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港男俱樂部 » [真‧頑童俱樂部] 延續篇2008 -- ∞ | 快啲入嚟繼續呱呱嘈啦 |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貪污" "縱兵搶掠" 對於明清文武官員 , 其實係咪必要之惡 !!!

[按此打開]

最近一套講貪官和珅既劇集上畫 , 小弟討論之時見到有人提出 ,
"貪污" 其實係當時既必要之惡 ... 此話讓我靈機一觸 ,
唸起好多明清文武官員既惡行 , 係當時而言係咪必要之惡呢???

小弟之前開POST說過和珅 , 其實是乾隆既私人錢袋子 ,
但我發覺事情沒那麼簡單 ...
記得年多前 , 小弟睇過一個節目 , 佢話就連曾國藩都有受貪 ,
不過佢同時又真係一貧如洗 , 點解會咁???

咁就要講清朝既官場文化 ... 就好似E+D保險佬  全銷佬咁樣 ,
佢地一樣有上線下線 , 但不同既係老曾對上對下都要比錢 ,
唔好講咩想升官發財 , 你只要想做有為官員 ,
保證下情可以上達 , 已經要賄賂上級 ; 明清係知府以上既官員
其實調任非頻密 , 所以實際事務上只會掌握中下級官員 ,
甚至係 "吏" 手上 , 要佢地肯配合你 , 你又要比錢佢地 ,
你邊有咁多錢比出去??? 咪唯有受賄羅 ...

(也可以反推上去 , 這也是和珅團隊 , 有咁大效率既原因 ...
亦可以話貪污制度係當時 , 而且成為官員對下屬確立威信  
施展恩德  攏絡人心的主要方法)

相對於文官既 "貪污" , 武官既 "縱兵搶掠" 就更令人無奈
... 明朝軍隊有兩種 , 一種是沒有戰鬥力 , 士兵似武官私奴 ;
另一種就係基本戰力 , 但就經常 "縱兵搶掠"

事實上 , 去到清朝 "縱兵搶掠" 情況依然慘重 ...
曾國藩的湘軍 , 暴行其實不會比太平軍少 , 其中係天京搶掠後
大批湘軍回鄉買田買地就好多人都知 ... 而某程度上 ,
係係攻城拔寨後搶掠 , 都己經有道德 , 有D直情係在村莊亂屠 ,
就以平民人頭冒功充反賊 , 即所謂的 "殺良冒功 ...
明末將領賀人龍 , 以及清朝鎮壓白蓮教起義之時 ,
這種情況都廔見不少 !!!

點解會出現咁既情況???
一是因為中國社會 , 自宋朝武人地位既下降 , 令佢地喪失使命感
另一方面糧草亦經常不足(孫傳庭平闖既秦軍就係咁) ,
所以往往真正能驅動佢地勇猛作戰既 , 就只有切切實實既利益 ,
同時如曾國藩等既上級既縱容  隱瞞 , 反而成了其對下屬既恩德
有助其控制部隊 ...

事實上 , 明中葉至清中葉 , 有真正戰力既部隊 , 恐怕都是這樣
從貿易角度看滿州的強大

[按此打開]

事先聲明 , 此POST論點大多來自<羅輯思維>第538期 :

以前我們會覺得 , 貿易可以減低戰爭 , 就好似我們認為遊牧生活脆弱 ,
所以天災一來臨 , 遊牧民族就要南下下來搶 ...
在明朝高拱和張居正籌劃下 , 明朝重開和蒙古的貿易 , 結果結束了二百年的敵對
因為貿易己經帶來了物資 , 那就不用去搶

但滿清的例子卻是反轉過來 ... 在明初的時候 , 女真人無論在社會結構  生產上
都非常落後 , 在蒙古人的壓力下 , 甚至要求明朝的庇護 ,
那後來為甚麼 , 到了努兒哈赤時就強大起來??? 當時女真人的生產形態很複雜 ,
既有漁獵  又有遊牧  也有農耕 , 這其實代表他們生活資源 ,
既很短缺  又不穩定 , 單一的生產模式不能保證其生存 ...

