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1746
- 精華
- 0
- 威望
- 632
- 魅力
- 134
- 讚好
- 0
- 性別
- 男
|
1#
發表於 2006-4-30 05:03 PM
| 顯示全部帖子
讀《三國演義》者,大多看完之後,對呂布的最深的印象怕就是燕人張翼德說的“三姓
$ J& G* ?# n8 I/ F) e: C* H家奴”,為人好勇鬥狠純粹是個一介武夫,還奴顏卑膝,不講道義善變又無主見,只是
N3 V) t' X2 t' d! q如果去看看《三國志》,這些惡行恐怕要略翻一下才是。不管演義小說中把他寫成怎麼7 o# _ o6 ^# i. C
樣,但是在歷史記載中的呂布,按我的看法卻是個由於個人性格而導致最後身死名滅的
0 M6 m/ b: A, y5 e; Y8 L9 k悲劇豪雄,即使不算是英傑,也當可算得是一時豪雄,絕對不是像演義上描寫得那樣不 h! [, R5 v4 [# ?3 @. \9 B+ P& Y* k5 D
堪的一個小人。
1 c+ S5 i5 Z' F* ]: R/ S Q8 M* E# d
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先以“驍武給并州。刺史丁原為騎都尉,屯河內,以布
3 P3 n' O$ r" p) y為主簿,大見親待”(1)。從這一段話,可以知道兩件事情,一個是呂布“驍武”,
9 n8 C8 [$ P' F( H9 ?+ H這個自不待言,恐怕是人皆盡知的事情,第二個卻是被人忽略以及小說家們故意抹殺了
* F/ g) G" @, q$ h+ X5 l的,就是“以布為主簿”一節,主簿,是掌管軍中所有錢糧政務、公文書信來往等一應' _. p$ H7 ^ C
事體的官吏,是個純粹的文職,而且所掌事務很瑣碎,而呂布在任主簿後丁原便“大見' z* _8 x, w' R
親待”,那應該說呂布在這個職位上是做得很不錯的,由此可見呂布絕對不是個卑魯少3 s6 s+ c0 D) h P8 C; ^1 i
文之人,按現在的說法,怎麼也算得上是個知識份子,而不是像演義中所描寫的那樣,
0 n$ e) ^2 i. I1 \) @! D+ N是個只知道仗蠻勇的莽夫。
7 `' O8 H! N( N' ^8 H" M ?7 F$ B- n6 \
靈帝崩後,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謀誅宦官,何進乃召卓使將兵赴京師,而丁原和8 o- ~+ q2 M L
呂布也“將兵詣洛陽。與何進謀誅諸黃門,(丁原)拜執金吾”,執金吾相當於現在的
8 q7 T- @) D1 x/ }衛戍司令一職,結果事不成何進身死,洛陽大亂,“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卓遂
) w! x2 F0 z) U) [# r將其眾迎帝於北芒,還宮”,董卓開始掌權。董卓為了專權,便“欲殺原,並其兵眾。 f e/ F3 {+ a! L: Z8 a
卓以布見信于原,誘布令殺原。布斬原首詣卓,卓以布為騎都尉”(2),演義上說到9 H: ]% F2 i+ l7 z% X8 K: e4 b
這一段的時候,說呂布是丁原的義子,然後又因為貪圖金珠寶馬殺丁原而投董卓,其實$ |0 r- K$ d( \% q% \
歷史上根本沒有呂布和丁原為父子的說法,寫二人關係只有“大見親待”一句,也沒有
) ~2 q- S+ c$ R& {說董卓用金珠寶馬去收買呂布,而且當時董卓官拜前將軍,封斄鄉侯兼并州牧,要論官
+ f8 ~2 Q5 [# P0 t5 p ?位,董卓的前將軍遠在丁原的執金吾之上,對呂布以上令下,呂布當沒有迴旋的餘地,! Z: Z2 f5 d4 }$ H
而且呂布並不是丁原的私人武裝——部曲將領,而是漢官吏,再有其時甚至連“(何)! I4 H0 Y/ V3 w3 V/ O
進、苗部曲無所屬,皆詣卓”(3),非唯呂布一人,又加董卓有救架大功,皇帝在他
4 U( H. ^5 q7 {! c! [- g手上,生死予奪,只是一句話的事情,由不得你不從,所以這一段,又是小說家的曲
; C( z1 o: }6 b0 f( ]筆。
( }, j# s/ O2 g( s' z' G9 D
) Y! T( _6 X( x+ h1 g2 i9 c; U另外,董卓進京的初期,其名聲相當不錯。《後漢書》《董卓列傳》有云董卓初時
/ S; V& p/ R' x2 f' Q“……擢用群士。乃任吏部尚書漢陽周毖、侍中汝南伍瓊、尚書鄭公業、長史何顒等。
7 L, X# m4 Q; P: {$ X/ i. E; |以處士荀爽為司空。其染黨錮者陳紀、韓融之徒,皆為列卿。幽滯之士,多所顯拔。以- J+ m# w5 v0 z3 \; {
