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CHECSS仔的歷史研討站]-有趣歷史收集處[+左]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魏晉南北朝的九品官人法7 |. l8 R& x* T' M6 _  y

/ f7 H, l# D9 c3 e2 A
$ T+ s/ l/ W3 l5 \9 k# V1 m# ^: M0 L0 p0 z- _, c: n' D# X- e, O
一.施行期:自建安廿五年十月,曹丕受漢禪改元黃初至隋代開皇中廢止,歷時三百六十餘年。
; Z5 t) u6 ?' y  q. d. ~. |" Q- ^
- p/ v3 U7 V. o4 X7 j( v% q- ` ( e8 f) m2 j9 Z) R
& p: R- F. o2 p* c2 ?8 ~6 q* ~
二.創設者:魏尚書令陳群
! P* S5 l- T( l, j- S& r5 i6 D% X4 d- y4 `& p$ u
3 g) H5 P- I( N4 c- k, X9 ~3 v
0 U: p6 ^6 h' F+ J& N
三.創設動機:9 f1 v! j, K3 L1 Y
$ }4 q# I: Y$ Y* Z0 M' h

( H5 Z5 g( w! B8 s3 e4 e& O6 _% B4 j( x1 L' I6 B; U
1.由於鄉舉里選因士人之流徙而不行:
+ n, |$ \8 i( h5 z  @, m7 _( k3 V. _; h* x* E. e0 p: C  M$ s" C5 K
鄉舉里選基於事實,孝子須有孝行,廉吏須有廉蹟。是事實形成個人在鄉里的聲望,稱為鄉論、鄉評,如同現在的社會輿論,是優是劣,難以假藉。鄉評是地方公意,必須受評者久居斯土,無形中養成,在社會安定時才可做到。反之,可受推舉者,若居所不定,鄉人未見其事蹟,鄉論則難以下論。而漢末大亂,人口流徙,戶籍紊亂,鄉論不能建立,鄉舉里選也不能實行了。於是以該地之賢有識者,出而評論當地之人少優劣,以代鄉論於是有九品中正制之產生。
6 F" w0 b  l( |+ b/ A1 Y. Y* Y; Y4 ~) B1 Y
杜佑通典:「九品之制,初因後漢建安中,天下興兵,衣冠士族,多離本土,欲徵原流,遽難委悉。」
: ?" m9 d+ j/ V0 n) X
) h5 B2 I5 F0 e, ~5 P5 U/ _* a' M; A5 {2.改進漢末察舉之頹風:因後漢察舉流弊叢生,選舉為郡國官吏把持,至曹操秉政,唯才是用,不求德性,社會風氣敗壞,鄉舉里選己不可行。
$ S& C9 w4 j) v) i* A) S0 F/ J0 ]3 ?1 _& n. I/ C
3.抑制後漢浮華標榜之風氣:東漢時士人為急功求名,不務實學,競浮虛名,自難發掘真正人才。再者漢未用人,只重才能,忽視品德,曹操總攬大權,用人惟才,只要有才能,不論有任何污點惡蹟,均可獲得任用。這種措施,更使以德行為主的鄉舉里選,摧毀無遺。故不得不以新制度來選士,遂有九品中正制之產生。/ G8 U8 v( u" x! T5 c; F% R
( {. m0 Q& ~4 c5 `1 @
4.鞏固曹魏權:後漢的選舉制度,長官對察舉與辟召負很大的責任,但長官與皇 帝的關係和長官與門生、故吏的關係構成二重的君臣觀念。但曹氏父子掌握政權後,對於皇帝的統制大下內涵著長官與門生故吏的結合關係,自然不能容忍。中正設立於地方,但中央有司徒和尚書吏部主任免之事,中央收回地方官之用人權。
, T$ w$ n5 S6 {. B% h1 H& o* s0 \/ @! ]; n& v; {4 `$ f
  P& ^1 S0 ^& F, ~& K) B8 }

& y9 v3 h* y& G; G! Y四.推行內容:
8 R: r, K% {4 r2 c
$ z& }+ A+ M3 ]0 p : a% S1 ]7 L2 J; [$ g0 Q

" C( D( ]& V4 r, H1.唐杜佑通典選舉二:「九品之制,州郡各置大小中正以本處人仕,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盛者為之區別。所管人物,定為九品,其有言行修著則升進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倘有道義虧缺,則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矣!是以吏部不能審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銓第級,憑之授受。」
% i- K# @" _8 g; q2 B
3 Y0 Y+ [( o% a4 ?1 g. f% [2.清趙翼甘二史劄記九品中正條:「魏文帝初定九品中正之法,郡邑設小中正,州設大中正,由小中正品第人,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實,以上司徒,司徒再核,然後付尚書選用,此陳群所建也。」
* \. W$ L7 g+ u
% [; Y9 l9 S" \; `3.魏時郡中正由各長官推選,至晉代,大小中正例由司徒選任,而大中正亦可推荐小中正。中正必須是二品現任中央官,亦有司徒兼任大中正。大小中正,俱有屬員,稱為訪問,替中正到各地調查。( ?" Y; x( ?2 v4 i7 s6 B

, B( r$ K3 S7 S% ]: }4.評審的標準:簿世、狀、鄉品7 _5 s! {2 Z9 v: A

6 D" A. `+ E  w8 Z6 ?$ |: ]* ia)簿世:指譜牒家世。六朝重門第家世,譜牒成為專門之學問,用人必須看其家世。如陶侃出身孤貧,後多次得世家名人接見,聲名大增,才得被用。5 P2 [, T3 B# `7 ^% t

2 t4 C$ p9 L. b+ nb)狀:是個人行狀,其來源本於東漢之清議,是針個人的行為而言。中正官據個人的才能、道德,甚至他人的評價而定狀。
$ Q9 ^2 y' @) E2 d0 V$ J7 ]+ A5 N8 h. [! \6 O4 O2 D0 ~) g4 S" e$ m2 H
c)鄉品:是中正根據狀和簿世而給予的品級評定。
$ n6 x, n* d, L- M, R
) |4 w* O2 \* z 8 \7 P# Z8 D' s' y5 H/ {8 z

