4年 252  司馬師  郭淮        王昶  
: [4 i3 a6 V1 P嘉平5年 253  司馬師  郭淮        王昶  
  ]  k2 s! j! C: Y) d; z嘉平6年 254  司馬師  郭淮 司馬昭         
- q7 F. k/ z9 p正元2年 255  司馬昭 王昶  胡遵        諸葛誕 4 |! R: \, J  }+ L
正元2年 255  司馬昭 王昶  胡遵      諸葛誕   & S* s6 D0 V2 F/ \$ _
甘露元年 256  司馬昭 王昶        諸葛誕   1 b0 M9 }' m/ W. R' `$ [9 e+ U3 X
甘露2年 257  司馬昭 王昶 孫懿            Q( a# a0 L1 l
甘露3年 258  司馬昭  孫懿          " E% Q9 l0 \8 \
甘露4年 259  司馬昭            # ]- r4 h' E1 c6 [! T  d9 |: |
景元2年 261  司馬昭         石苞   
. ?% m+ D6 J9 b7 W; l7 u景元3年 262  司馬昭            3 t, ]4 i3 z% ]5 A; K7 e1 M) [
景元4年 263  司馬昭 趙酆  司馬望         
$ o& d2 S3 R- z$ N) ^( Q* E, B0 t咸熙元年 264  司馬昭 司馬望     甄德 甄溫 司馬炎    & _2 d! H; B0 @
咸熙2年 265  司馬昭 石苞 陳鶱 司馬攸   甄德 甄溫     : s( ~* V3 e3 S2 g0 g; D9 U: ^

+ T+ f& e& ]/ |6 }9 r! T9 P- \
0 j4 o9 a+ j- l曹魏年號 西歷 征東將軍 征西將軍 征南將軍 征北將軍 鎮東將軍 鎮西將軍 鎮南將軍 鎮北將軍 前將軍 左將軍 右將軍 後將軍
! P2 o$ y' g' v7 O建安21年 216  夏侯淵 曹仁    張魯   于禁 樂進  
7 `) o( w. [5 u7 {) [建安23年 218             ! I9 w. M1 }# M' j
延康元年 220         張遼 張郃 徐晃  : o# V  r" b% ~1 A* K8 Z- a
黃初元年 220   夏侯尚  臧霸 曹真   張遼 張郃 徐晃 朱靈
9 f* z3 J! j& c+ ~6 Z黃初元年 220   夏侯尚  臧霸 曹真   張遼 張郃 徐晃 朱靈 ' F8 y3 y4 C5 M+ K) S
黃初2年 221 曹休  夏侯尚  臧霸    張遼 張郃 徐晃 朱靈
" H' g" Q; M1 e黃初2年 221 曹休    臧霸    張遼 張郃 徐晃 朱靈 4 |* Y- D) b7 H# e: R" G
黃初3年 222       黃權   張郃 徐晃 朱靈 ) m* H9 Z  i: [* ~: w$ q+ s0 r
黃初4年 223       黃權   張郃 徐晃 文聘 9 C/ J, E# T, e$ i' x2 m, E7 n
黃初5年 224       黃權  滿寵 張郃 徐晃 文聘 : v1 o8 g1 z6 t. j' p' p7 E, a
黃初6年 225       黃權  滿寵 張郃 徐晃 文聘
( A7 o" B' K3 y黃初7年 226       黃權  滿寵 張郃 徐晃 曹洪
; w0 X" w* v( m. A& `$ n: d) W太和元年 227       黃權  滿寵 張郃  曹洪
* y- p! b' m! ?% b7 j) h太和2年 228       黃權  滿寵 張郃  曹洪 * e  I7 f) M. U; B( P, F( Y
太和3年 229  張郃     黃權  滿寵   曹洪
) s9 l! \8 s  L3 A  m6 Z: D太和4年 230 滿寵 張郃   夏侯楙  黃權 呂昭    費曤   h8 W+ l" `0 d# S! h4 ]. U
太和5年 231 滿寵      黃權 呂昭    費曤 $ a4 L: r' s9 q& n$ ]
太和6年 232 滿寵      黃權 呂昭     
3 ^8 w( a) b) q+ f  Q黃龍元年 233 滿寵      黃權 呂昭     2 ~3 x) x5 X6 N. V! D$ V
黃龍2年 234 滿寵      黃權 呂昭     ! R/ T1 o+ W  U$ [7 t* p) x  c" b
黃龍3年 235 滿寵      黃權 呂昭     5 Q% X- j+ W0 |- g0 k% a) K) Z8 ]
景初元年 237 滿寵      黃權 呂昭     
" P  X( _; r/ r, @景初2年 238 王淩      黃權 呂昭    牛金
( t  B/ _+ s" d$ t% t, D景初2年 238 王淩      黃權 呂昭    牛金 ( q/ a2 _  r* g0 ~5 E1 z9 g
景初3年 239 王淩       呂昭   夏侯霸  - F9 F' p; t; Z$ I3 b0 |2 q
正始元年 240 王淩         郭淮 夏侯霸  1 T' s; \! o. F( @! G
正始2年 241  趙儼        郭淮 夏侯霸  $ `1 U' v9 }) W$ K4 ~
正始3年 242  趙儼  程喜      郭淮 夏侯霸  
/ q, {& e6 m7 l( [6 x正始4年 243  夏侯玄  程喜      郭淮 夏侯霸  
# V/ M! `5 K5 g, L9 }正始5年 244  夏侯玄  程喜     郭淮  夏侯霸  
% p* L, ?- G) j  z正始6年 245 胡質 夏侯玄 王昶 程喜     郭淮  夏侯霸  
5 i+ z& n6 a6 V% t; y- u正始7年 245 胡質 夏侯玄 王昶 程喜     郭淮 毋丘儉 夏侯霸  * e( o; S8 v) h  L! F% F
正始9年 248 胡質 夏侯玄 王昶 程喜   毌丘儉  郭淮  夏侯霸  $ I- L0 ^* S% Z0 O% ^
嘉平元年 249 胡質 郭淮 王昶 程喜   毌丘儉  文欽   
4 \3 d- g) t% p3 W0 V: B嘉平2年 250 胡遵  王昶 程喜   毌丘儉  文欽   
* ]9 @$ A, H  X& V( L& l嘉平3年 251 胡遵    諸葛誕  毌丘儉 陳本 文欽   
" X+ h7 {" r: v" j5 i" n9 s嘉平4年 252 胡遵    諸葛誕  毌丘儉 劉靖 文欽   
  _3 K  c+ j# L# ^: [嘉平5年 253 胡遵    毌丘儉  諸葛誕 劉靖 文欽   
4 S$ B& h' y3 P嘉平6年 254 胡遵   何曾     文欽    . }* C: }2 z1 t4 s! C6 i9 ^
正元2年 255  陳泰  何曾         
: I2 |$ D$ T& ?3 _- A8 L正元2年 255  陳泰  何曾         
/ |  a2 {, g: ?7 V' }/ s甘露元年 256  司馬望  何曾  鄧艾 王基      1 L0 y" ?* X" {' Y+ W; R; @: }
甘露2年 257 州泰 司馬望  何曾 王基 鄧艾       1 R* ?% j! W* `! h
甘露3年 258 州泰 司馬望  何曾 王基 鄧艾    司馬亮  鐘毓 ' t, y$ D- {1 @; G! T, Q: R# b
甘露4年 259 州泰 司馬望 王基 何曾 石苞 鄧艾    司馬亮  鐘毓 , i4 ~5 r4 A0 H4 x
景元2年 261  司馬望 陳鶱 何曾  鄧艾    司馬亮  鐘毓
8 ?( g: k7 @1 x4 j$ T7 e! Q景元3年 262  司馬望 陳鶱 何曾  鄧艾    司馬亮 司馬由 鐘毓
4 V, z& |( v$ I, |" f景元4年 263   陳鶱 何曾  鄧艾   李輔  司馬由  
8 O/ \" p! g7 s% w/ T$ D# I0 ~咸熙元年 264   陳鶱    王沈  李輔  司馬由  
0 a2 |, r. h- }4 d& v2 \咸熙2年 265     衛瓘    李輔  司馬由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4 03:06 PM

蜀漢武將表: ~6 o6 `( x' i8 X% f/ x
蜀漢年號 西歷 大司馬 大將軍 驃騎將軍 車騎將軍 衛將軍 輔國大將軍 鎮西大將軍 鎮北大將軍 鎮南大將軍 鎮軍大將軍 征西大將軍 前將軍 左將軍 右將軍 後將軍 輔漢將軍 鎮東將軍 鎮南將軍 鎮北將軍 鎮軍將軍 征西將軍 征南將軍 征北將軍 ' s- p% n9 k3 E. P  p9 K% S2 V  e3 Z
建安24年 219            關羽 馬超 張飛 黃忠 李嚴       申耽
# g3 {. B7 R% j" F* S7 i章武元年 221   馬超 張飛            李嚴   魏延    黃權
" M4 A: F' ^0 x# i& k! K建興元年 223               劉琰 李嚴   魏延   趙雲  
6 S) \) c& t. P4 s建興4年 226            李嚴 吳懿  劉琰  趙雲  魏延  陳到   
6 [" e; ]1 |) K3 _建興6年 228            李嚴 吳懿  劉琰 張裔   魏延 趙雲 陳到   ; z2 _8 q. t( y3 h. i4 j+ p4 x+ B6 l
建興7年 229            李嚴 吳懿 高翔 劉琰 張裔   魏延  陳到   ( I# x% E$ I- ^$ b4 o4 D% }
建興8年 230   李嚴 劉琰       魏延 袁綝 吳懿 高翔 吳班      姜維 劉巴  * ]# h+ `) v7 e# u3 i
建興9年 231    劉琰       魏延 袁綝 吳懿 高翔 吳班      姜維 劉巴  
, d4 P& Z9 T) C, C6 H. ]" r2 _2 a3 G' ]建興10年 232    劉琰       魏延 袁綝 吳懿 高翔 吳班   輔匡   姜維 劉巴  
/ b: J% x9 U! P( w, }/ M- C, @建興11年 233    劉琰       魏延 袁綝 吳懿 輔匡 吳班      姜維   
6 R5 J% I. k( v1 D; {( h6 v. ]建興12年 234    吳懿        鄧芝 向朗 輔匡 吳班 姜維        7 \( w3 G- [8 @. `1 f5 k# I6 s9 e
建興13年 235  蔣琬  吳懿        鄧芝 向朗 輔匡 吳班 姜維        
/ t6 f' O! d3 @& ~9 U建興15年 237  蔣琬  吳班        鄧芝 向朗  劉邕 姜維        * d3 }: F/ h' K. y; E2 Z4 p$ X
延熙元年 238  蔣琬  吳班        鄧芝 向朗  劉邕 姜維        / R5 F7 J5 u! g* K
延熙2年 239 蔣琬   吳班        鄧芝 向朗   姜維        5 T) J% n1 t! K" C& v5 r* A1 B
延熙6年 243 蔣琬 費禕  鄧芝   姜維 王平 馬忠   胡濟 向朗           : R: j  b  S7 @% g, T
延熙10年 247  費禕  鄧芝 姜維   王平 馬忠  張翼 胡濟 句扶           
0 K# E: c$ V2 \2 U: \8 D5 l3 B6 K延熙11年 248  費禕  鄧芝 姜維    馬忠  張翼 胡濟 句扶             l) _! i. c' v7 Q! w; u; X. J
延熙12年 249  費禕  夏侯霸 姜維      張翼 胡濟 句扶           # N+ v" X  u5 C
延熙13年 250  費禕  夏侯霸 姜維      張翼 胡濟 郭循  宗預         
- O- Y) T5 o# h+ E% i# A8 c' |/ K延熙14年 251  費禕  夏侯霸 姜維      張翼 胡濟 郭循  宗預     陳祇      E( d9 }( l' F3 J4 G' b
延熙16年 253    夏侯霸 姜維      張翼 胡濟 郭循  宗預     陳祇   
0 M; @6 w! k0 L, {) \延熙18年 255       胡濟  張翼      宗預     陳祇    ( o& G+ w, C6 C/ d' O( V7 F' G
延熙19年 256  姜維     胡濟  張翼  宗預         陳祇   
, v$ ^5 `% w) h  K0 C3 s- w延熙19年 256       胡濟  張翼  宗預    姜維     陳祇   
5 O  L+ ?" s8 N* q* U; H1 [2 q景耀元年 258  姜維     胡濟  張翼  宗預   閻宇 張表     陳祇      {5 H2 }( m7 i, o7 F/ \
景耀2年 259  姜維  張翼(左)  董厥    宗預    閻宇 張表         
2 B$ t+ y3 `9 p5 ?" }- G5 C, x    胡濟(右) 廖化(右)                    7 ^$ \4 g1 e" o! I' }; x# F% v
景耀4年 261  姜維  張翼(左) 諸葛瞻 董厥    宗預    閻宇          ( q" t) {/ c9 J
     廖化(右)                    
6 y3 _0 L2 i8 A( b景耀5年 262  姜維(左)  張翼(左) 諸葛瞻 董厥    宗預              
+ E! ~, Q6 Q4 p6 i   閻宇(右)  廖化(右)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4 03:10 PM

三國照片) |8 M2 R$ c5 M! p+ c$ x/ o9 k

& R' ?( c- g  E0 ^1. 斜谷) i& y) d8 x0 d

& j: f- p2 j8 v7 m從這照片來看,斜谷水應該可以用於水運。! ~4 J+ N8 q" b0 U; D' Z
--------------------------------------------------------------------------------  M( k8 P; ]8 t3 [( |1 @% e
2. 西漢水廣元部分
' U, C  d- G3 ]8 @  c3 b  M, q5 L$ ]( Z: `# A3 T/ h
照片當中的棧道和三國時代的應該相差不大,從圖中的船隻可見西漢水(今嘉陵江)也適合用於水運。$ t2 ?6 c! x- v3 q4 Q# w1 v
--------------------------------------------------------------------------------  X( C1 s$ Z1 Y2 r- ~4 |
3. 廣元棧道
1 g9 _" p6 D( ~9 P--------------------------------------------------------------------------------! g+ @9 T) Z! _
4. 棧道1 x. O- M6 g  l$ N) s* Q
--------------------------------------------------------------------------------/ ]) o' v+ R( O: j
5. 三峽棧道
9 X+ S/ @1 X3 ~2 p( K0 r! R( x- V$ h5 ?( p5 S; l: l( z  L, B; X7 P
這棧道是建於清代光緒年間,所以與圖3和圖4是有明顯的不同。 / N* y" O4 Y9 c  j6 G  B
--------------------------------------------------------------------------------
* ]* q5 T6 _* T  l6. 祁山
3 q4 G0 f8 f: {8 x' R; [--------------------------------------------------------------------------------

圖片附件: photo1-r.jpg (2005-12-4 03:10 PM, 2.8 KB) / 下載次數 0
http://www.26fun.com/bbs/attachment.php?aid=685410&k=fb5d75c4e7bf8ac6b33039362cf046db&t=1757477158&sid=ky3GZz



圖片附件: photo2-r.jpg (2005-12-4 03:10 PM, 3 KB) / 下載次數 0
http://www.26fun.com/bbs/attachment.php?aid=685411&k=29f521bdc3d80cacc2785225a74b6a66&t=1757477158&sid=ky3GZz



圖片附件: r2-r.jpg (2005-12-4 03:10 PM, 3 KB) / 下載次數 0
http://www.26fun.com/bbs/attachment.php?aid=685412&k=0f4cb1c6cf6d91b8b64f982384b0546f&t=1757477158&sid=ky3GZz



圖片附件: r3-r.jpg (2005-12-4 03:10 PM, 3.8 KB) / 下載次數 0
http://www.26fun.com/bbs/attachment.php?aid=685413&k=4a3f885e2729cdd5e5a9a600537df7ed&t=1757477158&sid=ky3GZz



圖片附件: r4-r.jpg (2005-12-4 03:10 PM, 4.5 KB) / 下載次數 0
http://www.26fun.com/bbs/attachment.php?aid=685414&k=963540e9135c8f90fca23e371c2ed46c&t=1757477158&sid=ky3GZz



圖片附件: kh1-r.jpg (2005-12-4 03:10 PM, 7.6 KB) / 下載次數 0
http://www.26fun.com/bbs/attachment.php?aid=685415&k=b5e2f441a10371849ee6e6d4b847e628&t=1757477158&sid=ky3GZz


作者: lookityourself    時間: 2005-12-4 03:11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151515 at 2005-12-4 03:06 PM:
0 O& m# T5 B' n蜀漢武將表
$ z4 b. c% p% |4 o/ P8 F+ h蜀漢年號 西歷 大司馬 大...
: z3 k& W, a2 C. \  I  }5 A其實我想知,點解果時廖化仲係未死既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4 03:13 PM

三國照片
# j: k0 s* F4 C4 V3 [3 s
8 G2 ?8 l. n! D2 R0 D* q: n9 _: P照片七和八是huang兄提供的,攝于台北的三國演義文物展
: B7 v/ P) ]8 C9 `  Z) L7. 劍門關: W0 L0 Z; s1 l: A  Q$ P  s4 B
8.蒙衝的復原模型
% t. e- y2 J2 [# p1 X--------------------------------------------------------------------------------0 J: w4 \8 a' y  k
照片九至十三來自江蘇美術出版社的《老西安》
+ W, F5 p$ L8 a9 B9. 灞橋
1 A9 [, h' E7 {  A0 N" s" f--------------------------------------------------------------------------------
( r8 d; @8 Z9 B9 f/ Y( ^3 v! l10. 五丈原
( y8 n8 d+ e6 h" h3 T8 q--------------------------------------------------------------------------------
  A1 Y6 g' j0 Q9 x. R5 E% q4 D11. 潼關東門
+ g/ |" o3 _; G& _% Z( r--------------------------------------------------------------------------------# g6 W; s6 B" c$ [: a7 ~' b
12. 潼關

圖片附件: km1-r.jpg (2005-12-4 03:13 PM, 5.2 KB) / 下載次數 2
http://www.26fun.com/bbs/attachment.php?aid=685416&k=1550f57a56832f491b9de61a7bd461ad&t=1757477158&sid=ky3GZz



圖片附件: mc1-r.jpg (2005-12-4 03:13 PM, 8.8 KB) / 下載次數 1
http://www.26fun.com/bbs/attachment.php?aid=685417&k=514e952dfd59979146cd0700db1ef2d9&t=1757477158&sid=ky3GZz



圖片附件: ba1-r.jpg (2005-12-4 03:13 PM, 8.4 KB) / 下載次數 0
http://www.26fun.com/bbs/attachment.php?aid=685418&k=5eeaed75e5e593c1b25e70e03d6f0ed4&t=1757477158&sid=ky3GZz



圖片附件: five1-r.jpg (2005-12-4 03:13 PM, 9.6 KB) / 下載次數 1
http://www.26fun.com/bbs/attachment.php?aid=685419&k=06e0dcef7300fb9adbc08733843a3000&t=1757477158&sid=ky3GZz



圖片附件: tong1-r.jpg (2005-12-4 03:13 PM, 8.5 KB) / 下載次數 0
http://www.26fun.com/bbs/attachment.php?aid=685420&k=231fc1fa324d8a2ea1adc717056b186d&t=1757477158&sid=ky3GZz



圖片附件: tong2-r.jpg (2005-12-4 03:13 PM, 10.8 KB) / 下載次數 1
http://www.26fun.com/bbs/attachment.php?aid=685421&k=53e45ed63feb1b6f4bf4205fed85a809&t=1757477158&sid=ky3GZz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4 03:15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lookityourself at 2005-12-4 15:11:
( C& a' Q( ?1 P2 r. R' ?: s" @& Z
- y2 H/ F% |8 d9 j4 d# T其實我想知,點解果時廖化仲係未死既
# O2 W; O) k4 U8 D* P+ e/ Q

! m# ?1 [9 ~7 {4 e2 s6 s! l: V- A' e, h因為廖化不是黃巾,假設他生於190,264 死,也正常.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4 03:31 PM

誰是接替陸遜的最佳人選?
作者: derek23    時間: 2005-12-4 04:55 PM

我最憎尼條pk,扮晒仁義咁見到都嘔" N) X  u0 S, T  j- W  E. J/ E9 r( j

% D* h2 S* x, \8 \; [8 H2 I劉備,字玄德.為人宅心仁厚,勤儉愛民,劉備是劉勝的後代,一生認識英雄無數: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人,令他能夠和孫權,曹操鼎足而立.劉備經過滅黃巾賊等事件後,便漸露頭角,也令人對他起了爭鬥的心. 他一心想復興漢室,令漢朝重振聲威.劉備在赤壁聯合孫權,打敗百萬曹軍,威名遠播. 後來劉備消滅劉璋集團,取得益州,並得到大量人才. 不久他又進軍漢中,任用老將黃忠擊殺魏名將夏候淵,成攻奪取漢中. 劉備不久稱蜀漢帝,自稱昭烈帝,定都成都. 劉備義弟被吳將呂蒙殺死後, 他誓死為關羽報仇,率領大軍伐吳,卻中了陸遜的火計,兵敗於夷陵,死傷慘重,馮習,張南等大將戰死,幸得有諸葛亮的救援,阻止吳軍追擊,才得逃回蜀國,最後在白帝城憂憤而終, 後傳皇位給長子劉禪.
作者: derek23    時間: 2005-12-4 04:59 PM

以下是三國有名武將的血緣表: " `( D  u! X' y
1.曹操-昂.丕.彰.植.熊.鑠.沖.據.宇.林.袞.玹.崚.矩 7 t. a# F% Z  U6 r7 I
     幹.上.彪.勤. .整.京.圴. .徽.茂 ) F, Z2 N) O+ J3 |4 B
2.袁術-耀 - c0 V/ O% {& U% i7 S  l
3.劉曄-寓.陶 3 t' g# e, q( Z
4.陳群-泰-恂.溫 ' b( R& O! r. Q+ y/ J
5.滿寵-偉-長武 0 d9 l5 `, ~6 ]; r6 p
6.周魴-處(他就是周處除三害中的周處唷!) , {4 U9 }2 t3 v  v' i0 U
7.凌操-統-烈.封 # J+ {2 [, m7 \$ q2 _
8.徐盛-楷 # L# h7 X4 P3 \- v1 \0 o
9.潘璋-平   p2 n, P0 d+ k$ {, D3 I) t
10.張郃-雄
& D. g; K( ?) }; B% s* F/ }& w9 Q11.徐晃-蓋-霸 & B2 F# P7 T# Y# N
12.李典-禎
2 b0 q$ z$ e: A  _* [13.許諸-儀-綜
9 ]2 R0 ~' s( s4 K$ X: [14.典韋-滿
# i  T9 ~" `6 v6 `! K% n, N# Z15.譙周-熙.賢.同
, s9 {- `* m3 U, D- I  a+ n16.黃權-邕.崇 * I" ~$ ?5 ?2 z, @  G1 _
17.李恢-遺
2 `/ D6 I  E; R3 i; {3 m- `3 a18.呂凱-祥 ; w) w3 p1 f+ s9 B1 m9 @
19.霍峻-弋
( L9 X. p% {2 T20.蔣琬-斌.顯
6 _0 @$ {0 t4 _6 H9 k" G# c21.甘寧-瓖 9 Q# u6 o$ e0 j* w
22.樂進-綝-肇
8 t# K- K% S6 `% T23.于禁-圭
$ @( d( P5 S% o: X& D6 B2 |4 g& b24.許靖-欽-游
! ~. t) e: A) @/ K( m  I25.麋竺-威-照 ! f- U8 x4 _; j5 L3 }. s
26.馬良-秉 ( o: w. h+ z/ ~; I
27.陳震-濟
" p8 X; U2 g( b, C28.劉封-林
/ u" e/ ~3 o4 l0 [29.孟達-興
/ _! P7 x* i' O) f3 X30.呂義-辰.雅
8 ?* Q2 N# W+ v$ l6 Q31.李嚴-豐
+ w: D% _& `5 `& J32.韓當-綜 $ S; h/ ]: l0 b7 `: x" z! R; F( g
33.蔣欽-壹 0 R7 a$ f$ n: W, X. K9 V! ?, w
34.陸遜-延 9 k' F9 T6 Z- ]) `* m( k) Z3 j
     -抗-.晏.景.玄.机.雲 * a  s2 i" N0 G8 F/ D6 F
35.周泰-邵 6 k9 {$ L/ |! E
36.曹洪-馥 2 ?0 q* H8 O' {  J7 o% B5 v
37.荀攸-緝.適 . V+ R; E+ j: ~  j% t
38.毛玠-机 9 f9 `8 I& S/ o$ T
39.張遼-虎-統 1 b# g" |& N0 S  k3 o+ x4 h4 M
40.周瑜-循.
, \9 `$ f) b/ H; ~! k41.魯肅-睦
3 _0 M/ V' }3 ?8 @: V6 e  r42.呂蒙-霸 ! X% W, x, X. ], v9 m) v
43.程普-咨 / ^& t# w2 ~" Q+ [( }% ^. j
44.黃蓋-柄 $ A6 a1 k! q) I* H! X2 n9 R
45.馬忠-脩 # Y( y7 H1 D0 c1 Z* [
46.王平-訓 8 Y3 c+ k' g# S! v( x
47.張嶷-瑛-奕
, u# y0 {' T# {" u+ M- l     -護雄 $ H( j! T2 c+ b; o/ U4 n
48.費禕-承 " o6 \% r; j' \9 e- p
49.鄧芝-良 7 i. B) o7 L# |3 o; g9 L
50.張昭-承-震 3 i8 e$ K" t. U0 Y
     -休 . ^, G( m9 W- ^. h' b
51.張絃-玄-尚
# o6 y+ c$ \% F+ n" ?52.朱然-績
& c2 R6 j% J; i53.呂範-據
% S& f, @2 I  T0 ?54.朱桓-異 " _! c8 Z: f' x  x: p. {% b
55.法正-邈
( Y$ ~: {8 W% ^  s& i56.文聘-岱.厚
# }, w" Q- Y( G) D/ W8 |3 B- P, x     -休-武 5 @! j- j: Z( R, ^2 A1 _$ W7 `
57.應德-會
5 Q8 S( s0 ^& F3 x' S# }; b58.呂虔-翻-桂
' V+ w! W2 F1 _% C8 e/ z59.夏侯淵-衡-績
* }4 v/ U: }' ?$ `. G" U) R9 }) K/ r% s      -霸.稱.惠.和.榮 0 E5 I; u% _3 E! U4 E/ g7 {- u! c+ h6 o
      -威-駿.莊
+ C! k2 P. f7 _$ x$ i9 _' H60.程昱-武-克-良
; r6 y0 S1 D. h7 s     -延-曉
# b- ^! F! Q) e& ?61.賈詡-穆-模 ! p9 Y) L5 ~4 s7 P' M
62.曹休-肇-興-攄
8 X% K6 y5 G6 O3 @- M" z: Q     -纂   _1 L# S" _1 F& R: Q
63.董昭-冑 % v5 h, f, J& d& m
64.公孫度-康-晃
. i0 I3 n5 ]' Z0 s/ ?% o        -淵-脩   Y- w3 {" Y& Z# t& k2 l9 S2 W
      -恭 ( P0 W; V) l" v" c; Y
65.張繡-泉
, }3 [: x$ f9 J6 T66.張魯-富 % P# O6 V  ?3 ^# O9 d
67.夏侯惇-充-廙-劭 8 V0 \- X$ F% r
      -楙 : \, Z( L/ O7 @; ^/ F2 _% K
68.韓浩-榮 4 ?; {; [3 m9 U5 ^; P& o. `  Q
69.劉璋-闡.循 7 I  R7 G! w& E' W
70.諸葛豐~誕-靚-恢
6 l3 Y) p+ }" }71.王基-微-廙 $ e1 V4 A' `+ I9 N8 ~. C( q  ^
72.郭嘉-奕-深-獵
2 O4 V% b/ c2 W) N: M% F( r( Z2 a73.姜冏-維 ' k7 t. S9 N* l  f
74.諸葛豐~珪-謹-恪-綽.竦.建 7 Y) n4 T1 b3 }- C8 M: r0 l+ ^
            -喬.融
$ s8 J* k" T7 C1 X/ N- C        -亮-喬(謹過給亮)-攀-顯
# a5 S; j' z5 ?5 e( C' D          -瞻-尚.京 3 F% C8 c% G2 H' X) V7 c7 A7 N- S
       玄(叔父)
, K2 K+ H& j& ~) r8 P' x/ |8 j9 b75.劉勝-貞-雄-弘-備-禪-璿.瑤.琮.瓚.諶.恂.璩 6 f* d6 s  e' P* w/ y6 @$ h* s& j, v
             -永-?-玄 ) m( m8 \' ~! Y- D" |8 R
             -理-承.輯
9 Y" D6 U7 C6 q76.張飛-苞-遵
2 h  A- s% k  {" _     -紹 ; ~8 `  `. d9 J( i; p& f
77.關羽-平
& T" r. [+ d0 @1 z3 t7 k     -興-統.彝 % e8 R1 [  X9 f, v
     -索 / H' `) l2 x! e$ w2 U8 Q6 W
78.黃忠-鈙 ) K3 U# x! w* O
79.趙雲-統.廣
# e0 Q2 ^- `9 z9 t2 g; y  t80.馬援~騰-超-秋.承
0 d( n3 V+ q/ o$ O9 [- k6 w$ ~       -鐵 8 z' Q' l" z: W- l' c2 K
       -休
# Z$ h8 I$ ?5 ?# |+ V' y, w       -岱(超堂弟)
9 c% I9 f  r; a; b81.龐統-宏 
作者: derek23    時間: 2005-12-4 04:59 PM

1、貂蟬:所謂“馬中赤兔,人中呂布,女中貂蟬”,將她列為三國十大美女之首,實在是毫無意外,也毫無新意。貂蟬能殺入中華美眉,恐怕很大程度上是虛名所致。有幾分資色且和政治人物有一腿的女人,成名總是特別快,那位白宮實習生萊小姐想來是沒有多少人會認為她是絕色佳人的。   l, ~7 w0 C) H& I; T) Z
0 m6 V( n+ y: O! j
2、小喬:她與周郎實為三國裏第一佳配。根據豬哥的說法,曹操對喬公的二女也頗有想法。曹子建賦雲:“攬二喬于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電視劇裏那個小喬端莊賢惠,看似遠勝貂蟬。唉,此生若能得妻如小喬,複何求哉。豬哥三氣周郎 為小喬乎? 7 f5 Q- ^0 O! ~) A) o0 n6 H

  C6 Y* v6 Q, B: }1 q3、大喬:孫策之妻。英姿勃發的孫伯符自不會娶恐龍為妻。大喬在三國裏雖沒怎麼被提起,不過以小喬論,姐姐的素質也不會差。
1 F1 |) f4 d5 v2 Z* U6 Z7 z
6 X9 r/ @$ ^+ j9 Y) S. H4、鄒氏:張濟之妻,張繡之嬸。此女正是應了“紅顏禍水”一說。曹操好色,得了張繡的宛城後,便問左右有無妓女(現在當領導的,即使有這個想法,也不敢這麽張狂),皮條客曹安民居然把鄒氏給拉來了。而曹操也真敢消受,於是就出事了,宛城失了,典韋死了。真是色字頭上一把刀,各位看客,前車之鑒啊。
+ Z  F' p/ h: _( K2 F/ Z$ A
2 Z( n0 d, Q8 }  {' l2 X/ i! o% N5、甄氏:袁紹兒媳,袁熙之妻。上梁不正下梁歪,曹操這一家人好像都不太重視德行。曹軍破冀州城後,世子曹丕闖入袁紹府中抄家,發現一女蓬頭垢面,拖近擦乾淨臉一看,喲,是個美女。這甄氏就這樣做為戰利品被曹丕佔有了。後來因後宮嬪妃爭寵,而被曹丕賜死。不過即位的魏明帝曹睿卻是甄氏所生。據說曹子建《洛神賦》中的洛水之神,就是這位嫂嫂甄氏。
" U' Z/ ^& R( P# o! B7 ^* w
+ a0 y) k* e6 s% c6、樊氏:又是一位寡婦。此乃桂陽太守趙范之嫂也。劉備攻打荊南四郡時,趙子龍取了桂陽,趙範投降,並與趙雲結拜成兄弟。趙范想著子龍乃是當世英雄,又是本家兼老鄉,便想把這擇偶要求甚高的貌美寡嫂配與趙雲。哪知趙雲一聽異常生氣,認為是亂倫。於是兩趙翻臉,重新再打。這段美事也就落空,我們的白馬英雄子龍依舊孑然一人,轉戰四方,直至益州。
; B( F, j5 F; X0 p2 |' H
9 U% g' i2 H; }9 s6 ?7、甘夫人:劉備的偏房太太。皮膚甚好,據說劉備喜歡在夜晚把她與一座羊脂玉做的人像放在一起,加以比較。一生跟隨劉備東奔西走,四處逃亡,未享寸福。劉備這人對弟兄雖極講義氣,老婆卻是亂丟亂扔,打仗輸掉只顧自己逃命,以至於甘夫人數次被曹操、呂布搶走。至於曹、呂有沒有也把她做羊脂美人看,就不得而知了。甘夫人真是紅顏薄命,赤壁之戰後不久,劉備剛剛安頓下來,她就香消玉殞。卻由此引出了下面這段“甘露寺”的故事。 - T4 R  `  i6 I

1 M& c/ G  R7 @+ u9 M7 [! `* e8 C8、孫尚香:孫堅之女,孫策、孫權的同父異母妹妹,也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裏的女主角。本來小孫MM是被他哥哥孫權作為香餌(典型的親情誠可貴,江山價更高),以誘中年喪妻的劉備到東吳為人質,換回荊州。不想,吳國太卻是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歡,加上喬國老受了劉備的好處,也在旁邊煽風點火,這假戲最後真做了。49歲的劉備征戰半生,忽得此美嬌娘,自是心花怒放,樂不思荊(這裏我們又一次看到了“子不教,父之過”的遺傳因素)。幸虧諸葛半仙料事如神,事先留下三個錦囊妙計給趙雲,才使劉備順利返回荊州。否則劉備說不准就成了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情聖了。 5 W+ g8 ^0 ]+ M& n8 p1 _4 V  D
9 m. b! W, B2 s! T8 K6 T) W
9、步夫人:孫權眾多夫人之中最漂亮的一個,這個人最大的優點是不愛吃醋。她不但不與粉黛爭寵,反而經常介紹女孩子給孫權認識。孫權也因此最寵倖她,後追封其為皇后。其實男人真的是很好騙的,你把他看得死死的,他也不待正眼瞧你;你若偶爾讓她吃吃野食,哄騙哄騙,他反而覺得野花不如家花香了。 + y7 }! X: p$ l3 g) R. n

5 V% U& W5 U* G! ^/ v) r  S10、吳氏:這最後一位也是寡婦。她是吳懿的妹妹,原先吳懿事劉璋的時候,她給劉璋做了兒媳。後來劉備打入成都,便把她拿來做了自己的老婆,這一招頗得曹丕的功夫。劉備稱帝後,吳氏被冊封為皇后。吳懿在蜀漢的官階挺高,恐怕有國舅爺的這層關係罷。
作者: derek23    時間: 2005-12-4 05:09 PM

將軍位
. ]- _0 [- \' T! u8 M, ]% y2 c4 d1 d(以下資料皆以東漢末年官置為基準,有加入部份三國官位,大部份三國官置也採取東漢官置)/ Q3 H/ b# z+ M) I9 I
; g6 f$ T$ _2 {  }9 Q1 q
(大將軍)
# y6 r# b. n3 {( D! P' }1 x1 p地位高於三公之上,
$ J2 r* i8 a  E5 `, Q& K6 J在大將軍前可取具體名號,* J2 {1 ]( s! b# K+ C
東漢末年大將軍位多由貴族皇親所有,
8 m! K1 p  e9 _  a. l2 q8 K三國末期也有此現象出現。
# |4 R6 A0 C9 S. A
  o! K& ~9 I5 l. @* e/ d(驃騎大將軍)(二品): U8 d" N( v2 h4 c
雖為大將軍但地位稍低於三公,但官位基本上是一樣大。" K; J( ]% i8 y+ f2 W
6 v% d4 j; b3 U' ]9 G$ b) G
(車騎大將軍)(二品)- Q9 D5 @. Y& F5 F
雖為大將軍但地位稍低於三公,二品官。
5 m; S; g9 N! L) d
/ }1 A- V0 l  R1 r(衛將軍)(二品)1 x2 `; c, o- y; L- Q% d0 M: I
二品官,地位低於三公也低於各大將軍下。0 w  e1 t; S$ c% g# O. a" U0 m
(征東將軍)(四征)(都為二品)
! K2 n# Q% k3 y0 F5 \東漢時為統領青、兗、徐、揚四州兵馬,主營屯駐於揚州
8 E- n9 [* O# p" h
: p1 f" W7 S0 D5 ?! R/ U& a. y(征南將軍)( n+ C# I9 C$ Z: Y3 W, g
東漢時統領荊、豫二州兵馬,主營屯駐於新野(新野在東漢就有戰略的價值)
3 l3 ~. g, B8 V- H2 K( f5 ^5 E8 |" x0 _+ H& F  u/ c, k3 g8 w
(征西將軍)
. @! @5 X2 u2 \東漢時統領雍、涼二州兵馬,主營屯駐於長安3 P. ^, `6 y" d/ U4 H5 \

) x& _- Q7 ]/ q! i- B* i  G& m$ S(征北將軍)
4 v# E$ L7 U: I; L' t0 j' n東漢時統領幽、冀、並三州兵馬,主營屯駐於薊州
% {# d+ }3 X# @) ~. Q& }5 H( A$ @  a. E+ q4 Y& D6 P$ O) A! R4 O) S
(鎮東將軍)(四鎮)(都為二品)
  t. R( n% u3 |0 ~6 L5 V+ F2 A' ~統兵跟征東將軍相同,算是征東將軍的幹部,
4 D5 u$ k2 a: R- H; F: I, k% X地位較為資深的可在後冠上大將軍但並非常置的官置,
6 O7 }+ H* x0 K5 |, `3 _5 K冠上大將軍只是在於其資深與功績,3 M8 o+ N9 i1 U$ Q( c
並非真正大將軍位階。
0 ?, N8 T2 [- g$ u. \+ T3 Y9 P) Q
! g, ]' b6 P2 Q3 f2 c(鎮南將軍)
3 ~& h. A. n" S3 R& K" }/ K& A9 w' T統兵跟征南將軍相同,算是征南將軍的幹部,  B1 r; B: l1 [" V* f1 H9 u1 }
也可冠上大將軍名理由同上。6 V, e% f9 z  U2 g; F

) _8 a8 F! d" b1 b* d; C$ }(鎮西將軍)
7 T1 _3 C1 y/ T# O1 M統兵跟征西將軍相同,算是征西將軍的幹部,4 T. Y; e, O- D5 V7 ^# z
也可冠上大將軍明理由同上。8 p( X9 b* x" [% H3 A
" w' o3 l0 n: _
(鎮北將軍)
8 Z$ D8 S$ m% g2 V" G. n統兵跟征北將軍相同,算是征北將軍的幹部,; l0 \( C0 Y; C
也可冠上大將軍名理由同上。! |4 [: \8 s2 i5 F4 U- C
/ J8 q" r, {; Y4 T: w- c
(安東將軍)(四安)$ G& G6 {# g* K8 Y! g% g. R/ ^5 |1 p
(安南將軍)
' i1 r* I5 H1 F(安西將軍), `6 [! }9 h: E8 P, R7 Z" W
(安北將軍); s, `, [8 p% o% Y, }
東漢常設官位三品,& S# X- P! m: z! ?( C: n
但三國蜀並沒有設立此官位。, c, K0 o/ N7 b

+ R/ S4 y  C6 Y$ @$ \(平東將軍)(四平)
) G) j2 @. K7 M+ D7 i( C. w東漢為三品官,三國時魏改為六品。- I8 j( S8 K" A! b5 T7 S' Y
+ o0 x- T& I" G/ w0 B2 S, B# r* p
(平南將軍)+ N5 A* Z' `- D, u
三品官魏置,東漢有無設置此官資料待查中.......- V5 \% j% B) a1 A2 R: i( k0 t1 H! }
吳蜀之後也有設置。6 C0 c4 ]" S- I0 {3 l' J! K
4 T$ i( x" y  l% o$ M, s( e# O
(平西將軍)# L1 E+ G6 k6 F! a9 i0 J+ C$ V# K
三品官魏置,東漢有無設置此官資料待查中.......
; j- x% X2 c7 I3 ~( k+ E, m  U, q吳蜀之後也有設置。7 J0 w9 G  ]4 e5 l

# Y3 s* h. h2 r3 B* s1 m  ~& v(平北將軍)
0 ]* j  F' g$ b建安十年魏置六品官,東漢有無設置此官資料待查中......$ T  S2 D9 b/ K1 k2 F
% \" B  w, T6 j( X* @% P0 o6 G+ f' _& h
4 R  T0 H  B& Y, `4 |) T7 F1 |7 {
(前將軍)
' c, g! _/ N: d( m) k! t0 Y, q% h. ~東漢不常設官位,三國時的常置官位,三品官
/ `, U/ O4 _/ `# G7 J- S: V2 v' Z4 x8 p3 t
(後將軍)" Q' A  z: o; r
東漢與三國時非常置之官位,三品官! l- `7 y4 m9 O$ R. c7 C
" \1 q7 y8 \! F. N, y4 I
(左將軍)5 g% R6 H" e, w8 _/ o
東漢與三國時非常置之官位,三品官
: z! Z9 E0 s! s' W" B0 k- j7 F- T" `: A% W3 {* B
(右將軍)/ l9 _1 s7 Q% r4 Y, r! w
東漢與三國時非常置之官位,三品官8 s8 }0 R9 b% Z5 U: W/ J6 z
6 ~5 @7 v$ H3 _" L9 c3 O1 h' K
(輔國將軍)
/ a2 t' t6 B( E2 S" }東漢就有的官置將軍位,品階待查,) W) w% g1 L$ c7 t3 A1 Q) ^% C- ?9 \: s
三國是均有設此將軍號。
$ n2 N$ P0 ~% E3 A1 _, |5 e& i+ u
(安遠將軍)8 H9 N+ |; V1 \. F7 d1 {
雜號將軍,東漢未設,品階待查。
' j0 V/ c, J4 F8 k3 l8 B8 C
9 H/ p+ e6 k4 t: I% ](鎮軍將軍)
! p- X1 H' d, h東漢與三國均設,但為非常置官位,三品官。& w" l4 J* i" e: k

$ S& {" \8 k" E5 D% A/ e(征虜將軍)# O; b, _  K9 {
東漢與三國均設,是否為常置官位目前待查中,三品官。
9 L: w& s- X# e. ]  o6 P2 ~) o1 ^4 O& \2 h8 Z, u( Z0 z9 [
(建威將軍)" _- M4 Y, u( K; g# o. Q
三國所設的雜號將軍位,四品官,非常置官位。" q8 q( K1 W/ A$ d. d) j1 Q
0 O2 I2 J; _4 m# G( k# V/ _
(建武將軍)
  O3 J( E4 _: @$ n8 e三國時曹魏置,四品官,雜號將軍,非常置官位。: B7 @2 X( a) ~5 @( f; q

) T' w! F7 o& {3 y( K; p) N3 |(振威將軍)
5 o# k% w' |6 r- f東漢時雜號將軍,四品官,三國時曹魏有設置,0 ~" v$ h; F0 ]# {2 o
非常置官位。" |9 H9 ]: y" l6 f/ B7 J: R

/ R; |; m8 b5 I1 ~* @( D(振武將軍)+ B: U! L0 k# `# J3 h! E9 |
資料待查中...............
+ X9 X: c# L* {" h9 |; E, v8 X2 I# a' y; s% S% A
(奮威將軍)
& Z8 \& r. }3 k- Q西漢開始設置,三國時均有設置,四品官。: o4 f) [: {3 t5 s

2 v/ u: V5 |8 ?' w(奮武將軍)
$ A6 i, f( M; H  T8 n# i東漢設置,曹操、呂布,曾任此官職,5 k5 l, b2 a6 f
四品官,三國時魏吳均設置但蜀並沒有此官職。4 ^$ {% r: G& P+ k* w1 v
1 e! v0 D/ d( s; S. B
(揚威將軍)( P) T8 ^/ i6 n5 b- o" G# c
資料待查中..............
9 O/ P8 p' E2 E+ g- p. Z
) g$ U: `$ `" f8 y( W(揚武將軍)
% y' _1 X  [9 C& L/ n5 ?東漢設置此官職,三國時均有設置,
* @* M; r, }0 T8 f# X, R官品不詳。; R! R; C7 N  K% ]. T
/ t' O, f1 O" {/ N5 C
(蕩寇將軍)) H, ]$ e9 }2 r! E# s
東漢末年設置此官,三國居均有設置," A# R* [+ M7 ~! \
五品官。) y; W. I' b  ?- X5 U: U
) ?3 c: G1 ^$ V/ K0 y
(昭文將軍)
6 O2 e6 O% k+ e  G資料待查中................% b1 p" ^9 k& B  D. l) A
& i" S, }: m6 g# E. u* p8 p. g
(昭武將軍)3 k3 ^! C2 e. N% @% g9 ]- Z
三國時曹魏設置此官,五品官。0 k' S7 w" J/ u, l  E3 s. `

  n+ F6 K, C# _: M5 d(討逆將軍)
* {) [3 p0 r; x2 y東漢設置雜號將軍,三國時曹魏延用,五品官。, v1 N" y( |; u3 {" [" n- v- N

+ n5 J; l$ d; n- X$ S1 U(破虜將軍)
3 w! ]  L& H2 ~, m東漢設置雜號將軍,三國時曹魏延用,五品官。6 g1 L& v1 E' p; K+ I) b

5 g( ]3 {- }8 W1 B9 V(橫江將軍)
& `" X% m, ^0 d+ B2 W2 c$ L. b三國時吳所創置,魯肅任此官職,
8 M, G8 ?3 O3 [3 M鎮守沿江之地,+ Y: B% |* j/ t" D  S# C
用以橫掃來犯敵人,* k% U8 P8 H0 ?% V& A* e# Q/ p
所以取名橫江將軍。
6 J6 @+ T! `; `3 b% N4 {
; D2 T2 u6 d% P! X(安國將軍)5 Y( Y' e+ E. g/ r- k
資料待查中............
2 P& H" N/ e1 ?0 D4 A
* V: U! ~/ W; [6 I(軍師將軍)
# g( F- m1 U1 @$ g) D8 e% N3 L  y資料待查中............
* u6 ~0 j+ J8 i$ x; m# z5 p1 U3 J( v' r; L% K, Z" R( Z* n
(威東將軍)(四威)
  Y! u1 t+ y, E5 y+ V+ j(威南將軍)0 T* Q2 L" r; w( A. S, p$ T
(威西將軍)
8 W$ I! _, p4 X* X* y' U6 M(威北將軍)
" L5 H5 u& \' T4 _- v: K: k  V四威將軍資料待查中...........
* ?: t7 u- \. `2 p/ [0 {- o! e3 _/ a5 F% A1 c2 I9 R. @2 |
(偏將軍)
- ?  c0 ]  o# s0 ^5 t. V6 C1 b三國將軍位中地位較低的將軍位,
0 c: [: v) a' L7 x三國均有設置。
8 h' d# `( @2 y- y) ?3 W8 k
% h3 O2 f5 t9 L+ J3 y* G, G. I(裨將軍)
, ?- O8 d/ [' v0 z/ c* k資料待查中...................% i. Y8 i. _- }* m6 Z0 ~) |

4 X1 m  ^* {, K! O6 ~
# o" {8 {( i! |' ^; e
' {) Q8 ?( ~- i! s三國時還有一些將軍位尚未寫上,
4 S) I& a# i( D. k5 W$ A如陸遜所當過的上大將軍,, b: H+ d. N0 X
位在三公之上,但並不是沿用東漢的官制,* N4 W/ x+ S! z! ?/ a
還有一些軍武的官置,
" i$ ^* o% n7 o* X, \如校尉、都尉、都護等也是軍武之官位,
3 \  ?& N/ G+ ]6 r: i7 W# J4 W; r等資料對校完畢就會再貼一篇,6 F& \+ c/ H) E9 S; \4 ~- u5 z
或是有那位大大可以熱心編寫,3 O% |: y  _. |9 b! [; z( L
一同校對龐大官制資料,' j# W) f% l4 L
這實在是很費神的一件大工程.......
4 w6 M9 K. I) _5 `* F
; x; t2 S  X: W- Q
; }$ E. M- t# P- ?! K0 I& p6 T1 s" X# J2 b1 h8 n! \' X
. K- @9 c6 Q8 _# {2 @; y
(衛尉)
) d# L7 @0 s- ]6 ]' K漢初更名為"中大夫令"後來又更回原稱,掌管宮內警衛與宮門警衛的重要官職,漢代九卿之一。
4 q: y2 c$ v& g, Z9 n! Z" y2 L: c% C, r8 n7 ?8 [; y
(太傅)+ y* l4 ^3 _4 r" k
輔佐皇帝的重要官職,在朝廷內可管全國軍政的朝廷大臣。" i( R" J1 K4 |5 K) m# r3 p
6 ?9 f7 L. I( j
(太常)
6 N/ D" \  N0 W3 N掌管禮樂社稷與宗廟禮儀的政務官職,九卿之一。+ D3 A9 ^9 Z% V# Y  A

! T# k3 D. N, J; g5 m/ n$ j(太守)
- d8 l$ L' r( U1 [% e; p4 L一個郡的最高行政長官,能自己任免其下的官吏,自治權利很大的一種官職。
; `! K5 [) W  q) }+ T8 H  q
9 W! S# `8 d: o9 s1 A(少府)7 c* X4 Q7 u# l; ^' H2 w" y% y3 i0 d8 ?
管理皇帝的財貨的官職,皇帝用的金錢財器都是其所管的事,包括御醫也是在這官職的編制下,照顧皇帝的重要官職,
0 [5 u" f0 L/ B. f! R1 Z9 S/ m& C九卿之一。' B/ d4 K/ q, [7 T3 Z3 ^8 j

% k- Z( q( y6 x* u! j(中常侍)! i# `% g. o: f5 j) a# w* q# ?
掌管皇帝詔書傳遞與宮內文書的行政官,權利極大,宦官的最愛。
* l  x3 I/ x* ?8 O; [) w$ g/ b
% S  Y0 N! Y. w6 B$ }" A0 t(中領軍)
! l, j2 p* i8 v+ @曹操擔任東漢丞相後所制的官職,掌管皇帝所屬的禁衛軍大統領。/ Q; d! u  S8 p* n$ X
3 }! r6 ~' K6 o$ {$ H7 a) O/ u
(中護軍)2 q4 z5 w* w0 C' C% C; S6 T6 N. _9 |
曹操擔任東漢丞相後所制的官職,在中領軍官位之下的部屬官,一樣可以統領禁衛軍。
: X! d9 t/ z0 i3 ]0 n5 m9 x( T
1 q( p$ w& n5 g* A(長史)
2 ]; x5 Q( n/ Q- H4 `9 S1 i這官職相當於現在各官職中的秘書長,將軍府下常設官職,很多官吏下都會設利此官職。
" R0 x  e& ~0 i  l% B! |2 E8 F, E: d# s6 v1 E1 r. o3 f  X6 c: M
(司隸校尉)
. l( A% C" {$ f) R# a# x5 `京城內帶官兵從事查捕犯罪者或是間諜的重要官職,
' N: ^) O2 H9 N9 ]# h張飛也曾任此官職。4 Z, W2 @$ @: v7 Y4 s. @0 V

/ i5 o7 g6 U. ?: c0 F(司金中郎將)
/ \$ F+ s& v# p/ a% V  i6 J2 \建安十三年設置,管理全國冶鐵鑄幣等金屬方面的官職。9 A1 s, O. d2 k7 s7 D2 b, G

% e5 m+ Q6 A& g$ ^# h2 u' c(主簿)0 }- H1 r. P+ `' c( U8 {
三公與丞相府中常設官職,主要在管理府內文書簿籍,各將軍府也能設制此官職。/ h, o  R9 K; i* R
2 M% E# S# u& X" e/ ?/ M
(丞相)& O" q) W& Q$ Q5 y9 y$ X; y
所有官職中權利最高的行政長官,相當於現今的五院院長加起來的權利," g9 B3 F% q! p& K
東漢沒有設置丞相,曹操重設此官職。  d$ Q: x) ?  d3 l( G2 r

; l% B' m7 W5 W(光祿勳)
3 M1 V+ Q/ s' ^5 E掌管皇帝宮內住宿衛生與門戶馬匹的官職,九卿之一。4 S2 J5 M9 Z  K- p& X) D

. I2 J  f" L+ v(執金吾)
! i& P0 {3 V% l' a: R) x掌管皇帝出外時的巡衛重要責任,皇帝出巡時執金吾為先導。1 ?& v6 N  G! ~& w  i. D

/ M6 C% j( G! o  I  v0 K- w8 q(廷尉)+ e0 ]% ?, ^3 F; ]- g4 |1 o
最高司法機關,像現在的最高法院。
# x0 T8 Z; J) s$ o9 x  @5 [  n& n3 G4 D) ]  A5 K
(尚書令)
' ^* `7 N2 U: y# h, [所有尚書的首腦,統領宮殿內各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
. R) w$ M% E+ O# k2 V4 M# ^
) f9 D8 _% |4 e! ~/ q(尚書)# w- u/ r2 j6 \4 ^& `4 \5 F: C
宮殿內文書傳遞的官吏,漢初地位很低,東漢後地位開始加重。
' ~  d5 W' Q3 d8 \7 Y0 ~  r6 |! [" _# h  v" C2 n5 a# r
(尚書郎)6 K, ?2 z+ @- B& A2 @
負責宮內文書起草的官員,東漢推舉孝廉中選取有才能的人入尚書台,滿一年後稱尚書郎,三年滿還沒升官的改稱為侍郎。5 R5 i$ N. R: G" E& a  B# b* |6 p' L
  v) P- W- `% d6 y
(侍中)
, P# D7 O$ F7 o* e丞相的屬官,負責皇帝身邊的所有雜事,掌管人事補缺事宜,皇帝出巡也要跟著一起去,並隨時帶著玉璽。; c4 q5 u2 X, c: H( |% |) Q
0 v( Z- C6 @0 Z4 k$ x
(宗正)1 }7 G( Y% j2 |; H
掌管皇族與外戚所有事務,通常都是皇帝的親戚擔任此官,
7 p* ^6 p* \# u漢代擔任此官的人一律都由皇族劉姓人氏擔任。! ~4 Y0 V" R' X( E: U
+ z2 o* B' l! d( r
(刺史)
4 ^3 j; N4 `! u! j% K) d1 h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權,"刺"可解釋為檢舉不法,"史"可解釋為皇帝所使,對皇帝負責。8 l$ j# l& \7 g
2 n# X3 y& Z2 R+ V1 p- j
(參軍)
& A6 s% n% |. U# q  N) W# Z3 \2 P意為參謀軍事之人,無特定常設官職,軍事出征常見此官。
8 g* j$ g- ?, J$ B
# n( [& c7 `1 c(城門校尉)/ l* z5 M9 b5 p8 a% j
掌管京城城門屯兵的官職。
; C. g% p# o; a2 f* V, ~8 z3 ~: G# F3 L. B. T1 c, B1 w
(都督)* |( K7 C* S: |, q
三國時創制的特有官職,非常設此官,但權力極大的軍事官職,, j! V/ t$ f* I% W% |: W8 M0 ?
地域性的軍事最高指揮官。, D0 g3 O1 y" K' ~& K/ z

$ m! d: X# Q" S4 ~! m0 E: x(校事)  H8 n' C& A' D+ H3 h4 n) h
曹操丞相時設制,此官職甚微,但確是負責觀察群臣微小過錯的官吏,
, Q- y7 O' r6 }以現今的講法應該是類似秘密警察或是搞白色恐怖的官職。
4 c/ S/ j% H  A8 y0 G% Q* X
) e" k5 r$ }# Q4 p2 u& P8 k) R(御史大夫)6 P, X' W# o+ ~9 d8 C) ]0 x
掌管官員們彈劾糾查的事情,相當於現今監察院院長。" e3 d9 J! X# V

5 ~3 M( K9 j- [" M4 `(禦史中丞)0 |0 J: ~7 k/ |/ P. ]
御史大夫的部屬。; r6 R% N& N8 k7 ?