尚書韓馥為冀州刺史,侍中劉岱為兗州刺史,陳留孔宙為豫州刺史,潁川張咨為南陽太% ^9 c3 \4 z. x$ R
守。卓所親愛,並不處顯職,但將校而已……”,《資治通鑑》又云:“……董卓率諸; D8 `$ Z/ x$ x/ H, ]! g8 y; r
公上書,追理陳蕃、竇武及諸黨人,悉復其爵位,遣使弔祠,擢用其子孫”,陳蕃、竇3 l- [6 A+ i. B* J8 b
武乃天下名士,靈帝時為宦官所枉殺,當時天下士人百姓皆冤之,而今一朝得雪;大儒
& o6 _- r" ]) m. o" ]蔡邕,先也因為得罪宦官,“……徙朔方,會赦得還。五原太守王智,……奏蔡邕謗訕" v' I2 [0 e4 v5 A1 p
朝廷;邕遂亡命江海,積十二年”,董卓進京後又辟之,“……(蔡邕)到,署祭酒,8 J- ]0 S0 e. C- D3 i
甚見敬重。舉高第,補侍御史,又轉持書御史,遷尚書。三日之間,周曆三台。遷巴郡
- v( K( n7 p* ^/ M9 d# k5 ~7 }2 c太守,復留為侍中”(4),“……卓重邕才學,厚相遇待,每集宴,輒令邕鼓琴贊
1 B. T( X! v! Y+ _9 m2 `% p事,邕亦每存匡益”(5),正因為這樣,蔡邕才有在董卓死時,于王允席上感董卓知7 {3 O: v; @0 Y( J& E4 _6 Q
遇之恩的一歎,以至身死。這個時候,董卓儼然是個賢臣,天下棟樑的模樣,誰知道他- ^& v9 V" Y* t& z5 v. n9 G
後來會怎麼樣,正可說“設使當初身先死,千古忠奸有誰知”。是以是時亦不得罪呂布
$ Y( Y- j1 u' C, j以助紂為虐之名。% D5 v; I: b: Y" l( U0 d9 R7 X
. o; N# B& N% ]待後來王允與僕射士孫瑞密謀誅董卓的時候,因為“卓自以遇人無禮,恐人謀己,行止9 N G9 M9 J* X$ C( T+ k$ ^; _, v' C
常以布自衛。然卓性剛而褊,忿不思難,嘗小失意,拔手戟擲布。布拳捷避之,為卓顧3 D0 q, i; c! Z. \! N' j& c: T0 T& B
謝,卓意亦解。由是陰怨卓。卓常使布守中閤,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
" [5 Z( [* A2 `7 \# Q6 N. D安”(6),因此便以呂布為內應來刺殺董卓,呂布與董卓,倒有“卓……甚愛信之,, e, N! P6 V n2 ^' h: R2 }
誓為父子”一句,又有王允說呂布時,“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呂,; _$ C+ d3 S2 }% C/ n$ h
本非骨肉。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布遂許之”一段(7),這個時候說呂布倒是有8 L- K! Y/ v5 f+ w; ^* [, P; W
得一說的,只是董卓此刻已經兇相畢露,是個亂天下的國賊,關東諸侯已然起兵討伐,
6 {) O- Q6 w; P可說人人得而誅之,所以最多只好說呂布是假公濟私而已。
$ [7 R3 C1 Z( ^ R1 r緊接著因為王允不赦董卓部曲,董卓部曲李傕、樊稠、李蒙等十幾萬眾合圍長安城,這3 z: A5 U8 d: F- }
個時候呂布顯露了他性格的一角,《英雄記》有曰:“郭汜在城北。布開城門,將兵就7 S; {6 q- i" c3 |* t
汜,言“且卻兵,但身決勝負”。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
2 s8 ^( o! w. V( q. q8 n8 } ~3 i* w汜,汜、布遂各兩罷”,洛陽城中當時呂布為大將(允以布為奮威將軍,假節,儀比三
% \) ~0 C6 o! Z k; ?3 |司,進封溫侯,共秉朝政),他卻率軍出去與人“卻兵,但身決勝負”,固然可以說豪
/ k- W' D2 ~# Z, S. ^氣蓋天勇武過人,卻表明了他不以大局為念,只以斬將奪旗的偏將之行為能,全然是個# [* J1 [9 |! I! [
江湖豪士的形象,混不像個大將。後洛陽城破,呂布與李傕、樊稠戰城中,不勝,遂帶1 ]3 e7 U/ R. X! \- A
數百騎以董卓頭繫馬鞍,駐馬青瑣門外,招王允同走,《通鑑》曰王允以“朝廷幼少,9 L( Q# Q& |' j4 }' V& J! }
恃我而已”,並要呂布轉告關東諸侯:“努力謝關東諸公,勤以國家為念!”,遂不去! `+ V0 [ C8 P9 \0 L' x2 F4 A
死國。" w3 F, z5 F2 D# T/ a
" ~% r* C9 z/ H. d
呂布東出後投袁術,袁術拒而不納,《三國志》記載他先“從張楊於河內。李傕等購求
3 Q1 ]7 d( F1 L布急,布又逃歸袁紹”,然後“紹與布擊張燕於常山。燕精兵萬餘,騎數千。布有良馬