- d+ a  J7 H1 f# K五.施行方法:
! Y9 o5 I  h; }* V4 l! }6 u( |: h7 }- }+ @

" n3 f, ], y3 b  V: S0 J
6 j, ^3 e" L; E" t1.地方設中正:8 }# D' y0 V0 r
! s! {$ |! k- g5 }4 W. B
政府選擇賢而有能的朝官,兼任其原籍的中正官,負責察訪本地的士人,郡為小中正,州稱大中正。中正以現任官員充任,不拘年齡大小,有時辭官之人,亦可任中正,例如陶侃便是一例。大中正由司徒或吏部尚書任免,大中正可以荐舉及監督小中正。
& _: A/ i- C, k; g
1 v& v' _4 c2 F# U' \/ w2.中正只能品評人才,無權任免:) @; n* [, n6 x2 M  j
1 Z5 f+ ^( h# @0 z& @9 G
中正把品級評定後送有關機構決定,無權任免。任免之權則在尚書,尚書據中正所之品級,量人授職。( s7 ]' F! s3 {6 R6 R3 Q7 ]
: H; n; }' H5 x* X7 b
3.人材分九品:5 i) L: C& V9 v2 s; \( q1 r5 H' z
/ Q3 E& v  A/ M  j( @5 C/ C0 J
評的方法是,先由小中正把本郡的人材分成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登記成冊呈報大中正。大中正核實後,轉呈吏部選用,以便依品授官。" r" O! I: }" A; t

0 t; E+ ]: ~8 U% e0 k5 v4.人品有升降,三年一清之:, n$ m6 I( ~' ]$ I+ S+ r
0 g9 O- V" n+ w3 N
人材分品後,凡言行有修著則升進之,如五升四、以六升五;倘道義虧缺則降下之,如自五退六、自六退七。每隔三年清理調整一次。
0 ~. u" ]6 L2 O8 y* \
7 {7 Z8 u2 e+ a" t8 i' B5.品材三標準,由中正申報:
0 I% s- |9 V" p1 t7 X: x/ y/ k, h$ `* ~. E, X; L9 W
品評人材的標準有三:a.簿世(家世出身),b.行狀(個人才德),c.鄉品(中正鑑定)。中正負責提供此三項材料,先由小中正列入記錄,再報大中正轉呈司徒,銓敘之權則在吏部尚書。% k$ O: P9 ]- X1 h8 m% C
/ F4 |9 @, j; a
6.評定現職官員:
' k8 i! L/ `, V. H; f  n7 I! n$ _* f  q# n
中正鑑人才,不限白衣平民,現職人員也在內。4 `3 J4 W, y) a, ~( [' M
9 g3 T* R. ]8 m7 q' z. M
7.品級與官階並不相等:
4 o0 p* I2 E# I+ }" d( V2 y8 r6 {/ {" {" v+ x! x: @3 v- [8 o
九品中正的品,是人品,論人才的高低,自一品至九品。而官階亦分九品,但並不相等於人品。一品人才,並不一定能任一品大官。如溫嶠,他被評為二品人才,但卻只被委任為七品官階的東閣祭酒一職,又如有廉吏仇勃和尚書令史郭貞二人,雖各被評定為四品人才,但只能任七品官階的縣令。依此推論,不管人品是何等級,大概只能充任六七品的官。至於人品中的一品,只有貴門閥可以被推。
0 P$ L+ R5 h1 X, n; G9 E; J7 I; X3 c+ ~  c7 y7 w# D  @! C8 h
8 ~& |8 h$ v+ y( F8 r; y3 ]. U
+ T! F  s% s$ ?2 R" B" w- P8 k9 P8 n! j
六.評價  a% E- s7 @# O

& w0 d7 [; \( k7 b* j5 D# V優點:8 P4 I  F! o3 o% z

% Q/ }  a3 S  v1.為一時之救弊措施
- {2 I; m& j3 p2 r+ {
3 y6 y+ L: W5 |* o. O. r1 l0 B9 c陳群建議創立九品中正制的用意,實因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一切制度完全廢棄,鄉舉里選無從進行。朝廷用人無標準,尤其是武人在行伍內濫用人員,不依制度,故不能沒有一項可循的法則,以資依據,曹魏初行此制的,總比以前漫無標準,各自援引私人的陋習好得多。大中正定由中央大官兼任,此因為當時地方與中央失卻聯繫,故只就中央官來兼任,好由他推選本鄉人士而流亡在中央者,供備中央之任用。中正定要連在任官員一併登記品評,因如此做法,可把當時己經濫用不稱職的一批人澄清除出。故九品中正制實為一救時弊之選拔人才制度。& T- n) U( l8 A: O' K0 W% k
7 W% K9 j, s: G1 U
2.矯正東漢末察舉之流弊
; }! |; M8 h( e/ G! |. D! \5 B( i8 ?
漢代察舉人才之權握在郡守,並無嚴格的客觀標準,因此易於營私舞弊,東漢末年濫舉成風,所舉者多名不符實,徒負虛名,負虛名者不必有才,即德行亦多出於虛矯。而士人為求博取被舉為孝廉,不惜巴結地方高官,訶諛奉承,造成社會不良風氣。以九品中制取人,吏部可根據人才調查冊內記載之等第評語來斟酌任用人才,分別黜陟,由是官吏之任命與升降,比較有一客觀之標準,銓定方法亦較謹慎。而此項標準,則依然是依據各地方之群眾輿論與公眾意見,仍保留漢代鄉舉里選之遺意。中正之設其所論惟在德行、重清議,據行實而登下其品策,因此能立名教之防。此制度初設立之時,頗能矯一時之失。" _# s& P2 O) v0 g" E3 f* n

: `$ e* t& i: L+ H+ E3.士人的清議被政府有效的控制
. M4 T" F( C5 w6 z- V. r3 M) T8 ?( N/ V; ~& w# d, K* {6 i
九品中正制建立後,中正由政府任命,把漢末大族名士操縱的評議,變為官家的品第,遂使士人的清議被政府有效的控制,同時這個制度本意是用來品第人才優劣,不是用以品第門閥高卑的,所以在制度初立的時侯,並沒有把家世列為選舉唯一的條件,曹魏時代便是用此制度鞏固其統治基礎,以遂行集權中央的目的,曹家得天下,與此制度實亦有密切的關係。! T0 ~4 {4 b) V6 d

' p% X' B7 f! t9 @3 S8 `
- x: e: [4 G8 `( q5 ~" e8 R! B- f7 H2 P  |- q2 k9 D
缺點:
; w% y4 P( y* [. g5 o* Z! U( A
2 ^; }. J9 ^. M4 l1.三難:a.人物難知 b.愛憎難防 c.情偽難明7 [7 a1 R9 r6 J$ p

