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6372
- 精華
- 0
- 威望
- 0
- 魅力
- 0
- 讚好
- 0
- 性別
- 女
|
121#
發表於 2005-12-5 08:10 PM
| 只看該作者
由於三國演義的流佈,三國史深入民間,媼幼能知。正因為通俗,不免造成對正史的誤解或淺薄認知。「小說」是不是應負起傳授歷史的任務?這個問題見仁見智,現實上,卻確會因為虛構而干擾了正史。
( n& A$ i9 P, I' u
% @$ d4 X# q$ }$ g小說對正史產生的干擾,就「人物形象」約略言之,見於幾端:) q' e4 R$ C; e4 Q# a) S0 k
, I0 D( }$ r8 e1 Y一、全盤接受小說家所構造的形象,而不接受正史另一面的形象。以三國為例,如周瑜、曹操的顛覆。 5 u8 w p2 E* ]: c* n& g. h, X
# `7 T w' w# U( q二、對小說家構造出來的形象反感,因此全盤推翻了主角的正面特質,故意處處以反面角度評論之。如本文將要討論的諸葛亮。
, S y# {. Q6 e, s% S6 L5 q
1 t) C2 |! K7 P' v5 [天下沒有不可以推翻的偶象,孔明自然不例外。全盤否定孔明,或是保守地質疑「他是不是真的這麼偉大?」前者是情緒化的反對,自然不值一笑;後者卻應該進一步作為研究的動力,而不應將問題當答案。
& I5 ^% V( r( R# v* X) Q, L6 s3 G {, p9 t9 u
筆者正是以「找麻煩」的立場去研究三國史的,在筆者所設下的疑問一一讓孔明的作為推翻之後,才認可了他千古一相的地位,也了解了前輩們對孔明的推崇。
9 B% H0 U i- a* Z: B
' F% ~9 P. [+ V0 ~1 m; f- y& N, S問題在於:三國史易學難精。大家都可以輕易臧否這些大名鼎鼎的三國英豪,也真的說得出幾件大事,倒不是無的放矢,若是有人多記了幾項事件,便拿出來作發揮,往往會吸引認知不夠者風從。這種片面之詞、不負責任的論斷,正是做學問最大的阻礙。
+ a0 `% }5 b; E# a3 w+ S" w
8 j9 d; K$ g$ ?% E* v$ M三國時代上承後漢整體制度的變化,下接魏晉南北朝的新局,要了解這時的人為何隱逸、為何重視輿論、為何能劃地為王,甚至各陣營的鬥爭,無不有濃厚的時代色彩。不全盤地理解這個時代,是不可能了解三國人物的教育環境和個性的。不能掌握這些,以別的時代的認知(或更糟糕的:以自己的觀念去認知)來評論三國人物,很容易失焦,摸不到重點。只能唬唬比自己更無知的人,卻會讓有識者感到好笑。& |2 l g5 t8 h4 d5 E
; G2 _" y+ @) c F* _網路上常見對孔明的批評及駁議 , ]5 L' ^( x/ R2 E+ V
! x2 ~- d" ]2 r$ D( T
網路上常見對於孔明的批評,大約不出以下十點,分別是: : {' Y/ C* l( n, Y6 \" e
一、三分天下之策並非孔明創見。
) t) X+ g; H, _ 二、於領土拓展上並無輝煌的表現。
& N$ B u2 s3 J; r 三、六出祁山於史無據。 0 T6 }0 a; Z. {; U
四、私心重,不能接納魏延。 1 R$ D; ^- _' K! _# M+ V: [
五、未能分層負責,太過勞心。 9 b% k4 D8 l) }6 n$ {, }$ T: J, N
六、沒有為蜀漢栽培出優秀的接班人。
" u8 H1 u" `! n 七、不知道他有哪些政策和措施。
/ B. w$ V5 a, y1 N; \' S 八、雖然是個人材,卻還不夠資格稱作千古一相。 % e7 l Y' T. O) @/ E
九、獨攬大權。
, t0 m [/ w5 Y8 n 十、沒有投奔曹操,眛於時勢。
1 m6 k' R! z4 X! P, ~! w$ X4 W' }- t4 T( n) V2 l2 p) b8 {
這十點之中有幾項在性質上是共通的,如第五與第九項,認為孔明凡事皆自決,不假他人。可以將之解讀為太過勞心勞力,也可解讀為獨攬大權。這是一件事產生的兩種看法,重點在於:孔明真的事必躬親嗎?孔明太過操勞是事實,但是簡化為事必躬親,卻也忽略了孔明在用人上的魄力與眼光。因此,執此論者便順理提出了第六。 # N" h& n. w# t$ u