0 B% [- d+ g x3 W# z1 G曰赤兔。常與其親近成廉、魏越等陷鋒突陳,遂破燕軍。……紹患忌之。布覺其意,從7 z) M, p% R% V" N
紹求去。紹恐還為己害,遣壯士夜掩殺布,不獲。事露,布走河內,與張楊合。紹令眾
. P, @" q8 G3 m5 d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而在裴注中又有載這件事的詳細經過:“英雄記曰:布: M* N2 v( D }+ W9 |, A
自以有功于袁氏,輕傲紹下諸將,以為擅相署置,不足貴也。布求還洛,紹假布領司隸
, \5 n. y" E3 H( R5 V校尉。外言當遣,內欲殺布。明日當發,紹遣甲士三十人,辭以送布。布使止於帳側,. g: a1 ]5 W2 H9 s/ T
偽使人於帳中鼓箏。紹兵臥,布無何出帳去,而兵不覺。夜半兵起,亂斫布床被,謂為! f! j& i" }- U' v% Z* b
已死。明日,紹訊問,知布尚在,乃閉城門。布遂引去”,從這裏看,可以知道,先是2 \6 K8 ]* L, {1 w$ q
袁紹“患忌之”,而呂布因為袁紹手下的將領是“擅相署置,不足貴也”,所以“輕傲9 {. {3 K& P" e$ r7 e7 Z/ d
紹下諸將”,要按現在的說法,就是人際關係不好,驕傲自大,公關能力太差。其實這) v" j, u, z. b \' M; B
也慣他不得,因為袁紹的車騎將軍是自己封的,不是朝廷下詔封的,而袁紹的手下的官
( s; s0 E! i8 G0 ^3 {/ N是袁紹給的,所以當然比不上呂布由天子冊封的“奮威將軍,假節,儀比三司,進封溫
7 I1 Q2 Y$ Q7 w1 O; u) z$ d9 [! ]侯”來得名正言順,說他們“擅相署置,不足貴也”不為過。不過,由此亦可見呂布自
) ?- t9 O" i6 y6 j5 g視頗高的個性,只是他的自高也有他的資格,在洛陽單挑傷郭汜,在袁紹處破張燕時6 G7 N% B, o3 z
“燕精兵萬餘,騎數千。布有良馬曰赤兔。常與其親近成廉、魏越等陷鋒突陳,遂破燕
$ u$ O) c2 @8 |* [' \軍”,及“紹令眾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的兩事,可以想見呂布的勇名之盛,所
: ?! u. M. Q: V& J, C7 W以人“皆畏布”,加上高官和殺董卓的大功,確實有他自傲的資格。( k9 ~" S* k# s- M5 o
: s8 g3 p. H4 E* O呂布到了張楊那裏,還是不安全,因為李傕等人還是不放過他,乾脆懸賞通緝他:“楊
; ?' Q/ d* v9 H) B及部曲諸將,皆受傕、汜購募,共圖布”,而呂布知道後,出了一著頗為高明的棋,他
+ k( ?0 v- g$ T7 v z* V# ~抓住張楊性格上的弱點,“(張)楊性仁和,無威刑。下人謀反,發覺,對之涕泣,輒, ~* w8 e7 {/ V* y, s& w4 P
原不問”,對張楊說:“布,卿州裏也。卿殺布,於卿弱。不如賣布,可極得汜、傕爵
/ \8 x' B5 T) E寵”,張楊原本沒什麼主見,而且呂布說得也的確不錯,於是便“外許汜、傕,內實保0 r3 B- j2 j- A/ R
護布”,這樣一來,“汜、傕患之,更下大封詔書,以布為潁川太守”(8),呂布便) K# G* Z5 e, C6 R6 y, ~
成功地解脫了來自朝廷的通緝,得以擺脫了逃犯的身份。由此可見,在對局勢和人物的1 ~7 y+ P$ o. l2 r% h6 m' Z
分析上,呂布還是比較有見地的,說明他在丁原那裏做主簿而丁原愛之,不是沒有道理
% ?3 i7 O$ {5 }的亂喜歡。
& o8 A# I: W) `. A- X+ y" C8 I" N) B; S3 `
正在這個時候兗州內亂,給了呂布東山再起的機會,而內亂的原因卻是因為呂布。
% |- o C9 l5 S
! t7 G' e+ `; p }原來在呂布逃出袁紹那裏投張楊的時候,曾經在過陳留太守張邈處,臨別二人把手共
) f( I; F, o$ d4 ~5 m3 ]0 {5 f z誓。於是“紹聞之,大恨。邈畏太祖(曹操)終為紹擊己也,心不自安”,到興平元
* x. C. O9 i9 u* q4 A年,曹操復征陶謙時,於是“邈弟超,與太祖將陳宮、從事中郎許汜、王楷共謀叛太, ?! f$ F% T" x7 H3 p, m
祖。宮說邈曰:“今雄傑並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眾,當四戰之地,撫劍顧眄,亦
* F4 a" ~5 O% N- [足以為人豪,而反制於人,不以鄙乎!今州軍東征,其處空虛,呂布壯士,善戰無前,