0 c! Y0 M' y1 j+ P+ _(督軍); a9 f# g) y( }( d: L+ I5 d
史料所得知為一種高級的統兵長官,2 S7 j% A- y. T0 m% r
但詳細資料不詳。
, ]7 Z& f1 p- k# v7 b( _
% K1 x) L3 O, x; Q3 c: c, n(督郵)
0 D" t" A0 X; r4 M# }$ z4 t漢代各郡設置督郵官,以糾舉領域內鄉鎮違法的事情,兼顧宣導政令教育民眾等事,地方的司法體制也有所權利,
% h& h- T* X1 p; N能行使訟、獄、補、亡的司法權利。(三國演義中被張飛痛扁的官吏,但基本上痛扁此官的下場是......死罪一條)
8 s, ~8 c+ Z2 p+ v6 X% u- U" M3 e* u. q, F' Z6 L& y, P
(步兵校尉)
, v' C% U. ]( o  \7 ^東漢設八個校尉,負責統領禁衛軍北軍,屯兵上林苑門(皇宮裡的內門),禁衛軍統領之一。5 P5 p* G5 O, b* ?- y, p
; Q2 C3 d/ M% V# ^! t
(別部司馬)
  |0 |& U% C" m5 t$ K4 A大將軍府內所設置官位,有率兵權,且因時因地統兵量也有多有少沒有個固定數。, Z6 A& B$ D" L: n

/ P2 w. `. G7 r( ^1 y9 _. x( V(大都督)都督裡最高位階,三國曹魏創置,一品官,授予黃絨(代表天子權威的象徵,對啦對啦跟尚方寶劍一樣功能只是他是件針織品),
7 l5 b* f  b3 y可以用來節制已經持節的將軍,並統治管轄,軍權極大的一種官職。
6 D& a* W# m. D0 z. q( j% v" T9 A" ^/ Q* W0 j8 a
(都尉)
& T$ d5 D5 K7 @; C- i郡設的武將屬官,地位不高但有軍權。
4 g1 e- ?- Z6 a$ z+ ?, g
9 O0 q% R  F9 T2 }# d(都護)
" [& U$ |( |, w6 K. a職權如大都督,但無授予黃絨,總理內外總軍事,但詳細職責史料沒有詳細描述,& S6 B0 s  E/ u  E
只知到地位很高,但確沒有帶兵出戰的紀錄,跟大都督不太一樣,可能是管理軍事行政的事情,
% F: W% f- M" T& e8 Z都護前能加稱號。
% ?* a6 U4 B- _- X
8 v! _7 q$ C1 R0 z(奮武校尉)
' X( {9 s/ r) n1 Z三國吳國創制,職責不清楚,魯肅曾任此職。
) m8 \8 U/ u/ b+ `1 C5 J1 M* Z0 T9 T* D9 Q2 |* w
(立武中郎將)
, J: Y( k% l* A, `+ N三國吳國創制,步騭擔任過此官。) m5 Q% W5 ^2 M% F

1 V+ D% k+ {+ G0 b(立節中郎將)- y  i1 `  d+ T- n
三國吳國創制,陸抗擔任過此官。6 N$ @+ U; T9 M' ]

  O5 x/ j: J  A! h' D8 C(破虜將軍)
& n# V5 `9 a" ^. A5 J8 T$ ]東漢末年雜號將軍之一,曹魏時史料記載為五品官,李典、孫堅曾任此職。
3 ?7 p: D: ]6 s! j3 ]) ]' H4 d0 ?% W- ?4 T+ c
(平戎將軍)5 N- p+ J" F) |# ?9 v
三國吳國創制,步騭擔任過此官。+ E( i* i& N$ _6 C3 b2 {3 f2 x

* [8 B/ y, [- N! f(上大將軍)3 i' ]  R3 C9 d6 q7 @* Z1 f* O+ W) ^
三國吳國創制,吳國黃龍元年設置,陸遜任此職,位於三公之上。
4 h) Z! R$ x% C
- {. @0 S, m7 t7 o& e. l+ z(綏南中郎將)2 |. O3 n+ a, }1 F$ b. A
三國魏蜀接有設置,士變、張翼曾任此官。
1 A' y& s. l7 c4 l' u% e
+ _" s) S+ `9 u* R(司鹽校尉)! U% E# N$ a# ~/ k& j0 \
三國蜀吳有設置,管理鹽的生產,吳國是以管理海鹽生產。8 I+ v% a+ M; o! @" o

" R% N; v/ V# D' _(武衛都尉)* g# y# J- J! v' ]8 u
三國吳創制,孫桓、孫峻任過此職。
0 Y/ [' G8 O+ \, U( {' ^
! f+ `8 x/ A  |! `& P  S  j3 x8 V(武衛將軍)
- Z  ?1 n4 c" x6 O$ x原是曹操創置武魏中郎將,曹丕稱帝時改名,許褚任此職。
7 ]7 X9 W  Z) g9 G# ~8 H( j4 l& J: x$ |
(左輔都尉,右弼都尉,輔正都尉,翼正都尉)* ^0 H% r4 p8 u0 t$ r
三國吳創制,三國吳東宮屬官。孫登為太子時,諸葛恪為左輔都尉,張休為右弼都尉,顧譚為輔正都尉,陳表為翼正都尉。
3 m# o/ J5 }1 E  a$ u6 \6 Q: Z1 l: |
(羽林中郎將)  z0 ^4 R8 R3 P# w. A
東漢所創,曹魏時為五品官。. h  {" X3 x9 J2 {' x$ J# o& \

8 ?' V& T7 I) F! S+ J(折沖校尉)0 X* F; W& B5 Q( g6 c, |: ^
曹操任奮武將軍時,夏侯惇為此官職,之後三國時代沒出現過此官職。% ~1 y8 S2 E' \. q7 v9 r: E8 T: F6 R

* E: ]1 F- L9 R. R" A/ G(左右丞相)' h% x: c7 q9 R, j0 s  W( S
三國吳創制,以右丞相為主左丞相為輔。; B3 s2 P0 Z! y" D* P: g

/ P; _9 [0 O1 c(左右都護)5 j( r0 \* Q0 y6 b, s* T
三國吳創制,黃龍元年,陸遜為大將軍、右都護,諸葛謹為大將軍、左都護。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4 05:12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derek23 at 2005-12-4 16:55:
% G+ K2 {  E' C( [% x% G我最憎尼條pk,扮晒仁義咁見到都嘔- n# D- x6 r: _1 N  p- A

0 [' ?/ u1 ~. I6 a( u4 _$ O, X...
, g7 t: E# ]0 j
3 T; i" ^9 n8 u1 cAGREE he is plc......
作者: BOYDWAN    時間: 2005-12-4 05:14 PM

為鼓勵151515 & derek23
2 j8 Q! f4 X* x每人+5~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4 05:16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BOYDWAN at 2005-12-4 17:14:- b5 Z! {4 v  O4 p
為鼓勵151515 & derek23
" S1 O" C* v9 C; |- Q! C每人+5~
! U7 o. y( i* S; l8 m  h/ Y! j+ J* V4 H' u
Thank very much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4 05:23 PM

吳國中後期名將(朱姓)6 o7 I$ b4 ~  d* j" C
5 [7 C  t3 ?( v9 p2 y
朱 治 字 君 理 , 丹 楊 故 鄣 人 也 。初 為 縣 吏 , 後 察 孝 廉, 州 辟 從 事 , 隨孫 堅 征 伐 。 中 平 五 年 , 拜 司 馬 , 從 討長沙 、 零 、 桂 等 三 郡 賊 周 朝 、 蘇 馬 等, 有 功 , 堅 表 治 行 都尉 。 從 破 董 卓 於陽 人 , 入 洛 陽 。 表 治 行 督 軍 校 尉 , 特將步 騎 , 東 助 徐 州 牧 陶 謙 討 黃 巾 。 + G8 Y) A( V8 H9 X8 V9 c$ \  N7 l  F

% P- r7 A+ Q' ^. ^( }% X    會 堅 薨 , 治 扶 翼 策 , 依 就 袁 術。 後 知 術 政 德 不 立, 乃 勸 策 還 平 江 東。 時 太 傅 馬 日 磾 在 壽 春 , 辟 治 為 掾,遷 吳 郡 都 尉 。 是 時 吳 景 已 在 丹 楊 ,而 策 為 術 攻 廬 江 , 於是 劉 繇 恐 為 袁 、孫 所 并 , 遂 搆 嫌 隙 。 而 策 家 門 盡 在 州下, 治 乃 使 人 於 曲 阿 迎 太 妃 及 權 兄 弟, 所 以 供 奉 輔 護 , 甚有 恩 紀 。 治 從 錢唐 欲 進 到 吳 , 吳 郡 太 守 許 貢 拒 之 於 由拳, 治 與 戰 , 大 破 之 。 貢 南 就 山 賊 嚴白 虎 , 治 遂 入 郡 , 領太 守 事 。 策 既 走劉 繇 , 東 定 會 稽 。 ; v* h. `3 C( v9 _% }# ~4 V

$ @$ a& z5 L  j* `6 d$ w    權 年 十 五 , 治 舉 為 孝 廉 。 後 策薨 , 治 與 張 昭 等 共尊 奉 權 。 建 安 七 年, 權 表 治 為 ( 九 真 ) 〔 吳 郡 〕 太 守,行 扶 義 將 軍 , 割 婁 、 由 拳 、 無 錫 、毗 陵 為 奉 邑 , 置 長 吏。 征 討 夷 越 , 佐定 東 南 , 禽 截 黃 巾 餘 類 陳 敗 、 萬 秉 等。黃 武 元 年 , 封 毗 陵 侯 , 領 郡 如 故 。二 年 , 拜 安 國 將 軍 ,金 印 紫 綬 , 徙 封故 鄣 。 6 H/ `! o3 V( |" E6 N, J+ j

9 t6 H3 W$ ?; l    權 歷 位 上 將 , 及 為 吳 王 , 治 每進 見 , 權 常 親 迎 ,執 版 交 拜 , 饗 宴 贈賜 , 恩 敬 特 隆 , 至 從 行 吏 , 皆 得 奉贄私 覿 , 其 見 異 如 此 。 & p1 k  c4 G% S, i  a8 E
& M- v" q4 T/ r$ }* ~- m+ F
    初 , 權 弟 翊 , 性 峭 急 , 喜 怒 快意 , 治 數 責 數 , 諭以 道 義 。 權 從 兄 豫章 太 守 賁 , 女 為 曹 公 子 婦 , 及 曹 公破荊 州 , 威 震 南 土 , 賁 畏 懼 , 欲 遣 子入 質 。 治 聞 之 , 求 往見 賁 , 為 陳 安 危, 〔 一 〕 賁 由 此 遂 止 。
2 O8 e, r3 v" ^4 L
* X6 _: T2 p$ w( s, h. m〔 一 〕   江 表 傳 載 治 說賁 曰 : 「 破 虜將 軍 昔 率 義 兵 入 討 董 卓, 聲 冠 中 夏 , 義 士 壯 之 。 討 逆 繼世 ,廓 定 六 郡 , 特 以 君 侯 骨 肉 至 親 , 器 為時 生 , 故 表 漢朝 , 剖 符 大 郡 , 兼 建 將校 , 仍 關 綜 兩 府 , 榮 冠 宗 室 , 為遠 近所 瞻 。 加 討 虜 聰 明 神 武 , 繼 承 洪 業 ,攬 結 英 雄 , 周濟 世 務 , 軍 眾 日 盛 , 事業 日 隆 , 雖 昔 蕭 王 之 在 河 北 , 無以 加也 , 必 克 成 王 基 , 應 運 東 南 。 故 劉 玄德 遠 布 腹 心 ,求 見 拯 救 , 此 天 下 所 共知 也 。 前 在 東 聞 道 路 之 言 , 云 將軍 有異 趣 , 良 用 憮 然 。 今 曹 公 阻 兵 , 傾 覆漢 室 , 幼 帝 流離 , 百 姓 元 元 未 知 所 歸。 而 中 國 蕭 條 , 或 百 里 無 煙 , 城邑 空虛 , 道 殣 相 望 , 士 歎 於 外 , 婦 怨 乎 室, 加 之 以 師 旅, 因 之 以 飢 饉 , 以 此 料之 , 豈 能 越 長 江 與 我 爭 利 哉 ? 將軍 當斯 時 也 , 而 欲 背 骨 肉 之 親 , 違 萬 安 之計 , 割 同 氣 之膚 , 啖 虎 狼 之 口 , 為 一女 子 , 改 慮 易 圖 , 失 機 毫 釐 , 差以 千里 , 豈 不 惜 哉 ! 」 3 ^8 \" ], O7 F) l" Y- U9 ~' ?

9 v' z6 \0 r; Q  U4 L" O    權 常 歎 治 憂 勤 王 事 。 性 儉 約 ,雖 在 富 貴 , 車 服 惟供 事 。 權 優 異 之 ,自 令 督 軍 御 史 典 屬 城 文 書 , 治 領 四縣租 稅 而 已 。 然 公 族 子 弟 及 吳 四 姓 多出 仕 郡 , 郡 吏 常 以 千數 , 治 率 數 年 一遣 詣 王 府 , 所 遣 數 百 人 , 每 歲 時 獻 御,權 答 報 過 厚 。 是 時 丹 楊 深 地 , 頻 有姦 叛 , 亦 以 年 向 老 ,思 戀 土 風 , 自 表屯 故 鄣 , 鎮 撫 山 越 。 諸 父 老 故 人 , 莫不詣 門 , 治 皆 引 進 , 與 共 飲 宴 , 鄉 黨以 為 榮 。 在 故 鄣 歲 餘, 還 吳 。 黃 武 三年 卒 , 在 郡 三 十 一 年 , 年 六 十 九 。 4 h0 I5 s3 {0 o. `1 o& b( N

0 ~* X: h" W6 `2 t, f: `! i    子 才 , 素 為 校 尉 領 兵 , 既 嗣 父爵 , 遷 偏 將 軍 。 〔一 〕 才 弟 紀 , 權 以策 女 妻 之 , 亦 以 校 尉 領 兵 。 紀 弟 緯、萬 歲 , 皆 早 夭 。 才 子 琬 , 襲 爵 為 將, 至 鎮 西 將 軍 。
) x6 y- X  [1 f% w
# Y' m- n& V) l" e) G〔 一 〕   吳 書 曰 : 才 字君 業 , 為 人 精敏 , 善 騎 射 , 權 愛 異 之, 常 侍 從 游 戲 。 少 以 父 任 為 武 衛校 尉, 領 兵 隨 從 征 伐 , 屢 有 功 捷 。 本 郡 議者 以 才 少 處 榮貴 , 未 留 意 於 鄉 黨 , 才乃 歎 曰 : 「 我 初 為 將 , 謂 跨 馬 蹈敵 ,當 身 履 鋒 , 足 以 揚 名 , 不 知 鄉 黨 復 追跡 其 舉 措 乎 !」 於 是 更 折 節 為 恭 , 留意 於 賓 客 , 輕 財 尚 義 , 施 不 望 報, 又學 兵 法 , 名 聲 始 聞 於 遠 近 。 會 疾 卒 。 1 q  u* I0 y" J+ u0 e2 Y
: N; Y# L1 C* y! b; j, p: t
    朱 然 字 義 封 , 治 姊 子 也 , 本 姓施 氏 。 初 治 未 有 子, 然 年 十 三 , 乃 啟策 乞 以 為 嗣 。 策 命 丹 楊 郡 以 羊 酒 召然, 然 到 吳 , 策 優 以 禮 賀 。
4 n( G# R1 ]8 [  E% U
: w! B- y$ \, [4 i! n$ n    然 嘗 與 權 同 學 書 , 結 恩 愛 。 至權 統 事 , 以 然 為 餘姚 長 , 時 年 十 九 。後 遷 山 陰 令 , 加 折 衝 校 尉 , 督 五 縣。權 奇 其 能 , 分 丹 楊 為 臨 川 郡 , 然 為太 守 , 〔 一 〕 授 兵 二千 人 。 會 山 賊 盛起 , 然 平 討 , 旬 月 而 定 。 曹 公 出 濡 須,然 備 大 塢 及 三 關 屯 , 拜 偏 將 軍 。 建安 二 十 四 年 , 從 討 關羽 , 別 與 潘 璋 到臨 沮 禽 羽 , 遷 昭 武 將 軍 , 封 西 安 鄉 侯。 6 L# T+ @3 Y  W8 o0 m

1 Z$ O+ E7 p* V; j〔 一 〕   臣 松 之 案 : 此郡 尋 罷 , 非 今臨 川 郡 。 : B% p% |& G4 D; \+ K1 O5 Z; d5 f- e
8 g. A) A9 n# Z
    虎 威 將 軍 呂 蒙 病 篤 , 權 問 曰 :「 卿 如 不 起 , 誰 可代 者 ? 」 蒙 對 曰 :「 朱 然 膽 守 有 餘 , 愚 以 為 可 任 。 」蒙卒 , 權 假 然 節 , 鎮 江 陵 。 黃 武 元 年, 劉 備 舉 兵 攻 宜 都 ,然 督 五 千 人 與 陸遜 并 力 拒 備 。 然 別 攻 破 備 前 鋒 , 斷 其後道 , 備 遂 破 走 。 拜 征 北 將 軍 , 封 永安 侯 。 " m1 C( ]5 Z5 M5 s- {; J; P
" l7 q# H  `3 N, Z
    魏 遣 曹 真 、 夏 侯 尚 、 張 郃 等 攻江 陵 , 魏 文 帝 自 住宛 , 為 其 勢 援 , 連屯 圍 城 。 權 遣 將 軍 孫 盛 督 萬 人 備 州上, 立 圍 塢 , 為 然 外 救 。 郃 渡 兵 攻 盛, 盛 不 能 拒 , 即 時 卻退 , 郃 據 州 上 圍守 , 然 中 外 斷 絕 。 權 遣 潘 璋 、 楊 粲 等解〔 圍 〕 而 圍 不 解 。 時 然 城 中 兵 多 腫病 , 堪 戰 者 裁 五 千 人。 真 等 起 土 山 ,鑿 地 道 , 立 樓 櫓 , 臨 城 弓 矢 雨 注 , 將士皆 失 色 , 然 晏 如 而 無 恐 意 , 方 厲 吏士 , 伺 閒 隙 攻 破 兩 屯。 魏 攻 圍 然 凡 六月 日 , 未 退 。 江 陵 令 姚 泰 領 兵 備 城 北門, 見 外 兵 盛 , 城 中 人 少 , 穀 食 欲 盡, 因 與 敵 交 通 , 謀 為內 應 。 垂 發 , 事覺 , 然 治 戮 泰 。 尚 等 不 能 克 , 乃 徹 攻退還 。 由 是 然 名 震 於 敵 國 , 改 封 當 陽侯 。 1 F* d) |7 G; f$ k5 ~! [  n  H" V

  g* ]" t% o; L$ D' M- w% v4 F    六 年 , 權 自 率 眾 攻 石 陽 , 及 至旋 師 , 潘 璋 斷 後 。夜 出 錯 亂 , 敵 追 擊璋 , 璋 不 能 禁 。 然 即 還 住 拒 敵 , 使前船 得 引 極 遠 , 徐 乃 後 發 。 黃 龍 元 年, 拜 車 騎 將 軍 、 右 護軍 , 領 兗 州 牧 。頃 之 , 以 兗 州 在 蜀 分 , 解 牧 職 。
$ _0 ~9 Q5 V7 R0 [! x' Y% a8 h4 R9 a% K
    嘉 禾 三 年 , 權 與 蜀 克 期 大 舉 ,權 自 向 新 城 , 然 與全 琮 各 受 斧 鉞 , 為左 右 督 。 會 吏 士 疾 病 , 故 未 攻 而 退 。
( n' r" l  I4 t: ]
, B) p2 b% g& o  ^6 y" G    赤 烏 五 年 , 征 柤 中 , 〔 一 〕 魏將 蒲 忠 、 胡 質 各 將數 千 人 , 忠 要 遮 險隘 , 圖 斷 然 後 , 質 為 忠 繼 援 。 時 然所督 兵 將 先 四 出 , 聞 問 不 暇 收 合 , 便將 帳 下 見 兵 八 百 人 逆掩 。 忠 戰 不 利 ,質 等 皆 退 。 〔 二 〕 九 年 , 復 征 柤 中 ,魏將 李 興 等 聞 然 深 入 , 率 步 騎 六 千 斷然 後 道 , 然 夜 出 逆 之, 軍 以 勝 反 。 先是 , 歸 義 馬 茂 懷 姦 , 覺 誅 , 權 深 忿 之。然 臨 行 上 疏 曰 : 「 馬 茂 小 子 , 敢 負恩 養 。 臣 今 奉 天 威 ,事 蒙 克 捷 , 欲 令所 獲 , 震 耀 遠 近 , 方 舟 塞 江 , 使 足 可觀, 以 解 上 下 之 忿 。 惟 陛 下 識 臣 先 言, 責 臣 後 效 。 」 權 時抑 表 不 出 。 然 既獻 捷 , 群 臣 上 賀 , 權 乃 舉 酒 作 樂 , 而出然 表 曰 : 「 此 家 前 初 有 表 , 孤 以 為難 必 , 今 果 如 其 言 ,可 謂 明 於 見 事 也。 」 遣 使 拜 然 為 左 大 司 馬 、 右 軍 師 。 4 s8 P* F- S' w4 H+ z; s/ g

. W* A" I8 e, F. F4 Z: M〔 一 〕   襄 陽 記 曰 : 柤音 如 租 稅 之 租。 柤 中 在 上 黃 界 , 去 襄陽 一 百 五 十 里 。 魏 時 夷 王 梅 敷 兄弟 三人 , 部 曲 萬 餘 家 屯 此 , 分 布 在 中 廬 宜城 西 山 鄢 、 沔二 谷 中 , 土 地 平 敞 , 宜桑 麻 , 有 水 陸 良 田 , 沔 南 之 膏 腴沃 壤, 謂 之 柤 中 。
, ?: V: x5 @( `1 f0 i
# x, L7 R' ]% B" B( G+ z〔 二 〕   孫 氏 異 同 評 曰: ( 魏 志 ) 〔魏 書 〕 及 江 表 傳 云 然 以景 初 元 年 、 正 始 二 年 再 出 為 寇 ,所 破胡 質 、 蒲 忠 在 景 初 元 年 。 魏 志 承 魏 書, 依 違 不 說 質等 為 然 所 破 , 而 直 云 然退 耳 。 吳 志 說 赤 烏 五 年 , 於 魏 為正 始三 年 , 魏 將 蒲 忠 與 朱 然 戰 , 忠 不 利 ,質 等 皆 退 。 按魏 少 帝 紀 及 孫 權 傳 , 是歲 並 無 事 , 當 是 陳 壽 誤 以 吳 嘉 禾六 年為 赤 烏 五 年 耳 。 0 y/ R( x% s! y
2 d7 m- [+ p& w, J. j
    然 長 不 盈 七 尺 , 氣 候 分 明 , 內行 脩 絜 , 其 所 文 采, 惟 施 軍 器 , 餘 皆質 素 。 終 日 欽 欽 , 常 在 戰 場 , 臨 急膽定 , 尤 過 絕 人 , 雖 世 無 事 , 每 朝 夕嚴 鼓 , 兵 在 營 者 , 咸行 裝 就 隊 , 以 此玩 敵 , 使 不 知 所 備 , 故 出 輒 有 功 。 諸葛瑾 子 融 、 步 騭 子 協 , 雖 各 襲 任 , 權特 復 使 然 總 為 大 督 。又 陸 遜 亦 ( 本 )〔 卒 〕 , 功 臣 名 將 存 者 惟 然 , 莫 與 比隆。 寢 疾 二 年 , 後 漸 增 篤 , 權 晝 為 減膳 , 夜 為 不 寐 , 中 使醫 藥 口 食 之 物 ,相 望 於 道 。 然 每 遣 使 表 疾 病 消 息 , 權輒召 見 , 口 自 問 訊 , 入 賜 酒 食 , 出 送布 帛 。 自 創 業 功 臣 疾病 , 權 意 之 所 鍾, 呂 蒙 、 淩 統 最 重 , 然 其 次 矣 。 年 六十八 , 赤 烏 十 二 年 卒 , 權 素 服 舉 哀 ,為 之 感 慟 。 子 績 嗣 。 % e* C9 s: ]+ V" h. q
& @! ~4 z. Q( k' K$ k
    績 字 公 緒 , 以 父 任 為 郎 , 後 拜建 忠 都 尉 。 叔 父 才卒 , 績 領 其 兵 , 隨太 常 潘 濬 討 五 溪 , 以 膽 力 稱 。 遷 偏將軍 營 下 督 , 領 盜 賊 事 , 持 法 不 傾 。魯 王 霸 注 意 交 績 , 嘗至 其 廨 , 就 之 坐, 欲 與 結 好 , 績 下 地 住 立 , 辭 而 不 當。然 卒 , 績 襲 業 , 拜 平 魏 將 軍 , 樂 鄉督 。 明 年 , 魏 征 南 將軍 王 昶 率 眾 攻 江陵 城 , 不 克 而 退 。 績 與 奮 威 將 軍 諸 葛融書 曰 : 「 昶 遠 來 疲 困 , 馬 無 所 食 ,力 屈 而 走 , 此 天 助 也。 今 追 之 力 少 ,可 引 兵 相 繼 , 吾 欲 破 之 於 前 , 足 下 乘之於 後 , 豈 一 人 之 功 哉 , 宜 同 斷 金 之義 。 」 融 答 許 績 。 績便 引 兵 及 昶 於 紀南 , 紀 南 去 城 三 十 里 , 績 先 戰 勝 而 融不進 , 績 後 失 利 。 權 深 嘉 績 , 盛 責 怒融 , 融 兄 大 將 軍 恪 貴重 , 故 融 得 不 廢。 初 績 與 恪 、 融 不 平 , 及 此 事 變 , 為隙益 甚 。 建 興 元 年 , 遷 鎮 東 將 軍 。 二年 春 , 恪 向 新 城 , 要績 并 力 , 而 留 置半 州 , 使 融 兼 其 任 。 冬 , 恪 、 融 被 害,績 復 還 樂 鄉 , 假 節 。 太 平 二 年 , 拜驃 騎 將 軍 。 孫 綝 秉 政, 大 臣 疑 貳 , 績恐 吳 必 擾 亂 , 而 中 國 乘 釁 , 乃 密 書 結蜀, 使 為 并 兼 之 慮 。 蜀 遣 右 將 軍 閻 宇將 兵 五 千 , 增 白 帝 守, 以 須 績 之 後 命。 永 安 初 , 遷 上 大 將 軍 、 都 護 督 , 自巴丘 上 迄 西 陵 。 元 興 元 年 , 就 拜 左 大司 馬 。 初 , 然 為 治 行喪 竟 , 乞 復 本 姓, 權 不 許 , 績 以 五 鳳 中 表 還 為 施 氏 ,建衡 二 年 卒 。 + J0 S6 @6 Y- @  q# W" o
/ F; I! Y8 W9 V. ?8 G+ C; M
    呂 範 字 子 衡 , 汝 南 細 陽 人 也 。少 為 縣 吏 , 有 容 觀姿 貌 。 邑 人 劉 氏 ,家 富 女 美 , 範 求 之 。 女 母 嫌 , 欲 勿與, 劉 氏 曰 : 「 觀 呂 子 衡 寧 當 久 貧 者邪 ? 」 遂 與 之 婚 。 後避 亂 壽 春 , 孫 策見 而 異 之 , 範 遂 自 委 昵 , 將 私 客 百 人歸策 。 時 太 妃 在 江 都 , 策 遣 範 迎 之 。徐 州 牧 陶 謙 謂 範 為 袁氏 覘 候 , 諷 縣 掠考 範 , 範 親 客 健 兒 篡 取 以 歸 。 時 唯 範與孫 河 常 從 策 , 跋 涉 辛 苦 , 危 難 不 避, 策 亦 親 戚 待 之 , 每與 升 堂 , 飲 宴 於太 妃 前 。
. y" j  ^8 y: E) `8 z% \7 B2 q
. X* E9 r1 C) C3 l/ ]    後 從 策 攻 破 廬 江 , 還 俱 東 渡 ,到 橫 江 、 當 利 , 破張 英 、 于 麋 , 下 小丹 楊 、 湖 孰 , 領 湖 孰 相 。 策 定 秣 陵、曲 阿 , 收 笮 融 、 劉 繇 餘 眾 , 增 範 兵二 千 , 騎 五 十 匹 。 後領 宛 陵 令 , 討 破丹 楊 賊 , 還 吳 , 遷 都 督 〔 一 〕 。 & `' m9 B  ]/ Q5 ?! ^( D1 A* s

! P9 @2 w( i: f  _+ ^〔 一 〕   江 表 傳 曰 : 策從 容 獨 與 範 棋, 範 曰 : 「 今 將 軍 事 業日 大 , 士 眾 日 盛 , 範 在 遠 , 聞 綱紀 猶有 不 整 者 , 範 願 蹔 領 都 督 , 佐 將 軍 部分 之 。 」 策 曰: 「 子 衡 , 卿 既 士 大 夫, 加 手 下 已 有 大 眾 , 立 功 於 外 ,豈 宜復 屈 小 職 , 知 軍 中 細 碎 事 乎 ! 」 範 曰: 「 不 然 。 今捨 本 土 而 託 將 軍 者 , 非為 妻 子 也 , 欲 濟 世 務 。 猶 同 舟 涉海 ,一 事 不 牢 , 即 俱 受 其 敗 。 此 亦 範 計 ,非 但 將 軍 也 。」 策 笑 , 無 以 答 。 範 出, 更 釋  , 著 蔥 褶 , 執 鞭 , 詣 閤下 啟事 , 自 稱 領 都 督 , 策 乃 授 傳 , 委 以 眾事 。 由 是 軍 中肅 睦 , 威 禁 大 行 。 / X; r) Z( b" {! Z8 K

, t2 F+ H; Q0 i0 x; N9 Z0 t2 E    是 時 下 邳 陳 瑀 自 號 吳 郡 太 守 ,住 海 西 , 與 彊 族 嚴白 虎 交 通 。 策 自 將討 虎 , 別 遣 範 與 徐 逸 攻 瑀 於 海 西 ,梟其 大 將 陳 牧 。 〔 一 〕 又 從 攻 祖 郎 於陵 陽 , 太 史 慈 於 勇 里。 七 縣 平 定 , 拜征 虜 中 郎 將 , 征 江 夏 , 還 平 鄱 陽 。 & C& T( C( a- ~2 Q9 H( g
' F- H( L6 W; I" L# a2 r! h
〔 一 〕   九 州 春 秋 曰 :初 平 三 年 , 揚州 刺 史 陳 禕 死 , 袁 術 使瑀 領 揚 州 牧 。 後 術 為 曹 公 所 敗 於封 丘, 南 人 叛 瑀 , 瑀 拒 之 。 術 走 陰 陵 , 好辭 以 下 瑀 , 瑀不 知 權 , 而 又 怯 , 不 即攻 術 。 術 於 淮 北 集 兵 向 壽 春 。 瑀懼 ,使 其 弟 公 琰 請 和 於 術 。 術 執 之 而 進 ,瑀 走 歸 下 邳 。
4 [' S1 F6 z/ s  B7 {2 O
9 Y8 Y3 ]% Z* H" Z. e( Z    策 薨 , 奔 喪 于 吳 。 後 權 復 征 江夏 , 範 與 張 昭 留 守。 2 N$ v5 |; G# z  p6 X

  w8 s0 Z/ A$ ~$ @* F% d& e    曹 公 至 赤 壁 , 與 周 瑜 等 俱 拒 破之 , 拜 裨 將 軍 , 領彭 澤 太 守 , 以 彭 澤、 柴 桑 、 歷 陽 為 奉 邑 。 劉 備 詣 京 見權, 範 密 請 留 備 。 後 遷 平 南 將 軍 , 屯柴 桑 。 3 H1 @1 y6 I$ L: M. S
% ~; r* P$ e7 P" _3 e5 ~
    權 討 關 羽 , 過 範 館 , 謂 曰 : 「昔 早 從 卿 言 , 無 此勞 也 。 今 當 上 取 之, 卿 為 我 守 建 業 。 」 權 破 羽 還 , 都武昌 , 拜 範 建 威 將 軍 , 封 宛 陵 侯 , 領丹 楊 太 守 , 治 建 業 ,督 扶 州 以 下 至 海, 轉 以 溧 陽 、 懷 安 、 寧 國 為 奉 邑 。
+ i  k+ I$ A; L" V! D7 |, j! t( v
    曹 休 、 張 遼 、 臧 霸 等 來 伐 , 範督 徐 盛 、 全 琮 、 孫韶 等 , 以 舟 師 拒 休等 於 洞 口 。 遷 前 將 軍 , 假 節 , 改 封南昌 侯 。 時 遭 大 風 , 船 人 覆 溺 , 死 者數 千 , 還 軍 , 拜 揚 州牧 。
7 d7 G) S1 k% _" w5 N, J
" c* m0 D" `% Q& @- K    性 好 威 儀 , 州 民 如 陸 遜 、 全 琮及 貴 公 子 , 皆 脩 敬虔 肅 , 不 敢 輕 脫 。其 居 處 服 飾 , 於 時 奢 靡 , 然 勤 事 奉法, 故 權 悅 其 忠 , 不 怪 其 侈 〔 一 〕 。 3 q! R$ a- l* L3 z5 T. @4 Q
9 C2 [; S7 U. z
〔 一 〕   江 表 傳 曰 : 人有 白 範 與 賀 齊奢 麗 夸 綺 , 服 飾 僭 擬 王者 , 權 曰 : 「 昔 管 仲 踰 禮 , 桓 公優 而容 之 , 無 損 於 霸 。 今 子 衡 、 公 苗 , 身無 夷 吾 之 失 ,但 其 器 械 精 好 , 舟 車 嚴整 耳 , 此 適 足 作 軍 容 , 何 損 於 治哉 ?」 告 者 乃 不 敢 復 言 。
: w+ V" l) b# ~/ u3 l+ y' g% e4 X4 f
    初 策 使 範 典 主 財 計 , 權 時 年 少, 私 從 有 求 , 範 必關 白 , 不 敢 專 許 ,當 時 以 此 見 望 。 權 守 陽 羨 長 , 有 所私用 , 策 或 料 覆 , 功 曹 周 谷 輒 為 傅 著簿 書 , 使 無 譴 問 。 權臨 時 悅 之 , 及 後統 事 , 以 範 忠 誠 , 厚 見 信 任 , 以 谷 能欺更 簿 書 , 不 用 也 。
' {* Q' \4 T- L$ O5 S& u
; E& ?5 B8 n6 z9 A! f0 u7 S% d    黃 武 七 年 , 範 遷 大 司 馬 , 印 綬未 下 , 疾 卒 。 權 素服 舉 哀 , 遣 使 者 追贈 印 綬 。 及 還 都 建 業 , 權 過 範 墓 呼曰: 「 子 衡 ! 」 言 及 流 涕 , 祀 以 太 牢。 〔 一 〕 3 |9 L# E7 \9 ~# _7 q

0 p0 r' x$ V# x* x/ W( N0 D〔 一 〕   江 表 傳 曰 : 初, 權 移 都 建 業, 大 會 將 相 文 武 , 時 謂嚴 畯 曰 : 「 孤 昔 歎 魯 子 敬 比 鄧 禹, 呂子 衡 方 吳 漢 , 閒 卿 諸 人 未 平 此 論 , 今定 云 何 ? 」 畯退 席 曰 : 「 臣 未 解 指 趣, 謂 肅 、 範 受 饒 , 褒 歎 過 實 。 」權 曰: 「 昔 鄧 仲 華 初 見 光 武 , 光 武 時 受 更始 使 , 撫 河 北, 行 大 司 馬 事 耳 , 未 有帝 王 志 也 。 禹 勸 之 以 復 漢 業 , 是禹 開初 議 之 端 矣 。 子 敬 英 爽 有 殊 略 , 孤 始與 一 語 , 便 及大 計 , 與 禹 相 似 , 故 比之 。 呂 子 衡 忠 篤 亮 直 , 性 雖 好 奢, 然以 憂 公 為 先 , 不 足 為 損 , 避 袁 術 自 歸於 兄 , 兄 作 大將 , 別 領 部 曲 , 故 憂 兄事 , 乞 為 都 督 , 辦 護 脩 整 , 加 之恪 勤, 與 吳 漢 相 類 , 故 方 之 。 皆 有 指 趣 ,非 孤 私 之 也 。」 畯 乃 服 。
8 s5 T; x' n4 E( m  M! C# ~- y5 _
; }  ]0 _3 T" j' d3 u    範 長 子 先 卒 , 次 子 據 嗣 。 據 字世 議 , 以 父 任 為 郎, 後 範 寢 疾 , 拜 副軍 校 尉 , 佐 領 軍 事 。 範 卒 , 遷 安 軍中郎 將 。 數 討 山 賊 , 諸 深 惡 劇 地 , 所擊 皆 破 。 隨 太 常 潘 濬討 五 谿 , 復 有 功。 朱 然 攻 樊 , 據 與 朱 異 破 城 外 圍 , 還拜偏 將 軍 , 入 補 馬 閑 右 部 督 , 遷 越 騎校 尉 。 太 元 元 年 , 大風 , 江 水 溢 流 ,漸 淹 城 門 , 權 使 視 水 , 獨 見 據 使 人 取大船 以 備 害 。 權 嘉 之 , 拜 盪 魏 將 軍 。權 寢 疾 , 以 據 為 太 子右 部 督 。 太 子 即位 , 拜 右 將 軍 。 魏 出 東 興 , 據 赴 討 有功。 明 年 , 孫 峻 殺 諸 葛 恪 , 遷 據 為 驃騎 將 軍 , 平 西 宮 事 。五 鳳 二 年 , 假 節, 與 峻 等 襲 壽 春 , 還 遇 魏 將 曹 珍 , 破之於 高 亭 。 太 平 元 年 , 帥 師 侵 魏 , 未及 淮 , 聞 孫 峻 死 , 以從 弟 綝 自 代 , 據大 怒 , 引 軍 還 , 欲 廢 綝 。 綝 聞 之 , 使中書 奉 詔 , 詔 文 欽 、 劉 纂 、 唐 咨 等 使取 據 , 又 遣 從 兄 ( 慮) 〔 憲 〕 以 都 下兵 逆 據 於 江 都 。 左 右 勸 據 降 魏 , 據 曰:「 恥 為 叛 臣 。 」 遂 自 殺 。 夷 三 族 。
! |( M& c! x# w# i" F3 D
, f# {- z7 {! }- l& C    朱 桓 字 休 穆 , 吳 郡 吳 人 也 。 孫權 為 將 軍 , 桓 給 事幕 府 , 除 餘 姚 長 。往 遇 疫 癘 , 穀 食 荒 貴 , 桓 分 部 良 吏,隱 親 醫 藥 , 飧 粥 相 繼 , 士 民 感 戴 之。 遷 盪 寇 校 尉 , 授 兵二 千 人 , 使 部 伍吳 、 會 二 郡 , 鳩 合 遺 散 , 期 年 之 閒 ,得萬 餘 人 。 後 丹 楊 、 鄱 陽 山 賊 蜂 起 ,攻 沒 城 郭 , 殺 略 長 吏, 處 處 屯 聚 。 桓督 領 諸 將 , 周 旋 赴 討 , 應 皆 平 定 。 稍遷裨 將 軍 , 封 新 城 亭 侯 。 , _# |. _- ~3 A. U) W: u
! M( M5 g2 R$ M, F
    後 代 周 泰 為 濡 須 督 。 黃 武 元 年, 魏 使 大 司 馬 曹 仁步 騎 數 萬 向 濡 須 ,仁 欲 以 兵 襲 取 州 上 , 偽 先 揚 聲 , 欲東攻 羨 溪 。 桓 分 兵 將 赴 羨 溪 , 既 發 ,卒 得 仁 進 軍 拒 濡 須 七十 里 問 。 桓 遣 使追 還 羨 溪 兵 , 兵 未 到 而 仁 奄 至 。 時 桓手下 及 所 部 兵 , 在 者 五 千 人 , 諸 將 業業 , 各 有 懼 心 , 桓 喻之 曰 : 「 凡 兩 軍交 對 , 勝 負 在 將 , 不 在 眾 寡 。 諸 君 聞曹仁 用 兵 行 師 , 孰 與 桓 邪 ? 兵 法 所 以稱 客 倍 而 主 人 半 者 ,謂 俱 在 平 原 , 無城 池 之 守 , 又 謂 士 眾 勇 怯 齊 等 故 耳 。今人 既 非 智 勇 , 加 其 士 卒 甚 怯 , 又 千里 步 涉 , 人 馬 罷 困 ,桓 與 諸 軍 , 共 據高 城 , 南 臨 大 江 , 北 背 山 陵 , 以 逸 待勞, 為 主 制 客 , 此 百 戰 百 勝 之 勢 也 。雖 曹 丕 自 來 , 尚 不 足憂 , 況 仁 等 邪 !」 桓 因 偃 旗 鼓 , 外 示 虛 弱 , 以 誘 致 仁。仁 果 遣 其 子 泰 攻 濡 須 城 , 分 遣 將 軍常 雕 督 諸 葛 虔 、 王 雙等 , 乘 油 船 別 襲中 洲 。 中 洲 者 , 部 曲 妻 子 所 在 也 。 仁自將 萬 人 留 橐 皋 , 復 為 泰 等 後 拒 。 桓部 兵 將 攻 取 油 船 , 或別 擊 雕 等 , 桓 等身 自 拒 泰 , 燒 營 而 退 , 遂 梟 雕 , 生 虜雙, 送 武 昌 , 臨 陳 斬 溺 , 死 者 千 餘 。權 嘉 桓 功 , 封 嘉 興 侯, 遷 奮 武 將 軍 ,領 彭 城 相 。
" @( \. k# ]! N$ ~  y4 F5 U+ X5 d- U! X" P8 {
    黃 武 七 年 , 鄱 陽 太 守 周 魴 譎 誘魏 大 司 馬 曹 休 , 休將 步 騎 十 萬 至 皖 城以 迎 魴 。 時 陸 遜 為 元 帥 , 全 琮 與 桓為左 右 督 , 各 督 三 萬 人 擊 休 。 休 知 見欺 , 當 引 軍 還 , 自 負眾 盛 , 邀 於 一 戰。 桓 進 計 曰 : 「 休 本 以 親 戚 見 任 , 非智勇 名 將 也 。 今 戰 必 敗 , 敗 必 走 , 走當 由 夾 石 、 挂 車 , 此兩 道 皆 險 阨 , 若以 萬 兵 柴 路 , 則 彼 眾 可 盡 , 而 休 可 生虜, 臣 請 將 所 部 以 斷 之 。 若 蒙 天 威 ,得 以 休 自 效 , 便 可 乘勝 長 驅 , 進 取 壽春 , 割 有 淮 南 , 以 規 許 、 洛 , 此 萬 世一時 , 不 可 失 也 。 」 權 先 與 陸 遜 議 ,遜 以 為 不 可 , 故 計 不施 行 。
0 ~% p$ l( \" o  D5 t* g6 g5 W/ o7 a; ~6 _6 d
    黃 龍 元 年 , 拜 桓 前 將 軍 , 領 青州 牧 , 假 節 。 嘉 禾六 年 , 魏 廬 江 主 簿呂 習 請 大 兵 自 迎 , 欲 開 門 為 應 。 桓與衛 將 軍 全 琮 俱 以 師 迎 。 既 至 , 事 露, 軍 當 引 還 。 城 外 有溪 水 , 去 城 一 里所 , 廣 三 十 餘 丈 , 深 者 八 九 尺 , 淺 者半之 , 諸 軍 勒 兵 渡 去 , 桓 自 斷 後 。 時廬 江 太 守 李 膺 整 嚴 兵騎 , 欲 須 諸 軍 半渡 , 因 迫 擊 之 。 及 見 桓 節 蓋 在 後 , 卒不敢 出 , 其 見 憚 如 此 。 ' e+ ?4 @# t6 @/ x- _/ B

5 H9 p5 E- n+ K$ H. ?    是 時 全 琮 為 督 , 權 又 令 偏 將 軍胡 綜 宣 傳 詔 命 , 參與 軍 事 。 琮 以 軍 出無 獲 , 議 欲 部 分 諸 將 , 有 所 掩 襲 。桓素 氣 高 , 恥 見 部 伍 , 乃 往 見 琮 , 問行 意 , 感 激 發 怒 , 與琮 校 計 。 琮 欲 自解 , 因 曰 : 「 上 自 令 胡 綜 為 督 , 綜 意以為 宜 爾 。 」 桓 愈 恚 恨 , 還 乃 使 人 呼綜 。 綜 至 軍 門 , 桓 出迎 之 , 顧 謂 左 右曰 : 「 我 縱 手 , 汝 等 各 自 去 。 」 有 一人旁 出 , 語 綜 使 還 。 桓 出 , 不 見 綜 ,知 左 右 所 為 , 因 斫 殺之 。 桓 佐 軍 進 諫, 刺 殺 佐 軍 , 遂 託 狂 發 , 詣 建 業 治 病。權 惜 其 功 能 , 故 不 罪 。 〔 一 〕 使 子異 攝 領 部 曲 , 令 醫 視護 , 數 月 復 遣 還中 洲 。 權 自 出 祖 送 , 謂 曰 : 「 今 寇 虜尚存 , 王 塗 未 一 , 孤 當 與 君 共 定 天 下, 欲 令 君 督 五 萬 人 專當 一 面 , 以 圖 進取 , 想 君 疾 未 復 發 也 。 」 桓 曰 : 「 天授陛 下 聖 姿 , 當 君 臨 四 海 , 猥 重 任 臣, 以 除 姦 逆 , 臣 疾 當自 愈 。 」 〔 二 〕   z, Z! }& ?- N$ e: q8 Y0 f, d; G

% ~$ l' y  u! T6 C9 E% m7 F! ^〔 一 〕   孫 盛 曰 : 書 云臣 無 作 威 作 福, 作 威 作 福 , 則 凶 于 而家 , 害 于 而 國 。 桓 之 賊 忍 , 殆 虎狼 也, 人 君 且 猶 不 可 , 況 將 相 乎 ? 語 曰 ,得 一 夫 而 失 一國 , 縱 罪 虧 刑 , 失 孰 大焉 !
. G* o3 r; U4 |: K" v; |! c
2 U$ r: k0 v1 ]6 a- D6 X) V3 y+ z# o〔 二 〕   吳 錄 曰 : 桓 奉觴 曰 : 「 臣 當遠 去 , 願 一 捋 陛 下 鬚 ,無 所 復 恨 。 」 權 馮 几 前 席 , 桓 進前 捋鬚 曰 : 「 臣 今 日 真 可 謂 捋 虎 鬚 也 。 」權 大 笑 。 # {3 r" ]# P/ d7 t5 D

3 J/ M- ]7 [( s. N7 Z+ X& @    桓 性 護 前 , 恥 為 人 下 , 每 臨 敵交 戰 , 節 度 不 得 自由 , 輒 嗔 恚 憤 激 。然 輕 財 貴 義 , 兼 以 彊 識 , 與 人 一 面,數 十 年 不 忘 , 部 曲 萬 口 , 妻 子 盡 識之 。 愛 養 吏 士 , 贍 護六 親 , 俸 祿 產 業, 皆 與 共 分 。 及 桓 疾 困 , 舉 營 憂 戚 。年六 十 二 , 赤 烏 元 年 卒 。 吏 士 男 女 ,無 不 號 慕 。 又 家 無 餘財 , 權 賜 鹽 五 千斛 以 周 喪 事 。 子 異 嗣 。
7 j3 u5 j4 v' F. ?- f5 Y
. D) ]0 x* b6 p8 L9 |! g    異 字 季 文 , 以 父 任 除 郎 , 〔 一〕 後 拜 騎 都 尉 , 代桓 領 兵 。 赤 烏 四 年, 隨 朱 然 攻 魏 樊 城 , 建 計 破 其 外 圍,還 拜 偏 將 軍 。 魏 廬 江 太 守 文 欽 營 住六 安 , 多 設 屯 砦 , 置諸 道 要 , 以 招 誘亡 叛 , 為 邊 寇 害 。 異 乃 身 率 其 手 下 二千人 , 掩 破 欽 七 屯 , 斬 首 數 百 , 遷 揚武 將 軍 。 權 與 論 攻 戰, 辭 對 稱 意 。 權謂 異 從 父 驃 騎 將 軍 據 曰 : 「 本 知 季 文( ) 〔 膽 〕 定 , 見 之 復 過 所 聞 。 」十 三 年 , 文 欽 詐 降 ,密 書 與 異 , 欲 令自 迎 。 異 表 呈 欽 書 , 因 陳 其 偽 , 不 可便迎 。 權 詔 曰 : 「 方 今 北 土 未 一 , 欽云 欲 歸 命 , 宜 且 迎 之。 若 嫌 其 有 譎 者, 但 當 設 計 網 以 羅 之 , 盛 重 兵 以 防 之耳。 」 乃 遣 呂 據 督 二 萬 人 , 與 異 并 力, 至 北 界 , 欽 果 不 降。 建 興 元 年 , 遷鎮 南 將 軍 。 是 歲 魏 遣 胡 遵 、 諸 葛 誕 等出東 興 , 異 督 水 軍 攻 浮 梁 , 壞 之 , 魏軍 大 破 。 〔 二 〕 太 平二 年 , 假 節 , 為大 都 督 , 救 壽 春 圍 , 不 解 。 還 軍 , 為孫綝 所 枉 害 。 〔 三 〕
. G9 _. H% m* }1 Q3 F
. N. `6 ^9 ~, W5 j+ r/ ^〔 一 〕   文 士 傳 曰 : 張惇 子 純 與 張 儼及 異 俱 童 少 , 往 見 驃 騎將 軍 朱 據 。 據 聞 三 人 才 名 , 欲 試之 ,告 曰 : 「 老 鄙 相 聞 , 飢 渴 甚 矣 。 夫 騕 以 迅 驟 為 功, 鷹 隼 以 輕 疾 為 妙 , 其為 吾 各 賦 一 物 , 然 後 乃 坐 。 」 儼乃 賦犬 曰 : 「 守 則 有 威 , 出 則 有 獲 , 韓 盧、 宋 鵲 , 書 名竹 帛 。 」 純 賦 席 曰 : 「席 以 冬 設 , 簟 為 夏 施 , 揖 讓 而 坐, 君子 攸 宜 。 」 異 賦 弩 曰 : 「 南 嶽 之 幹 ,鍾 山 之 銅 , 應機 命 中 , 獲 隼 高 墉 。 」三 人 各 隨 其 目 所 見 而 賦 之 , 皆 成而 後坐 , 據 大 歡 悅 。 ' @$ \0 Q5 Y/ O$ C
+ |2 K6 A: H: \
〔 二 〕   吳 書 曰 : 異 又隨 諸 葛 恪 圍 新城 , 城 既 不 拔 , 異 等 皆言 宜 速 還 豫 章 , 襲 石 頭 城 , 不 過數 日可 拔 。 恪 以 書 曉 異 , 異 投 書 於 地 曰 :「 不 用 我 計 ,而 用 傒 子 言 ! 」 恪 大 怒, 立 奪 其 兵 , 遂 廢 還 建 業 。
7 c5 g. V% t& L! ?) @" n+ Q. q1 o/ `5 v* ?
〔 三 〕   吳 書 曰 : 綝 要異 相 見 , 將 往, 恐 陸 抗 止 之 , 異 曰 :「 子 通 , 家 人 耳 , 當 何 所 疑 乎 !」 遂往 。 綝 使 力 人 於 坐 上 取 之 。 異 曰 : 「我 吳 國 忠 臣 ,有 何 罪 乎 ? 」 乃 拉 殺 之。
& n$ M/ g# J- t0 I7 B; i* ?
) ~3 b" c% m# ?( d# m& F5 s    評 曰 : 朱 治 、 呂 範 以 舊 臣 任 用, 朱 然 、 朱 桓 以 勇烈 著 聞 , 呂 據 、 朱異 、 施 績 咸 有 將 領 之 才 , 克 紹 堂 構。若 範 、 桓 之 越 隘 , 得 以 吉 終 , 至 於據 、 異 無 此 之 尤 而 反罹 殃 者 , 所 遇 之時 殊 也 。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4 05:26 PM

