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帖子
- 327
- 精華
- 0
- 威望
- 52
- 魅力
- 12
- 讚好
- 0
- 性別
- 男
|
14#
發表於 2005-12-4 07:22 PM
| 顯示全部帖子
Originally posted by BOYDWAN at 2005-12-4 06:54 PM:0 K" i; @ J6 x1 Q+ T
derek23
# G6 Y/ B, L+ m再+5~ 0 B; V( s6 P0 i! C9 G1 o8 _" I
# w" s8 i- n7 R1 ~1 K8 |(努力加油呀~ ) 1 P# q0 y* V5 ]5 u) j, J
* u! J8 g: W% t# Y. h( I  
& i, \ {, P& p6 A3 s9 E5 v* s2 b( f- S: J( k, C
% { ?8 L9 O9 k4 A x: }0 E魏國有五虎大將嗎?
$ F" A% X" K* }2 y2 t4 s+ ^: n; l( |1 \
, I- B6 i3 z( g, u6 L# A( f y P: X/ r5 u2 Z5 o3 v
《三國演義》第73回寫到劉備奪取漢中以後,進位漢中王,「封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於是有《三國》愛好者寫信來問﹕曹魏方面有沒有「五虎大將」﹖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Z/ ~, u7 O7 n; o$ u. {5 T# x- ^
: v% x( B7 y* B' y( Z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歷史上的東漢三國時期,根本不存在「五虎大將」這樣的官職或稱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奪得漢中,自稱漢中王,立即封賞文武群臣,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此前為盪寇將軍、漢壽亭侯﹚﹔張飛為右將軍,假節﹙此前為征虜將軍、新亭侯﹚﹔馬超為左將軍,假節﹙此前為平西將軍、都亭侯﹚﹔黃忠為後將軍,賜爵關內侯﹙此前為征西將軍﹚﹔唯趙雲未陞官爵,仍為翊軍將軍。五位大將的身份等級並不一致,其中關羽、張飛、馬超基本為一個等級,黃忠地位略次,趙雲則明顯差了一截﹙前後左右將軍係常設將軍,其下為征東、征西、鎮東、鎮西等將軍,翊軍將軍則係地位更低的「雜號將軍」﹚。但《三國志˙蜀書》中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五人合為一傳﹙《三國志》卷三十六﹚,緊接在《諸葛亮傳》之後,這就表明他們都是劉蜀集團的重要將領,同為蜀漢的開國元勳。
9 O! k+ l H4 C+ y! F6 Y, K$ W) R" K4 l7 u: t$ y8 W
宋元以來的通俗文藝家在講唱三國故事時,歷來以劉蜀集團的英雄為中心,大概是受到《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的啟示,他們按照自己的習慣,把這五位大將視為「五虎將」。元代的《三國志平話》卷下就有一節題為《皇叔封五虎將》,說「關公封壽亭侯,張飛封西長侯、馬超封定遠侯,黃忠封定亂侯,趙雲封立國侯」。到了《三國演義》,羅貫中超越史書記載,樹立起趙雲勇冠三軍的虎將形象,明顯提高了他在劉蜀集團中的地位,並把他排在馬超、黃忠的前面。於是,《演義》中的「五虎大將」便成了「關張趙馬黃」。這一排序,從此便廣泛傳播開來。1 W3 v6 V5 Q N' Z
( v% N! a( B5 V
不過,只要認真辨析一下,就可以看出,在《三國演義》中,「五虎大將」並非正式官銜,而是一種美稱。你看,第73回中費詩剛對關羽說劉備封他為「五虎大將」之首,緊接著劉備就派使者前來,「拜雲長為前將軍,假節鉞,都督荊襄九郡事」﹔劉備稱帝以後,張飛陞遷為車騎將軍,馬超陞遷為驃騎將軍﹙第81回﹚,但繼張飛被刺後,第83回寫到黃忠因箭傷而死﹙歷史上的黃忠死於劉備伐吳之前一年,即220年﹚,劉備嘆曰﹕「五虎大將,已亡三人。」由此可見,「五虎大將」只是一種榮譽性的稱號。
+ I- u% u! S& `/ b2 N* p* v- s
6 @- D9 e( q E' X: F9 I2 q" B至於曹魏方面,歷史上當然沒有「五虎大將」之稱。不過,既然《三國演義》寫了劉蜀方面有「五虎大將」,讀者猜想猛將如雲的曹魏方面也應該有「五虎大將」,便是一種並非奇怪的聯想了。那麼,曹魏方面哪些人夠得上「五虎大將」的資格呢﹖《三國演義》沒有說,只好由讀者自己來評選。這就需要明確評選的標準﹕能夠入選「五虎大將」者,必須是曹魏集團中地位和功業都比較突出,足以獨當一面的重要將領。像典韋、許褚這兩員猛將,雖然武藝過人,但主要是擔任曹操的貼身護衛,基本上沒有統兵打仗,更未鎮守方面,便不應入選。正好,《三國志˙魏書》中有一篇《張樂于張徐傳》,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這五員大將合為一傳﹙《三國志》卷十七﹚。這情形,似乎與《蜀書》中的《關張馬黃趙傳》相當。其中的《于禁傳》說﹕「是時,禁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俱為名將」﹔合傳的末尾又「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看來,他們有資格稱為曹魏的「五虎大將」了。然而,在《三國演義》中,樂進的地位與李典相近,其功業不夠突出﹔于禁後來戰敗而降,向關羽乞哀告憐,可謂晚節不保﹕他們似乎不應與張遼、張郃、徐晃三人並列。另一方面,與曹操有宗族關係的夏侯氏、曹氏諸將中,夏侯惇一直極受倚重,總是獨當一面﹔夏侯淵多年鎮守關西,戰功赫赫,地位均在張郃、徐晃之上﹕他們兩人大概可以取代樂進、于禁,與張遼、張郃、徐晃合稱「五虎大將」。此外,曹仁先後鎮守南郡、襄陽,勇猛善戰,功業與夏侯淵不相上下,好像也有資格入選「五虎大將」。由於夏侯惇、夏侯淵、曹仁的特殊身份,他們的生平業績均被載入《魏書˙諸夏侯曹傳》﹙《三國志》卷九﹚,置於《張樂于張徐傳》之前。這是陳壽為了記事方便而作的安排﹙史家體例﹚,並不代表各人功業的高低。如果要評選「五虎大將」,就應把他們放在一起進行綜合評比。這樣一來,很可能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q# Z5 {. ]) R4 P" J6 j
4 J3 i! w( M! \0 ~看樣子,要為曹魏方面評選出「五虎大將」,並不容易,這實際上是一次小小的三國知識競賽。讀者諸君,不妨一試。
& w' K4 h( a* m, Y- _7 N1 V8 H8 ?
