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匯大博士教授搞出來的「正音」其實即是搞「統讀」
睇完王亭之此文至講..thx5 |: m6 E+ K) q" V' e
////////////////////////////
( n6 J) U& U5 @/ s* n" E
) X6 S8 q; ^3 k" K3 X8 j4 f何博士教授的立場 ( S, K& j: F4 R; G! P
+ V/ F1 I' N' J8 s& t- r
1 f" _; j6 a' I, t; F* u/ S
何文匯大博士教授搞出來的「正音」,其實即是搞「統讀」,所以他出版了一本《粵音正讀字彙》。「正讀」者,「統讀」之謂也,只是他不能像「國家語委」那麼權威,所以才客氣一點,不稱為「粵音統讀」,改稱為「粵音正讀」。
% C+ [; O2 _8 b! f
5 G3 c$ ?7 F2 o' b在《粵音正讀字彙》中有一篇《後記》,那可能是他唯一關於音韻學的學術著作。在這篇文章中,他說明自己的「正讀」原則:「先以《廣韻》系統的切語為基礎,再以古今音變為脈絡,為自己定下指引」。
, Q( j; o* N( Y) j) V) p- N- j
( Y* W4 y# P$ j! J7 k! V所謂「古今音變脈絡」,無非根據前人的研究,討論「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喻三歸匣」等等。( I) I- A& \0 C. ~' ]
2 D( _( y2 ]% h' C7 T
他怎樣處理這些前人的研究呢?他認為:「語音自古至今都因發音偏差而不斷產生變化」。所以,古代沒有輕唇音、舌上音,如今廣府話有了,那只是「偏差」而已,這是他的基本立場。換言之,廣府話有九聲而非五聲,那多出來的四個聲其實都是「偏差」,所以何大博士教授就有時接受這些「偏差」,有時則不接受(例如「綜援」他一定要讀為「眾援。」)。
4 Z9 S2 [7 l5 {3 ^0 ?將「統讀」的原則用於方言,而認為方言根本偏差,實在很大膽。所以,如今這些大膽現象已造成混亂,弄到「國家語委」要提出警告。
+ Z# N* |$ m9 g; u. Y& x) `+ h E* E' s5 Q
加拿大多倫多星島日報
/ M# s' u$ D2 x5 V5 F$ a5 V: j2 f2006年9月6日
$ X1 y) D' V# w" @, {; o " l8 w1 q0 N& q; B p3 s
...請XX出來回應下...
2 |$ Q& k% k% K, X) F; x; H..別一味恃有傳媒撐腰!!!...四圍洗人腦!!!thx
6 g" v; R. U) L5 E/ x
' ?' z' _+ Z4 q. I* ~1 ~5 e( Z& ?[ Last edited by magic on 2007-1-30 at 12:49 P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