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蘭--日本人,原名山口淑子 ; Z2 U C3 ]& ]" `# L" Z. ?川島芳子--滿州人,原名愛新覺羅顯紓作者: 甘國武 時間: 2005-8-18 06:09 PM 標題: 李香蘭
一生改過四次名字:李香蘭、山口淑子、Shirley Yamaguchi和大鷹淑子。從民國初年的長春(當時的新京)到上海、東京、好萊塢、仰光,然後再回到東京。1 H k, r1 F% H) V+ U& t
9 X* x; J& v, ` A8 K+ f. P4 U- ] . f1 u. r' C% K; B" r2 a事實上,每當她由一個城市到另一個都市,螢幕上我們所能知道的,她都適用不同的語言呈現,來表現她所謂的“藝界人生”。當然北京官話、日語、俄語、英語對她來說都不算是難事。而且生逢多事的秋之際,屢次的更換丈夫,跨越一個又一個國界。她都適時的生存了下來並且能在當地綻放異彩,這其中令人佩服的地方,讓我們不難體會到一句話“時勢創造英雌”。* g0 `2 D, k% C5 Z5 p4 _
+ b) K( b+ C( | ^& i0 d x3 @6 t' @: V+ m
☼演藝緣起# D9 e6 I) F t8 j9 R
9 p* \1 F: h O2 q2 `# P) J2 h" w
十三歲時,李香蘭在一場獨唱音樂會上表現出眾,也就成為滿州國奉天廣播電台的歌星,遂以迷人的歌聲崛起。又因她會北京話、日本話及唱歌,而於十八歲時開始主演第一部電影,開始竄紅。也就是從改了名字後的李香蘭在十五歲那年,一個偶然機會下,瀋陽廣播電台找唱歌曲的女歌星。 1930年代,李香蘭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接下了當時日本電影界相當重要的從業人員山梨先生。山梨先生說到,「您沒有坐日本人坐軟席特別車,和中國人打成一片,就這一點感動了我們。這就是為中國老百姓喜愛的李香蘭。對『日滿親善』,『五族協和』這一國策是再適合不過的明星誕生了。」這是李香蘭從天津到新京車站時,山梨先生在50年後仍然記憶猶新的說出第一次看到李香蘭真面目及他的感動。0 X5 p) C% u! R& c# O- M* F T
6 M# j4 y1 y6 v
原本以為到滿映(現長春電影製片廠)只要唱歌就可以的,卻也在“半逼迫”下接了第一部電影《蜜月快車》,是一部娛樂片。在回憶過去同甘共苦的同事中,外號「古典美人」的鄭曉君、「妖艷美人」的白玫、「活潑美人」的夏佩傑,「永遠年輕」的浦克、「喜劇青年」的王哲民和「金魚美人」李香蘭等,應該是那她那一對向金魚的眼睛而有如此稱號的吧。「我自己從來沒有認為自己是日本人,而表現出某種特權意識,我作為李際春的女兒李香蘭,潘毓桂的女兒潘淑華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幾乎忘了自己的日本國籍。」所以每當有抗日活動時,李香蘭的心裡是非常難受的,因為生在中國,長在中國,連「說夢話都是用中國話」。 , ^7 Z/ c1 E8 c( c; a8 ? 7 c4 I% V9 I9 B( W( k☼滿映公司0 m: q/ L% N5 p: c" I$ W) o; c
- n n, T1 k. i1937年夏天,滿洲國與滿鐵雙方出資,在新京成立了滿映。由滿洲人自製給滿洲人看的影片,以推行「五族協和」、「日滿親善」國策。以滿洲人自製電影供滿洲人看的製片公司。專拍攝體現日本大陸政策的宣傳式電影,是後來東寶公司的前身。李香蘭在新京時代加入了滿映公司,成了滿映的明星。 % K% C+ F- a. F. Z9 U
, S% a" y( A, k* A) g☼東寶公司9 f( F/ ?% q3 \