孫權
) l: b8 Q  x2 g/ v) B) ^4 k+ B1 j# Z7 r& y; c  |
孫權(182-252),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次子,孫策之弟。建安五年(200年)孫策死後繼任統領江東諸郡。曹操進攻荊州,他與劉備聯合,在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曹操退回北方後,他又與劉備爭奪荊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乘荊州關羽北上伐曹魏襄樊之機,派呂蒙、陸遜偷襲荊州,並殺死回援荊州的關羽。此舉令劉備興兵伐吳。權遣陸遜於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後來由於北方曹魏的壓力和蜀漢放棄奪回荊州,孫權和蜀漢又重歸於好,共同對付曹魏。公元229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稱帝,國號吳,不久又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死後被追尊為大皇帝,史稱吳大帝。孫權統治江東五十餘年期間,江南地區的經濟、文化都有長足的發展。 但是......可惜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4 05:29 PM

孫策
% L. B- Q, W4 L# T
3 P* f' V* {8 ?/ V! V 孫策(175-200),字伯符,孫堅之長子。少居江淮間,頗有聲望。堅死,從袁術,不得志。興平二年(195年),率其父所部千餘人渡江,攻揚州刺史劉繇、會稽太守王朗諸部。策善用兵,軍紀嚴明,得周瑜等地方豪族支持,先後攻佔吳、會稽等郡。建安二年(197年),袁術稱帝,策奉漢帝詔討之。拜討逆將軍,封吳侯。四年術死,策攻敗廬江太守劉勳,得術、勳兵兩萬餘,遂統一江東,割據東南。後為仇家刺殺,臨終囑弟權繼承其事業。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4 05:29 PM

孫堅 . ^; V( ~2 w( M4 y, a
/ \2 {6 ]' v$ P2 J& \4 U
孫堅(155-191),字文台,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中平元年(184年)率千餘人跟隨朱鎮壓黃巾起事,官長沙太守,後積功封烏程侯。董卓專權,堅兼併荊州刺史和南陽太守兩支力量,參加反董聯軍,多次取勝,為卓所忌。初平二年(191年)攻克洛陽,擊走呂布,得漢帝傳國璽。當年堅奉袁術命攻荊州劉表,為表部將黃祖的士兵射死。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4 05:30 PM

董卓
& z/ R' _7 C4 Q; Q. C, z4 T5 e  J$ X
董卓(?-192,),字仲穎,隴西臨洮(今甘肅山民縣)人,性殘忍而有謀斷。早年與羌中豪帥相交往,以健俠知名當時。後為州兵馬椽,駐守邊塞。桓帝末詔良家子為羽林郎,從中郎將張奐為軍馬,再拜郎中,累遷西域戊己校尉、并州刺史、河東太守。中平元年(184年)北地先零羌、湟中義從胡和金城人邊章、韓遂乘中原黃巾起事舉兵反,董卓先後以東中郎將、中郎將、破虜將軍等身分奉命鎮壓,雖屢戰屢北,手中已握有重兵。憑藉手中兵權,在靈帝歿後乘機入京專權。又廢少帝,立獻帝,進位至相國。董卓縱兵大肆誅殺劫掠,京城人人自危。初平元年(190年)袁紹等興兵討卓,卓挾獻帝自洛陽遷都長安。次年自稱太師。三年,司徒王允設計聯絡董卓親信呂布,使其殺董卓。卓全家被誅滅。
作者: derek23    時間: 2005-12-4 06:16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BOYDWAN at 2005-12-4 05:14 PM:% d5 W* n* [: f; l" D& `9 V4 R8 h
為鼓勵151515 & derek23' o8 A" q% I" }2 Q4 a  d7 L( d
每人+5~
3 `& d* z4 p$ N+ V
5 @! w# p& z7 o4 ?+ B9 C! b7 b
thz you,繼續努力....
作者: derek23    時間: 2005-12-4 06:17 PM

三國演義的'出生'歷程" r3 n9 k$ u4 X2 w3 ]- u5 k0 L
0 U2 z! B" K7 K, d! K
' D! U& A) D! z
演義這種體裁的歷史小說,是從宋代的'講史'演進而來.當時,有很多人從事'說書'這種'行業'.說書這風氣相信是在宋仁宗時期開始的.人們因為生活閒逸,於是便開始出現這種'講故事'的行業.這些'說書先生'以'話本'作為基礎.但可惜有關三國的話本,現在己經看不到了' w6 Z; Q5 ~7 G7 ]6 _

6 f" D/ I; t# N- l. W到了元朝,雜劇十分流行,其中有關三國的故事就十分多.根據元人鍾嗣成和明人朱權的考究的雜劇名目中,至少有十九種之多.其中現存<單刀會>、<襄陽會>、<戰呂布>、<隔江鬥智>、<千里獨行>、<博望燒屯>、<連環計>等,情節都和三國演義相去不遠.可見在三國演義面世之前,孔明、關羽等已被'聖人化',並非全因三國演義造成.
' k7 v; b+ i: M- e& I. G8 C
- B9 t9 b4 T! f$ u. C6 G除了上面所說的戲本之外,最近發現的新安虞氏所<全相三國志平話>,是元朝至治年間(1321-1323)所行的,可說是三國演義的雛型.全書三卷,分上下兩欄,上欄是畫,下欄是文.平話的本文,就是由黃巾之亂始,至晉一統終.這格式為後來的三國演義定下模子.但平話的文字拙劣,文化不高,別字甚多,如'糜竺'寫作'梅竹','街亭'寫作'皆亭'.因此,<平話>沒有文學價值可言,也不為上流士大夫階層所接受.6 ^: h, r. }4 _, D) c

/ X8 w  v& X" f把<三國志平話>加以改編,而寫成一本雅俗共賞的歷史小說,是羅貫中.羅氏是元末明初的人.本名羅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太原人.他把那些言辭鄙謬,上流社會看不起的平話,改編成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文字.一方面保留了大量正史史料,又加入了不少野史故事,使<三國演義>生色不少.既使中下階層人士明白,也為上流社會接受.
) [" T3 x' \: N8 K, i# N8 c
! }7 h: x3 }& J0 R) j9 T現存<三國志通俗演義>即,<三國演義>最早的版本,是明孝宗弘治甲寅年(1494)的本,一共有24卷,每卷10節.現行的三國演義,是清初毛宗岡重行編訂的.毛宗岡字序始,是金聖嘆的門徒.和父親毛綸合力評改<三國演義>.於康熙初年間(1666-1686)成書,就是現時流通的120回<三國演義>.
作者: derek23    時間: 2005-12-4 06:19 PM

劉備這奸人!!!# ?3 \' ~2 Z4 p3 E

: U) @* g) L( z, }; b2 D) Q所謂的歷史建立在證據之上,文學創作依據歷史題材,並不表示創作內容必定符合史實,以金庸小說為例,背景從天龍八部的北宋到射雕三部曲的南宋、元末,或是延續某歷史人物後代發揮故事,但是前提在結果不變。文學和史學是不同的,文學主要在抒發情感,古人說「文以在道」,但不能引起人們感情上共鳴的還是文學嗎?而史學要求的根本是天秤的另一端,可以平衡文學發展,但不能限制文學。
2 e$ |/ U: K  ]6 P: h7 q7 _( K: `! M9 y; u& W& {- ^9 N$ }% F
黃易寫大唐為什麼難以收尾、草草收場,原因在於不能背離史實的結局,而又要入情入理。我在武俠小說討論版看到很多人以為南宋末年守襄陽的是郭靖咧,基本上,這在文學的成就上是非常成功的,但並不表示背離了史實。事實上絕大多數人在意的不是守襄陽的是誰,而是描寫這樣一個架構在歷史上的虛構人物心理、經歷、和遭遇,引起認同。; U4 D& |* }2 T& r

' {" h1 ]5 v4 T* U在歷史版上,有位前輩說的很好。
- @; f6 U  q5 e" O: _-- 2 c! h1 A6 n; _8 [  s; u0 q0 {+ x
《三國演義》是藝術小說,用「記載」語不很恰當;「這樣誤虛為實,視假為真,不僅不能看作是缺陷,恰恰相反,是文學創作成功的表現,正是《三國演義》的作者充分發揮文學特點所取得的效果的表現。」所謂被「騙」不僅不公平,還反而凸顯身為文學讀者的智慧不足。「我們知道,文學與史學,是兩門不同的學科」,「拋開文學的特點,用史學的尺度去要求文學,這樣的文學批評對於人們閱讀和欣賞《三國演義》有害無益。它才是真正會混淆視聽。」& I6 R2 h  n, D0 s% {8 Y
$ l3 _$ r* F6 }& I4 K
書海浩瀚難以遍讀,很建議熟悉《三國演義》的各位朋友走趟貴校圖書館,找找丘振聲先生《三國演義縱橫談》(曉園出版社),不僅能由此了解文學與史實出入,更能保持對於《三國演義》的健康情感。
作者: derek23    時間: 2005-12-4 06:21 PM

三國演義 不是羅貫中寫的? " U2 {4 m6 A4 \0 v. D
( Y+ }# G# U  O5 k* n9 m6 _

8 R4 I; @& s; j. G% ~. l6 `
, |# L7 i! s6 ~& @ 本報特約撰述張晨/上海特稿
$ t$ ^' {! @/ O8 D# A* c5 D  D( q長久以來,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領域中一般都認為: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的開山之作-「三國演義」的作者是明末清初人羅貫中,明朝嘉靖元年修髯子張尚德刊刻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是該書最早的刻本。然而,北京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張志和博士經過十四年的研究,最近以大量的證據材料首次提出:「三國演義」的真正作者並非出生於北方的羅貫中,而是從北宋到明朝中葉約五百年間的「演義家(即說書藝人)」,最初的寫定者也是南方人。而「三國演義」最早的刻本是比嘉靖刻本早二十多年的黃正甫刊本。馮其庸、啟功等大陸著名學者對張志和的觀點表示了初步的肯定。
& f. P" K5 H: m6 Q+ g# R  張志和介紹說,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的說法來自於明嘉靖刻本,上有「後學羅本貫中編次」的字樣。海內外現存三十餘種各類刻本的「三國演義」,學術界公認嘉靖刊本是「三國演義」最早的刻本。但事實上,嘉靖刻本並非是「三國演義」最早的刻本。8 k0 v( Z' U1 o6 e
 張志和對「三國演義」的研究始於一九八六年。一九九二年起又對留存在大陸各圖書館內的所有「三國演義」版本進行了全面調查,取得大量的第一手證據材料。調查的關鍵突破口是在北京國家圖書館查到了一部明代插圖孤本黃正甫刊二十卷「三國演義」。通過詳細的考校,並從書中的詩詞、注釋、故事敘述、文字運用等各個方面與嘉靖本進行了對勘比較,發現並證明這個黃正甫刊本的刊刻時間實際上比嘉靖本早二十多年。這就是說,根據張志和的研究,「三國演義」的最早的版本是黃正甫刊本,而非原來學術界所公認的嘉精刻本。更值得關注的是,在黃正甫刊本中,自始至終都沒有提到該書的作者為何許人。5 \8 k, G7 u& j8 h! h  M( V
 張志和說,羅貫中生活在元末明初,而「三國演義」的最早刻本出現在明朝中葉,這近二百年間該書竟未見於任何記載,這小說史上的空白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張志和說他考察了自元末明初到明中期近二百年間小說的發展,並從「永樂大典」等有關文獻中找到了大量證據,可以證明羅貫中生活的那個年代還無法產生「三國演義」這樣的作品。張志和說在元末明初,三國故事還不夠成熟,許多故事還沒有定型,與明中葉以後的三國故事相去甚遠。憑羅貫中一個人的智慧是無論如何也編寫不出「三國演義」那麼多精彩的故事的。' Q. ]5 A7 t# w. g  e: A, z
 張志和認為,嘉靖刻本說「三國演義」是羅貫中所編次,完全有可能是書商為了售書獲利而偽託的。假若偽託本朝作家,明眼人一眼便能看穿,所以便偽託近二百年前的前朝作家。不過,細心考察,還是可以發現破綻。嘉靖本「三國演義」前面有一篇蔣大器的「序」,但序中卻將羅貫中的籍貫「太原」誤寫為「東原」;此外,又將三國所敘的史事的時間搞錯,由一一三年錯寫為九十七年,可見作序者對羅貫中也並不十分了解。明初「錄鬼簿續編」的作者與羅貫中有過交往,據該書記載,羅貫中「樂府隱語極為清新」,寫過二種雜劇。但是根本沒有提到他創作「三國演義」等小說。怎麼到了近二百年後的明中葉,羅貫中竟成了一個天才的小說家?
+ D: i; E- N! Z  O1 o# Q 張志和認為,「三國演義」是從北宋到明中葉的一代又一代說書藝人在口耳相傳過程中豐富和完善起來的。到了明朝中葉,整個三國故事基本完善定型,有眼光的書商看到了其中的商機,便與某個熟悉三國故事的文人連手,參閱「資治通鑑」等史書,對這些三國故事進行系統的整理,寫成了這部「通俗演義」式的「三國志傳」,然後付梓刊印。但是,最初的寫定者是南方人而不是像羅貫中這樣的北方人。這可以從黃正甫刊本中的語言風格中看出。
  m+ o" q" I! n. _' V+ o5 | 張志和透露,目前他已經寫作和發表了有關「三國演義」的十多篇長篇學術論文(包括博士論文),對「三國演義」的研究不斷在深化。黃正甫刊本「三國演義」經他整理校訂,已於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首次出版,這就為學術界今後進一步研究「三國演義」及其作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版本。-------中時電子報.90.01.20
作者: derek23    時間: 2005-12-4 06:22 PM

三國演義中有哪些內容和人物是虛構的
$ r& @+ ^4 k& X9 a9 x/ W# ]$ _( k; v$ K* k' i4 w+ ^% @

  ?! s, m* f( N+ b: ^! W  U+ M7 W! l" P! _
1張飛字益德,非翼德
$ p( [+ G4 Z  b2 e% H1 q
: g) v" i1 r7 Y& d- C6 S* N2華雄被孫堅所斬殺,非關羽溫酒斬華雄4 H% v. I" [  ?8 B% H
% V9 _: [  P7 ~) k: b
3馬超為報父仇而反曹?. _0 T3 Z4 u' t* C
馬超起兵反曹,馬騰﹝當時在長安任官﹞因此被曹操所殺,非曹操殺馬騰,馬超為報父仇而起兵。兩者因果顛倒。馬超不顧爹娘死活而起兵?請看詳細的前因後果:
2 o' ]( H/ y3 _3 j西元208年曹操欲南征﹝即討伐劉表等,十一月在赤壁
% Q; M, x' p# `6 i大敗而回﹞。為了怕馬騰搗亂,於是勸誘他到中央任官﹝衛尉﹞。長子馬超被任命為偏將軍,留在關中的槐里﹝陜西興平市﹞繼續帶領父親的舊部屬,馬騰家族則全部遷到鄴城。% r/ D3 t! a4 W+ @
西元211年曹操派鍾繇討伐漢中張魯,命令夏侯淵率軍& z2 P2 Z% Y! J. j8 J2 G0 ?
會師。這極可能是曹操的計謀,因為攻伐漢中,大軍須經過關中,關中諸侯必疑心而起兵反抗,高柔曾勸告曹操,曹操的智商也不可能不明瞭,所以曹操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以伐漢中為名,激誘關中起兵反抗﹞”。關中諸侯基本上受到朝廷冊封,曹操不能平白無故出兵征討。所以關中的馬超、韓遂等一如曹操所願的出兵反抗時,曹操也就名正言順的“討伐逆賊”。9月,操以離間計大敗馬、韓聯軍。
( ?6 S. ]- ]- z4 M5 t+ l4 K+ z' `4 f西元212年五月,曹操殺馬騰,屠三族﹝三族:父族、  I3 D1 D5 ]% Z8 J
母族、妻族﹞﹝此舉是為了報復馬超在去年起兵抗曹。三國演義說馬騰奉衣帶詔欲謀刺曹操被殺,不合史實﹞。
  ^. V- J  R/ E7 [' O& q4 ]西元213年馬超再度兵敗投靠張魯。張魯欲把女兒嫁給9 w4 R4 c2 N- n; A) f! L* ^" T
他,有人警告說:「有一種人連爹娘都不愛,怎能愛別人?」張魯打消念頭。- j; C2 X  h( |* t( J5 u3 z2 h
總結:馬超會起兵可說是曹操一手策劃的陰謀,所以評定馬超「不愛爹娘」實在有失公平。馬騰在正史上是一個投機份子,東漢末年時就一直叛服無常,常趁亂攻擊地方。曹操明裏推舉他到中央任官,實際上是挾持掌控他,並牽制馬超。所以馬騰將全族內遷到到曹操的地盤,就注定是悲劇上演的開始。
! _% s  Y0 S# ^! K4 v2 O. w7 ~曹操先激起馬超的反抗,再藉此誅殺馬騰三族,所以悲劇的幕後超級大導演為曹操,副導演為無知的馬騰,馬超只能算是可憐的配角。& u$ v9 u9 b9 ]' H8 x# _3 Y
4 曹操逃亡時被捉,結果中牟縣令放他走,此縣令並非陳宮。7 q' |8 W& g. h6 I3 y- Q( V

6 E; ]- @4 z& V" v" r/ M5 被醜化的周瑜、魯肅
4 S8 O/ X4 n# V% s9 H, d很多人認為三國演義中曹操被醜化得最厲害,其實周瑜所受的委屈不亞於曹操。周瑜在正史中是個各方面都很優秀的人才,甚至連相貌也一表人才;赤壁之大捷可說是他一手導演的傑作。可是三國演義為了強化孔明的智慧,把周瑜描寫成心眼狹小、工於心計的武將,把魯肅刻劃成唯唯諾諾,魯鈍且耳根軟的人物。孔明三氣周瑜在正史並沒有提到,周瑜面臨曹操數十萬大軍,非常需要劉備的二萬兵力幫助,不可能動不動就要謀殺孔明。我們在欣賞三國演義精采的情節時,也要了解歷史真實的面貌。- ]4 m: d- H* s* a: e. G: M; w* R
6 趙雲當陽救幼主
1 r1 @; Q. C0 c- p5 C; w/ a在三國演義中,趙雲﹝字子龍﹞在當陽縣長阪﹝阪字應該為土字旁,念ㄅㄢˇ。因為細明體沒這個字,所以我用阪字代替。長阪為地名,不是山丘名,三國演義說成長阪坡,是不正確的。﹞單騎衝入曹操數十萬大軍中,在懷抱阿斗﹝劉禪﹞的情況下,不但殺出重圍,還幹掉了曹軍五十多員大將,連曹操都看得目瞪口呆。這被公認為三國演義最精采的片段之一。趙子龍因為單騎救幼主這場驚天動地的個人秀,經常蟬聯三國最具魅力的英雄榜首。城主台南老家附近就有一個地方叫作子龍里,路旁有趙子龍手拿長槍、腰掛青虹劍、懷抱阿斗的騎馬大雕像,每次上下學都要看上幾眼,腦中想到「連地方都以他的名字為名」,簡直是酷的讓人忌妒。
. ^% F+ Q' ^+ |  L2 Q- Y) O2 R- Y# M現在讓我們看看正史的描述:
$ v$ ^# N! j0 Z3 ]5 v「先主﹝劉備﹞為曹公﹝曹操﹞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劉禪﹞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遷﹝昇﹞為牙門將軍。」﹝三國志趙雲傳﹞。. @/ H6 ?! C, p5 \9 ^! V; L' ^
資治通鑑只提到:
" P8 C: n$ o. s- |) ~% H* B  R有人告訴劉備說:「趙雲已經向北逃走﹝意思就是降曹﹞」劉備把手戟擲過去,說:「趙雲絕對不會拋棄我。」不久,趙雲抱著劉禪歸來。﹝柏陽版資治通鑑﹞- M% X, R) e: ?; h7 E  P. R7 X
兩本書對這一段經過都寫得很簡略,這並不令人意外,正史連決定三國鼎立的赤壁之戰經過也只是寥寥數語帶過,﹝中國史書一般都不詳述戰爭經過﹞陳壽的三國志更是以“內容簡略”出名。
7 z( O" ^" D" I6 s, P" b. w+ \7 I三國志提到趙雲因此被昇為牙門將軍,這證明他在當時的表現值得讚揚。當然,單槍匹馬衝入敵方陣營中,在重重包圍下,不但救出嬰孩,還殺了五十多名大將,似乎浪漫過了頭。三國演義的確用誇張的寫法描述這段英雄史,不過很多人包括城主在內,卻不忌諱把它當真,理由如下:0 T% m! N' ~0 \. m2 }6 D
1. 趙雲武藝過人,人盡皆知﹝正史提到:孔明第一次北伐失利撤退,趙雲在子午谷走在部隊後面親自斷後,軍資因此幾乎沒有任何損失﹞。即使在懷抱阿斗的情況下,殺了五十幾員魏將並不誇張。& h4 ]1 {+ x2 L# c
2. 曹操率數十萬大軍南征,但是只以五千輕騎日夜追殺劉備部隊,兩軍相遇,劉備潰逃,曹操軍隊掠奪被丟棄的軍資和俘虜隨軍南逃的百姓,所以各部隊各自為政,亂成一團。趙雲如果是衝入數十萬軍容嚴整的敵軍,又能安然逃脫,那三國演義百分之百會被城主歸類為科幻小說。如果對方是有如土匪到處掠奪,散成一片的五千兵馬,趙雲單騎救主,又能轟轟烈烈地安返,就一點也不誇張了。( T+ b& s9 F* E$ f4 O: _+ W
順便提一提此段劇情的相關人物:( o# S/ ]4 \2 {/ Y% q8 I% y5 d0 M
7 徐庶降曹的原因
2 E: k; F* \0 q/ b徐庶的母親在當陽也被俘虜,於是指著心向劉備說:「我和將軍共建霸業,全靠此方寸之地。而今娘親失蹤,方寸已亂﹝成語:方寸大亂﹝形容內心或腦袋一團亂﹞的由來﹞,留在這裡對你沒有幫助,請就此別去。」於是投奔曹操。三國演義說徐庶因為曹操在南征之前就捉了徐庶的母親,並且偽造書信,誘騙他到曹營。這和正史不合。劉備陣營似乎很體諒徐庶的離去,諸葛亮在益州時就公開稱讚過徐庶。
# i8 p) N- w* j7 g3 b8 糜夫人傷重跳井自殺?趙雲推倒土牆蓋井?
9 p/ u8 {" K7 }- }9 O三國演義提到:糜夫人因為傷重不想連累別人,把阿斗託付給趙雲後,就投井自殺。趙雲悲傷之餘,推倒土牆掩蓋水井,以免糜夫人的屍體受辱。正史記載劉備兩個老婆﹝指甘夫人和糜夫人,孫權之妹是在赤壁戰後才過門﹞在當陽皆安然無恙。所以也沒有趙雲推倒土牆蓋井之事。7 j9 f9 v2 _. }' W
9 張飛在長阪橋揚威?
8 W: r2 _  F4 {' S張飛在長阪據水斷橋﹝拆除橋樑,據守河岸﹞,曹操大軍因畏懼而不敢前進。這一段在正史有記載。不過三國演義提到:張飛在橋上大吼,曹軍夏候傑因此肝膽俱裂被嚇死。這當然是小說的誇張寫法,以常理來推斷是不太可能。現在的長阪並沒有叫做長阪橋的橋樑,所以張飛據守的橋梁應該是座名不見經傳的小橋樑。
- X0 s! s' V8 I- |( E7 ^10 小丑蔣幹的真面目
$ h5 t% T- g& O蔣幹絕非三國演義所描述的那樣痴呆,還被周瑜耍的團團轉。正史中的蔣幹以辯才聞名當時,是個人才,又和周瑜是老友,所以曹操派他過江當說客。周瑜明瞭他的來意,於是展示美麗的侍女,珍貴的的寶物給他看,並且說:「大丈夫處事,遇知己之主,外託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必行,計必從,禍福共之,假使蘇秦、張儀、陸賈、酈生復出,口若懸河、舌如利刃,安能動我心哉?」蔣幹一直微笑,不說一句和政治有關的話。回去後報告曹操,說周瑜志向遠大,不是言語所能動搖。演義描述蔣幹當說客不成,反而中計,使得曹操誤殺蔡瑁、張允。這不合史實。
' |8 a+ }8 S& m. L5 |11 張飛怒鞭督郵?0 p7 X2 M2 ^, e! G
張飛怒鞭督郵?其實真正的肇事者是劉備。讓我們看看正史的描述:先主(劉備)討黃巾賊有功,除(授與官職)安喜尉。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兩百,解綬﹝繫印章的絲帶﹞繫其頸,著馬柳(下民服裝)棄官亡命。(三國志‧先主傳)( r7 c& O; \0 \9 {  s( p
為什麼劉備要杖打督郵,最後棄官潛逃?典略有記載這件事的原因:朝廷下詔書要州郡淘汰一些因軍功而當官的小吏,劉備在黑名單裡頭。督郵到安喜縣要遣散劉備,劉備知道了便前去求見。督郵稱病不見,劉備大怒,把督郵綑綁於樹上,鞭杖百餘下,最後劉備逃亡。三國演義描寫督郵求賄不成處處刁難劉備,惹得張飛怒鞭督郵。把官場的醜、張飛的魯莽,劉備的正直,描述得絲絲入扣。雖不符合史實,不過情節舖設相當精采,生動刻劃了老實人在醜陋官場的為難和無奈。
: Y8 a$ p% g: o6 t& \12 關羽刮骨療傷﹝兼論華佗身亡年代﹞
: S( }! w) s) Z0 f8 ~4 f關羽刮骨療傷時面不改色的事蹟,在正史裡頭有記載。正史並未言明是誰幫他刮骨療傷,也沒說關羽何時中毒箭使手臂受傷。如果依三國演義情節,關羽是在北伐攻打樊城時受傷,那肯定不是華佗幫他刮骨療傷,因為那個時候華佗已經不在人世間。三國志正史記載:曹操的愛子曹沖病危時,曹操一直懊惱不該殺死華佗,使愛子無人可救。曹沖死於西元208年,所以華佗早在西元208年以前就不在人世間了。關羽是在西元219年北伐,華佗至少已死了十幾年。同樣的道理,曹操死於西元220年,三國演義說曹操在病危時殺了華佗。也不符合史實。
: B  p0 `" r2 c1 X+ P  P# _另據程喜霖【華陀之死及其生卒年】,華佗死於西元208年,享年六十七。 ' h' V0 G+ G3 x+ ?
13 蜀漢有五虎將嗎 ?﹝再次評論趙雲﹞
) f0 V# L/ l) q3 d正史從未提到蜀漢有五虎將。劉備打敗曹操,佔有漢中後,封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各為前、右、左、後將軍,魏延為漢中太守,趙雲並未並列其中。三國演義說趙雲也被任命為中將軍,與關、張、馬、黃合稱為五虎將,並不符合史實。趙雲的地位類似曹操的許褚,皆為君王的侍衛官和禁軍的隊長,這種職位當然是受到君王極端信賴的人才足以擔任,不過也由於職位性質,統領大軍出外打仗的機率自然大為減少,更不用談立戰功升官了。趙雲少有統領大軍的機會,所以也就難以評論他的領兵作戰才能。不過從正史和野史來推斷,趙雲的政治思維相當不錯,打仗有勇有謀,個性上又沒有關、張 二人令人不敢恭維的缺陷,劉備非常信賴他也是無庸置疑的,劉備臨終時,趙雲是極少數被扥孤的人選之一。
1 u1 o" y- e, S/ B這樣一位好人才,難怪三國演義會極力美化他,還幫他升官實際上趙雲官位並不高,年紀也比劉備還大﹝項羽和劉邦也有同樣的情況。劉邦比項羽老了幾十歲,但是在戲劇中,項羽反而成為滿臉鬍子的老生,劉邦變成白面小生﹞,都無損中國人對他的敬仰。
* [+ ~3 |; a9 h2 ?& l% Z順帶一提,雖然蜀國沒有五虎將,但魏國反而是有的。 是哪五位?答案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被列為五虎將之中,可說是武將至高的榮譽,曹操也藉此攏絡這些人才的向心力。至於夏侯惇、夏侯淵、曹仁等人,才高功高官大,與前五位相比毫不遜色,不過他們皆是曹操族人,所以曹操用不著拿五虎將之名攏絡他們。
: f* P% H+ {" q- W" q' Q, F14 曹真的真面目* i- _' Y2 m; L' o
還記得那個老是打敗仗,而且看到孔明寫的信就被氣死的曹真嗎?三國演義為了突顯孔明和曹真的接班人司馬懿的智慧,把曹真寫的一無長處。曹真果真那麼沒用嗎?實際上剛好相反,正史的曹真不但戰功彪炳,更讓諸葛亮吃了不少苦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曹真的部將張郃在街亭大敗馬謖,使情勢逆轉。曹真更精確算準了諸葛亮下次會攻陳倉,所以先派郝昭防守。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大軍就是因為屢攻不下陳倉,只好撤兵。曹真還主動率大軍想要大舉攻蜀,結果因為連續大雨造成路斷而班師。他最後是病死於洛陽,並非被諸葛亮寫信罵死。曹真的長子曹爽就真的是無能,他因為專權,最後司馬懿發動政變,曹爽兄弟慌張不知所措,他的謀士桓範因此大哭說:曹真乃一世英雄,沒想到卻生了一群蠢豬。
( {3 G0 g8 I0 f: e8 G# G) \
7 J$ X8 H' R9 D以下為武將死因和正史不合者
. ^  X4 {7 G; ^8 C( E& D( ?* g
  三國演義    史書
" d5 d9 T$ X$ j4 v' r5 z黃忠 夷陵之役時戰死 病死﹝未參加此役﹞
( o; X* q$ B! p+ Y張遼 曹丕攻吳時戰死 病死 " O+ j! G. @" X& ~7 k0 e, h! n& u
張苞 北伐時跌落溪澗而死 早夭
+ M6 Z, l0 j7 ]5 v( H/ ~+ s" u6 F5 a3 d+ _
以下人事物正史未提到或模陵兩可地記載﹝此並不表示這些人、事、物為虛構。或許是漏記、沒必要記,也許真的沒有﹞
' N4 M; `$ q: e7 W三國演義 正 史
4 q0 i. }8 J; Y0 Q7 E0 }8 L8 O# H1 `三英戰呂布 未提到
8 h2 ^* M# `0 m5 z, \# M" z貂蟬 呂布和董卓的美麗侍女私通,因此幾
" N. S6 L: s+ y9 I乎被殺,布因此叛卓。正史未提到貂蟬之
2 k/ C+ U/ W2 t7 f名。 0 l4 o. X% N. P) {6 j% J
赤兔馬 三國志呂布傳:「布有良馬曰赤兔」
2 J0 U3 C1 S4 D, z) P$ y方天畫戟、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 皆未提到 8 a; C: N) R  ?9 @  p7 |2 G4 w3 i
孔明草船借箭 未提到。不過正史有提到類似的情節:孫
: w+ J0 e/ _8 \* V權攻打合肥時座艦與曹兵相遇,船一舷受
, `( Q& l* }9 T4 x箭過多重心不穩,船將要翻覆。孫權令士
! c/ G! A* A3 k+ \+ v6 t( q6 Y兵將船倒轉使另一側亦受箭,如此兩舷受1 i, n5 a! v  P7 S% M$ q% q
力平衡,於是化危為安。 - [, S5 M' y& y' d9 S7 K( G+ ?
顏良、文醜之死 顏良確實被關羽所殺,文醜在亂軍中被+ C, q. R: J% |8 a  X- l
曹操率軍攻擊而死,應該不是被關羽所  S3 g5 e/ E# S$ n4 d& q$ }4 ?: S3 ~: A8 @
殺。
8 ]& ]% r/ W: s孔明空城計 未提到。應該是趙雲的空營計之改版。7 O* W9 y' Y  h" D" O
趙雲在漢中之戰用空營計嚇跑曹操大 : j, r  e8 d9 `- m2 i$ o/ l# Z
軍。 $ A9 I  P) }- N0 h! s' g# O, W" \
木牛、流馬 正史有提到,但未詳細說明為何物。 ) G  m, j! j& @% T
借東風 未提到。純虛構。長江地區在冬天的某
9 j! n! g9 d0 I1 p個時間吹東南風是常有的現象。 2 q0 H0 P* M1 R
八陣圖 有提到,但此乃優異的行軍佈陣之法,; w, K+ X0 P: G! h5 \8 k3 L
絕非演義所描述的奇門遁甲之術。
+ @( H7 r; U+ d% |" [曹操謀刺董卓 卓徵召曹操為官,操不願意而逃亡。 : L4 _! N1 @* A! q$ g4 L0 h# O
關羽過五關斬六將 未提到
9 ?7 l5 [$ Q# G) p5 j$ A7 g) D" ]劉備娶孫權之妹 正史有記載 # O# j( V/ r4 b. s7 ~
死諸葛嚇跑活仲達 正史有記載
作者: derek23    時間: 2005-12-4 06:37 PM

官渡之戰7 _8 m( z+ \0 N( B
% u2 [- K* t9 `, \0 A

9 r7 l5 L) d4 ?' O! M8 h建安五年,西元200年--官渡之戰
# n6 V0 l/ j0 y( J; t  M# J8 M' p1 p8 i! }0 K* m9 N
官渡之戰是曹操在北方奠定期統一基礎的決定性一役,也是中國歷史上由切斷敵方補給線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之一。 6 j* Q0 D7 R. ~
董卓被消滅後,北方處於軍閥混亂的局面中。興平二年,曹操消滅呂布,建安元年,曹操將獻帝迎至許都, " 挾天子以令諸侯 "控制了兗ˋ豫ˋ徐州和司隸校尉部。建安四年,袁紹滅了公孫瓚,擁有青ˋ冀ˋ幽ˋ並四州,勢力為當時最強。這兩大集團終於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爆發了大規模的兼併戰爭。
2 O% U/ ]& T* b8 h; d/ \/ u% q' t: D" t+ C% m9 t5 }0 z. I
建安四年(公元199)春,袁紹調兵十萬,進軍黎陽,妄圖一舉攻下許昌,消滅曹操。曹操只有兩萬左右的兵力,他抓住時機,先佔領一些戰略要地,並把主力佈置在許昌北面得官渡,以阻袁軍。接著又派兵東進,擊敗了與袁紹聯合得劉備,解除了後顧之憂。建安五年 ( 公元200年 ) 二月,袁紹派顏良進軍白馬,自己親自率大軍駐黎陽,準備渡黃河,攻許昌。四月,曹操採納謀士荀攸的建議,率兵先到延津,偽裝要渡黃河襲袁紹得後方,然後突然突襲白馬,斬殺了顏良,解了白馬之圍,然後沿河向官渡撤退。袁紹派文醜渡河追趕,又被曹操設計擊殺。八月,袁紹進逼關渡,屯營幾十里。曹操也力營相據,雙方互有勝負。但時間一長,曹軍兵少糧缺,軍心有些動搖。十月,袁紹派淳于瓊押送軍糧智故市ˋ烏巢。袁紹得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向其獻計燒袁紹得軍糧。曹操當即親率五千輕騎假冒袁軍突擊烏巢,焚燒了袁軍糧草。袁紹聞訊,派兵進攻曹操的大本營,但沒能成功。曹操乘勝追擊,大敗袁軍。袁紹僅帶八百騎兵逃回河北。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1 A5 l+ w+ D# L& u: K

! N0 T: r* A, n% Q3 B官渡之戰使袁紹一蹶不振,兩年後死去。曹操趁勢消滅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
& D+ S$ u& b( A$ i7 _; x, \
& t1 ^* g( Q  S6 v" F0 J) y6 g
; J: V% t1 @& \( w2 r4 b7 ?3 d+ s! @6 @, `5 r$ L0 L: T5 y5 U, E
6 O' F; `8 O( t
長阪坡之戰
2 O/ R1 G- Z! |9 ~: I5 c
2 W# V: T- u! E' i$ E$ E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領三十萬大軍攻擊劉表荊州領地,劉表病危,託孤於劉備,劉備屯樊城,而表病卒,表子劉琮、劉琦爭立,劉琮自領荊州牧,以“成武侯”印給劉琦,劉琦不忿,將趁奔喪時興兵問罪;適時曹操兵鋒將至,蒯越和傅巽勸劉琮降操,劉琮答應了卻不告訴劉備,當曹操到達宛城時,劉備向劉琮討救兵時,劉琮派遣王忠告訴已降曹操的決定,劉備才率眾南歸,過襄陽奠祭劉表墓後,繼續南行欲往江陵,等到到達當陽長阪坡時,眾已達十餘萬人,輜重車數千輛,當時時序應該是九月了。以上大概就是長阪坡的時空背景。7 i% y  z8 {) K1 k; x2 z: ]4 R
& ~1 x* X! w* S% k& b
話說諸葛亮是儒家,想來是無疑義才對,因為《隋書‧經籍志》在集部〈丙部〉,《諸葛武侯集誡》是分類在儒家中。儒家講五經,禮樂詩書易也,其中易經是占卜書。占卜之道遠可溯及商代的甲骨占卜,從戰爭到收成無不可占,而婚姻到榮辱無不可卜,這是儒家的文化,也是中國的生活哲學。諸葛亮既是大儒家,對占卜之事應是通曉無礙,從另一個討論串中,那馬前課想來印象深刻,這種東西毋庸多表,大家知道就好。現在拉回故事,卻說劉備帶著一堆反曹義士,走向江陵的路途,免不了會擔心,於是悄悄靠向諸葛亮,要諸葛亮卜一下未來,諸葛亮當下抽出五枚銅錢;這是很有名的占卜術,現在稱之為〝孔明神卦〞,方法是向天禱告,默唸要卜何事,然後擲下銅錢,看其陰陽變化,據以推估吉凶。當下孔明一擲,得了陰陽陰陽陰,這叫〝上進卦〞其辭云:「進取多隨意,寒儒衣錦歸,有人占此卦,凡事任意為」。這下一聽〝凡事任意為〞,心情暢快無比,於是帶著這堆反曹義士,沿途觀賞風景,賞花弄月任意而行,所以一日只行二十餘里;如果認真算一算,一小時慢慢走可走四公里,一天走八小時,也有三十二公里,以這樣推估,就可以想像劉備是怎樣的賞花吟月,附會風雅了。古諺有云:「樂極生悲。」劉備正和一堆文士閒聊,觀看長阪坡地勢和風景,驀然一堆寒鴉驚起,遠處塵埃飛揚,霎時間行伍混亂,黑甲黑盔的皂雕像猛禽一樣,追逐獵物,劉備只好棄其妻子和那堆謀士狂奔,逃到漢津,回顧手下,只有寥寥數人,張飛自告奮勇去斷後,徐庶又因老母緣故告辭,真是前顧白水茫一片,後顧皂雕逐鷹來,正再恨孔明占卜不準,但又不敢出聲,只好自個生悶氣,這時趙雲風塵僕僕抱著阿斗來到,阿斗這時正好夢方酣,劉備接來一看,只當死了,就把阿斗當作出氣筒,摔在地上。很多大大都誤會了,劉備只是因為孔明沒卜準,害他又出了糗,藉機拿阿斗出氣,並不是表演,他又沒上藝校,怎會表演出色呢? 4 m: Q1 L& U/ i* D& a4 r7 [

: ^+ Y  s1 T$ a. g其實孔明是卜準了,是劉備解錯了,知道原因嗎?多多參詳參詳,就知道了,不多廢話,文末題詩一首讚孔明:" t, Q' H2 P, `) U4 ]/ |

1 s2 ^6 m0 C+ H4 r原是南陽一野耕,日上三尺臥不眠,若非三顧茅廬義,焉肯赤膽鼎足三。8 \6 H0 R8 T0 p

8 g# d! h; v) |0 t1 b1 I8 O+ j9 v
5 s; V& @+ U: k4 _: q/ R. M
$ g/ l! T* U+ |7 j; {, E3 }; P# Q- [. Y4 u* f' K

' H, ?* j( G/ I+ T赤壁之戰
6 @) K2 F6 \9 e$ M  O. o: P2 L5 k+ R  n2 A7 I5 R( i- x) n

. a8 g' D+ L) g! L. K: m' ?關於赤壁,三國志記載的非常簡略,現今所知的赤壁一戰,大多人的印象從三國演義而來,雖然無比誇大,為了孔明的粉墨登場而盡神化孔明,就通俗文學的效果雖然取得了耀眼的影響,但就史實而言,則失去歷史人物本來面目。但是別忘了,記載三國時事的不只是三國志一本而已。6 g# u! k  i6 @1 }2 }' @( T! a
' \' ^1 ]6 E  |, [1 i
曹操南下,如果劉備被滅、孔明不出,以孫權江東之力,可不可能擋的住曹操?以曹操當時之盛,雖然周瑜和魯肅主戰,但如果劉備當時被滅了,周瑜和魯肅會不會還是一力主戰?你們在議論赤壁之戰,光只會看三國志所記載而已嗎?有沒有真正的設想過當時的情況?
. \& z& R9 J; X# n3 Z6 V0 e4 o
1 J5 ?/ \8 o' l8 f7 _0 t曹操要對付當時的孫權可以說易如反掌,孫權的下場絕對不會比劉倧好。如果當時劉備被滅、孔明沒有東聯孫吳,這是很有可能發生的,當時孫吳之中的文武主張投降的可是遠多於主戰一派。3 s/ l. {6 V4 `% b! t! W* }! O! x/ i

) s5 i$ w9 z3 R0 B周瑜和魯肅看中劉備什麼?為什麼希望和劉備聯手?請好好仔細思考,不要以為這些歷史人物只會靠運氣,隨隨便便賭一舖就開打。3 n  q3 X1 C$ O9 H  ]: a2 r5 y, [
  _! l' j0 ?$ n0 W
另外,三國志作者為曹操和其後包括司馬家做了太多隱者諱言。赤壁之戰的過度省略,就是一個例子,遠比官渡之戰還不如,原因就是因為這是曹操的唯一敗績。另外,曹操殺崔琰、孔融等紀錄,也都不記載再曹操本紀,而是不得已的寫在其他人物傳記中,很難令人相信陳壽寫三國志是不受當時朝廷的壓力左右。
* [0 [  N' w7 L) r: {( n, j8 |
5 S, t: {9 k' Z: d7 g& Q# ]以下節錄一段歷史版某位歷史學家的言論,提供給有心研究歷史的朋友參考。+ @3 M5 `, o3 u5 B/ H3 k! ]; R
2 ~( f9 U- N) N0 b) Q
----
8 |& j5 y2 e9 ~* c' Z6 J$ W# J- l, {
; U. m/ E6 I3 p) O* h6 B. G 在歷史解析中,最忌諱以「一面之詞」,去臧丕人物,這樣易「失之於偏」。很多人忽略的,是歷史現象的呈現背後,有著極複雜的關係,不把和此事的關連搞清,就發議論,讓人看來,主觀意識太強,就成為是「因討厭而批評」,失去了參考價值。( y! V1 L/ |1 V9 i2 x' _7 U: c/ \
  R8 W0 L( s& ]3 b9 h& f8 m
 人物的解釋,本就在史學中,是極複雜的問題。其實,歸結到自己如何看待「歷史人物」。任何的解釋,都受其時代背景的限制,而且,真要看清,還必須做一件事,就是熟讀儒家經典,以儒家的觀念,來看歷史。因為中國古代,是以儒家思想去看事,因此,在評估人物時,是應以「其時代」思想去看,而不是以「現代」思想。
% c, l, u/ o% V8 ?4 a% g# s4 V: I( z- W# G; W* G

1 m$ P! J7 \; m
' X) s2 C0 }: P/ X# t東漢建安13年(公元208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一帶
  q8 y7 q$ ]$ T- S6 H( x) d2 B大敗曹操80萬大軍,使得曹操的統一全國計畫為之受挫。在 7 m& ~8 g$ G& u
『三國演義』中,把這場戰役的功勞全歸在諸葛亮身上,書中 , _3 x8 F7 H0 ~8 o* k: Z
描述孔明設七星壇求得東風助孫劉聯軍打贏這場仗…等文其實 $ g6 u8 w6 V0 R0 F* @
是嚴重的扭曲了歷史的真相。
9 U6 Z" U( }" h  V
& r1 b$ H9 H, C2 Q「赤壁之戰」中真正的主角其實是東吳軍的主將‧周瑜。周瑜,
4 V0 R5 d2 W: `" j8 T3 {: e字公瑾,文武兼備,不管政治、軍事都有非常傑出的能力,容貌 7 b8 W4 n2 ~5 K6 Q' u+ J
優美清秀,熱愛書畫樂曲,是當世著名的風流人物,外號「美周郎」。 9 k( c9 f. `9 ]/ w

( }$ Q+ ^/ b( q& S  I建安13年秋,曹操消滅袁紹,統一北方,準備一舉統一天下,遂
! E7 V# @% ]7 \6 N9 j  B4 x5 I5 j8 b率領大軍50萬,兵分五路展開南征,先後擊敗劉備、佔領荊州, 7 X% B- d2 J. d4 v- K; H9 y1 D' W
威逼江東。曹軍由於再加上新歸降的荊州兵,兵力高達87萬。當時,   y$ F% `. `  L4 `
東吳朝野上下瀰漫著濃厚的恐曹氣氛。孫權問計於群臣,以張昭為
/ T3 `8 Q( W6 F6 a. U首,多數官員主降;周瑜卻為孫權分析現今曹軍的諸多弱點,力勸
/ [9 v) n  u3 ?$ a+ I孫權不可投降。此時,正值劉備在當陽一帶遭曹軍大敗,也同時往 0 K) x5 O+ C2 {9 J: J" q# N3 G
東吳方向敗退,這造成了孫劉聯盟的契機。劉備派諸葛亮為使,而 ; l- V0 Z7 S2 G7 R& `( s; T; L
東吳方面則是派出魯肅聯手促成兩家聯盟抗曹之約。
7 w. p2 W( i8 P/ l
" `$ J$ P0 G* A( @. U0 K/ A. z4 h孫權命周瑜為主將,程普為副,率三萬精銳水師聯合屯駐於樊口的
6 C: N0 }5 q5 F8 c$ ~劉備軍溯長江西進,迎擊曹軍。11月,孫劉聯軍與曹軍對峙於赤壁。 : E4 q2 J) }- T' D7 e
當時,曹軍因水土不服,已普遍生病,曹操為防戰船搖晃,便將戰
/ c' j, n& p* ~/ f. s6 G- y: j船用鐵鍊首尾相連。周瑜採納部將黃蓋所獻的火攻計,並令其致書 - T* S5 S) }, j; f" [
曹操詐降,曹操中計。黃蓋擇時率小艇衝入曹軍水寨放火;曹軍船
8 _5 h7 l  n% h  [. f陣被燒,軍隊人心浮動,孫劉聯軍乘勢出擊,曹軍因此大敗。但曹 9 H* s0 P$ B. w/ _
軍真正的總崩潰並非在赤壁此地,而是在「烏林」。烏林在長江北 ! E* a" m" n0 R8 A8 `4 A
岸,赤壁在長江南岸,兩地遙遙相對,曹操的大營即設在此地,總
$ j8 T5 n* h+ u  ?: [% s8 p' j2 y崩潰也是在此。 7 p! ]3 ~) p" C, C( l# H% h" |9 ?
# c$ H' w9 V% b4 L8 v
縱觀整個戰役過程,全由周瑜全權指揮調度,劉備軍在整場戰中所 & f( d& M( g7 m
發揮的影響力並不大。致於諸葛亮對此戰的貢獻程度,從正史中來看, $ Q* Z; ?# N6 M# u  n: K' a6 v
除了充當劉備軍使者促成孫劉聯盟之功外,看不出他有何活躍之處。
4 Q+ Y6 A7 b0 `關於「草船借箭」「設七星壇求東風」「三氣周公瑾」等劇情則是 8 [% U7 z& d! u/ I! d! W, t( ~
『三國演義』作者憑空撰寫的虛擬劇情,歷史上並無此事。
& @) o( z+ Q, b1 S. u2 `3 e# o$ W8 \& @) M' g) ^# L4 n' S* i# P# Y3 I
赤壁戰後,孫權拜周瑜為偏將軍,兼南郡太守,屯江陵。之後,周瑜 7 r7 ~: Z# u& ]# E, {1 V
到建業面見孫權,建議攻取益州,孫權同意。周瑜回到江陵,帶大軍
/ U4 I9 A# G" H2 x" |, Y" Y5 f$ s西行至巴丘時,身染重病,藥石罔效,死時僅36歲,實在令人腕惜。
) p+ p# S0 F+ b& h+ Y7 X5 H在『三國演義』中對周瑜的敘述有嚴重的錯誤,文中將其描寫成忌妒 3 l+ P3 z  e) N( {
孔明才華的心胸陝小之人,造成後世人們普遍對他的誤解,這實是 / S* c1 I' v4 p
一件有欠公平之事。
作者: derek23    時間: 2005-12-4 06:39 PM

漢中攻防戰! A. ?5 J& H/ E; g+ b. \( ]