2 Q, T. w3 J& l! ?# M8 K2 d J, H0 t這十點裡也有的是一個問題的兩個層面,比如說第二與第四。孔明未拓展疆土,乍看之下是個事實,卻是根本上對孔明定位的失焦。若沒有認清孔明對於蜀國的貢獻,就不能了解為什麼孔明不用魏延之計。魏延問題,也是批評孔明時必會被拿出來作文章的。提出者的關鍵在於:偏離了孔明對蜀國貢獻的根本角度。至於何處偏離,下文將就這十點,分別略作駁議。 5 A m. t( Y* X# X# i. h/ @9 B
# Y# v8 ^5 b& H一、三分天下之策並非孔明創見。 4 K. q- t% h M! ^
) ?( t8 B2 I5 \: A- ~! L$ J* q; M
在三國時代,提出分地而治的觀念者,不只孔明一人。魯肅的榻上對,也是其中代表。但是,魯肅所提出的對策,與孔明所提出隆中對,在層次及訴求上都是完全不一樣的。正如當時公孫瓚也很天才地固守本城,堆積存糧財寶,打算閉關閉到天下底定為止,這也算是分天下的政策嗎? ! q* f- ?, v q) X9 S+ m
" Z' }% F V- [. A" z7 \魯肅的三分之策,是先建議孫權與曹操極長江堅戰,戰敗才退守江東,劃地稱王。在這個藍圖裡,「二分」優先,「三分」為退守之策。
4 V- O& N: O1 P+ ]3 w5 `$ i' ^# [孔明的三分之策,則是只有三分,沒有退路。 " t& y3 h5 `4 t/ j
而且當時劉備是貧無立錐之地,要執行孔明的三分之策,得有過人膽識。 4 {5 @- y k- I& E) ]
( A$ R# h" v8 B" E6 e一種戰略思想的誕生,必與時代有密切的結合,不見得是一個人、在獨立的情境下,所能產生的。同樣的構想由不同的人提出,是很常見的事。「分天下」與「效忠漢室」是當時的兩種思潮,除了孔明與魯肅之外,提出三國之論者必定還有其人,但是一樣的「三分天下」理論,誰能執行它、誰能看出執行時的困難,這都是要考慮在內的。
' M3 B6 e3 d7 ~, i4 D% D% D' X, \ t" c
魯肅提出過「類似」三分天下之論(其實周瑜、程昱、賈詡都有這種分天下的認知,都沒有孔明完整,所以版權還是歸孔明。),但是並沒有執行;有賴孔明扶起一無所有的劉備,再推動魯肅。 3 r) F; l7 q* [& m, t9 Q) q c2 x
% O8 X* `& ^, o% ?4 T0 s
魯肅提醒了孫權鼎立的共識,曹操的入侵才逼得兩家團結起來。但是孫劉的鼎立基礎不一樣,也因此孕釀了孫劉兩家的爭奪荊州之戰。
; r2 t2 Y+ e$ x
# y5 k0 ^; X' Q. L賈詡、程昱在赤壁之戰前,便已警告曹操應該先鞏固荊州,再徐圖東進,便是一個由根本上斷絕劉備生路的做法。
0 [. g& F3 O7 j
# \( t9 c V- L6 a! A因此雖有三分之論,實行起來還是危機重重。
4 c2 _+ [7 u8 W' g+ N& r/ D+ Y* u
7 C' B8 k4 E; O, Y! V. \% J 危機一:吳國的「竟長江所及」政策能與曹操分庭抗禮,劃分南北朝;
( t/ w7 r, u: k$ \ 危機二:荊州被曹操佔奪導致劉備失去鼎足條件; 8 o$ S( ]& Y/ I% k
危機三:賈詡和程昱之建言。 ) h8 Z$ y# C$ L, Y- ?; \) S0 B$ h
1 C, a% H0 d8 h是孔明排除萬難,重奪荊州;加上兩個危機沒有實現,才落實了三分。
% k+ m( [. X' P/ \0 W" L! N9 I+ E- n
孔明除了眼光清析之外,更有實行力。孔明的貢獻,與其說是「提出隆中對」,不如說是「實際地推行它」。說到孔明就會先提到隆中對,就是因為三分的歷史新局之中,他是引導歷史的「主要」(不是唯一)人謀因素。
k6 \$ P/ N }8 _8 [1 H二、於領土拓展上並無輝煌的表現。 ; J4 { E1 G% n" m8 y
. D* N$ X2 W$ y* y, V0 R- f: q& V2 o
魯肅的鼎立政策,奠基於「竟長江所極」以拒曹操,若發展不利,則退而求其次,鼎立江東。
, A$ f( I' J2 B% L" h3 [
% N4 b1 k% o8 X$ |( ?8 ^+ \而諸葛亮的鼎立政策,則是要先有鼎立,劉備才能生存。 $ e$ M) A+ p' @9 C) z6 `