- O/ B8 p/ S2 n" d(本文選自《三國漫談》一書,將由遠流集結出版)' M" f* {) R4 K# m3 @
9 r6 I- {1 }$ Y7 k- \8 d
/ b% M8 @0 ?7 J, F/ D
: G c/ E, G7 H, E$ L! P8 i
0 d) o& z, p' \$ l; S$ z/ H2 d$ `/ K# ^* ~% R
6 o' u: H, W' D$ f# g4 }+ P1 ?( _9 W D& k- N4 c) z
4 Q8 S5 [( H( b) k$ U! G& }4 X+ M9 C/ h8 m1 C! L1 X9 g
) \0 p2 `3 \- S4 v
三國時代著名的女性
4 S2 I& |' n, `/ V& c6 M# k2 P
# x2 A) y: H! U6 g7 ]3 A
8 @9 ?4 }) n( t; V# D# o+ o
' P) C- E" [7 H在下不得不多言,若是說列出女子,倒還可以接受,若要列出女兒名字,在下認為對那位兄臺太過刁難了,在下雖無法列出許多女子之名,不過儘可能將其姓氏寫出,以下為其相互關係,至於來源是靠在下多年頭腦的記憶,若有錯誤還請各位指正與原諒,而女子芳名由您自行決定:【這些確實是在下的記憶,但以在下腦中記憶人物3000多人看來,這些人物的確不是很多,不過應該可以讓人把30個女性武將人像用完,若覺得不錯,就為在下送個"GP"!謝謝!】
# I! X9 P' O+ A3 C
, e" F+ `. h d+ H% o7 x* `" b曹操:丁氏。(丁夫人) , j( p3 w, V% f* _* u: q. t& W
【曹操少時之元配,後因曹昂之死而使得丁氏對曹操的態度逐漸冷淡,後與曹操分居,然而曹操仍非常尊重她。】 ; H. S! q) U8 C( R( O' n
3 E8 L" j2 n* A& P' F4 [3 i( l& [
曹操:劉氏。(劉夫人) ) U( u* D; P# l( N9 C
【丁氏的侍女,隨丁氏陪嫁至曹家,後亦為曹操之愛妾,不久病亡,生有曹昂、曹鑠二子。】
9 M) n" \9 f9 D
1 o6 q( X3 C% }$ p' L( h0 o9 ?曹操:卞氏。(武宣卞皇后) ( _0 l8 i; _/ a' O
【本為娼家,後為曹操所喜愛,之後又因丁氏的離異、劉氏之亡,與卞氏遂成連理,生有曹丕、曹植、曹彰、曹熊四子。】 ( A; {5 s0 g0 M: Y* ~- g4 Z. J' F- n
! S' `: ^$ w; D
曹操:環氏。(環夫人) - c* t0 r% ]9 w s9 M
【曹操之妾,生有曹沖、曹據、曹宇三子。】
. z! I G; y' y, P6 V+ I1 M/ Z+ `7 w* z+ P/ |
曹操:杜氏。(杜夫人) 6 i& K2 C- j+ z( V! @
【曹操之妾,生有曹林、曹袞二子。】 , v- @1 l4 e8 y
2 o! I M" g J2 p! `6 q曹操:秦氏。(秦夫人)
- G b4 `: @- ^, \【曹操之妾,生有曹琁、曹峻二子。】 6 C0 I1 G6 g6 z2 m; w
% {5 [; u) b$ U: N- u曹操:尹氏。(尹夫人) , }+ L$ y; q4 p- _. i" T9 ^2 c
【曹操之妾,生有曹矩一子。】 J" c: {! d. s: m( ^
' k" u6 I* w/ X1 V# g' n
曹操:王氏。(王昭儀) + |- O) {4 j8 n. W9 c9 l
【曹操之妾,生有曹幹一子。】
* T) V8 G- p4 b4 ?1 |" N% O( l. X9 k6 F( b/ W
曹操:孫姬。
" h D/ E0 w' m2 I5 A【曹操之妾,生有曹子上、曹彪、曹子勤三子。】 $ g8 S; c1 x$ i4 [* Y( D9 D" S A
/ U1 j3 S) y, P& [9 B }+ l曹操:李姬。
2 t3 m% |/ Q E; F【曹操之妾,生有曹子乘、曹子整、曹子京三子。】
3 o( I, M# w3 E% t- o
! F/ Q! k. {6 G1 e' {2 ~曹操:周姬。 / u8 y# `$ d- r7 ~
【曹操之妾,生有曹均一子。】 ; a+ @8 v. h* G, b. h8 B; D* r
, B# q* M8 o/ T曹操:劉姬。 * n: t) s1 v" I7 k) V7 Z; w
【曹操之妾,生有曹子棘一子。】
4 H5 e- C: S2 U2 p4 l9 X9 [$ M: L$ n/ R8 U7 \
曹操:宋姬。
% q' ]1 p7 J& B9 a( H【曹操之妾,生有曹徽一子。】
, h0 c+ M' R, u% V. `* {1 Q% e- A# J5 W: `
曹操:趙姬。 7 u# f1 t# f* T
【曹操之妾,生有曹茂一子。】 $ m+ ^8 q) l; J S8 l& k
9 x& m( Q& g& d# h0 f8 x曹操:來鶯兒。
& [0 X { ~7 U/ w) Z【東漢洛陽之名妓,後得到曹操賞識而伴隨曹操身旁,然而曹操時常征戰,最後竟愛上曹操的侍衛王圖,只是一場延誤軍機而押赴刑場,當時來鶯兒奮不顧身欲以己命換王圖一死,反而得到曹操的內心激盪,竟饒恕王圖並讓來鶯兒與之離去,是唯一讓曹操流淚之人。】
/ Z* a, E5 k3 v3 v/ A: W3 v
q5 P* F2 R9 H9 U$ o- F曹操:曹秀。
E- m, ^) F' d- A5 ~【曹操之妹,不過也只限於民間傳說,在下只知曹操尚有兩位弟弟。】
0 z6 v- _, e! R$ u! ]- j2 X6 d( g1 {' b3 g/ R( y9 E
曹操:曹憲、曹節、曹華。
, A+ v0 ~; v5 F. d2 f( m5 ^8 v【曹憲為長女,時與二妹入宮服侍獻帝;曹節為漢獻帝時所立之皇后,亦是獻帝最後一位妻子;曹華,是為曹操么女,時年未十五,尚未受召正式入宮。】
: N0 E4 [" \% k2 `
* ^1 F+ c7 c. B' y3 B劉備:劉氏、劉氏。 + A; ? p$ r2 q! L8 O" t
【姊妹,據說當陽一役失散。】
9 Z. c. ~, j3 A6 m8 n0 U' t
: i M V# B' A2 j) d劉備:甘氏。(甘皇后)
" W. o/ y0 Z4 R0 N【劉備未成名前,與之同患難的元配。】 1 ]4 \/ r+ r4 J( R6 G
+ N' D M8 W- p6 ?3 @; E- J
劉備:糜氏。
1 I4 ]3 f, y7 h) L! q5 V: C【正史上未出現,糜竺與糜芳之妹,演義中於當陽一役,為免拖累趙雲救劉禪而自投枯井身亡。】
. D; s- h! k3 w/ P: J# S! Q( b
, Y9 K5 l! U5 X0 c劉備:吳氏。(穆皇后) ( e) i8 M G, R& N- p( ?& _' r$ x