當時明朝政府有推廣農耕 , 但基於天氣  地力不夠等原因行之不效 ,
而明成祖時就改行馬市 , 除了馬外還有貂皮  人參等等 ...
明朝提供的就是生活必需品 , 但正正因為馬市 , 女真人生產方式反而單一化左 ;
另一方面 , 因為逐利而來的關係 , 女真人開集中居住於馬市地區 ,
而因為這種逐利關係 , 部落與部落間為了貿易競爭而戰爭 , 最初的武力由此而來

而為了解決東北的部落戰爭 , 明政府採用了扶助代理人政策 ...
用一個比較聽話的部落 . 為代理人去管治其他女真部落 ,
如此一來政治  經濟資源都集中在這部落手中 ... 當時這部落的酋長是叫王台 ,
他的部下叫覺昌安 , 就是清太祖努兒哈赤的爺爺 , 這時威脅己經出現 ,
而引爆的就是明末小冰河期

因為明末小冰河期 , 引至全國災荒 , 關內沒有糧食 , 自然不可能和女真人貿易
但這時女真人己經失去糧食生產能力 , 唯有往關內搶 ...
小弟係幾年前問過一個問題 , 就係點解西班牙人殖民 ,
搞多咁多混血民族出來 ; 相反 , 荷蘭人同英國人等既殖民
就無呢件事發生 ...

之前小弟係另一POST都講過 , 其實當時好多西班牙寡佬 ,
去到拉美都無帶老婆去(或者本身就無老婆) ,
所以就係拉美賣個印第安囡囡做老婆

而荷蘭人係南非既殖民 , 英國係北美既殖民就係一家大細
不過咁係咪就代表 , 白人男好直正???
並不 , 因為好多血液檢測都顯 , 美國大多黑人體內 ,
其實或多或少有白人血統 ... 我既理解就係 ,
白人男人趙完鬆 , 始終係黑奴既時代 , 黑人囡囡無得反抗

而事實上 , 雖然美國好早就癈左黑奴制度 ,
但長期以來黑人既形象 , 並非一如今日那樣 ... 而以我所知
其實是在惡化的 , 就好似係70年代民權運動之後 ,
黑人女性未婚懷孕比率急升 , 甚至一度彷彿是主流現象 ,
黑人既罪犯形象 , 好似都係果時先開始出現
大家覺唔覺得 , 70'S前後的世界是兩個世界???

[按此打開]

係講今次內容之前 , 推介一個網上節目 : "潛流 第二期" 前半部份

這是宋鴻兵老師(<貨幣戰爭>的作者)既新節目 , 老師一開始就先解釋何為匯率 ,
... 佢以洋流為比喻 , 洋流流動主要因為鹽度差 , 而金融環流則是由投資回報率差帶動
匯率就是那些錢匯出匯入時的平衡點

在70'S之前 , 金融不能隨便流動 , 工業也不容易外撤 ... 當時驅動金融環流既主要力量
其實是貿易 ; 70'S後美國癈除了金本位 , 貨幣沒了剛性制約 , 貨幣從而出現超發 ,
而金錢的飢餓性也體驗出來(我既理解係 , 唔投資就會貶值) ...
也因為這種需求 , 原本的金融流動限制也被撤銷 , 工業外撤也同時出現 ,
成本減低而成品銷回國內 , 形成巨額利潤 , 貨幣超發加上金錢利潤 , 便走向金融投資 ,
而90'S的IT技術革命 , 就更讓投資極速化 , 買賣一秒便達成 ,
金融資本從此成了 , 成為影響匯率的主力 ...

這解釋了自70'S開始 , 大量外資由西方移入亞非拉 , 以及亞洲工業化既進程 ...
可以說 , 如果沒有70'S這個改變 , 中國以及一眾發展中國家 , 都不會有現時的成就 !!!