# J; j, F$ ~" d! ^若權迎之,共牧兗州,觀天下形勢,俟時事之變通,此亦縱橫之一時也。”邈從之。太
5 ~. _ g" C% U! u- m( Z' P0 I祖初使宮將兵留屯東郡,遂以其眾東迎布為兗州牧,據濮陽。郡縣皆應,唯鄄城、東
* w* ?2 x3 w b6 l7 ~/ B阿、范為太祖守”(9)。陳宮勸張邈和呂布聯合的原因是“呂布壯士,善戰無前”,
" }% _, j( ~+ G2 B/ {; X4 i這個說辭又一次證明了呂布令人畏懼的戰鬥力。* C3 ]4 q, O1 {
% V; G! c: h9 n. i8 O* [" c
此後,呂布和曹操幾次交鋒,終因敵不過被公認為是三國時期傑出軍事家的曹操,敗出1 v; u! t, r* ]4 c: o6 R1 u
兗州,東奔劉備。偏生劉備是個時時要擺出一副君子相的人,並不喜歡呂布身上的江湖% J, n& ~5 g; x' c) A: r
氣息,《英雄記》說:“布見備,甚敬之,謂備曰:“我與卿同邊地人也。布見關東起6 e. B+ @& q4 i9 z
兵,欲誅董卓。布殺卓東出,關東諸將無安布者,皆欲殺布耳。”請備於帳中坐婦床
0 }$ I/ d: y+ K) k q8 Q上,令婦向拜,酌酒飲食,名備為弟。備見布語言無常,外然之而內不說”,就呂布來& V# a: i j' w; i, I% f3 x! R
說,這個時候對劉備應該說是尊敬的,又與劉備同是北地人,再加在軍中,沒有什麼私
; X& h P% L) _( q `& \" V人場所,所以有“請備於帳中坐婦床上,令婦向拜,酌酒飲食”一舉,只是在漢朝男女
: l# e& K4 J! j+ [( n大防還是很講究的,所以呂布在軍帳中請劉備入後室,應該是表示親密無間的意思,而
% C8 f! U) M- h. w1 W U此年劉備年紀當是三十四歲,呂布長劉備兩歲,他稱劉備為弟也不為過,那知道劉備卻
3 H* _( c( s& Y% }不做如此想,大約是覺得呂布來投靠自己,卻喊自己“弟”,又不慣呂布命妻子“向
: u0 L. S* `1 n( E# ^拜,酌酒飲食”不合禮儀之舉動,所以覺得呂布“語言無常”,因此“外然之而內不
0 M$ {% F6 r- i) ?說”。. P: S+ B. q0 j3 O& \
# k# M) \ O/ K
而後劉備和袁術為了搶徐州開始對峙,袁術無奈想起了呂布,呂布這個時候正缺軍糧,
8 m G, ? s4 |1 P" }: @6 \袁術便書信一封奉上了糧草及裝備:“二十萬斛,迎逢道路,非直此止,當駱驛復致;% e6 a' O [4 u" `: P
若兵器戰具,它所乏少,大小唯命”,而前面又有“昔董卓作亂,破壞王室,禍害術門
2 v" @8 V! e0 ^) @戶,術舉兵關東,未能屠裂卓。將軍誅卓,送其頭首,為術掃滅讎恥,使術明目於當( P) l" l; w' R& J
世,死生不愧,其功一也。昔將金元休向兗州,甫詣封丘,為曹操逆所拒破,流離迸( P! m! S: P8 X8 a
走,幾至滅亡。將軍破兗州,術復明目於遐邇,其功二也。術生年已來,不聞天下有劉
: {2 s4 [5 D R* b, H: f' s. U備,備乃舉兵與術對戰;術憑將軍威靈,得以破備,其功三也。將軍有三大功在術,術
2 c- T( h$ p1 e1 s/ a$ n1 t雖不敏,奉以生死……”云云,此時正好下邳內亂,又有人來請呂布入城,“備中郎將
: a. B$ S8 A- z( z丹楊許耽夜遣司馬章誑來詣布,言“張益德與下邳相曹豹共爭,益德殺豹,城中大亂,/ Q/ o$ W8 w5 N) t) ~8 c
不相信。丹楊兵有千人屯西白門城內,聞將軍來東,大小踴躍,如復更生。將軍兵向城
; ]; [9 D: _9 Y% q8 ]1 S( ] d+ K: h西門,丹楊軍便開門內將軍矣”。布遂夜進,晨到城下。天明,丹楊兵悉開門內布兵。
( X0 a8 J% Q$ _8 G8 j) u布于門上坐,步騎放火,大破益德兵,獲備妻子軍資及部曲將吏士家口”(10),《通
, B( P8 ]$ p9 ]9 b6 Y5 B鑑》又有“陶謙故將曹豹在下邳,張飛欲殺之。豹眾堅營自守,使人招呂布。布取下
0 F$ e0 t4 u2 @' X2 f* K邳,張飛敗走。”一說,因此可以說呂布占徐州一半是袁術的慫恿,一半是徐州兵將請
$ K- ]4 c! W0 r2 Y呂布入城,而徐州兵將請呂布當自有其道理,至少是慕呂布之聲名,非是無由之舉,不& y P( Y9 [- |3 w) |. Q3 L
然不會有“聞將軍來東,大小踴躍,如復更生”之語。" m% e' }2 x- b- p- l2 l
呂布在佔領了徐州後,劉備陷入了困境。“備軍在廣陵,饑餓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
; E% x1 B9 W7 T) }- j* u( y食,窮餓侵逼,欲還小沛”,於是“遂使吏請降布”,呂布這個時候並沒有因為劉備失' d/ f9 h6 }; i- N0 q' m