【吳壹之妹。(演義中稱『吳懿』,可能作者筆誤!)】 ) @3 B, m& U9 N3 S3 J$ v6 R
4 B- z( H- @. e
袁紹:劉氏。
$ `( s# d. n0 Q1 H+ g3 j【袁紹之妻,為人頗為惡毒,為受到寵愛而逼死五位受袁紹喜愛之寵妾,並將她們毀容。】
h: y- K6 f5 F8 |) Z
" p2 ]1 t8 z) ~0 O袁術:袁氏。(袁夫人)
* _& V! V; ~9 T3 z' k! _& T【袁術之獨生女,後因袁術敗亡而流落至孫吳,為孫權所收留,雖然孫權想得到她的心,但始終無法達到,還屢次受到潘夫人的加害。】 8 Q g0 G, G4 P5 b( f, h
d% g1 x. ?; N! `: _周瑜:周氏。
/ z/ v5 f' M' ^5 w5 @【孫權之子‧孫登之妻,而周瑜當時有兩男一女。】 7 Z7 y1 Z: p* h( o/ L8 l2 k8 r: S
1 s b+ y6 b) \關羽:關氏。 ! ?- V' u' A4 c& v8 I
【民間稱『關銀屏』,日本動畫稱『關鳳姬』;在當時孫權曾派人要與關家結為姻親,未料關羽以『吾虎女安嫁犬子』一語駁斥,而拒絕此段婚姻。民間傳聞其成為李恢之子‧李蔚之妻,嫁至南蠻並與丈夫同理南蠻事理。】
, M' G% r2 _9 Y2 r. v
9 Q, e6 Q. W# Q: R+ z, R( e$ G張飛:張氏、張氏。(敬哀張皇后、張皇后)
; H; L0 O3 h v8 ]【姊妹,皆為劉禪之妻,姊姊死後才又召妹妹入宮,亦立為皇后。】 6 S, {. h( W ]. V7 v
* L1 g7 r! [% F- v趙雲:孫乳兒。
3 m( I5 M- E5 o. h【民間傳說,是趙雲的結髮妻。更離譜的是,聽說趙雲的病死就是因為她的不小心,將繡花針刺到趙雲,造成血流不止,使得趙雲一命嗚呼,這是民間傳說的講法,在下當時也覺得這編得太鬼扯了!】
. A1 w; G/ X {, w: a
% D( M e' H4 x: J馬超:馬氏。 , T8 ^. L( x- n5 Q8 A
【劉備之子‧劉理之妻,時劉理為安平王。】
) X; s5 R) E: `# Y' \
. z6 Y7 f+ f. V, ^0 R5 v張濟:鄒氏。 * _, m2 t' w# R
【張濟之妻,為曹操所愛慕,為此讓曹操惹來幾近殺身之禍,也讓姪子曹安民與長子曹昂殉死。】
6 p N: E# K/ @9 S
# \5 A3 b9 {) `3 X$ {; Y8 y' D曹丕:甄氏。(文昭甄皇后) 8 s' {$ }5 Q1 E+ R& }& a
【民間稱『甄宓』或洛神賦之關係,而稱為『甄洛』,其父親甄逸,育有三男五女;袁紹次子‧袁熙之妻,後為曹丕之妻,生有曹叡一子、東鄉公主一女,不過有人猜測當時甄宓尚未嫁給曹丕時早有身孕,因此曹叡也有可能不是曹丕的骨肉。】
: A+ q, F) f4 l6 _: q
0 }1 ]4 J3 T6 g3 ?6 M+ E曹丕:郭氏。(文德郭皇后)
! U3 [0 e% ]1 C- W【字『女王』,父為郭永;曹丕之妻,無子。間接害死甄氏,亦頗為惡毒,在甄氏死後,以米糠堵住甄氏之口,並將其披髮跣足。】
- f* S- h4 k0 r6 t" H
4 j' j( ^% S% N V0 [7 J0 l2 [曹丕:薛靈芸。
3 J4 `# H) R8 Q. o: m* n: r2 W3 J【據說為江南女紅,在刺繡方面極為出神入化,當時民間稱其『針神』,後為曹丕召入宮中,於曹丕死後又被逐回江南,後無音訊。】 $ }0 _, f! ]0 V3 V' H3 p0 r3 T
' c4 i% q: W' U3 ]: V4 c! U
曹丕:李氏。(李貴人) 0 M9 O! q. Y; ^9 I7 U" o. k+ m
【曹丕之妾,生有曹協一子。】 # k$ O: N" Y9 R3 d1 Z, K' Y, l
' K: n8 X, G6 W k$ M
曹丕:潘氏。(潘淑媛)
. {# s0 r1 T' o# F( U& W$ @; f7 a0 j【曹丕之妾,生有曹蕤一子。蕤,音『ㄖㄨㄟˊ』。】 2 F. M7 M1 X1 G+ D* M+ Z' m
: v. l! \: `. f3 i$ r1 e3 b曹丕:朱氏。(朱淑媛)
( J% b) m1 L' [ ~) e【曹丕之妾,生有曹鑒一子。】 : i3 l0 E B6 z' W
! ^' L, y* ?* y! ?* a
曹丕:仇氏。(仇昭儀,『仇』為姓氏,音『ㄑㄧㄡˊ』)
' c# d6 o6 u' r3 o* H( o【曹丕之妾,生有曹霖一子。】 ! J, ?2 a, j" P, ^* U7 g0 L" v
7 A: \: H+ t1 ]; x
曹丕:徐姬。 : ]4 Q7 D5 C A6 t2 F8 o( N$ x
【曹丕之妾,生有曹禮一子。】 * t% C2 D0 I) I7 `) |# V3 ?6 \
1 `, s0 r) m/ ~. t6 ]/ T) D8 k h/ Q曹丕:蘇姬。 ) @5 V! C/ c8 I: p
【曹丕之妾,生有曹邕一子。】
0 m/ J8 ~0 `2 Z2 T
# s* C% x7 E0 V' s$ Z3 n. e曹丕:張姬。 ' W8 d0 R, ?2 ~) m- ]0 ~* h. G% p
【曹丕之妾,生有曹貢一子。】
: F0 S& x! [0 y1 U5 l6 e1 F
: o# b5 s0 D* c曹丕:宋姬。 , e n, f$ ]* R9 _
【曹丕之妾,生有曹儼一子。儼,音『一ㄢˇ』。】 $ j/ I* ?, w! S% c7 }0 J
. {, ~0 `5 K: _
曹植:崔氏。 3 j( p& r9 S9 C; m# ~
【曹植之妻,崔琰兄長之女。世說新語記載,因一次的觀禮中,突然的一陣風吹起了崔氏的裙擺,當時曹操認為有失禮法與家族顏面,因而觸怒曹操,並立即遭遣返家中賜死。】
' O2 u8 K) @# I9 {) {1 B! E" X) U: g6 Z0 t
曹植:曹金瓠。
5 [1 _. D: P; e6 X2 v【曹植唯一的女兒,不過出生約半年就夭折,因此少有人知道,其名字曾出現在曹植的作品中。】 f+ D9 z! g$ X: z. i( O
. U4 ]( b+ J% f; p7 O& p) C0 u曹叡:毛氏。(明悼毛皇后)
( B' ]7 H( P7 Q/ o, S: C【曹叡之妻,後立為皇后,只因與未立為皇后之郭氏出遊花園,而和曹叡鬧翻天,後遭賜死。】 ' h: A6 } ^/ L2 |* {# q v( k
. B3 M8 S/ e& X* f, ~3 ~曹叡:虞氏。
: G8 n1 V- ^6 i2 W0 l【河內人,出為曹叡之皇妃,然不得立為皇后。】 : G/ z% o! |" ~* o9 d. {3 r# ?
