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帖子
- 1011
- 精華
- 0
- 威望
- 189
- 魅力
- 1
- 讚好
- 0
- 性別
- 女
|
1#
發表於 2006-10-20 01:40 PM
| 只看該作者
[轉載]智力有缺陷的人也渴望談戀愛
智力有缺陷的人也渴望談戀愛* @8 {' B8 C- x6 [" p& T
& d+ `% V3 g2 ~8 W/ y& K
[轉載]& i, J# f: |/ q/ r% L; I
& k: C. K3 Q9 h$ ], O' f ]【明報專訊】與孩子談性系列 2004-12-17 $ D+ u3 u& S. d, l3 ?3 e
" h* o | b4 s1 k
「16歲少女家中誕嬰拋落街」這類新聞屢見不鮮。
! h0 r3 c$ y: |- g8 C% I* h- u3 j1 ~* \$ C! y
性教育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父母總覺得無從入手,又或抱「留待學校教」的心態,迴避性教育,待出現不能逆轉的傷害時,怪責自己怪責孩子,卻於事無補。 2 }. I7 v# `! P3 O4 I; E
! Y6 U2 w2 f# [6 T( `7 R「性健康」一連三周跟父母一起與孩子談性,刻不容緩。 ) n$ c4 s7 W* K
) l; O* j+ U% S" Q+ c/ R拍拖、結婚、生孩子,都是平常不過的事。對於智障人士來說,雖然在智力上有所不足,但是,他們如其他人一樣,有情感上的需要,渴望談戀愛,與相愛的人在一起。 - G) C8 K& `+ ~
* C; Y- [: q( j7 ^ B) K關注智障人士的團體明白父母對智障子女結婚的顧慮,但完全反對並非上策。的確,智障人士在面對戀愛及婚姻的課題上需要較多的支援,但他們相信,父母從小灌輸智障子女性知識,將來子女談戀愛時以平常心對待,並得到家長的祝福,也可以有成功的例子。
/ f- u, d+ }+ t5 r% e# ?6 X8 k: ]2 K3 [% c6 t
描寫傑出唐氏綜合症人士的《我成功了﹗傑出唐氏綜合症人士努力奮鬥的故事﹗》中,有梁嘉宜的故事﹕
5 V9 z5 ?. I+ K, ]5 h8 p
4 x4 p; u B/ a2 m. O. a. s「『我會問過爸爸媽媽才結婚,不過讀完書才說吧﹗』梁太聽了之後,便問嘉宜﹕『你有這個打算嗎﹖你希望拍拖﹖那會不會生小孩子呢﹖』此時嘉宜有些害羞,只是重覆說﹕『讀完書才說吧﹗』梁太便笑笑說﹕『沒有所謂,隨你自己喜歡吧﹗如果你真的找到合適的人,我也不會反對。』」接受訪問時,嘉宜快17歲。
+ u- t4 K/ V. o& B+ @
+ X* [! n4 n. u A智障人士經輔導及支援後,他們的能力不應被忽視。據基督教懷志服務處網頁的資料指出,約八成的智障人士,即輕度及部分中度智障人士,經訓練後都可以照顧自己,過獨立的生活。香港復康聯盟(康盟)總幹事胡永權亦舉例稱,經爭取後,現在智障人士能透過直播電視作供,毋須在庭上現身和面對被告及辯方律師,大眾並不懷疑他們作供的能力。若說智障人士不適合談戀愛及結婚,反觀社會上一般人的戀愛及婚姻不見得沒有問題。「智障人士在這方面的問題是否真較一般人的大﹖」他反問。
4 J0 i) c( N( L! t; A9 h6 \" V! R m* |4 G: M" a& b
智障人士也渴望談戀愛 * S; H7 i" j1 i$ A. c
* `5 o) `# G g* C2 A4 O
康盟曾訪問包括智障人士的父母及社會福利機構員工在內的照顧者。受訪者表示,性教育的內容大多觸及性生理及自我保護的課題,至於兩性相處、拍拖及結婚等內容,則覺得難以開口。父母擔心,向智障子女提及認識異性等題材之後,拍拖、結婚、生孩子便會接續發生,當自己年紀老邁,不知道誰可以照顧他們,唯有避而不談。 , \/ ~) a1 ^# b0 E5 F4 g3 B5 _
) F- J J3 v: I& A% z康盟成功調查280位照顧者(問卷整體回收率為兩成),八成半受訪者認為智障人士有結婚的權利,但對於所直接照顧的智障人士應否有結婚的權利,同意的百分比則下跌至52%,反映了照顧者的矛盾及顧慮。 8 J/ l6 M4 }$ l$ e" L& X
# H$ {8 l; y! C4 y
有關注智障人士的學者曾指出,智障人士像一般人一樣,也會十分渴望談戀愛,羨慕別人拍拖。基督教懷志服務處出版的《縈牽弱智情》2000年探索版一書指出,他們對戀愛的期望,其實只是一起談笑,拖手散步,這已給他們很大的滿足,未必有結婚的打算。假如男女雙方都有情感上的交流,希望互相支持,一起生活,成家立室,其實與一般人的想法並沒有分別。 ; t- j0 x( c5 v h