* x! h$ f5 E$ J9 q1 V$ |* V
) f4 w  ~2 P; B" V( R* j$ N" ^! V1 t% a% l: E0 q- ]5 C  _; k7 v
一、前言及動機:0 y3 B3 \% q1 R, U$ K) o
在下近日與阿啡兄及Faust666兄因探討雲別傳空營計之真偽,遂對此戰的時空背景及前因後果產生極大興趣,而此背景當在曹操與劉備爭奪漢中所發生的戰爭。在下不才多所搜羅相關資料記載,欲憑己之力解釋評析曹劉漢中之戰,故此還望諸位大德多多批評指教,感激不盡!  c! S6 ^* y  D% z8 M* K
7 X  h& l3 [- A, G0 X! T0 G2 _
二、研究方法:2 l, k% x+ e7 ^  q8 x/ R/ B3 J1 l
在與阿啡兄及Faust666兄探討過程中,深覺資料頗需大量且交叉比對,才能有所釐清疑點,且欲解釋探討當事人之作為,須以其前因所影響之動機與所處環境下各種作為之合理性來評析,故在下的研究方法採探討事情背景之前因後果為基,時序為主,敘事輔之,最後則是分析其事件發生時當事人之作為。
& p3 i" H& t: z2 W/ b" _3 l4 g3 L" f
三、資料來源:7 t" ~* m0 ?6 S0 {: e% F
三國志(陳壽著)、三國志注(裴松之注)、資治通鑑(司馬光編撰)、中國歷代戰爭史第四冊(三軍大學編撰,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三國新紀(陳建夫編著,新儒家雜誌社出版)、戰略研究及戰略思想(紐先鍾著,軍事譯粹社出版)、戰爭藝術(約米尼著)、晉書之晉宣帝紀、孫子兵法(孫武著)、阿啡兄所贈之後漢地圖、與阿啡兄及Faust666兄即時訊息之交談內容。3 g3 f0 i7 i/ ~: V0 S: O; Q! f
1 {% F4 B" U1 ~& c. `
四、主文:; w- |. B, Z, w  f* s8 V; C
第一章 前哨戰
, u$ a' I! P: |3 V6 M3 E' W) k9 a) q2 o7 `  N8 {
第1節 曹魏取漢中之局勢發展與背景
" t8 J; W9 V: I% Z% h8 [7 h7 B$ B- s) ?+ o6 b, E+ ?& b. {- v
時間 :建安二十年(西元215年,春三月)
/ Y3 ]* u( Z1 [6 }/ F
: Q# d* J& g1 F# S1 X; l$ `曹魏方面的作為:曹操西征張魯,以劉曄為主簿。秋七月曹操進軍至陽平(今陜西沔線西北),乃因曹操走武都入氐,途中經過一番征討,於七月才進軍至陽平。張魯遣其弟張衛率數萬人據關拒之。操軍攻之不能拔,乃引軍退(八月孫權率軍十萬攻合肥),衛等因懈守備,操乃密遣部將解標、高祚等乘險夜襲之,大破張衛軍。而劉曄傳對於此戰有較詳細的記載:『太祖曰:「此妖妄之國耳,何能為有無?吾軍少食,不如速還.」便自引歸,令曄督後軍,使以次出.曄策魯可克, 加糧道不繼,雖出,軍猶不能皆全,馳白太祖:「不如致攻.」遂進兵,多出弩以射其營.魯奔走,漢中遂平.』1 @. S% t1 I( r7 Q- }
+ y$ m/ y& b3 P$ Z! H  X
張魯聞陽平關已經失陷,欲降。魯功曹巴西閻圃勸諫他,記載如下:『魯聞陽平已陷,將稽顙[歸 降],圃又曰:「今以迫往,功必輕;不如依(杜 灌)[杜 濩]赴朴胡相拒,然後委質,功必多.」於是乃奔南山入巴中.左右欲悉燒寶貨倉庫,魯曰:「本欲歸命國家,而意未達.今之走,避銳鋒,非有惡意,寶貨倉庫,國家之有.」 遂封藏而去.』曹操乃不戰而進入南鄭,甚嘉之;又以魯本有善意,乃遣使慰喻魯。九月,巴七姓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等舉巴夷、賨民來附,於是分巴郡,以 胡為巴東太守,濩為巴西太守,皆封列侯.天子命公承制封拜諸侯守相。冬十月, 始置名號侯至五大夫,與舊列侯、關內侯凡六等,以賞軍功.十一月,張魯亦自巴中出降。於是拜魯為鎮南將軍,待以客禮,封闐中侯,邑萬戶,封魯五子及閻圃為列侯。復置漢寧郡為漢中郡,分漢中之安陽、西城為西城郡,置太守,分錫上庸郡,置都尉。又分巴郡分賞巴夷酋長,如上所述。# I' B% p8 Z4 ~$ N2 A
, `) I  o# A: H8 F/ i4 d
十二月,操乃以夏侯淵為征西將軍都張郃徐晃等屯漢中,自引大軍還鄴。按夏侯淵傳及徐晃、張郃傳載,當時夏侯淵留鎮漢中,徐晃至陽平關,張郃別將諸軍下巴東巴西二郡,徙其民於漢中,進軍宕渠(今四川省渠縣東北)。5 W6 E: C% b% r: E8 U

: X5 ?4 \" m4 X- E2 W- o6 G1 `評析:建安十九年劉備拿取益州,隱約已經威脅曹魏在西邊的情勢,又同時期馬超與胡人之亂在建安十九年發生於關中等地,使曹操率軍經營此區,也在建安二十年決定攻打漢中。從曹操攻打漢中路線可知,曹操並非強渡秦嶺,乃是走隴西經祁山一帶西入陽平,除避過秦嶺補給不便的因素外,徹底解決此處氐羌民族的長期為亂也是重要動機之一,不過補給線太長的缺點還是困擾著曹軍,若非劉曄之策略,曹操有可能放下漢中就回師了,而奪取漢中後,曹操沒有繼續南下攻打益州,這也是間接造成日後曹劉漢中之戰時曹軍不利的遠因之一。
' @& \$ J2 t% c/ |7 [8 ~1 C2 c7 D& i* z# Y. J# g
當曹操拿下漢中與巴郡一帶時,司馬懿(時任丞相主簿)與劉曄都曾獻計勸曹操趁勢攻擊益州,資引文如下:『司馬懿曰:「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 陵,此機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因此之勢, 易為功力.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魏武曰:「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言竟不從.』劉曄傳的記載則是提到:『曄進曰:「明公以步卒五千, 將誅董卓,北破袁紹,南征劉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勢慴海外. 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劉備,人傑也,有 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 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若小緩之,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 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為後憂.」太祖不從,大軍遂還』。# u3 q9 p: Q; [: M  z) s* L

7 x) F9 m# k% o# r9 ^從兩人的建議可看出,當時劉備與孫權為了爭奪荊州所有權而對峙的情況,的確是曹軍趁勢拿下益州的好機會,不過曹操拒絕了這兩位參謀的建議而率軍回師。一般論者大都會說這是曹操很大的疏失,但是從相關記載可知,曹操不繼續攻打下去大致有以下幾點原因:
7 |0 `; w8 H9 M* X7 k2 \  c" ^5 n! ]3 M
1、孫權的侵擾:曹操大軍前腳才往關中各地準備討伐張魯(秋七月),孫權後腳就意圖侵犯合肥等地(八月),雖有張遼等人力戰退敵,但是究其根本,張遼軍難以支撐長久,從後續曹操的行為可知(建安22年),調派夏侯惇等人駐紮居巢與增加張遼等人的兵力來看,孫權的牽制的確是讓曹操引為芒刺良久。. V5 ^5 h& j& t, _( p6 A. A
* a2 a2 c  n7 j$ L4 P9 p4 }( @: [) q
2、補給線的不方便:曹操攻打張魯時,尚且以祁山一帶為補給路線(避開了直接運糧通過秦嶺的困難),都還會因為補給困難而意圖撤軍,若非劉曄之建議,曹軍恐真的沒有攻打張魯而回,這也証明了補給線的問題困擾曹操很深,雖說拿下漢中,但若繼續發兵攻打益州,剛拿下的漢中之補給是否真能完全支撐曹操大軍是很有疑問的,若不幸發展成長期戰,則補給線的過長更是曹軍的致命傷,因此若是此一動機也是使曹操不欲繼續南下的原因之一。0 W5 W  f$ H0 X- k0 u, t
, x% |: A" S, a: H5 O5 @+ x
劉孫方面的作為:自劉備建安十九年夏取得益州之後,孫權即於建安二十年派遣諸葛謹就荊州問題與劉備談判,但劉備的談話讓孫權憤怒,遂派呂蒙等人出兵攻打荊州。記載如下:『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備不許,曰:「吾 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權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虛辭引歲.」遂置南三郡長吏,關羽盡逐之.權大怒,乃遣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 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以禦關羽.』可以看出在曹操準備攻打張魯前,劉孫兩人已經為了荊州打起來了,後劉備得知曹操攻打漢中,張魯退至巴中一事,乃急於與孫權謀和,後率兵回至江州。蜀書先主傳記載如下:『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是歲,曹公定漢中,張魯遁走巴西.先主聞之,與權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 陵西屬,引軍還江州.』- N( n3 h# T4 }* X* R

9 q" j  @; l! T+ Z' L$ g- D. }: a以孫權方來說,算是暫時得到一個可以接受的結果,之前雖是因為憤怒而派兵攻擊荊州,但是卻有了奇襲的效果,也迫使劉備在對峙一段時間後為了避免兩面受敵而割地求和。另外孫權也頗深闇當時國際情勢,曹操當時大軍已經在漢中等地,短期間不可能回到許昌,因此孫權趁機攻打合肥,這在戰略層面上沒有什麼錯誤,不過孫權軍的行動曝露出輕敵的狀況,使張遼等人藉此攻擊吳軍,使吳軍士氣大失下被迫撤軍。# g& @1 s: u* X' u8 l  G" Z
' y# s7 @; a/ p5 S/ _6 B
而劉備軍得知曹操奪下漢中後,回師江州,欲鞏固益州等地,而劉備採黃權建議原欲迎張魯,不料張魯已經投降曹操,而黃權就攻擊巴夷各酋長並破之而回,劉備亦回成都。接下來即是曹劉因為漢中一事所最先接觸的戰役。
- C$ n: d5 l) G9 n3 U
) g1 v. m8 N  E2 V第二節 爭奪巴郡之戰
; R) Z+ Y' l% ~% I- P  B2 M: _5 K& i7 c' a) v: V) g
時間:建安二十年十一月至十二月' H- u# w( ^& L7 x# @! P
$ E) r# x; F& |' s+ n: I
曹劉兩方的發展情況:劉備在與吳國和談之後,聽從黃權的建議派兵爭奪巴中。先主傳記載如下:『…遣黃權將兵迎張魯,張魯已降曹公. 曹公使夏侯淵﹑張郃屯漢中,數數犯暴巴界.先主令巴西太守張飛進兵宕渠,與郃等戰於 瓦口,破郃等,[郃]收兵還南鄭.先主亦還成都.而黃權傳的記載則是:及曹公破張魯,魯走入巴中,權進曰:「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 之股臂也.」於是先主以權為護軍,率諸將迎魯.魯已還南鄭,北降曹公,然卒破杜濩﹑朴胡,殺夏侯淵,據漢中,皆權本謀也.』5 M) j9 N3 J8 h! `! P
5 \+ |" h/ J8 j7 D! w$ ?% @
而曹操方面則是命夏侯淵、張郃、徐晃留鎮漢中等地,而張郃是被派去巴東巴西二郡負責遷徙兩地人民於漢中,後屯駐在宕渠,並因此和劉備的軍隊為了爭奪巴中的控制權而產生衝突。劉備派遣巴西太守張飛和張郃相距五十餘日。『張飛率領精卒萬餘人從他道邀郃軍交戰,山道迮狹,前後不得相救,飛遂破郃.郃棄馬緣 山,獨與麾下十餘人從問道退,引軍還南鄭,巴土獲安.』而張郃傳的記載則是:『郃別督諸軍,降巴東﹑巴西二郡,徙其民於漢中.進軍宕渠,為備將張 飛所拒,引還南鄭.』而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率大軍進駐居巢,攻濡須,孫權請降。% Y; J4 }) F. ~3 y8 M

! m" C/ _9 ^9 l" [評析:從此斷記載可知,三國之間彼此牽制,曹操在劉孫對峙時趁機攻打漢中,而孫權趁劉備回益州抵禦曹操時攻打合肥,劉備趁曹操僅留下夏侯淵等人駐紮漢中東去攻打孫權時,趁隙攻打張郃並擊退張郃,奪取了巴中的控制權,有效的抵禦曹軍,使曹魏僅以漢水以北為主要的活動範圍。這段期間可說是表現了三國鼎立的狀況,誰都不能忽略第三者的動向而擅自攻擊另外一方,局勢就在如此混屯的狀況下持續。4 I6 e4 |4 j- d/ D8 U7 z! j; a
/ |! E- U& Q5 a; K7 p( E. l
另外張飛的表現也的確非凡,若依照地圖記載,瓦口在宕渠與巴中之間,若瓦口被張飛奪走,則張郃與巴中乃至漢中的聯繫就會被切斷,因此張郃被迫要回師救援,在急促之中陷入地形的不利狀態下被張飛軍攻擊,導致大敗而回,張飛有效利用了兵法原則「地有所不由」、「攻敵所必救」,使張郃設立三個要塞的優勢無力化(宕渠、蒙頭、盪石),要離開對自己有利的地方攻擊擁有地利的張飛,導致大敗而回,這是蜀漢正面單獨對抗曹魏時,少見的戰術勝利,也使劉備軍在益州的勢力更加穩固。
+ h7 O% r  w/ S/ B  c; o5 e' y' e: M! d# i8 S4 D- y

# ^; {2 _' y2 r* L7 A5 j※漢中之戰前言, ~5 i9 u( ]3 J5 Y" _
2 j6 g( {0 ^# m& l; }8 l# f& H' F
在建安十九年劉備定益州後(1),曹操於隔年三月終於也開始併吞漢中的計劃,以不到八個月的時間平定了漢中的張魯,並令張郃、夏侯淵以漢中為根據地,伺機攻擊據有四川大部份領土的劉備(2),此時劉備與孫權關於荊州部份的領土紛爭也開始表面化,劉備以政治手腕割讓二郡,暫時安撫了孫權(3),以著聯合北伐的戰略(荊州部份關羽,合肥部份孫權),牽制了曹操,使其無法傾全力進攻益州,事實上這樣的策略是成功的。劉備在解決了孫權的意向問題後,同時遣張飛抵擋進攻意圖強烈的張郃,終於在相持約莫二個月後,由張飛取得戰役的優勢,使得張郃進攻劉備的計劃宣告流產,漢中的形勢轉為膠著。(4)
/ p4 a: r8 C4 N: b而同時間,孫權因接受了劉備割讓二郡的後,轉而將矛頭指向了曹操,因此有了合肥的逍遙津之役,在張遼、李典幸運的以少部兵力抵擋孫權十萬大軍突出合肥的逍遙津之役後(5),曹操似乎被孫權惹的惱怒,因此親率大軍下合肥對付孫權(6),於建安二十二年,在曹操親征的履次進攻之下,終於孫權先受不了,於是向曹操請和(7)。而法正認為應趁曹操主力軍隊尚集中在合肥、襄陽一帶,且鎮守漢中的將領(指張郃、夏侯淵)無法與目前正集中於四川的劉備陣營精銳相比的情況下,為進取漢中是最佳良機(8),劉備聽從法正建議,漢中之戰序幕於焉展開。% `  i% h, ?, u
+ B. I* q: Q  W4 M: M$ ?8 S# [

  v6 R9 O/ T1 i, ]. D3 N7 x0 o※漢中之戰序幕8 B) ]. t3 |4 w& B5 z' X1 e
3 D9 q1 `' L9 U8 @
建安二十三年劉備陣營爭奪漢中的先遣部隊吳蘭、雷銅為皆為曹操部將曹洪、曹休所敗,劉備於是親帥大軍進攻漢中陽平關,夏侯淵率兵抵擋,無奈關隘易守難攻,因此雙方相守連年,情勢再度陷入膠著(9)。  y& F2 b1 |' I% K; W( ?

9 k; H" u3 i- z※漢中之戰中期+ e" x  v. y; z6 b

/ R1 `# w3 v7 p+ Y+ I因著戰況陷入膠著,建安二十四年一月劉備大舉把軍隊南調渡過漢水,以有漢水作為天然屏障的定軍山為雙方持久戰的前線基地。實行以退為進之策,引誘夏侯淵放棄有著天險的陽平關,出兵攻擊(10)。夏侯淵在放棄地利出兵的情況下,情勢漸漸處於下風,劉備不挑夏侯淵本軍作戰,施行聲東擊西之策,先攻擊張郃,夏侯淵在張郃戰況不利、分兵欲助張郃之時,本軍卻反遭劉備部將黃忠的襲擊,而兵敗於定軍山,一代名將便此殞落(11)。因著曹軍漢中指揮官的本部軍隊潰敗,於漢中的曹軍陷入一片混亂,劉備軍本想乘勝追擊,但終因曹將郭淮的遠水之陣,劉備軍在考慮渡過漢水時,可能被「半渡而擊」的風險下,終告作罷了,郭淮的策略是成功的,使得曹操能從容的由長安發救兵,軍臨漢中。(12)
! p) Q3 E8 ?. k- D; }2 c+ f! A" r

, |3 X5 P. @- D; A※漢中之戰末期+ D4 C6 t# c$ D: C4 {8 L
. X: O& Y7 i" A, O- l' Z9 _
在曹操親帥大軍兵臨漢中後,劉備不再輕易與曹軍交戰,反而持著固守策略,終不交鋒(13),此時孫權更觀利而動,趁曹操軍隊大舉西調時,出兵合肥(14),終於在曹操認為據有漢中無利可圖的情況下,撤退。漢中遂為劉備所有。- p2 y* j' O9 y9 L7 ~' c

7 n+ f  X/ p7 ]& Q$ K% m" Z* I
※結論
2 `" L9 b' L% D/ @4 x; J3 k1 f- U4 I
細觀曹操退兵的原因,除了「積月不拔,亡者日多。」(先主傳)之外,另外曹操更考量的魏國腹地尚有孫權(合肥北伐路線)、關羽(荊州北伐路線)的威脅,劉備與孫權共同合作的聯合北伐戰略不能不說起了一定的效用。另外,又考慮秦嶺之於魏國上的補給困難,且大量軍隊被牽制在秦嶺以南回援不易,終是很危險的一件事,萬一魏國內地有變,或荊州戰況,甚至合肥戰況失利,都有可能釀成不可收拾的覆國巨災,於是宣告撤兵是很明智的。
' M0 u7 @4 A* X- J. ~0 r% t. a5 O4 Q; J- v% ?/ u! u1 o# y4 D6 \
問題:: v, c5 \1 C" J- C5 N% H! ^9 o

/ j3 ]6 ^2 q7 _# L雖然如此詮釋這段史料,但其中問題恐怕仍是多多,例如地名上,魏書以劉備屯於陽平拒張郃,言之劉備軍戰于陽平不利,但蜀書卻言,陽平為曹軍夏侯淵所有,地名紛錯,分辯不易,其中時序上尚有許多有待釐清之處,僅以拋磚引玉之心試撰漢中之役解析一文,諸君若有認為其中存有誤謬或時序紛錯之處、或有更精研者,亦請不吝指教!
作者: derek23    時間: 2005-12-4 06:41 PM

夷陵之戰2 a+ d0 b% i4 j8 f( z+ x7 N
3 |0 r! Y) `0 c
$ y) ?6 @+ P+ Z4 s& r! Q1 k) U+ D
公元221年,劉備為替關羽報仇及奪回荊州, 拒不聽從臣下勸阻,親統廿萬大軍東征,以白帝城為大本營沿三峽推進,前鋒兵力達四萬人。; ~! j+ i0 t) c

% ^% ?/ W* `3 g& ^1 z6 A; }孫權得知蜀軍大舉來犯,急促部署抵抗。吳國一方面為防兩面受敵而早於是年八月便遣使向曹魏稱臣; 另一方面,沿長江兩岸佈置重兵,以陸遜為大都督駐守巫峽至彝陵一線,諸葛瑾屯公安,孫權留守武昌(洞庭湖北)為後援, 三線兵力僅足十萬人。
+ F! y% I8 b6 S5 T5 a" _# d' M
8 _5 Y$ m) Z. c- ~3 y! O  r+ c同年七月, 蜀軍水陸並進, 攻克巫峽, 先鋒直逼猇亭. 陸遜為了避敵鋒芒, 且戰且退, 故意誘敵深入, 結果蜀軍深入三峽500多哩拉長了戰線.兩軍相恃於彝陵。其後, 劉備曾百般設計, 誘吳軍出戰, 但吳軍堅守不出. 劉備無奈, 只好撤水軍於岸上結營. 從巫峽至彝陵, 共結營700多哩, 欲固守已得之高地以求變.次年閏六月陸遜乘東風入峽之機, 用火攻盡燒蜀軍營區, 並集中兵力攻擊分散的蜀軍, 連勝數仗, 俘獲數萬蜀軍於馬鞍山,彝陵一區. 劉備見主力全失, 只好逃過孫垣追擊, 經巫峽逃向白帝城.
3 s: J  f5 [  O! y# V
, y3 I: V; H" d1 K! i. K彝陵之戰從221年七月劉備出兵起至次年八月吳軍停止追5 l+ d: f5 m; q- W. F
擊止, 前後歷時15月, 是三國時代持續最久的戰爭。0 G. b% C& X  J" G
& [& b/ B3 [' u- v+ s! t: H

0 n2 T, L4 R- l& |% o
7 \% P% L( ]! w2 l  ]+ U, m覺得歷史事件都是由許多巧合組成的..
, _: a0 P0 S7 p. k9 q5 l+ J9 J
5 e, E6 g/ G( b8 A若曹操不那麼心急想除掉劉備,/ s4 N* @0 ]. Y1 `: x) [5 y* Q' @; ~
若曹操沒有展現天才的想法自已結連環船,
3 \  |$ Z* ]0 V6 N& p( {若曹操的士兵不是剛好多疾疫3 T# d- r& p6 K' A6 g
若....  b; W  T2 ^2 n2 e/ Q0 a: n! A) l, x6 i
赤壁就不會敗* z% T1 G8 g% M% i8 h

, n3 V1 n# t3 `  W若法正沒剛好死..
6 x6 I$ ?4 f+ n6 c若劉備讓黃權這個至少還具有智略的人當前部..
% n2 l. ^8 V! }' Z2 F2 R) C7 }(黃權還自薦,只是劉備沒採納)! i, D4 q/ m+ a0 Q9 `3 @8 T6 L! ~
若劉備沒有將水陸並進的方式,改為純陸地進軍的方式.., M. p' T* l( f8 Z4 W. \0 F. C
若...
" R) s6 _7 ?( I7 Y. q就不會有夷陵之敗..0 s( i5 K" e$ a( q7 a! R8 H
. ?( P% Q8 c0 b
縱觀三國的許多著名戰役,我都覺得有些失敗,甚至都可說是冥冥的註定..
7 U( d4 k# @& c
) ~9 _; X. u# d3 Y' F, X我個人認為陸遜應該是精於易算之法的,因為懂得見微知著的人,不可能沒研究,不過他如果碰到像法正這樣一號人物,精於布算情勢的謀略者,蜀軍不會有不利的情況出現倒也是可信的,法正之所以如此重要的原因,在於捨掉一些劉備沒帶出來的人,馬良又被遣去安撫蠻夷作嚮應事宜,他是劉備陣營裡惟一能跟在劉備身邊隨時提供計謀的人,至於其它人未必能有這個機會都一直和劉備在一起。
! x9 z  j5 H2 h; ^
; K) p+ o& e% ?4 w6 L4 c馬謖就不用說了,劉備對他評價不高→「言過其實」,就算被帶著,提出什麼建議,也只會被劉備當耳邊風。
3 G% U, w5 D  c/ N4 T+ i! A7 J! d/ b& T: h
就算帶趙雲,身份也僅是禁衛長,該說的話也早在未出征前說完了。, ?  X5 b% i" v2 j1 I
+ S0 o% R0 ~8 ]: u
至於諸葛亮要留著以防魏國突然進軍,或蜀中有變時,要有一個能全權處理事宜的人,自然不可能分身。
3 ^  N; @) S" W9 @' f  N+ R1 r- a$ l" Z  @' D: k  M
黃權我覺得他不錯,沒有用黃權我認為那是劉備的一個錯誤,不過劉備也是被報仇的意志衝昏頭了,竟只讓他去防範魏國。黃權曾有謂「水軍順流,進易退難」,可能是指蜀軍有這方面的退兵隱憂,就算法正不在,黃權固已知之己方進軍不利之處,所以應會特別謹慎小心行事,另外,試探敵人實力更不在話下,至少由黃權作為前部,陸遜要贏也絕對贏的不容易。
/ U, o! t' g/ O: \( s( s  ]也許許多人知道了,但我還是提一下,漢中之戰法正雖然有功勞,但史載:殺夏侯淵、據漢中,這些出色的謀略,都是源於黃權的構思喔,可見他的智略如何了。0 F9 {" O, Z0 c9 Y6 H
0 t0 H  @" s4 X; c/ G8 R% |+ v( Q
其它的人,....我覺得都很難讓東征的情況樂觀..& V. L' M- Q8 k  c! E$ P

8 i$ s# S" j" G. N! U4 `4 Q這次出征,出現了許多不知名的人,另外被提拔上來的馮習,由於夷陵皆沒,所以看不到劉備提拔他有何作用,可能是劉備作為總帥,事事咸出己意,手下較難有表現空間吧。# u9 e$ Q: l4 {7 v* p

3 O8 a! G, ^  L" U3 s; {總之這次的損失算是很慘重的,包括大部份的蜀國人才,幾乎所有帶出去的東西都LOSE了,除了劉備及少數人能逃回蜀國,可見當時的情況一定很可怕,我也很想知道劉備到底是排出什麼致命的陣形,怎會一下子就全軍覆沒了?5 e. z& \# B2 \" ^3 @: m

- g4 P5 q! b8 Q1 u; u/ q: X: T  J+ x關於這點還是多多去參詳羅先生的想像好了,看看能不能博取一點靈感。
+ G0 p7 L0 Y5 W2 `4 Z3 M8 N不過就我個人來看夷陵之戰,陸遜破劉備的方法顯然是火攻,蜀軍的戰力雖強,各營互相照應,牢不可催,但只要蜀軍處於逆風的情況下,一把火通常也就能造成這種陣形的大亂,在大亂的情況下,軍隊失去秩序,且撤退整頓不易,依此來看,才會被吳軍殺的亂七八糟吧!
' f; h! p  k% Y4 D) w陸遜所謂「犄角此寇,正在今日。」應不單只是因為蜀軍久駐疲憊,很有可能那天在風向上有很大的轉變也說不定!
作者: derek23    時間: 2005-12-4 06:45 PM

陳倉之役
! Z, b% Q# V4 Q6 Y" v- G- Q' }
! H4 \3 s  [# Z" ]  T東吳的進攻和蠻族的叛魏﹐諸葛亮認為此時正是伐曹魏的好時機﹐於是再度上書請求北伐。蜀漢朝中人仕多不以為然﹐諸葛亮於是做 <後出師陳述 "不能坐而待亡﹐惟有伐之" 。蜀建興六年底﹐諸葛亮率數萬軍由漢中出散關 (今寶雞西南)﹐圍陳倉 (今寶雞東)。武侯率軍為前鋒﹐循山崖陡峭﹑谷水奔流的綏陽小徑 (在散關與陳倉之間) 前進。陳倉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為兵家必爭之地 (楚漢之爭時﹐劉邦曾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諸葛亮不想耗費太大兵力和時間在此﹐於是派守將郝昭的同鄉人靳詳去勸降。郝昭自恃城高堅厚﹐拒絕武侯的招降。武侯領兵數萬﹐而陳倉守軍數千﹐又估計援軍不可能那麼早到﹐於是開始攻城。諸葛亮用雲梯翻越城牆﹑衝車攻擊城門﹐郝昭即命 人以火箭射雲梯﹑以繩子綁石磨砸衝車。諸葛亮又命人造百尺高架 (井欄)﹐以箭射入城中﹐再運土填護城河﹐想要直接攀援而上。郝昭即命人在城牆內再築一道內城牆來應付。諸葛亮又想掘地道潛入城﹐郝昭就命人挖掘橫向壕溝來阻擋。如此晝夜相攻拒二十餘日。在諸葛亮出兵圍陳倉的消息傳到曹魏朝中後﹐曹真派將軍費曜領援軍救陳倉的郝昭與王生﹐而魏明帝曹叡也命隨司馬懿征吳的張郃﹐迅速自方城趕回京師洛陽﹐並親自到河南城 (洛陽縣西) 設筵為張郃餞行席中﹐明帝問張郃:等你的部隊到了﹐諸葛亮該不會以取下陳倉了吧? 張郃知道諸葛亮深入敵境﹐必定軍糧不繼﹐於是胸有成足的說:還不用等我到達﹐諸葛亮就已經走了﹐臣屈指算算他的糧剩不到十天。& [) e* q* j8 A* R  y& j

# b- @$ v( {  J8 _! R* M/ T果然﹐諸葛亮聞聽援軍將至﹐而且軍糧不足﹐在費曜與張郃的援軍到達前﹐就退回了漢中。不過這已是下一年的事了。在退兵的過程中﹐郝昭派將軍王雙追擊蜀軍﹐諸葛亮知道曹魏必派追兵﹐於是在退路上設伏﹐王雙因而中伏戰死。郝昭因守城有功﹐賜爵列侯。魏明帝正準備重用他﹐結果患病死了。
# k+ x9 W0 E8 _7 c, r
2 U# A& q: n' H+ Q+ q0 D
7 Q' a$ v2 H3 Y  T; T) c: I( X8 N) f8 ?9 N; T. L: o+ \
得失檢討︰
, l+ p3 N. c& r6 D
9 E7 F3 e3 k7 ^- n) L6 e諸葛亮此次北伐若能配合東吳誘敵之計﹐而在東西兩邊大開戰線﹐戰果應該會更好。可惜周魴斷髮誘敵之計在東吳內部是高度機密﹐根本不可能事先知會蜀漢﹐而冒洩密的危險。再者﹐曹魏陳倉守將郝昭忠勇善謀﹐陳倉才能在數倍之敵的進攻下屹立不搖。如果郝昭舉城而降﹐曹魏少了二十日的應變時間﹐局面不知會會變成如何。諸葛亮此行唯一的收穫就是退兵時斬了王雙。鑑諸歷史﹐我們可以知道通常退兵都比進兵難﹐因為進兵時士氣高漲﹐退兵時士氣低沉﹐人心惶惶﹐部隊很容易因謠言或一點驚動而潰散。在諸葛亮的戰術應用上﹐退兵用得非常成功﹐我們可以在後面的戰史中發現﹐武侯退兵時還斬了曹魏名將張郃﹐連曹魏擅謀的司馬懿在聞聽諸葛亮死後﹐還是不敢 ; v: R0 L8 U' n4 p
追擊退兵的蜀軍。
' b6 J/ O8 W$ F5 q7 \* i/ `0 t$ E) K7 ^0 C$ v6 @

  ^4 ^- s1 x0 e6 \$ _& H4 z
. d& T# v5 v( B! W/ e1 s! K. y
0 A/ j# t2 T, M0 M% u街亭之役9 t5 G; U5 J0 Y7 o5 I$ M
% l! J0 Q- _* F1 v, T/ I, k
武侯此次北伐兵分兩路﹐一路以趙雲﹑鄧芝為疑軍﹐自褒城北上﹐揚言要自斜谷進軍﹐並派兵修斜谷道以為出兵態勢﹐吸引曹魏注意。另一路由諸葛亮親率主力向西北祁山前進﹐準備在取得隴右後﹐直指關中。自劉備死後﹐曹魏看蜀漢數年無動靜﹐對隴西關中並無禦敵的準備﹐武侯出師後﹐南安﹑天水﹑安定三縣相繼叛魏﹐朝野大驚。魏明帝曹叡迅速派大將軍曹真率關右諸軍屯將士﹐守住郿縣以抗趙雲﹐命右將軍張郃督步騎五萬﹐過雍 (陝西鳳翔)﹑洴 (陝西洴陽)﹐往西拒堵蜀軍。曹叡並親自移駕至長安坐鎮﹐節度諸將。諸葛亮軍在西城 (祁山附近) ﹐得知曹叡派張郃前來﹐乃命參軍馬謖﹑裨將王平督將軍李盛﹑黃襲﹑張休前往街亭拒敵﹐另派將軍高詳屯駐柳城﹐以
# V  J2 w: ?5 J0 T0 H9 H, T3 W為側翼。街亭為隴山旁側進隴右的咽喉要地﹐多數將領都以為必定派魏延或吳懿等沙場老將擔此重任﹐沒想到諸葛亮憑自己對馬謖能力的信任﹐" 違眾拔謖 "﹐卻也種下了後來兵敗的因子。張郃快馬加鞭﹐在街亭 (屬天水郡﹐今甘肅秦安縣東北) 與蜀軍先鋒交會。馬謖乃一介書生﹐向來只是紙上談兵﹐連劉備在病故前都曾告誡武侯︰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諸葛亮卻一直頗欣賞他。由於馬謖不聽王平等人的勸告﹐捨水上山﹐而不據城﹐同時舉措煩擾﹐張郃一到﹐斷蜀軍汲道﹐蜀軍大亂﹐因而被曹軍大破。蜀軍大敗﹐將士離散﹐王平率其所部千餘人﹐鳴鼓作勢﹐張郃以為有伏兵﹐不敢進逼﹐王平遂收集殘部﹐率將士而返。街亭兵敗﹐柳城的高詳也為郭淮擊破。而東面的趙雲﹑鄧芝因為曹真優勢兵力攻擊﹐亦告失利﹐乃自箕山之谷 (褒斜道太白嶺西坡) 徐徐撤退﹐趙雲親自斷後﹐"軍資物什﹐略無所棄 "﹐兵將亦" 無緣相失 "。諸葛亮見東西兩線皆敗﹐曹軍已據險而守﹐恐曹軍反守為攻﹐於是帶領西城千餘戶民家﹑並冀縣數千人撤還漢中整頓。曹真見諸葛亮已撤﹐遂命張郃攻回三郡﹐三郡人民並受通敵重罰。魏明帝曹叡鎮長安兩個月﹐確定戰爭結束﹐才返回洛陽。
  z- b5 R8 b6 F' A; e+ }" K; A0 s6 [
6 z4 L7 F: T: B9 }. _  l) S
[ 曹魏方面 ]
. E4 O/ h) R! u; \
, {% w" Y. d% h0 B% ?) I一﹐應變處理快﹐終獲大勝。魏明帝雖喜歡大起工程﹐但並非酒囊飯袋﹐在一聞武侯出兵立刻作出決斷﹐而且親自坐鎮長安以定人心。觀後來吳蜀連合進兵之役﹐ 其能與司馬懿各守一方﹐各個擊破吳﹑蜀兩軍﹐可以知道他並非完全不懂武略。
& Q1 M" _, T9 U* h/ v) ?7 ?% t0 d; c) R* l; g& v, n1 J
二﹐錯估蜀復漢的決心﹐導致武侯出師朝野震驚。諸葛亮在北伐的一年前就已在漢 中整軍經武﹐是連曹魏朝中都知道的事。而曹魏竟沒有重視此事加強關中隴右的準備﹐以致諸葛亮起兵﹐三郡人民相繼叛魏 (人民也會看誰的勝算大)。 徒 以天險不可渡而放鬆了戒備﹐街亭不勝﹐天下之勢恐難預料。
6 @+ i! [. \2 B, u0 e+ A
) U; n" o# H* s! B4 o
3 P# V6 E: L; W) r* F8 i作戰檢討︰
7 y- j. |( `; W3 C! v
. I; K  R/ A3 R7 s  t. K" w8 y3 g2 U[ 蜀漢方面 ] 0 c( w3 q2 g. i: @+ `
* r9 I3 m. Z* z5 r- B' E
一﹐武侯的疑兵策略奏效﹐使曹魏方面誤以為蜀之主力在東﹐於是將主力定於郿縣﹐ 若不是街亭兵敗﹐隴右地帶可能不復為魏所有。
% f- D5 x- Y1 v" e: j$ u1 h( u
6 d) V' A; p8 k. s二﹐事前的策反工作得宜﹐三郡人民響應復漢而叛魏﹐天水﹑南安太守委城逃亡。 可惜武侯兵敗﹐使得三郡遭曹魏鎮壓﹐日後武侯出兵﹐竟無人敢響應!!武侯病逝五丈原時﹐老百姓主動跑來通知司馬懿﹐可見後來的數次北伐﹐無法再向第 一次一樣獲得老百姓的踴躍支持﹐" 簞食壺江以迎王師 "成了幻想﹐這是蜀漢的一大損失。 + w, V: ^% v  k! z6 z
/ f0 }. h- ?2 H0 _) u. U. t
三﹐錯用馬謖是整個北伐失利的關鍵因素。馬謖言過其實﹐連劉備都看得出﹐他比較有名的地方是在武侯征南中前﹐勸武侯要以仁德平服南蠻。他那麼器重馬謖 可能與他的長兄--馬良有關﹐馬良與諸葛亮兄弟相稱﹐在隨劉備討東吳時陣亡。諸葛亮照顧其幼弟馬謖有如兒子﹐所以無形中高估了馬謖的能力。 ) ]; X! A: u: l/ A# s, r9 o) _

% o( h0 X8 I, w4 Z四﹐得姜維算是諸葛亮的一點收穫。所謂千兵易得﹐一將難求﹐姜維在蜀漢末期的歷史上伴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作者: BOYDWAN    時間: 2005-12-4 06:54 PM

derek231 X& h7 W; b. H$ l$ }; n& F
再+5~! J# D3 ~' V2 s. `3 e

1 E1 b6 ~* D4 d- k(努力加油呀~ )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4 07:01 PM

趙雲是女人 ?!
$ _8 N/ O; d3 V' C* a) I
; _$ O% g  @  t& n! t) O一九九九年三月,中央政府的一支考古隊伍將劉備墓出土,發現了一大批東漢未年的文物。當中最叫人咋舌的,是發現了漢先主劉備的手稿,揭開了二千年來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三國名將趙雲,竟然是.....$ V' ?% l* }4 P  N0 J7 P6 H

$ k% D& f1 H; }& K, P" I+ ]. E一九九九年三月,中央政府的一支考古隊伍將劉備墓出土,發現了一大批東漢未年的文物。當中最叫人咋舌的,是發現了漢先主劉備的手稿,/ q6 ~/ b4 o# w8 s# ^
揭開了二千年來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三國名將趙雲,竟然是女扮男裝的花木蘭,而且與劉備有著不只是君臣的關係!( X- y8 V, A; W6 u! a* g
手稿中劉備多次提到與諸葛亮討論趙雲的名份問題。可惜因為內部政策關係,官方只公開了部分的手稿內容,且不多提到關鍵內容。
* C! O" G. N$ |3 p0 u2 i" U! l, I可是有學者就本身三國廣為人知的故事作出分析,提出多點指出本身趙雲的性別也是有跡可尋的,且看以下分析。 2 w; p5 @1 i8 g
- U$ r) C  A, w' S5 T. F
# }8 F( I. X. Q) ^: `/ G
一、趙雲廿十歲出頭便跟著劉備,從界橋到長阪坡的時候十八年,後來還跟著劉備、諸葛亮幾次出訪東吳,但照樣年輕貌美,面孔白晰,
3 W% |7 |! ^- Y* L4 n( I  r不象別的那些男人,鬍子拉碴的。
& m; y3 Z: u; R5 {; F* p- d6 R
/ V% S- ]6 Z3 h2 i6 t& G) ^# y二、長阪坡一戰,劉備自己也把妻兒老小都丟了,自個兒逃命。反倒是趙雲,單槍匹馬七進七出,把小阿斗 救了出來,
+ G' Y6 ?* u- m6 X; S! z這不是女人的母性是什么?而且惡戰當中,小阿斗不但不哭,反而睡得香甜,試問哪個大男人有這樣的本事?
5 P" _$ I/ K, A  n# E* @/ a! |5 E3 J, J! A4 t8 U( S. r* r
三,趙雲救出了小阿斗,回到劉備陣?。劉備居然說出“小娃兒險折吾大將!”的說話,再扔低自己的孩子?調趙雲的重要性。
4 _! ]' Q0 D8 J. O4 Z這分明是劉備無法用言語表?趙雲對自己所奉獻的感激,只好扔阿斗表示趙雲的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   9 v1 f; S8 T5 |+ z, x
/ a- b. Y# ~: W+ `0 M: A
四,趙雲本身跟從公孫瓚,在北海救孔融一役中與劉備懈逅,根據陳壽三國志的說法,劉備與趙雲臨別時“執雲之手依依不捨”。
) y: {5 x7 n+ G0 F" P- X男人見到男人,頂多是識英雄重英雄,互相尊重,何來依依不捨?可見趙雲是一個清麗脫俗的美女。 . M) M4 M7 ^9 T' \$ H( ?
7 l/ f: p& E  E4 l- h8 C( ~6 A
五,趙雲不願意結婚,趙範要把守寡的嫂子介紹給趙雲。按照常理,趙雲不願意也就算了,但他竟然和和趙範翻臉,逼得趙範再次反對劉備。
& B+ _* G2 b$ R! y8 l, U一個男人為甚麼會對娶一個女子那麼厭惡?這一點也是十分可疑的。
& O/ `+ ]& x: P: M8 b0 C* v
( e8 f8 O+ _  _* x5 e# r3 j  @, Q六、趙雲是女扮男裝,劉備、諸葛亮肯定是知道的,所以劉備安排趙雲保護家小,換了別人,關羽憋得紅著臉,既不忍心也不放心,' @2 K' ?6 m: G- e) z6 o  g# Z
張飛又是粗人,不夠細心,別的人就更信不過了。
6 @; d% L  N( ]9 W9 q" i. k; t( ]. @6 S# o7 s
七、趙雲本領高強,對劉備這么忠心耿耿,劉備、諸葛亮卻一直不肯重用趙雲,極少給予趙雲獨領三軍的機會。趙雲從未試過當一城太守," p* v, R& ^% f8 G! c" o
每次也只是跟隨劉備當私人保鑣。如果說門第之見,那關、張不也是出身低微?如果說是不信任,那也不會把一家老小的性命托付給趙雲;( U0 G9 c- R0 }9 I0 D5 s8 F
如果說不知道他的膽略,劉備自己不也說過“子龍一身都是膽”。一個一身都是膽的武將為其麼會不被重用?原因很簡單,; V; f+ Q* d- {2 i! i* G. H; _2 q
就是劉備不太願意自己的女人冒太多的險。 6 U& X" h; P/ A( z

% E3 T8 ?8 [- @1 O( J. I6 \6 K八、曹操在長阪坡為什么下令不准放箭,只要活捉趙雲?如果說愛惜人才,文的如審配、 陳宮,武的有?良、文醜,還有活捉的呂布,5 U2 G5 s7 B  [7 M
他都照殺可也,毫不在乎,為什么這么在乎趙雲?只要想想曹操是個花心的老色鬼,就該知道答案了。曹操怎么會知道這個秘密呢?
% r0 A* z7 c4 x& Z+ r0 X2 o3 ]最大的可能該是徐庶告訴他的。 6 W4 _" w4 d- j) T- F" G* O3 Y+ J- B

( j% d' H$ a5 S0 `4 b6 E  A九,劉備在策封五虎將時,關羽曾大發雷霆,表示不與黃忠等老將為伍。可是關羽在效力曹操時曾謙虛地說自己不如張飛勇猛,' V' _3 i" o0 U7 X+ _
試問一個如此謙虛的人為甚麼會為與老將為伍發怒?可見事實的真相是關羽根本不是為與老將為伍發怒,而是為與女子為伍而發怒。  
$ n7 A0 o, h" @1 q1 O
2 J+ e) Y, {8 g0 m$ H6 W十、正因為趙雲是女扮男裝,又長期跟隨劉備,所以和劉備的幾個夫人也有恩恩怨怨。麋夫人跳井自殺,只是趙雲一面之詞,. \  Z4 P' R9 o+ w0 G; i
死無對證,難保這不是爭風吃醋,趁亂加害的一起謀殺。
- Y* ^& a4 z/ i! ^9 L
5 @6 Z* T, `# D1 r十一、趙雲和劉備的特殊關係,使他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跨江截阿斗,趙雲作為一個武將,卻能管劉備的家事,還能對孫夫人拔劍相向,: J. w  F- e. N& i
差一點把孫夫人逼得跳江,連張飛這個結義的大老粗都覺得過分了,趙雲卻做得出,這完全由趙雲在劉家的特殊地位所決定的。
) Y- Q# Y1 D% Z# d
& r% o& ?* Q% [- _! r十一、劉備去東吳娶親,帶著趙雲去,諸葛亮給趙雲三個錦囊,過去的密信有蠟丸,或者象曹操那樣送個盒子,偏偏諸葛亮給趙雲的卻是
* v+ |8 N* y; ~! P; T女人用的錦囊,本來送給別人女人的東西會惹得別人不高興的,諸葛亮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在五丈原把女人的衣服送給司馬懿,, l6 v$ C' A' I0 M4 z1 t, H
目的是為了激怒他。可他送趙雲錦囊,一個送得,一個收得,用心良苦,可見一斑。
% r9 }3 r6 k- U; J. s  W& D- C% u
: q3 {( S3 A: q2 r十二、趙雲之死,是給趙夫人用針紮死的,趙夫人為什么這么深仇大恨?分析起來,一定是趙雲為了掩人耳目,假意娶了親,
5 Z+ ]# K# u; q還領養了兩個孩子,但趙夫人肯定是知道真相的,想到一輩子就這么給騙了,能不生氣嗎?
, R* ^# A) G3 `' F1 `7 `" k7 ~8 C# Z
所以說,趙雲其實和聖女貞德一樣,是個在亂世年頭,敢於在男權社會中,以自己本領和膽量展示自己才華的獨特女性。
. J6 {0 A. z3 D只是在那個封建社會裏,她們只能喬裝改扮,扮演了一個扭曲的男性形象以逃避社會的排斥。聖女貞德阻止了英國人的南侵,
0 N6 I6 \* h6 `& J歷史性地拯救了整個法蘭西。趙雲雖然沒有聖女貞德般的影響力,可是兩千年過去了,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4 07:02 PM

劉備軍團
3 l9 T" v4 M0 l  |2 _1 Y0 @! | 曹操軍團
' O' _9 f6 l- }& y6 K- P$ M8 D 孫權軍團
1 Z+ L$ o2 `% h; c- S" A/ D5 N: o1 @
" ~, ?/ w: t5 a# m# ]9 A關羽 - 劉備的義弟. 斬顏良, 平長沙, 水淹七軍的英雄。惜其性格剛愎自用,不聽孔明『東和孫權』之忠告而開戰, 終落得敗走麥城被殺之局。
& y/ E. B) g* z 夏侯惇 - 曹操的親戚。在與呂布的作戰中,被曹性的暗箭射中,失去左目。但是後來仍繼續率軍轉戰各地。曹操死後不久,他也病死。
- T5 d2 M8 X. C% M3 d# E 周瑜 - 吳國大將。與主公孫策是連襟。按照孫策的遺囑,協助年輕的孫權,赤壁之戰時擔任都督指揮水軍,打敗曹操的大軍。英姿雄發,人稱美周郎。4 q9 M& {# H- Q2 ]8 @! t
" |. `* {+ w; W+ v! B. P! }& c
張飛 - 劉備的義弟. 臨陣作戰勇猛,履立戰功,被拜為右將軍,五虎大將之一。在長阪坡之戰中,單槍匹馬在長阪橋喝退曹操百萬大軍的追擊。 惜最後為部下范疆、 張達所殺。- e5 p- B0 k% O* T
夏侯淵 - 夏侯惇的堂弟。從曹操起兵時就能獨當一面、擅長於奇襲的名將, 粗中有細,但後來在定軍山之役中了蜀將法正的計謀而被黃忠斬殺。9 R* a  E, c' e% m, D* w! ?" x- p
呂蒙 - 原來只擅長武藝,但是在孫權的激勵下努力研究學問,終於成為智勇兼備的名將。成為吳的都督,指揮大軍,奪回荊州,用計生擒了關羽。! j3 ~, P, Q1 _3 S; u
( z5 X- o. }! E, i9 Z8 [
趙雲 - 德才兼備、智勇雙全的勇將。先後為袁紹、公孫瓚效力,後來追隨劉備。在長阪坡之戰中,單騎殺入百萬曹軍中,救出劉備之子阿斗(即後來劉禪)。五虎大將之一。
* t- H  g3 M6 D6 ]6 V- V 曹洪 - 曹操的堂弟。曹操起兵時,興兄長曹仁一起加入。成為曹軍的中流砥柱﹐轉戰各地,表現活躍。曹丕即位後,歷任魏國衛將軍、驃騎將軍。
$ r- |- Q# A2 ~' C  ? 陸遜 - 孫策的女婿。與呂蒙謀劃,擊敗了關羽。夷陵之戰中,擔任大都督,擊敗了蜀國的大軍。受命守衛荊州,後為東吳丞相。7 g: t$ Q+ Q5 f" b5 d4 c

2 t5 T# p6 i1 W2 N3 N  R馬超 - 西涼馬騰長子。武藝高超。他起兵攻曹, 使馬騰被曹操殺害。他兵敗後率眾投降劉備。被拜為左將軍,五虎大將之一。( e1 W  N; f+ r5 j9 ^9 w
張遼 - 魏國五大將之首。身為呂布手下的他轉戰各地。呂布戰敗死亡後,他為曹操效力,守衛合肥之時,僅用了八百士兵擊退了十萬吳兵。他守合肥多年,數次擊敗吳兵,使得東吳北伐屢屢無功而返。! r& J, J/ T9 _0 D: }7 Y* z
黃蓋 - 吳國老將,為吳三代老臣,從孫堅起兵時就開始為東吳效力。善於用鐵鞭。赤壁之戰時,詐降曹操,借機發動火攻促使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大敗,影響整個三國歷史。
7 w9 t$ w# n% a; m5 v$ _* H   G  d7 Q, m* ]
黃忠 - 原為韓玄部下。歸順劉備後,在漢中戰役中建立奇功, 斬了魏的主要將領夏侯淵。老當益壯,為五虎大將之一。
( Y" T" a3 o; ]- P, y3 \9 W$ _ 徐晃 - 魏國五大將之一。原本是楊奉屬下的武將,但是接受滿寵的勸說,歸順曹操。智勇兼備,成為曹操軍主力轉戰各地。受封魏之平南將軍。
8 ^" a9 P/ K& C& l 朱桓 - 東吳武將。負責守備防衛魏國的要塞濡須。用五千兵馬打敗曹仁率領的數萬大軍。孫權即帝位後任命他為前將軍。
! J8 e/ S) V8 l) z/ {4 P1 U1 G+ Z
+ F. W- F7 Z9 R( }( Z& E7 I魏延 - 原為劉表部將,後投劉備。他能征慣戰,曾斬魏將王雙,且智能決策,多立戰功。曾任漢中守將重任。諸葛亮死後叛蜀為馬岱所殺。$ x" H8 l: V! w2 B
樂進 - 魏國五大將之一。從曹操起兵時就隨之四處征戰,曾與張遼,李典,薛悌等共守合肥,表現活躍。為人個性穩重老成,不愛爭功。他乃五大將中最早加入曹軍的大將。) s+ R7 {4 B5 f5 f; I- }& p3 F
甘寧 - 東吳武將。負責守備防衛魏國的要塞濡須。用五千兵馬打敗曹仁率領的數萬大軍。孫權即帝位後任命他為前將軍。* V8 j( ]/ m5 Q  F& d' X

4 K5 J; e8 {8 e9 w) q; X姜維 - 蜀漢大將。原為魏國效力,第一次北伐時歸降蜀漢。諸葛亮臨終時將兵法傳授給他。九度實施北伐,但多無功而返。4 n5 E  P4 Q4 e5 N  c
張郃 - 魏國五大將之一,原是袁紹的屬下,後投曹操。主要活躍於對蜀作戰中,街亭之戰中包圍馬謖,將其擊破。他智謀,武力及功業都不低於名將司馬懿。後來出於忌恨,司馬懿借蜀將之手將其殺害。& e# H* M* R; K/ K$ z5 [1 _
周泰 - 東吳將軍。與海盜伙伴蔣欽一起投效孫策。宣城被山賊攻擊時,雖然身負重傷,仍救出孫權。與韓當同名的老將。) p2 ?& G& \0 Q; F1 r- d/ h7 Z9 {
! m6 c- A% F) w
陳到 - 汝南人,很早便跟隨劉備的將領,武功平平,卻為劉備立下許多汗馬功勞。北伐時任永安都督,地位名聲都僅次於趙雲。
( @1 O+ {1 W& n8 D& f  e8 {% Z 于禁 - 魏國五大將之一,其沉著泠靜的優點得到曹操的賞識。可惜其後變得貪生怕死,樊城之戰中敗給關羽後立即投降。後被孫權轉送回魏國,不受重用而含羞而亡。
1 h; A5 p5 N/ V) k$ \7 U 潘璋 - 孫權愛將,平北將軍。。他為人粗猛,帶兵肅然,好立功業。先後有擒關羽,斬馮習,敗劉備之功。
6 F. R  `. b" f' C* U* i' E! }
" y! _' A+ Y1 a6 }2 C2 p1 G李嚴 - 又名李平。蜀漢大將。原為劉璋手下大將,後投劉備。先後受到劉備和諸葛亮重用,北伐時任江州都督。然而他卻因謊報軍情而被諸葛亮廢為庶民。7 |1 F$ L% i/ @2 [6 O3 \# p
司馬懿 - 為曹氏四代效力,構築了晉王朝的根基。曾擊敗欲投蜀的孟達。魏明帝用其抗蜀,與蜀漢作戰時採取防守策略,取得了勝利。後與曹爽爭鬥,掌握了魏國實權。晉建國後,追謚為宣帝。
6 v; k! B, F( s. e/ Q- T 徐盛 - 參加了赤壁,合淝,荊州等戰役。曹丕進攻東吳時,被任命為安東將軍指揮吳軍。用疑兵使魏軍混亂,取得勝利。, R& B" d. S. e. d( [) F( m
0 o+ V$ {: x2 F8 G, i: V; [1 _
吳懿 - 陳留人,隨劉焉入蜀。劉璋時為中郎將,率兵拒劉備,但敗降。劉備定蜀後以懿為護軍、討逆將軍,並立其妹為夫人。章武元年為關中都督。建興八年,曾與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將費瑤。
& @- ~  q- ^1 Y- g( s) v 鄧艾 - 其才能能得到司馬懿的賞識,在對蜀作戰中表現出驚人的勇氣。與鍾會聯手消滅了蜀漢,但是與鍾會誓不兩立。被抓住解往洛陽的途中遭殺害。8 f1 G. {9 D# I0 d/ ?6 H- |
丁奉 - 東吳將軍。初次上陣就打敗名將張遼,多有活躍表現。誅殺孫綝,成了大將軍。去救援馬上就要滅亡的蜀國,但是為時已晚。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4 07:07 PM