勢而趕盡殺絕,相反地還是以刺史禮相待:“……具刺史車馬童僕,發遣備妻子部曲家% {5 ~. r d: |9 _ ?/ W
屬於泗水上,祖道相樂”(11)。他這樣做,手下不是沒有反對意見,《三國志》《先7 F; w0 ^+ B# Y" I4 `
主傳》的裴注中說:“諸將謂布曰:“備數反覆難養,宜早圖之。”布不聽,以狀語
, i, q/ o0 t3 M( O2 p' q5 e備。備心不安而求自?,使人說布,求屯小沛,布乃遣之”,從這裏看,呂布還是頗有
! k9 O% K0 p! E8 }( ?8 A" P4 Q {容人之量的,說他對劉備英雄相惜當不為過,他這個舉動和孟德在許昌覆蔭劉備的舉動
$ l2 y7 E7 Y ^, w6 l是一個性質,一個是要用劉備抗衡袁術,一個是以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都目劉備為英
. ~2 p) F" f& P: p/ q. Q9 c雄而相惜,意圖借助其力平定天下。後來膾炙人口的“轅門射戟”故事也可以說明這% x& T% _9 K% S0 G4 H- r
點,《三國志》記曰:“……術遣將紀靈等步騎三萬攻備,備求救於布。布諸將謂布曰6 o8 L& r7 [5 H
:“將軍常欲殺備,今可假手於術。”布曰:“不然。術若破備,則北連太山諸將,吾+ @2 u8 M# W7 J! X/ U
為在術圍中,不得不救也。”便嚴步兵千、騎二百,馳往赴備。靈等聞布至,皆斂兵不
0 u: w; A! }$ N) A5 B% G/ W敢復攻……布謂靈等曰:“玄德,布弟也。弟為諸君所困,故來救之。布性不喜合鬥,( I" r: P: J( t4 a5 l# P/ g
但喜解鬥耳。”布令門候于營門中舉一隻戟……布舉弓射戟,正中小支。諸將皆驚,言
( H: Y* W, u0 ?3 q9 {6 T“將軍天威也”!明日復歡會,然後各罷”,這件事一表明了呂布還是很有軍事見地: F, H# y; l- C( n% x& ^
的,二當然是他目劉備為豪傑要借助劉備,所以發軍相助,三呢,以步兵千、騎二百居
8 L+ W- u+ C. u然鎮得袁術的三萬人皆斂兵不敢復攻,只能說呂布的豪氣和威名抵得幾萬兵將。而且這
! t B4 s x5 i7 |件事情頗具戲劇色彩,兩軍對陣之時,橫裏突然殺出個呂布,然後便開始在陣前開始你
1 W) v$ A2 W8 W. N請我回的大宴,而尤其是“玄德,布弟也。弟為諸君所困,故來救之。布性不喜合鬥,
0 S+ t( r5 F1 ]3 ^0 P; W9 q但喜解鬥耳”一句,在我看來實在頗為可愛,袁術聽了紀靈的彙報後應該是哭笑不得,
- N% S3 `1 r; A/ H不知道臉上是什麼表情,實在是風趣得緊。可惜劉備卻不是這樣的人,在呂布戰敗後,
# b; [: U7 t/ \. a一句話便輕輕鬆松不露聲色地送了呂布的命:“……遂生縛布,布曰:“縛太急,小緩, W; W; E7 S1 f: g6 i$ B. f4 n
之。”太祖曰:“縛虎不得不急也。”布請曰:“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
8 z0 f1 \5 y2 T; @& |8 D& X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劉備進曰:“明公不
q, q9 q X. e* D- E1 |2 q ^. e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太祖頷之。布因指備曰:“是兒最叵信者”,比起劉備6 T$ i/ @9 u& j6 ~6 o1 `( }
在白門樓上的這個舉動,呂布實在是太沒有政客所必須的不要臉、心狠手辣的素質了, W4 F, v! E+ E t/ b6 c
也實在太直肚腸了一點,更像個江湖人士,所以才會很不理解地罵劉備“是兒最叵信
/ W0 f2 G( d7 \# y$ o/ u+ M者”。( \) W1 J) f3 _+ z4 j- a& l
[+ h# e) l/ c* j+ G' o
另外,還有兩事也可以說明呂布的器量,一是《通鑑》云:“備在豫州,舉陳郡袁渙為! L! B5 S* P' |6 B* c. l, \5 ]
茂才。渙為呂布所留,布欲使渙作書罵辱備,渙不可,再三強之。不許。布大怒,以兵
~ r6 x5 l! V9 W W/ e4 a9 J2 F" m脅渙曰:“為之則生,不為則死!”渙顏色不變,笑而應之曰:“渙聞唯德可以辱人,3 u4 q: ^2 v% [4 L" r
不聞以罵。使彼固君子邪,且不恥將軍之言;彼誠小人邪,將復將軍之意,則辱在此不- |5 G! `* r- a" U
在於彼。且渙他日之事劉將軍,猶今日之事將軍也,如一旦去此,復罵將軍,可乎!”