, U9 g4 I* ^$ A/ K: M/ R
曹叡:郭氏。(明元郭皇后) 4 Y, ]3 e3 e7 U" `( g6 B
【就是與曹叡出遊的那位郭氏,在曹叡病急之時,才立為皇后,後齊王曹芳繼位又尊其『皇太后』。】 8 X) u u4 H" q; P9 B& _
; ]9 M% b3 I, |/ c6 j/ g- n孫堅:吳氏。(孫破虜吳夫人) 6 `& n1 ]0 b( I5 [6 t y9 {
【孫堅之元配,亦是孫權之生母。生有孫策、孫權、孫翊、孫匡四男,孫仁一女。】 . ?) E* F& U% N: o
孫堅:孫仁。 孫堅育有四男一女,因時常腰懸雕弓與兵刃,時人稱『弓腰姬』,戲劇上稱『孫尚香』或『孫安』,後許配予劉備。】 3 i% V, |# }' ]
- z/ \3 N3 b9 `+ B$ |孫權:謝氏。(謝夫人)
: F, a- F% H8 ^; Z) r( M【孫權之妻。】 . G, K; o8 H$ }0 z
% {7 ^$ \, Z+ V2 ]8 b
孫權:徐氏。(徐夫人) ; t! z1 H, k# m
【孫權之妻。祖父徐真與孫堅有交情,孫堅將妹妹嫁給徐真,後生了徐琨,也就是徐夫人之父。】
9 u, C4 C4 N# U+ X! T6 E; O3 x0 t" Z
孫權:步氏。(步夫人) 9 S& w# G d' R5 ]9 N
【孫權之妻,與當時丞相步騭(音:ㄓˋ)為同宗族,生有孫魯班、孫魯育二女。】 % ?! @1 v9 [ ]
, P, k1 v2 K- D6 `
孫權:王氏。(王夫人,追封『大懿皇后』)
/ A( _4 _9 P" k0 F! j2 ^2 q6 X【孫權之妻,生有孫和一子,受孫權寵幸僅次於步夫人。】 3 S, h f; h8 X* K. h O0 e
. g) B5 y6 S5 e1 `$ {/ L- A7 ?' b孫權:王氏。(王夫人,追封『敬懷皇后』) $ a$ `/ C; q7 e n
【孫權之妻,生有孫休一子。】
! C/ q7 h! T$ U6 }4 V
, l( V. E- f5 s: f: ~3 Q6 u: X孫權:潘氏。(潘夫人) ' K1 J. k9 a3 M2 F! F5 S7 p
【孫權之妻,生性險妒容媚,暗中加害多位孫權的寵妾,生有孫亮一子。】 " f/ z, g, m3 ?& y" S
# ^( M4 Q& A1 @4 e7 \" n孫亮:全氏。(全夫人) + y5 n. f% E. y
【孫權之妻,全尚之女。】
5 E0 ?' P; k" Q* _5 E) P& W
% E& Z R+ v6 Q$ @8 b/ e' }孫休:朱氏。(朱夫人)
: i( f. G& }) `【孫權之妻,朱據之女。】 . G1 ^3 I! U# I) p0 d
" L1 ^$ V, w f
孫和:何姬。(孫皓封其『昭獻皇后』) 0 o% N5 m! ?. ]; L
【孫和之妾,父為何遂。生有孫皓一子。】 : {" R, Q2 M+ L4 _: Y& j+ D
8 S; m7 I- Q3 |
孫皓:滕氏。(滕夫人,滕,音『ㄊㄥˊ』) 0 b h: z/ K* D# S- i! v
【孫皓之妻,當時已故太常滕胤之族女。】
% W; l- E0 V/ x/ F
: |; D" `1 f$ _6 O董卓:舞陽君。 , h. d" U2 y j1 S" h T
【董卓之生母,只知封號,未知其姓氏。】 6 e( R) p) o( m2 j! z( W" t
1 t$ ], w8 z* z$ Q2 f& m# g
董卓:白。 . o9 \3 k5 Y) _; N% |
【只知孫女名『白』而未知其姓,未成年即封『渭陽君』,授印綬。】
5 F0 F% ?" t6 M6 p' p$ K" S! Q0 Z) H l3 D
秦宜祿:杜氏。
9 H' k9 S; E! a8 }( a1 F$ C【秦宜祿未為曹操部將,杜氏時為秦宜祿妻,傳聞曹操得之,關羽曾請求賜與,但曹操並未答應。】 8 T6 S! n; H0 N, _" y2 }% V2 [1 _6 l2 ]
: c$ R4 E3 m1 x蔡邕:蔡氏。 8 c+ ]( q% A$ V, Y7 A, o
【蔡邕之妻,蔡琰之生母。與劉表之妻‧蔡夫人(妹)同為姊妹,皆為蔡諷之女。】 0 p6 p1 I+ {. `1 c' g" B
9 Z6 l1 b8 K' j
蔡邕:蔡琰。 / t' Z5 u" J! ]5 u5 \' b
【琰,音『ㄧㄢˇ』。蔡邕之獨生女,字『文姬』,時為多才多藝之才女,少時嫁給衛仲道,後衛仲道病亡,於戰亂中受擄至匈奴,成為左賢王之妻,後曹操愛慕其才而將之贖回,並許配給部將董祀,曾經因董祀入罪而淚灑殿前,讓曹操動心,並撤回重刑罪狀。成名文章有『悲憤詩』、『胡笳十八拍』..等。】 4 T$ D. r: t( c6 a
5 m7 o6 F, J8 M& v: ]
劉表:蔡氏。(蔡夫人) 4 T) d3 ^) @0 _0 i! U
【劉表之後妻,劉琮之生母,偏愛劉琮而厭惡劉琦,欲立劉琮為荊州繼承者,後皆遭曹操殺害。】
2 h8 `. [* c+ D1 |0 F1 D0 n' H m+ c# e
胡華:胡氏。
2 t( x2 L, [& |7 G6 V" E0 [【胡華,胡家莊之莊主,其女胡氏後為關羽之妻。】
/ ^% s/ p" H$ t; A+ e) j- u8 R! ~
夏侯霸:夏侯氏。 " B) @7 V1 c9 T& k7 ~9 y
【夏侯霸之堂妹‧夏侯氏,亦是張飛之妻。於少時山谷中工作,後為張飛所獲,知其為良家女,而與之結為夫妻。】 w! q5 u) t3 b: Q& |9 |3 q
- M5 x1 j( K/ c4 o% ~1 d曹文叔:夏侯令女。
0 w5 w$ @/ A, j% A3 u7 a% I【夏侯令之女,曹文叔之妻。後曹文叔病亡,家人屢次要將她改嫁,不但遭到拒絕,還以利刃毀壞五官容貌,時人稱其貞節。】 . ?9 G# l3 G. d% T! e
) T o: ~0 O9 n6 A0 Q喬羽:大喬、小喬。 c1 ?% M; {: Q: y4 R
【喬玄之子‧喬羽,世多稱『喬國公』,鮮少知其名。二喬乃其女,大喬嫁給孫策,小喬嫁給周瑜。】 1 J M* k- S( f7 u3 Q8 {
' u4 A- `8 y; Y$ |" H l3 ]5 Y
辛毗:辛憲英。 7 W) p5 k8 k2 k5 x( B