事實上 , 大家覺唔覺得自70'S美金與黃金脫勾 , 及石油危機之後世就變了一個樣???
世界好多國家都國債大於GDP , 自70'S起幾乎每十年一次金融危機 ,
最重要既係 , 一般人對金錢既睇法 , 有左決定性既改變 ... 70'S之前經濟以實業為主 ,
雖然都有投資既風氣 , 節儉至富基本存然可行 ...
現在 , 係連政府都建議你需要投資 , 經濟亦以純金融活動為主流
從財政角度看唐代中衰真相 ...



係中國人印象中 , 唐代幾乎係一個完美既王 , 係因為玄宗晚年昏庸 ,
重用李林甫  安祿山  楊國忠 , 才致唐代中衰 ... 但如果以財政角度看
事實卻非如此

首先看看當時戶口數 ... 隋朝鼎盛時 , 全國900萬戶  人口4600萬 ,
這是因為隋朝行政效率高 , 人口統計準確 ...
到唐初只剩200萬戶 , 從900萬跌至200萬戶 , 十年間人口就減少70% ???

不是 , 而是唐代的行政效率不行 , 很多人没報戶籍 , 也就不纳税 ...
這也不是壞事 , 唐代每戶納税是二石 , 隋代是三石 ,
人口統計只有隋代的三分之一 , 整體税賦只有隋代1/5 , 財富留在民間
有之後的貞觀之治

但中央財政政還是缺錢 ... 原本唐代繼承了租庸調制 , 土地是國有的
秋收之后就給國家交租 , 合情合理吧???
但這超出了唐代行政效率 , 如人死了有能力把土地收回 , 人口增加了 ,
政府有能力找到新的土地給他分配 ; 有能力完全禁絕土地交易
又如水旱禍荒  鳏寡孤獨  功臣世家得有特定的機制

全國清丈土地 , 統計戶口,才正確的財政思路 , 唐朝卻用了權宜之計 :
朝廷没錢給部門發工資 , 那就不給錢给政策 , 部門成為獨立經營的企業
撥給你一批土地和錢 , 你們自己經營去 , 可以放高利貸

不過糧食的運輸  銷售 , 甚至高利貸都是技術活 , 部門沒這能力 ...
唐太宗又設 "捉錢令史" , 中央政府70多個部門 , 每個部門配9個捉錢令史
每人拿五萬錢去放高利貸 , 賠了得罰 , 完成則可升官

官員有了升遷動力和誘惑 , 手里又有權 , 那做起生意和搶有什麼區别???
强迫商人貸款 , 每年有600多個捉錢令史要升官 , 全升上去了 ,
風氣會有多差???

這帶來兩個後果 , 第一政府對民間缺乏控制力,民間經濟出現極大的繁榮
第二 , 就是不健康的財政 , 迫使政府用歪門邪道搞錢 ...

到唐玄宗時 , 官員數量越來越膨脹 , 還是用權宜之計的老辦法 :
第一 , 戶部管理的錢被邊沿化 , 新設了一堆什麼轉運使  庸使  盐鐵使 ,
都去正式制度之外去搞錢 , 這對整個破壞社會的秩序 ;
第二 , 就還是不給錢给政策 , 地盤多没法管也没法收税 , 乾脆設節度使
你們自己籌措軍隊 , 就地解決糧草 ... 把政府單位自負盈虧 ,
卸下中央財政的負擔

安史之亂 , 還有藩鎮割據 , 其實根子都在這裡
145015# 迦樓羅女王

[img][/img]
正正因為佢無防守 , 數字都唔特出既話 ...

#2 見到上將數字係好過EWING , 但唔好唔記得 ,
論防守EWING係當代前三既中鋒 , 肯定好過上將 !!!