# f* W& k/ Q! R+ d* b& X, S% u布慚而止”,呂布堂堂的一個封溫侯、假節儀比三司的奮威將軍,聽了一介書生袁渙的
/ w! J6 @5 K3 |/ r7 D0 i一席話,竟然會從因為袁渙拒絕自己的要求而大怒,到不做掩飾地慚愧而止,可以想見
, Q" s1 j0 `3 `7 L; g他至少是個講理而頗為直率的人,且頗有器量,非是通常那種一得勢就飛橫跋扈的小
3 c1 O: L' {( X, E1 a8 g1 o( H人。二是陳登為呂布使許昌,“始,布因登求徐州牧不得,登還,布怒,拔戟斫幾曰:/ h# N% x& [0 k# m3 S7 \
“卿父勸吾協同曹操,絕婚公路;今吾所求無獲,而卿父子並顯重,但為卿所賣耳!”# f& }$ K9 ~8 V$ @2 c- j x
登不為動容,徐對之曰:“登見曹公言:‘養將軍譬如養虎,當飽其肉,不飽則將噬
7 g/ |) ^& j) d人。’公曰:‘不如卿言。譬如養鷹,饑即為用,饑則颺去。’其言如此。”布意乃
1 c, Y+ m- r5 s8 w* S3 W S解”(12),這個也可以看出呂布的胸襟容量,還說明了此人是個直肚腸,動輒大怒,' {/ A: L) A/ a( [! V& z4 ]
人言有理便意解,而他在這裏對曹操的“譬如養鷹,饑即為用,饑則颺去”一番話應該1 P, H& U6 Z$ @% B) p, W
也是頗心許之的。
: {9 e9 S; F* ?
$ p5 W; {* O8 Y8 N4 S% q8 U- H0 w6 K到這裏,又有可以說的問題了,既然說呂布“饑即為用,饑則颺去”,那呂布求“用”2 K8 \% [8 ]" V
的目標是什麼呢?
4 w1 Q; a$ g8 K3 [" a+ d W0 m% I8 \* j ~
我們看看前面,在呂布殺董卓之後,《通鑑》上有一段記載:“……初,呂布勸王允盡
2 F2 T0 K. G7 s殺董卓部曲,允曰:“此輩無罪,不可。”布欲以卓財物班賜公卿、將校,允又不從。
0 B: G( U3 [& X; Y X允素以劍客遇布,……(呂布)漸不相平……”,呂布盡殺董卓部曲和以卓財物班賜公& a4 ^+ ], F" x" T
卿、將校的提案,應該說不無道理,表示了他想參與朝政的意念,只是王允“素以劍客
% v0 q, Z2 S( S0 x9 c遇布”,所以才會“又不從”,忽略不計呂布的意見。聯繫前面有“以王允錄尚書事,8 _7 A9 \: q+ W- _
呂布為奮威將軍、假節、儀比三司,封溫侯,共秉朝政”一節,可以想見,呂布的理想! y x' [% B8 h0 }* {% n# f
不僅僅是做個天下無敵的勇將劍客而已,而是“共秉朝政”,因此他才會“漸不相) O+ K+ \% p! [4 d$ o2 g
平”。還有可以證明這個說法的就是他在白門樓已經是個階下囚的時候,向曹操提出:
" p! r5 h9 N* Z( \0 n:“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
: n/ Y" |; B" q6 V# M2 @也。”而曹操當時頗心動,書曰“太祖有疑色”(13),其時呂布已是縛於階下的亡
- v. L Z5 C4 i- u/ n/ n7 q9 T虜,尚且說“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直把自己和曹操置於平起平坐/ l+ X3 c& S/ K/ ]) J L
的位置,不經意中說出他欲平定天下的理想,而且此又可見呂布睥睨群雄,不把天下諸
, k% Z* F; G, {4 D ]; m2 N侯放在眼裏的傲氣,而“……太祖有疑色”一說,又說明曹操至少也是有幾分贊許他這
8 T% C( L& p7 d3 {個說法的。
) r% X$ G/ _9 ^3 Y! T/ h& V% ?3 o8 V' i* C" u2 P
其實呂布的為人,想來必定是很有他的可取之處,所以還是頗得人心的。他戰敗後,手# B( {1 ]$ M; Y- G/ L4 b
下大將高順等不降,陳宮慨然求死,都說明他的得人心處;而戰敗之際“布與麾下登白
8 A w3 H) }3 _! I8 K! ~( g( r門樓。兵圍之急,布令左右取其首詣操,左右不忍,乃下降”(14),“左右不忍”一
$ k+ i, G6 D* y) Q5 m" }句,也證明了呂布應該是頗得人心才對,不然何來不忍一說。從“布令左右取其首詣& M9 j4 \1 ?- F7 S
操”一句,又可以看見與演義上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呂布其實並不怕死,不然就先投降