【辛毗育友一女一男,男為『辛敞』,是為辛憲英之弟。後以義理之論勸其弟當忠心衛主,而使其弟免於死難,後又為自己的兒子羊琇出策,而免於災難,時人稱有謀略,享年 79 歲病卒。】 ' \+ I5 A) g# `0 _' g3 {. g
7 @7 }9 A F1 f7 f; T5 G
呂布:嚴氏。
- Q3 A( q/ p9 r, S, `7 G, M7 D" p【呂布之元配,與呂布育有一女,呂布死後並無消息。】
. X l5 \5 J6 j) h
6 \3 w' Q/ j* v6 z9 p呂布:呂氏。 " N) f$ w. ^) I! X2 X. F
【呂布與嚴氏所育之女,曾應婚約赴袁術陣營,後袁術反悔而解約,呂布死後亦無消息。】 , J" O) [' ]3 a1 W5 B$ c; s4 G6 W
; p1 U8 w) d/ I
趙範:樊氏。 ) v5 ?6 B5 A$ N! m N6 M! k
【演義中稱趙範之兄嫂,後趙範與趙雲結為兄弟,趙範欲以兄嫂許配之,遭趙雲拒絕,趙雲認為既為趙範之結拜兄弟,則趙範之兄長亦如同自己之兄長,若與兄嫂成連理則是亂倫。】
& d5 M- c+ O, _% d3 ~' G
9 B1 [( ^/ F" d伏完:伏壽。(伏皇后) / ~5 X2 I& [. }0 C+ @
【伏完之女,伏德之妹,是為漢獻帝之皇后。後因董承衣帶詔事件而遭到全族夷滅,因此伏皇后也遭殺害。】 5 ]) g+ M2 y5 ~( ~5 j) Q
' ~9 j0 X& U4 ?* h6 e劉琰:胡氏。
. m: t" A7 F8 ]" ~$ A1 W【蜀漢大臣‧劉琰之妻,當時與太后相處極為融洽,並常常入宮陪伴太后,劉琰以為胡氏長久以來入宮是與後主劉禪偷情,因而出手打她,後來事件傳到劉禪耳中,劉禪極為震怒並將劉琰斬殺。】 5 {3 A" N5 d% `8 V. t
0 @/ ^- v! m5 M1 K6 a9 `9 i0 A7 n" @$ C
黃承彥:黃綬。
! V! G) V* f" e2 t: @5 y【黃承彥之獨生女,原名『黃壽』,後與伏皇后之名相同,恐犯其諱,因而改名『綬』,後為諸葛亮之妻,傳說木牛流馬即為其木人搗米之原理所作,其精通數述、天文、兵法...。】 - E" N: j/ [" r3 m4 O8 e- Y% h/ r" c
. F+ E5 W8 V$ r
諸葛亮:諸葛氏(大姊)、諸葛氏(二姊)。
: L- I* ?3 ?4 }8 ~【正史中並未言明,不過其他史料倒是有提到,諸葛亮有兩位姊姊,因此依排行來看,諸葛瑾(1)→大姊(2)→二姊(3)→諸葛亮(4)→諸葛均(5),家中共有五個兄弟姊妹。其中大姊嫁給裴頠(頠,音『ㄨㄟˇ』);二姐嫁給龐德公之子‧龐山民,生有龐渙一子。】
4 |$ p1 T5 Z) p7 G4 Q: k! O0 { \ k) @1 ?& }1 W6 B- ?0 r1 N, `
董承:董氏。(董貴妃) 8 V+ Q9 T* J3 r4 B/ e4 d
【董承之女,當然也是在謀反一事中遭曹操殺害。】 . ^4 \" l, G1 t( m' b M% g
2 q% F& j, x; x3 }% i. ?董承:雲英。
6 a) f- v+ [% M【演義中,稱董承之侍妾,與家僕秦慶童私下偷情,後被董承撞見,董承將秦慶童痛毆一頓並趕出家門,後秦慶童懷恨在心而向曹操密告董承謀反一事,待董承被入罪後,秦慶童曾向曹操要求將雲英許配給他,但曹操素來厭惡貳心之人,在董家夷滅後,曹操將他與雲英一同處死。】
: X0 V2 o1 U- `1 s* o
& Q; _# ^- m% M黃琬:苗氏。 ' V" c& E5 o, ]/ K9 E
【黃琬之妻,演義中,苗氏有個弟弟『苗澤』,因陰錯陽差之下將謀反一事洩漏而渾然不知,使得黃琬全家慘遭曹操殺害。】
1 H N* E! R3 d) C
- E# l( x8 U2 v T黃琬:李春香。
8 ?3 S: f# i/ K/ W2 u【黃琬的小妾,演義中,也是因為苗澤的闖禍而腦袋搬家。】 # z! t9 |! r4 u; W
4 \" [; Q6 [$ _. i7 g! j
孟獲:祝融夫人。 & b0 D6 F. w7 f) [/ Y0 L6 O
【孟獲之妻,演義中,是極為驍勇善戰的女子,連敗數名蜀漢名將,不過正史並未提及。】
$ j. p5 B2 Q, y* Z
) r3 y5 Z8 \' H, B6 l' h9 T孟獲:花鬘。(鬘,因『ㄇㄢˊ』) * ~% B& m! V: ~3 U, n1 ], ?
【在戲劇中,『花關索詞話』曾提到此女子,孟獲之獨生女。因關索遠征南蠻,混戰中與此女交戰,後來擊敗花鬘,不過卻因不忍心取她性命而將之驅離,最後卻因緣巧合之下,由諸葛亮促成夫妻。】 . s) Z* U) q% Q4 J
5 }) d# ?6 B0 ~4 l關索:鮑三娘。 % H7 N. w9 X6 y* H
【民間傳說,因排行第三,而稱之『三娘』。因一次的意外,關索於鮑家莊搭救了與盜賊苦戰的鮑三娘,因此鮑家莊才讓他們成為結髮夫妻,不過與戲劇中似乎差得一段距離。】 ; p5 ?' d! Z0 Z( ]8 n5 i/ J6 }
5 i9 V" O) s8 B N2 f9 W毌丘儉:毌丘芝。(毌丘,複姓。毌,音『ㄍㄨㄢˋ』,與『毋』字不同}【毌丘儉之獨生女,後來並不知其消息】 |4 Z5 Z: f! ], J; U1 W! B
1 m: Y O, j& c. z$ J5 `% |徐邈:徐氏。 & E+ X! j# j0 z% k2 @, y
【徐邈之獨生女。極有才華。】
; _* v8 g$ J5 _
3 k1 z1 h0 {) @# M8 g- @甄逸:甄姜、甄脫、甄道、甄榮、甄宓。(甄宓在上面已介紹過)【皆為甄逸之女,而甄逸尚有甄豫(早死)、甄儼、甄堯三男。其三男五女中,只有甄宓才華極高,其他只算還好,並無出色之人。】
# L, B# R4 k1 \2 ]; w9 ?( p& X5 }) V: j6 k
! ^+ @7 x1 p' W+ H. U
) Z/ s0 O) N3 d! z3 Z, _
8 [3 G; ^5 H4 I s7 h6 j0 ]4 Y- c$ U r5 x
$ M8 x& r0 y+ h: N3 ~
) U0 E* B4 t* Z談呂布 m0 F& x# b& `; P; W
! V1 m) r1 e) c
武將名:呂布
, g Z8 B4 [7 b4 p, W4 a/ D* \; z X3 R1 ~
活動年代:???~???