佢E+既數字有D似無防守既莫湯保 ... 無防守既話 ,
莫湯保同普通中鋒有咩分別???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接着和你聊郭建龙老师的那本书《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昨天我们说到,唐代初年,一直建立不起来正式的财政制度,皇帝是靠各种权宜之计来维持中央政权的运转。
这个情况,到了武则天的时候,其实是有好转的。武则天确实是一个狠人,一上台就开始清查税基,整顿财政,走的是建设正式财政的正路。到武则天退位的那一年,中央已经掌握了610万户口。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但问题是,这边财政收入在涨,那边支出也在涨啊。
支出增长,主要体现在官僚队伍的膨胀上。昨天我们说,唐太宗的时候,整个长安中央政府定员只有730人,但是到了唐玄宗的时候呢,光宫女就有四万人,带品级的宦官三千人。官员数量有一万多人。再加上皇族、官员的子弟、各式各样的仆人,长安城就负担不起了。
还有一个原因很重要,因为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开始往江南转移。唐太宗的时候,只需要每年往长安运上20万石粮食就够用了,但是现在,每年几百万石也不够。而运粮,又困难重重。走陆地,运费比粮价还贵,不划算;走水路虽然很便宜,黄河三门峡又是一个天险,根本运不过来那么多粮食。
这可咋办?
在唐代初年的历史上,就逼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皇帝搬家。唐高宗的时候,带着武则天,有七次,从长安搬家到洛阳。其实就是因为在长安,没吃的,只能带满朝文武搬到一个运粮食更方便的地方。武则天当皇帝之后,干脆就不回长安了,把洛阳改名为“神都”,就在洛阳执政。
即使是在盛唐的开元天宝年间,国力强盛之极,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唐玄宗也还是要不断地在长安、洛阳之间跑来跑去,开元年间,唐玄宗在洛阳居住的时间合计不下十年。你就想吧,几代皇帝,跑来跑去,就为一口吃的,跟个乞丐一样,是不是会留下心理阴影?
理解了这个背景,我们再回到唐玄宗时期,就能明白他是怎么惹下安史之乱这场大祸的了。过去总是说,唐玄宗在早期的开元年间,励精图治,是个明君,到了后期的天宝年间,就昏庸糊涂了。其实不是。导致最后结果的,其实是他一直面对的那个根本性的财政困境。是一个巨大的压力把他缓缓地推到了最终那个地步。
唐玄宗上台之后,刚开始是很不错的,任用了一批贤良的宰相。最著名的,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这些人。这些宰相治理国家,都是本着儒家的那套理想,为政清廉,轻徭薄赋。
这本来没啥问题。但是,站在财政的角度一看,其实问题很大。这批贤相可以帮助皇帝节省财政开支,但是不会帮助皇帝增加财政收入。节省开支,无非就是精简官僚机构、减少军事行动、杜绝皇家奢侈,这些都是这些贤相愿意做的。但是一旦提到增加财政收入,他们就觉得,这是盘剥民间,这就和儒家的理想相悖了。
后来宋代的时候,司马光和王安石有一段著名的辩论。王安石说,我要是一个善于理财的人,我就应该能做到“不加赋而国用足。”不增加民间的税收负担还是能增加财政收入。这是一种很先进的理财思想。但司马光这个儒生说:岂有此理,天底下的财富就这么多,不在官就在民。你说不用加赋税就能增加收入,这就是动别的歪脑筋抢老百姓的,最后的害处更大。这是司马光在宋代的看法,但是唐代的那些贤相也是这么想的,这是儒家一以贯之的主张。
