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6372
- 精華
- 0
- 威望
- 0
- 魅力
- 0
- 讚好
- 0
- 性別
- 女
|
219#
發表於 2005-12-7 09:02 PM
| 只看該作者
倭寇為患與朝鮮之役》
`+ x, r# O) L$ P, e( ^1 c3 N
: `! E. @* _2 k* t! ]9 p& U一、倭寇為患
7 w4 ?; C9 _1 ]! L+ m. x$ K
: @. J$ q I# f. o9 Y明代中期,除北部有瓦剌、韃靼騷擾外,東南沿海又有倭寇之患,倭寇是指日本流民、武士和走私商人所組成的海盜群,也包括許多依附於他們的中國奸民。從元末起,倭寇就不時騷擾中國沿海一帶。嘉靖年間,倭寇擾華最為激烈,他們得到漢奸引導,便大舉深入內陸,奸淫擄掠,無惡不作。明廷先後派遣俞大猷、戚繼光等名將,進行大規模的征剿,為患數十年的倭患始告平息。
8 G. |) h. N1 H: c* Z; |' O% \+ [. \9 p( b4 {: N, n
4 w# X% _. Y% t4 x+ p9 l2 h5 M x2 Q4 M# ^0 I6 ]$ p
二、日本侵朝/ G: U, L+ u. r0 c0 k6 r+ G0 \
7 G; p/ T k: g" e
倭患平定不久,中、日兩國又發生朝鮮之役。神宗時,日本出兵侵略朝鮮,並企圖進一步佔據中國領土。日軍登陸朝鮮半島後,很快就攻陷王京(今漢城),朝鮮王向明朝求援。由於當時朝鮮受明冊封,兩國關係密切,明朝便派軍赴朝支援。戰爭持續了七年,後來日本政局有變,撤退軍隊,戰事才告結束。朝鮮雖賴明朝之助而免於亡國,但明朝自身國力的耗損卻非常鉅大。& }1 v1 D: _" a( t: ]7 P: T, o
* b) r. Y: \; i$ G& U/ o
$ d5 z' W! M& e. T! C- `* M5 V+ H0 L+ o* X$ h4 a
附註:中國古代將日本叫倭國,明時因海寇來自日本,故稱之倭寇。
) y. F' W) ?9 \: m( p4 ?- t
$ ?: A! f* S% k* g l' A$ ?' e* h q* S# u. n
) {, \# Y+ M- X; A4 b. x
' j2 O. t8 b% l* z《明代外患》之《倭寇為患與朝鮮之役》" J4 T8 r7 Q, H) d# Y6 M+ y
1 K8 j# R5 X9 k; T5 J( p一、倭寇為患6 N1 S$ I1 ~& ~) v, ?6 u# k
+ ^, y9 [* j3 e% @1 z甲、倭寇為患的背景
; c1 i x- e' u, k$ N) W/ \( d6 d, p( g2 w" T
元世祖曾兩次派兵遠征日本,先後失敗而歸從此中日兩國都禁止人民往來通商。那些原來從事海外貿易的日本人,便約同一些浪人結合成海盜,時人名之為「倭寇」。元中葉時,日本分裂為南北朝,其後北朝併了南朝,南朝的遺臣、武士,不少出海為盜,專劫掠朝鮮和中國沿海居民,於是倭寇之患日甚。3 ?0 P2 k& K& f" b2 Y
7 G8 x( q" t4 B+ w' P6 P& `
明太祖統一中國後,方國珍和張士誠的舊部多亡命海上,為寇作嚮導,剽掠沿海。成祖時,日本的將軍足利義滿執政,希望和中國通商,遣使來朝,受封為日本國王。由於足利義滿的協力緝捕,海寇的禍患才稍為停止。但義滿一死,侯寇又再侵擾沿海。世宗初年,日本以通商有利可圖,各道都進貢使至中國,竟至自起爭端,故明廷又禁與日本通商,但沿海居民們暗與貿易,且有欠日商貨價而不償的,日商遂與倭寇聯絡,合謀報復,中國沿海便成為劫奪的目標。' l+ u$ s5 C* @! ?6 [% s/ P, [' C
* z0 B6 ?- g2 @/ n* @% w
乙、倭寇為患及平定經過
1 I- k/ z6 ?0 i* U. o" L- D+ O8 b B$ B
$ F8 c& R( L4 n/ J0 q0 r3 Q 世宗嘉靖年初,倭寇對沿海的侵擾日趨劇烈。到了公元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中國海盜首領汪直、徐海等勾結倭寇,大規模地登陸侵擾,因此北起山東,南至廣東,沿海幾百里同時告急。當時嚴嵩掌握大權,朝政腐敗,而負責沿海防務的則是嚴嵩同黨趙文華,往往冒奪軍功,以致士無鬥志。於是海寇所至,兵士都不戰而逃,東南沿海各地,特別是江、浙一帶,受到很大的破壞。後來朝廷以胡宗憲代趙文華,整飭軍旅,同俞大猷、戚繼光等名將,誘殺盜首汪直,倭寇在浙江不能立足,於是竄人福建。當時戚繼光訓練的「戚家軍」,備有火器,得沿海百姓的協助,大破倭寇於福州平海衛,殲滅二十多人,溺死無數。殘餘的侯寇再逃入廣東境內,最後給俞大猷部截擊殲滅。至此,為禍沿海前後數十年的倭患,才告平息。; i7 s: l1 N3 w, e
8 Q/ v8 J4 V, r8 j# S倭寇之禍雖告平息,但中國沿海各地經過數十年的擾掠,民生已疲敝不堪,而明室用兵剿討多年,國家元氣亦因而大傷。) ^0 G; N- {; T' f- ^* E s% e
, n- G& b# A) T# `. O. E7 L$ j* k
7 X! z0 }2 h6 \# M. D0 p8 c' n
二、朝鮮之役. V& e! a0 M/ n8 H# N; g
" I$ {, X* u; d7 _甲、起因