" Z1 V! A6 _. ] I3 m- K$ b
* a1 z/ H( x8 {2 P9 y- f# j( _4 L: X事蹟概要:
$ z1 Y( @. w* ]$ u' z1 J「呂布是否有勇無謀?」這個問題其實還是個歷史懸案。 記得多年前,我曾在『聯合報』的副版中看過有一位學者寫過一篇名為『人中呂布,馬中赤免』的文章,文中對這位人們口中「有勇無謀」的將軍做出了"翻案"的推論。
0 x V$ O: l7 T" S6 Q4 h
" t5 o; F, M5 T: ?7 L+ I! j5 l' U/ ?這位學者首先以呂布的造型穿著來研究,發現一個足以推翻呂布「有勇無謀」形象的證據,不論是『三國演義』也好,或是目前坊間任何有關呂布的畫像,一致的特色便是他那頂「束髮金冠」。「帽子」在古代中國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馬虎不得的;以關羽、張飛來看,畫像中
- ?. V8 ~- ~9 z7 O他們兩個都是「布帽」,而不是頭盔,這是因為他們兩個都是「布衣」出身,因此不能配帶頭盔。
. Y4 u; D9 b9 ?3 _$ b5 A* v1 b# {7 O
而「束髮金冠」則是「儒將」的代表裝扮,在中國大陸呂布的家鄉「九原」還有呂布的廟,廟中所供奉的呂布神像則是呂布一手持方天畫戟一手握著書卷,完全是一副儒將模樣。丁原本是并州刺史,呂布則是他的主簿,「主簿」其實就是軍師職。從這裡,各位就不難發現呂布的真正形象了。& M6 F/ a k! x+ `
) G l0 c, |! x* p9 c, Y
為何長久以來,人們總是認為呂布缺乏遠見、見利忘義、反覆無常呢?這主要是因為呂布先後投靠了丁原、董卓、袁紹、劉備等人卻又反叛的事蹟有關,這種行徑在當時是絕對為人所不恥的,因此張飛罵他「三姓家奴」。+ S- F5 A4 o- v' a& x& G' f' G( w" O
! x' \, R ]% ]. x2 U9 l但是,『三國演義』中所陳述的情節不能當作事實看待。呂布何以反覆的投靠他人,這必須視當年他所面臨的情勢來探討。關於「丁原」的部分,我找不到史料來了解當年呂布為何會背叛他;但是關於「袁紹」與「劉備」部分,則有不少史料可供佐證,袁紹自始自終皆在猜忌呂布,而劉備方面則是張飛與其水火不容,因此呂布皆無法見容於這兩個陣營,雙方離異是遲早的事。而董卓就更不用說了,董卓性格殘暴任性,心中有氣就不能自制。有一次不如意,伸手就拿戟擲刺呂布,呂布閃開了投來的手戟,卻得向董卓道謝,在這種人底下做事如何會有安全感。
n: g/ j B) X) K% z4 a1 n; I+ X3 t. V! P- R4 o& X# [
呂布誅殺了董卓之後,本想與王允共輔漢帝,不料董卓的部將李傕等人反撲京師,呂布號召當時在長安城內的人民起來抗敵,但是局勢混亂,老百姓四處逃難,所號召來的民兵根本無法與李傕等人抗衡,呂布就這樣率領殘餘的手下逃出長安,展開他的「錯失王道」之旅.如果當時長安的局勢能穩住的話,輔國大將軍一職就非他莫屬了。& D6 R" c* D: `& {+ p. }8 L
4 g# h3 ]) G. n當呂布被曹劉聯軍圍困於下邳城時,河內太守張揚帶兵增援呂布,不料在行軍途中被其部將楊醜所殺。張揚的忠義之名一向為人所熟知,為何他會想援助呂布?各位可以想想『三國演義』究竟蒙敝了多少歷史真相。 @+ [4 W" J; N; T8 M" j6 {1 d/ ]7 {
: k% ?4 ]! p- @. \另外,這位學者還舉證了一件關於「赤兔馬」的趣事。公元189年,赤兔馬隨著呂布而登場,那時牠便是隻成馬,呂布在公元198年被曹操所殺,『三國演義』中描述曹操把赤兔馬轉贈給關羽,而關羽在公元219年兵敗而亡,『三國演義』中描述說赤兔馬在關羽死後,極度悲傷,數日不食而死,好一隻靈馬啊。從這裡,各位有看出一項矛盾之處嗎?從呂布登場,到關羽死亡,這隻赤兔馬一共活了30年!這位學者把馬的年紀換算成人類實際年紀,結果這隻赤兔馬死前相當於人類的二百多歲。
' b' E/ ~! b4 b2 {, T, V. |0 V* F7 z
呂布死後,赤兔馬為曹操所得,這點可信度應該很高,但是曹操將其轉贈於關羽,這點頗讓人懷疑。這應與中國人長久以來「駿馬配英雄」的觀念有關,以致羅貫中隨性便把這兩個毫不相關的人與物配在一起了。更有甚者,還有野史寫了一段關羽與貂蟬的風流事,簡直是胡說八道。
c! r: F+ [+ ]: r! \1 I3 i: u- R8 y5 D
在呂布死後,貂蟬的去向已成謎,沒有任何史料明確的交待她的去向,如今已成歷史懸案。, E* A1 U3 E/ v2 w0 b% D% S) Y
3 K9 a. f2 f6 k: j/ q
; N7 {7 ~ i( x% y4 x
$ Y. } G! K$ z8 Q; l2 |0 W) v
% q6 g; Q$ u9 Y' v- p. C2 g! `0 B9 x6 r: E% G6 v4 ]7 r
: \' L/ l5 j- L$ Y
# Q" a9 x0 L% R0 y8 R" v
' u D( u) }* {0 Z0 ~" i漢獻帝劉協# O2 p1 O/ j1 c6 M' N6 P$ g
" Z3 c, `. |1 f: T
`; P+ O& S- M* t& q/ J6 Q
曹操對中國人而言,可以說是奸雄的代名詞,為何會有這樣的評語?追究原因,那是因為曹操挾制漢帝劉協,並利用它來鉗制諸侯。我們可以發現,在曹操尚未迎立漢帝之前,也是打者"討罰國賊(董卓、李確等人)、以興漢氏"的口號。在曹操就出漢帝劉協並掌握政權之後,漢獻帝卻不斷召集諸侯與公卿想推翻曹操(曹操就變成國賊了),我不禁質疑起獻帝劉協真正的心態起來。! \' e5 |7 T! p: \
( R! t! R1 ^$ G A+ f3 I, }從史而觀,劉協應該是個聰明的孩子,這從董卓立他為帝的態度可見一般,那時候董卓說:劉辯無能,劉協聰慧,應廢劉辯、立劉協,如果連劉協都不行,那漢朝天命就已經完了,我將會取代他!我們從許多事例上可以觀察到劉協聰明,因此我們推論「一個聰明的孩子是不會甘於受別人保護與控制的,當他認為他的保護者變的十分礙眼,他想再一次奪取執政實權時,我們會忽然發現,漢獻帝變的沒這麼可憐,而曹操也變的沒這麼可厭。」實際上兩人都是現實的產物,漢獻帝對曹操根本沒有愛臣之心,而曹操同樣沒有忠君之心,他們兩個人的爭鬥可視為公卿大臣對曹操一派的對抗。(當然我們可以假設有野心的不是漢帝而是外戚董承以及漢帝身邊公卿,但他們本身試圖消滅曹操拿回自身政權卻是事實。)
: ^1 q" t+ V. F% d- `0 s& o2 o/ p* M) ]" _4 {$ K
漢朝政府最嚴重的問題分別是外戚與宦官,宦官與外戚之間的鬥爭,是東漢王朝快速衰弱的主因,但是,這兩個鬥爭的團體,爭的只是很單純的權利而已。以漢靈帝的情況而論,其實宦官系統並不是非常殘暴,只是因為與何進的外戚系統有了爭執,所以才被屠殺,就本身罪惡而言,外戚所造成的傷害要大的多。董承的行為,可以假設為「外戚勢力的反撲」,這在東漢歷史上是非常常見的。
$ @; Y$ P* z$ M# p; O3 w! I9 o: q7 d% P" A
回到主題,漢獻帝這樣心態同樣發生於室汀幕府最後一代將軍足立義昭與織田信長身上,織田信長擁互足利義昭上洛,足利益昭後來卻不斷打擊織田信長,為的是認為信長已經成為他掌權的絆腳石,甚至將取代自己建立新幕府成為天下人,這對舊勢力而言是無法認同的,反撲已經是不可避免的過程,於是史上著名的信長包圍網就開始運轉。事實上,當兩人出現利益上的衝突時,兩人之間就不具備感情與情意的因素存在,我們無法論述對錯,但是在這個事件中,請問究竟是足利義昭背叛信長、或是信長背叛足立義昭呢?