智障者也有婚姻成功的
9 J& T9 {8 m' K
3 R/ X# C2 R5 Y! C基督教懷志服務處督導主任鍾惠明表示,目前智障人士家長對子女與異性交往的態度,較以往開放一些,但談及結婚,父母大多會憂慮子女將來婚後的經濟及二人互相照顧的問題。不過,若家長知道社福機構可以提供支援,對二人結婚的態度也會轉為支持。 1 m1 [; F h% r+ u: l
) `) s Q4 _3 Y8 ~
《縈牽弱智情》2000年探索版一書亦提及,一些輕度及中度智障人士若擁有足夠的能力及周詳的準備,也可以過愉快的婚姻生活,從調查研究中不難發現他們當中有不少婚姻成功的例子。書中建議,智障人士準備結婚前,宜檢視有沒有具備以下條件﹕
" \1 p% Z1 K9 g% S" @5 T: _+ O7 z6 u% G
○能否合力應付日常的起居飲食﹖ * c8 K& \+ g) ^9 d j
2 |- R: M5 j$ V$ X0 o3 Z8 Z8 @○是否具備解決困難的基本能力﹖
! L7 I+ O- ?: L5 h `: k# Q/ ~
6 i3 D6 S; C! |; ^; D9 \! }○能否適當地自制個人的情緒表現﹖
1 d5 d/ ]4 H) ?8 N. Z
1 W1 a V- }/ ^8 M9 K5 a4 _○有否足夠的支持系統﹖
- `0 a! S/ q6 G5 D
( R. \( q8 N% s6 @! v2 e○兩人之間的關係是否基於互相愛慕,而非只是依賴對方去滿足自己的需要﹖
0 K+ L9 U6 U0 |0 }3 l# \$ x# h
7 |! y& b# L& F小型家舍訓練智障夫婦 g* l b6 \$ }! q- M
. d- r6 @, H4 v; }0 w4 K$ l此外,還需在婚前接受輔導與訓練,學習分擔家務、照顧伴侶、避孕方法、財務管理、相處之道及性行為技巧,婚後繼續接受家居訓練等支援服務,縱然日後遇上問題,也會較易克服。
& X2 E: a2 x1 N3 y( _
9 s7 O4 K3 y9 U! w6 \# g0 v基督教懷志服務處獲得公益金3年的撥款,開展小型家舍的服務,專為已婚智障夫婦而設。小型家舍有如已婚智障人士宿舍,由一位社工負責,訓練夫婦自我照顧能力及家務技巧,並引領夫婦認識婚姻的意義,為未來遷出宿舍後的生活做準備。該項服務的名額為3對夫婦,目前已有1對夫婦入住1年,家人也很支持他們一起生活的決定,二人並早已決定不會生育下一代。 & Z0 Y, S+ H; X1 J+ e
1 {8 v. x! i: u" i5 j2 z6 r
但是,鍾惠明指出,目前本港這方面的服務有待系統地推動。 6 T% P( M& D# r7 ]/ B
) Y- z# \( f9 {+ I
3 e, W0 s- h# W2 E5 s% G
4 {; B( ?. @) F; o8 p3 L# h) _持續支援很重要
& w9 l3 s4 M$ e+ D/ f1 N( V6 Z0 v( j( N8 w
扶康會區域經理(屯門及元朗區)歐偉民稱,由於智障人士未必預視將來可能出現的問題,疏解問題的能力薄弱,就算過獨立的生活,在生活上及情感上都需要支援,在戀愛及婚姻上也是一樣。 7 {5 _ e" l& D$ S5 f6 f
# v8 d0 o: Y0 f& n7 U
智障人士的戀愛觀念比較薄弱,對戀愛對象未必專注,一遇上相處上的問題,便想另找對象。發生婚前性行為後,他們未必想到可能會令女方懷孕,也未必有養育兒女的準備。另方面,一般智障人士生活圈子不廣闊,同儕之間彼此影響下,認同了社會上不良的戀愛意識﹕你「飛」(隨便拋棄)我,我又可以「飛」你。他們心目中的婚姻概念也比較簡單,就是兩個人一起住,之後會有小生命,組成一個家庭。如果事前事後沒有提供支援,他們大多沒有考慮到如何去適應及調整生活,情與時下青少年有類似的地方。
! t! P0 z2 E8 T8 O* y( S
1 j( C6 U1 q9 h O8 B6 _9 y他稱,一些不再接受康復機構服務並已在外找到工作及獨立生活的智障人士,一旦生活上遇上困難,較難在身邊找到可以給予顜U的人。社會福利機構像扶康會提供的社區支援網絡,希望吸引社區上的智障人士加入,在提供課程及社交活動之餘,也給他們渠道去傾訴生活上及情感上的問題,從而提供輔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