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ly posted by 支持者 at 2007-5-2 03:10 PM:
近來, 我在街上留意有很多人, 尤其是婦孺,& o+ ]' d% A* B$ I' t
用"何氏正音" ....
她們很少接觸電視以外的資訊.
我們有沒有什麼可以做,
教育好她們?
語言有活潑的生命力,她會隨著時代流變,是鐵一般的事實。此所以我們不能認同一千年前的《廣韻》,可以用來為當今的廣州話正音。茲簡述從《切韻》開始各代的語音流變如下。: ~+ {( u. X( _. E- [
& f! G9 ^" F: _+ m& n
隋代至中唐
這一時期的語音研究,主要是以陸法言的《切韻》為基礎。其間語系初有33個聲母,到了天寶年間,知切澄三母出現,變成36聲母。但仍未產生輕唇音,也沒有舌上音。韻部分化合併,如歌部分化為歌麻兩部,耕部分化為庚青兩部,冬部分化為冬江兩部。反之,之支脂三部合併為脂部,職得兩部合併為職部,得部消失。聲調為「平上去入」四大調。
晚唐至五代
( N4 q' W& N3 ~. [3 S
這一時期的音韻研究,主要是依據南唐朱皋羽作品中提到的反切。他的反切與《唐韻》不符。由於《唐韻》前身是《切韻》,這證明他使用的音韻不同於中唐時期,而是屬於當時的語音。
這百餘年間,語音的聲母繼承了唐天寶以來的36個,但區別是:非敷、從邪、床禪合一,而照部分為莊照兩部,穿分為初穿兩部,審分為山審二部, 並且明微開始分化,出現了唇齒音。
晚唐至五代繼承了「平上去入」四大調,但全濁音上聲轉變為去聲。學術界稱之為「濁上變去」,語音逐漸清化。
6 {: ~* |0 S6 ~& U) p- d. e$ U4 V) N
宋代7 J' f, G- y+ Q9 h
宋代聲母韻母都比五代大幅減少,而且入聲開始模糊。例如全濁聲母完全消失,併入其他聲母,語音「清化」開始大規模進行。直到今天,北方方言完全清化,而南方只有客家方言大部分清化和吳方言部分清化。其他南方方言仍然「古音重濁」,尤其是閩粵語。
1 C1 A) {6 q. k
宋韻仍然是「平上去入」四聲,但是入聲有逐漸混用的趨勢,宋詞中也出現了入聲混合壓調的情形。部分北方方言和客家方言保留了入聲,但是全歸作一個混合入聲。故此,宋代除語音開始清化外,也是後世北方方言入聲消亡的開端。; N4 ?, z8 s9 l2 Z/ S3 |6 Z) J
. f$ y% _+ l* q6 @) Y
元代
0 g3 t( T+ D0 z: B: u& H! a
元代語音的研究,主要根據周德清的《中原音韻》、卓從之的《中州音韻》。現代北方方言正在這一時期逐漸形成,開始與南方方言有非常明顯的差異。
- q' K9 R) c6 o3 J- d% c
元代聲母共有25個,比宋代有所回升,這是由於契丹、女真、蒙古等外族入侵,帶來更多聲母,幾個「舌上音」開始出現。) Z' k' y; {6 l4 o8 F2 x7 M
元代韻部共有19個,和前代相比,呈持續下降的趨勢,而北方方言繼續清化。最明顯是出現了「入派三聲」,入聲大幅消亡。《中原音韻》和《中州音韻》都直接提到「入聲作平聲」、「入聲作上聲」、「入聲作去聲」。因此,元代北方方言聲調只有三個,即平聲、上聲、去聲。至於具體陰陽清濁,可以確定的是出現了陰平和陽平之分,但尚不普遍。入聲基本消失,另外是兒化音大量出現。+ G$ p; }$ q2 T+ [6 r0 U. u
& S/ F m2 V* P" J/ L
明清; m- i& V" j! M5 L+ d
. W# f7 z1 i w& O
與元代相比,明清聲部最明顯的變化是喉音聲母消失,見溪兩母是舌跟音,到了清就變為j、q、x的舌面音了。至於韻母最明顯的變化是以-m結尾的韻部消失了。: V) k. t9 k& ?# m' M7 d+ v) r5 g* e
明清音調中,平聲分陰陽,稱為「陰平」和「陽平」。因此,明清時期北方方言的聲調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0 q5 g6 g9 d+ C# g& m# D# a
* b/ l6 ~& d- a7 o
在語音流變的過程中,有一個笑話不得不提。晚唐李涪在其著作《刊誤》中說:「(陸)法言平聲以東農非韻,以東崇為切,上聲以董勇非韻,以董動為切,去聲以送種非韻,入聲以屋燭非韻,以屋宿為切,何須東冬中終,妄別聲律哉?」李涪認為陸法言用東冬中終分部是不正確的。3 K! P3 v n0 n
! q0 R' s6 e6 k: v
的確,在晚唐時期,此三部已經合併。不過,李涪也著實是個學究,他沒有認識到,語音是在不斷的發展變化當中。李涪為數百年前隋代的《切韻》做「刊誤」,已屬無厘頭之至。可是,今日香港又出了一個李涪。這位再世李涪竟然鼓吹要跟足一千年前的《廣韻》,來為廣州話做「刊誤」,這又屬甚麼程度的無厘頭呢?
Originally posted by 阿感 at 2007-5-4 12:22 AM:3 _* M( u3 K$ Q0 I7 z
一篇比較學術性的文章3 K3 c+ J, ^- j! Y0 a
1 d- F% {# R1 x7 s2 m; ]: Y# o4 {
http://forums.cantoneseculture.com/forums/449/ShowThread.aspx#449+ x2 G m" n! @" S7 \& F
0 e( s4 `) _$ Z9 ?
Originally posted by magic at 03:29 PM:
篇文引得好...4 m0 y: f5 F3 ^/ P7 i+ ]
我也[color...
注意:《康熙字典》好清楚列明:音史:《禮·曲禮》六十曰耆。指使。註:指事使人也。音駛:《六書統》:从人,从事,令人治事也。當然上邊祇是摘錄數句而不全部列舉,明顯說明兩讀音有別。《漢語大字典》有寫:人驅物(讀)音駛,物驅人(讀)音史。正好同《康熙字典》吻合。而「使用」則係屬於「人驅物」解釋中,則讀「駛」無誤。
在香港話中常會聽到「使用」一詞的「使」字讀 si2 音,即讀「史用」。但在廣州話中,「使用」一詞不能讀爲「史用」的音,祇能讀「洗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阿感 at 2007-5-6 11:36 PM:2 l) c* K2 m# Z8 a
& {* [. D* ]) w# Q# d" {' _# e* H
我認一般情況,使用同音字是可以接...
Originally posted by 阿感 at 2007-5-6 11:36 PM:
+ B6 n9 X, }$ P6 v; ]
我認一般情況,使用同音字是可以接...
Originally posted by magic at 03:29 PM:
3 c7 h; e7 w0 z. R7 l+ Z! i/ u+ v
篇文引得好...5 c0 s5 M0 b5 A1 |" E
我也[color...
Originally posted by 阿感 at 2007-5-26 05:54 PM:1 Y0 C$ X3 H3 a, L
最近發現,部分電子媒體已把"使用...
歡迎光臨 娛樂滿紛 26FUN (http://www.26fun.com/bbs7/) | Powered by Discuz! 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