( R9 E5 `( ]7 k3 ~8 a
( }2 a W% C0 r z足利義昭一生當過許多諸侯的食客,織田、三好、毛利、淺井等諸侯國的庇蔭下過活,他本身已經沒有實力,從他由信長擁互上洛,上洛成為大將軍之後又對抗信長,被信長擊潰之後他逃往毛利,並組織由武田、上杉、毛利、本願寺為主的信長包圍網來看,他是在利用各大諸侯在為的野心做事,織田信長可以說是他的大恩人,但他對信長本身並不具備任何的感情,純粹把它當成一顆棋子。
5 V$ I) K- J- Q8 u* w4 `* |- |+ E( Q
在這個例子之中,足立義昭自己缺乏公信力與實力,但他卻又希望建立幕府成為大將軍(日本國王),他利用諸侯成為他的棋子,這是多麼愚不可亟的事情阿,對諸侯而言,他有的只是利用價值,以他為名增強自己勢力的工具,但足立居然想利用諸侯本身為自己開陸,這種對擁互自己的諸侯採取"利用"心態的人,不管到哪裡都是會被人家唾棄的,擁互他的如果不是織田信長而是武田信玄或者上杉景虎的話,事實上情況不會有太大的改變,這些英雄並不是會被利用的人。
+ B# B" G4 Q: O; O( q% H' U, c+ N" B& D
現在我們將主題拉回漢獻帝劉協,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了解,如果活在別人庇蔭下,卻又忘圖消滅對方取得實權,得到的絕對不是善果。如果漢帝抱者這種心態,就算擁立他的是劉備,他恐怕也必須乖乖的將大位『名正言順』傳位與『漢王叔』劉備。" E- @! S% j0 y7 {' w; x( P
; r: y( s' U2 c; f$ m, v
漢獻帝這樣的君王實在很悲哀,實際上,就義理而言他所作所為並沒有錯,漢朝本來就是他家的,政權本來就應該是他掌握的。但是事實確往往確是很現實的,你不能寄望權力立擁有者乖乖交已經獲得的權力出來還你,你也不用寄望其他的諸侯會忠肝義膽的殺進洛陽營救聖駕,然後不求名利的把大權交給你,因為就算其他諸侯打進來了,那不過是換了一個操偶師,繼續操縱一個名叫漢獻帝的傀儡,演者一初名為擁護漢朝的搞笑劇而已。/ m4 o7 }+ F6 P1 k6 e
% |! n1 Y, u' h' u. \+ Y
: ^$ j y' _ l3 [
6 W6 h0 z# a$ Z: b3 h+ @. w+ |& u0 o5 {$ d
. h$ r8 N: l$ \7 y+ d @2 O. B& v$ m% R& o/ H
" L( M9 O' r6 g! Z
3 @& [2 W* _) b5 g: }9 ?( d+ D$ F
如果劉封沒死的話~蜀國的君主~應該是他當嗎?他當會比劉禪當的好嗎?劉封的死是因為諸葛亮??
7 b+ X5 u# X0 ?- |# H( N) _: e% |
- P* O2 J8 p3 [) x/ _
有幾個誤會,在此澄清....
2 r8 a+ r/ Y% l! q" Q7 M0 W5 v: D3 V
首先,劉封只是劉備的養子。也就是說,劉封非但不是嫡
7 y4 J$ B' j- e0 b# }" u系,甚至連血緣關係都沒有,當然也就沒有繼承權。
/ x+ X; i) v4 p& B. j, ^$ j6 w! n8 J. A' \" N
《三國志˙蜀書十》:「劉封者,本羅侯寇氏之子,長沙
8 x7 \% \$ k) K K( h/ R' _劉氏之甥也。先主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
" m2 j$ K3 `' D3 ]" r6 j% z& `1 p$ |0 d. g) {: f
其次,姑且不論劉封是否有能力救關羽,但在荊州失守之
; o$ y" f, E( z+ C後,劉備怒火除了對江東勢力發作,劉封不肯發兵救援的1 S g/ ]9 Y$ q0 A
態度,也正好成了一個代罪、發洩的出口,於是形成劉封( ?! H" S/ B: l4 K
招致禍害的一個「遠因」。2 P" @# |% h' ]4 T' O( ?5 U, u5 n
; O2 P* `9 g. p6 @3 p
再加上,劉封與孟達失和,孟達一方面擔心因為沒有救援
4 d w6 F# }# `/ o8 \荊州,而招到劉備處罰,一方面又害怕和劉封的鬥爭,因
1 y1 D! K6 K& a4 b( s為劉封的身分特殊,自己處於劣勢,所以心一橫就投降了! _8 @. J# U, m( p: \
曹魏方。這一叛變,讓劉備勢力丟了不少領土,成為「劉
8 Y) P& P- u# m7 b5 ?! V封該死」的「導火線」。
5 g8 @7 F$ o s2 ~8 y, r, r J& N, s `6 o- A2 y3 @4 I: V
《三國志˙蜀書十》:「會羽覆敗,先主恨之。又封與達( X# H* T; T' p% ^6 V9 L7 ?
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6 b' w$ Z3 K Z( j( t5 O* O
先主,率所領降魏。」
4 L/ [2 r: F; x% T; F3 m* Q# _& `7 W; {( \' Y7 I" m! e
當「遠因」和「導火線」交錯一起,劉備和劉封的關係也
! N: J- M3 G* @$ r就呈現爆發的狀態,不過,劉備並非真心想要弄死劉封,$ X$ `- l& }5 p2 W) O6 U/ m- R) p8 O& J/ I
可能就只是「重責」一番罷了。但是,諸葛亮考慮到劉封
) q- Q; M' @; {9 k的性格剛烈,和昏懦的劉禪相比,若當劉禪執政之後,劉 k L8 `( L; S$ w, \, Q$ h u
封的存在,必然會對蜀漢政權的傳遞和維持,形成一大隱, W" B9 e5 C2 W# b$ `
憂。所以,就建議劉備趁機拔除劉封這個「可能的不安定1 F& [1 ]" w O; N: ^4 z/ q
元素」,以絕後患。
( C' G/ E5 L7 s9 e: m
, v: `; U9 P# E3 o$ a, E2 z* `《三國志˙蜀書十》:「封既至,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
7 H8 M/ ?7 n* q- D不救羽。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
7 M" v+ x; b3 @' ^& P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封歎曰:『恨不用孟子度( F1 ?' h# ] z3 T7 c. c3 t
之言!』先主為之流涕。」
( [$ O) ?: [8 D6 G- J+ B* v* o& s' {1 n+ @
其實,由上述兩點來看,「賜死劉封」一事,並非只是單
5 D/ m9 b; u- N, B% t- q) K純「沒有出兵救援荊州」這麼簡單,其中也牽扯到劉備集$ C- P( t/ I. s3 }5 o0 m
團對於「政權繼承」問題的處理手段,而「荊州救援」和
! g" G7 |! P. ~/ c. E5 N5 ]「孟達叛變」,都不過是個藉口罷了。
, Z" g4 G2 ^' s6 ?' j
7 |3 a+ l) {5 a' x" }* m; Z& k! j' g3 V1 a
8 U. Y+ N( x! Z1 m5 ^' I2 Y5 S0 P O$ U7 b8 p# P; j
/ [" _7 c# ?3 b$ L' f. R$ b
6 Z/ |& r( b" [# D2 C+ I7 J' `; N' C c
6 |/ C8 B, l" W0 A
0 L; _' J% Z( j0 c% j% w談貂蟬(非正史) 6 k U. l5 ]/ a$ P4 s( U
% ^% k$ [( M U& S% K2 c# j$ E/ h: b, q8 F$ m( P
武將名:貂蟬4 N$ K8 q U* ]$ ~
1 v% V4 L) d+ O' J2 t活動年代:???~???