8 X, w' ]( _# e, k7 L/ o. \2 a2.晉人劉毅有八損之議:
  @0 K* j+ f* B" }  z( S. X* J, E# s$ E$ \5 e/ a) h, X/ U3 ]6 B
a.不顧才實,務隨愛憎,容易徇私,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慢主罔時,實為亂源,損政之道一也。
5 b  r/ \+ x' n: y4 A0 _
1 Q$ l$ L( Z, t& ?b.使是非之論,橫於州里,嫌仇之隙,給於大臣。
% u( E% L+ C; H$ H& i* g2 X' \: b- o; h' }( J' n5 A1 k) ]' n, y& h
c.使在凡品以下...負戴不肖,越在成人之首。
- y. ?9 |4 Q6 o3 {8 g. ?6 {9 X& x- S8 T8 \- n' p3 y/ M  P5 D
d.使上明不下照,下情不上聞。- d+ Q& a5 f( \6 o1 f/ W

: m) e2 r0 `, O# @; O5 g1 m! xe.愛憎奪其平,人事亂其度。中正又無賞罰之制,致怨訟者眾。- q( o  o5 x/ n8 S/ l4 h" ~

( @- F$ Z3 Q/ D  ]$ M7 [5 w5 jf.況今九品,所疏則削其長,所親則飾其短,徒結白論,以為虛譽。
! j8 @& H) d  h- |, Y- d( I$ r! t( J9 a) {# O* z2 E
g.抑功實而隆虛名也,上奪天朝考績之分,下長浮華朋党之士。
, B9 O  F4 p4 \5 Z: X, s1 g
9 J2 d* ?  X) ]- xh.今之九品,所下不彰其罪,所上不列其善,廢褒貶之義,任愛憎之斷,清濁同流,以植其私。
. F1 x! q6 Z& ~5 |
% M; q5 R( h" \: X2 ~. _3.實施之弊病:
* l* Y3 r4 y' R1 R; K4 P* u, G# H: G2 J- p* R+ N1 j
a.士庶求出身,皆須奔集中央,專候品第,不能返鄉,致失時機。
  c# N3 q) r8 e% J& U1 T2 d' i7 }4 n& \% g4 r$ r
b.此制初意,本欲使官人之權不操於下,但各郡中正皆操管轄區域人物之品狀,失中央集權之效。9 g# D& m+ o+ f4 m. Q6 T; }+ \

3 }+ Y6 ~+ L$ D1 i; a) t$ vc.憑手下陳報各人之才能績效,何足為憑﹖
" N9 W0 }7 }# R6 F7 @; P# L+ D4 o" ?0 j
d.僅憑在籍之履行和在官的績行,學術方面和其他,一概置之不聞不問。
5 c) @$ \+ s; r1 z# O/ l$ w8 R& O, q4 l
e.中正持論不正。& ?) W5 E) C9 _' b. u0 Q* V8 ~5 |  Q

5 ]: t1 h' p6 n: a* Ff.吏部憑中正的考核升黜,因此官吏升降,其權操在中正,而不操於該官的上司手上,這樣便把考課銓敘與選舉混淆了。0 X4 K9 T" K3 ^" i

' I9 e5 e* |" y
7 q! c# F9 b4 [, p7 j- Q$ S- x4 f( u5 d- F# t' c5 m! ]5 ]
七.九品中正制的影響' Y4 P- g& ]$ F$ i0 {7 r* E
2 N) @% h0 T' b" J
; c! x! S8 o( N
* @+ ]4 z2 k6 R; {6 B/ G
1.鞏固曹魏政權:+ I4 U& Y) G/ d7 i% V! `' [% g1 t
/ J$ J0 z# C) c, N
中正制度建立後,把漢末大族名士操縱的評議變為官家的品第,遂使士大夫的清議被政府有效的控制。曹魏時代便是用此制度,鞏固其統治基礎;而且初行此制度時,亦扭轉了漢末漫無標準,各自援用私人的流弊,得以澄清吏治。曹家得天下,與此制度實有密切的關係。' m  \3 y8 _( B0 c8 P% ^& Q" U

+ A7 }2 M* R, `, p3 i2導致門閥政治的出現:
' o0 }7 Y6 [, m( B! S4 \3 _2 O( |0 W
中正制只重家世,不問賢愚,造成高門士族有世及之榮,庶姓寒門無寸進之路。魏晉南北朝的門閥政治由是形成,高門大族長期壟斷政治,以致出現世族政治的局面。+ m6 p" Z$ n3 L5 ]" w

: ?. k8 p; G" D9 g/ S& D3.人材不振社會風氣浮靡:+ A( N; I' v0 G# m

/ x1 X8 E) M: ~) C高門子弟在政治及社會上享有特權,然彼輩盡多互相標榜浮誇虛飾之士。除少數傑出之士在佛教及文學方面較有貢獻外,就治國人才而論,兩晉南北朝可謂是一個人才凋零的時代。世族以其優越地位,無須建功立業,多以文雅自況而不尚習武事,體嬴氣弱,終日崇尚清談,縱情聲色,生活腐化助長了社會浮靡風氣。
+ N/ B7 {: ^& e4 z
4 h/ Y! @& J( H9 {# ?) r1 [4.士庶天隔,界限森嚴:
* ?! x. X4 w$ q& }- k+ M+ H. n3 p- W  [
世家豪族在社會上有特殊地位,於是士庶對立。不相坐語,不通婚姻。世族為維持門第血統固定性,婚姻必擇門當戶對之家。而寒門欲高攀門第,往往以財賄賂求婚,士族士庶之嚴分,形成社會上的矛盾鬥爭。
" n9 J4 L, P8 |; y
0 {; F) z' A# i0 f; x5.譜牒之學興起:" ^% y& A# V' B+ s/ {

( C( s  c; D* p8 r九品制最重家世,世族最重視的問題;便為防止家世血統混淆。於是辨別姓族和編寫譜牒的風氣達到顛峰。為防止庶族假冒士族,世家大族便編寫家譜,記載世系源流。而政府亦派人選姓氏譜以為用人的根據。宋齊以後,政府甚至設專人負責掌管士族的家譜,譜牒之學便發展成為一種專門學問。
. X$ ~4 k3 B1 Q' h# F( J# ?( f: d, I( g6 d3 V
7.世族壟斷經濟利益:
- i7 _0 ?  Y* Y0 x4 z1 P) r( }8 {/ e( {! F  j7 s
高門大族世居顯要地位,因而土地與財產集中。他們享有免徭役的特權,經濟力量非常雄厚。豪族尚得蔭民,以為衣食客和佣客。凡蔭附於豪族者可以除政府力役,平民爭相賣身投靠。於是貴勢之家擁有無數私附勞動戶口。& G' f, {" D6 x: {
; c; i6 X. Q9 t9 W" b! Z* g: `& x

1 u8 V+ y; l3 E  K2 o) @6 r& K& Y
& N$ f2 n& Z- p2 ~6 a: ]& C( N八.破壞原因
3 ~  `# {8 W" x9 Q; |/ i! l. k) \% @! d
  L+ @+ B7 O0 Q