但是,皇帝的真实困境是,光截流不开源不行啊,钱不够用啊。所以,唐玄宗的身边就出现了另外一拨人,就是专门搞搜刮聚敛的官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后来的宰相李林甫和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郭建龙老师这本书里,给这两拨人分别起了一个名字,前者叫“贤相集团”,后者叫“聚敛集团”。
前期的时候,唐玄宗还能在这两个集团之间搞搞平衡。贤相集团负责治理国家、抚慰人民;聚敛集团呢,专门负责搞钱。这样多好?帝国的基本体面和精神风气有人维持,脏活儿也有人干,皇帝乐得在中间搞平衡。但是,只要时间一长,这个平衡是搞不下去的,为啥?因为财政压力越来越大,皇帝迟早要一头扎进聚敛集团的怀抱。
最典型的一次冲突,是聚敛集团的官员宇文融当了宰相,他一年就为皇帝增加了80万个户口,当年税收增加了几百万贯,这么大的功劳,当然要升官。但是贤相们就看不惯了。你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对老百姓下得去狠手吗?所以宇文融这个宰相当了只有一百天,就被其他官员给哄下去了。
唐玄宗也没办法。他后来就问宰相裴光庭,说,“在你们的要求下,我已经把宇文融给治罪了。但是问题在于,他一走,国家的财政就不够用,你们谁能帮我呢?”宰相不吱声了。
其实,历史上类似的场景还出现过一次,那是公元前81年,盐铁论那场大辩论中,汉代的朝廷上,一帮儒生批评桑弘羊。桑弘羊就是汉代的聚敛集团的骨干,说桑弘羊搞国营企业,盐铁专卖,与民争利,各种不好。但是所有这些批评,都没有架得住桑弘羊的一句反问,国家这么多事要办,你们说的这些问题都存在,但是如果不这么干,钱从哪儿来呢?儒生们拿不出建设性的方案。
说到这儿,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唐玄宗的后期,选择让李林甫和杨国忠这样的人执政了。后世评价他们是大奸臣。但在当时的政治结构里,他们的角色可是为皇帝解决了最要命的财政问题的人,在皇帝的眼里是能臣。
李林甫,非常能干,他担任宰相19年,这么长的时间,就是因为用他,能搞得定财政问题。昨天我们说的,安史之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行政、军事、财政权力全部下放给节度使。尤其是外族的胡人节度使,比如安禄山,朝廷不管了,这项政策就是李林甫推动的。为什么要这么干?就是为了卸下朝廷的财政负担,或者更准确地说,把财政问题隐性化。问题还在,只不过对于中央朝廷来说暂时不疼了,转化成了别的、更可怕的问题,后来就导致了安史之乱。
李林甫死后,宰相换了杨国忠,他当上宰相绝不仅仅因为是杨贵妃的哥哥,他本身非常能干。他身兼大大小小四十多个职务,办事效率奇高。更重要的是,他把帝国的国库维护得井井有条,决不让国库短缺。即使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已经兵临城下的时候,各地勤王士兵纷纷赶到长安,杨国忠首先考虑的不是怎样加强军队的战斗力,他是心疼,为军队花那么多钱。他的关注点不是怎么调兵遣将,而是怎么在财政上尽量不动国库。
所以杨国忠做的最后一件事,是派人到太原,卖一样东西来挣钱。什么东西?僧尼道士的度牒,就是出家人获得国家承认的执照来挣钱。你看,杨国忠的所有注意力,都是在搞钱。为什么唐明皇唐玄宗要用他呢?就是看中他这个本事。
说到这里你就明白唐玄宗晚年为什么要连续用这两个大奸臣了,不是他智力下降,而是一直折磨他的大痛点,会导致一个聪明人最后什么药都不吃,只吃止疼药,明知道有副作用,也不得不饮鸩止渴。
今天我们说的这个故事里,好像只有一个正面角色,就是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这些贤相。他们是儒家典范,名传后世,但是我倒是觉得,这个故事恰恰是在提醒所有立志做正人君子的人:
君子不可无能。君子不能满足于成为道德标杆。
因为当君子没有建设性办法的时候,小人的机会就来了。