$ ?, x# ^0 Q& b) f& m( l3 I6 g- ^( t1 j% M: k6 j5 b8 z
明憲宗時,日本發生內亂,到神宗萬曆初年,為豐臣秀吉所平定,日本全國統一。秀吉野心勃勃,計畫先併朝鮮,再向明進攻,遂於公元1592年(萬曆二十年)發兵十餘萬渡海。那時朝鮮由於承平日久,兵不習戰,王京(漢城)、平壤都先後失陷,朝鮮王李日公(「日公」為一合成字)出奔義州,遣使向明求救。由於朝鮮納貢於明,恭順忠謹,明廷遂派兵往援。
7 _4 a, s# i: ~0 R0 x3 }8 Z4 @, c8 x1 j, g9 s) Q
乙、經過
/ `$ `; B& T) x! k7 i, g( B- t- C: W9 [
明先派遼陽副總兵祖承訓率遼東兵往援,戰況不利;再命宋應昌、李如松統大軍前往,在平壤大破日軍,收復了開城和漢城,日軍被迫返到釜山。豐臣秀吉遣使議和,明遂撤兵而日軍仍留朝鮮。公元1597年,秀吉以為經過長時期休養後,兵力已足,再度向北進逼漢城,日亦派楊鎬和日軍力戰,初勝後敗,但日軍亦感疲乏,海戰又一再失利。公元1598年,豐臣秀吉死,日軍就退出朝鮮,前後七年的中日戰爭於是結束。
8 s" D* i8 ^; S& E$ N$ Z
9 ?- J# r4 p! _* o( ^* |1 p1 ?丙、影響
{2 C8 E' }& T- u; s& E3 e2 h! J
0 C2 q/ F h" K E6 |朝鮮之役的結果是使朝鮮轉危為安,從此明廷和朝鮮兩國的關係更加密切。但中日兩國都因這場戰役而受到很大的損害:日本在這場戰役傷亡很重,國力損耗,所以終明之世,再無力入侵朝鮮。至於明朝亦喪師十餘萬,消耗軍費數百萬,於是國力更呈衰竭,所以後來流寇為患,滿族入侵,朝廷也無力抵抗,終於走上了覆亡的道路。3 I4 |: o5 Y! }9 ]8 D" ~4 a- X& b5 B* H$ K
/ W2 Z+ F8 t- J% f! [0 g/ f8 e* I- j3 h8 o! `, V6 J" W' R# [. h+ d% I% [
; g. k! p& h5 U7 ^' U8 x
% |; }' b" N- E$ |1 y! W. H8 b% n人物小傳2 @" {! F& R" a9 K2 Z
" _7 `2 E. v0 ?; T* E1、戚繼光* T: _9 Z$ r* \
6 `! i9 V% w1 E- ?(公元1528----1587年),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蓬萊人。明代中期海防鬆弛,倭寇猖獗。出身將家,初任登州衛指揮僉事,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調浙江任參將,抵抗倭寇。他見原來的軍隊質素不佳,戰鬥力差,於是親自到義烏招募農民、礦工,編練新軍,人稱「戚家軍」,成為抗倭的主力。曾搗破倭寇的老巢,升為總兵官,經過多年奮戰,終於解除了東南倭患。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被調到北方,鎮守蘇州,加強戰備;在鎮十六年,北方邊防的面貌,也煥然一新。後又南調鎮守,晚年以老病辭官。所著《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對練兵、治械、陣圖都有創見。
& X7 g0 f8 Z0 q, h& }* x+ k2 ~. S7 y D
4 s9 u8 m, n) Q0 s' ]2 m0 n, J
3 ]) q" W1 D6 n- e! W, d2 d3 I5 N; u0 a
& f8 v$ h# K/ G6 m1 D
2、俞大猷! o1 m2 {% }7 r# j; o3 e+ X) L' x
6 o1 U8 _3 H& u8 W* b; |0 C
(公元1504----1580年),字志輔,號虛江,晉江(今福建泉州)人。襲世職百戶,舉嘉靖武會試,除千戶,守禦金門(今福建金門)。倭寇侵挺東南時,他轉戰江浙閩粵,屢以舟師破倭寇,多立戰功,與戚繼光齊名。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任浙江總兵官,平寧波舟山倭寇。後被誣繫獄,戴罪戍邊。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擢福建總兵官,大破倭寇於興化。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改鎮廣東,在潮州、海豐等地防寇。著有《正氣堂集》、《劍經》等。; f; Y$ h) _* A1 F; n
3 p3 u _8 x/ @: b. w& @5 O( v& ?2 m* d
J6 m& ?( _2 [# E6 `+ _1 V2 i0 A! E: ~! O# L/ ?/ q
4 K. _% A# ]6 Q6 J3、豐臣秀吉$ J6 S) @5 m/ M9 I1 P
+ C$ }. [, I5 r2 c(公元1536----1598年),日本名將,政治家,原名木下藤吉郎,後改羽柴秀吉,初為織田信長部將,屢立戰功。信長死後,斟定內亂,統一海內,屢官太政大臣,賜姓豐臣。明萬曆間,遣兵寇朝鮮,與明師交戰,旋因內亂,請和。神宗封為日本國王,不受,更大舉進寇,至秀吉死,戰事始巳。卒後,後陽成天皇敕建廟以祠,賜號豐國大明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