南北朝時期著名的科學家——祖沖之6 q1 f" R' ~- u+ B  [1 @2 c1 o
; d; [# @$ ~& T3 Y$ w$ ^5 b4 B
   祖沖之(429—5OO)是我國南北朝時代南朝的一位著名科學家。
* W+ K0 _; {7 D. m9 I0 \$ B  Y1 P5 h- O
* }1 \* y. U9 D2 b+ n$ {( K2 B  ]  從公元42O年東晉滅亡到589年隋朝統一全國的一百七十年中間,我國歷史上形成了南北對立的局面,這一時期稱作南北朝。南朝從公元42O年東晉大將劉裕奪取帝位,建立宋政權開始,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同南朝對峙的是北朝,北朝經歷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朝代。祖沖之是南朝人,出生在宋,死的時候已是南齊時期了。
4 ~: \) p, J# F' C2 E+ k: s0 t8 f7 k+ {% I; h; o( X# X) N' _
  當時由於南朝社會比較安定,農業和手工業都有顯著的進步,經濟和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從而也推動了科學的前進。因此,在這一段時期內,南朝出現了一些很有成就的科學家,祖沖之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人物之一。
6 c2 d7 a' i5 f' N9 [+ p+ i2 c2 G1 b3 \# x( f% z& m$ k8 v/ `4 \
  祖沖之的原籍是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易縣)。在西晉末年,祖家由於故鄉遭到戰爭的破壞,遷到江南居住。祖沖之的祖父祖昌,曾在宋朝政府裡擔任過大匠卿,負責主持建築工程,是掌握了一些科學技術知識的;同時,祖家歷代對於天文曆法都很有研究。因此祖沖之從小就有接觸科學技術的機會。
1 [0 h# E: V! J! y0 Q9 ^. _% f) _7 b) v6 i8 y# H6 R4 }
  祖沖之對於自然科學和文學、哲學都有廣泛的興趣,特別是對天文、數學和機械製造,更有強烈的愛好和深入的鑽研。早在青年時期,他就有了博學多才的名聲,並且被政府派到當時的一個學術研究機關——華林學省,去做研究工作。後來他又擔任過地方官職。公元461年,他任南徐州(今江蘇鎮江)刺史府裡的從事。464年,宋朝政府調他到婁縣(今江蘇昆山縣東北)作縣令。
1 O6 v, \( M3 o* A
7 h0 z' G! r1 }- ~1 K" p  祖沖之在這一段期間,雖然生活很不安定,但是仍然繼續堅持學術研究,並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研究學術的態度非常嚴謹。他十分重視古人研究的成果,但又決不迷信古人。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決不「虛推(盲目崇拜)古人」,而要「搜煉古今(從大量的古今著作中吸取精華)」。一方面,他對於古代科學家劉歆〔xin欣〕、張衡、闞〔kan看〕澤、劉徽、劉洪等人的著述都作了深入的研究,充分吸取其中一切有用的東西。另一方面,他又敢於大膽懷疑前人在科學研究方面的結論,並通過實際觀察和研究,加以修正補充,從而取得許多極有價值的科學成果。在天文曆法方面,他所編製的《大明歷》,是當時最精密的曆法。在數學方面,他推算出準確到六位小數的圓周率,取得了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成績。3 D) n. b7 b; ~) d+ X8 u4 d- V

/ `( J4 U( J# {  [- ?/ y  宋朝末年,祖沖之回到建康(今南京),擔任謁者僕射的官職。從這時起,一直到齊朝初年,他花了較大的精力來研究機械製造,重造指南車,發明千里船、水碓磨等等,作出了出色的貢獻。% D0 z, r& Z7 n. d" Q8 M

# V8 W9 {- M0 X2 \6 j6 c  當祖沖之晚年的時候,齊朝統治集團發生了內亂,政治腐敗黑暗,人民生活非常痛苦。北朝的魏乘機發大兵向南進攻。
6 m; U4 p6 H1 H# l7 _8 d' B, |8 O
* r! ~# w) H! `$ \7 p) ~  從公元494年到5O0年間,江南一帶又陷入戰火。對於這種內憂外患重重逼迫的政治局面,祖沖之非常關心。大約在公元494年到498年之間,他擔任長水校尉的官職。當時他寫了一篇《安邊論》,建議政府開墾荒地,發展農業,增強國力,安定民生,鞏固國防。齊明帝看到了這篇文章,打算派祖沖之巡行四方,興辦一些有利於國計民生的事業。但是由於連年戰爭,他的建議始終沒有能夠實現。過不多久,這位卓越的大科學家活到七十二歲,就在公元50O年的時候去世了。
7 f* c4 p6 B# c7 N* I5 [! J* V  b
改革曆法 引入歲差& I# }0 z. L5 y& C) j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由於畜牧業和農業生產的需要,經過長時期的觀察,發現了日月運行的基本規律。他們把第一次月圓或月缺到第二次月圓或月缺的一段時間規定為一個月,每個月是二十九天多一點,十二個月稱為一年。這種計年方法叫做陰曆。他們又觀察到:從第一個冬至到下一個冬至(實際上就是地球圍繞太陽運行一周的時間)共需要三百六十五天又四分之一天,於是也把這一段時間稱作一年。按照這種辦法推算的曆法通常叫做陽曆。但是,陰曆一年和陽曆一年的天數,並不恰好相等。按照陰曆計算,一年共計三百五十四天;按照陽曆計算,一年應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陰曆一年比陽曆一年要少十一天多。為了使這兩種曆法的天數一致起來,就必須想辦法調整陰曆一年的天數。對於這個問題,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找到了解決的辦法,就是採用「閏月」的辦法。在若干年內安排一個閏年,在每個閏年中加入一個閏月。每逢閏年,一年就有十三個月。由於採用了這種閏年的辦法,陰曆年和陽曆年就比較符合了。3 ?# z6 k5 Y1 B9 T) m
4 n+ f/ a9 r$ x) \7 P4 ]0 d6 ~
  在古代,我國曆法家一向把十九年定為計算閏年的單位,稱為「一章」,在每一章裡有七個閏年。也就是說,在十九個年頭中,要有七個年頭是十三個月。這種閏法一直採用了一千多年,不過它還不夠周密、精確。公元412年,北涼趙厞創作《元始歷》,才打破了歲章的限制,規定在六百年中間插入二百二十一個閏月。可惜趙厞的改革沒有引起當時人的注意,例如著名歷算家何承天在公元443年製作《元嘉歷》時,還是採用十九年七間的古法。
1 p8 }9 x/ N) w2 ]9 w5 d9 Q, `9 G* n$ N! h/ t* s5 w
  祖沖之吸取了趙厞的先進理論,加上他自己的觀察,認為十九年七閏的閏數過多,每二百年就要差一天,而趙厞六百年二百二十一闖的閏數卻又嫌稍稀,也不十分精密。因此,他提出了三百九十一年內一百四十四閏的新閏法。這個閏法在當時算是最精密的了。7 ]% a* p5 m5 R' F6 H! M1 h

- p; N2 ?/ a7 F  A  除了改革閏法以外,祖沖之在曆法研究上的另一重大成就,是破天荒第一次應用了「歲差。」
1 K% S. U) R3 h# t9 A) G6 v
, I) z# t( ]* u$ u# j9 l5 M  根據物理學原理,剛體在旋轉運動時,假如絲毫不受外力的影響,旋轉的方向和速度應該是一致的;如果受了外力影響,它的旋轉速度就要發生週期性的變化。地球就是一個表面凹凸不平、形狀不規則的剛體,在運行時常受其他星球吸引力的影響,因而旋轉的速度總要發生一些週期性的變化,不可能是絕對均勻一致的。因此,每年太陽運行一周(實際上是地球繞太陽運行一周),不可能完全回到上一年的冬至點上,總要相差一個微小距離。按現在天文學家的精確計算,大約每年相差50.2秒,每七十一年八個月向後移一度。這種現象叫作歲差。/ E0 M8 [6 G$ J0 N4 k& r% g5 D7 P

2 h* \. E6 Y7 [  隨著天文學的逐漸發展,我國古代科學家們漸漸發現了歲差的現象。西漢的鄧平、東漢的劉歆、賈逵等人都曾觀測出冬至點後移的現象,不過他們都還沒有明確地指出歲差的存在。到東晉初年,天文學家虞喜才開始肯定歲差現象的存在,並且首先主張在曆法中引入歲差。他給歲差提出了第一個數據,算出冬至日每五十年退後一度。後來到南朝宋的初年,何承天認為歲差每一百年差一度,但是他在他所制定的《元嘉歷》中並沒有應用歲差。
6 @! O. o+ u* W4 u; }/ E
2 @# O- Q+ |# K0 J  祖沖之繼承了前人的科學研究成果,不但證實了歲差現象的存在,算出歲差是每四十五年十一個月後退一度,而且在他製作的《大明歷》中應用了歲差。因為他所根據的天文史料都還是不夠準確的,所以他提出的數據自然也不可能十分準確。儘管如此,祖沖之把歲差應用到曆法中,在天文曆法史上卻是一個創舉,為我國曆法的改進揭開了新的一頁。到了隋朝以後,歲差已為很多曆法家所重視了,像隋朝的《大業歷》、《皇極歷》中都應用了歲差。
  r  n3 W, D9 J. {/ Q; l; X- G
9 d3 b, n7 \& c  P1 u9 O  祖沖之在曆法研究方面的第三個巨大貢獻,就是能夠求出曆法中通常稱為「交點月」的日數。
3 t9 ^3 b% o: R4 B$ y
9 N) A! V$ \9 s  所謂交點月,就是月亮連續兩次經過「黃道」和「白道」的交叉點,前後相隔的時間。黃道是指我們在地球上的人看到的太陽運行的軌道,白道是我們在地球上的人看到的月亮運行的軌道。交點月的日數是可以推算得出來的。祖沖之測得的交點月的日數是27.21223日,比過去天文學家測得的要精密得多,同近代天文學家所測得的交點月的日數27.21222日已極為近似。在當時天文學的水平下,祖沖之能得到這樣精密的數字,成績實在驚人。* k5 Z( O8 r! I, \
: F' d5 r5 z% |# G3 c
  由於日蝕和月蝕都是在黃道和白道交點的附近發生,所以推算出交點月的日數以後,就更能準確地推算出日蝕或月蝕發生的時間。祖沖之在他制訂的《大明歷》中,應用交點月推算出來的日、月蝕時間比過去準確,和實際出現日、月蝕的時間都很接近。
* l2 F$ U, u$ k* L, X/ p* U0 z1 q0 n8 q8 G2 `4 t8 |
  祖沖之根據上述的研究成果,終於製成了當時最科學、最進步的曆法——《大明歷》。這是祖沖之科學研究的天才結晶,也是他在天文曆法上最卓越的貢獻。
; x' I: V/ t) C, s; \6 h  y+ W/ D8 b" e/ q* }; A0 k: @. n+ g+ e
  此外,祖沖之對木、水、火、金、土等五大行星在天空運行的軌道和運行一周所需的時間,也進行了觀測和推算。我國古代科學家算出木星(古代稱為歲星)每十二年運轉一周。西漢劉歆作《三統歷》時,發現木星運轉一周不足十二年。祖沖之更進一步,算出木星運轉一周的時間為11.858年。現代科學家推算木星運行的週期約為 11. 862年。祖沖之算得的結果,同這個數字僅僅相差O.O4年。此外,祖沖之算出水星運轉一周的時間為115.88日,這同近代天文學家測定的數字在兩位小數以內完全一致。他算出金星運轉一周的時間為583.93日,同現代科學家測定的數字僅差O.O1日。
1 v1 k5 M" d8 D* W% @+ b- [
) n* h% b4 I. r! e) {  公元462年(宋大明六年),祖沖之把精心編成的《大明歷》送給政府,請求公佈實行。宋孝武帝命令懂得曆法的官員對這部曆法的優劣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祖沖之遭到了以戴法興為代表的守舊勢力的反對。戴法興是宋孝武帝的親信大臣,很有權勢。由於他帶頭反對新歷,朝廷大小官員也隨聲附和,大家不贊成改變曆法。9 r8 [% d9 f4 a1 a- n% Y
- t& |% D( J% @% |0 H6 ^$ e: P- S0 T
  祖沖之為了堅持自己的正確主張,理直氣壯地同戴法興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 y% B5 [  K- X; X

  B" @0 T0 ^* N. Z9 l9 V8 A4 t  這一場關於新曆法優劣的辯論,實際上反映了當時科學和反科學、進步和保守兩種勢力的尖銳鬥爭。戴法興首先上書皇帝,從古書中抬出古聖先賢的招牌來壓制祖沖之。他說,冬至時的太陽總在一定的位置上,這是古聖先賢測定的,是萬世不能改變的。他說,祖沖之以為冬至點每年有稍微移動,是誣蔑了天,違背了聖人的經典。他又把當時通行的十九年七闖的曆法,也說是古聖先賢所制定,永遠不能更改。他甚至罵祖沖之是淺陋的凡夫俗子,沒有資格談改革曆法。
5 u) k! S3 k3 W1 P
' O$ F) K  m3 w3 \
% X$ o( I( V& c# O( X, v: W  祖沖之對權貴勢力的攻擊絲毫沒有懼色。他寫了一篇有名的駁議。他根據古代的文獻記載和當時觀測太陽的記錄,證明冬至點是有變動的。他指出:事實十分明白,怎麼可以信古而疑今。他又詳細地舉出多年來親自觀測冬至前後各天正午
/ l0 _2 v; l8 O) G4 p( m* P" X
# ^. B! ~) V+ n  日影長短的變化,精確地推算出冬至的日期和時刻,從此說明十九年七閏是很不精密的。他責問說:舊的曆法不精確,難道還應當永遠用下去,永遠不許改革。誰要說《大明歷》不好,應當拿出確鑿的證據來。
$ h0 x9 D# ?3 `- V
( L; u; b2 b& ~- f0 r4 g" a3 T  當時戴法興指不出新歷到底有哪些缺點,於是就爭論到日行快慢、日影長短、月行快慢等等問題上去。祖沖之一項一項地據理力爭,都駁倒了他。
/ A$ U4 O# ?' O$ M7 C8 J! U9 G+ I# ^# y# K: C9 B
  在祖沖之理直氣壯的駁斥下,戴法興沒話可以答辯了,竟蠻不講理地說:「新曆法再好也不能用。」祖沖之並沒有被戴法興這種蠻橫態度嚇倒,卻堅決地表示:「決不應該盲目迷信古人。既然發現了舊曆法的缺點,又確定了新曆法有許多優點,就應當改用新的。」# F- ?" H; y% r$ ~6 _6 q# k2 g' O  E$ x
$ Z9 h1 C; a, Q: D7 p8 L7 l
  在這場大辯論中,許多大臣被祖沖之精闢透徹的理論說服了,但是他們因為畏懼戴法興的權勢,不敢替祖沖之說話。最後有一個叫巢尚之的大臣出來對祖沖之表示支持。他說《大明歷》是祖沖之多年研究的成果,根據《大明歷》來推算元嘉十三年(436)、十四年、二十八年、大明三年(459)的四次月蝕都很準確,用舊曆法推算的結果誤差就很大,《大明歷》既然由事實證明比較好,就應當採用。" b' P9 L' _+ W/ C2 a2 _

. w$ t# f* s; }  J* W7 A+ l  這樣一來,戴法興只有啞口無言。祖沖之取得了最後勝利。宋孝武帝決定在大明九年(465)改行新歷。誰知大明八年孝武帝死了,接著統治集團內發生變亂,改歷這件事就被擱置起來。一直到梁朝天監九年(51O),新歷才被正式採用,可是那時祖沖之已去世十年了。
/ A- H9 t0 k; L
" [+ x0 m) E" D; h# N& F6 E! Q5 B, Y圓周定律 著書綴術
+ s9 [; U9 W: k2 O! f( q$ V9 \   祖沖之不但精通天文、曆法,他在數學方面的貢獻,特別對「圓周率」研究的傑出成就,更是超越前代,在世界數學史上放射著異彩。
9 k" g* Q7 C& O0 u
; |) M3 c- N, F3 R; w1 `0 `+ V7 d  我們都知道圓周率就是圓的周長和同一圓的直徑的比,這個比值是一個常數,現在通用希臘字母「π」來表示。圓周率是一個永遠除不盡的無窮小數,它不能用分數、有限小數或循環小數完全準確地表示出來。由於現代數學的進步,已計算出了小數點後兩千多位數字的圓周率。' c+ V- [" ^& \7 Y- U+ B; |; S

/ R4 s1 P3 M6 _: F; r& [  圓周率的應用很廣泛。尤其是在天文、曆法方面,凡牽涉到圓的一切問題,都要使用圓周率來推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求得的最早的圓周率值是「 3」,這當然很不精密,但一直被沿用到西漢。後來,隨著天文、數學等科學的發展,研究圓周率的人越來越多了。西漢末年的劉歆首先拋棄「3」這個不精確的圓周率值,他曾經採用過的圓周率是3.547。東漢的張衡也算出圓周率為**=3.1622。這些數值比起π=3當然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還遠遠不夠精密。到了三國末年,數學家劉徽創造了用割圓術來求圓周率的方法,圓周率的研究才獲得了重大的進展。, E- v% e" \! E) \
7 H* n. f+ W1 p( x
  用割圓術來求圓周率的方法,大致是這樣:先作一個圓,再在圓內作一內接正六邊形。假設這圓的直徑是2,那末半徑就等於1。內接正六邊形的一邊一定等於半徑,所以也等於1;它的周長就等於6。如果把內接正六邊形的周長6當作圓的周長,用直徑2去除,得到周長與直徑的比π=6/2=3,這就是古代π=3的數值。但是這個數值是不正確的,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內接正六邊形的周長遠遠小於圓周的周長。
$ j$ z- R$ V7 e% d+ j
$ n4 D) n. H7 }( _: C4 s5 K  如果我們把內接正六邊形的邊數加倍,改為內接正十二邊形,再用適當方法求出它的周長,那麼我們就可以看出,這個周長比內按正六邊形的周長更接近圓的周長,這個內接正十二邊形的面積也更接近圓面積。從這裡就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圓內所做的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它各邊相加的總長度(周長)和圓周周長之間的差額就越小。從理論上來講,如果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增加到無限多時,那時正多邊形的周界就會同圓周密切重合在一起,從此計算出來的內接無限正多邊形的面積,也就和圓面積相等了。不過事實上,我們不可能把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增加到無限多,而使這無限正多邊形的周界同圓周重合。只能有限度地增加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使它的周界和圓周接近重合。所以用增加圓的內接正多邊形邊數的辦法求圓周率,得數永遠稍小於π的真實數值。劉徽就是根據這個道理,從圓內接正六邊形開始,逐次加倍地增加邊數,一直計算到內接正九十六邊形為止,求得了圓周率是3.141O24。把這個數化為分數,就是157/50
3 W+ H; d9 z3 h' z. B, Y8 e2 N0 f4 S6 c! K
  劉徽所求得的圓周率,後來被稱為「徽率」。他這種計算方法,實際上已具備了近代數學中的極限概念。這是我國古代關於圓周率的研究的一個光輝成就。# k* s$ F7 z7 U; A  v1 j' T

: Y# u) t& n0 @. y$ I. b8 X7 R  祖沖之在推求圓周率方面又獲得了超越前人的重大成就。根據《隋書·律歷志》的記載,祖沖之把一丈化為一億忽,以此為直徑求圓周率。他計算的結果共得到兩個數:一個是盈數(即過剩的近似值),為3.1415927;一個是朒數(即不足的近似值),為3.1415926。圓周率真值正好在盈朒 兩數之間。《隋書》只有這樣簡單的記載,沒有具體說明他是用什麼方法計算出來的。不過從當時的數學水平來看,除劉徽的割圓術外,還沒有更好的方法。祖沖之很可能就是採用了這種方法。因為採用劉徽的方法,把圓的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增多到24576邊時,便恰好可以得出祖沖之所求得的結果。
+ w4 o8 V5 Z4 x2 A; K
$ {% M& @" X3 f& {* @  盈朒 兩數可以列成不等式,如:3.1415926(*)<π(真實的圓周率)<3.1415927(盈),這表明圓周率應在盈朒 兩數之間。按照當時計算都用分數的習慣,祖沖之還採用了兩個分數值的圓周率。一個是355/119(約等於3.1415927),這一個數比較精密,所以祖沖之稱它為「密率」。另一個是了(約等於3.14),這一個數比較粗疏,所以祖沖之稱它為「約率」。在歐洲,直到1573年才由德國數學家渥脫求出了355/119這個數值。因此,日本數學家三上義夫曾建議把355/119這個圓周率數值稱為「祖率」,來紀念這位中國的大數學家。
' C4 ]' G' @; P6 w4 K: Y# [* f( H+ f# Y6 P
  由於祖沖之所著的數學專著《綴術》已經失傳,《隋書》又沒有具體地記載他求圓周率的方法,因此,我國研究祖國數學遺產的專家們,對於他求圓周率的方法還有不同的見解。
3 t# E5 e  b: `6 Q, K0 w  C  k: `7 C7 r7 d( _8 T( s
  有人認為祖沖之圓周率中的「朒 數」。是用作圓的內接正多邊形的方法求得的;而「盈數」則是用作圓的外切正多邊形的方法求得的。祖沖之如果繼續用劉徽的辦法,從圓的內接正六邊形算起,逐次加倍邊數,一直算到內接正24576邊形時,它的各邊長度總和只能逐次接近並較小於圓周的周長,這正多邊形的面積也只能逐次接近並較小於圓面積,從此求出的圓周率為3.14159261,也只能小於圓周率的真實數值,這就是朒 數。從祖沖之的數學水平來看,突破劉徽的方法,從外切正六邊形算起,逐次試求圓周率,也是可能的。如果祖沖之把外切正六邊形的邊數成倍增加,到正24576邊形時,他所求得的圓周率應該是3.1415927O2O8。這個數是用外切方法求得的。由於外切正多邊形各邊邊長的總和永遠大於圓周的長度,這正多邊形的面積也永遠大於圓面積,所以這個數總比真實的圓周率大。用四捨五入法捨去小數點七位以後的數字,就得出盈數。' j4 Y( `% I9 {  n5 Y3 |+ y
6 D# w7 g  |$ }9 L8 V& H4 z6 Q
  祖沖之究竟是否同時用過內接和外切這兩個方法求出圓周率的朒 數和盈數,是沒有確切史料可以證實的。但是採用這個辦法所求出的朒、盈兩個數值,和祖沖之原來所求出的結果大體是一致的。所以有些數學史家認為祖沖之曾用過作圓的外切正多邊形的方法求得圓周率,是很近情理的推想。3 L$ U  V3 M1 I; \: J5 l2 h

/ g$ P3 j  {7 l. H# _/ e/ f
* I( B+ k# Q; z0 f  但是根據另一些數學史家的研究,盈、朒兩數也可以由計算圓內接正12288邊形和正24576邊形的邊長而得出來。不過這種計算比較難懂,這裡不說了。" c8 E7 n# [0 s! w
1 R/ z. \. h. C  r/ k
  儘管說法有出入,但是祖沖之曾經求得「密率」,並且明確地用上、下兩限來說明圓周率這個數值的範圍,是可以肯定的。在一千五百年前,他有這樣的成就和認識,真值得我們欽佩。
7 i1 d1 p# ]- u  V. F1 O
' P! j7 k( }0 L8 k  在推算圓周率時,祖沖之付出了不知多少辛勤的勞動。如果從正六邊形算起,算到24576邊時,就要把同一運算程序反覆進行十二次,而且每一運算程序又包括加減乘除和開方等十多個步驟。我們現在用紙筆算盤來進行這樣的計算,也是極其吃力的。當時祖沖之進行這樣繁難的計算,只能用籌碼(小竹棍)來逐步推演。如果頭腦不是十分冷靜精細,沒有堅韌不拔的毅力,是絕對不會成功的。祖沖之頑強刻苦的研究精神,是很值得推崇的。
, ^' w, J( Y+ X- O9 A) \& j
: t- [. N$ @+ }3 E  C  祖沖之死後,他的兒子祖曬〔xuan玄〕繼續父親的研究,進一步發現了計算圓球體積的方法。! ^5 G, W( l+ r$ n/ K+ t* m' ~4 r

: q% d, u; P, c: N! ?1 g8 q  在我國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中,曾列有計算圓球體積的公式,但很不精確。劉徽雖然曾經指出過它的錯誤,但究竟應當怎樣計算,他也沒有求得解決。經祖曬刻苦鑽研,終於找到了正確的計算方法。他所推算出的計算圓球體積的公式是:圓球體積=π/c D(D代表球體直徑)。這個公式一直到今天還被人們採用著。
6 g3 I& C. P: \1 b
% G* y0 I4 O8 C  v# W  祖沖之還曾寫過《綴術》五卷,是一部內容極為精采的數學書,很受人們重視。唐朝的官辦學校的算學科中規定:學員要學《綴術》四年;政府舉行數學考試時,多從《綴術》中出題。後來這部書曾經傳到朝鮮和日本。可惜到了北宋中期,這部有價值的著作竟失傳了。
) g  K/ ?2 m# j% C; {/ B
2 h% w$ K/ |; `: h! N+ E: }) G) |機械巧手 音哲旁通
( I- D5 N9 Q+ Y9 [; ^& X$ Q   指南車是一種用來指示方向的車子。車中裝有機械,車上裝有木人。車子開行之前,先把木人的手指向南方,不論車子怎樣轉彎,木人的手始終指向南方不變。這種車子結構已經失傳,但是根據文獻記載,可以知道它是利用齒輪互相帶動的結構製成的。相傳遠古時代黃帝對蚩尤作戰,曾經使用過指南車來辨別方向,但這不過是一種傳說。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三國時代的發明家馬鈞曾經製造過這種指南車,可惜後來失傳了。公元417年東晉大將劉裕(也就是後來宋朝的開國皇帝)進軍至長安時,曾獲得後秦統治者姚興的一輛舊指南車,車子裡面的機械已經散失,車子行走時,只能由人來轉動木人的手,使它指向南方。後來齊高帝蕭道成就令祖沖之仿製。祖沖之所制指南車的內部機件全是銅的。製成後,蕭道成就派大臣王僧虔、劉休兩人去試驗,結果證明它的構造精巧,運轉靈活,無論怎樣轉彎,木人的手常常指向南方。
% [  F/ t5 `5 O* k' G5 |" B5 ?" g2 w9 Q, p
  當祖沖之製成指南車的時候,北朝有一個名叫索馭驎的來到南朝,自稱也會製造指南車。於是蕭道成也讓他製成一輛,在皇宮裡的樂游苑和祖沖之所製造的指南車比賽。結果祖沖之所制的指南車運轉自如,索馭驎所制的卻很不靈活。索馭驎只得認輸,並把自己制的指南車毀掉了。祖沖之製造的指南車,我們雖然已無法看到原物,但是由這件事可以想像,它的構造一定是很精巧的。
4 f6 U1 H: D5 w/ P. W' L
+ d: i0 S8 K: @" E/ M# s9 s: C  祖沖之也製造了很有用的勞動工具。他看到勞動人民舂米、磨粉很費力,就創造了一種糧食加工工具,叫作水碓磨。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發明了利用水力著米的水礁和磨粉的水磨。西晉初年,杜預曾經加以改進,發明了「連機碓」和「水轉連磨」。一個連機碓能帶動好幾個石杵一起一落地舂米;一個水轉連磨能帶動八個磨同時磨粉。祖沖之又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加以改進,把水碓和水磨結合起來,生產效率就更加提高了。這種加工工具,現在我國南方有些農村還在使用著。! v6 O$ d! S' g
4 T$ p6 x* [# C/ r- N
  祖沖之還設計製造過一種千里船。它可能是利用輪子激水前進的原理造成的,一天能行一百多里。
6 s) E9 f# G" h/ O0 @
% z* J3 o& q7 |0 d1 ]- r  祖沖之還根據春秋時代文獻的記載,制了一個「欹器」,送給齊武帝的第二個兒子蕭子良。欹器是古人用來警誡自滿的器具。器內沒有水的時候,是側向一邊的。裡面盛水以後,如果水量適中,它就豎立起來;如果水滿了,它又會倒向一邊,把水潑出去。這種器具,晉朝的學者杜預曾試制三次,都沒有成功;祖沖之卻仿製成功了。由此可見,祖沖之對各種機械都有深刻的研究。
7 s  ~) ^+ N: e# @: k$ ]( Q
/ D( Q+ G! u. Y6 P. c* F4 t) K  祖沖之的成就不僅限於自然科學方面,他還精通樂理.對於音律很有研究。
" l9 f# ], I/ I9 m8 X5 [- [( v! j: |% g; w
  此外,祖沖之又著有《易義》、《老子義》、《莊子義》、《釋論語》等關於哲學的書籍,都已經失傳了。* Q' o; z3 X  H4 l$ L: L" ^  W
( \# Z4 F- n- u% V% u7 d& y
  祖沖之的兒子祖曬,也是一位傑出的數學家,他繼承他父親的研究,創立了球體體積的正確算法。在天文方面,他也能繼承父業。他曾著《天文錄》三十卷,《天文錄經要訣》一卷,可惜這些書都失傳了。他父親制定的《大明歷》,就是經他三次向梁朝政府建議,才被正式採用的。他還製造過記時用的漏壺造得很準確,並且作過一部《漏刻經》。) A. B1 e1 a" v1 C
9 o9 T( T8 g% S' e) f
  祖沖之在天文、曆法、數學以及機械製造等方面的輝煌成就,充分表現了我國古代科學的高度發展水平。
6 \6 Y& o# {6 l- ]1 f& o) d0 D( a
  祖沖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輝煌的成就,並不是偶然的。首先,當時社會生產正在逐步發展,需要有一定的科學成就來配合前進,因而就推動了科學的進步,祖沖之就在這時候取得了天文、數學和器械製造等方面的成績。其次,從上古到這時候,在千百年的長時期中,已積累了不少科學成果,祖沖之就在前人創造的基礎上做出了他的成績。至於祖沖之個人的認真學習,刻苦鑽研,不迷信古人,不畏懼守舊勢力,不怕鬥爭,不避艱難,自然也都是取得傑出成就的重要原因。9 A9 A# i, m5 ]: r8 O9 h
5 X; _) N/ [5 r
  祖沖之不僅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科學家,而且在世界科學發展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祖沖之創造「密率」,是世界聞名的。我們應該紀念像祖沖之這樣的科學家,珍視他們的寶貴遺產。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4 07:11 PM

東吳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周瑜
9 j6 f1 ~, h( c& n0 w
0 ]4 `3 z+ j3 Y  周瑜(公元175—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縣西南)人。東吳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3 Y5 ~9 S5 d% ]+ h: C% O8 S
! O6 C' }0 \$ d3 @3 [
扶助孫策 開拓江左1 I* b1 T1 b: h+ C5 H
  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周瑜出生在一個士族家庭。其曾祖周榮先後在東漢章帝、和帝兩朝擔任過尚書令的職務。從祖周景、從伯周忠皆官太尉,位列三公。周瑜的父親周異則為洛陽令。/ j5 s9 \+ P: D: `3 @
9 V! y8 R2 A) Y
  在周瑜的幼年時期,東漢政權的統治正面臨嚴重危機。政治腐敗,經濟凋敝,各種社會矛盾空前激化。在鎮壓黃巾起義過程中,統治階級內部的各派勢力乘機擴充了軍事實力。他們之間的爭奪十分激烈,衝突日益升級。政局不穩,戰事頻起,加速了皇權的削弱和割據分裂局面的形成。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漢靈帝病死。關東地區的一些州郡牧守不滿董卓專政,紛紛舉兵討伐。附屬於袁術的吳郡豪族孫堅也參加了討董聯軍。臨行前,孫堅將家眷安置到舒縣。十四歲的周瑜結識了孫堅的長子孫策。孫策與周瑜同歲,都是心懷大志的少年。兩人情趣相投,關係很好。周瑜把家裡的一部分住宅讓給孫策,還經常以財力對他進行幫助。- u6 `) C: n. Q% X$ M3 c4 @
& [/ l' p  U0 w4 h, z9 S! i7 o
  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周瑜二十歲。他準備渡江探望在丹陽擔任太守的叔叔周尚。這時,周瑜收到了孫策從歷陽(今安徽和縣)送來的書信,來信邀他共下江東。四年前即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孫堅在進攻襄陽時,被劉表的部將黃祖殺死。父親死後,孫策投奔割據江淮下游的袁術。由於長期受猜忌和壓抑,孫策決定脫離袁術。他借兵三千準備返回江東故土,發展自己的勢力。正在尋找政治出路的周瑜收到書信後,馬上率領自己的部曲家兵數千人奔赴歷陽。同時,他還帶去了大批舟船糧秣。對於周瑜應邀而至,孫策大喜過望。他說:有了你周瑜,我的事業可以成功了。7 A6 M6 p. r/ O9 g  [$ i5 c
0 Q+ n- I, _0 v  ]
  孫策進擊江東的軍事行動,進展得十分順利。周瑜及江東名士程普、張昭等人協助孫策先後打下秣陵、湖孰、江乘等地,趕走揚州刺史劉繇,佔據他的治所曲阿(今江蘇丹陽)。十幾天的時間,孫策的軍隊增加二萬餘人、戰馬千匹,威震江東。在繼續東進之前,孫策把鎮守江東要鎮丹陽(今江蘇南京)的重任委以周瑜,並對他講,我攻打吳郡(今江蘇蘇州)、會稽(今浙江紹興),平定山越(江東地區的少數民族),靠這些軍隊人數已經足夠了。你為我看守好丹陽就行了。
+ C4 r# L) h4 w: P7 y5 H! l1 r, W& _5 S5 @7 G' D7 K, i: [
  丹陽虎踞龍盤,形勢險峻,是通往江南的要衝之地。袁術不願讓孫策據有丹陽,派遣其弟袁胤取代周尚,擔任丹陽太守。周瑜無力對抗,被迫遵從袁術的命令,和叔叔一起離開丹陽,來到袁術的住地壽春(今安徽壽縣)。& R5 H! N) I! o- c1 `! S- B! |

. \% Y- A2 R1 E$ b7 D  袁術賞識周瑜的才幹,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想任命他擔任手下的將領。這時周瑜已在袁術帳下三年,對袁術的目光短淺、驕橫無知,十分鄙視。尤其是建安二年,袁術不顧部下反對,擅稱帝號,成為眾矢之的,這種愚蠢的作繭自縛,更引起了周瑜的厭惡。而孫策卻已陸續削平江南各郡的割據勢力,奪占吳郡、會稽等地,既而又與袁術決裂,設置官府,委任長史,在江東初步建立了孫氏政權。判定袁術終無所成的周瑜,不願再留在壽春,決心回到孫策那裡。周瑜拒絕將軍的稱號,向袁術提出要到居巢(今安徽桐城南)為長的請求。居巢離長江很近,周瑜的企圖是,從居巢順流而下直奔江東。袁術不知周瑜假途東歸的用意,竟滿足了周瑜的要求。 在居巢,周瑜結識了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的豪族魯肅。在他的勸說之下,魯肅放棄東城長的官職,背叛袁術,與周瑜結伴東渡。' G; J& ^) g7 N

/ |8 Z/ T3 \0 ?1 {( h6 G5 T5 D4 B( @  到達江東以後,周瑜受到隆重的禮遇。孫策特意為他準備好上等的館舍、豐厚的賞賜,並親自出城歡迎。孫策授予周瑜建威中郎將的職務,還撥出二千名步兵、五十名騎兵屬他指揮。周瑜時年二十五歲,因為儀容俊美、風流倜儻,江東人都暱稱他為「周郎」。孫策以他為牛渚鎮守,不久又改派為春谷長。牛渚、春谷與廬江郡一水之隔,兩處都是扼守江東的咽喉要地。孫策考慮舒縣周氏是廬江的名門望族,派周瑜為督,可以充分利用他的家族的社會影響,以招募人馬,延攬人才,擴大力量。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六月,袁術病死。他的軍隊大多歸順了佔據皖城(今安徽潛山)的廬江太守劉勳。孫策害怕劉勳成為第二個袁術,決定設計消滅他。於是,他故意勸誘劉勳襲擊海昏上繚的山越,然後乘虛而入,與周瑜分率二萬餘人偷襲皖城。輕取皖城後,周瑜隨從孫策在尋陽和沙羨,分別打敗回師救皖的劉勳以及趕來救授的黃祖。經過幾次大仗,孫策俘獲對方部曲士兵三萬餘人,戰船七千餘艘,實力大增。通過這次向西用兵,豫章(今江西南昌)、廬陵(今江西吉水西北)一帶也盡歸江東所有。戰爭結束後,周瑜以中護軍、領江夏太守的職務(孫策授予周瑜這一職務是在取皖城之前)鎮守巴丘(今湖南嶽陽),防範佔據荊州(今湖南、湖北)的劉表東侵。& O# n( k  R4 Z6 \7 b) }
; s# j$ X1 X  S  d
中流抵柱 力主抗曹
$ S" Q% {% v8 w& u+ f5 N+ r$ U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孫策被殺,其弟孫權繼位。當時江東的孫氏政權只是初具規模,並不鞏固:外有強敵曹操、劉表;境內的一些縱深之地還有很多小股的割據勢力,統治營壘中不少人左瞻右顧,「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三國誌·吳書·吳主權傳》),形勢緊迫,人心惶惶。這種局面直到周瑜率領大軍從巴丘趕來才有改觀。周瑜和張昭主動把一些瑣碎的行政事物分管起來,全力支持和輔佐孫權,迅速安定了江東的局勢。周瑜親自出面挽留準備北行的魯肅,把這位一直沒有得到孫策重用的政治人才推薦給孫權。後來,魯肅成了江東政治舞台上極為活躍的政治家。 官渡之戰後,北方地區的政局發生重大變化。兵多地廣的袁紹被曹操打敗後病死,兩個兒子相互攻殺,力量削弱。曹操兵威大盛,實力日增,開始雄踞中原。曹操為試探江東的虛實,於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派人下書要孫權送人質給他。孫權召集臣下商討解決辦法。面對曹操的訛詐,許多人猶豫不決。周瑜堅決反對向曹操屈服。他認為,江東自然環境優越,交通便利,兵精糧多,具備割據條件,完全不應該向曹操低頭。送去人質反而會陷入被動,受到曹操的鉗制。周瑜的意見得到了孫權母子的一致贊同。孫權的母親還囑咐兒子要像對待兄長一樣的尊重周瑜。4 V" V( x0 x) n

& ~6 |# p: m# G. Z; V6 B  從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開始,周瑜一直坐鎮吳郡,為孫權出謀劃策,平亂討叛。其間,為安定內部,周瑜曾多次帶兵鎮壓山越的反抗。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周瑜親自督討麻、保二屯的少數民族。這次戰爭十分殘酷,周瑜將俘獲的部落首領一律梟首示眾,同時還把一萬多人強徙到江東政權的腹心地區。% u5 N# H, o/ V# g& m

. ?) K1 n9 m( f4 }- i  留吳期間,周瑜曾多次奉命進攻劉表。孫權與劉表誓不兩立,一是因劉表佔據的荊州與揚州毗鄰,屬於江東政權向西開拓的對象;二是因孫權的父親孫堅死在劉表的部將黃祖手裡,雙方有世仇。孫權繼承孫策的政策,不斷地西進,其主帥常由周瑜擔任。9 C0 y  ~! z5 w  x) o
; |6 _. ^. S' n1 l8 p8 e" B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初,周瑜向孫權舉薦劉表的降將甘寧。孫權接受甘寧的建議,親自統兵進攻屯軍夏口(今湖北漢口)的黃祖。周瑜被委派為前部大部督。兩軍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水戰,江東軍隊終於攻陷夏口,殺死黃祖。消滅黃祖,為孫權奪取荊州掃清了道路。9 h2 c  y7 Y9 m4 p" a& a6 k

% _" H$ G% i% s" |  這一時期,北方的曹操已經徹底消滅了袁氏的殘餘力量,並打敗了三郡烏桓。他把被烏桓俘獲的漢人十餘萬戶和幽州、并州的烏桓三萬餘落遷入塞內,基本統一了北方。曹操雄心勃勃,企圖乘勝南進完成統一的大業。這年七月,曹操親率大軍進攻劉表,準備奪取荊州。曹軍未到,劉表先期病死,其子劉琮不戰而降。劉琮投降,事先沒有通知住在樊城的劉備。劉備寡不敵眾,不敢迎戰,只好一路南退,狼狽地逃到夏口。 曹軍南下荊州,給江東政權造成嚴重威脅。特別是曹操得到荊州的大批水師戰船,又據有糧食武器儲備豐足的江陵(今湖北江陵),更使江東朝廷上下十分不安。九月,孫權親臨荊州前線。劉備的謀臣諸葛亮也趕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拜謁孫權,極力勸說孫權、劉備兩家聯合破曹;同時孫權收到曹操的書信,信中威脅說,準備以八十萬水軍與孫權決一死戰。事態嚴重,江東上下十分驚恐。張昭等人被曹軍的氣勢嚇破了膽。他們認為,曹軍力量強大,並以漢相的名義,打著皇帝的旗號征討四方。抗擊曹軍,在名義上便很被動。況且江東的優勢在於憑借長江天塹,曹操得到荊州,收降劉表的水軍,獲取大量的戰船,天險成為雙方共有的東西。實力懸殊,江東只有迎降曹操才是出路。 孫權接受抵抗派魯肅的建議,將受命去鄱陽的周瑜召回商討對策。周瑜反對投降,極力主戰。他向孫權一再強調割據江東的可能性。他說,江東地域遼闊,兵精糧足,內部安定,政權鞏固。曹操名為漢相,實是漢賊。孫權雄才大略,完全可以繼承父兄基業,為朝廷掃除污穢。他還認為,曹操有一系列的致命弱點。比如北方沒有完全平定,後方並不很穩固,特別是關西的馬超、韓遂尚在函谷關以西騷擾,使曹操放心不下。除有後顧之憂外,曹軍還面臨許多無法克服的困難:他的將士主要是北方人,來到南方,「捨鞍馬,杖舟楫」,同習於水戰的江東軍隊交鋒,是捨長用短。由於北方人不能適應南方的水土,容易發生疫疾。曹操違犯兵家作戰的大忌,不顧後果,貿然用兵,必然自食惡果。周瑜又戳穿了曹操所謂八十萬大軍的騙局,指出他的實際兵力不過十五六萬人,而且久戰疲敝,戰鬥力不強。劉琮的荊州降兵至多七八萬人,也疑慮重重,士氣很低。固然曹軍人數略多一些,但實際並不可怕。周瑜堅決向孫權請戰,表示只要撥他五萬精兵,就可以打敗曹操。 周瑜的分析振奮了孫權的精神,堅定了破曹的信心。孫權用刀砍去奏案的一角,警告勸降的臣下說,誰再敢說迎接曹操的話,下場就和這個桌子一樣。他親熱地拍著周瑜的脊背說,公瑾,你的話說到了我的心裡。別人都是在為自己打算,只有魯肅和你才與我同心同德。讓我馬上召集五萬精兵尚難辦到,目前三萬人馬,我已選好,戰船軍糧都非常充裕。你和魯肅、程普先行一步,我繼續籌劃兵源給養,作你們的後援。當即,周瑜、程普被孫權任命為左、右都督,分領大軍逆流西上,和劉備並力,迎擊曹軍。 在樊口(今湖北鄂城附近),周瑜所率的江東水師與劉備的軍隊會合。孫劉聯軍合計五萬人左右。
" t' v$ j2 z7 z* s+ y0 p3 s' O; I! d! ?
赤壁鏖戰 名揚天下( x4 D5 U8 B/ r. K+ c  z
  曹軍船艫相接,浩浩蕩蕩,順流而下。在赤壁(今湖北武昌縣西赤磯山),曹軍和孫劉聯軍相遇。周瑜的推測成為事實,疫疾已在曹軍中流行,生病的人很多,戰鬥力大受影響。結果兩軍交鋒,曹軍初戰失利。曹操將大軍退到江北的烏林(今湖北洪湖縣東北,長江北岸鄔林磯),上岸安營紮寨,與進逼而來的聯軍隔江對峙。 兩軍僵持的局面對人孤力單的聯軍不利。周瑜的部將黃蓋建議說,敵眾我寡,不宜在這裡同敵人持久消耗。曹操針對北方軍士不習水戰的缺陷,採用方連戰艦,首尾相接的方式進行補救,這樣就為我們提供了可以用火攻打敗他的機會。周瑜採納了黃蓋的建議。
  b- t! x4 @: X. z
  O  b7 i: I/ J, C3 G/ d+ k. g, G  黃蓋按照與周瑜制定的計策,寫信給曹操表示願意歸降。曹操沒有識破這是詐降計,答應接受黃蓋。黃蓋預先將幾十艘小船內塞滿薪柴,灌上魚膏,外面用帷幕、旌旗遮掩好。然後,他選擇了一個東南風猛烈的夜晚,率領著船隊向江北衝去。在離北軍二里的水面上,黃蓋命令各船同時點火。火猛風烈,船行如箭。由於曹軍以為是投降,沒有防備,結果小船點燃了他們的戰艦。剎時間大火騰空而起,火舌向對岸舔去,很快延及曹軍的營壘。江北頓時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曹軍將士亂作一團,被燒、淹死者難計其數。曹操猝不及防,無心迎敵,索性命人把未被點燃的戰船和不便帶走的軍需付之一炬,帶著殘部向北敗逃走。聯軍在劉備、周瑜的帶領之下,水陸並進,一直追到南郡。曹操不願在荊州久留,遂任命曹仁把守江陵,自己則撤回北方去了。赤壁一戰,曹軍損失嚴重,死亡的人數超過一半。戰死之外,還有大批將士因飢餓、疫疾而命喪黃泉。戰爭的勝利,加強了孫氏政權在江東地區的割據地位,也使劉備避免了覆亡的危險。赤壁一戰,周瑜的英名傳揚天下。 周瑜到達南郡後,以數萬大軍圍攻江陵城。江陵城內糧草充足,加之曹仁防守嚴備,周瑜一直未能取勝。周瑜為分散消耗曹仁的兵力,派甘寧西上攻取夷陵(今湖北宜都)。甘寧一戰得手,曹仁果然分兵,企圖以五六千眾奪回夷陵。周瑜採納呂蒙建議,只留下少許人繼續圍困江陵,自己親率大軍去救甘寧。周瑜行至中途,發現江陵到夷陵之間有一處險要的必經之道。他便忙派出三百餘人,用砍伐的樹木將險道阻塞。周瑜趕到江陵,當日即與曹仁在城下激戰起來,圍城的曹軍被消滅一半以上。曹仁抵擋不住周瑜的攻勢,又擔心江陵有失,連夜撤往江陵。曹軍行至險道,發覺陷入困境:前面有樹木攔路,後面是周瑜窮追不捨。為了逃命,他們只好丟掉馬匹,越過路障,步行遁逃。這一夜,周瑜截獲曹軍戰馬三百餘匹。 不久,周瑜在長江北岸建起營壘,準備長期圍攻曹仁。此後一年多的時間,兩軍一直在江陵相持。雙方進行過多次較量,彼此各有勝負。每戰,周瑜必身先士卒,跨馬入陣。在一次混戰之中,他不幸為流矢射中右臂,受了重傷。曹仁聽說周瑜傷重行動不便,認為有機可乘,立即召集軍隊前來罵陣。周瑜忍著箭傷,掙扎而起,到各營鼓舞士氣。曹仁討不到便宜,只好退兵。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十二月,守江陵的曹軍傷亡過重,曹仁被迫放棄南陽。把曹軍趕出荊州後,周瑜以偏將軍領南郡太守的職務鎮守江陵。同年,孫權為表彰周瑜的功勞,特別把下雋等四縣封作他的奉邑。& o+ Z+ X' O& {9 w0 R) R2 M

3 _2 O; P+ Q; l4 ]! ^0 m; F$ G志在荊益 英年早逝: R& H1 T% g$ F. p  O
  曹操的勢力北退後,劉備乘勢佔據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他自號左將軍、領荊州牧,設大營於油江口,易其名為公安。劉備為鞏固同江東的聯盟,冒險東去迎娶孫權的妹妹,並向孫權提出借南郡的要求。在借與不借南郡的問題上,江東政權的內部存在分歧。周瑜不但不同意魯肅借南郡與劉備的意見,而且主張把劉備軟禁在江東不放。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他上書給孫權說,劉備是個心懷大志的人,手下又有關羽、張飛這樣的名將輔佐,絕不會久屈人下。周瑜認為,應把劉備弄到吳郡,廣築宮室,多置美女,用腐化的生活消磨他的意志。把關、張兩人,瓦解分散,各置一方。然後派出與自己能力相當的人去攻打他們,事情就可以解決了。相反,割借劉備土地,再放任三個人聚在一起,這好像蛟龍得到了雲雨,他們怎麼會甘當池中之物。孫權考慮到曹操的威脅仍然嚴重存在,江東需要孫劉聯盟,況且劉備也不是美女珍玩就能上鉤的人,所以沒有聽取周瑜的建議。劉備返回公安,聽說此事,心有餘悸地說,我險些死在周瑜的手裡。 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周瑜去京口(今江蘇鎮江)面見孫權,提出奪取益州的計劃。益州在荊州的上游,相當於今四川省地區。這裡形勢險塞,易守難攻,沃野千里,稻香魚肥,素有天府之國的稱號。割據益州的劉璋闇弱無能,內部矛盾重重。佔據漢中一帶的張魯又屢次與劉璋發生戰爭。周瑜以為,曹操受到重大挫折後尚未復原,又有心腹之患,不敢輕易舉兵南下。益州局勢不穩,正好乘隙而攻。佔據益州後進而消滅張魯,再與反曹的馬超結盟,這樣就形成了反曹的包圍圈。周瑜答應奪取益州後,他還鎮襄陽(今湖北襄樊)對抗曹操。他樂觀地說,如果這個計劃能夠實現,消滅曹操,統一北方是可以辦到的。在徵得孫權同意之後,周瑜立即啟程返回江陵,作攻取益州的軍事準備。但是,周瑜走到巴丘(裴松之注雲應為巴陵)的時候,突然身染重病,不幸去世。臨終前,他上書孫權,推薦魯肅接替自己的職務。周瑜語重情長地勸誡孫權「先慮未然,然後康樂」,除要防備北方的曹操,還要警惕佔據荊州的劉備。 這一年,周瑜三十五歲。0 J1 Y( _, \; q1 D7 K0 x
7 H5 \, z. k# R* H# B
  孫權對於周瑜的病逝,悲痛萬分。他流著眼淚說,周瑜有幫助我奪取天下的才能,現在突然病死,讓我依靠誰呀?他親自穿上素服主持喪禮,進行哀悼,並動身到蕪湖迎回用瑜的棺槨。後來,孫權經常與別人追憶周瑜的功績,稱讚「公瑾雄烈,膽略兼人」,「昔走曹操,拓有荊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還說在「腹心舊勳」之中只有周瑜的主張常常和他一致,對江東政權的功績任何人也無法同周瑜相比。
+ k9 [9 B+ C+ L+ M8 y. U, M- K, d4 }8 j. Y7 ^3 v% D
  孫權高度評價周瑜,除表彰他為建立江東政權所立的汗馬功勞之外,還有感念周瑜對孫氏兄弟耿耿忠心的成分。孫權繼位之初,年輕無威,臣下對他不大恭敬。功勳顯赫、把握重兵的周瑜極力樹立孫權的威信。他反覆對同僚宣傳孫權能「親賢貴士,納奇錄異」(《三國誌·吳書·魯肅傳》),是個可以成就大事業的人,並帶頭像對待孫策一樣地尊重孫權,忠誠地履行臣下的禮節和職責。赤壁戰前,曹操欣賞周瑜的才幹,曾秘密地派遣著名的說客蔣干去勸降。周瑜知道蔣干的來意後,請他參觀大營,行視倉庫中的糧儲軍備,又在酒宴上擺下服佩珍玩。然後他對蔣干說,大丈夫一世,為的是能遇上個知己的君主。我與主公從外人看是君臣關係,實際上我們親如骨肉。這種言聽計從、禍福與共的情份,就是像蘇秦、張儀這樣的古代辯士復生,也不能把我說動,何況你蔣干呢?對於孫權的命令,周瑜堅決執行,從不打任何折扣。他反對借地給劉備,但是孫權一旦作出決定,他馬上給劉備讓出了長江以南的南郡土地。 周瑜為人豁達,從不忌賢妒能。他注意發現和提攜有真正才能的人,經他薦舉的如魯肅、甘寧這樣的政治、軍事人才就有很多人。程普早年追隨孫堅,是江東政權的元勳,曾看不起周瑜,多次欺辱他。周瑜處處謙讓,從不和他計較。周瑜的寬忍,終於使程普大受感動。老人越來越欽佩周瑜,遂成忘年之交。程普心悅誠服對人講,和周公瑾來往,好像在飲美酒,不知不覺就讓人醉了。 周瑜精通音樂。酒宴之中,雖然喝了許多酒,但只要樂隊演奏有誤,他立刻便能察覺。只要聽到,還一定要回過頭來看一看出毛病的人。因周瑜這一習慣,形成了一句俗諺:「曲有誤,周郎顧。」
  e1 r: O" y% P+ f" R8 B& A8 A) P" N5 L$ g  a6 u8 N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周瑜跟隨孫策攻破皖城,與皖城喬公相識。二十四歲的周瑜迎娶喬公小女為妻,是為小喬。周瑜有兩男一女。女兒被孫權聘為太子孫登之妃。長子周循娶公主,官任騎都督,早死。次子周胤初拜興業都督,後改封都鄉侯。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4 07:12 PM