好,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明天是周末,咱们罗胖精选再见。
唐朝的戶口到了武則天退位 , 己經到達610萬戶 , 但支出也在漲 ,
唐太宗時 , 長安中央政府定員730人 , 到了唐玄宗宮女就有四萬 ,
帶品級的宦官三千人 , 官員有一萬多人 , 再加上皇族  官員的子弟
長安城就負擔不起

當時中國的經濟中心已往南移 , 唐太宗時只需往長安運20萬石就夠
但是現在每年幾百萬石也不夠 ... 陸路運費比糧價還貴 ;
走水路又有三門峽又天險 , 不可能運那麼多糧食

唐初逼出了一个办法 : 皇帝搬家
唐高宗就帶著武則天 , 七次搬家到洛陽 , 就是因為洛陽運糧方便 ,
武則天當皇帝之後 , 乾脆把洛陽改為 "神都" 變成首都

即使在開元天寶年間 , 唐玄宗在洛陽居時間合計不下十年 ...
過去總是說 , 唐玄宗在早期是個明君 , 天寶年間就昏庸糊塗了 ,
其實是他一直面對的根本性的財政困境

唐玄宗上台任用了一批賢相 , 如姚崇  宋璟  張說  張九齡 ,
都是本著儒家理想 , 為政清廉  輕徭薄賦 ...
但站在財政角度 , 這批賢相可以節省開支 , 但是不會增加收入 ,
節省开支 , 無非就是精簡架構  減少軍事行動  杜絕奢侈 ,
這些都賢相願意做的 , 但一旦提到增加收入 , 他們就覺得剝削民間
和儒家的理想相悖

宋代司馬光和王安石有一段著名辯論 , 王安石希望 "不加賦而國用足"
不增加民間負擔還是能增加財政收入 ; 但司馬光認為財富就這麼多 ,
不在官就在民 , 就是動别的歪腦筋搶老百姓 ...

但不開源錢真不夠用 ... 所以唐玄宗身邊 , 出現了搜刮聚斂的官员 ,
包括李林甫和楊國忠 , 書裡分别稱兩者為 "賢相集團"  "聚斂集團"
前期唐玄宗能在兩個集團之間搞平衡 , 賢相集團治理國家  撫慰人民
聚斂集團專門搞錢 ... 但是時間一長 , 財政壓力越來越大 ,
遲早要一頭扎進聚斂集團

早期聚斂集團的宇文融當了宰相 , 一年就加了80萬戶口 ...
但是賢相們就看不慣了 , 所以宇文融個宰相當了只一百天就給哄下去
唐玄宗後來問 : "已經把宇文融給治罪 , 但是他一走國家錢就不夠用
誰能幫我???" 就無人支聲了

其實, , 鹽鐵論大辯論中也一樣 ... 桑弘羊是漢代聚斂集團骨干 ,
國營企業  鹽鐵專賣  與民爭利 , 但桑弘羊的一句反问 :
"國家這麼多事要辦 , 你們說的這些問題都存在 , 但是如果不這麼幹
錢從那兒呢???" 儒生們拿不出建設性的方案

後世評價李林甫和楊國忠是大奸臣 , 但在當时是解決財政問題的人 ,
在皇帝的眼里是能臣 ...
李林甫擔任宰相19年 , 把行政  軍事  財政權力全部下放给節度使 ,
尤其是胡人節度使如安禄山 , 朝廷不管了 , 卸下朝廷的財政負擔

楊國忠身兼大小四十多個職務 , 辦事效率奇高 , 國庫維護得井井有條
決不讓國庫短缺 ... 即使安史之亂爆發 , 勤王軍紛紛趕到長安 ,
楊國忠首先考慮的不是加強軍隊的戰鬥力 , 是心痛為軍隊花那麼多錢 ,
他做的最後一件事 , 賣僧尼道士的度牒 , 就是出家人獲得國家執照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港男俱樂部 » [真‧頑童俱樂部] 延續篇2008 -- ∞ | 快啲入嚟繼續呱呱嘈啦 |

重要聲明:26fun.com為一個討論區服務網站。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26fun.com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26fun.com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