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吐蕃與「吐播」 [打印本頁]

作者: magic    時間: 2006-8-6 11:36 AM     標題: 吐蕃與「吐播」

吐蕃與「吐播」 今人喜歡附和,一有標奇立異之說出籠,便必有附和者,這些附和者又多為傳媒,於是標奇立異之說立刻變成「正」,傳統則自然是「負」。* f1 `! H4 e! v# }
8 x& I  e+ q& c' i2 b1 G% n" w; v
最明顯的例子是「吐蕃」,此乃西藏的「唐名」,一向讀為「吐凡」,從無異說。然而大陸忽然有兩個所謂專家,認為「蕃」字要讀「播」,此說一出,香港傳媒立刻跟進,居然找出個理由,說「吐播」的音與tibet相近云。稍有學問者,則謂藏人自稱為brod,故當然是「播」音。
+ ]3 k9 p( _2 r2 s
/ m4 Q; Z* ^; H$ J其實若由頭說到,便知道這些人一直是在發謬論。首倡「吐播」的大陸出位專家,說「蕃」字在唐代無「番」音,他連《唐韻》都懶查,就一口咬定。加上發表文章的編輯也照例不核對資料,於是就人「播」你「播」,冤枉唐代人。/ n2 v  w4 r9 o/ y
- q  n3 I1 ]% H( _; T6 V
在黑水城發現的文書,乃唐宋元三朝的文物,許多文書直用「吐番」來稱呼西藏,這「吐番」當然即是「吐蕃」,因為有些文書即用「吐蕃」之名。足見當時,「土番」與「吐蕃」二名通用,此乃強烈的證據,證明「蕃」字應音為「番」,轉讀為「凡」音可以,但卻一定不能夠讀「播」。5 d; o" o4 u# S* O, g; }9 ?
9 N" _5 ]% X, a4 Q
這即是一個「以訛為正」的實例,此例無可辯駁,除非恃著面皮厚。6 n$ }* W0 b$ `+ E$ s+ g" @4 r
6 g* H! [* u/ o$ i
加拿大多倫多星島日報& t8 g' ^+ W  j  v2 E$ f
2006年7月24日
作者: 76    時間: 2006-8-6 02:49 PM

THZ.....明白了
作者: slwong3    時間: 2006-8-6 03:10 PM

oooh
: |# ^9 T: V/ j5 Vreally good explanation on the newspaper...
& n3 _3 V# R( H! U; N
1 ?+ m1 m! b; x8 ]: zthank you man
作者: BarristerSpring    時間: 2006-8-6 04:03 PM

明白明白......very good essay' r  w" ~" {: H2 d8 J6 k2 j# R8 J5 `
thx man
作者: pigcat    時間: 2006-8-6 04:54 PM

但係呢段野都係得個講字
作者: magic    時間: 2006-8-13 12:51 AM

Originally posted by pigcat at 2006-8-6 04:54 PM:
; K0 C$ Y- ~. y3 i, s6 x5 ^( }但係呢段野都係得個講字
.....摶貼的....
作者: magic    時間: 2006-8-14 01:26 AM     標題: 「倚」──千餘年的古語