9 L' e& h+ m# r# Q1 b" M
這裡就要提到劉備的立足點是如何產生的。 4 ?: O7 Z5 j+ m
' p( q8 I, V$ ?$ I( I! D3 ^劉備沒有土地,如何鼎立?當時孫權表面上被孔明說得答應聯合抗曹,其實真正的用意,不是鼎立,而是多一支劉備軍,送他們去前線當炮灰的。 * @& o0 o& D1 p; J$ i, H9 p
& ~. P, k) X1 k6 U3 u劉備有多少軍力可以當炮灰?劉備光棍一條帶了老弱逃亡,又被曹操追著打,好不容易逃到江陵與關羽會合時,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加上趙雲帶著後主、甘夫人安全上壘,自然不是單騎逃出,而是帶兵一起逃出來的。所以孔明對孫權說我們還有萬人精甲,倒不是唬爛他,而是全部加一加還有差不多萬人的兵員;然後一萬多人是友軍劉琦的,加起來兩萬多人。 $ n8 w3 Y5 B; ?% y! G! _+ Q3 G
孔明是以這些軍力,說服孫權接受他們加盟的。 # o5 q9 a& x; W+ Y
1 Z- V) y8 ^: d* p# n- H( P7 n
周瑜則調出了大約三萬多人,一起赴戰。
9 u4 S5 j0 D; h7 K: ?& E# D( L1 n, r" s- s& n$ f+ |
曹操大約只有十五六萬之眾,官渡之戰時他只有十萬,等到了魏建國之後也才不過二十萬,可以肯定:曹操致書孫權的信上說「今致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根本是扯蛋。曹操這十五六萬眾之中,有重兵分駐在江陵、襄陽等地,也削弱了赤壁之戰實際上場人數。
+ W. u& K7 _; m% Z# n' j5 r/ ]1 ^# L2 `) e$ b- }0 r5 d
孫、劉的合力抗曹,是一場苦戰,但是也不是絕對性的弱勢。 5 z {8 e$ z/ t( H; q
火燒起來之後,曹操大敗。然後劉備跟周瑜說: $ ?" ~8 m/ ?& J* Y$ ]
「我要去打守在江陵的曹仁,他那兒糧多,久了會出事的。小周啊,兩千兵借我使使。」 3 X; z4 p, X& B0 O0 I5 h
4 k# U }. Q7 k& j4 r) j善良的美周郎當然二話不說借了他兩千兵,想不到劉備拐了兩千個兵之後,直自夷陵渡江南,沒多久就把荊南四郡給幹掉了。
3 }: U% i" a' d/ m O+ d, [: V! }: v5 v f" F( H9 G6 L4 A# K
從此之後,劉備才有了土地,不必再流浪。孫權發現這群炮灰「惦惦吃三碗公」,竟然把赤壁戰的戰果給獨吞了,當時孫權有多麼抓狂,是不難體會的。 - P* L& i1 _. ` z' N
Y Z% H- d/ ?* z2 q
曹操敗北之後,孫權不情不願地「借」了荊州給劉備,周瑜還乾脆分給他一些紅利:枝江、艮山兩個縣(其實包含了六個縣)。便是著眼於「兩害相權取其輕」,若不給劉備荊州四郡,劉備仍無立錐之地;而將演變成孫、劉為了荊州而火拼的局面,讓曹操漁翁得利。
$ ?3 M$ f e/ W& w5 g; n
& P7 \' U0 t/ R [$ \- o換言之:孔明以靈活的手法(這是好聽的講法,根本是奸詐的手法!)建立了蜀國第一片土地,才有以後的三分之局。
: ] ^# D0 [* ^$ V/ |1 M" i8 s) c! ~2 s! h7 S
蜀國的疆域,本來就全是孔明的規劃才打下來的,何來「蜀國建立後,諸葛亮還有沒有再拓展過疆域」之惑?; l8 ?& q+ M( `& g& {* E
5 {' z4 J0 F+ N! t1 v7 G三、六出祁山於史無據。
4 x I- H# W. U5 P) b& ]3 Q7 ~. }3 j6 V9 [
先說孔明為何要六出祁山。
$ _4 t. M/ w% c% a' |( r c
8 v+ x% d9 N: A9 y後世咸認為孔明出師,乃以攻為守。實因最具統一之相的還是魏。魏國認清無法攻取吳國之後,目標只有蜀。蜀國不出兵而坐待被滅,吳不會出手相助,反而可能趁機分一杯羹。反之,若蜀出兵,並向吳求援,實爭取主動,將吳拖下水,以獲得更大的空間。
' z5 ?- E/ F- V5 j5 R: w1 C- \8 y n* A Q _6 r! e) e