* J/ E/ u, `6 H1.不利於中央集權:
5 [4 ?2 `/ s( r9 F" g
- }8 z# [. S  ]: l9 y. w九品官人法由魏晉經宋齊梁陳推行到隋,愈來愈變為變相世襲制。凡百官族姓為備中正選報稽考,而特意編修的家譜家狀,己經成為他們子孫世代為公卿之依据,這不利於皇帝憑任用權而實行中央集權的目的。. T: a: f/ t2 G* ^; _$ z
; N9 b3 r* i, m) ?3 C
2.不能選賢任能:
6 O) S0 P* @# f* H2 e+ Q6 M
9 |) }2 y+ z1 j3 w. G5 d高門大族子孫世代為官,上進的志向及盡心,以求治績表現的努力,自然沒有了。人主遂不能藉以治國,於是不得不用寒人,而且人寒則力勤,便於驅策。
- b/ ~3 x! S* s0 I9 M8 C
7 A( a  k4 |' Y, [9 E' T" N- B3.不能適應社會:
" o  V. V; X5 _* K
# r9 F* J0 C" p, z當社會經濟向前發展,文化傳播接觸較為頻繁,有較多人民得到教育的機會,更須把封鎖的仕途開於一些,藉以沖淡官民之間的對立情緒,更須把統制思想與統制社會仕途的方法打成一片,藉以成就教化與治化的統一功能。
% n: I1 d- r6 f" T1 n# M1 h8 B% y8 H( @' c5 C, v
What do u think about that???
武則天的一生& o& X2 U, j: W/ ~

6 w1 K" B7 n! l2 o' F  \武則天(624~705)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後改唐為周,自己做了皇帝。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掌握政權達幾十年,為維護唐朝的強盛和統一、促進社會經濟的繁榮和文化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武氏14歲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宮為才人,號「武媚」。太宗死後,則天入感業寺為尼。1 f# b5 J' C6 q+ q

