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帖子
- 5871
- 精華
- 0
- 威望
- 10
- 魅力
- 10
- 讚好
- 0
- 性別
- 男
|
1#
發表於 2006-4-29 03:07 AM
| 只看該作者
[轉貼]粵語,我國最古老的「普通話」
這次論壇,有不少論點首次向新聞界披露新論一粵語保存著我國最古老的「普通話」8 ^& Z. A, U5 Y; s6 Z, I( p6 z* J
) r& z" r+ J4 J7 x' T0 F7 X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粵語形成於古廣信」這個觀點就由中山大學羅康寧和葉國泉兩位教授在《粵語源流考》中首先提出。在這次論壇上,羅康寧教授又提出:粵語保存著我國最古老的「普通話」,也就是說,粵語曾是古代中國各民族的「普通話」。+ W4 B; f9 Z* [5 S: a. Q# f
3 M: M0 s+ A. [& E! y我們今天的民族共同語是普通話,那麼,古代有沒有民族共同語呢?專門研究語言的羅教授認為,有的!只不過當時不稱為普通話而已,從先秦到兩漢時期稱為「雅言」,宋朝以後則稱為「官話」。官話到今天依然存在,但它已經不是民族共同語言而變成一種方言。那麼,作為2000年前民族共同語的「雅言」,究竟跑哪去了呢?+ |" r5 O8 i3 b( t
0 K% Q9 ~6 u' [' a經過多年研究,羅教授認為,保存「雅言」因素最多的是粵語。較多反映雅言音系的我國最早的一部音韻學著作是《切韻》,以今天的粵語與之對照,便可證實粵語較多地保存著雅言的音系。# P7 ~) g: f# z d0 h/ V7 P4 M
& x5 }! H/ ^6 D" U! W9 |9 {8 R
雅言的基礎是原始華夏語,由華夏部落聯盟史官倉頡創製了中國最早的文字,隨著黃帝統一黃河流域,雅言成為當時的民族共同語。秦朝征服「百越之地」之後,從各地徵發到嶺南的「墾卒」多半來自五湖四海,他們互相交際必須使用雅言。此後,廣信成為嶺南首府和政治中心,官方交際也必須講雅言,如此,雅言逐漸傳播到嶺南,並通過商貿活動而融合當地百越土著語言,形成今日的粵語。新論二「封開人」是嶺南人類最早的祖先- |: h+ z4 p. d0 T5 Q
4 O- H& q# Z7 \0 M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張鎮洪教授在論壇上宣佈:封開是嶺南最早的人類繁衍生息地,「封開人」是嶺南人類最早的祖先。
5 ~/ s) L. L0 ] _
! [/ N }# F+ D張教授告訴記者,「封開人」是指在20世紀80年代在封開發現的峒中巖遺址、羅沙巖遺址和更早些時間在黃巖洞出土的古人類人牙化石和頭骨化石之統稱。1964年,廣東考古工作者在封開黃巖洞出土的一批古人類遺物中,發現兩個古人類顱骨化石,特別是在1978年和1989年,又先後發現兩顆古人牙化石,經中國科學院等多個研究單位的專家共同鑒定,距今已有14.8萬年曆史,比1958年在曲江馬壩發現的古人類顱骨化石的歷史長2.8萬年。這個發現,意味著封開人比過去歷來稱為嶺南人祖先的馬壩人,還早2.8萬年,也就意味著將嶺南的文化史推前了2.8萬年。新論三海陸絲綢之路最早對接點. b2 M b' Y- s1 Y
R% h. w) C l( M# r% P4 t8 t5 O「廣信是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的一個最早的交接點或通道」。在中山大學歷史系黃啟臣教授的論述中,廣信是西漢海上絲綢之路與內地互動的樞紐。 P4 P" }8 I9 s4 i- P# R/ B# l9 o
- T. y v6 p. H
據史載,「海上絲綢之路」自西漢至明代,共延續了近2000年,廣信成為溝通中原與海外貿易的最大的集散地。中原貨物經廣信運往整個嶺南地區及海外,從廣東徐聞、廣西合浦進來的海外貨物,經南流江、北流江抵達廣信後分流,從鑒江、南江出西江的貨物也轉赴到廣信後分流。8 D2 A( i, B; E8 a% T/ d8 s( U8 Y
+ n: U' _4 a; F5 S1 _* U- I4 [新論四廣府民系從珠璣巷還是廣信開基?「嶺南古漢族最早形成的民系———廣府民系,並不是人們過去所認為的從南雄珠璣巷開基」。這是華南理工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譚元亨教授的看法,也是本次論壇又一個帶有突破性的全新觀點。
, u1 A" J( w) m: k& t6 k
3 m; a1 q' `* W2 R: w( B5 T# V; {1 A譚教授接受采訪時稱,一般認為,南宋末年,廣府民係在珠璣巷開基,那麼,如何解釋在此之前的1000年間,特別是南北朝至唐宋間,廣州人口眾多,而且,說的也是廣府話,也就是說,早在珠璣巷開基前,廣府民系早已生息休養在廣州周遭了。珠璣巷開基南下的,僅是這個民系後來融入的一部分,不能說有了珠璣巷人,才形成廣府民系。
. }! c4 n( O+ P! T3 F, V+ c- f# n; k! r$ w+ L+ Q( Z7 v3 {/ S
" G4 h: b" @! ]% |2 Q0 k( g
歷史:粵語差一點成為國語" A! G7 g; N, { f; z2 Q
% H ~4 p6 r, `1 K摘自: <<新粵語 新國語先>>
* m3 h' m" L2 j文/侯虹斌
- |% O* b7 }) ]7 w" {$ f
0 _) J* C. }4 c8 ^歷史上,曾有一個《走向共和》所不知道的細節:帝制崩塌,天下共和,首屆國會曾提議奉粵語為中國「國語」,當時的國會議員廣東人剛好過半,通過這一法案不成問題。不想身為廣東人的孫中山先生說服那些粵籍同鄉放棄廣東話,奉北京話為國語。廣東話只差那麼一點點,就成了中國的法定官方語言。
# @) Y1 d4 o3 g4 b c: b3 f" o( c' N1 {1 W6 A1 r( x+ E
' r4 f8 y$ S* } A# u% ?摘自: <<也談孫中山的祖籍問題>>
% b+ e* g! M4 t! B7 x* P/ C8 Z" h文/張詠梅、鄒佩叢; L; j; _& i& ?. m; P
- W; c5 ~9 ?5 p0 c現有孫中山1924年5月在廣州的講話錄音流傳於世,孫中山的講話分國語與粵語兩種,其國語的發音與腔調地方特色不明顯,而其粵語則是地道的帶有香山地方音的廣州話(白話)
2 \7 g2 F6 p- H& K( O% o5 T9 y% i# a! o" b! }! H
, r1 A5 N+ r& D5 S6 T6 R
差一點點
q; H# c. y: U4 J# v& I# D# T) n/ b) V. x/ o0 z
[ Last edited by 奇 on 2006-4-29 at 03:08 AM ]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u06Nyo7u-c&mode=related&search=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tMDfCaHnao&mode=related&searc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