這更大的空間,並不是轉弱為強,而是只是讓蜀活得更久一點而已。在政治上沒有「絕對的成功藍圖」,只有「較可行的藍圖」,以及「讓國家活更久一點的藍圖」。北伐不能保證蜀國勝利,但可以保證蜀國平安更久一點。孔明的方針向來都是很平穩而且可行的。
6 K0 Q' j' C& ~* [) l% k2 Y+ z* O" D- Q9 M/ F& o1 W3 R
最後要說六出祁山是哪六次。 2 y* M" q0 P& \, m: x9 X
9 X5 O" @4 u" i7 F; v/ s, j這六次裡,四次在隴山以西的甘肅省,兩次在關中。
( v+ o4 K# d) ^' {; v M
! d' ^5 |4 _/ R( U& T6 I地圖形勢是這樣的:漢中在關中的正南方,中間橫著秦嶺。從漢中北出秦嶺,兵下秦川可以奪取關中(劉邦的起家路線)。從關中西出經武興,向西北迂迴祁山,可以斷隴右。從漢中東出,則可以直向宛、洛,或循漢水南下攻襄陽,或迂迴武關取長安。
" y& I, D- |- N6 s
4 K% z' d0 |! j228年春,攻佔祁山,但以街亭之戰的失敗告終。
' F3 L8 }6 V+ O228年底,圍陳倉之戰,這次是倉促出兵。是因為陸遜攻魏,關中空虛,諸葛亮掌握時機出兵,但是魏將郝昭堅守,孔明只好退兵。──p.s:孔明只帶了幾千個兵就去打魏的幾萬兵,居然能全身而退,強吧? 1 k4 F$ M+ B# v
229年,武都、陰平之戰,終於贏了一次。這兩郡的戰略位置正好屏蔽漢中、益州,對蜀很有利,而且魏鞭長莫及,孔明奪這兩郡的目的是發揮戰略作用。
6 \% \( y4 C$ k2 x% @230年四月,魏國有點抓狂了,終於發現孔明簡直不是人(殆天綬也!),小小的蜀國不可輕視,於是發動攻勢,司馬懿親自出動。首陽山之戰蜀國又贏了,不過是因為霖雨不止,魏兵先受不了。 2 w" y8 D' A/ u3 Z8 e! i% U. K
234年,吳蜀聯兵伐魏與武功對峙,雙方決定耗下去了,天地皆悲的五丈原之恨,也將上演。
, v" e/ V% }5 U0 i: Y諸葛亮只有十萬之眾,而司馬懿有三十萬,司馬懿以三倍軍力,吞不下孔明十萬之眾,我覺得孔明真是太強了!不要說司馬懿怕他,我想很多敗給孔明的人都會認為「老天太不公平了,哪有人強到這種程度的」!
, f2 @3 j! i/ m& p! Q: v! Y* s1 [2 Q8 o" Q& t
千古一相,就是千古只有一個嘛,誰叫司馬懿、曹操、周瑜生在那時代?
" Q! g3 _8 O6 n) x; B5 ] a7 v1 p8 v" A3 E
四、私心重,不能接納魏延。3 r8 J, X* C) i5 z- R
6 A1 U: g( w+ \3 Z4 `3 M
諸葛孔明對魏延向來是重用的,但是重用不表示什麼都交給他。孔明在初出草廬之時,劉備也重用他,但並沒有一下子把大權交給他,而是等孔明入柴桑,在危難之際說服了吳蜀連盟,劉備才真正對他委以大權。
( w2 a/ u* z: \- \' F) `8 k; b
- p# C) b. p* }& y7 z6 ]4 `孔明對於人才也是這樣的對待,先小試之,再決定他能擔多少事。孔明最賞識的姜維,在初投蜀漢時,也沒有被委以大權,這難道可以統稱為排擠妒賢嗎? " ]! Q+ w: k2 D
% s* O% }7 a( T* H) G9 [! U" a* G! G. e版主補注 : 個人認為魏延自視過高,才會認為自己生不逢時.& u5 D; U8 @" T2 z0 O6 b
3 X9 E- R4 `: c* R& v, Z' s: y6 t k五、未能分層負責,太過勞心。3 W i9 k; U- @! h' k" K1 p
1 ?* H H: z+ o劉備做到了,他找到了孔明。 6 }' n$ q: G% Y Z
! l! Q3 [1 m6 u" R
孔明也做到了,他找到了劉巴管財政,趙雲、姜維等人帶兵、法正管體制,楊儀管後勤。孔明就是分層負責。他的死當然跟操過頭有關,但是只認定「孔明事必躬親」,也太過於簡單化了當時的局面。 ( A9 t( A. G- r% r
# t) c) m9 l0 v, h版主補注 : 孔明事必躬親確有其事,聰明的孔明怎會不知授權的道理?說不定正因為他太聰明,不滿意他人的行政績效,寧可大小業務一手攬下,而劉禪未能施予援手,將大小政事都丟給孔明,恐怕也是原因之一,孔明死時劉禪年紀不過30左右,而翻閱後主傳,這之前記載的也多是孔明之事,劉禪本人似乎少有參與政事.