8 ]/ Y& x& ~7 R0 _' s+ Y" f( E7 x! j第一部日本電影《白蘭之歌》,讓李香蘭減少了以前那種「自卑感」,因為她不喜歡更不願意接受日本人侵略中國大陸,更不願意成為協助日本入侵大陸的悝儡,但再接下第一部日本片的同時,但他心裡仍然希望聽到日本的評論家對她這個從小生長在中國的日本女子是“如何”、“如何”。因為滿映公司是屬於日本的國策公司,拍宣傳「日滿親善」、「五族諧和」的影片,是它主要的工作或該說是“任務”。而從這個政治的意義上來看,李香蘭提到,她自己在日本拍的三部片比在滿映其他的更為突出。因為滿映的電影雖然是在描寫中國,但描寫的是中國自己的土地,以及和自己相同的人〈因為當時的滿映多是中國當地的演員,和李香蘭同種族的人少之又少〉的看法和觀點。當然還是站在中國人的立場較多,也屬於較保守。但反之從日本拍的日本電影,其手段和拍攝手法就如同她第一次踏上祖國日本一樣,被當地的警察那麼直接的羞辱一般。 . v/ N1 m P8 |! @: R: A( s! y4 R; y+ ^& q
另外雖然說新京的攝影廠不能算成功,但是是在努力拍中國人喜歡的電影,當然也拍了宣傳國策時的時裝片,也拍了中國一般群眾喜歡的樂見的《龍虎門》、《胭脂》等古裝片。還把《玉春堂》、《小放牛》等京劇也搬上了銀幕。 # {& q7 a3 |8 X% O+ S; k & f! p& k1 n; g當《白蘭之歌》紅極一時,東寶嚐到了甜頭,緊接著拍了《支那之夜》上、下集(伏水修導演,1940年6月)、《熱砂的誓言》上、下集(渡邊邦男導演,同1940年的12月)。同時還參加其他的演出,這時的李香蘭完全沒有時間在滿映擔綱演出。並說到他和日本已有相當知名度的演員-長谷川先生所合演的大陸三部片,都是以日滿兩國青年男女為主題,其中穿插著抗日份子,歷經千辛萬苦後,幸福的結合在一起的故事情節。李香蘭說,「這種把入侵大陸合法化的愛情片是非常受日本人歡迎的。」然而《支那之夜》在中國也曾公開上映,並改了《上海之夜》一名,但卻無法減低中國人民對它的反感,反而引起更多人的不滿。% a m6 E# i& j# @8 r
8 S4 ~ p5 I' j$ L' b: Q- y7 E
☼歌手生涯5 ]! }& s! A; Y/ C
2 A) N1 {4 Y8 W# Z" o: \
第一次以歌手身分灌錄的唱片是在1939年(昭和14年)帝蓄的《別了,上海》(時雨音羽做詞,古賀政男作曲)。同時這也是一部電影《上海》(大和內傳次郎、花開蘭子主演)的主題歌,電影是1932年(昭和7年)的作品。原本試想順應當下流行的「上海熱」,把歌名改為《別了,上海》,但事實上銷路並不理想。但自從大陸三部曲的電影和唱片受到歡迎之後,中國旋律和軍國歌謠同時流行開來,其中最流行的是《何日君再來》、《蘇州夜曲》。這兩首歌是李香蘭和渡邊哈瑪子的代表性的歌。《何日君再來》是當時中國著名的女演員周璇唱紅的歌,而渡邊哈瑪子在1939唱了日文版、李香蘭則在1940相繼錄了中文的版本,一度都受到好評。日本歌女,原名山口淑子,有「標準高音」美譽,在敵偽時期,憑其靡靡歌聲,麻醉了不少中國人。而日本的時代曲大師服部良一專程來上海,為她作曲,可見其重要性。 2 E* ^& ^1 C2 n' u9 z5 s' S : w, r3 m$ ~* v) S& {《蘇州夜曲》是「專為李香蘭而寫的」,是《支那之夜》的伏水修導演委託服部良一先生所“量身定作”,所以在當時《支那之夜》對李香蘭來說,是既有被當作「侵略電影」的消極面,和因為有《蘇州夜曲》那出色的音樂使她怎麼也忘不了這樣的“一對矛盾”。6 J9 u; f( ~$ F' O-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