: z0 D3 |1 ~" k9 F) i了再說,何必要左右取自己的首級去見曹操,他的“乃下降”,應該是還想有“明公將
7 i& e! l$ F# s* g9 k' f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的一日才做如此舉動的,其實這個也說明呂布對自己
( k- q& D; f4 g2 l! t能力的自信,他相信曹操會需要他這樣的豪傑來平定天下,所以在言辭間還是自有其豪. M/ @+ T! i3 V% Y" Q+ ?1 D
氣在的。但是在演義中直把呂布寫成個貪生怕死的人,還特意杜撰安排了張遼罵呂布怕$ Z) \( m& G7 h
死一節,實在又是小說家們一個大大的曲筆。2 Z3 I7 \" }+ @$ B6 J5 z
/ ]8 F) e" V1 F7 X+ U$ I4 c
再由這個說開去,呂布雖然想“天下不足定也”,可是他最多也只僅僅滿足於一個“明' f n2 j/ V2 B) ^" T! E
公將步,令布將騎”的衝鋒陷陣的大將和“共秉朝政”重臣角色,可以說自始至終,並5 t& q, Q5 S$ F6 c" b2 P$ |
沒有割地稱王的野心,比之後來動輒稱帝稱王的那幾位要好上許多,而且在徐州時還一
: R# ` _6 m+ k2 y C直在謀求回朝從政。
. i$ Y) `/ K' R1 B q" y6 h
! G6 j( b! A! C6 w5 i+ M先時,“天子在河東,有手筆版書召布來迎”,因為“(呂)布軍無畜積,不能自& T: \ n9 ^( @ w& |/ E+ |3 X
致”,所以呂布“遣使上書,朝廷以布為平東將軍,封平陶侯”,那知道“使人于山陽) \5 Q5 R! A' q7 E9 v. K. a( M
界亡失文字(即封官的詔書和印綬)”,於是這個時候已經是司空的曹操“又手書厚加% t E1 d' R% o! G, h1 X3 e
慰勞布,說起迎天子,當平定天下意,並詔書購捕公孫瓚、袁術、韓暹、楊奉等”,呂
( f+ u% _8 X+ H" b7 v布知道後大喜,於是“復遣使上書于天子曰:“臣本當迎大駕,知曹操忠孝,奉迎都. E1 o& B! Q: I% n/ X* n/ ] o
許。臣前與操交兵,今操保傅陛下,臣為外將,欲以兵自隨,恐有嫌疑,是以待罪徐* Z4 v N- d! _8 i
州,進退未敢自寧。”答太祖曰:“布獲罪之人,分為誅首,手命慰勞,厚見褒獎。重' a# @6 c/ |; c+ S$ E, v$ O4 t/ ?
見購捕袁術等詔書,布當以命為效。”太祖更遣奉車都尉王則為使者,齎詔書,又封平% ]4 o S5 e2 ]6 [+ @+ E( K5 `) B9 ^
東將軍印綬來拜布。太祖又手書與布曰:“山陽屯送將軍所失大封,國家無好金,孤自
; a" U; J: b1 ?! }6 e) a) C取家好金更相為作印,國家無紫綬,自取所帶紫綬以籍心。將軍所使不良。袁術稱天
, Y- I a9 F" o2 J( U) I子,將軍止之,而使不通章。朝廷信將軍,使復重上,以相明忠誠。”布乃遣登奉章謝
7 h; w5 D# S; a/ u; p2 d恩,並以一好綬答太祖”,這一段時期呂布和曹操的關係相當微妙,其中厲害暫且不0 N( C" G/ b4 g h3 g1 n+ ?- Z
說,至少可以說明呂布很想堂堂正正地回朝做個天子腳下的階下臣的,後來東海蕭建為
% j8 @* J- b B- g! ~琅邪相,治莒城,“保城自守,不與布通。布與建書曰:天下舉兵,本以誅董卓耳。布6 V m! A7 g! [$ f. p/ D
殺卓,來詣關東,欲求兵西迎大駕,光復洛京,諸將自還相攻,莫肯念國。布,五原人
& G6 U+ ]7 V' M: ^8 N! ~8 c也,去徐州五千餘裏,乃在天西北角,今不來共爭天東南之地。莒與下邳相去不遠,宜5 [! H9 I% u9 x4 D" W, k6 t3 H! m% b
當共通。君如自遂以為郡郡作帝,縣縣自王也!昔樂毅攻齊,呼吸下齊七十餘城,唯
* W5 j2 L* \& J* |莒、即墨二城不下,所以然者,中有田單故也。布雖非樂毅,君亦非田單,可取布書與
# \% p; E: l) q4 u. x0 h/ C智者詳共議之。……”(15),尤其是後面給蕭建書中“君如自遂以為郡郡作帝,縣縣
6 e8 t4 H' u/ B8 t9 d, w. v自王也!昔樂毅攻齊……布雖非樂毅,君亦非田單,”幾句,和曹操的《讓縣明本志0 R2 A. |8 g- z& @9 O
書》中的“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一句幾有異曲同工之意;而
5 s2 s4 e6 \6 e# A$ s" Q3 \" G“天下舉兵,本以誅董卓耳。布殺卓,來詣關東,欲求兵西迎大駕,光復洛京,諸將自
