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土生的年輕女性的道德問題近年在網絡上引起廣泛的討論,「港女」一詞與「支那」一樣由中性變成負面,但難以作出定義。在港男北上娶妻的數字於2005年超過一半後,有關討論更為激烈。有人認為這股「少女力量」的崛起,令到很多微型的社會契約停止運作(例如港女唱K的「標準情景」),工作倫理面臨挑戰,家庭價值受到考驗,但目前沒有任何解決方法。! I* X/ a. V* P" v- H
, d/ h0 n* R Q$ H) U
這股「少女力量」有一個明顯而又奇怪的特徵,就是她們雖然年輕卻能擁有「老屎忽」的特權,例如蠻不講理或「扮non-sense」(策略性的非理性)等。但港男或上一代的港女要變成「老屎忽」是要熬年資的,而且最好配合一口鄉音,這樣「扮non-sense」才能夠令人信服;但港女卻能夠以青春的姿態,一口(含懶音)的本地廣東話,就能蠻不講理及「扮non-sense」,而同年齡的港男則是以「麻甩仔」的姿態出現,在不同的體制中騎騎呢呢,誠惶誠恐,動輒得咎。- F2 F$ b' L; O& L. u. g
9 O% H: ^; J, I: _
由這股「少女力量」所帶來的特權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在香港以外,恐怕只有日本有類似情況,但日本的「少女力量」沒有香港那樣強大,而且又有足夠的「傳統力量」與之抗衡。因此,分析港女的特權問題很難從外國經驗借鑒,所以本文以「老屎忽」的特權作類比,嘗試解構此一問題。「老屎忽」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上可以有多一點「甜頭」,對很多人來說都習以為常,他們的確在很多情況下可以比較不遵守一些微型的社會契約(例如排隊),或者蠻不講理及「扮non-sense」等,簡單來說就是可以比較賴皮。「老屎忽」擁有一些特權是否有很大問題呢?很難說,反正有那一個圈子的所有成員都會遵守規則,並且不向別人「抽水」呢?況且「老屎忽」的特權其實是隱藏了某種潛規則或社會契約的:就是論資排輩,正所謂「媳婦熬成婆」;但由「少女力量」所帶來的特權卻看不到有任何權利與義務的關係。+ h: i7 @8 L( S+ N" `9 Y
0 N3 ~+ l. ^- T+ B" Q「少女力量」還有一種「破壞性創造」的本事,任何外國潮流不論是Punk、Hip Hop還是Rock and Roll等,一旦落到港女手中,總是會喪失它們所原本所包含的政治訴求或年輕人對體制的反叛,最終只能留下消費主義的空洞型態。港女如果作中性打扮也和女權或女性主義沒有任何關係,她們可以在網上批評港男的同時,卻不知道西蒙波娃是誰。港女既非放浪的波希米亞,亦非資產階級的布爾喬亞,也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她們擁有西方年輕人的左傾浪漫情懷,並打算關心一下房署外判清潔女工的困境,又或者在收花時會思考一下在哥倫比亞鮮花農場工作的女工所面臨的不公義。港女思想右傾嗎?沒錯,她們的確鼓勵港男要勇於面對社會達爾文主義,但當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殘酷現實在她們身上發生作用時(並且將會很快),則又是另一番說辭(話某些人係「大陸雞」是其中一種方式)。想來想去,到底港女是什麼?對不起,我真的不知道港女是什麼。 4 E: ~" t7 J$ l+ G Y ! | u( S: a5 t9 }. I# y. Y[ Last edited by pswong on 2007-1-27 at 09:34 PM ]作者: Killer111 時間: 2007-1-27 10:02 PM
Originally posted by pswong at 2007.1.27 21:23:% N" T8 l7 Q% G3 ~+ ^: h2 G8 a
香港土生的年輕女性的道德問題近年在...
: `+ s! I! f8 k+ f9 Q9 Q1 h2 g. C6 {3 a
行文繚亂,但仍可見文章主題。 0 K2 o1 N9 U2 Q 1 I. \8 C) ]. ?- @6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