3 Y+ a" }( r! ?3 J* L( a8 F
! T: e- g" q3 r2 I' B事蹟概要:' H! K0 }& v4 U) O8 H: O' D/ D& h4 e
貂蟬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三國演義》說她善歌舞,色伎俱佳。又形容她的容貌舞姿:「紅牙摧拍燕飛忙,一片行雲到畫堂。眉黛促成遊子恨,臉容初斷故人腸。榆錢不買千金笑,柳帶何須百寶妝。舞罷隔簾偷目送,不知誰是楚襄王。」貂蟬的美,素有「閉月」之稱;她的膽識,如《三國演義》所載,也絕不亞於昭君、西施。只是歷史上的貂蟬,是否真如羅貫中所描繪的?史籍沒有明確記載,因此這位傾倒眾多英雄豪傑的美人的真實身份,至今尚無定論。) e5 |+ x8 P* r1 O; x$ v( P- @6 u
; Y# N' k; ~. H& g s由於三國故事家喻戶曉,故貂蟬是王允家中的歌妓這一說法流傳最廣。王允是漢獻帝時的司徒,因不滿於太師董卓的跋扈,一心想除之,但苦無良策,終日茶飯無心。他視為親女兒的歌妓貂蟬窺知情由,表示「如有用妾之處,萬死不辭」。於是王允精心設計了個「連環美人計」,先將貂蟬許給董卓義子呂布,未及迎娶又獻於太師董卓,挑起董、呂兩人的矛盾。貂蟬對王允的意圖心領神會,一會兒在呂布面前扮成早已以心相許,卻被董卓霸佔的癡情人,一會兒又在董卓面前裝作受呂布調戲的無辜者,使董、呂彼此恨之人骨,終於反目成仇,最後呂布殺董卓,夷其三族。貂蟬的出色表演,使王允的計劃實施得天衣無縫,順利地剷除了當時朝中一大禍害,後人歎日:「司徒妙算托紅裙,不用於戈不用兵。三戰虎牢徒費力,凱歌卻奏鳳儀亭。」
3 j* r* x" A1 W2 C; s4 E* R5 n8 Y6 W1 L
另有「董卓婢女」一說。據《後漢書.呂布傳》載,董卓任呂布為騎都尉,甚愛信之,兩人誓為父子。有一次,呂布因小事不如董卓之意,董卓大怒之下持戟向呂布擲去,幸虧呂布手腳輕健方得避開,從此昂布對董卓暗懷怨憤。後董卓派呂布守中(宮中的小門),這是對他的信任,呂布卻趁機與侍婢私通,兩情相許,又惟恐董卓識破,由此生出許多矛盾。由於這段記載與三國故事中貂蟬約呂布在鳳儀亭相會,董卓明畫如刺呂布的情節相合,人們認為使董、呂反目的貂蟬,實際上是董卓的婢女。
7 m# a2 M$ e. C: `3 J4 U- P2 z. o5 S# f
還有人認為,貂蟬是呂布部將秦宜祿之妻。(三國誌.關羽傳)注引《蜀記》曰,曹操與劉備圍呂佈於下邳,關羽向曹操請求說,呂布派部將秦宜祿外出求救,城破之後,請把秦之妻賜我為妻。曹操答允了。後關羽又多次提及此事,使曹操產生好奇心:那秦宜祿之妻是否乃絕色之人?於是,在城破之日派人先將秦妻送入自己營帳,隨後便「自留之」,關羽因此「心不自安」。元代雜劇就在此基礎上附會出一個《關公月下斬貂蟬》的故事來,說曹操欲以美色迷惑關羽,使其為自己效力,遣貂蟬前往引誘。貂蟬使出千種柔情,百般挑逗,關羽不為所動,最後殺死貂蟬,以示心跡。這裡,貂蟬與秦宜祿之妻便合二為一了。9 I1 T, N6 C! C- N1 K6 ~ t* {
. s# j) q( |. r; ^
此外,徽劇、川劇、紹劇、京劇都有《斬貂》劇目,寫呂布在白門樓殞命後,其愛妾貂蟬為張飛所獲,送至關羽處。關羽甚愛憐之,但念及古今英雄豪傑往往以迷戀女色而身敗名裂,便逼令貂蟬自刎。因而,又有「貂蟬為呂布之妻說」。如果貂蟬成為呂布妻(或妾),是在呂布殺董卓之後,那麼此說與一、二說不矛盾,有人據此認為此說不能自成一說。
1 w1 P: g8 T& G, T, c1 j, z5 q% v% S( ~- c& o. w# S( \
總之,貂蟬的故事,或出於小說,或出於戲劇,文人的渲染與演繹使她越來越不可捉摸。由於這些故事或多或少與史實有關,真真假假,更為難辨,以致歷史上的貂蟬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就成為難解的懸案了。
+ c* C$ C2 i X+ M' t' Y4 G
5 @" ?. L4 c$ o( L$ d/ Z9 w! f2 ~1 S( R. R9 z! ~
9 v$ i) ]- r7 [) V. y2 q' p, f% _. l* B
T7 o" W% Q( {$ Q0 b$ K
正史中沒貂蟬? # j2 c( Y, r2 o. B1 P7 }! R# a
: k g/ v8 [4 c# f# a
的確,正史中只說是某位侍女而已....4 Z8 E) y1 n& j7 i
不過其他有記載「貂蟬」這位女性的資料我就還沒找到過了^_^"' O' R/ }* [! }/ Q
8 T b9 b7 g. C後漢書‧卷七十五‧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呂布:, X! m, t# f. K& D
…卓又使布守中閤,而私與傅婢情通,益不自安。
: p# I( R, j* g$ x3 I4 C1 u三國志‧卷七‧魏書七‧呂布:
; P9 y. W4 C1 x! {" U …卓常使布守中閤,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
% _' r' ~1 J: ]9 D7 _' ?, g通鑑‧西曆一九二年:
6 ]# w" Q$ W1 P% e3 i, @ …卓又使布守中閣,而私於傅婢,益不自安。9 q7 |8 u6 H( { Q: m' w ~5 e7 D- r9 B
+ T# V# k0 |( r
另外,在後漢書跟三國志裡的董卓的傳當中,
[( w- \% O' y# ^+ E# s並沒有記載上述之事。0 S' s- f) H. h1 b3 W; R
. f! s; D2 v5 g W! b至於那個侍女的詳細資料嘛....* h; h: F6 @# ]) p# o
如果呂布有鬧到像演義那樣「我可以為了妳去殺掉那傢伙-_-@m」的情況的話,- H9 I$ u+ _7 b0 x8 t4 q
那說不定就會稍微寫一些些了吧?
- B6 p; K7 u7 C5 \光從史書上看來,呂布與董卓的侍女私通只是影響董呂關係的一個小插曲,7 v. H7 i/ ^' Q u2 Z$ x
而這比起最初董卓為了小事而暴怒到拿起手戟丟向呂布,造成呂布怨恨的開始," k+ f9 T, `/ i6 }1 C; s
影響並沒有那麼大。﹝王允後來也是藉由董執手戟之事說服呂布殺董的﹞
2 Q9 d/ G- A0 O1 g/ P0 F4 Q3 M所以當時記載歷史的人,
* e" {, ^* J6 _8 ^" G可能也不覺得私通這個情節在殺董之事上佔有很重要的分量,
O( h; ?+ Y! f# o, E4 P4 D5 H所以就詳加記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