' g/ f# {6 y6 d: W0 _) }; ?還相攻,莫肯念國”之說,誠為當時實情,前面的“天子在河東,有手筆版書召布來2 M1 k* @4 l1 ~* B
迎,布軍無畜積,不能自致”,和他與曹操的戰役中因為沒有糧草而退兵兩事,又互相
" K$ U0 w7 E1 F; A3 k! I印證了呂布的確是想西迎漢帝而力不能,這也都可以說明他的理想是做個漢朝的臣子,
7 T& B5 C; T& o) e, [$ D. ]並無不臣之心。也許他對王允對他說:“努力謝關東諸公,勤以國家為念!”的囑咐還
% f1 ]$ J5 w; T& B沒有忘懷。因此我說他比“郡郡作帝,縣縣自王”、“自還相攻,莫肯念國”之流的諸
% X) m1 W/ P T. m5 }4 H侯們好多了,從這個意義上說,至少呂布可算得是個大漢朝的“忠臣”。
6 w4 m+ E$ b5 z% c/ I+ Z1 [+ e- U5 k6 o2 O* w) L2 B
從這些來看呂布,可以說呂布此人能文,且行文豪氣不除,文字也可一觀,他給袁術和
" F9 ^2 f% @* [/ c. |8 _蕭建書(呂布幾封書信文多不載,附錄於後)中喜笑言談間自有豪氣在,而且對大局和5 p: j6 ~* ?$ M$ ^
人物亦有自己比較有見地的看法,這樣的人,不為無知;有容人之量,覆蔭劉備和對袁) B j! ^! {5 h. [8 y) r
渙事自可說明;亦有其得人心處,所以高順、陳宮慨然赴死,左右臨危不忍取其首詣曹
" J$ c& C# Z( V操;臨陣身先士卒,勇猛過人,勇名聞於天下,因此時人才有語曰:人中有呂布;只可
+ c1 ?8 }/ ^8 }惜他有兩大致命的性格上的弱點,一個是他手下大將高順說的:“將軍舉動,不肯詳1 |- ?7 f0 Z! h. @3 z! N3 m- Y& i
思”,舉動隨意性太強;二就是沒有主見且不善斷,郭嘉說袁紹好謀寡斷,而呂布既不4 G5 ]' {/ p( o7 J
好謀又不善斷,他雖然知道高順的忠言而不能用,陳宮有善謀而尚自猶豫當從不當從,! d, P1 g3 A5 a
作為一個諸侯沒有這樣的政治素質,反而更像個江湖豪士,不敗亡就是天數了。因而誠
: @% F' L' a) @, S! w, K8 Z如高順所言:“凡破家亡國,非無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見用耳。將軍舉動,不肯詳, [5 {5 H f' D( H* o2 d0 R
思,輒喜言誤,誤不可數也”,又陳宮被俘後對曹操說:“但坐此人不從宮言,以至於& I N: r1 r- o- M. Q: }
此。若其見從,亦未必為禽也”,這二人的確說出了導致呂布敗亡的致命傷。4 s( S0 Y# p2 C! x# `0 ~; M
( N; C+ c3 T: i
惜乎,縱觀呂布,當是能文善武,頗得人心,亦有容人之雅量及見地,又無割地稱王的3 p/ o% i4 r4 E0 p; |6 \& z
野心之人,而最後的覆滅的悲劇,實在是源自於他性格弱點的一個性格悲劇,頗可為之1 e* C5 R; t! M4 D4 |2 y
一歎。又其一生行無大惡,譬如屠城坑卒,親信小人,屈殺賢良,目無君上等等常見於1 B5 ~6 T7 S2 a
歷史奸邪人物的罪名一個沒有,甚至可以說連大過都沒有,真要指責也許只可以指責他" K8 `3 n) b) O/ m5 K
和董卓婢女私通這個事,其他諸如攻城掠地之所為,在三國時期比比皆是,實在沒什麼
$ H6 V1 e' K5 v, B! J/ f$ C可以大加指責的惡行,再者要是說起反覆小人,大耳公劉備先生先是在公孫瓚手下,因1 t: n. _6 x3 i+ C) @1 B- h6 f
為陶謙給了他四千兵就棄公孫投陶謙,然後占徐州,後來又投靠呂布,再反攻呂布而投+ v+ h) b; Y5 c6 x- L7 D" t
曹操,然後又反攻曹操轉投袁紹,再投劉表,最後一次剛剛對孫權說完你如果攻劉璋我
& R ~5 N6 _- F" R% y0 w7 g' f8 t就披髮入山,一轉身就用劉璋給他的兵馬圍攻成都,搞得劉璋最後在孫權的保護下才度' w2 H* O: y# v1 ^
完餘生。因此如果比起劉備來,呂布的所做所為簡直是小兒科,根本就連和劉備評比誰 N3 a% ^ @% i2 S3 k5 S4 X
更“反覆”的資格都沒有。可是卻因為一部《三國演義》,平白地背上了“三姓家奴”
2 ^2 O# w/ P. p! [1 I+ X! q+ i的千古名,成為反復小人的代名詞,小說家的刀筆不可謂不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