' R% h/ d9 [/ c* W: L2 J. g. ^3 Y唐高宗即位,復召武氏入宮,拜昭儀。她與當時的王皇后、蕭淑妃產生後宮矛盾。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為皇后。7 G; F8 n  f3 }  E0 @
0 ~" u/ m7 u* [& t
武則天資質聰慧,廣涉文史,富有智謀。武則天做為皇后之後不久,由於高宗體弱多病,有時便委託她處理某些政事,因而威勢日盛。上元元年(674),高宗稱「天皇」,武后稱「天后」,宮中並稱「二聖」。, \5 @/ f. o( W% `
% ?4 j% r# \* k+ k
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太子李顯即位,武則天臨朝稱制。嗣聖元年(684)二月,武則天廢李顯為廬陵王,立四子李旦為皇帝,繼續臨朝稱制。同年九月,她將旗幟改為金色,東都洛陽改稱神都。天授元年(690)九月初九,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降李旦為皇嗣。
, ^8 X1 l2 E4 V3 Y5 c* N
# X9 ?" f0 v* O- k武氏晚年寵愛張昌宗、張易之兄弟。神龍元年(705)正月,張柬之、桓彥范、崔玄、敬暉等人聯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動政變,殺二張,逼武則天退位,李顯重新即位,給武則天上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後人因而稱她為「武則天」。其於同年十一月去世。
Originally posted by CHECSS at 2005-12-3 20:15:; {4 \  ]$ g8 W4 ]' M# s# t4 P
( B2 D7 e* `( |+ t& x& W
i know
: D: [$ L" l: z( k0 L3 B7 d  g. c1 x* B( T# N' u
I and my brother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him so can u tell me?
Originally posted by kaixinren at 2005-12-3 21:10:+ T& q$ z" t8 c. k" C9 w1 n+ P
CHECSS,为左贺你新区开张,我都来发一...
/ o0 }4 h, V7 U) B3 S6 i: u% e& c  D# }: A& }. r- f3 Z" C
I hate him very much
Originally posted by kaixinren at 2005-12-4 01:24:
) g, Y* n6 M7 H% o) d: b8 [: g$ n/ c; ?; K
: d- y, \( \: d& ~2 l% [' C; d. O! r1 i
you hate me? why? what did i do ??
1 G: H7 \, h( J3 Z
, [. o' X! Z: Y2 u9 Z
I hate 汉灵帝,no u
東吳武將表
0 [1 U1 Y4 _* x9 P3 J; B6 ?% I$ s  w孫吳年號 西歷 大司馬 上大將軍 大將軍 驃騎將軍 車騎將軍 衛將軍 武衛大將軍 鎮軍大將軍 鎮北大將軍 鎮南大將軍 鎮西大將軍 輔國將軍 前將軍 左將軍 右將軍 後將軍 鎮軍將軍 撫軍將軍 征西將軍 征北將軍 鎮東將軍 鎮西將軍 鎮南將軍 鎮北將軍 安東將軍 平北將軍 安南將軍 威北將軍
+ p3 {) V3 o8 \黃武元年 222      士燮      陸遜 呂範 諸葛瑾 步騭 賀齊    朱然     徐盛 潘璋 呂岱  0 \8 E. [; R; L  H) _
黃武5年 226            陸遜 呂範 諸葛瑾 步騭     朱然     徐盛 潘璋 呂岱  2 M$ ]4 j5 G  G3 F1 G8 v
黃武6年 227            陸遜  諸葛瑾 步騭     朱然   呂岱   潘璋   9 U$ t0 o$ v9 Q" r3 ~# `7 b# g
黃龍元年 229  陸遜 諸葛瑾 步騭 朱然 全琮       朱桓 朱據 潘璋        呂岱 孫韶     
- b+ Y: }2 [" y. v9 T黃龍3年 231  陸遜 諸葛瑾 步騭 朱然 全琮  孫慮     朱桓 朱據 潘璋        呂岱 孫韶     
6 q. o/ _0 {" ?& M' I/ g1 c2 a) o嘉禾元年 232  陸遜 諸葛瑾 步騭 朱然 全琮       朱桓 朱據 潘璋        呂岱 孫韶     + }* N6 H. Q& X, J! |
嘉禾3年 234  陸遜 諸葛瑾 步騭 朱然 全琮       朱桓 朱據         呂岱 孫韶     8 y/ g( T2 p2 y6 g' F3 Z* r
嘉禾6年 237  陸遜 諸葛瑾 步騭 朱然 全琮       朱桓 朱據         呂岱 孫韶    諸葛恪
8 ~" f! A; ^; k7 U/ b赤鳥元年 238  陸遜 諸葛瑾 步騭 朱然 全琮        朱據         呂岱 孫韶    諸葛恪
( f+ z( h' x/ c" i1 ]赤鳥4年 241  陸遜  步騭 朱然 全琮        朱據         呂岱     諸葛恪 * N1 m, d( Q, I2 \  g. Z( _$ H5 D
赤鳥9年 246 朱然(左) 呂岱 諸葛恪 朱據                        
/ S/ i( d; j- D  x: l2 Y赤鳥9年 246 全琮(右)                           
2 P" J8 F* w; [赤鳥10年 247 朱然(左) 呂岱 諸葛恪 朱據              步協           
, G' v$ P2 L4 B3 F% X赤鳥12年 249  呂岱 諸葛恪 朱據              步協           
) s. W* v3 q- j9 e0 r赤鳥13年 250  呂岱 諸葛恪 呂據              步協           , t3 E/ d6 s9 l2 m7 h2 l
太元元年 251  呂岱 諸葛恪 呂據              步協     孫懿      
1 k" ]9 {& @9 ^) Z' `建興元年 252 呂岱  諸葛恪 呂據 劉纂 滕胤       唐咨 留贊   孫懿 步協   施績  朱異 全緒     
0 B/ X( N# S% n" n建興2年 253 呂岱  孫峻 呂據 劉纂 滕胤       唐咨 留贊   孫懿 步協   施績  朱異 全緒     ! ^* f" a1 P( Q
五鳳2年 255 呂岱  孫峻 呂據 劉纂 滕胤   文欽    唐咨 華融 孫憲  孫懿 步協   施績  朱異      $ q3 g2 h) i, J' Z
五鳳3年 256 滕胤   呂據 劉纂    文欽    唐咨 華融 孫憲  孫懿 步協   施績  朱異      5 B1 _; |- m$ D3 g: n  K
太平元年 256   孫綝  劉纂 全尚   文欽    唐咨 華融   孫懿 步協   施績  朱異      8 O* A' C. y' X8 n1 p+ r
太平2年 257   孫綝 諸葛誕 劉纂 全尚   文欽    唐咨 丁奉   孫懿 步協           
) @) s3 ^- F' a太平3年 258   孫綝 諸葛誕 劉纂 全尚   文欽    唐咨 丁奉 孫越   步協  陸抗         - W# q) D+ S0 v/ }, F# ^' T9 N
永安元年 258   孫綝 施績 劉纂 孫恩        丁奉 孫越   步協  陸抗         
, O. ^5 P  t, w0 U  W$ u( c6 u永安元年 258  施績 丁奉  劉纂 濮陽興        張布 孫越  陸抗 步協  陸凱         / z& I0 F# f% }0 }" I/ d1 p
永安3年 261  施績 丁奉  劉纂 濮陽興        張布   陸抗 步協  陸凱         
3 c$ l7 Q8 z8 Z5 I5 a  F永安5年 263  施績 丁奉  劉纂 濮陽興        張布   陸抗 步協  陸凱         
6 N* o5 i* D4 J+ P& q0 J永安6年 264  施績 丁奉  劉纂 濮陽興        張布   陸抗 步協 留平 陸凱         6 B* N1 X' d) k
元興元年 264 施績(左)   張布 劉纂   陸抗   陸凱  鍾離牧      留平          5 m3 B' p7 {: W& }, r  [' |) R
元興元年 264 丁奉(右)                           
0 t7 A2 M, P( A2 p元興元年 264 施績(左)    劉纂 滕牧  陸抗   陸凱  鍾離牧      留平          - B2 F6 y3 x9 y; T: [( R
元興元年 264 丁奉(右)                           
+ O# H7 @' e0 a0 S' q甘露元年 265 施績(左)    劉纂 滕牧  陸抗   陸凱  孫秀  諸葛靚    留平          9 W# Q0 Q* q* s& k, K7 f8 ^
甘露元年 265 丁奉(右)                           
. q/ g5 }' o4 j$ g" C5 t寶鼎元年 266 施績(左)    劉纂   陸抗     孫秀 留平 諸葛靚              & o+ p/ l7 o% w
寶鼎元年 266 丁奉(右)                            5 O: D! G5 `, m( K, \* ^% s
寶鼎2年 267 施績(左)    劉纂   陸抗     孫秀 留平 諸葛靚              ; k' M  z9 z5 D! V& {- z
寶鼎2年 267 丁奉(右)                            . o% A2 d6 f. ?3 l' B' h, l' ?& ~' o
建衡2年 270 丁奉(右)       陸抗      留平 諸葛靚              
" n4 b2 a3 T- H9 |! v建衡3年 271        陸抗       諸葛靚              
3 p* |3 V- R* Y鳳凰2年 273 陸抗              諸葛靚      朱琬        
- E: U2 Y+ `- b' s4 p% O鳳凰3年 274               諸葛靚              
3 B9 j7 \4 z5 j7 U7 i天冊元年 275       孫楷        諸葛靚              
+ Z* C5 o+ @* O! m. x天璽元年 276               諸葛靚              ; }8 _/ g1 n) A. h8 h" m" l+ p+ ~7 I
天紀元年 277    朱宣           諸葛靚              
9 g: M' j3 ^. h% w: `4 q; C$ s0 G天紀3年 279 諸葛靚                      滕循
曹魏武將表
9 i: H% B& q& v
7 L. v) o9 `* i3 d# N5 L曹魏年號 西歷 大司馬 大將軍 驃騎將軍 車騎將軍 衛將軍 中軍大將軍 上軍大將軍 鎮軍大將軍 輔國大將軍 撫軍大將軍 征東大將軍 征南大將軍 鎮東大將軍
( L( }$ ^( |9 s3 A% ^/ E# ?建安21年 216              1 y5 M6 m4 W/ ^3 Q
建安23年 218              
4 p8 v" i" |8 Y: _& v" y延康元年 220              
4 L, m5 R3 M# S7 C, Q' d黃初元年 220  夏侯惇  曹仁 曹洪         / T/ N0 d6 V6 s' M, Q5 f. s! t; @  R% {
黃初元年 220   曹洪 曹仁          , @* U" U* s$ G
黃初2年 221  曹仁 曹洪 公孫恭   曹真      
6 y/ s1 }7 ^; U( C3 n; K黃初2年 221 曹仁 孫權 曹洪 公孫恭   曹真     夏侯尚  7 P# w) S2 |9 y! ^: }' u
黃初3年 222 曹仁  曹洪 公孫恭   曹真    曹休 夏侯尚  : E# {$ I% j) ^
黃初4年 223   曹洪 公孫恭  曹真     曹休 夏侯尚  : A: O0 H( O, l
黃初5年 224   曹洪 公孫恭  曹真     曹休 夏侯尚  
/ s7 @! d! o4 x! ]& F黃初6年 225   曹洪 公孫恭  曹真  陳群  司馬懿 曹休 夏侯尚  
0 R/ G0 _$ m4 I1 v- l黃初7年 226 曹休 曹真 司馬懿 公孫恭          ) e/ R7 ~& e1 L- g5 r
太和元年 227 曹休 曹真 司馬懿 公孫恭          + X& N. a# ?3 G& r+ x2 D8 f: {
太和2年 228  曹真 司馬懿 公孫恭            |7 ^; r( z% E7 \# ]
太和3年 229  曹真 司馬懿 公孫恭         
5 w# |9 v* \7 U; p太和4年 230 曹真 司馬懿 曹洪 張郃         
" G$ c5 \" e2 h3 D太和5年 231  司馬懿 曹洪           ; Y, {) u4 |% ^
太和6年 232  司馬懿            
2 p# ]; _# D2 S7 f0 ^: p黃龍元年 233 公孫淵 司馬懿              b' c: j: B0 q; l/ A3 l
黃龍2年 234 公孫淵 司馬懿            
) _+ d1 w+ N% b% u5 y7 j黃龍3年 235 公孫淵             . z- ^2 E2 i9 V! @* z1 Z
景初元年 237              
0 F) U9 t4 T  C/ D/ P景初2年 238  曹宇            
8 @; F5 M, C2 {3 f% [景初2年 238  曹爽            . X% X, H2 Y# u( f) g- _4 p
景初3年 239  曹爽  黃權         
. K* E& I9 ]: w( w正始元年 240  曹爽            