我......( h5 z4 X2 n+ w" P- \) b
1 J6 A* T; T- k* k9 U
三國第三大美人貂蟬
' P% p! \+ C2 z; `8 f. T2 m9 s% [# ~
1 ~' k! a0 B( @貂蟬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美人之一,「閉月」就是講她。中外古今,大凡與絕色的美貌佳人攪和在一起的人,往往弄得身敗名裂,但儘管如此,男人仍對美人趨之若騖,就如飲鴆止渴—般,貂蟬的一切就是最好的說明。
/ j8 w5 h" T- l( C" h說來,貂蟬也是可憐,她也只不過是連環計中的工具。
2 H& ?  v' N' Q# h" @9 D
1 I. @9 J. M( f3 v, i1 S7 H8 [自黃巾農民起義後,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各地軍閥割據混戰,朝中董卓殺死皇帝,另立陳留王,隻手遮天。東漢大臣王允於是以貂蟬為工具使用連環計對付董卓,使本已混亂不堪的政治局面更加混亂不堪。
- l, W& m- ~# k) P
; h7 v+ `  \: O貂蟬出生在東漢末年江陵的一個沒落家庭。兵荒馬亂的社會使她的父兄不知去向,也把她母女兩人推到了洛陽,被王允收容。不久她母親又因病去世,這時貂蟬還是個娃娃,王允的夫人既憐她孤苦伶仃,又愛其穎慧雅潔,命她作了貼身侍婢。
$ I$ @" Q+ A" S5 u1 _- T, A& u: z- W/ Y  {
到十二歲的時候,貂蟬已長得婷婷玉立,由於長期寄人籬下,養成了一套善於察顏觀色的本領。再加上生性聰慧,更具有一種善解人意,嘴甜心細的特質。不但頗得王夫人的歡心,就連王允本人也對她另眼相看,於是使她的身份介乎小姐與侍婢和歌妓之間,像是三春的花朵一般盛開在王允府邸的雨露之中。戰亂並沒有使貂蟬受到損傷。
( R% V  t- b/ t( J; O3 b& c, a7 O! m6 H& V$ `* o/ [" t
自火燒洛陽,遷都長安後,把持朝政的董卓仗著有勇冠三軍的呂布做義子更加為非作歹。他在長安郊外建郿塢,安置家屬,自己也半月一回,或一月一回,設帳幔於路,回郿塢與公卿聚飲。一天,北地招安降士數百人到來,董卓出橫門,百官相送。董卓乘- |0 m' K1 k+ t4 i" h- F
機留百官宴飲,卻將降士數百人,在座前或斷其手足,或鑿去眼睛,或割掉舌頭,或將他們放在大鍋中熬煮。百官戰慄失箸,董卓飲食談笑自若。並說道:「我殺歹心的人,有什麼可怕的?」在坐的王允膽顫心驚,嚇得話也不敢說。' J9 Q! N% _1 i5 Z9 {( e3 p4 X
0 y" t2 l/ Q" @6 |2 s9 R: f
一天,百官在朝堂議事,突然呂布來到董卓身邊,耳語數句。董卓點了點頭,呂布來到司空張溫身邊,一聲令下,將張溫揪下朝堂,不久,侍從將一紅盤托張溫頭入獻。董卓命呂布勸酒,把人頭在各人面前—一呈過,然後說道:「汝等人對我孝順,我不害
# r8 S8 h3 R6 b- Q你們,我是受天保佑的人,害我的人一定會失敗。」一個大臣就這樣無緣無故地被殺了。王允驚懼的同時,免不了免死狐悲。
  r5 W  h5 p/ I# O# M0 {6 T* @; q1 g% P! y) c
很晚了,王允站在茶蘼架旁想著白天的事情,暗暗落淚。他知道要除董卓,就必須先離間他和呂布的關係。忽然他聽到在花園的另一一端也有人在暗暗地歎息,他悄悄走過去,發現是貂蟬,他柔聲問貂蟬:「你有什麼傷心事,何竟於深夜在此長歎,能不能6 n' c8 r+ f: p: w
告訴我。」貂蟬先是講了王允如何收養了她,如何讓她過上幸福的生活,自己如何希望能夠感恩圖報。然後話鋒一轉,講到她最近總見到王允愁眉不轉,特別是今晚更是坐立不安,料想一定有什麼重大的事情,十分棘手,看到王光痛苦,不禁長歎。接著她表示,只要王允有用得著她的地方,她一定萬死不辭。; s! ?0 a, A! f2 v
6 K: h1 ^5 y/ `  v9 J0 q6 u5 n
王允靜靜地聽著,靜靜地看著。這是更漏三下,夜月正圓,料峭春寒中,花影婆裟下,朦朧的光影,美麗的人兒在絮絮說來,這簡直就是一幅空靈秀逸的圖畫。王允計上心來,立即叫貂蟬跟他到畫閣中去。
% n3 l# l( H0 n" j+ C( t; d+ x- j3 W: u* p! P" N. k
進了畫閣,王允教貂蟬於中端坐,窗外月自風清,書房內紅燭吐蕊,王允道出一番話來,嚇得貂蟬花顏失色。王允跪拜在地,貂蟬跟著跪倒,面對自小撫養她的恩人,面對白髮蒼蒼的老人,她再次發誓,萬死不辭。4 `8 G$ Y1 e/ m

/ j- b( {! _7 e! ~; ?5 {第二天,王允就將家藏的明珠數顆,令匠人嵌成一隻金冠,使人秘密送給呂布。呂布大喜,當即趕到王允家中致謝。王允果然抓住了呂布的弱點,呂布一介武夫,貪財重利,很容易地就上鉤了。王允盛情招待,當酒飲至七分醉時,貂蟬從內室款款起來,呂
% q; ~4 V& A2 @5 f# F布立即眼睛就直了。三推四就之後,醉意重重中,王允告訴呂布,願意把貂蟬嫁給他做妻子,又欲擒故縱地說:「要不是怕董卓見疑,一定會留呂布在家裡過夜。」呂布在依依不捨中,喜孜孜地離去。第一步成功了。
' f9 b' f/ s& {
, R9 H. u! ]5 N9 b, h+ K; u! E現在就看第二步。又一個早朝完畢,王允跪在地上請董卓到他家去做客,說道:「允欲屈太師車騎到草堂赴宴,未諗均意若何?」董卓概然說:「司徒乃國家之大老,既然來日有請,當赴。」第二天,王允穿著朝服迎接董卓,再拜起居,稱讚董卓,把他比作姜子牙,周公。董卓還未飲酒就已經醉薰薰的了。
  U8 B' ~- d& r& A8 N1 P2 v
/ n( [8 v3 J: y8 r堂中點上畫燭,夜幕降臨,止留女使進酒供食。王允說道:「教坊之樂,不足以供奉鈞顏。輒有女捨之樂,敢承應乎?」董卓答道:「深感厚意。」王允立即教人放下簾櫳,笙簧繚繞,簇捧貂蟬舞於簾外。董卓本是武夫出身,怎耐煩這種霧中月、水中花式
& y  x- T# A; |的東西,立即命令近前來唱,一曲還未唱完,董卓叫貂蟬為他把盞。董卓輕輕問:「春色幾何?」貂蟬幽幽地答道:「賤妾年未二旬。」董卓笑道:「真神仙中人也!」王允立即說:「老臣欲以此女獻主人,未審肯容納否?」董卓色迷迷地說:「美人見惠,何以報德?」一邊說著「尚容致謝。」一邊就急急起身,王允跟著親自送貂蟬隨著董卓到郿塢。王允送董卓回來還未進家門就被呂布攔住了,呂布一把揪住王允,怒罵「老賊戲我!拔劍就要砍。王允立即鬼話連篇,告訴呂布,董卓把貂蟬帶走,是要為他呂布主婚,並要呂布把王允自己家中的一些珠寶帶走,說是給貂蟬出嫁作首飾的。傻不嘰嘰的呂布立即興沖沖地趕到相府。2 g4 f- R1 K; r/ Y& ]
, F+ \% u/ V# X/ I; Y9 S
玉允就像一個優秀的導演,找到一個好的場景,這就是相府。選好了演員,這就是貂蟬、董卓、呂布,現在就著主角貂蟬如何演戲了。' E5 H  o* y! ^) Y- W# `# {8 s  Z
' T, M0 _9 `4 ^5 |. ]3 i6 w
可憐呂布興沖沖趕往相府時,董卓正在盡情享受貂蟬。首先未經人道的貂蟬面對董卓這個通體黝黑,身體肥胖的醜男人感到一陣陣的恐懼,又有幾分羞澀,表現出相當的不耐和冷漠。然而立刻警覺到:這可是為了計劃而來,怎麼能半途而廢呢?% N* a# i7 o( m: D9 G6 Y6 w
! c: @% q% B2 J. |+ b$ g
床第之間的風情,似乎不必經過學習的階段,只要全心全意的投入,即使沒有任何經驗,憑恃自身穎慧揣摸及突髮式的舉動、言語、呻吟、媚態,反而更能吸引一個經驗豐富的老手,而產生無限新鮮刺激的感受。董卓肥碩笨重的身軀,壓得貉蟬喘不過氣來,貂蟬頓時靈機一動,反客為主地騎在董卓身上,像騎馬顛簸樣晃動不已,就這樣顛鸞倒鳳,折騰了一夜,董卓已再也離不開貂蟬。& G* x* h. ~% H

( \9 w9 e8 h% M; n0 M" D+ Q可憐呂布等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得到的答覆是:「夜來太師與新人共寢,至今未起。」呂布一聽一驚,馬上偷偷地來到董卓臥房後偷看。貂蟬剛好起床梳頭,發現了偷看的呂布,立即蹙起眉頭,做出憂愁不安的樣子,再裝假不斷用手帕擦拭淚眼。
9 Q, i) }& W$ H7 ]) z9 ~$ U2 v( F  p. ~2 y3 {
董卓正式接待呂布了,在幾句寒暄後,呂布總不見董卓提起為他主婚的事,就癡癡地站在那看董卓吃早飯。這時貂蟬故意在繡簾後走來走去,引起呂布的注意,甚至不惜露出半個臉蛋來,以目送情,霎時,呂布神魂蕩漾。董卓當即警覺,見呂布頻頻側身迎
* B1 V$ b* N) F6 r4 \9 G1 o/ _裡而望,惱怒地說:「布兒無事且退」。呂布一肚子不高興回到家中,當他的妻子不知趣地問他:「汝今日莫非被董太師見責來?」呂布一反常態地說:「太師安能制我哉!」董卓自納貂蟬後,情色所凝,月餘不出理事。呂布一切都知道了,但愈如此,他愈思念貂蟬。終於,呂布利用董卓午睡的機會溜進了董卓的臥室。貂蟬在床後探半身望著呂布,以手指心而不轉睛。呂布感激得頻頻點頭表示明白她的意思。貂蟬用手指董卓,強搽淚眼,呂布似乎心都被揉碎了。董卓朦朧中醒來,看到了呂布,猛然回身,看見貂蟬在屏風後面。董卓羞愧憤怒,責問呂布:「你敢戲我愛姬嗎?」喚左右驅逐呂布,今後不許入堂,呂布懷恨回家。1 T3 Y$ h3 d! v

% [2 u- K* r. T+ }) i更不得了的事發生了。貂蟬終於將呂布勾引到相府後花園中的鳳儀亭來,又哭又說,將自己如何思念呂布,董卓又如何將自己姦污。現在此身已污,不得服侍英雄,願死在呂布面前,以絕了呂布的思念。還沒有說完,就手攀曲欄,望荷花池便跳,慌得呂布一把抱住,貂蟬乘機倒在呂布懷中,說道:「妻在深閨,聞將軍之名,如雷貫耳,以為當世一人而已。誰思反受他人之制!妾度日如年,願將軍憐憫而救之。」挑起呂布反對董卓。
# d: X* X4 q2 ]9 M7 \  Q# x6 X- i0 |; G4 R% L
話說董卓因久未見貂蟬,便到後花園中尋覓。只見呂布把他的方天畫戟放在旁邊,抱著貂蟬說悄悄話。無明火起,搶過畫戟就刺,呂布掉頭便走。董卓胖,趕不上,飛起一戟,被呂布一拳打落在草中。呂布與董卓的關係徹底破裂。」
- @/ c" r( ~6 v# s1 O# n# z- U
# O+ x, V+ z8 M: p董卓帶著貂蟬回到他的家郿塢,離開了相府。王允也乘機把呂布接到家中,痛斥董卓把呂布的貂蟬搶走,說是要為呂布報仇,一番同仇敵愾,刺殺董卓的計劃便周密完成。輕車都尉李肅奉命到郿塢去見董卓。說是天子有詔,欲會文武大臣於未央殿,商議% W# m, K) {2 H2 C- ]
將帝位傳給太師之事。董卓心花怒放地起程進京,一路上車軸斷了,馬轡頭斷了,而且路上狂風大作,塵土蔽天,董卓大惑不解地認為這些都是不祥之兆。李肅卻解釋說:「棄舊換新,將乘玉輦金鞍;萬歲登基,必有紅光紫霞,這些都是吉兆。」, V/ T. q' I: Y
「千里草,何青春;十日上,不得生。」這一首當時流行在長安街頭的童謠,預示著董卓就快要死了。董卓在走進未央殿時,被埋伏在殿內的軍士伏擊,一戟直透董卓咽喉的就是呂布,李肅早把董卓的人頭割在手中。/ ?2 _, v, \* t- A* v: @; _: }

4 W$ j* J5 i+ }4 p' Y# P後人這樣評論董卓:董卓初以虓闞為情,因遭崩剝之勢,故得蹈藉舞倫,毀裂畿服。大以刳肝斫趾之性,則群生不足以鵑其快,然猶折意搢坤,遲疑凌奪,尚有盜竊之道哉。及殘寇乖之,倒山傾海,昆岡之火,自茲而焚;《版》、《蕩》之篇,於焉已極。嗚呼,人之生也難矣!天地之不仁甚矣!
" E( x: k9 h/ m" O0 e/ s& e7 y  h- n) p
董卓既死,朝野歡聲雷動,皇甫嵩領兵攻打郿塢,把董卓一家殺得乾乾淨淨,連他九十歲的老母也沒有放過。抄藉郿塢的家產,有金三萬斤,銀九萬兩,珠玉古玩,積如丘山。
# c' W  j* M, _3 ^7 m; Q, d7 t0 `, v! _' ~  Q. _! d6 w
呂布在兵荒馬亂中找到貂蟬,帶回家中,卒償宿願。% i9 w0 [( X7 _) |
9 |- B0 U( C' J  Z2 Z1 s9 X
董卓有四個心腹將領:李催、郭汜、張濟、樊稠,都手握重兵。董卓死後這四人上表請求朝廷能夠赦免他們。王允答道:「卓之過惡,皆是四人以助之,可大赦天下,獨不赦此一枝軍馬。」於是這四人帶軍攻入長安,縱兵大掠,放火殺人,淫人妻女,無所! g. K" j+ u+ z; \
不為,隨後挾持漢獻帝逃出長安。天下紛紛,不可收拾。* |; L6 w4 W6 m7 Y1 _1 k/ U9 ?

/ O; n. `% R# P( x" s呂布帶著貂蟬,逃出長安。經歷過濮陽大戰,佔領過定陶,奪過徐州,轅門射戟調解劉備與袁術的矛盾,最後在下邳被曹操打敗。謀士陳宮勸呂布突圍,但呂布捨不得貂蟬,最終在白門,呂布被自己的部將縛住獻給曹操,呂布哀求曹操留下他的命,請求他救過的劉備為他說好話。但曹操聽從劉備的勸告,將呂布吊死。呂布大罵劉備是忘恩負義的大耳兒。
/ r  _# k: g9 u* {# ?/ U洪水滔滔淹下邳,當年呂布受擒時;5 s1 {5 Y- t( C! f6 E
空留赤兔千里馬,漫有方天戟一枝。0 q5 \% ]% ^2 M$ N9 w
縛虎望寬何太懦,養鷹休飽聽何疑。1 R: N. J, f# n2 G  E( x: i
戀妻不納陳宮諫,枉罵忘恩「大耳兒」。# Y, H2 x4 P! S7 W7 [
' N- ~2 h* [0 W% S  q) s" K# D" K
三國英雄數馬超,呂布還比馬超強。可憐呂布在連年轉徙征戰中因放不下貂蟬,終於被殺。* u8 b. l* G5 m! P: N

* Z3 w2 y& W  {& _) r( h貂蟬的命運傳說紛紜,有的說是自刎而死,有的說曹操為籠絡關羽連同赤兔馬一起把她送給了關羽,關羽留下駿馬卻斬殺了美人。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4 07:13 PM

秦漢三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開國良臣——張良
3 w( @) D5 P, G' F4 Q0 P+ A8 o0 U/ c. S
  「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漢代開國謀臣張良,並非體魁雄偉、英氣非凡的人物,而是貌若婦人的文弱書生。他身居亂世,胸懷國亡家敗的悲憤,投身於倥傯的兵戎生涯,為漢王朝的建立立卞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q' _' V; x# e  b- v

7 G; F3 \7 |/ J* W4 O反秦復韓 圯上受書
. v: ?, I. B0 Z  張良,字子房,生於戰國末期韓國城父(今安徽毫縣東南),出身於貴族世家,祖父開地,連任戰國時韓國三朝的宰相。父親張平,亦繼任韓國二朝的宰相。至張良時代,韓國已逐漸衰落,亡失於秦。韓國的滅亡,使張良失去了繼承父親事業的機會,喪失了顯赫榮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國亡家之恨,並把這種仇恨集中於一點——反秦。- U" M  Z" G! M1 W

" \' K" C4 H  ]9 \) {  青年時代的張良,懷著這種報國復韓的雄心,不顧弟弟的喪葬,悉散家財,訪求刺客。後來得一力士,制鐵椎重百二十斤(約合今制五十斤),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率大隊人馬,浩浩蕩蕩,離京東遊。張良趁此機會,與力士椎擊秦始皇於博浪沙,結果誤中副車,不得不急速而逃。
( s0 ^# b4 m7 `- F% u: j, @7 Q% N* V, B+ F( b5 D' D
  張良椎擊秦王未遂,被懸榜通緝,不得不埋名隱姓,逃匿於下邳(今江蘇睢寧北),靜候風聲。一天,張良閒步沂水圯橋頭,遇一穿著粗布短袍的老翁,這個老翁走到張良的身邊時,故意把鞋脫落橋下,然後傲慢地差使張良道:「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愕然,但還是強忍心中的不滿,違心地替他取了上來。隨後,老人又蹺起腳來,命張良給他穿上。此時的張良真想揮拳揍他,但因他已久歷人間滄桑,飽經漂泊生活的種種磨難,因而強壓怒火,膝跪於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面長笑而去。張良呆視良久,只見那老翁走出里許之地,又返回橋上,對張良讚歎道:「孺子可教矣。」並約張良5日後的凌晨再到橋頭相會。張良不知何意,但還是恭敬地跪地應諾。
5 C' {! z6 B6 ^( ?% L
8 r4 S& w9 f; L  5天後,雞鳴時分,張良急匆匆地趕到橋上。誰知老人故意提前來到橋上,此刻已等在橋頭,見張良來到,忿忿地斥責道:「與老人約,為何誤時?5日後再來!」說罷離去。結果第二次張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張良索性半夜就到橋上等候。他經受住了考驗,其至誠和隱忍精神感動了老者,於是送給他一本書,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10年後天下大亂,你可用此書興邦立國;13年後再來見我。」說罷,揚長而去。這位老人就是傳說中的神秘人物:隱身巖穴的高士黃石公,亦稱「圮上老人」。
  w9 R, B$ d+ I3 w+ D5 |. L6 }0 g5 b9 W% ^  L
  張良驚喜異常,天亮時分,捧書一看,乃《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書,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緊接著,各地反秦武裝風起雲湧。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後因自感身單勢孤,難以立足,只好率眾往投景駒(自立為楚假王的農民軍領袖),途中正好遇上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張良多次以《太公兵法》進說劉邦,劉邦多能領悟,並常常採納張良的謀略。於是,張良果斷地改變了投奔景駒的主意,決定跟從劉邦。作為士人,深通韜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謀略的前提則是要有善於納諫的明主。這次不期而遇,張良「轉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紛紜複雜的形勢中清醒的頭腦和獨到的眼光。從此,張良深受劉邦的器重和信賴,他的聰明才智也有機會得以充分地發揮。 2 ~! Z1 w( Y* {) F

! f& Y4 j; Q9 K# \" w! N5 |降宛取蟯 佐策入關" _! [+ `; m0 w* b0 j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六月,項梁、項羽叔侄所率領的隊伍已發展壯大到六七萬人,並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集各路義軍首領於薛城(今山東滕縣東南)共商大事。張良不忘復興韓國,忙對項梁提議道:「君既已立楚王為後人,而韓王諸公子中的橫陽君成最賢,可立為王,藉以多樹黨羽。」早在下邳之際,張、項之間便有舊誼,因而項梁一口應承。於是,他命人找到韓王成,立為韓王,並以張良為司徒(相當於丞相)。張良「復韓」的目的終於達到了,「復家」的政治夙願也得以實現,因而竭盡全力扶持韓王成,揮師收復韓地(指戰國時韓國地盤),遊兵於穎川附近,時而攻取數城,時而又被秦兵奪回,遲遲未能開創大局面。這一年年底,楚懷王命劉邦、項羽分兵伐秦,並約定:誰先入關進咸陽,誰便可以立而為王。劉邦取道穎川、南陽,打算從武關進入關中。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七月,劉邦率兵攻佔穎川。韓王和張良便與劉邦會合了。劉邦請韓王留守陽翟(韓故都,今河南禹州市),而讓張良隨軍南下。九月,軍隊抵達南陽郡(今河南南陽市)。南陽郡守奇退入宛城(河南南陽)固守。劉邦滅秦心切,見宛城一時難以攻取,打算繞過宛城繼續西進。張良認為不妥,勸道:「您雖然急於進關,但這一路上秦兵還很多,而且都扼據著險要的地勢。現在不拿下宛城,一旦宛城的秦兵從後面追殺過來,那時,強秦在前,追兵在後,就很危險了。」劉邦採納了他的建議,立即更換旗幟,率兵乘夜間抄小路悄悄返回。拂曉時分,劉邦的軍隊已把宛城重重圍住。接著,劉邦又採納了陳恢的意見,以攻心之術,招撫南陽太守,赦免全城吏民,兵不血刃地輕取了宛城。解除了劉邦西進的後顧之憂,劉邦兵威大振,南陽郡的其它城池見太守已降,紛紛起而效之,望風而降。% C4 O* X" z, u8 Z; m+ W6 ~
$ ]: v" D8 [' S9 _) ]+ _! M# y; H3 Z8 E
  同年十二月,劉邦率軍抵達蟯關(今陝西蘭陽東南)。蟯關是古代南陽與關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難攻,是通往秦都咸陽的咽喉要塞,也是拱衛咸陽的最後一道關隘,秦有重兵扼守此地。劉邦趕到關前,想要親率所部兩萬餘眾,強行攻取。張良勸諫道:「目前秦守關的兵力還很強大,不可輕舉妄動。」劉邦惟恐項羽大軍先入關中,因而心急如焚,忙向張良問計。張良向劉邦獻了一個智取的妙計。他說:「我聽說蟯關的守將是個屠夫的兒子,這種市儈小人,只要用點財幣就可以打動他的心了。您可以派先遣部隊,預備5萬人的糧餉,並在四周山間上增設大量軍隊的旗號,虛張聲勢,作為疑兵。然後再派酈食其多帶珍寶財物去勸誘秦將,事情就可能成功了。」劉邦依計而行,蟯關守將果然獻關投降,並表示願意和劉邦聯合進攻咸陽。劉邦大喜,張良卻認為不可。他冷靜地分析道:「這只不過是蟯關的守將想叛秦,他部下的士卒未必服從。如果士卒不從,後果將不堪設想。不如乘秦兵懈怠之機消滅他們。」於是,劉邦率兵向蟯關突然發起攻擊,結果秦軍大敗,棄關退守藍田(今陝西藍田縣西)。劉邦乘勝追擊,引兵繞過蟯關,穿越蕢山,大敗秦軍於藍田。然後,大軍繼續西進,於公元前206年元月抵達霸上(今西安市東25里)。4 M& Y9 l. o1 z& V
' i+ A, i: W4 l2 k
  這時,秦二世已被趙高殺死,僅僅做了46天秦王的子嬰眼見義軍兵臨城下,大勢已去,只好似繩繫頸,乘素車白馬,捧著御璽符節,開城出降。至此,雄霸四方、威振海內的大秦帝國滅亡了。
5 e6 o' ?) G& W4 [$ ^8 g; e/ h; _9 x. ^  ^0 I8 c+ V9 N
  劉邦從奉楚懷王之命西進,到進人關中,迫使子嬰投降,歷時僅一年,由於他採納了張良的計謀,保證了軍事上的順利進展,從而贏得了時間,終於比項羽搶先一步進入關中。
, a0 X4 @% k) M: D/ k8 m# ]& o; A* X" S4 I
諫主安民 鬥智鴻門
, L* Z0 A. ~# i( c  劉邦大軍進入咸陽,看到那毫華的宮殿、美貌的宮女和大量的珍寶異物,使許多人忘乎所以,昏昏然,以為可以盡享天下了。連劉邦也情不自禁,被秦宮裡的一切傾倒,想留居宮中,安享富貴。武將樊噲冒死犯顏強諫,直斥劉邦「要做富家翁」。然而,劉邦根本不予理睬。部下的一些賢達志士對此心急如焚。在這關鍵時刻,張良向劉邦分析利害,勸道:「秦王多做不義的事,所以您才能推翻他而進入咸陽。既然您已經為天下人剷除了禍害,就應該布衣素食,以示節儉。現在大軍剛人秦地,您就沉溺在享樂中,這就是所謂助紂為虐了。常言道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願沛公聽從樊噲等人的話。」張良語氣平和,但軟中有硬,尤其是話中對古今成敗的揭示以及「無道秦」、「助桀為虐」等苛刻字眼,隱隱地刺疼了劉邦近乎沉醉的心。這種緊打慢唱的手法,果然奏效。劉邦愉快地接受了這卓有遠見的規劫,下令封存秦朝宮寶、府庫、財物,還軍霸上整治軍隊,以待項羽等路起義軍。在此期間,劉邦還採納張良建議,召集諸縣父老豪傑,與之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並通告四方:「余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安諸如故。凡吾所以來,非有所侵暴,勿恐。」另外,還派人與秦吏一起巡行各地,曉諭此意。結果,博得了秦民的一致擁戴,爭先恐後用牛羊酒食慰勞軍士。劉邦見狀,又命令軍士不要接受,傳出話去:「軍中糧食充足,不要勞民破費了。」秦地百姓聽罷此言,越發高興,惟恐劉邦不為秦地之王。8 G! L& p9 G- w0 h. ?" U

) x# N  D" E) S  劉邦採納張良的建議,採取的這一系列安民措施,爭得了民心,為他日後經營關中,並以此為根據地與項羽爭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礎。: I# G8 X: s1 L

1 x1 F. D7 Z7 |- n  公元前206年二月,項羽率諸侯兵抵達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東北)。劉邦命令守軍緊閉關門,阻止諸侯兵進關。項羽得知劉邦已攻下咸陽,十分惱怒,正趕上劉邦部下曹無傷密告項羽,說:「沛公要在關中稱王。」項羽立即命令英布督軍強攻。同年十二月,項羽大軍攻破函谷關,進駐新豐、鴻門(今陝西臨澗東北),要與劉邦決一死戰。
- T" U. V" b: N9 M9 u
( g* e1 z( v8 I: v5 K; l% v! S, e  幸虧項羽的叔父項伯與張良曾有舊交。在項羽大軍決定進攻劉邦的前夜,項伯悄悄騎馬來到劉邦軍中私見張良,把消息告訴了張良,並邀他一同潛逃。張良說:「我奉韓王之命,送沛公人關,而今沛公身處危難之中,我悄悄逃走,是不合道義的。我必須去向他辭行再走。」隨即,張良來到劉邦的營帳中,把項伯所說的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劉邦。劉邦大驚失色,忙問張良:「這可怎麼辦?」張良沒有直接回答,反問劉邦:「您估計我們的軍隊能抵擋住項羽的進攻嗎?」劉邦有氣無力地說:「確實不能。可是事已至此,又怎麼辦呢?」張良一想,當務之急是打消項羽對劉邦的疑慮,使他放棄進攻劉邦的計劃。而要達到這一目的,項伯是個關鍵人物。審時度勢,張良給劉邦出了個釜底抽薪的主意:「請您去告訴項伯,說您不敢背叛項王。」劉邦問:「項伯和你,誰的年齡大?」張良說:「項伯長我幾歲。」於是,劉邦對張良說:「你替我把項伯請進來,我要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他。」張良出去,再三邀請項伯入帳見劉邦。項伯進帳後,劉邦親自為項伯斟酒祝壽,並結為了兒女親家。當項伯酒酣耳熱之時,劉邦委屈地說:「我人關以後,秋毫無犯,吏民都造冊人籍,府庫財產嚴加封存,專門等待項將軍來接收。之所以派將士把守函谷關,是為寧防備其他盜賊竄入,並防備有非常的變故發生。我守在這裡,日夜盼望項將軍到來,怎麼敢反叛呢?請您千萬向項將軍轉達我的心意,我決不敢背棄將軍的大德。」一席話,說得項伯信以為真,便交代劉邦:「明天一定要早一點親自來向項羽謝罪。」項伯連夜馳回鴻門,把劉邦的話都轉告給了項羽,並百般疏通,使原已劍拔弩張的局勢有所緩解。7 m. Q. c3 [- F/ k# P1 A! G
, z$ {) x& ^5 t6 h( C
  親赴鴻門,已勢在必行;劉邦明知此去如虎口做客,危機四伏,但又不能不去,真是前後為難。張良知己知彼,精闢地向劉邦分析了項羽其人,決心深入虎穴,謹慎而靈活地保護劉邦的安全。7 _0 b+ u! G- q1 W0 O2 ]- M+ k

. C# b& j' H. H' V. O) B; [0 N- y  第二天,劉邦僅帶著張良、樊噲和百餘名從騎來到楚營。劉邦一見項羽,忙上前說道:「臣與將軍合力攻秦,將軍戰河北,我戰河南。不料我僥倖先人關破秦,得以在此復見將軍。今有小人進讒,致使將軍與我結怨。」項羽見劉邦只帶百餘從騎前來赴宴,而且一副謙恭委屈的樣子,不禁動了「婦人之仁」,脫口說道:「這都是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告訴我的。說你要在關中稱王,令子嬰為相。不然,我何至於如此。」劉邦先入為主,努力從精神上壓倒對方,項羽自知劉邦依楚王約,先行入關並無非份之處,自己對劉邦如此這般倒有違約之嫌,頓覺有些理屈詞窮。! ^7 R+ c4 e+ ^- {5 y

  ]. p/ M; F4 {5 W" z; D  項羽款留劉邦會飲。席間,項羽的謀臣范增屢次舉目示意項羽,又再三舉起所佩玉塊,暗示他速下決斷,殺死劉邦。項羽猶豫不決,默然不應。范增只好又從帳外召來勇士項莊,授意他舞劍助興,伺機殺掉劉邦。項伯看出破綻,拔劍對舞,時時用自己的身體護住劉邦。張良一看情況不妙,趕快起身出帳去找樊噲,命其速去護駕。樊噲二話沒說,持劍擁盾闖入軍門,直奔帳下,兩眼怒視項羽,頭髮上指,大有萬夫不擋之勇。項羽不禁駭然,忙問:「這是什麼人?」張良答道:「是沛公的隨從衛士樊噲。」項羽說:「一條好漢,賞給他酒!」左右的侍從捧上一大杯酒,樊噲站著一飲而盡。再勸再飲,並借題發揮地數落項羽道:「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接著,便厲聲陳述劉邦的勞苦功高和忠義,指斥項羽疑心太重。項羽一時竟被他慷慨激昂的言辭所震懾,無言以對,只是招呼樊噲說:「坐!」樊噲乘勢坐在張良身邊。過了一會兒,劉邦見情勢已漸好轉,便借口人廁,招呼樊噲出帳,張良隨之而出。三人商量對策,決定由樊噲保護劉邦趕快脫身,張良留下來應付局面。
/ S. I7 J6 h8 N4 N  j: E$ f! ?& n& _3 l$ F
  再說劉邦留下車騎,在樊噲等四將的護衛下,輕騎簡從,經驪山、過芷陽、抄近路,不辭而別,秘密地返回霸上。而身在虎穴的張良沉著冷靜地與項羽等周旋。此刻他估計劉邦已回到軍中,便進帳辭謝道:「沛公不勝酒力,醉不能辭,o謹使張良奉上白璧一雙,敬獻大王足下;另備玉斗一雙,敬獻范將軍足下。」項羽無奈,只好收下白璧,不了了知。范增氣得把玉斗摔到地上,拔劍擊得粉碎,憤怒地說:「唉!豎子(對項羽等的輕蔑稱謂)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我們這些人必將成為他的階下囚!」* Y# {( n1 R! x) V# c, ?+ F' T+ q

. A' b7 f: K. J# i- h' \2 {: ?  張良在這次生死攸關的鬥爭中,以其大智大勇,既巧妙地幫助劉邦安全脫離虎口,又使項羽內部埋下了君臣相隙的禍根。
9 \6 c/ N2 f+ O+ r' o# N
8 t. \: W4 P5 ]* v) u1 N7 F明燒棧道 暗渡陳倉6 n' f8 Y$ w$ L0 ?' v9 P) {+ w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項羽恃強凌弱,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統轄梁、楚九郡,他「計功割地」,分封了18位諸侯王。並違背楚懷王「誰先攻人關中,誰就做關中王」的約定,把劉邦分封到偏僻荒涼的巴蜀,稱為漢王。而把實際的關中之地一分為三,封給了秦的三個降將,用以遏制劉邦北上。劉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擊項羽,後經蕭何、張良一再勸阻,這才決定暫且隱忍不發。
" L. p9 z$ S$ e- M3 ~; A5 w& X+ v# g; S% b+ ?# c7 k, s
  天下分封已定,張良打算離開劉邦回韓國再事韓王成。劉邦賜金百鎰,珠二鬥。而張良把金珠悉數轉贈給項伯,使他再為漢王請求加封漢中地區。項伯見利忘義,立即前去說服項羽。這樣,劉邦建都南鄭(今陝西南鄭縣東北),佔據了秦嶺以南巴、蜀、漢中三郡之地。
  I' B9 o+ k8 x  k/ a  }0 A, s: \# A$ q9 U7 e( D
  同年七月,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陝西褒城)。此處群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後,全部燒燬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這樣,就可以乘機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再展宏圖了。劉邦依計而行,燒掉了沿途的棧道。張良此計,可謂用心良苦,它為劉邦的鞏固發展和日後東進,取得了重要的保證。劉邦人漢中後,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禦,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今陝西寶雞),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略定三秦,劉邦倚據富饒、形勝的關中地區,便可以與項羽逐鹿天下了。一個「明燒」,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璧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2 F2 x7 e: T7 h1 p# n9 B

) l; S3 @* T4 Q0 o5 p' m  項羽聞知劉邦平定三秦,怒不可遏,決定率兵反擊。張良早已料到這一點,於是寄書蒙蔽項羽,聲稱:「漢王名不符實,欲得關中;如約既止,不敢再東進。」同時,張良還把齊王田榮謀叛之事轉告項羽,說是「齊國欲與趙聯兵滅楚,大敵當前,滅頂之災,不可不防啊。」意在將楚軍注意力引向東部。項羽果然中計,竟然無意西顧,轉而北擊三齊諸地的毫無生氣的腐朽力量。張良的信從側面加強了「明燒棧道」的效果,把項羽的注意力引向東方,從而放鬆了對關中的防範,為劉邦贏得了寶貴的休養生息的時間。
9 ?* ?5 g+ O3 G# U
  a1 C$ w0 Z8 G" C  不久,項羽於彭城殺死了韓王成,使張良相韓的幻夢徹底破滅。同年冬,張良逃出彭城,躲過楚軍的追查,終於回到劉邦的身邊,受封為成信侯,此後便朝夕相隨漢王左右,成為畫策之臣。明代李贄曾評論此事說:項羽此舉,「為漢驅一好軍師。」的確,項羽殺韓王成客觀上幫了劉邦的大忙。  D8 K" p& W- h" X. Y: I

! |0 l, t9 J" T下邑奇謀 畫箸阻封/ {1 }; w& B. B5 ?* V* \# |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春,劉邦接連收降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韓王昌、魏王豹和殷王印五個諸侯,得兵56萬。同年四月,劉邦乘項羽集中力量攻打田榮之機,率兵伐楚。直搗楚都彭城。攻佔彭城後,劉邦被這輕而易舉得到的勝利沖昏了頭腦,不但沒有採取恰當的政治、經濟措施,安撫此地,贏得人心,反而惡習復發,得意忘形之餘大肆收集財寶、美女,整日置酒宴會,結果給項羽回軍解救贏得了時機。項羽聞知彭城失陷,立即親率。3萬精兵,從小路火速趕回,急救彭城。劉邦數十萬烏合之師難以協調指揮,連糧餉都籌備不齊,所以一經接戰,便遭慘敗,幾乎全軍覆沒。至此,許多諸侯王又望風轉舵,紛紛背漢向楚,劉邦丟下老父、妻子、兒女,只帶張良籌數十騎狼狽出逃,軍事上再度遭受重大挫折,大好的形勢復又逆轉。
4 F$ G$ `1 I6 Y9 L) D, c- H( r% q1 B7 c/ n/ A
  劉邦狼狽逃至下邑,驚魂未定,心灰意冷,萬念俱灰。他沮喪地對群臣說:「關東地區我不要了,誰能立功破楚,我就把關東平分給他。你們看誰行?」在此兵敗危亡之際,又是張良匠心獨運,為劉邦想出了一個利用矛盾、聯兵破楚的策略。他說:「九江王英布,是楚國的猛將,與項羽有隙;彭城之戰,項羽令其相助,他卻按兵不動。項羽對他頗為怨恨,多次振使者責之以罪;彭越因項羽分封諸侯時,沒有受封,早對項羽懷有不滿,而且田榮反楚時曾聯絡彭越造反,為此項羽曾令肖公角攻伐他,結果未成。這二人可以利用。另外,漢王手下的將領,只有韓信可以委託大事,獨擋一面。大王如果能用好這三個人,那麼楚可破也。」這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謀」。
1 V0 H3 {' B1 n6 T4 E
4 O" a7 ?' |3 j8 x* F5 s, u  劉邦聽罷,認為這確是一個以弱制強的妙計,於是派舌辯名臣隋何前往九江,策反九江王英布;接著又遣使聯絡彭越;同時,再委派韓信率兵北擊燕、趙等地,發展壯大漢軍力量,迂迴包抄楚軍。+ H+ W( V# ^/ y1 [: R/ ~
1 _1 C3 g& ~3 C: G: d2 ?. s" z
  「下邑之謀」雖然不是全面的戰略計劃,但它構成了劉邦關於楚漢戰場計劃的重要內容。正是在張良的謀劃下,一個內外聯合共擊項羽的軍事聯盟終於形成,扭轉了楚漢戰爭的局勢,使劉邦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事實證明了張良「下邑之謀」的深謀遠慮,最後兵圍垓下打敗項羽,主要依靠的正是這三支軍事力量。
, B1 h: S0 i( }$ v) @% C7 c  n) F% s- @' ~9 l$ h" r" k
  漢三年(公元前204年)冬,楚軍兵圍漢王於滎陽,雙方久戰不決。楚軍竭力截斷漢軍的糧食補給和軍援通道。漢軍糧草匱乏,漸漸難撐危機。漢王劉邦大為焦急,詢問群臣有何良策。謀士酈食其獻計道:「昔日商湯伐夏桀,封其後於杞;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秦王失德棄義,侵伐諸侯,滅其社稷,使之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復立六國之後,六國君臣、百姓必皆感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風慕義,願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便能南向稱霸,楚人只得斂衽而朝。」這其實是一種「飲鴆止渴」的誇誇其談,當時劉邦並沒有看到它的危害性,反而拍手稱讚,速命人刻制印璽,使酈食其巡行各地分封。
; r/ w& s. E8 m' |
# F0 d. c3 \/ `3 L0 l8 S% ]& f  在這關鍵時候,張良外出歸來,拜見劉邦。劉邦一邊吃飯,一邊把實行分封的主張說與張良,並問此計得失如何。張良聽罷,大吃一驚,忙問:「這是誰給陛下出的計策?」他沉痛地搖搖頭接著說:「照此做法,陛下的大事就耍壞了。」劉邦頓時驚慌失色道:「為什麼?」張良伸手拿起酒桌上的一雙筷子,連比帶劃地講了起來。他說:「第一,往昔商湯、周武王伐夏桀殷紂後封其後代,是基於完全可以控制、必要時還可以致其於死地的考慮,然而如今陛下能控制項羽並於必要時致其死地嗎?第二,昔日周武王克殷後,表商容之閭(巷門),封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是意在獎掖鞭策本朝臣民。現今漢王所需的是旌忠尊賢的時候嗎?第三,武王散錢發粟是用敵國之積蓄,現漢王軍需無著,哪裡還有能力救濟饑貧呢?第四,武王翦滅殷商之後,把兵車改為乘車,倒置兵器以示不用,今陛下鏖戰正急,怎能傚法呢?第五,過去,馬放南山陽坡,牛息桃林蔭下,是因為天下已轉入昇平年代。現今激戰不休,怎能偃武修文呢?第六,如果把土地都分封給六國後人,則將士謀臣各歸其主,無人隨劉邦爭奪天下。第七,楚軍強大,六國軟弱必然屈服,怎麼能向陛下稱臣呢?」
' v' N+ G4 T9 C. q& |2 Q+ ?& u' D; N8 W; N7 M' {, W: H4 v5 A& {
  張良的分析,真是字字珠璣,精妙至極,且切中要害。他看到古今時移勢異,因而得出絕不能照抄照搬「古聖先賢」之法的結論。尤其重要的是,張良認為封土賜爵是一種很有吸引力的獎掖手段,賞賜給戰爭中的有功之臣,用以鼓勵天下將士追隨漢王,使分封成為一種維繫將士之心的重要措施。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還靠什麼激勵將士從而取得勝利呢?張良鞭辟人裡的分析,較之昔日請立韓王,處心積慮地「復韓」的思想認識,顯然是一個飛躍,而且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上佔有重要一頁。難怪1700年之後,還被明人李贄情不自禁地讚歎為「快論。」( y/ @4 P; Q7 `8 U& w

1 h& z& E# n* b3 A! v/ C  張良借箸諫阻分封,使劉邦茅塞頓開,恍然大悟,以致輟食吐哺,大罵酈食其:「臭儒生,差一點壞了老子的大事!」然後,下令立即銷毀已經刻制完成的六國印璽,從而避免了一次重大戰略錯誤。為爾後漢王朝的統一減少了不少麻煩和阻力。不能不承認,張良是一位洞察秋毫的謀略家和富有遠見的政治家。  W7 @' t, ^+ n$ _6 F- Q% Y
8 I1 s: x1 L/ X( D$ y
虛撫韓彭 兵圍垓下+ s& j7 f3 |4 r0 V# c
  當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的時候,韓信卻在北路戰線上順利進軍,勢如破竹。他先是平定了魏、代、趙、燕等地,接著又佔據了齊國的故地,欲自立為齊王,使人稟告劉邦求封說:「齊人狡詐多變,反覆無常,南邊又與楚相鄰,如果不設王,就難以鎮撫齊地。望能允許我為假(代理)齊王。」& C  e" ^$ D: X6 \
2 w/ ?$ o: g6 }, Q
  劉邦一聽,不由得怒氣上衝,當著使者的面,破口大罵道:「我久困於此,朝夕望他前來助我,想不到他竟要自立為王!」當時,張良正坐在劉邦的旁邊,張良清醒地認識到,韓信的向背對楚漢戰爭的勝負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況且,韓信遠在齊地自立為王,劉邦鞭長莫及,根本無力阻止。於是,連忙在案下輕輕踩了他一腳,劉邦亦精明,反應亦快,立即感悟先前失言,於是改口罵道:「大丈夫既定諸侯,就要做個真王,何必要做假王!」劉邦本來就愛罵人,有此一罵本不足為奇,況且先後銜接自然,天衣無縫,竟然沒露出什麼破綻。
0 E9 s* R. }8 O
* P5 k: d  F! @# [* ^  當年二月,劉邦派張良拿著印綬去齊地封韓信為王,並徵調韓信的軍隊擊楚。授印齊王,雖然是劉邦對韓信的暫時妥協,但這個順水人情和權宜之計,居然籠住了韓信,成功地解決了漢內部的權位矛盾,贏得了楚漢天平上關鍵的一個籌碼。對此,東漢苟悅曾有一句極為中肯的評價,他說:「取非其有(指齊地本非劉邦所有)以予於人,行虛惠、而獲實福。」穩住韓信以後,楚漢戰爭的形勢發生了重大的轉折。& T, v. `. m! z& q: L. u

8 h+ n8 s+ J8 x* P- Y+ W  漢高祖四年(前203年),漢對楚已逐漸形成合圍之勢:韓信據齊地不斷襲擊楚軍,彭越又屢次從梁地出兵,斷絕楚軍的糧道。楚軍兵疲糧竭,項羽無奈,終於送回了被扣押的劉邦的父親與妻子兒女,與劉邦講和。雙方商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立約解甲歸國,各不相犯。項羽如約拔營東歸,向彭城而去。劉邦也欲引兵西歸漢中。在這重大的轉折之際,張良以一個政治謀略家的深邃眼光,看出了項羽腹背受敵、捉襟見肘的處境,便與陳平同諫漢王道:「如今漢據天下三分有二,此時正是滅楚的有利時機,宜猛追窮寇,畢其功於此舉。否則放楚東歸,如放虎歸山,必將遺患無窮。」劉邦採納的張良的意見,親率大軍追擊項羽,並令韓信、彭越合圍項羽。劉邦率大軍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太康),卻遲遲沒有等來韓信、彭越所率的援兵,結果慘遭失敗。劉邦躲在固陵的壁壘中,不勝焦躁,便問身邊的張良:「他們為什麼沒有如期前來?」此時,張良對韓、彭的心思早已瞭然於心,對應之策已思謀成熟,見劉邦詢問,忙答道:「楚兵既將滅亡,韓信、彭越雖已受封為王,卻沒有確定的疆界。二人此次不來赴約,原因正在於此。陛下若能與之共分天下,當可立招二將。否則最終成敗,尚不可知。」劉邦一心要解燃眉之急,便依張良計,把陳地以東至沿海的地盤劃封齊王韓信;把睢陽以北至谷城的地盤劃封給梁王彭越。兩個月後,韓、彭果然派兵來援。% i1 u8 B0 H9 s' ?