: B# d( G9 P! n0 ?# n) }. l
( l" }+ [# ?8 l5 r8 r六、沒有為蜀漢栽培出優秀的接班人。
' ?6 z0 m6 X; l4 m. w$ R* {* l+ Z4 `8 ]3 r/ X/ q$ L8 v5 C
很多人都以為孔明沒有培養接班人,因此他一死,蜀國就完了。 * d6 T$ @3 f1 v6 A, x i
z; F8 _4 ~; Z8 V. N) T' e! a) g
事實上孔明培養出來的人非常多,姜維、董允、費禕、蔣琬等等,都是英才,他們各有一能,而且孔明還能壓制他們本性上的缺點,發揮他們性格上的優點。 - } |9 ?$ n P5 t3 D$ Y
, g6 M5 G8 _; K% m# w) H1 ]6 J孔明會用人的具體證據是:不要忘了,蜀國是在孔明死後「三十年」才亡的。況且這是亂世。 ) s* [: k+ k$ h, f# G
" G0 M* x' ^5 N, _
這三十年中,司馬懿父子正在旺,吳國也和魏國擬定了瓜分蜀國的計策,而劉禪正在和黃皓用力地敗家,硬是敗了三十年才敗完,你說孔明的佈局不還強嗎?
' x: y, p- |9 z9 Y( q- \6 R4 s
孔明治國二十七年,他死後,所安排的佈局能再維持超過他治國時間的一倍,維持到這種地步,還不夠犀利?要說他沒有訓練人才,未免是求全之毀。 D t! d }! g% l& u
" }# q! ]5 b6 Q; Q要說「沒有訓練出和他一樣的人才」,那就真的莫法度了,像孔明這種智慧高到可以把劉備由「無立錐之地」拉拔到建立蜀國,而且對手還是超強的曹操,這種人才不是訓練得出來的,多少要靠天才,而且「天才」的成份佔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後天讀書求學的努力佔了十分而已。(看孔明讀書時不求甚解的那副屌樣,就知道他不是死讀書的) ' G9 @( V1 T6 V) G; H9 T+ m/ f
2 L8 M! g: L! }自古以來所有的主子對這種治國天才都哈得要死,不是孔明不訓練,是訓練不出來!他如果訓練得出來,那他就真的是神了!
2 V8 y: R" D, H, v/ B2 ^, ~& L
, O4 H* K) a( c# r/ | j七、不知道他有哪些政策和措施。: |6 u/ D6 s/ i
1 H7 N8 g% ^; _ L! n1 i
陳壽評語孔明的一生成就是「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是一個總結性的評語,當然只能說其大要,如果看完了三國誌,自然就知道陳壽在講什麼東西。 $ C! y6 H4 I) l- D5 y
5 |, }5 N& V/ O
不過看陳壽寫三國誌寫得那麼簡略,就可以知道他是話不多的人,也才會氣得裴松之非寫個注不可,不然真的會讓人以為「不著邊際」。(陳壽老爺,您以為大家都跟您一樣爛熟三國史?您不講清楚,很多人看不懂的!)