; F5 U: A1 w+ M5 `  l- u2 A3 v& f正始2年 241  曹爽  王淩         
, A$ R- W: Q6 a  H2 }$ T正始3年 242  曹爽  王淩          * ^. @, M9 ^7 ~) R9 }8 ~1 t. {
正始4年 243  曹爽 趙儼 王淩          % m9 ?% Y: O" ^5 X7 x
正始5年 244  曹爽 趙儼 王淩          - r5 V, D4 }) o* w  {9 T( T
正始6年 245  曹爽 劉放 王淩 孫資         
5 J( v7 Z9 W" d  i正始7年 245  曹爽 劉放 王淩 孫資         
7 b  v6 e" [# h: b5 R5 O7 B1 O. f正始9年 248  曹爽            9 g( d" F2 M1 P; Q, w
嘉平元年 249              
; e. {' D* G) D$ N嘉平2年 250   孫資 郭淮 司馬師         # P7 h+ k: w2 L2 J; f! U6 ?
嘉平3年 251   孫資 郭淮      司馬師  王昶  & Z: P  n+ k0 c
嘉平4年 252  司馬師  郭淮        王昶  
" N# F4 {2 a9 O- l嘉平5年 253  司馬師  郭淮        王昶  
8 O' b# Y4 ~( Y( G- S. U嘉平6年 254  司馬師  郭淮 司馬昭         ; [2 n" U& @/ K% @, _
正元2年 255  司馬昭 王昶  胡遵        諸葛誕 ( A& Y& G6 n6 G+ G. X
正元2年 255  司馬昭 王昶  胡遵      諸葛誕   
5 l4 |0 V* Z2 \% f甘露元年 256  司馬昭 王昶        諸葛誕   
( _; H2 m2 p' R1 `2 N7 v+ t: r甘露2年 257  司馬昭 王昶 孫懿          - g8 V; v% b5 c/ f9 Q6 D% c3 R* j/ c
甘露3年 258  司馬昭  孫懿          5 u6 h, V5 @% N- U# `# A
甘露4年 259  司馬昭            
. q& m$ d  e9 T. l3 J' W景元2年 261  司馬昭         石苞   - ~1 q7 n+ s; R; B  @# ^
景元3年 262  司馬昭            * ^+ l5 O3 ]$ q, g9 T  `+ A
景元4年 263  司馬昭 趙酆  司馬望         " y' t4 }. Q# |9 Q; c3 o6 x
咸熙元年 264  司馬昭 司馬望     甄德 甄溫 司馬炎    % J2 G% C7 S/ Y8 U
咸熙2年 265  司馬昭 石苞 陳鶱 司馬攸   甄德 甄溫     
- K5 u/ {; W* ]# O
+ u& H1 n' ^' b) q* O7 l& _9 o- [
曹魏年號 西歷 征東將軍 征西將軍 征南將軍 征北將軍 鎮東將軍 鎮西將軍 鎮南將軍 鎮北將軍 前將軍 左將軍 右將軍 後將軍
! L& V# G3 y6 I# p3 @2 H建安21年 216  夏侯淵 曹仁    張魯   于禁 樂進  
. {2 A% |. y1 U/ @* U1 n2 y. W建安23年 218            
# H9 B: h# }. J' V延康元年 220         張遼 張郃 徐晃  
; a9 Z+ H* J) K/ u黃初元年 220   夏侯尚  臧霸 曹真   張遼 張郃 徐晃 朱靈 6 V$ w7 h* `' g" g$ l
黃初元年 220   夏侯尚  臧霸 曹真   張遼 張郃 徐晃 朱靈
% B! @2 c) H3 Y黃初2年 221 曹休  夏侯尚  臧霸    張遼 張郃 徐晃 朱靈 1 o8 L0 X; \) B$ j  [2 l% T
黃初2年 221 曹休    臧霸    張遼 張郃 徐晃 朱靈
0 w6 c. h1 S7 t- R( ^" n黃初3年 222       黃權   張郃 徐晃 朱靈
: c7 A" U- z% L' ?0 H, c黃初4年 223       黃權   張郃 徐晃 文聘
  \  w; @$ l$ ~2 l! s3 ]: K- i; T$ G黃初5年 224       黃權  滿寵 張郃 徐晃 文聘 . Y' u, _3 M7 Y; L9 h
黃初6年 225       黃權  滿寵 張郃 徐晃 文聘 . w/ I6 R2 ^$ ?
黃初7年 226       黃權  滿寵 張郃 徐晃 曹洪   i1 u2 J6 H! ^5 V& H- Y$ J
太和元年 227       黃權  滿寵 張郃  曹洪
0 _# T/ y. O* a% G太和2年 228       黃權  滿寵 張郃  曹洪 ( x3 d+ H% R' h/ y
太和3年 229  張郃     黃權  滿寵   曹洪
6 T, u, ]% G( f- Q& ~太和4年 230 滿寵 張郃   夏侯楙  黃權 呂昭    費曤
$ e/ G) o5 k, r. }太和5年 231 滿寵      黃權 呂昭    費曤
# {+ w9 D- v5 C6 \0 X& {太和6年 232 滿寵      黃權 呂昭     7 v7 |: T) D) Q  W4 ?$ x2 y+ S; i
黃龍元年 233 滿寵      黃權 呂昭     
4 T$ i0 ?! T6 f# U4 O% c黃龍2年 234 滿寵      黃權 呂昭     2 X5 A2 _/ b9 v
黃龍3年 235 滿寵      黃權 呂昭     
/ }. ^! |. w, r6 s: V- X景初元年 237 滿寵      黃權 呂昭     0 T( I2 x2 s* d6 \( c
景初2年 238 王淩      黃權 呂昭    牛金
! _. a* c/ W2 x& K' q$ p3 P6 L: C景初2年 238 王淩      黃權 呂昭    牛金 ' x1 f# r+ B, w5 F, }# v- J
景初3年 239 王淩       呂昭   夏侯霸  ) @5 A+ \" B( b4 u
正始元年 240 王淩         郭淮 夏侯霸  . F; b# R9 M1 G# l* x9 y
正始2年 241  趙儼        郭淮 夏侯霸  9 x- _2 R# T! w
正始3年 242  趙儼  程喜      郭淮 夏侯霸  : b( `, [3 i! M) o) U
正始4年 243  夏侯玄  程喜      郭淮 夏侯霸  
8 A: F! a) \% j- D  l正始5年 244  夏侯玄  程喜     郭淮  夏侯霸  
8 R' o2 ^& n! k9 Z! p$ o正始6年 245 胡質 夏侯玄 王昶 程喜     郭淮  夏侯霸  # x( G/ m5 @, K
正始7年 245 胡質 夏侯玄 王昶 程喜     郭淮 毋丘儉 夏侯霸  + l+ X: e+ Z; J; n# X
正始9年 248 胡質 夏侯玄 王昶 程喜   毌丘儉  郭淮  夏侯霸  5 f# s/ |) W# \& t! E$ L% l
嘉平元年 249 胡質 郭淮 王昶 程喜   毌丘儉  文欽   
, W$ I7 p9 ?) l6 Z2 h嘉平2年 250 胡遵  王昶 程喜   毌丘儉  文欽   
% e' S7 E0 a) o' x嘉平3年 251 胡遵    諸葛誕  毌丘儉 陳本 文欽   
9 Y4 W& w2 R% j6 w# n: }* ^嘉平4年 252 胡遵    諸葛誕  毌丘儉 劉靖 文欽    ! `2 F2 u+ b0 ~; w, e2 y
嘉平5年 253 胡遵    毌丘儉  諸葛誕 劉靖 文欽    8 F0 b: ]0 w' y1 j5 P  C
嘉平6年 254 胡遵   何曾     文欽    " o# c8 T, A( W% g* \
正元2年 255  陳泰  何曾         , }8 W" s8 \, p5 w0 I
正元2年 255  陳泰  何曾         
' @1 w* x( b, I8 |甘露元年 256  司馬望  何曾  鄧艾 王基      0 \3 v; ~) C% l7 S4 G" o' D9 v& @
甘露2年 257 州泰 司馬望  何曾 王基 鄧艾      
, G. v! c9 V5 N6 Z! T$ y- [甘露3年 258 州泰 司馬望  何曾 王基 鄧艾    司馬亮  鐘毓
! J* c- y. C. `% r  i* ?甘露4年 259 州泰 司馬望 王基 何曾 石苞 鄧艾    司馬亮  鐘毓 ; `, ?2 q& k. f
景元2年 261  司馬望 陳鶱 何曾  鄧艾    司馬亮  鐘毓
& n. T/ M" m5 f& r- N景元3年 262  司馬望 陳鶱 何曾  鄧艾    司馬亮 司馬由 鐘毓
9 r* U! x% l% b! e8 H景元4年 263   陳鶱 何曾  鄧艾   李輔  司馬由  
6 w7 i& B; s) ?7 V咸熙元年 264   陳鶱    王沈  李輔  司馬由  
7 a! Z/ I0 ~- B) o9 a咸熙2年 265     衛瓘    李輔  司馬由
蜀漢武將表& H. H8 q' g9 [( n
蜀漢年號 西歷 大司馬 大將軍 驃騎將軍 車騎將軍 衛將軍 輔國大將軍 鎮西大將軍 鎮北大將軍 鎮南大將軍 鎮軍大將軍 征西大將軍 前將軍 左將軍 右將軍 後將軍 輔漢將軍 鎮東將軍 鎮南將軍 鎮北將軍 鎮軍將軍 征西將軍 征南將軍 征北將軍
1 Y+ j! R6 n+ v$ `7 l5 h; s* i建安24年 219            關羽 馬超 張飛 黃忠 李嚴       申耽
1 ]6 c" z$ q. U4 \' @0 n) @) S章武元年 221   馬超 張飛            李嚴   魏延    黃權
! w1 y( p/ P- E建興元年 223               劉琰 李嚴   魏延   趙雲  ; d& @" Z5 N3 F3 M* X0 ~
建興4年 226            李嚴 吳懿  劉琰  趙雲  魏延  陳到   # {$ W: w: Y2 X1 C) L
建興6年 228            李嚴 吳懿  劉琰 張裔   魏延 趙雲 陳到   # c9 X; H+ e+ g0 w
建興7年 229            李嚴 吳懿 高翔 劉琰 張裔   魏延  陳到   & N: s. u* G5 h+ ^6 m' p8 c- N
建興8年 230   李嚴 劉琰       魏延 袁綝 吳懿 高翔 吳班      姜維 劉巴  5 ]$ M- j" q$ w- R" F
建興9年 231    劉琰       魏延 袁綝 吳懿 高翔 吳班      姜維 劉巴  
* a' q7 Z: R5 Y建興10年 232    劉琰       魏延 袁綝 吳懿 高翔 吳班   輔匡   姜維 劉巴  
1 {4 e4 t& O* B* s建興11年 233    劉琰       魏延 袁綝 吳懿 輔匡 吳班      姜維   7 ^$ I9 Y0 W; a
建興12年 234    吳懿        鄧芝 向朗 輔匡 吳班 姜維        4 p2 ~( L' i/ R8 r6 Z
建興13年 235  蔣琬  吳懿        鄧芝 向朗 輔匡 吳班 姜維        4 e4 ?% h/ m0 Z0 c! X
建興15年 237  蔣琬  吳班        鄧芝 向朗  劉邕 姜維        
* C7 T7 Y, E; p6 [6 y3 F5 a8 Z延熙元年 238  蔣琬  吳班        鄧芝 向朗  劉邕 姜維        
: T) U3 x2 q- _9 J( ^延熙2年 239 蔣琬   吳班        鄧芝 向朗   姜維        
  ~  S* ~# }9 E" ^) Q延熙6年 243 蔣琬 費禕  鄧芝   姜維 王平 馬忠   胡濟 向朗           
' r4 _. y5 H# u! b延熙10年 247  費禕  鄧芝 姜維   王平 馬忠  張翼 胡濟 句扶           ) ~7 p" c3 p  U; f, `8 B7 K- y9 Q
延熙11年 248  費禕  鄧芝 姜維    馬忠  張翼 胡濟 句扶           - g! }* o( P( K9 x5 K. l) ]
延熙12年 249  費禕  夏侯霸 姜維      張翼 胡濟 句扶           
% {& `* u1 \* C) }# K0 X. e延熙13年 250  費禕  夏侯霸 姜維      張翼 胡濟 郭循  宗預         
0 z) m* z$ z* j9 \8 f延熙14年 251  費禕  夏侯霸 姜維      張翼 胡濟 郭循  宗預     陳祇   
5 c3 M: k# t7 l9 x% `延熙16年 253    夏侯霸 姜維      張翼 胡濟 郭循  宗預     陳祇   
. ]' D% O5 Y: h) D: i& v5 O8 d延熙18年 255       胡濟  張翼      宗預     陳祇    # K* x/ F& I- |. e8 r) @& v- Z
延熙19年 256  姜維     胡濟  張翼  宗預         陳祇    ( P: R* B$ p( O# i; `7 |
延熙19年 256       胡濟  張翼  宗預    姜維     陳祇    8 x4 M9 @; V7 F9 k% i* m& ?
景耀元年 258  姜維     胡濟  張翼  宗預   閻宇 張表     陳祇    0 U! s$ m2 b! P  i6 n* F, J! ?$ K% H
景耀2年 259  姜維  張翼(左)  董厥    宗預    閻宇 張表         ; I: e$ s2 Z) L
    胡濟(右) 廖化(右)                    
5 z  Y. U0 R- b. i* C) d景耀4年 261  姜維  張翼(左) 諸葛瞻 董厥    宗預    閻宇          4 T/ c/ l2 t! |1 Q! z2 }5 K
     廖化(右)                    
. ^+ d4 k$ O" S& b& f5 \景耀5年 262  姜維(左)  張翼(左) 諸葛瞻 董厥    宗預              4 c0 V4 p' E1 w5 a. i7 k
   閻宇(右)  廖化(右)
三國照片
, ?5 s& d  B0 |4 u1 `8 e4 ^7 N
2 k1 E- u3 `/ G9 Q9 M1. 斜谷. h( G) Q. W9 J2 m( s+ T