3 ^& s4 B' S( w  漢軍各路兵馬陸續會集垓下(今安徽靈壁縣沱河北岸)。韓信先用「十面埋伏」之計兵圍項羽於垓下,繼而又用「四面楚歌」之計瓦解了敵兵士氣,終於打敗項羽,迫其別姬、自刎。至此,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戰爭,以劉邦的徹底勝利而告終結。 : Q0 j4 E2 K9 [( m) w8 b

5 q. K' v, C$ C+ b. D% `; W  漢五年二月,劉邦正式即帝位,史稱漢高祖。同年五月,漢高祖在洛陽南宮舉行慶功大典,大宴群臣。席間,觥籌交錯,君臣共飲。劉邦顯得特別高興,當論及楚所以失天下,漢所以得天下時,劉邦道出其中的關鍵在於並用三傑(即蕭何、張良、韓信)。他語中盛讚張良道:「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的字)。」
2 U! I$ ]$ {& `; {8 Z2 z- _8 t7 \2 X- j! M# O) h/ ]
勸都關中 諫封雍齒
" S* M9 l4 ^4 H# C* E0 D2 e3 U  I  國基初奠,天下始定,定都何處,這無疑對新興的西漢王朝的鞏固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起初,漢高祖劉邦本想長期定都洛陽,群臣也多持此見。一天,齊人婁敬求見劉邦,陳說關中的地勢險要,勸劉邦定都關中。劉邦一時拿不定主意,而這時那些主張建都洛陽的大臣們卻紛紛陳說建都洛陽的好處。這些人多是六國舊人,眷戀故舊,樂土重遷,勸道:「東都洛陽,綿延幾百年。東有成皋,西有餚函澠池,背靠黃河,前臨伊、雒二水,地理形勢堅固易守。」獨有張良支持婁敬的主張。他說:「洛陽雖有這些天然的險要,但它的腹地太小,方圓不過數百里;田地貧瘠,而且容易四面受敵,非用武治國之都;關中則左有餚函之險(即餚山與函谷關的合稱,相當於今陝西潼關以東至河南新安縣地),右有隴蜀叢山之溢,土地肥美,沃野千里;加上南面有巴蜀的富饒農產,北有可牧放牛馬的大草原。既有北、西、南三面的險要可以固守,又可向東方控制諸侯。諸侯安定,則黃河、渭水可以開通漕運,運輸天下的糧食,供給京師所需。如果諸侯有變,就可順流東下以運送糧草,足以維持出征隊伍的補給。這正是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啊!還是婁敬的主張正確。」張良的分析全面而深刻,加之素負重望,又深得劉邦信賴,因而漢高祖當即決定定都關中。漢五年八月,劉邦正式遷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市西北)。! t/ C! d$ K, N+ q

: a: q6 O) C/ P, L# r  漢六年正月,劉邦大封包括張良在內的20多位功臣,其餘未被受封的人則議論紛紛,爭功不休。$ U% Y6 K; y5 _) \* o4 g% O0 }: q

3 ~( \) h9 q% v" d  一天,劉邦在洛陽南宮,從閣道上看見諸將三三五五地坐在沙土上竊竊私語,就詢問張良他們在談論什麼事。張良故意危言聳聽地說:「他們在商議謀反!」劉邦大吃一驚,忙問:「天下初定,他們何故又要謀反?」張良答道:「您起自布衣百姓,是利用這些人才爭得了天下。現在您做了天子,可是受封的都是您平時喜愛的人,而誅殺的都是平時您所仇怨的人。現在朝中正在統計戰功。如果所有的人都分封,天下的土地畢竟有限。這些人怕您不能封賞他們,又怕您追究他們平常的過失,最後會被殺,因此聚在一起商量造反!」劉邦忙問:「那該怎麼辦?」張良問道;「您平時最恨的,且為群臣共知的人是誰?」劉邦答道:「那就是雍齒了。」張良說:「那您趕緊先封賞雍齒。群臣見雍齒都被封賞了,自然就會安心了。」於是,劉邦擺設酒席,歡宴群臣,並當場封雍齒為什方侯,還催促丞相、御史們趕快定功行封。群臣見狀,皆大歡喜,紛紛議論道:「像雍齒那樣的人都能封侯,我們就更不用憂慮了。」張良此舉,不僅糾正了劉邦任人唯親,循私行賞的弊端,而且輕而易舉地緩和了矛盾,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動亂。他這種安一仇而堅眾心的權術,也常常為後世政客們如法炮製。
, V( n: f9 _0 ]6 O' E3 R# n! u) N1 [
. w: S! M2 K8 E+ L假托神道 明哲保身
) t; U' }& f# q3 `2 R9 t  張良素來體弱多病,自從漢高祖入都關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辭多病,閉門不出。隨著劉邦皇位的漸次穩固,張良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原則。在漢初劉邦翦滅異姓王的殘酷鬥爭中,張良極少參與謀劃。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問親」的遺訓。 : o# B$ f# U' b4 h! g4 a) D* E5 {, H$ a
% }% u1 r* G; u3 K/ Z) a
  漢十年(公元前197年),漢王朝上層出現了一場新的危機。劉邦有改易太子之意。當時劉邦寵愛戚夫人,並察知呂後有異心,有代劉而王的跡象,故欲廢太子孝惠(呂後子),改立趙王如意(戚夫人子)為國儲。朝野大臣,群起諫爭,但絲毫不能更改劉邦初意。眼看太子位行將被剝奪,呂後遂求救於「智囊」張良。張良考慮到太子一位,事關重要,不可輕易更立,大儒叔孫通說得好:「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振動。」再加上當時天下方定,漢朝統治根基還未穩固,各項制度還正在健全,只有順其現狀,無為而治,才能安定天下,穩保江山。基於這個大局,張良遂對呂後說道:口舌難保太子,「商山四皓」年皆八十餘,節義清高,不就漢朝爵位,匿亡山林,皇上敦聘不至,但仍然高義「四皓」。太子若卑辭固請「四皓」出山,出入宮廷以「四皓」相隨,皇上必問而知之,知之則太子位可固。事果如張良言,劉邦問知伴隨太子的「四皓」就是自己數請不來的隱士,今為太子左右,可見太子羽翼已豐,翅膀亦硬,奈何不得,從此再也不提易立太子一事。太子終得嗣位,呂後為此對張良也勳口敬重。 6 k9 _& d8 i/ `) p- h

" j  s5 E4 j: m: |* X) E# U  《史記》、《漢書》對張良幫助蕭何籌謀劃策多不記載,但亦無妨張良後期的功績。論功行封時,按級班爵,漢高祖劉邦令張良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張良辭讓,謙請封始與劉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蘇沛縣),劉邦同意了,故稱張良為留侯。張良辭封的理由是:他韓滅家敗後淪為布衣,布衣得封萬戶、位列侯,應該滿足。看到漢朝政權日益鞏固,國家大事有人籌劃,自己「為韓報仇強秦」的政治目的和「封萬戶、位列侯」的個人目標亦已達到,一生的宿願基本滿足。再加上身纏病魔,體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韓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慘結局,聯想范蠡、文種興越後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懼怕既得利益的復失,更害怕韓信等人的命運落到自己身上,張良乃自請告退,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養精,崇信黃老之學,靜居行氣,欲輕身成仙。但呂後感德張良,勸他毋自苦,張良最後還是聽從了勸告,仍就服人間煙火。直至漢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病逝於長安。
7 {% |9 L$ f: S. h; m5 N0 l. A8 m8 j/ |) R, [$ C: _8 t4 [
  張良雖系文弱之士,不曾揮戈迎戰,卻以軍謀家著稱。他一生反秦扶漢,功不可滅;籌劃大事,事畢竟成。歷來史家,無不傾墨書載他那深邃的才智,極口稱讚他那神妙的權謀。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寫詩讚道:「漢業存亡俯仰中,留侯於此每從容。固陵始義韓彭地,復道方圖雍齒封。」應該肯定張良的一生有助於秦亡漢立的歷史進程,但他也有值得非議、至少值得探討的地方,比如前期反秦的動機及其暗殺秦王不正當的行為。
作者: derek23    時間: 2005-12-4 07:22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BOYDWAN at 2005-12-4 06:54 PM:5 y- X6 C. j9 s: k9 U9 I9 b' f! B
derek23" p/ I0 U7 g5 v# |) E
再+5~' b- ^/ c/ F  N; c1 j
0 s  J9 D( v4 z
(努力加油呀~ )
8 V& V3 y, ?$ Z) C( m, n" N8 ?
# x6 B/ L& }+ i2 t/ \' O. h0 a6 ~2 M

' J) }; |6 [. R2 e6 ]1 E* m
6 M+ F# f& e' y/ z& F" a8 \2 P- M* _$ d% f$ v: w) W- n5 r1 K
魏國有五虎大將嗎?5 }9 j4 `3 D# n( f3 x2 j5 ~$ e
! X' x: i9 `' m9 J

& }- M' m$ z. l( c" @
6 x, s; ]; M) [  X  V《三國演義》第73回寫到劉備奪取漢中以後,進位漢中王,「封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於是有《三國》愛好者寫信來問﹕曹魏方面有沒有「五虎大將」﹖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s6 a* S4 ~- n* A! X, k: o1 H
2 z, j  u3 X% O* m( r/ ^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歷史上的東漢三國時期,根本不存在「五虎大將」這樣的官職或稱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奪得漢中,自稱漢中王,立即封賞文武群臣,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此前為盪寇將軍、漢壽亭侯﹚﹔張飛為右將軍,假節﹙此前為征虜將軍、新亭侯﹚﹔馬超為左將軍,假節﹙此前為平西將軍、都亭侯﹚﹔黃忠為後將軍,賜爵關內侯﹙此前為征西將軍﹚﹔唯趙雲未陞官爵,仍為翊軍將軍。五位大將的身份等級並不一致,其中關羽、張飛、馬超基本為一個等級,黃忠地位略次,趙雲則明顯差了一截﹙前後左右將軍係常設將軍,其下為征東、征西、鎮東、鎮西等將軍,翊軍將軍則係地位更低的「雜號將軍」﹚。但《三國志˙蜀書》中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五人合為一傳﹙《三國志》卷三十六﹚,緊接在《諸葛亮傳》之後,這就表明他們都是劉蜀集團的重要將領,同為蜀漢的開國元勳。
9 t3 G9 O6 \" [; ?* Q) O6 q$ `; n6 [* y& [( R* f: ~
宋元以來的通俗文藝家在講唱三國故事時,歷來以劉蜀集團的英雄為中心,大概是受到《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的啟示,他們按照自己的習慣,把這五位大將視為「五虎將」。元代的《三國志平話》卷下就有一節題為《皇叔封五虎將》,說「關公封壽亭侯,張飛封西長侯、馬超封定遠侯,黃忠封定亂侯,趙雲封立國侯」。到了《三國演義》,羅貫中超越史書記載,樹立起趙雲勇冠三軍的虎將形象,明顯提高了他在劉蜀集團中的地位,並把他排在馬超、黃忠的前面。於是,《演義》中的「五虎大將」便成了「關張趙馬黃」。這一排序,從此便廣泛傳播開來。
$ i5 r, x6 |- F; c6 h) }
1 {# L& n; t5 i: N不過,只要認真辨析一下,就可以看出,在《三國演義》中,「五虎大將」並非正式官銜,而是一種美稱。你看,第73回中費詩剛對關羽說劉備封他為「五虎大將」之首,緊接著劉備就派使者前來,「拜雲長為前將軍,假節鉞,都督荊襄九郡事」﹔劉備稱帝以後,張飛陞遷為車騎將軍,馬超陞遷為驃騎將軍﹙第81回﹚,但繼張飛被刺後,第83回寫到黃忠因箭傷而死﹙歷史上的黃忠死於劉備伐吳之前一年,即220年﹚,劉備嘆曰﹕「五虎大將,已亡三人。」由此可見,「五虎大將」只是一種榮譽性的稱號。
' ?' I1 I6 E0 s1 I0 a( n2 C, C/ \+ W5 C- `
至於曹魏方面,歷史上當然沒有「五虎大將」之稱。不過,既然《三國演義》寫了劉蜀方面有「五虎大將」,讀者猜想猛將如雲的曹魏方面也應該有「五虎大將」,便是一種並非奇怪的聯想了。那麼,曹魏方面哪些人夠得上「五虎大將」的資格呢﹖《三國演義》沒有說,只好由讀者自己來評選。這就需要明確評選的標準﹕能夠入選「五虎大將」者,必須是曹魏集團中地位和功業都比較突出,足以獨當一面的重要將領。像典韋、許褚這兩員猛將,雖然武藝過人,但主要是擔任曹操的貼身護衛,基本上沒有統兵打仗,更未鎮守方面,便不應入選。正好,《三國志˙魏書》中有一篇《張樂于張徐傳》,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這五員大將合為一傳﹙《三國志》卷十七﹚。這情形,似乎與《蜀書》中的《關張馬黃趙傳》相當。其中的《于禁傳》說﹕「是時,禁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俱為名將」﹔合傳的末尾又「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看來,他們有資格稱為曹魏的「五虎大將」了。然而,在《三國演義》中,樂進的地位與李典相近,其功業不夠突出﹔于禁後來戰敗而降,向關羽乞哀告憐,可謂晚節不保﹕他們似乎不應與張遼、張郃、徐晃三人並列。另一方面,與曹操有宗族關係的夏侯氏、曹氏諸將中,夏侯惇一直極受倚重,總是獨當一面﹔夏侯淵多年鎮守關西,戰功赫赫,地位均在張郃、徐晃之上﹕他們兩人大概可以取代樂進、于禁,與張遼、張郃、徐晃合稱「五虎大將」。此外,曹仁先後鎮守南郡、襄陽,勇猛善戰,功業與夏侯淵不相上下,好像也有資格入選「五虎大將」。由於夏侯惇、夏侯淵、曹仁的特殊身份,他們的生平業績均被載入《魏書˙諸夏侯曹傳》﹙《三國志》卷九﹚,置於《張樂于張徐傳》之前。這是陳壽為了記事方便而作的安排﹙史家體例﹚,並不代表各人功業的高低。如果要評選「五虎大將」,就應把他們放在一起進行綜合評比。這樣一來,很可能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5 U$ ?, \- Q* W& r, Z. ?5 ?# B, Z. g! |
看樣子,要為曹魏方面評選出「五虎大將」,並不容易,這實際上是一次小小的三國知識競賽。讀者諸君,不妨一試。
0 G$ V& B( Z, K8 d5 C. I) w' M- Z$ R
(本文選自《三國漫談》一書,將由遠流集結出版)! r0 O) p* I7 D% p) t, v
. U& G3 H6 L" g. T: @) r
+ H! p; x0 |0 E/ u1 K4 f5 A
4 E7 A6 Q6 G3 ^3 K4 l

1 b2 x) ~$ y& T5 ^8 p) _
1 I1 f3 h+ l: @  B. R: ?9 L" y& e
8 X0 e+ S' T7 }8 q$ t( O% k5 a) M. j/ {, x

+ x, x# u/ r* \4 L; S! p5 P( a# S/ w* W& ?
( ]1 `* H1 D, B
三國時代著名的女性 % j: {  {" y7 b

% t: J" P. j8 u0 c: ^- C  n1 N1 Y, f
- w+ I/ F2 _, d) o1 ?0 d: }, {# V7 ~( U
在下不得不多言,若是說列出女子,倒還可以接受,若要列出女兒名字,在下認為對那位兄臺太過刁難了,在下雖無法列出許多女子之名,不過儘可能將其姓氏寫出,以下為其相互關係,至於來源是靠在下多年頭腦的記憶,若有錯誤還請各位指正與原諒,而女子芳名由您自行決定:【這些確實是在下的記憶,但以在下腦中記憶人物3000多人看來,這些人物的確不是很多,不過應該可以讓人把30個女性武將人像用完,若覺得不錯,就為在下送個"GP"!謝謝!】
; W* a1 E2 d$ N7 c* P
) R& \. A$ i" y曹操:丁氏。(丁夫人)
$ w' P; F4 C+ y) [【曹操少時之元配,後因曹昂之死而使得丁氏對曹操的態度逐漸冷淡,後與曹操分居,然而曹操仍非常尊重她。】
" w6 x; @  [) ~" P8 u/ b
' t) O+ O; t( Q* C7 e0 n  W7 f曹操:劉氏。(劉夫人)
7 g3 O5 }4 t$ s7 I5 q( m- J【丁氏的侍女,隨丁氏陪嫁至曹家,後亦為曹操之愛妾,不久病亡,生有曹昂、曹鑠二子。】
( f$ W: T# {+ o5 {. ?- L1 W& s8 [  K, [- h. f* @6 |
曹操:卞氏。(武宣卞皇后) ; m* ?$ {$ U% |' x* @5 J
【本為娼家,後為曹操所喜愛,之後又因丁氏的離異、劉氏之亡,與卞氏遂成連理,生有曹丕、曹植、曹彰、曹熊四子。】 * ~2 e2 Z5 a) b+ D' d: Z1 Q8 E
+ i) O: K$ z$ Y
曹操:環氏。(環夫人)
# ]$ q. W4 O/ W/ q! L8 l! r【曹操之妾,生有曹沖、曹據、曹宇三子。】
1 b- P. d5 e( F. N" F* h" J% f; F: x7 O9 W  W9 E4 _) d! k
曹操:杜氏。(杜夫人) % Z+ j! `, j" ^# E6 Z
【曹操之妾,生有曹林、曹袞二子。】 3 t" b6 P  J+ w  h% k5 M
- k4 W! {1 O( k. |
曹操:秦氏。(秦夫人)
2 m' j% P9 u! q. }0 F* [【曹操之妾,生有曹琁、曹峻二子。】 . r" F4 t$ O: G- }, `

! U4 g! `( G' m# B' B曹操:尹氏。(尹夫人) % N% h- w) {, D7 f7 M
【曹操之妾,生有曹矩一子。】
2 P% B* g; D1 G, O/ l- x* C. _6 @7 ~3 s7 F
曹操:王氏。(王昭儀)
8 Y3 K0 W& G* F5 J& C【曹操之妾,生有曹幹一子。】
3 _/ q  C3 C7 J" }2 G
7 c* f3 d# Q6 m. |  M3 Z曹操:孫姬。
9 x, v5 H; q2 O  @  |【曹操之妾,生有曹子上、曹彪、曹子勤三子。】
9 t7 T  G: Y( k4 p7 T
) Q& ]- P& I1 K8 ^9 [- d曹操:李姬。 . {3 D5 B' k" B& E$ Y9 X
【曹操之妾,生有曹子乘、曹子整、曹子京三子。】 $ J! ?" a: w- Q+ I: A! y
2 q- z& u9 z( q$ C0 ]/ G
曹操:周姬。
0 g( X% v3 [2 d9 |4 I& _【曹操之妾,生有曹均一子。】 . A6 q0 Z9 x" D, N

; N4 b/ F$ c! ?6 ]' j; n* M曹操:劉姬。
( ^  b/ h$ D1 H4 j【曹操之妾,生有曹子棘一子。】
' B5 c$ Z$ A5 g% p6 Z2 ^% d* n4 C& J
曹操:宋姬。
% |" ]% }( q6 V; ]  f1 Z' H) [6 \【曹操之妾,生有曹徽一子。】
1 M" |  ~; d0 E* C0 I8 Z1 C3 |. Z! v: j) x8 T. K7 a" \
曹操:趙姬。
; G7 ?# y& t0 L( W- M【曹操之妾,生有曹茂一子。】
) O, W% [, h0 \0 x# U) P" F5 m9 v
曹操:來鶯兒。
  q. x5 b# n6 r( Q# d【東漢洛陽之名妓,後得到曹操賞識而伴隨曹操身旁,然而曹操時常征戰,最後竟愛上曹操的侍衛王圖,只是一場延誤軍機而押赴刑場,當時來鶯兒奮不顧身欲以己命換王圖一死,反而得到曹操的內心激盪,竟饒恕王圖並讓來鶯兒與之離去,是唯一讓曹操流淚之人。】 ! S  q4 j7 E4 H" x2 J8 R

  K- e4 k9 l% @0 [; Y2 E曹操:曹秀。
6 F. l! F& p% F* S【曹操之妹,不過也只限於民間傳說,在下只知曹操尚有兩位弟弟。】 # n8 i8 F$ s: Z& \
4 I6 O$ n; ?# q0 ?6 l: C$ g
曹操:曹憲、曹節、曹華。 0 q) I; h( t- U5 X4 n4 Q7 ?
【曹憲為長女,時與二妹入宮服侍獻帝;曹節為漢獻帝時所立之皇后,亦是獻帝最後一位妻子;曹華,是為曹操么女,時年未十五,尚未受召正式入宮。】
9 S* T2 D, T1 a. s" C/ \$ @5 n3 W
劉備:劉氏、劉氏。
7 \+ g. [8 }" D- l【姊妹,據說當陽一役失散。】
9 b. |$ B5 P& n* ^( m7 z4 X
. X$ _; l% e* U; Q: A1 w  j$ z劉備:甘氏。(甘皇后)
' [  W4 s, q3 j【劉備未成名前,與之同患難的元配。】
. A/ |0 ~0 }# f1 z  C& k) s8 M+ {9 S
劉備:糜氏。
9 F' s( S  Q0 f【正史上未出現,糜竺與糜芳之妹,演義中於當陽一役,為免拖累趙雲救劉禪而自投枯井身亡。】
: w1 t) D7 J( N* i5 n1 g( I! b# o" }. y! Y
劉備:吳氏。(穆皇后)
  G1 ^& D2 u; b# q9 ]【吳壹之妹。(演義中稱『吳懿』,可能作者筆誤!)】 # k4 `. ^1 K/ @( I
* J; B0 I8 X( Z3 {
袁紹:劉氏。 ) u* m7 \. m5 u8 {, O+ E
【袁紹之妻,為人頗為惡毒,為受到寵愛而逼死五位受袁紹喜愛之寵妾,並將她們毀容。】
) A" @9 l  p( U- N2 t" c* b+ @3 ?" h
袁術:袁氏。(袁夫人) 4 l. j! n% U  n! S8 }# S
【袁術之獨生女,後因袁術敗亡而流落至孫吳,為孫權所收留,雖然孫權想得到她的心,但始終無法達到,還屢次受到潘夫人的加害。】   ?+ q5 A4 b- O8 Y, n

' ^7 p$ q# X$ ?  _9 y7 k& `周瑜:周氏。 2 E4 o( z$ x, m1 N5 e! \
【孫權之子‧孫登之妻,而周瑜當時有兩男一女。】
6 L: t  I6 ]8 n2 U
* F8 ]+ u. Z5 A) m+ T關羽:關氏。 7 Y/ V( W- w2 W% F/ T* Z* `/ T
【民間稱『關銀屏』,日本動畫稱『關鳳姬』;在當時孫權曾派人要與關家結為姻親,未料關羽以『吾虎女安嫁犬子』一語駁斥,而拒絕此段婚姻。民間傳聞其成為李恢之子‧李蔚之妻,嫁至南蠻並與丈夫同理南蠻事理。】
! K4 l8 W0 [& G* o$ j# |! T6 A* n4 [% K
張飛:張氏、張氏。(敬哀張皇后、張皇后) $ b' w$ O" f- R7 V+ X6 I0 Q
【姊妹,皆為劉禪之妻,姊姊死後才又召妹妹入宮,亦立為皇后。】
2 j$ u# [% I* F; e, c7 K5 a( ~( V) |2 B
趙雲:孫乳兒。 ) G; ]% f! T4 L  o5 x; H
【民間傳說,是趙雲的結髮妻。更離譜的是,聽說趙雲的病死就是因為她的不小心,將繡花針刺到趙雲,造成血流不止,使得趙雲一命嗚呼,這是民間傳說的講法,在下當時也覺得這編得太鬼扯了!】 / m- E2 Y# o& {" e- S& j+ E4 b2 \
% q  \& b& }5 D- A5 [
馬超:馬氏。
% B$ @& z  h8 t# ~- o( d) e* k【劉備之子‧劉理之妻,時劉理為安平王。】 ' X7 D; \1 K* T( p1 V  B

0 Q8 Q/ K$ t/ @3 m& P張濟:鄒氏。
' W/ P" c$ n' f  M" Q& F【張濟之妻,為曹操所愛慕,為此讓曹操惹來幾近殺身之禍,也讓姪子曹安民與長子曹昂殉死。】
5 H* |7 {7 n7 A0 ]
6 L; x  d! r- U9 L- ~6 z3 ]曹丕:甄氏。(文昭甄皇后) 1 `' \# q9 o/ c# T8 {% r. s+ l
【民間稱『甄宓』或洛神賦之關係,而稱為『甄洛』,其父親甄逸,育有三男五女;袁紹次子‧袁熙之妻,後為曹丕之妻,生有曹叡一子、東鄉公主一女,不過有人猜測當時甄宓尚未嫁給曹丕時早有身孕,因此曹叡也有可能不是曹丕的骨肉。】 3 D/ \; s2 |" A; \

$ \# P1 r7 i  [0 V; g7 k8 `# i2 c曹丕:郭氏。(文德郭皇后)
& v+ A) }# ]! K6 N5 \; p【字『女王』,父為郭永;曹丕之妻,無子。間接害死甄氏,亦頗為惡毒,在甄氏死後,以米糠堵住甄氏之口,並將其披髮跣足。】 0 F& C& q  [; e3 g- Y- \1 U
( l0 x4 \- g4 a" |" K
曹丕:薛靈芸。
# E: [9 g, L  j: C  V【據說為江南女紅,在刺繡方面極為出神入化,當時民間稱其『針神』,後為曹丕召入宮中,於曹丕死後又被逐回江南,後無音訊。】
) o4 n! t% K# N2 V6 D7 Z: ]# |" h; Z
曹丕:李氏。(李貴人)
& u$ J6 g. R( t$ b【曹丕之妾,生有曹協一子。】
( [% N: d' J2 v6 n
2 Q, P! d; E( a. M% R; T曹丕:潘氏。(潘淑媛) " P: W6 e+ ^' t1 c& m
【曹丕之妾,生有曹蕤一子。蕤,音『ㄖㄨㄟˊ』。】
6 z- i4 J/ @  c7 [) H* R) g! R2 m: V' s/ M6 A. D
曹丕:朱氏。(朱淑媛) : ]9 e/ t/ n& M, Y/ Q
【曹丕之妾,生有曹鑒一子。】
$ ]8 ], S9 A+ W% s: W, V6 b) F) V3 ], D) w; |  c
曹丕:仇氏。(仇昭儀,『仇』為姓氏,音『ㄑㄧㄡˊ』)
8 G& p5 o& P- ?& p$ A. }  ~【曹丕之妾,生有曹霖一子。】
- Y! }. |5 C' \9 U$ R7 @
1 O8 r$ w. v8 P! C8 G2 l# W. C$ m曹丕:徐姬。 & j2 ?) ~" d4 C8 Q, B( r. w) w
【曹丕之妾,生有曹禮一子。】 5 h9 i) Q5 o. F3 @' P$ @! v/ j

9 \, O2 M, \# |% n1 z6 o' v曹丕:蘇姬。 * z8 ?, r- f' B4 @; S8 P& _6 s
【曹丕之妾,生有曹邕一子。】
1 I# K' E  W: t# V) K
. L' Q/ q: d, Q7 g曹丕:張姬。 : w% q5 I6 Y, f$ @( t& V! J; j
【曹丕之妾,生有曹貢一子。】
6 k& Z- D# P+ i: C8 p9 L( T4 u7 Y2 j: L/ V
曹丕:宋姬。
4 p  ^6 Q5 j8 G4 K6 V! B5 d. A/ w【曹丕之妾,生有曹儼一子。儼,音『一ㄢˇ』。】
/ L" A2 ^8 {+ I( ^7 y4 W$ F& @, h" `, r9 Q( U: [* P
曹植:崔氏。 2 y2 }4 [" W9 k9 Y) [6 I! k' z
【曹植之妻,崔琰兄長之女。世說新語記載,因一次的觀禮中,突然的一陣風吹起了崔氏的裙擺,當時曹操認為有失禮法與家族顏面,因而觸怒曹操,並立即遭遣返家中賜死。】
. B6 J+ t0 p8 u0 h. l$ j! D* K, s5 ^5 U4 m) N+ F  H! p
曹植:曹金瓠。
3 l, E  N- b9 j4 |4 F8 w【曹植唯一的女兒,不過出生約半年就夭折,因此少有人知道,其名字曾出現在曹植的作品中。】
) N( _" g: Y: a9 T5 _# i3 W3 Q! j0 J, Y
曹叡:毛氏。(明悼毛皇后)
- |: f% m. ]3 E【曹叡之妻,後立為皇后,只因與未立為皇后之郭氏出遊花園,而和曹叡鬧翻天,後遭賜死。】 ; Z8 l1 B4 r% J- d3 _* R) O

0 _9 i% v9 W% y. U曹叡:虞氏。 " ^2 Z, C1 k7 T+ ?" Q; P; ^
【河內人,出為曹叡之皇妃,然不得立為皇后。】 " `" y3 i* R; @# L2 {8 d
; d! |% k, S9 g/ p' W2 {+ m
曹叡:郭氏。(明元郭皇后)
) {' O: m. Z1 y【就是與曹叡出遊的那位郭氏,在曹叡病急之時,才立為皇后,後齊王曹芳繼位又尊其『皇太后』。】 , C' s5 z4 E. q& |. x: o1 ]- I" m

) V8 M2 z0 a" [7 B; ?9 V孫堅:吳氏。(孫破虜吳夫人)   T8 v! e, v. ?8 h- H2 [/ m" b
【孫堅之元配,亦是孫權之生母。生有孫策、孫權、孫翊、孫匡四男,孫仁一女。】
. K0 v- T- }, l2 m  n孫堅:孫仁。 孫堅育有四男一女,因時常腰懸雕弓與兵刃,時人稱『弓腰姬』,戲劇上稱『孫尚香』或『孫安』,後許配予劉備。】 " U' S2 r) Q* L
, H! N" L! Q% M4 `8 h8 E# R1 e7 ^( @
孫權:謝氏。(謝夫人) 1 C1 f  B/ X, A' d. P
【孫權之妻。】 6 e/ l% E  m# P

  ~* s: [0 {; I孫權:徐氏。(徐夫人) ! w: x" z5 t: ^3 b* Y$ }9 O
【孫權之妻。祖父徐真與孫堅有交情,孫堅將妹妹嫁給徐真,後生了徐琨,也就是徐夫人之父。】 ( o* c" e8 C- F- H# j% E" r% w
* H$ [! a6 }0 Y3 y& h' J& @
孫權:步氏。(步夫人) ! L# y- ]& u5 V
【孫權之妻,與當時丞相步騭(音:ㄓˋ)為同宗族,生有孫魯班、孫魯育二女。】
7 Y: q8 R% r; Y/ Q# ^3 A1 g- x( g0 ]+ P
! t! R; r  x  q/ E( r6 [孫權:王氏。(王夫人,追封『大懿皇后』) 3 Z& s- T0 `, }
【孫權之妻,生有孫和一子,受孫權寵幸僅次於步夫人。】
8 Z2 ~8 y' K: V3 L" @% o) ^2 A! y3 _
# [, U' [8 b, H9 ?3 g  @, l5 S孫權:王氏。(王夫人,追封『敬懷皇后』) ' [0 f  O. e4 z5 I5 D7 j' P
【孫權之妻,生有孫休一子。】 + m* G# A6 o- Y$ j8 r# a
' P7 w( d9 _" x4 }; E
孫權:潘氏。(潘夫人) ' r% b# d4 S0 E; r
【孫權之妻,生性險妒容媚,暗中加害多位孫權的寵妾,生有孫亮一子。】 % \' o, V: q' C+ m

' {* Z* ^  H$ U% R- z' K1 n) `孫亮:全氏。(全夫人)
7 Z" w* ^9 y; ~0 k0 T7 o+ z【孫權之妻,全尚之女。】 ! y1 d3 a5 Q. [

" \: M' i9 k2 h* D# M% e孫休:朱氏。(朱夫人)
$ _/ U" X  O5 J& |& s; [3 n0 v& C【孫權之妻,朱據之女。】
& ]0 z9 K" {7 y4 S# I
- p1 `6 F* v. R( V* D' e6 X孫和:何姬。(孫皓封其『昭獻皇后』) 2 n, W% s+ l, \+ w" c
【孫和之妾,父為何遂。生有孫皓一子。】
# u# q; L1 H5 a- L
5 c  \; t3 J1 ~: M孫皓:滕氏。(滕夫人,滕,音『ㄊㄥˊ』) 7 ^& `. W4 L, x' g
【孫皓之妻,當時已故太常滕胤之族女。】 3 ^  @& w. c0 |# ]
; }" w) i% @, p$ j2 G) o1 s# p
董卓:舞陽君。
5 E+ h& y3 Y% G$ m& J$ _5 `【董卓之生母,只知封號,未知其姓氏。】 & [! c/ T( ^# Y9 t

9 D7 N8 Q; d+ D" y4 c6 b) \董卓:白。
" m1 \& N. |( \, Z- L, [【只知孫女名『白』而未知其姓,未成年即封『渭陽君』,授印綬。】 7 n! w: I' H* A: ~7 k8 D

" [- ~# ?! l5 n- n9 W+ p秦宜祿:杜氏。
( B# T* j5 T- o; J0 @3 ^【秦宜祿未為曹操部將,杜氏時為秦宜祿妻,傳聞曹操得之,關羽曾請求賜與,但曹操並未答應。】
% o( V& h& y. \; K$ @/ |4 q
- J& U0 N) r$ u6 g- r  Q7 b, s蔡邕:蔡氏。
8 y8 L6 Q" P5 _9 Y( ^' N- |【蔡邕之妻,蔡琰之生母。與劉表之妻‧蔡夫人(妹)同為姊妹,皆為蔡諷之女。】 ; Q0 Y% H3 J0 i6 W% t9 m6 s
/ t7 v' x1 d" |9 Q2 _
蔡邕:蔡琰。 ; C5 l5 l; T8 }+ Z
【琰,音『ㄧㄢˇ』。蔡邕之獨生女,字『文姬』,時為多才多藝之才女,少時嫁給衛仲道,後衛仲道病亡,於戰亂中受擄至匈奴,成為左賢王之妻,後曹操愛慕其才而將之贖回,並許配給部將董祀,曾經因董祀入罪而淚灑殿前,讓曹操動心,並撤回重刑罪狀。成名文章有『悲憤詩』、『胡笳十八拍』..等。】 + A7 h8 {6 y+ x, ^, E, T. P7 P" ]
- F  m9 e- e  O$ X. n' \
劉表:蔡氏。(蔡夫人) - R; b/ w$ F; `
【劉表之後妻,劉琮之生母,偏愛劉琮而厭惡劉琦,欲立劉琮為荊州繼承者,後皆遭曹操殺害。】 * A2 h5 r- ?3 j+ Q
, [3 E- y6 T) o0 T
胡華:胡氏。 ( O) C: u/ z& T5 {% _- T
【胡華,胡家莊之莊主,其女胡氏後為關羽之妻。】 ; r& Q. W) l6 h) c

  L  M5 e+ a# b4 y9 |夏侯霸:夏侯氏。 6 u7 Z' ~, D) h- |0 R! r* p
【夏侯霸之堂妹‧夏侯氏,亦是張飛之妻。於少時山谷中工作,後為張飛所獲,知其為良家女,而與之結為夫妻。】 : {1 D  K' u) a: l

: f' Q$ a. ]8 t& j曹文叔:夏侯令女。
9 d- C+ B+ M5 h: e% w# ^$ Z7 I【夏侯令之女,曹文叔之妻。後曹文叔病亡,家人屢次要將她改嫁,不但遭到拒絕,還以利刃毀壞五官容貌,時人稱其貞節。】 4 N- \/ d& V! a
2 p5 l$ o# L, W" r
喬羽:大喬、小喬。 8 M! @) L& Z0 E2 T$ u7 v
【喬玄之子‧喬羽,世多稱『喬國公』,鮮少知其名。二喬乃其女,大喬嫁給孫策,小喬嫁給周瑜。】 , ^, R6 |4 {# L. I. S' t2 K# u. e
  p- d' ^' ?& u0 ~  s' h
辛毗:辛憲英。
' @: L& K9 z% l+ r& Z9 ?9 N: c【辛毗育友一女一男,男為『辛敞』,是為辛憲英之弟。後以義理之論勸其弟當忠心衛主,而使其弟免於死難,後又為自己的兒子羊琇出策,而免於災難,時人稱有謀略,享年 79 歲病卒。】 & B$ u! e) m5 K: C" |5 J9 s

" W% K. A6 N6 G6 g3 n9 S6 f呂布:嚴氏。 $ `  v5 \: y, w
【呂布之元配,與呂布育有一女,呂布死後並無消息。】 - D1 B4 _& P7 P! ]' Y/ r, _+ N8 ?
1 c9 X3 Y; f" i8 }
呂布:呂氏。 5 f9 ~3 q3 m4 k3 Q: l& W9 D. w  I- Q
【呂布與嚴氏所育之女,曾應婚約赴袁術陣營,後袁術反悔而解約,呂布死後亦無消息。】 3 }; N# u2 e4 m! P

! [1 l( b6 n8 m趙範:樊氏。
# Y2 q# u) o' r1 n' Y; ?0 g【演義中稱趙範之兄嫂,後趙範與趙雲結為兄弟,趙範欲以兄嫂許配之,遭趙雲拒絕,趙雲認為既為趙範之結拜兄弟,則趙範之兄長亦如同自己之兄長,若與兄嫂成連理則是亂倫。】
' R, \" n. X- O/ J2 D4 f0 q% e4 c# r, F: E) @( n9 Y5 a2 ^
伏完:伏壽。(伏皇后) 4 O' A* p" z0 _* x; |; o
【伏完之女,伏德之妹,是為漢獻帝之皇后。後因董承衣帶詔事件而遭到全族夷滅,因此伏皇后也遭殺害。】 ! I- n8 A! n! o& p3 B
% D+ y) p8 E$ S! b7 f& R5 z
劉琰:胡氏。 $ u1 k2 Y4 _  Y' }9 U
【蜀漢大臣‧劉琰之妻,當時與太后相處極為融洽,並常常入宮陪伴太后,劉琰以為胡氏長久以來入宮是與後主劉禪偷情,因而出手打她,後來事件傳到劉禪耳中,劉禪極為震怒並將劉琰斬殺。】 / ^5 R0 b: H$ S* n' R9 w% |

4 T& D! i+ F* g- |1 `黃承彥:黃綬。 2 o2 n2 v  L6 F  H( b( I' \+ f4 a
【黃承彥之獨生女,原名『黃壽』,後與伏皇后之名相同,恐犯其諱,因而改名『綬』,後為諸葛亮之妻,傳說木牛流馬即為其木人搗米之原理所作,其精通數述、天文、兵法...。】 $ m0 ?7 P5 t  |& X9 Z0 c% P% W6 h
! Y  B- H% z: v. |% p8 S
諸葛亮:諸葛氏(大姊)、諸葛氏(二姊)。 1 y2 {- I9 i1 A! _) u: G) W
【正史中並未言明,不過其他史料倒是有提到,諸葛亮有兩位姊姊,因此依排行來看,諸葛瑾(1)→大姊(2)→二姊(3)→諸葛亮(4)→諸葛均(5),家中共有五個兄弟姊妹。其中大姊嫁給裴頠(頠,音『ㄨㄟˇ』);二姐嫁給龐德公之子‧龐山民,生有龐渙一子。】
( u# r+ D# S9 Z3 L3 @
, [1 [- ]- J2 Q7 p0 c( K0 h* ?董承:董氏。(董貴妃)
; d1 Y% K+ Y! K. R% V# r0 I9 y# z【董承之女,當然也是在謀反一事中遭曹操殺害。】
$ H& X; b4 U: B- G) k, Q1 X% g
, A1 u& O  C$ A2 U董承:雲英。
0 i6 Q* @8 X/ x【演義中,稱董承之侍妾,與家僕秦慶童私下偷情,後被董承撞見,董承將秦慶童痛毆一頓並趕出家門,後秦慶童懷恨在心而向曹操密告董承謀反一事,待董承被入罪後,秦慶童曾向曹操要求將雲英許配給他,但曹操素來厭惡貳心之人,在董家夷滅後,曹操將他與雲英一同處死。】
$ r4 @' P9 g& c1 v6 Q, z
# g" H/ s6 r( ]" e+ ?) _% i黃琬:苗氏。
2 S. g7 t& v8 [7 H6 v, b【黃琬之妻,演義中,苗氏有個弟弟『苗澤』,因陰錯陽差之下將謀反一事洩漏而渾然不知,使得黃琬全家慘遭曹操殺害。】 2 E6 ]/ ?* ^; f  A9 z
6 P3 T; F; W; z% E
黃琬:李春香。
3 e4 w, y# V! n, S4 s' m! n8 t【黃琬的小妾,演義中,也是因為苗澤的闖禍而腦袋搬家。】 + i2 D) z# }8 E& c0 a- A% Z

: y3 v6 m1 R% M& j4 ]% r! I9 Q孟獲:祝融夫人。 # N( G% c+ a0 Q. I  {4 ?# S  J2 C( ?
【孟獲之妻,演義中,是極為驍勇善戰的女子,連敗數名蜀漢名將,不過正史並未提及。】
2 y: J# ^4 n+ h5 v+ N6 z5 z4 z: ]
孟獲:花鬘。(鬘,因『ㄇㄢˊ』)
0 e: B7 n, G  q/ e2 g8 ?【在戲劇中,『花關索詞話』曾提到此女子,孟獲之獨生女。因關索遠征南蠻,混戰中與此女交戰,後來擊敗花鬘,不過卻因不忍心取她性命而將之驅離,最後卻因緣巧合之下,由諸葛亮促成夫妻。】
6 S& f1 O& Y$ D
; N. Z  Y3 O0 ?) r. {/ m關索:鮑三娘。
# _7 v9 `. ^7 d. S【民間傳說,因排行第三,而稱之『三娘』。因一次的意外,關索於鮑家莊搭救了與盜賊苦戰的鮑三娘,因此鮑家莊才讓他們成為結髮夫妻,不過與戲劇中似乎差得一段距離。】 3 \- [  i0 w7 m! g, _5 C

/ p! l/ n8 E; [3 J/ D3 ?: c' J5 v3 p毌丘儉:毌丘芝。(毌丘,複姓。毌,音『ㄍㄨㄢˋ』,與『毋』字不同}【毌丘儉之獨生女,後來並不知其消息】
' n/ Y; H$ }5 A( _: p; }$ a7 p- K, t1 ]4 B, i# ?0 T& w. }
徐邈:徐氏。 ! y4 Q" J, p- Q1 M
【徐邈之獨生女。極有才華。】 1 W. C/ J5 }. m0 o) a* O

  _1 i2 J0 K9 @. S1 x4 M甄逸:甄姜、甄脫、甄道、甄榮、甄宓。(甄宓在上面已介紹過)【皆為甄逸之女,而甄逸尚有甄豫(早死)、甄儼、甄堯三男。其三男五女中,只有甄宓才華極高,其他只算還好,並無出色之人。】 # e, |. Z8 O. t1 p" h
+ m- @* ?% Z/ U  P. g# D

1 x0 R: F( R3 z6 B. p* @$ W
. E6 \/ s8 ]/ F% ]' b$ j  ]7 {/ r6 C& E1 Y3 H, n' y
( p2 y1 A8 G8 @! G3 B6 A. n
+ x' {- |8 ]$ A& x9 \* V
  N" B  P1 \/ {" ~. [, u
談呂布( R7 g7 D- V- q1 |
1 k$ X9 C0 Y5 l$ n
武將名:呂布+ @6 r. j5 p/ s% @
+ J9 a9 n) J' j; x% R/ q  f
活動年代:???~???* g* N$ h/ C6 }) C  C
. ]) u& a$ L* W8 D; H# h
事蹟概要:+ p* w+ d4 e( J( j
「呂布是否有勇無謀?」這個問題其實還是個歷史懸案。 記得多年前,我曾在『聯合報』的副版中看過有一位學者寫過一篇名為『人中呂布,馬中赤免』的文章,文中對這位人們口中「有勇無謀」的將軍做出了"翻案"的推論。 - d: l2 ]( z1 R" {
5 k2 ~& T/ ]+ \' K: a; y7 _
這位學者首先以呂布的造型穿著來研究,發現一個足以推翻呂布「有勇無謀」形象的證據,不論是『三國演義』也好,或是目前坊間任何有關呂布的畫像,一致的特色便是他那頂「束髮金冠」。「帽子」在古代中國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馬虎不得的;以關羽、張飛來看,畫像中* U2 e4 Y4 n/ l4 @
他們兩個都是「布帽」,而不是頭盔,這是因為他們兩個都是「布衣」出身,因此不能配帶頭盔。! `5 ~( B" H4 u1 `: V
2 D! Q$ ^. ]1 j  s. {0 y2 X
而「束髮金冠」則是「儒將」的代表裝扮,在中國大陸呂布的家鄉「九原」還有呂布的廟,廟中所供奉的呂布神像則是呂布一手持方天畫戟一手握著書卷,完全是一副儒將模樣。丁原本是并州刺史,呂布則是他的主簿,「主簿」其實就是軍師職。從這裡,各位就不難發現呂布的真正形象了。- A! K7 u1 Y% q2 f

: m; o# L& ^9 ~' x為何長久以來,人們總是認為呂布缺乏遠見、見利忘義、反覆無常呢?這主要是因為呂布先後投靠了丁原、董卓、袁紹、劉備等人卻又反叛的事蹟有關,這種行徑在當時是絕對為人所不恥的,因此張飛罵他「三姓家奴」。
/ C9 x' q9 C: l7 i
5 L% _6 {* l+ v% |/ d+ g但是,『三國演義』中所陳述的情節不能當作事實看待。呂布何以反覆的投靠他人,這必須視當年他所面臨的情勢來探討。關於「丁原」的部分,我找不到史料來了解當年呂布為何會背叛他;但是關於「袁紹」與「劉備」部分,則有不少史料可供佐證,袁紹自始自終皆在猜忌呂布,而劉備方面則是張飛與其水火不容,因此呂布皆無法見容於這兩個陣營,雙方離異是遲早的事。而董卓就更不用說了,董卓性格殘暴任性,心中有氣就不能自制。有一次不如意,伸手就拿戟擲刺呂布,呂布閃開了投來的手戟,卻得向董卓道謝,在這種人底下做事如何會有安全感。
. }4 ]0 C$ |( W3 p, h$ I$ j5 M- e+ k
呂布誅殺了董卓之後,本想與王允共輔漢帝,不料董卓的部將李傕等人反撲京師,呂布號召當時在長安城內的人民起來抗敵,但是局勢混亂,老百姓四處逃難,所號召來的民兵根本無法與李傕等人抗衡,呂布就這樣率領殘餘的手下逃出長安,展開他的「錯失王道」之旅.如果當時長安的局勢能穩住的話,輔國大將軍一職就非他莫屬了。9 u: o8 p/ x# T8 K0 k

* v' B; H6 I! T% O# b$ M' L當呂布被曹劉聯軍圍困於下邳城時,河內太守張揚帶兵增援呂布,不料在行軍途中被其部將楊醜所殺。張揚的忠義之名一向為人所熟知,為何他會想援助呂布?各位可以想想『三國演義』究竟蒙敝了多少歷史真相。
$ _/ D0 o( Z4 P9 X3 R
+ T+ z- Y3 I# }; ^  E另外,這位學者還舉證了一件關於「赤兔馬」的趣事。公元189年,赤兔馬隨著呂布而登場,那時牠便是隻成馬,呂布在公元198年被曹操所殺,『三國演義』中描述曹操把赤兔馬轉贈給關羽,而關羽在公元219年兵敗而亡,『三國演義』中描述說赤兔馬在關羽死後,極度悲傷,數日不食而死,好一隻靈馬啊。從這裡,各位有看出一項矛盾之處嗎?從呂布登場,到關羽死亡,這隻赤兔馬一共活了30年!這位學者把馬的年紀換算成人類實際年紀,結果這隻赤兔馬死前相當於人類的二百多歲。2 V" _! t. o5 O0 S1 X& Z$ R2 }
5 |! {" F/ |- X* w
呂布死後,赤兔馬為曹操所得,這點可信度應該很高,但是曹操將其轉贈於關羽,這點頗讓人懷疑。這應與中國人長久以來「駿馬配英雄」的觀念有關,以致羅貫中隨性便把這兩個毫不相關的人與物配在一起了。更有甚者,還有野史寫了一段關羽與貂蟬的風流事,簡直是胡說八道。* @/ X$ L, T+ u
+ h6 A# `8 p/ }- ~, ~$ Z/ C! p2 a9 ~
在呂布死後,貂蟬的去向已成謎,沒有任何史料明確的交待她的去向,如今已成歷史懸案。! E. [6 Y& G# Y1 }; p& ^0 d
/ l" N& g. F/ T, G4 k, X0 ^7 j9 d

" ^( R# V2 @- ~3 a& ^
8 ^- M. O$ w5 Z% [' g$ `
+ C# {, q' u3 o( T! Z6 H
: b9 D0 X$ F6 V1 p2 I; V4 e' u- A( m; W

( _" h  D- m& b7 T& j; \& J! O/ l" G% @
漢獻帝劉協) j% d# z; J/ g
4 Z& L6 _3 w/ ~; \% R

% W  O: B7 Y  B曹操對中國人而言,可以說是奸雄的代名詞,為何會有這樣的評語?追究原因,那是因為曹操挾制漢帝劉協,並利用它來鉗制諸侯。我們可以發現,在曹操尚未迎立漢帝之前,也是打者"討罰國賊(董卓、李確等人)、以興漢氏"的口號。在曹操就出漢帝劉協並掌握政權之後,漢獻帝卻不斷召集諸侯與公卿想推翻曹操(曹操就變成國賊了),我不禁質疑起獻帝劉協真正的心態起來。
5 b! l, r1 M$ x% y6 N) Z+ @4 g) T' m2 ^) Y/ `& p) K) Y
從史而觀,劉協應該是個聰明的孩子,這從董卓立他為帝的態度可見一般,那時候董卓說:劉辯無能,劉協聰慧,應廢劉辯、立劉協,如果連劉協都不行,那漢朝天命就已經完了,我將會取代他!我們從許多事例上可以觀察到劉協聰明,因此我們推論「一個聰明的孩子是不會甘於受別人保護與控制的,當他認為他的保護者變的十分礙眼,他想再一次奪取執政實權時,我們會忽然發現,漢獻帝變的沒這麼可憐,而曹操也變的沒這麼可厭。」實際上兩人都是現實的產物,漢獻帝對曹操根本沒有愛臣之心,而曹操同樣沒有忠君之心,他們兩個人的爭鬥可視為公卿大臣對曹操一派的對抗。(當然我們可以假設有野心的不是漢帝而是外戚董承以及漢帝身邊公卿,但他們本身試圖消滅曹操拿回自身政權卻是事實。)9 F/ H1 I7 ?1 |* N6 {3 m

$ @2 x+ q! {% W- c8 e漢朝政府最嚴重的問題分別是外戚與宦官,宦官與外戚之間的鬥爭,是東漢王朝快速衰弱的主因,但是,這兩個鬥爭的團體,爭的只是很單純的權利而已。以漢靈帝的情況而論,其實宦官系統並不是非常殘暴,只是因為與何進的外戚系統有了爭執,所以才被屠殺,就本身罪惡而言,外戚所造成的傷害要大的多。董承的行為,可以假設為「外戚勢力的反撲」,這在東漢歷史上是非常常見的。
) F8 x' J) }$ Y. K: A  R
. g- _+ r, ^8 p: Z( A. t回到主題,漢獻帝這樣心態同樣發生於室汀幕府最後一代將軍足立義昭與織田信長身上,織田信長擁互足利義昭上洛,足利益昭後來卻不斷打擊織田信長,為的是認為信長已經成為他掌權的絆腳石,甚至將取代自己建立新幕府成為天下人,這對舊勢力而言是無法認同的,反撲已經是不可避免的過程,於是史上著名的信長包圍網就開始運轉。事實上,當兩人出現利益上的衝突時,兩人之間就不具備感情與情意的因素存在,我們無法論述對錯,但是在這個事件中,請問究竟是足利義昭背叛信長、或是信長背叛足立義昭呢?
* z& ~) u7 x  G% J( C9 ]) n, ]* S6 {1 g  u, x, l  j" K9 P: j: y
足利義昭一生當過許多諸侯的食客,織田、三好、毛利、淺井等諸侯國的庇蔭下過活,他本身已經沒有實力,從他由信長擁互上洛,上洛成為大將軍之後又對抗信長,被信長擊潰之後他逃往毛利,並組織由武田、上杉、毛利、本願寺為主的信長包圍網來看,他是在利用各大諸侯在為的野心做事,織田信長可以說是他的大恩人,但他對信長本身並不具備任何的感情,純粹把它當成一顆棋子。- H2 k) p3 y: x2 v% K$ K" V$ R9 ^5 l

4 c; f, r. q6 W3 [( F在這個例子之中,足立義昭自己缺乏公信力與實力,但他卻又希望建立幕府成為大將軍(日本國王),他利用諸侯成為他的棋子,這是多麼愚不可亟的事情阿,對諸侯而言,他有的只是利用價值,以他為名增強自己勢力的工具,但足立居然想利用諸侯本身為自己開陸,這種對擁互自己的諸侯採取"利用"心態的人,不管到哪裡都是會被人家唾棄的,擁互他的如果不是織田信長而是武田信玄或者上杉景虎的話,事實上情況不會有太大的改變,這些英雄並不是會被利用的人。
; h# X. f9 N+ o( X, I
5 t- i+ ]+ X* Z( i" T6 f6 x現在我們將主題拉回漢獻帝劉協,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了解,如果活在別人庇蔭下,卻又忘圖消滅對方取得實權,得到的絕對不是善果。如果漢帝抱者這種心態,就算擁立他的是劉備,他恐怕也必須乖乖的將大位『名正言順』傳位與『漢王叔』劉備。3 c( w' O8 X' n" C

/ B) F, P* b0 o; {% L7 z- y  W漢獻帝這樣的君王實在很悲哀,實際上,就義理而言他所作所為並沒有錯,漢朝本來就是他家的,政權本來就應該是他掌握的。但是事實確往往確是很現實的,你不能寄望權力立擁有者乖乖交已經獲得的權力出來還你,你也不用寄望其他的諸侯會忠肝義膽的殺進洛陽營救聖駕,然後不求名利的把大權交給你,因為就算其他諸侯打進來了,那不過是換了一個操偶師,繼續操縱一個名叫漢獻帝的傀儡,演者一初名為擁護漢朝的搞笑劇而已。7 H/ H! |7 P" `' A1 D2 K1 Z7 Z! Z: a
. @8 @$ }2 i& z* ?5 Z) P

5 E/ w$ `4 q0 c8 V6 o3 u5 |: q+ r+ \( d/ P& ^+ [  O

( K1 S+ Q4 ~& \8 V+ r7 b
! n2 {" Z; M& k% g% R5 J: G5 B3 F& e

. }; z) t4 {4 F" Z; g, `* h
* z' s/ X: t$ A4 A
2 B( ~: w$ w4 A2 k* j8 n如果劉封沒死的話~蜀國的君主~應該是他當嗎?他當會比劉禪當的好嗎?劉封的死是因為諸葛亮??
  F4 f/ N4 _' `6 ]9 Q0 D& `. E$ W+ `8 n9 a. S# U! _
$ b  U/ p, x4 X+ ?, X- k' d2 o, O
有幾個誤會,在此澄清....
: N/ b: n1 o3 d% V" a' Y; [+ k2 u. S- \2 B6 e  ^0 c
首先,劉封只是劉備的養子。也就是說,劉封非但不是嫡! v. J& b5 q/ V7 c( r4 T: e
系,甚至連血緣關係都沒有,當然也就沒有繼承權。
5 q( c. H/ P/ C) e5 K
4 v2 U: C  x) C4 [, ^; A6 X《三國志˙蜀書十》:「劉封者,本羅侯寇氏之子,長沙. j8 O/ S& H* E3 c' D6 ~
劉氏之甥也。先主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 W& T, Y: e, w; a9 |+ L
" |/ I9 O9 V- M2 G& Z; [. x
其次,姑且不論劉封是否有能力救關羽,但在荊州失守之5 I9 }& b$ ?7 W) f' d5 {! t: U& ]
後,劉備怒火除了對江東勢力發作,劉封不肯發兵救援的
' w1 k* ]5 N( E7 X, a1 [0 Q4 `態度,也正好成了一個代罪、發洩的出口,於是形成劉封5 G6 N3 Q& K9 o7 {1 \1 p; p
招致禍害的一個「遠因」。0 e' B" B! A( Y2 K8 c& ?3 r  R0 ~
/ g- ^/ L6 B/ [3 H( o0 [/ ]
再加上,劉封與孟達失和,孟達一方面擔心因為沒有救援7 o- C/ F9 s2 n: Y7 j0 L6 ]1 B6 o
荊州,而招到劉備處罰,一方面又害怕和劉封的鬥爭,因( i5 S3 N$ K- w1 [4 S
為劉封的身分特殊,自己處於劣勢,所以心一橫就投降了
6 V9 W; r6 ^9 k" L2 i  ^曹魏方。這一叛變,讓劉備勢力丟了不少領土,成為「劉' f7 z- Y6 e5 T* z$ S
封該死」的「導火線」。; U1 \5 R) p5 L3 H/ x
7 x' @. T# r/ Q# z3 |/ w
《三國志˙蜀書十》:「會羽覆敗,先主恨之。又封與達0 l3 T. {2 G' X( l" O
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 {1 D" V: i3 H- _
先主,率所領降魏。」7 X& m3 G0 G# c- M- X# Q% k
( ]* D$ l/ y8 K8 G% ?2 @6 O, K& U6 u
當「遠因」和「導火線」交錯一起,劉備和劉封的關係也
+ T% x+ o- J0 p* V( W. Z就呈現爆發的狀態,不過,劉備並非真心想要弄死劉封,
4 X- B; A3 C" }8 }* t' F6 o2 p可能就只是「重責」一番罷了。但是,諸葛亮考慮到劉封& D; [  _" O8 I
的性格剛烈,和昏懦的劉禪相比,若當劉禪執政之後,劉0 y% j) z# W* D
封的存在,必然會對蜀漢政權的傳遞和維持,形成一大隱
! h+ a7 c* v; u: B2 ~: @2 @憂。所以,就建議劉備趁機拔除劉封這個「可能的不安定$ v+ s( c# r% ]5 z- a1 |
元素」,以絕後患。- _1 i+ S3 s1 d- x
. ~& U; f: i+ B) W0 S! g
《三國志˙蜀書十》:「封既至,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2 i; s; Y2 @- E4 a& J9 {$ S
不救羽。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 g. C9 r9 D( w# O  z2 g$ T
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封歎曰:『恨不用孟子度
. M6 K- _) ?( s$ s之言!』先主為之流涕。」
3 s& M/ L5 c: m3 o0 t8 T
$ n# m& L: }3 k6 V( f$ L其實,由上述兩點來看,「賜死劉封」一事,並非只是單
5 _2 B+ P" k* y$ n純「沒有出兵救援荊州」這麼簡單,其中也牽扯到劉備集* x) B$ F$ a5 u, s
團對於「政權繼承」問題的處理手段,而「荊州救援」和3 p; P/ l! K" O, g
「孟達叛變」,都不過是個藉口罷了。
0 w- p* k- m5 o! N: c" o7 b% M& R# |3 @. g* O' O
" w: [' T) a- }7 ^/ p% b0 N  H
) O9 z; x9 D$ P) A( y  R& V, v: M
/ m: i; ~# w' ^9 `+ J