" m' K- h0 q7 g, J) `" k G7 r
7 G! N- G |6 m3 a* ?孔明的「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事事有由,只是他沒有替這些經濟制度取個名稱,(如青苗法、均輸什麼的)孔明「治實不治名」,他只有推行,而不取名稱。 ; s& w6 _7 }! N3 L$ g1 a& S: @
$ z6 p7 `1 z" N5 ?/ h8 W2 `" p e1 Q$ u孔明為蜀國規劃的具體的事件有: . Q1 h- R, ~* _3 r. \" x6 e/ b
制度上:登記荊州戶籍、建「蜀科」(這是臨時條款性質的東東)。
# P" ~( q1 y2 M; \' {( z 經濟上:收伏了南夷以後,徵收南中出產的金、銀、丹漆、耕牛、戰馬。在他的治理下,蜀國出現了「田疇僻、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的局面。並且宣導織錦事業,外銷吳魏,連塞北都有蜀錦。(聽說質料不怎麼好,管它的,能賺外匯就好了啦!)重用劉巴的金融政策,幾個月之間就馬上府庫充實。(見三國志卷三十九「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的裴注「零陵先賢傳」)。
9 @- \' K1 d& ~+ X Q 軍事上:除了他發明的武器之外,孔明也製作保券為劉備作保,向晁(兆部改成黽部,又是一個打不出來的字)氏大族借龐大軍資。
! K5 U6 u9 r& a/ f 孔明東撿西拼,才湊到十萬軍人。這看起來是小數目,可是當時天下十幾個州,蜀國只有一個益州(魏有──司隸、予、冀、袞、徐、青、荊、楊、雍、涼、并、幽;吳有──楊、荊、交、廣),還拼得出這麼多軍人,而且這些軍人連年操,居然沒有人喊要孔明下臺,國內井然,做到這種程度,還說「將略非其所長」,這樣還不夠長,司馬懿父子真得再撞死一遍了。 ( g# z, y7 w+ R4 G n4 C, p
戶口上:章武元年的二十萬戶,人口九十萬人;到了蜀國滅亡的那一年增加到二十八萬戶,人口也增至九十四萬人。連年打仗還有辦法養人,你說孔明強不強? 7 m" n7 w) U& p+ a) H7 |
- f, ]- h9 v# b1 w f因此,所謂「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就是指他安定了不安的民心(撫百姓)、公佈應遵守的法律(示儀軌)、制定明確的官員權責(約官職)、能靈活運用制度(從權制),令天下相信國家對百姓的照顧能力(開誠心)。
% P+ A" }5 E i, v0 B/ \" d: |4 t t; X' Q& @
這樣整齊的治理之下,產生的具體影響就是田地被開墾了(田疇僻)、有足夠供給全國的糧食(倉廩實)、有完善的冶鑄制度,不管是民間耕具或是軍方武器的供應維修都沒問題(器械利)、除了吃飽穿暖之外,還能有積蓄(蓄積饒)。 ) i7 x, N- I8 r Q8 U
$ ~: U7 Q' s- {9 ^
這樣還不夠具體嗎? H' ~& j2 Z' m
2 j2 \2 N) V* x& u1 Q$ J自古以來,能劃擘宏規的臣子很多,能讓主子垂拱而治的臣子也有,但他們的主子不是正統繼承人,就是當時的軍事強人,他們先天已立足有利的處境。相較之下,孔明身處亂世的弱局,還能在風雨飄搖中維持理想,並且讓這個理想存在了近六十年,這五六十年之間,他都是無中生有,智破難關,其中血淚辛酸,格外動人,也使得研究三國的人,越研究得深入,越會被孔明感動。
, ]1 V' l* M" p8 i; D八、雖然是個人材,卻還不夠資格稱作千古一相。; L* ~- X- m. ]4 D' R s
6 b5 v" k8 X+ {$ g" y諸葛亮之所以卓立於袞袞諸公,便是在於他除了絕佳的頭腦之外,更有不凡的人格修養。
7 x* _. Z x) U2 `/ d