6 z/ K( h/ s# X+ K( U4 I! Z從這照片來看,斜谷水應該可以用於水運。0 n" J4 \& Y" K) V
--------------------------------------------------------------------------------* h, T# K/ F  y  T1 m! o
2. 西漢水廣元部分! M5 y; ~# E) {7 |5 b/ @8 U

" x+ A1 `% `( }) n照片當中的棧道和三國時代的應該相差不大,從圖中的船隻可見西漢水(今嘉陵江)也適合用於水運。
$ _% e  k( `8 Q$ Q--------------------------------------------------------------------------------
! A* V0 S0 v! N. r( F6 ~# u3. 廣元棧道% y( n3 p# j' g6 N
--------------------------------------------------------------------------------; h5 j! |! t6 J) o& _$ L1 b0 v
4. 棧道" {  Y+ J3 s" y
--------------------------------------------------------------------------------
& F3 O# z7 V! @2 P9 U5. 三峽棧道
8 E9 }+ f' r- J9 u$ V, m1 L, L7 h! n. W* n2 g: ?3 O4 N; b
這棧道是建於清代光緒年間,所以與圖3和圖4是有明顯的不同。
" F/ N: r, K9 e% J( ~--------------------------------------------------------------------------------
2 G' ]' w7 ~, c6. 祁山, c7 x& M7 G1 z8 D
--------------------------------------------------------------------------------