Originally posted by BarristerSpring at 2006-8-6 04:03 PM:0 l: o- t. Y& e; S
明白明白......very good essay5 y8 r$ D# k  w6 j; a
thx man
0 E% E8 k' }+ A) V- d. w
thx....又再轉..
5 i* K: I( T# {8 t9 Z.......................................................
* W+ v3 T7 S8 y$ u# Z4 {/ `' e「倚」──千餘年的古語
/ O2 }  d% d# b; ~- Y% b( z2 g
1 _3 ]6 L; M3 n; c4 P
; x! G6 H2 n- H/ q 廣府話有一個「倚」字,甚古。此字作「恃」字解。
6 _. }. q! h, y4 @
; F+ Y5 m" N7 i* \  ?# R; G「嗟(音車),佢倚住個老竇之馬」;「咁醜樣,有乜好倚呀」;還有一句常用語,人人都識:「倚老賣老」。' {* }2 e& g% i* Y) |8 k
' a; l1 c; z& B- }9 Z( v* f' X0 N
讀《紅樓夢》五十七回,薛姨媽說最好是將黛玉嫁給「寶兄弟」,黛玉的丫環紫鵑聽說,滿心歡喜,便「跑來笑道」:「姨太太既有這主意,為甚麼不和太太(指王夫人)說去。」薛姨媽呵呵笑道:「你這孩子急甚麼,想必催著你姑娘出了閣,你也要早些尋一個小女婿去了。」紫鵑聽了,也紅了臉,笑道:「姨太太真個倚老賣老起來。」
; K  V  K# t3 f7 ~' q2 }, B
+ u/ P0 x# e" y讀《紅樓夢》見到這句廣府話,自然得意。不過,其實元曲中也常見「倚」字。例如關漢卿的《救風塵》,「我當初倚大呵,妝環主婚」,這「倚大」即是「恃大」。& L; t/ X3 N0 P7 n
: n/ R* h: ]5 S+ T( V* E
然而再往前想,很自然就想到李太白那句「可憐飛燕倚新妝」;唐子言評詩,認為妝不可倚,那他是將「倚新妝」當成有如「倚闌干」了。此即是不識廣府話之弊。若識,便知此句等如「可憐飛燕恃新妝」,亦即是「恃靚」、「倚風騷」。$ M# S: R! |8 j9 X# K* Y) C
2 b  n) S3 Q4 f  @5 T: f% g) @8 h
一個「倚」字,可以追溯到唐代,下訖元清兩朝,亦可謂源遠流長。3 }! j! \) n0 ]0 K$ }9 M/ \; L

. M' \+ b; o" S$ o加拿大多倫多星島日報- I1 ^0 f! c' l: j6 \* ?# W
2006年7月25日
作者: magic    時間: 2006-8-21 03:13 AM

Originally posted by BarristerSpring at 2006-8-6 04:03 PM:
2 h% d5 L6 S0 ?0 t明白明白......very good essay4 g) C3 i2 H8 U* l
thx man
% g; T+ i" O2 c1 d5 \/ i
「三及第」文體 廣府文人有一種文體,稱為「三及第」,此即文言、白話、方言齊用。有人以為這種文體創於香港,其實不然,四五十年代的廣州報紙,於副刊即見此種文體,尤多用於小說。2 }& ~/ F' o/ d8 g! Z" x4 X5 G
. d2 P5 V) ~% M& i: [2 G
對於「三及第」,爭論頗多,讚之者捧到天花龍鳳,詆之者則簡直痛心疾首。王亭之也寫這種文體,蓋得之於童年時讀報的薰陶,此事當年唯古大呂知其端末,蓋於把盞讀報時,彼此娓娓而談也。難為一些號稱「研究」香港文學的人,只知香港,不知廣州,更不知香港的講稿佬多來自廣州者也。& ]; E* y  f1 l& s7 }$ y

( l# I! l8 y+ G& ^) `「三及第」文體其實一點也不俗。朱熹老夫子即用這種文體,當時稱為「語歸」體焉。! S- o; A7 w9 k0 _: U

5 w3 d9 J& i! C( t2 U於宋詞,更見文言白話方言三合,可舉一詞為例──「向尊前酒底,見得些時,似憑地好,能得幾回細看。待不眨眼兒覷著伊,將眨眼底工夫看幾遍。」% ]& y  h2 \& P0 B

2 _4 S% k9 s  l# e9 R此即是「三及第」的詞。此詞為贈妓之作,文中有白,白中有文,實在比南宋文人堆砌出來的詞更好,尤其是結煞兩句,即是「睇到唔眨眼」而已,他卻鋪排得十分自然流暢。若非兼文兼白,那得有此好句。2 {! ]. |  P" E% U4 i/ i

7 R0 c+ k1 q$ T. X7 b蓋宋詞本來入樂,唱詞即不宜太文,文則只能詠誦,不宜歌唱,昆曲受到淘汰,即因其太文。是故「三及第」文體則必能永久。
& Z4 ?8 P+ x, T# F: L4 Y2 ?  p1 e6 W0 @5 _; y) K& P
加拿大多倫多星島日報
0 R5 R% N4 [- e3 [3 P" X3 N2006年8月9日




歡迎光臨 娛樂滿紛 26FUN (http://www.26fun.com/bbs7/)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