9 ~6 c9 y, N4 B+ L
( `4 \; v2 I. P8 x$ t+ h
( N, F! ^7 ]2 v$ }6 M! z* q) q' `

) h: D* w, a5 M談貂蟬(非正史)
2 h4 G5 Z  {  X6 F3 o( T; R
$ L1 T' ^0 [7 h4 u: X; W( y, C- ~3 J% u% _
武將名:貂蟬  o+ S! C1 x. F; P6 e3 B
: N' t+ A- t8 F: P
活動年代:???~???, _( B1 B$ J2 o! b8 b9 a7 e

$ o, a8 V  Q1 o0 j- X$ ^: @/ x事蹟概要:+ T; V- q' a: @. `" [7 ^- F
貂蟬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三國演義》說她善歌舞,色伎俱佳。又形容她的容貌舞姿:「紅牙摧拍燕飛忙,一片行雲到畫堂。眉黛促成遊子恨,臉容初斷故人腸。榆錢不買千金笑,柳帶何須百寶妝。舞罷隔簾偷目送,不知誰是楚襄王。」貂蟬的美,素有「閉月」之稱;她的膽識,如《三國演義》所載,也絕不亞於昭君、西施。只是歷史上的貂蟬,是否真如羅貫中所描繪的?史籍沒有明確記載,因此這位傾倒眾多英雄豪傑的美人的真實身份,至今尚無定論。
4 }4 [4 q, R, d: a& w( z
- c9 D$ m! m6 C4 R! p  d) \8 @+ J由於三國故事家喻戶曉,故貂蟬是王允家中的歌妓這一說法流傳最廣。王允是漢獻帝時的司徒,因不滿於太師董卓的跋扈,一心想除之,但苦無良策,終日茶飯無心。他視為親女兒的歌妓貂蟬窺知情由,表示「如有用妾之處,萬死不辭」。於是王允精心設計了個「連環美人計」,先將貂蟬許給董卓義子呂布,未及迎娶又獻於太師董卓,挑起董、呂兩人的矛盾。貂蟬對王允的意圖心領神會,一會兒在呂布面前扮成早已以心相許,卻被董卓霸佔的癡情人,一會兒又在董卓面前裝作受呂布調戲的無辜者,使董、呂彼此恨之人骨,終於反目成仇,最後呂布殺董卓,夷其三族。貂蟬的出色表演,使王允的計劃實施得天衣無縫,順利地剷除了當時朝中一大禍害,後人歎日:「司徒妙算托紅裙,不用於戈不用兵。三戰虎牢徒費力,凱歌卻奏鳳儀亭。」' T3 K- O: [' W; j! z2 q

: r) K! T+ k* G7 N4 S4 C另有「董卓婢女」一說。據《後漢書.呂布傳》載,董卓任呂布為騎都尉,甚愛信之,兩人誓為父子。有一次,呂布因小事不如董卓之意,董卓大怒之下持戟向呂布擲去,幸虧呂布手腳輕健方得避開,從此昂布對董卓暗懷怨憤。後董卓派呂布守中(宮中的小門),這是對他的信任,呂布卻趁機與侍婢私通,兩情相許,又惟恐董卓識破,由此生出許多矛盾。由於這段記載與三國故事中貂蟬約呂布在鳳儀亭相會,董卓明畫如刺呂布的情節相合,人們認為使董、呂反目的貂蟬,實際上是董卓的婢女。
! c4 {( a/ I. }4 i7 }5 J0 I2 m# ^3 N1 H+ i# o) z
還有人認為,貂蟬是呂布部將秦宜祿之妻。(三國誌.關羽傳)注引《蜀記》曰,曹操與劉備圍呂佈於下邳,關羽向曹操請求說,呂布派部將秦宜祿外出求救,城破之後,請把秦之妻賜我為妻。曹操答允了。後關羽又多次提及此事,使曹操產生好奇心:那秦宜祿之妻是否乃絕色之人?於是,在城破之日派人先將秦妻送入自己營帳,隨後便「自留之」,關羽因此「心不自安」。元代雜劇就在此基礎上附會出一個《關公月下斬貂蟬》的故事來,說曹操欲以美色迷惑關羽,使其為自己效力,遣貂蟬前往引誘。貂蟬使出千種柔情,百般挑逗,關羽不為所動,最後殺死貂蟬,以示心跡。這裡,貂蟬與秦宜祿之妻便合二為一了。
  j: w( t: k: t8 W, Q" v4 W. m# t" T+ Y  G4 x" h; F
此外,徽劇、川劇、紹劇、京劇都有《斬貂》劇目,寫呂布在白門樓殞命後,其愛妾貂蟬為張飛所獲,送至關羽處。關羽甚愛憐之,但念及古今英雄豪傑往往以迷戀女色而身敗名裂,便逼令貂蟬自刎。因而,又有「貂蟬為呂布之妻說」。如果貂蟬成為呂布妻(或妾),是在呂布殺董卓之後,那麼此說與一、二說不矛盾,有人據此認為此說不能自成一說。
( l+ `, B3 |0 v: L( X5 o: k  U+ ]. j% r
總之,貂蟬的故事,或出於小說,或出於戲劇,文人的渲染與演繹使她越來越不可捉摸。由於這些故事或多或少與史實有關,真真假假,更為難辨,以致歷史上的貂蟬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就成為難解的懸案了。' a5 j# C- E' ]* K0 G" i- \

2 E% K4 a% x4 \( O
3 @' |! F+ @8 B  `, W& S
9 f. o* g0 D' I4 s3 `% L$ N/ u" s
: L) ?5 k8 {0 \% |, R
3 v. R5 v2 E; s7 ^9 Y6 z4 x# b正史中沒貂蟬? 4 y) v1 A) d' _: N& `
" u, D; o* S0 D
的確,正史中只說是某位侍女而已....
" x: \1 N: f. e+ m不過其他有記載「貂蟬」這位女性的資料我就還沒找到過了^_^"- ?) k1 `( {4 u) Z+ C6 d2 ^

" U' ^7 t* Q- x% M4 J後漢書‧卷七十五‧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呂布:! T7 N4 [) X& W) w9 c8 b+ I' j
  …卓又使布守中閤,而私與傅婢情通,益不自安。
. \+ l8 _3 B7 n, y' |* B三國志‧卷七‧魏書七‧呂布:0 T; m( R8 z- ]. f; H# ~( H
  …卓常使布守中閤,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
( u, }8 `! l2 B% J# k通鑑‧西曆一九二年:% h0 _. |- e! s0 E9 d8 X
  …卓又使布守中閣,而私於傅婢,益不自安。6 s  n9 V: X! r' A
. C! `2 s% E8 D$ S. e9 _  @
另外,在後漢書跟三國志裡的董卓的傳當中,
: m3 W3 b' U8 m1 X並沒有記載上述之事。
5 v3 b8 {) T+ y
" y% p" Y0 s6 T' b* L至於那個侍女的詳細資料嘛....- W; z; ?8 ?- f6 U
如果呂布有鬧到像演義那樣「我可以為了妳去殺掉那傢伙-_-@m」的情況的話,
/ z. a% f7 O; U$ P' V那說不定就會稍微寫一些些了吧?2 M4 D8 |6 L6 _
光從史書上看來,呂布與董卓的侍女私通只是影響董呂關係的一個小插曲,
9 d% a6 ?5 k5 u* C% y% }  E而這比起最初董卓為了小事而暴怒到拿起手戟丟向呂布,造成呂布怨恨的開始,
4 r8 W+ y0 K5 I+ a/ e影響並沒有那麼大。﹝王允後來也是藉由董執手戟之事說服呂布殺董的﹞
& F! V& Q+ h: K! |7 \. N所以當時記載歷史的人,
1 K! K  o5 |/ t7 m可能也不覺得私通這個情節在殺董之事上佔有很重要的分量,
4 B, w8 G3 R5 f, v$ b: R& a4 k) p所以就詳加記載了。
作者: 1688dickson    時間: 2005-12-4 07:23 PM

你打死我都唔信趙雲係女人~
作者: 151515    時間: 2005-12-4 07:24 PM

魏 (220-265)5 V# f4 V. e4 l

( W, {6 u# A8 q3 p3 `東漢末年,宦官專政,外戚爭權,政治腐敗,大姓豪族獨霸經濟,壟斷教育,軍閥殘暴,官吏貪污.民間起義層出不窮,公元184 年,太平清道首領張角率領黃巾軍起義"七州二十八郡同時俱發.""天下響應,京師震動".東漢王朝發動各路大軍鎮壓.在參加鎮壓的隊伍中,騎都尉曹操因軍功突出,戰後被任為濟南相;孫堅因軍功被任為別部司馬;劉備也因軍功被任為安喜縣尉. * e1 l) u5 W! O, E" s

! j4 H  W. i3 @* H/ h在鎮壓黃巾軍後, 全國被地的軍閥所割據,無處不在混戰.
0 {8 \+ g' s# B: P0 u以曹操為宰相的東漢政府統一了中國北部.曹操控制了中央政府.220 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奪得政權,把皇帝劉協趕下寶座,建立魏王朝. 2 d% y8 S0 U# J

+ F& c1 s. M% k% B3 d3 ?9 @7 \" Q一年後,以皇族自居的劉備在四川建立蜀漢王朝,又明年,孫權在武昌建立吳王朝.成三國鼎立. 史稱三國
5 |$ R( n# b9 v! Y  ( z4 C% m+ ]+ M: i9 r, Y3 A
; k  O( \( [/ \* [; b% w1 E
司馬懿 . n  E* a/ Z# `! I

* J  f4 v6 r+ [% O5 a' q+ L 為曹氏四代效力,構築了晉王朝的根基。曾擊敗欲投蜀的孟達。魏明帝用其抗蜀,與蜀漢作戰時採取防守策略,取得了勝利。後與曹爽爭鬥,掌握了魏國實權。晉建國後,追謚為宣帝。 # T+ A, Z" w8 W* ]$ S2 T
曹洪
5 W6 n) {& H' d$ U
- g4 e4 e% w! @& V9 u2 Z6 w 曹操的堂弟。曹操起兵時,興兄長曹仁一起加入。成為曹軍的中流砥柱﹐轉戰各地,表現活躍。曹丕即位後,歷任魏國衛將軍、驃騎將軍。 6 @) s* K3 F: _
夏侯惇 ! t8 f1 i0 s' K8 K8 t) U! B8 i- X. L& p

7 c! b0 A7 b8 C* r/ I 魏國大將,曹操的親族。在與呂布軍作戰中,被曹性的暗戰射中,自此失去左目,但後來仍率軍轉戰各地,表現可靠扎實。曹操死後更升任大將軍。除此之外他在民治方面亦有不錯的能力,據記載他曾著手整治一影響後世頗深的水利功程。
; @5 |. u4 G+ Q6 x& H夏侯淵 , F; a7 n2 _! P: {  U4 W
3 q, H7 M7 u# B" a4 @* ^5 g' P
魏國大將,夏侯惇之堂弟。從曹操起兵時就能獨當一面、擅於突擊的名將,表現勇猛。但後來在定軍山之戰中,中了蜀參軍法正的反客為主之計,因而被黃忠斬殺。 1 m. M! ]- a5 B) o" z6 v' A- p
曹操
& p- L: f! n) h' v + w4 l, d* F% y
  ( L$ Z0 u) \- ?* x% E4 M
  x2 M3 m- G3 p0 G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自幼即聰穎過人,常化危為安。被許子將評為: "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   。長於兵法ˋ作詩ˋ圍棋ˋ音樂等,是文武雙全的才能之士。因平定青州黃巾賊而嶄露頭角,之後陸續平定各方勢力,統一北方,揮師南下在赤壁之戰被孫ˋ劉聯軍擊敗,爾後就三國鼎足之勢形成,致其死後就再也沒有統一天下的機會了。曹操其實是一個判斷力ˋ統率力ˋ集人才很強的人,是當時最大的勢力,雖然它一生都在為他自己以及自己的子孫打天下,而殺過很多想法不同的人ˋ想謀殺他的人,甚至看不順眼的人,但是他並非三國演義中所描述得如 此陰險狡詐,而是一個光明正大的人。 2 `: D& c: G: t
- Q6 G: Q+ L. l0 z$ S  u
吳國' _" i- t* z- m% D
  吳 (222-280)
' p3 x' ]0 m& {* ^* K. u; @. \
; |, L/ u$ \, E, F東漢末年,宦官專政,外戚爭權,政治腐敗,大姓豪族獨霸經濟,壟斷教育,軍閥殘暴,官吏貪污.民間起義層出不窮,公元184 年,太平清道首領張角率領黃巾軍起義"七州二十八郡同時俱發.""天下響應,京師震動".東漢王朝發動個路大軍鎮壓.在參加鎮壓的隊伍中,騎都尉曹操因軍功突出,戰後被任為濟南相;孫堅因軍功被任為別部司馬;劉備也因軍功被任為安喜縣尉.8 K8 Y3 W0 C+ y9 v1 ^- r  g; v, _) r

8 B: _6 o6 U) b# s' j- O) G* ?在鎮壓黃巾軍後, 全國被地的軍閥所割據,無處不在混戰. 7 U- \, b8 y$ O; w3 r
以曹操為宰相的東漢政府統一了中國北部.曹操控制了中央政府.220 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奪得政權,把皇帝劉協趕下寶座,建立魏王朝., x0 w* c  A9 a- p/ u8 K. D

/ O# g3 p; w9 |& Z一年後,以皇族自居的劉備在四川建立蜀漢王朝,又明年,孫權在武昌建立吳王朝.成三國鼎立. 史稱三國.
9 ^" C! a. r2 G8 `1 l$ c0 }( U. e5 k5 X, T7 P
孫吳帝國是三國中最晚滅亡的帝國,盤踞長江東南,又稱東吳.  l6 Q9 K/ J  C: M: _+ z

" `5 `( L8 v( N! ^; f; \1 c, f& W; f甘寧
! W/ p! I5 G& h4 ?! T
7 J  A, f* w4 I  b* y 吳將,出身海盜,人稱「錦帆賊」。在黃祖手下鬱鬱不得志,借蘇飛之力歸順孫權。在進攻黃祖、赤壁之戰、對魏作戰中皆表現勇猛,膽色過人,曾以百騎劫魏寨,深得孫權信任。
$ u5 }3 B* Y- I' r8 n" o 孫權5 W6 m  ?. C3 l4 a& b
  
, M# T7 I! c; x+ E/ Y8 S  R$ O: e& g4 b  Z, j
        孫權,字仲謀,藍眼珠,紫鬍子,所以稱 "  碧眼紫髯 "  ,性格豪爽,好俠養士。19歲(現代人大   學一年級生)時就受其兄孫策之托,接掌其父及兄的績業。為人謙和果斷,把事情交給屬下之後決不干涉,故其人格受屬下景仰。雖坐鎮江東,但極力擴展領土,檎殺關羽之後,獲得荊州領土。因擅長政治手腕,所以在未期間長達50年。因極為嚴苛,所以激起人民反抗。 & C! R; A/ @9 }, Y8 g+ M* o2 C

" g$ J; _( ?/ H* x1 Q, D 孫堅 # ^/ D, x( E* j) p# H2 `4 s0 V

( g2 o& _4 {, E 兵法家孫子的後裔,曾助朝廷伐黃巾。 後在參加伐董卓軍時擔任先鋒,連董卓亦懼其勇武欲向他求和。 他第一個攻進洛陽城,得到傳國玉璽。後在攻打劉表時, 中埋伏而戰死,死時才三十七歲。孫堅從少年時便獨自創立基業, 可說是戰必勝、攻必克,全國都對他很重視。 可惜在還沒完成他偉大的抱負前就已逝世,相當可惜。
' H& q# y/ H" D" E( Z2 S6 b' @
. n* W( l& J' C/ [2 V 孫策
; S5 I/ d9 Y6 _/ i) @" b/ P$ |
2 `0 i2 I) b, a/ y2 [   孫堅長子,勇猛無比,廣交英傑, 如周瑜即乃其義弟。孫堅於討伐劉表時戰死,他便往投袁術, 後以傳國玉璽作抵押借兵,短短八年間,平定了整個江東, 並使其迅速蓬勃發展,打下了吳國的基礎。曾挾死一將、喝死一將, 故被人稱為「小霸王」。可惜在他事業如日方中時被刺身亡, 功敗垂成,死時才二十六歲,甚惜。
+ M; a' |, F7 A, K
; T7 q% k  n  ]0 U! S) X 周瑜 3 U- ~' d- C6 q0 F1 t7 a

$ C$ e; E$ U1 J   吳軍大都督,人稱美周郎。曾輔佐孫策統一江東。 孫策死後,遵其遺命輔佐年幼的孫權。 周瑜智謀高遠,是東吳的棟樑。 赤壁一役,以五萬軍破曹操八十三萬大軍, 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傑出戰例。 但他為人心胸狹小,妒忌心重, 最後更因此被孔明三次氣倒而活活氣死。死時年僅三十六歲。 真是既可惜又可笑。
" y  e8 C* |' T; p0 W
: [3 m; {% i$ }' h 陸遜 . s- J+ X' C9 _) e, a- O

% d9 G! ]4 k$ k2 D+ o
' P+ L+ q$ k5 G8 A/ N  智謀高超,曾獻計助呂蒙奪荊州擊敗關羽; 彝陵之戰時,闞澤力薦之,因而獲任吳軍統帥, 火燒連營七百里徹底擊敗劉備,從此即升任都督。 後又擊破魏大司馬曹休大軍,功勳極盛。及孫權欲廢太子, 陸遜上書力勸不可,孫權不聽,還遣使對他指責, 陸遜因此而憤恙成病。死後家中毫無積蓄,教人欽佩萬分。4 e' s1 ?! E; q: I
( k& p+ U7 }4 {# s: l/ N2 A! L
黃蓋 9 p5 @8 l# t5 o: Z

7 @8 X( `) c# n* M: d   東吳名將之一,孫堅部下老將。 自孫堅舉兵時即為其部下,服侍過孫堅、孫策、孫權三代, 是江東三代老臣,為孫家立下許多汗馬功勞。赤壁之戰時, 自獻苦肉計詐降曹操,得周瑜採用,最後其計成功, 使吳軍火燒赤壁,大破曹八十三萬大軍, 他也因建立此頭功而揚名天下。
+ a, k) B2 [) M' | , T: s# ~" e& E- H/ s
太史慈 2 x/ W4 {0 o. k* Z) s
1 o# A, y* N* S
東吳名將之一,武藝高強,尤擅弓箭。 曾在黃巾餘黨攻打北海時,和劉備一同援救孔融。 仕於劉繇時,又與有「小霸王」之稱的孫策單挑不分勝負。 但因他不被劉繇器重,故在被孫策擒獲後,感其仁德而降。 後為東吳建國出力,期間立下戰功無數。 終在孫權攻打合\淝時,中計被魏軍亂箭射殺。
作者: derek23    時間: 2005-12-4 08:06 PM

略談陳壽之蒙冤& x1 {2 s  }# K

) D8 V" d+ m/ i5 l* Z/ |/ Q- ]# T, x8 X
陳壽因評諸葛亮「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一語,而被評為「壽非良史」,早在北魏時期就已經有跡可考了。劉宋時期,大將毛修之兵敗投北,與崔浩結為好友,毛修之曾致書崔浩言:「昔在蜀中,聞長老言,陳壽曾爲諸葛門下書佐,得撻百下,故其論武侯云:應變將略,非其所長。」這件「謗壽」的事情本身實在是件無稽之談,諸葛亮死時,陳壽尚只是兩歲的幼童,何來「門下書佐」、「得撻百下」之說呢? 2 @% R; z8 ]/ _+ N; Q
* j7 Y2 F; F) U: T+ t3 F+ w
到唐的時候,官修的【晉書】跟私修的【史通】不約而同的提出「陳壽非良史說」。【晉書】除載錄「壽父說」外,尚引了「丁儀、丁廙說」來證明陳壽非良史。可是到清時,考據大家趙翼、王鳴盛、張燴俱對此事情提出辯駁,如【二十二史劄記】稱此為「無識之論」,而王氏在「陳壽史皆實錄」(摘自【十七史商榷】)一文中則稱,「(陳壽)撰次亮集表上之,推許甚至,本傳特附其目錄並上書表,創史家未有之例,尊亮極矣」,並批「(【晉書】)好引雜說,固多蕪穢,此亦其一也」,而在張燴的【讀史舉正】一書中,則直接將此事歸類為【晉書】四百多個錯誤之一。
8 A- m, G$ g* X6 Q* r+ z# d' _2 U7 d# Z+ g
而劉知幾則在【史通曲筆篇】中提到「蜀老猶存,知諸葛亮之多枉」,以此來指責陳壽之議諸葛亮為「記言之奸賊,載筆之凶人」,誠非良史。撇開劉知幾本身重蜀輕魏的立場,劉知幾引蜀地之口語耳傳當成證據來批陳壽的述史可信度,這對陳壽無疑是相當的中傷,也違反了劉知幾自己在【史通采撰篇】中所提到的「訛言難信,傳聞多失。如曾參殺人,不疑盜嫂,翟義不死,諸葛猶存 ,此皆得之于行路,傳之於衆口。倘無明白,其誰曰然」之理。: R8 Z. ?4 S* i3 {

- z6 k' s7 s2 r; F平心而論,對諸葛亮,陳壽用盡了褒揚之詞,只以討論性的態度留下了唯一的「疑惑」,也正因爲這短短十個字,他不幸被蒙上不白之冤。從毛、房、劉的事例 (類似的事例還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可以發現,只要諸葛亮穩坐神像的一天,人們就不能容忍陳壽之于諸葛亮才華的一點點「質疑」——哪怕它是經過了陳壽冷靜的思考,哪怕它也許是更接近於客觀真相的評價,哪怕用語中只包含了微小慎謹的試探性感情。人們所期待的諸葛亮絕不能僅只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雖然他在這方面的成就尤其高明),他同時也必須是個出類拔萃、舉世無雙的軍事家與智謀家!任何與此不合的話語或想法,都將遭到衆人的猛烈抨擊。個人以為,北魏崔浩在「答毛修之書」一文中為陳壽申冤之所謂,或許稱的上是比較中肯的評價了,「承祚(陳壽字)之評亮,乃有故義過美之譽,按其迹也,不爲負之,非挾恨之矣。」. v  L  @4 C6 ]$ F# M

4 y6 c& a  H0 v% X7 R, A' C; r5 M

3 W# W- ?5 H7 b! ~不只是【丁儀、丁廙說】和【壽父說】尚有【孫盛異同記】也講述了關於陳壽的一段事,特引文如下,以咨共賞:9 \0 f( \& A0 W( j

, v( Z6 a: y1 W3 j+ t% C
. P& k2 L1 A6 w! ?9 W5 ^三國志‧諸葛亮傳 裴注 孫盛異同記! @, K' G0 q! y5 r2 o

' ?1 r2 [% ^" T, ?( I0 C& d3 T孫盛異同記曰:瞻、厥等以維好戰無功,國內疲弊,宜表後主,召還為益州刺史,奪其兵權;蜀長老猶有瞻表以閻宇代維故事。晉永和三年,蜀史常璩說蜀長老云:「陳壽嘗為瞻吏,為瞻所辱,故因此事歸惡黃皓,而云瞻不能匡矯也。」
; A  j; k% b, W( ]" J
) l! ?; _* e5 Q3 x8 W3 I# z5 V5 m  e
' B" s) c& ~# p- ~尊君所提「陳壽曾為諸葛門下書佐」此句之「諸葛」,不知是意指「諸葛亮」或是「諸葛瞻」,或是「諸葛一家」,敝人見識淺薄,不知毛修所言意指,若指的是「諸葛瞻」或「諸葛一家」,那麼毛修所言非但不是悖論,而是和【孫盛異同記】相互佐證的,黃皓就不提了,若因此諸葛瞻未被立傳也豈不冤枉,而且蜀志僅15卷是三國志中最少的,這些總都不容否認吧。
4 e1 j, T7 F' k3 p6 R
. @, P1 N$ F$ f7 i0 c, ]其實我並非要「謗壽」,我對上述言論也僅是以參考心理待之,「謗壽」的包袱太重了,就算言之有理,我也不敢真正確認自已的所言,又其實敝人對陳壽所言對武候的評論「將略非其所長」沒什麼感覺,雖然有一點點偏見,但大致上都還好,也因為與其看評語,不如看史料描述來的直接,而我比較有興趣的部份在於陳壽「評語」的意指,也因此,若就算當成是陳壽個人對於武候北伐於「成果」上的詮釋與結語,並非是對於「作戰方法」、「行軍用兵」及」北伐策略」、「戰略目標與目地」的認識,我覺得這樣的看法也並不為過,只端看詮釋者以何者心理或角度視之。
" o, u' n/ z  s3 j8 G1 M  \; H: ~, N* d
照晉書‧陳壽傳:「元康七年(西元297年)病卒,時年六十五。」推算,諸葛亮逝世時(西元234年),陳壽確實年約二歲,但這也代表陳壽未曾見過武候領兵作戰,未曾目睹蜀軍以弱勢兵力與魏軍交戰之險惡情況,戰勢有危有安,而轉危為安不也是一種軍事才能的表現嗎?不也是一種應變、將略的表現嗎?而陳壽又有否注意到這點否?
! i  E8 D1 B2 @- y9 t* b0 ~5 v6 _+ M# O+ `8 E
我到網路上查ㄌ一些資料發覺真ㄉ實在是...不得不說..羅大大請看是否有誤
, _- P- j1 O: Q) s+ \---------------------陳壽傳(晉書)「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被髡(ㄎㄨㄣ,刑罰,剃髮也),故壽為亮傳,謂將略非所長。」此真無識之論也!
6 u0 v! D/ h4 K# g# r$ M" A
( L! Z# b/ n9 \! ?: L亮之不可及處,原不必以用兵見長。  E- H( ]: M- u( y9 M: m( ?

4 h4 V0 J. u& o- W' U! ?4 t9 U. Y6 Q觀壽校定諸葛集表,言「亮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勵。至今梁、益之民,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過也。」
( s3 ^3 N3 ~1 |! l4 J5 W* J0 {
: V  B) E( x  a, K4 l* q又亮傳後評曰「亮之為治也,開誠心,布公道,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h" D4 J6 K& \4 Y9 a1 p& d7 t

5 m* }9 A/ W( U* w6 y3 d# _其頌孔明,可謂獨見其大矣!# F) Y, u5 h* u( j! y. c
* T5 R: R; R6 l1 O$ c
又於楊洪傳,謂「西土咸服亮之能盡時人之器能也。」
- s7 s; t0 q  t" h" a
+ f8 ^& K' ^% n1 x# t廖立傳,謂「亮廢立為民。及亮卒,立泣曰『吾終為左衽矣!』」7 s; @& G8 K) }" ~' d

% C0 {6 o  i' E, L% u李平傳,亦謂「平為亮所廢。及亮卒,平遂發病死。平常冀亮在當自補復,策後人不能故也。」7 O) n& M4 A/ o3 u

# `) z; O3 v+ _& X% _2 c0 f$ b+ k壽又引孟子之言,以為「佚道使民,雖勞不怨;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此真能述王佐心事。' Z+ {, O2 C+ ^; Y% n

; g! c- V, e$ e5 [: P2 Z至於用兵不能克捷,亦明言「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以眾寡不侔,攻守異體,又時無名將,故使功業陵遲,且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7 G, U' A2 s1 K' |

$ |; [3 ~, d! r- j* p; l壽於司馬氏最多迴護,故亮遺懿巾幗,及死諸葛走生仲達等事,傳中皆不敢書。而持論獨如此,固知其折服於諸葛深矣!而謂其以父被髡之故,以此寓貶,真不識輕重者!6 t0 A6 v8 X( F" _" t. l
-----------------------------------------' Y* T9 @- P( `

2 z! K1 T( h% B! r! w春秋書「天王狩於河陽」,不言晉侯所召,而以為天子巡狩,既以開掩護之法,然此特為尊者諱也。至於弒君、弒父之事,則大書以正之。如許止、趙盾之類,皆一字不肯假借,所以垂誡,義至嚴也。& Z  b  k4 P4 K: F4 f# O3 N8 W! b
5 Q0 k9 X0 l" I" R8 _* c6 e# H( U7 l
自陳壽作魏本紀,多所迴護,凡兩朝革易之際,進爵、封國、賜劍履、加九錫以及禪位,有詔、有策,竟成一定書法。以後宋、齊、梁、陳諸書,悉奉為成式。直以為作史之法,固應如是。然壽迴護過甚之處,究有未安者。
5 [/ _0 l3 L- {0 M
: d2 f7 G$ P1 U& B$ ^, d& L漢獻帝遜位,魏封為山陽公,及薨,追謚為漢孝獻皇帝。魏紀即稱之為獻帝,不曰山陽公也。魏常道鄉公遜位,晉封為陳留王,及薨,亦追謚為元皇帝,則魏紀亦應稱為元帝,乃僅以陳留王紀事,而絕無元帝之稱。則已異於山陽書法矣。
5 f" O7 W! ~2 h0 q* a: s0 q5 f  v7 ^' O5 O7 [6 G
司馬師之廢齊王芳也,據魏略云「師遣郭芝入宮,太后方與帝對奕。芝奏曰『大將軍欲廢陛下。』帝乃起去,太后不悅,芝曰『大將軍意已定,太后但當順旨。』太后曰『我欲見大將軍。』芝曰『大將軍何可見耶?』太后乃付以璽綬。」是齊王之廢,全出於師,而太后不知也。魏紀反載「太后之令,極言齊王無道不孝。」以見其當廢。其誣齊王而黨司馬氏,亦太甚矣!
) [) q4 k, f" R7 l) i' C
" N5 R0 K4 D+ E9 k& r' }至高貴鄉公之被弒也,帝以威權日去,心不能甘,發甲於凌雲臺,親討司馬昭。昭令賈充拒之,時相府兵尚不敢動,充即諭成倅、成濟曰:「公畜養汝等,正為今日。」濟乃抽戈犯帝,刃出於背而崩。此事見漢晉春秋、魏氏春秋及世語、魏末傳,是司馬昭實為弒君之首。乃魏志但書「高貴鄉公卒,年二十。」絕不見被弒之跡。反載太后之令,言「高貴鄉公之當誅,欲以庶人禮葬之。」并載昭奏稱「公率兵向臣,臣即敕將士不得傷害。騎督成倅弟成濟,橫入兵陣,傷公,進至殞命。臣輒收濟付廷尉,結正其罪。」等語。轉似不知弒君之事,而反有討賊之功。本紀如此,又無列傳散見其事,此尤曲筆之甚者矣!然此猶曰「身仕於晉,不敢不為晉諱也。」
( q3 x* K" @4 [3 m3 @2 n) f+ |! p0 X. a
至曹魏則隔朝之事,何必亦為之諱?乃曹操之征陶謙,' ^! Y7 t' b( r( ^
  R+ F  [, t, W! |
據世語謂「操父嵩在泰山華縣。操令泰山太守應劭資送兗州,謙密遣數十騎,掩殺操弟德於門下,嵩穿後垣欲遁,先出其妾,妾肥不能出,嵩與妾遂皆被害。」是嵩之被難,實謙使人殺之也。
1 C) `/ n3 o/ n: t曹騰傳亦謂「嵩子操起兵,嵩不肯從,與少子避難琅邪,為陶謙所殺。」應劭傳亦謂「嵩與少子德避難琅邪。應劭遣兵迎之。未到,而陶謙素怨操,使輕騎追殺嵩、德。」
- u4 f( @; M5 g) s; m, |9 `韋曜吳書則謂「謙本遣張闓護送,闓見嵩輜重多,乃殺嵩,取其貲奔淮南。」是嵩之被殺,由闓之利其財,而非謙本意也。+ W7 |/ d8 ~' `8 u2 m
案謙生平非嗜利忘害者,且嵩未被害之前,操未嘗加兵於徐州,則劭傳所謂謙怨操數擊之者,殊非實事。而吳書所記,必係闓南奔後自言其事,當屬可信。! C; V! i2 L8 A; e) P
後漢書謙傳亦謂「別將守陰平者,利其貲貨,遂襲殺嵩。」而壽作陶謙傳,則專據世語,謂「嵩為謙所害,故操志在復讎。」此則因操之征謙,所過無不屠戮,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故坐謙以殺嵩致討之罪,而不暇辯其主名也。
! n2 ?8 V. B" z" p0 v5 ^------------------------------------------, Q2 ~- s. c2 q: h: Y2 l

1 E2 d+ L: {, b0 f劉辟死年
8 S  l8 r7 D$ F
/ w: L8 ]" Q+ \( K魏武紀「建安二年,汝南黃巾賊何儀、劉辟、黃邵、何曼等眾各數萬,操進軍討破之,斬辟、邵等。」是辟已就戮矣。而「建安五年,操與袁紹相拒於官渡。汝南降賊劉辟等叛應紹,略許下。紹使劉備助辟。」是辟初未嘗死,但降於操,至此又叛應紹也。一紀中已岐互若此。而於禁傳「禁從征黃巾劉辟、黃邵等,夜襲操營,禁擊破之,斬辟、邵等。」此事敘在從戰官渡之前,即建安二年事也,則辟實已死也。蜀先主傳「操與紹相拒於官渡,汝南黃巾劉辟等,叛曹應紹,紹遣先主與辟等略許下。」則又是建安五年事,而辟尚在也。何以紀、傳又適相符耶?豈其時有兩劉辟耶?( Z0 P8 @+ D2 B( d7 u! K" a7 D

& }# e6 `% L/ o6 M2 w6 d3 [明帝時尚稱權、備
9 ], N: y" I% F7 s* S4 B$ N) f( ~6 c- h' l5 O
高堂隆傳「魏明帝大營宮室。隆疏諫曰『今吳、蜀二賊稱帝,若有人來告,權、備並修德政,陛下聞之,豈不惕然!』」案蜀先主崩於魏文帝黃初四年,何得於明帝時尚稱權、備?此必有誤字也。1 P& ?1 Q! M% E7 g% ^$ y
! r8 @% V% y3 B1 `3 z0 j
子喬何人
0 K: Y; Y9 S* B( }7 N
7 W0 _' _- W" R" m2 ^' k! B4 m吳孫輔傳「其子松為射聲校尉都鄉侯,黃龍三年卒。蜀丞相諸葛亮與兄瑾書曰『既受東朝厚遇,依依於子弟,又子喬良器,為之惻愴,其所與亮器物,感用流涕。』其悼松如此,由亮養子喬咨述云。」此段文字最不可解。子喬乃瑾子,出繼亮為後者。蓋子喬嘗為亮述松之為人也。然所謂「依依於子弟」及「與亮器物」,果何謂也?豈亮前奉使至吳時,與松相識。其後松又託喬,附致器物於亮耶?然文義究不明新。+ X* ^8 ^7 e0 B

# l: g9 A4 @4 q: p建安二十四年呂布尚存
. e5 J2 f. C# _( U* I' L
8 Y; `9 P2 L' {6 x+ K; L1 X陸抗傳「抗都督西陵,自關羽至白帝。」白帝,夔州城也。關羽或亦地名。蓋羽守荊州,後人遂以其名名其地耳。此尚非有誤。夏侯惇傳「建安二十一年,從征孫權。二十四年,曹操擊破呂布軍於摩陂,召惇同載,以寵異之。」案操擒布在建安二年,距建安二十四年,已二十餘載,何得尚有破布之事?考是時,關羽圍曹仁,操遣徐晃救之。操自洛陽親往應接,未至而晃破羽,羽已走,操遂軍摩陂。則惇傳所云呂布,必關羽之訛也。1 P* q+ X' O% s& N- m

: m/ Z& o8 E* u9 ?孫壹死年
3 k! e7 |8 S3 `$ e0 ~: v9 ~9 K) ^: R6 a( k
又吳志孫壹傳「孫綝遣朱異潛兵襲壹,壹奔魏,魏以為車騎將軍,封吳侯,以故主齊王芳貴人邢氏妻之。魏黃初三年死。」案黃初係魏文帝年號,文帝至齊王芳被廢,已二十餘年,何得妻芳妃?後又死於黃初也?魏志:壹之來降,在高貴鄉公甘露二年,則其死當在景元、咸熙閒,今曰黃初三年死,亦必誤也。
$ X& G! h" T3 ~* K
) x" [3 s$ R7 P  w8 X" Y1 R
) d" w8 [' W9 i0 y: r三國志》
2 G' R" @% O) o2 K5 g$ t. N4 s" b$ [* y
《三國志》與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及范曄的《後漢書》並稱為”〝前四史〞。考其著作年代。實在《後漢書》之前,作者為陳壽。
  h$ A" `0 s" x; N: z: g
5 Z, ]. P4 M0 {- |2 ?1)作者生平及撰述經過:
' r' u2 Z+ _% B9 J陳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人,生於蜀漢後主劉禪建興十一年(223年) ,卒於晉惠帝元康七年(297年) ,終年六十五歲,陳壽少時受學於當時著名的史學家譙周, 「聰警敏 ,屬文富 」,並熱衷於研讀古代歷史名著《尚書》、《春秋》三傳及《史記》等書。 在蜀漢政權下,陳壽任東觀秘書郎。當時宦者黃皓專權,許多朝臣都爭相諂附,惟陳壽獨不然,故屢遭譴黜。炎興元年(263年),蜀漢為曹魏所滅。兩年後,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建立晉朝,是為晉武帝。在晉朝的政權下,陳壽的才華因得張華的賞識,故得以推舉為孝廉,任佐著作郎。在任佐著作郎期間,曾受中書監荀 ,中書令和岕的委託,定諸葛亮故事,關於秦始十年(274年)編成《諸葛亮集》二十四卷。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滅吳,中國復歸統一,乃整理三國史事,成《三國志》。在陳壽之前,對於三國的歷史著述,己有不少,但都限於一個地區,或只寫曹魏,或專記吳事,像陳壽定樣合三國歷史而為一書,而此在紀傳體史上,亦可說是個創舉了。
4 N* Q  k* v# I0 \6 s* u. P: {# g7 v, M* \) Q0 X- i" s
《三國志》 得獲朝廷認可行世,實在陳壽死後,當陳壽於元康七年(297年)病故於洛陽時,梁州大中正.尚書郎范頠等上表日 等按故治書侍御史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明乎得失,有益風化。雖之耙不若相如,而質實過之。願垂采錄。後來.詔下河南手,洛陽令就家寫其書,因而陳壽私著的《三國志》遂正式得到西晉王朝的官方認可。9 R& _5 d5 z- U) ^. x1 q0 O
" V1 {7 s& z! I4 u7 L* s& r
2)體例及內容特色, P( G3 R1 @7 T8 ]! O

3 X1 L" X$ ~% `& M. y( ?《三國志》乃私修紀傳體斷化分國史,全書六十五卷,分為魏、蜀、吳三書,計<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三書之間,亙有聯系,主要記載了魏文帝 初元年(220年)至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間魏、蜀、吳三國史事。( n. m) J. `7 o, K6 x5 t

9 `- X5 H; G) q4 g《三國志》一書的體例仿《國語》,列國分立,而參乎《史記》、《漢書》之法,可說是紀傳體斷代國別史。《三國志》一書,雖名為志,但書中無表無志,名稱上亦無本紀,但《魏書》前四卷──武帝操、文帝丕、明帝叡及三少帝(齊王芳、高貴鄉公髦、陳留三 )實即本紀。大抵而言,陳壽是以曹魏的數篇帝紀作為全書的綱領,提挈三國時期的歷史大事,而後六十一卷為傳,是對綱領的充實。
' p& Y/ X' l; R/ M8 r7 P) ^: q# N: h* f" H2 ^: k
三國國序: 《魏書》首四卷提挈三國時期的歷史大事,為全書綱目所在,六、七、八卷記群雄事蹟,表明東漢未年州牧割據之勢,用以烘托曹操勢力由小變大,統一北方的經過,又繼之為參與曹氏集團軍國大計的內幕 策人物二荀,而其餘二十卷分寫宗王、謀臣、將帥、邊族等。$ P/ r; t( n  y% h" H) u- i

. [2 R3 A1 T  X! n9 {3 b9 ]《蜀書》先立《二牧傳》(劉焉、劉璋) ,以明蜀漢奠基由來,繼立《先主備》、《後主襌》及后妃傳,又繼之為《諸葛亮傳》,表明諸葛亮身後系蜀漢興衰的重大作用,其餘各卷則分寫將帥、謀臣等人的事蹟。
2 C( G! S9 P0 t9 E% T/ g7 @7 z3 Q7 E! d5 h6 i4 M5 G
《吳書》先立孫堅、孫策傳,表明孫吳政權建立的原因和條件,從而襯托出孫權承父兄之業而雄據東南,繼之為《孫權傳》及著重介紹江東主持軍國大計的重臣如周瑜、魯肅、呂蒙及陸遜等人的事蹟。此外、《吳書》亦分別記述了文臣、武將、忠良、清名、文學及術數等。* w7 J+ I' U% s

) h9 a& l! P. R( ]1 u% j) u綜觀而言,《三國志》雖國別記事,然能把握關鍵敘述,所述黃巾興亡,董卓之亂與群雄混戰,官渡、赤壁、 陵三大戰役的發生與魏、蜀、吳三分天下形勢的奠定,魏明帝傳位稚子,司馬懿除曹爽而為魏晉興替的轉折,諸葛亮之死與蜀漢衰落,孫權晚年猜而 敗亡之機等等,不但清晰地勾劃出三國興亡的脈絡,而且更保存了當時各國大量的史料。2 @- \; r- c1 e" y" E5 a6 M

3 m# c# z7 W2 E3)《三國志》在中國史學史上的地位:
. d4 Q! r$ n" r: J# o" k
6 M( |( ^/ V" A+ s$ Q9 U《三國志》三國關書,創新了紀傳體史書的寫作形式,陳壽為魏、蜀、吳三國各寫一書,這在紀傳體史書中可說是一種創新。陳壽以”三國”`瞻名書,即表現了三國鼎立的歷史事實。同時,全書採用三國並敘的方法。各書雖紀,傳名目有異,但蜀、吳諸主傳皆與紀基本相同,而這種編纂體例頗能反映三國歷史的實況。陳壽三國並書的先例一開,影響後世甚大.唐初李延壽撰《北史》《南史》實仿其體例而稍加變革,元修遼、宋、金三史,亦是仿陳,李之意而定其體例。
' t$ [( c  ^0 `2 Q
4 i" n& F! _9 A$ `9 P. w& f" a此外,陳壽在兇險的政治、環境下創立了以迴護,曲筆等方法撰史。而這在其寫漢、魏、晉交替之際的。”襌讓”表現得最為突出。如漢獻帝被迫襌位於曹丕, 《魏書.文帝紀》將獻帝襌位寫成完全出於自願主動.埋沒了被脅迫的形跡。& c' }0 k$ O5 {5 B, p2 b. S5 r
  m0 H6 c5 q& T0 x; i/ i
由晉至五代,西朝統治者多以”襌讓”方式達到篡位目的,而陳壽所創始的迴護之法.遂成各朝國史寫鼎革的程式,清人趙翼於《廿二史劄記》指出: 「自陳壽所創始的迴護之法,凡兩朝革易之際,進爵、封國、賜劍履、加九錫,以及襌位.,有詔有策,竟成一定書法。以後宋、齊、梁、陳諸書悉奉為成式。」陳壽的迴護筆法,雖備受後世史家非議,但在史書編纂上,不能不說是一種新的發展,並且深遠影響了後世官方修史編寫手法。
8 R; g3 p0 y6 O1 c. q% B0 o0 W5 t& X; u( I- Q' y: }' \% W! z# }' A
再者,陳壽《三國志》引起了史家對正統問題的重視和爭論。在《三國志》一書中, 陳壽以曹魏為正統,而其正魏,是承《史記》。《漢書》以來提倡政治上正統所在的撰史傳統,但卻引起了後世史家對正統問題的重視,特別是三國的正統論更一直是中國歷史和史學史的重要爭論問題。
# k" s! f* \4 @: B9 J8 m, Z( N
  u/ P3 y8 l4 D& K  ~東晉習鑿齒作《漢晉春秋》對《三國志》之以魏為正統,開始提出異議,主張以蜀漢為正統。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卻仍以魏為正統。南宋朱熹《通鑑綱目》則贊同習鑿齒而非難陳壽。此外,南宋肅常《續後漢書》、元郝經《續後漢書》等都為劉蜀爭正統。這些著作實際是為各自成書時的政治服務。《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以理而論,壽之謬萬萬無辭,以勢而論,則鑿齒帝漢順而易,壽欲帝漢順逆而難。蓋鑿齒時晉已南渡,其事有類乎蜀,為偏安者爭正統,此孚於魏當代之論者也。壽則身為晉武之臣,而晉武承魏之統,偽魏是偽晉矣,其能行於當代哉!此猶宋太袓篡立近,於魏,而北漢,南唐跡近於蜀,故此宋諸儒皆有所避而不偽魏,高宗以後,偏安江左,近於蜀,而中原魏地全入於金,故南宋諸儒乃紛紛起而帝蜀。此皆當論其世,未可以一 繩也。! f8 ^; s1 s( L
8 U& Q! W" g$ `
誠然,陳壽之所以以魏為正統,實有其難言之苦衷,是受到其當時政治環境的制肘。誠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言,陳壽既為”晉武之臣”,而晉武帝是承魏之統,故陳壽若不以正統歸魏,而晉亦白必非正統,此自然是陳壽所不能為的。至於東晉與南宋都是偏安江左,僅剩半壁山河,情況與蜀漢相似,故其時史家都以蜀漢為正統。無論如何,在政治權分立的局勢下,以史書倡立正統而啟後世紛爭,實由陳壽的《三國志》開其端。
  I" P* S) j" B* U  J, J! A" N
3 a% O7 _: }8 K1 r( e1 u# v最後,魏晉南北朝的史籍保存至今的,為數不多,故《三國志》敘錄了自公元184年至280年這一歷史階段的故實,便有典籍下的史料價值。如《魏書.張魯傳》、《蜀書.劉焉傳》,保存了五斗米道的原始材料, 《魏書.華陀傳》保存了古代醫學的事跡, 《魏書.張燕傳》保存了黃巾起事後,張角餘黨繼續叛亂的史實, 《魏書》的《外國傳》,具體敘述了烏 ,鮮卑,高句麗及倭人之社會生活狀況,此皆極其珍貴之史料。再者,陳壽所作諸傳,照顧層面很廣,凡是三國時期在政治,經濟,軍事上有關係的人物,以及在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上有貢獻者,陳壽幾乎都綱羅其事跡,寫在書中,又根據其重要程度的不同,或立專傳,或用附見,其間雖難免偶有遺漏,但《三國志》一書,實伙後世研究三國史事、人物不可或缺的典籍。
2 [% t# A' c: Q. ]: V
; R8 y( n+ S3 [$ w    總括而言,陳壽的《三國志》既創新了紀傳體史書的寫作形式,又發展了其編寫手法。這對鞏固紀傳體史作在中國史學上的地位,曾起著一定的作用。特別是官修的正史,或沿其列國並書的體製;或襲其寫篡朝換代程式的手法,可見《三國志》對史學發展的推動意義也不可忽視。《晉書.陳壽傳》論言:“丘明既沒,班馬 興,奮鴻筆於西京,騁直詞於東觀,自斯己降,分明競爽,可以繼明先典者,陳壽得之乎!”/ b1 m5 Z6 R* M1 _6 o
3 W1 S. j  ?  c/ X
    誠然,陳壽的《三國志》雖較《史記》、《漢書》略為遜色,但卻實是研究三國歷史不可載缺的史籍,且亦不愧是繼史、漢以後出現的一部良史,為後世素材來推重的「前四史」之一。
作者: CHECSS    時間: 2005-12-5 07:37 PM

年輕的戰略家——李世民
6 e1 a: h) l" D
, T  l" X1 x8 A. ?0 f3 w, x  g6 S(http://www.epochtimes.com)
" ~( W7 d( l! B" n7 N唐太宗李世民出生於西元599年1月(隋開皇十八年十二月),649年(貞觀二十三年)去世。終年僅五十歲,他是一個在隋末亂世中成長起來的成熟早、功績高、壽命也短的封建名君,受到歷代帝王將相和百姓的推崇與讚美。太宗是死後的廟號,諡號爲「文皇帝」,但後人稱呼最多的是「唐太宗」,有時也稱「文皇帝」。「世民」的含義是「濟世安民」。 ! U% w# Z( j1 `3 X8 m
  ~6 j' z3 I& Y& F" \3 D) A
李氏家族是關隴地區的貴族集團之一。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在西魏時官拜太尉,這是當時最高武官。後來因輔佐北周代替西魏有功,被封爲八柱國之一,死後追封爲唐國公。祖父也任北周的柱國大將軍,父親李淵還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的姨侄。母親竇氏,聰明而善於書法,模仿起丈夫李淵的筆迹,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李世民兄弟四人,哥哥建成,弟弟玄霸、元吉和智雲,玄霸幼年早亡,智雲在太原起兵後被隋朝官吏殺死,年僅十四歲。 9 }9 C) ?/ H% |0 x# c% J- G

' H& ~1 Q# |  s* ?; E5 |李世民十六歲時和十三歲的長孫氏結婚,就是後來賢明的長孫皇后。少年時期的李世民雖然也讀書,但他最喜歡的還是練武。8 O/ J% t* q  W9 R  H3 T/ v5 g

/ M# \) Q; f! U4 ]1 I+ I% D" T西元615年(隋大業十一年),隋煬帝巡查北方要塞時,遭突厥始畢可汗幾十萬騎兵襲擊,雁門一帶四十一座城失陷三十九座,隋煬帝困守雁門城內,將求救的詔書捆在木板上放進南流的汾水中,命令各地募兵救援。李世民就在這時應募入伍,隸屬屯衛將軍雲定興部下。李世民向雲定興獻出疑兵之計:「始畢膽敢領兵圍困天子,一定是估計到我們倉促應戰無法增援解圍,我們應當在白天遍設旌旗幾十裏,在夜裏則擂鼓相應,敵人必定會以爲大隊救兵已到,便會聞風而逃。若不然,現在敵衆我寡,萬一敵軍傾巢出擊,我們就難以支撐了。」雲定興立即依計行事,突厥人果然中計,匆忙引兵退去。
- [. I, s3 D2 d! |$ j# k. Y5 @6 B  t
在太原隨父親李淵起兵後,李世民和李建成領兵首戰西河郡,西河郡在太原的西南面,是以後進兵長安的必經之路。兄弟二人治軍嚴明,長驅直入,攻下西河並生俘郡丞貪官高德儒,李世民怒斥道:「興義兵,正爲誅佞人爾!」而後將其斬首。西河首戰大捷,李世民兄弟往返只用了九天,李淵迎接凱旋而來的兩個兒子時興奮地說:「以此行兵,雖橫行天下可也。」
5 E" D6 x7 T8 r! B
2 l! ~6 L1 w$ {& G: M此後,在南下攻霍邑時,李世民又哭勸父親放棄回撤太原的打算,下決心攻佔霍邑,取得騎兵戰勝步兵的勝利。當時,李淵留李元吉守太原,自己率李建成和李世民等將士三萬人南進到賈胡堡,離霍邑五十裏。霍邑有隋兵兩萬固守,這時李淵糧草將盡,又逢陰雨連綿,背後則傳來突厥將要趁虛襲擊太原的消息,李淵決定先回太原從長計議。李世民則分析形勢,說守軍並不可怕,應攻下後直搗鹹陽號令天下,才能爭取戰略上的主動與優勢。   O& A' ~+ D% v* g5 v/ q4 L
* o) c$ d, Q+ D! \
李淵不睬李世民的意見,下令班師。李世民急切之下放聲大哭,帳中的李淵聽到了,出來問他,李世民說:「現在我們起兵是正義之師,前進則戰無不勝,後退必將潰散。潰散在前,敵人乘虛攻擊於後,兵敗身亡在所難免,所以如此悲痛而哭泣。」 3 ]6 L; E% I' S; n5 M) @
. }" F* X! E! ~5 Z5 c+ Z
李淵終於醒悟,下令追回已經回撤的軍隊。不久,糧草也運到了,李淵父子領兵直搗霍邑。李世民和李建成各領幾千精騎兵去挑戰。守將貿然出城迎戰,先被騎兵挫敗,後又被騎兵截斷退路,受到夾擊的守軍很快潰散,霍邑終於落入李淵父子之手。
, S7 E% O8 {" Q5 ?+ ^+ w9 i1 g0 W, W# \! z1 B
在圍攻關中門戶河東時久攻不克,李世民主張先入關直取長安,長安一下則河東不戰自降。李淵採納了他的意見,兵分兩路,一路取長安,一路繼續圍困河東。果然在長安攻陷之後,河東守將見大勢已去,開城投降。




歡迎光臨 娛樂滿紛 26FUN (http://www.26f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