photo1-r.jpg

photo1-r.jpg (2.8 KB)
129 x 90 PIXEL下載

photo2-r.jpg

photo2-r.jpg (3 KB)
113 x 81 PIXEL下載

r2-r.jpg

r2-r.jpg (3 KB)
116 x 104 PIXEL下載

r3-r.jpg

r3-r.jpg (3.8 KB)
109 x 115 PIXEL下載

r4-r.jpg

r4-r.jpg (4.5 KB)
180 x 103 PIXEL下載

kh1-r.jpg

kh1-r.jpg (7.6 KB)
236 x 177 PIXEL下載

三國照片
3 X& L% Y: i6 R$ D. [+ u: C- w1 j' L% A7 Y1 F% @3 s
照片七和八是huang兄提供的,攝于台北的三國演義文物展, a5 O5 C% W8 w6 L$ ?+ Z- i" m
7. 劍門關
3 t+ w& p$ ]8 _( h! r( p8.蒙衝的復原模型
3 X2 F) u" w8 u0 S6 o--------------------------------------------------------------------------------
- m! V$ O" a0 M- s, b* v照片九至十三來自江蘇美術出版社的《老西安》
' W1 v1 s+ z/ M+ f& e' t9. 灞橋
& _* v1 {* w1 u( W--------------------------------------------------------------------------------2 }- X" l- m& Y
10. 五丈原
) P- s' {. D; \2 F--------------------------------------------------------------------------------
" Z+ `7 [! L7 f( X/ A, F0 F11. 潼關東門
3 `* L/ @5 H  d" ]" Z( Q--------------------------------------------------------------------------------
2 s) j1 J' o$ Z/ r' n! S8 W12. 潼關

km1-r.jpg

km1-r.jpg (5.2 KB)
160 x 137 PIXEL下載

mc1-r.jpg

mc1-r.jpg (8.8 KB)
240 x 180 PIXEL下載

ba1-r.jpg

ba1-r.jpg (8.4 KB)
305 x 164 PIXEL下載

five1-r.jpg

five1-r.jpg (9.6 KB)
292 x 174 PIXEL下載

tong1-r.jpg

tong1-r.jpg (8.5 KB)
172 x 245 PIXEL下載

tong2-r.jpg

tong2-r.jpg (10.8 KB)
306 x 215 PIXEL下載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CHECSS仔的歷史研討站]-有趣歷史收集處[+左]

重要聲明:26fun.com為一個討論區服務網站。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26fun.com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26fun.com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