7 F9 n# e* t4 Y7 @4 ^) O% y$ |諸葛孔明的貢獻,大體上可分為五點:
1 N4 {$ ?8 Z" c/ R0 K' T
& `0 Q7 X" n. u& s6 @+ z2 _和吳:223年劉備死後,孔明第一件事就是令鄧芝使吳,勸孫權絕魏。229年,孫權稱帝,也是孔明力排眾議,派陳震向吳國道賀,並訂立了吳蜀中分天下的條約。致力兩國和平上,孔明的努力未曾中斷,孔明北伐之時,不但沒有東顧之憂,還取得了吳國北邊的呼應。
$ s' q/ K- k, Z和夷:最有名的就是七擒孟獲,安定後方。孔明對南蠻的統治,非常艱苦,並不是眾人所想像的:七擒孟獲之後便天下太平了。但是在孔明派人管理之下,不致於對蜀漢造成毀滅性的傷害,這已萬分不易了。 2 J: \9 Z8 P: w3 S
明法:劉備得到益州之後,駐兵漢中,孔明坐鎮成都。治國之責全部在孔明身上。孔明選用賢吏、以嚴法治國,孔明的「用重典」,乃是針對漢末政治腐敗,豪強亂法橫暴的局面而實行的,以整頓吏治,壓制豪門,革新政治。他的成果是「科教嚴明,賞罰必信」,「吏不容奸,人懷自厲」,「刑政雖峻而無怨者」,這就是具體的反映。 + Z4 V C6 a6 W
治軍:諸葛亮的作戰能力和戰略能力並不相並,但是也已堪稱優秀。 : @) T1 h8 ?4 c# M9 |
具體的事實則為: / T) `8 _ }, T' S# d% K$ \
a、蜀軍的作戰是以弱抗強,蜀國的人力就是那麼多而已,孔明驅使少量之眾,在秦嶺來去自如,兵力多的司馬懿一方反而是採取守勢,足見孔明用兵的靈活與智慧。 $ e, u' ]7 v0 t/ M9 h3 o, L
b、孔明所創造的連弩元戎、木牛流馬,以及製造峰利的鋼刀,都在實質上加強了蜀軍的戰力。
7 p8 S( g" W# D3 }2 V! Z% M正身:雖然這似乎對政治上「沒什麼用」,但是有了人格上的要求,正是孔明卓立於袞袞諸公的主要因素。在日本的教科書裡,孔明並不是被列在歷史課裡的人物,而是「正身」課程的主角,這一點可謂日人研究三國確實有心得的表現。 5 ?' Y, B4 a8 F' u) y6 |* i& |7 ?
孔明的人格比他的治蹟更值得嚮往與悠思,且不論他的虛心納諫,這點或許會有爭議,(其實並不是完全不保留地全盤接受別人的意見才有資格稱作「虛心納諫」,更高段的是能看透什麼諫應接受,什麼諫不能接受。)至少有一點是確定的:孔明不蓄財。
$ W* G; m7 W9 |0 f0 T' p
6 ]6 `& E0 n# D一直到死,孔明都保持著「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的清白,而更難得的是:他的風化影響了朝廷,使得蜀國吏治的操守均高人一等。
7 }2 c- @. p& q* d1 B1 _. u1 a9 `! H9 X
一個丞相能以身作則,風化全國,這是從來沒有過的局面。中國官居然不污,光是這一點就已經讓其它諸公無法望其項背了。 ! V9 I7 L O) w# a$ ^
% |8 j3 c2 h" l7 ^
至於「管蕭之亞匹」,這句評語向來被視為抬舉了管仲和蕭何。管仲的主子是天下霸主齊桓公,國勢當時本已是最強,而齊國之富冠於春秋,再說他也沒能讓齊桓公一統春秋。而蕭何最厲害的是在劉邦出兵時管後勤,能做到補給從不中斷,是劉邦最後取得大勝的原因。這一點,孔明任用的楊儀就可以做到,蜀書楊儀傳中說:「亮數出軍,儀常規劃分部,籌度糧穀,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
/ `# _' a& B/ ]9 P8 r2 C( c/ s# G0 M9 _/ }2 W: i
楊儀是個討人厭的人,換作在別人手底下,幹不到三天絕對被砍,更不要說發揮才能。但是孔明能看出他的天份,加以運用,這是卓越的知人之明。蕭何的能力,孔明沒有,可是他能重用有這種能力的人為他做事,不是所謂的「將將之才」嗎?
| K& m; ?% g7 Q在孔明死後一百多年,桓溫征成漢時,見到孔明時代的小吏,年已百餘歲,桓溫問道:「諸葛丞相今與誰比?」言下之意,是自己似乎可以跟孔明比美。這位已是人瑞的小吏答道:「葛公在時,亦不覺異;自葛公歿後,不見其比。」 ) w8 E) L: z" S" T
──諸葛丞相活著時,不覺得他有什麼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等到諸葛丞相死後,到現在沒看過誰比得上他。 & u' [ ]' t$ @) N5 P$ u5 p; F
, ]4 D. ]( j9 O. H這句平實的話,在下認為是對諸葛亮最佳的闡釋。 / }& Z3 k$ @) A" p7 C! |
4 t' S: p1 P1 F/ o. z) Q; q
由這句話中,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為人平實,不會說驚天動地的話,也不會做聳人聽聞的事,但是卻事事合理,等到他死了之後,曾在他治下的人民才發現別人的治理這裡不對,那裡不對,原來諸葛亮是那麼地會治國。所謂的「帝力於我何有哉」,豈不正是諸葛亮的風化所及嗎? 2 x/ ^. u. n2 V5 R- x& f
; p3 n. H8 c4 K, M
這些綜合總分,在史上是沒有人可以超越的,因此稱之為千古一相,並不為過。
6 w! \5 l5 x8 \- X7 [1 _: ^
' u" {+ G! a8 `" C+ o z* g! N' E, I九、獨攬大權。) v* g4 r" [0 [$ W# D
5 c* u4 Z7 R* t' d. J這與太過勞心之條一樣,不另作說明。 ' ]- U8 M8 q8 G6 Q9 I! I# R
. \" S1 u2 `) S' h/ H
十、沒有投奔曹操,眛於時勢。, T# S3 t6 ]" Y4 S {9 {$ [
4 ]1 v8 l# s2 k1 Q2 X9 B$ H& x/ t
這是一種勢利的「西瓜偎大邊」思想,曹操有其理想及英明,這是不必否認的。但是曹操作風上確實也有著難以控制的惡性,令人不能放心。 0 M3 M" [7 ~! x1 A4 R2 l/ j5 E
0 d$ Q) D8 `# g) j2 b; i! b. C- Y曹操愛人才是出名的,但是他殺人才也是最用力的;此外,曹操不能用智謀比他高的人,郭嘉、荀彧雖是一時智士,但他們能被重用,主要是因為他們的計劃與曹操本來的想法就相合;當荀彧對曹操的加封出現反對態度時,就算曾經是相得的主從,曹操也毫不留情地疏遠荀彧,甚至暗示他自盡。而後來投於曹操的賈詡,以及被迫出仕的司馬懿都看準了曹操性格上的「不能用人」,因此兩人在曹操面前幾乎是不提意見,司馬懿屈己以為文學掾,賈詡則發言前必先揣摩曹操的心意。
( M# ~+ p" U9 G1 b6 ^9 y' g+ D/ b E9 H. ?$ P# K
以司馬懿、賈詡之例,我們很難想像諸葛亮能在曹操陣營中有任何發揮。 ' z* u4 P: ~5 K
) G$ `' b" I; s再說,獻帝初平四年,(西元193年),因為徐州牧陶謙的部將殺了曹操之父,曹操兩度大屠徐州。當時諸葛亮年方十二,住在徐州,他親眼見到曹操軍的暴行,印象深刻,對曹操是絕對不可能有好感的。終其一生,孔明對曹操沒有一句正面評價,更可以認定他對曹操的深惡痛絕。
$ l H8 w- M& X& A" a2 ]7 h1 O7 s4 |! P* y3 L. h
此外,政客只找對自己有利的處境,而不顧政治理想的實現,如賈詡。 + V' c6 u: W* A. s/ ]* W& u
6 H* @! x, o4 K' H0 @
而政治家則否。政治家以理想的實現為從政的主要目的,個人榮辱與得失在其次。
" J6 f1 A% J- N% y0 \ g
$ }2 [% y& W0 {, K/ g4 p曹操陣營中也有政治家,如荀彧,其理想在於敉平漢朝諸亂,以擁護漢室正統,重整社會制序。但這與曹操的目的相違,曹操自然也希望能敉平亂象而奠立國基,不過他並不希望重振漢室,而希望自己成為開國之君,或至少是全國最有權力的人。以荀彧的地位,茍和取容、悅媚曹操,並非難事。但是荀彧選擇表明立場而死。這就是政治家的基本良心。 5 w% Q* D5 ^8 v8 K6 c* {- r. i
' D0 W. L/ c- ^( s) T
孔明對曹操本已痛惡,在執行淑世理念之時,他的選擇也會格外慎重,劉備的作風是較接近孔明理想的,因此孔明寧取弱劉,而不附強曹,這是其政治家風範的展現。 / e @% M# S) k& m/ j
! Y5 n- B( G' ]( o: c; h
結語
! x8 D6 S( D$ Y+ S6 \
& H5 H t5 O; V. j/ a p這篇隨筆在匆促之中寫就,還有很多觀點的連貫上並不流暢,但是大體上是我對孔明的一些認識,有的還很值得再細細討論。
5 {# {% s# @/ y/ Z* U& I9 I& X2 i7 [
比如說孔明為何信任馬謖?南征的影響,以及孔明在訓練接班人的努力等等。這些也都是一般讀三國的人比較容易產生誤會的幾個問題。; L0 w4 d+ X5 v0 Z' u j4 _: n
# D$ V& v8 h( e- C孔明並非沒有缺點,但是這些網路上常見的批評,恰好不是他的缺點,只是提出者研讀不精所產生的一些誤會,有必要加以說明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