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CHECSS仔的歷史研討站]-有趣歷史收集處[+左]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誰是三皇五帝?+ X7 r7 f+ W% o# [4 g
) p& {0 B5 q6 c! G( }) W
(http://www.epochtimes.com)9 y1 N% ^# n: O- j; C
誰是三皇?誰是五帝?古來並無定說。後漢,應邵之風俗通皇霸篇,列舉諸書之三皇說,如下:
" l- W% B2 ^( T6 }4 H  尚書大傳:遂人﹙遂皇﹚、伏羲﹙戲皇﹚、神農﹙農皇﹚。
0 C$ K% s! }! o2 J  春秋運斗樞:伏羲、女媧、神農。! d6 g) A+ B; \/ n' h5 f- }  |
  春秋元命苞:同上。
9 T0 {# ~( r9 u0 ^4 X" ?/ ~  禮記諡記:伏羲、祝融、神農。3 `6 z, {# x0 i' I1 {& n" a
  禮含文嘉:虙戲、遂人、神農。
* J; V- ?1 k" C+ K  含文嘉的說法說與尚書大傳的說法相同,應邵也贊同此說。) D6 N) h2 i" \% n) f( r8 ^7 L0 C  C
  班固等之白虎通云:『三皇者何?伏羲、神農、遂人也。或曰:伏羲、神農、祝 融,三皇也』。唐司馬貞補撰之史記三皇本紀,採用庖羲、女媧、神農之說。偽古文尚書,孔安國序中云:『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其意以此三者謂之三皇。; @5 G3 H; W! T8 w. C3 Y
由此可見,古來三皇之說並無定說。
7 |6 F: R- ?* h7 g; I
3 p6 S" c/ \7 ~; U  五帝之說,亦不一定。易之繫辭傳中,並未用五帝之名,僅列包犧、神農、黃帝、堯、舜。國語亦然,列舉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人,而未用五帝之名。 史記五帝本紀,則以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為五帝。
http://www.xvideos.com/video451827/rio_filter-074_babe_filter-037_and_squirt
太昊大帝
4 l2 o  `- ], u5 ^8 b3 E伏羲氏
8 p( U; }- P& i1 {& a7 ]
9 g1 q  E8 \' m
( J8 B5 A( l2 }: v  f(http://www.epochtimes.com): e5 Q$ S2 T  A" s. C6 Q/ h
相傳在七千年左右,帝太昊伏羲生於成紀(甘肅天水)常年活動在中原地區,以木德王建都于宛丘(河南淮陽)。$ r* e8 P9 X' l. i/ k4 |. _9 G0 O

& H8 G- w6 X- R5 d伏羲智勇雙全、力大無比在中原地區征服了許多部落,他集中了當時人們喜愛的幾種動物特徵創造了馬的頭、蛇的身、雞的爪待許多動物的綜合體,自稱“龍師”並將龍作爲華夏族的族徽——圖騰,爲此中華民族始稱龍的傳人。
. G! q5 p- Q  M% o5 F" O- A: _2 m# ^2 {! y" {+ D' Z7 |
伏羲的另一功績在於,他正姓氏,自姓爲風,;制嫁娶,男婚女嫁;做網罟,教民漁獵;畫八卦,代替結繩;造琴瑟,功成作樂;定官職,分理海內……從此,我們的先人從荒蠻轉入了早期文明。
http://www.xvideos.com/video451827/rio_filter-074_babe_filter-037_and_squirt
by 151515 :- f& r3 b  A0 U8 {* d5 m5 s
古代是如何行軍打仗的 6 n5 T* x6 V" h$ o) ?+ G
1 @, ~( d8 x# E; C0 u
  我們知道,由於自然條件的制約,一般的國家有餘糧調出區和非餘糧調出區之分,餘糧調出區的糧食產量是比較大的,能夠供給額外人口,因此軍隊行軍一般是在餘糧調出區之內。當然,因作戰需要而不得不在非餘糧調出區行軍的情況是非常多的。但大體上是把在餘糧調出區行軍視為正常。在這樣的地區內行軍比較省力,如果是在本國領域內或友好國家行軍,則依靠後勤隊提供糧食和依靠派員徵發、購買當地百姓的糧食。如果軍隊紀律不好,徵發往往成為掠奪,掠奪本國居民一向被認為是令人不齒的行為。但紀律不好的軍隊經常這樣做。比如明末官軍,被稱為:“強盜好比梳子,士兵好比篩子,軍官好比剃刀”。這樣的軍隊想打勝仗,除非天神幫忙。紀律良好的軍隊不會掠奪本國人民。有一個小故事是:一個軍團的羅馬軍隊在一個蘋果園中駐紮,當他們離開的時候,連一個蘋果都沒有減少。如果因故不在餘糧調出區行軍,那麼有好幾種辦法:一是掠奪。人民遭到掠奪,固然悲慘,但軍隊的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二是派兵打獵和採集食物;三是依靠隨行給養和牲畜。如阿拉伯軍進攻東羅馬的敘利亞的時候就是這樣;四就是依靠補給隊了。當到了敵國境內的時候,軍隊的補給就會遭到極大挑戰。因為不僅補給距離變長了,而且還要面臨敵人的堅壁清野和騷擾。在各個地區,收割糧食的時候不同,在熱帶是一年三熟,暖溫帶是一年兩熟,溫帶是一年一熟,除了收割季節外,其餘時候必須從敵國人民那裏獲得糧食。在古代,掠奪敵國居民是天經地義的。這種掠奪往往非常殘酷。焚燒、掠奪、強姦是家常便飯。凱撒進攻別都裏及斯人的時候,因為沒有焚燒村落而使後者猝不及防。可見當時羅馬軍隊是把焚燒村落視為慣例的。其實沒人任何頭腦正常的將官會限制軍隊在敵國境內的掠奪。只有在內戰中,掠奪才有可能得到限制。比如完顏亮進攻南宋的時候,嚴格約束紀律,士兵失火燒燬民房,都被斬首。於是金軍與百姓“親如一家人”。其實即使在現代,國際法也認為帝國的人民和財產具有“敵性”,允許限制其自由和進行徵發。當然,無節制的掠奪是被禁止的了。在掠奪時,一般大部隊是不出動的。只出動散兵進行。除了掠奪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從自己國家獲得補給。但在敵國境內,補給隊容易遭到襲擊,因此補給隊本身也需要護衛。中國進攻匈人的前119年漠北決戰中,主力騎兵10萬,而保護後勤隊的步兵卻有數十萬。這些步兵當然也要消耗糧食,因此運到目的地的糧食有限,當時就有一種說法,對匈人作戰:運輸三十石糧食才能到達一鐘。由此可見如果對擁有大量騎兵的敵人作戰,後勤壓力是多麼大。
( x4 d) y5 c1 |6 r$ J+ O( L9 B+ [) q0 }9 r5 h0 a* S; O9 N) u
  在敵國境內行軍,遭到襲擊的危險比較大,所以行軍的時候要有所防範。在國內行軍時只需要成一字長蛇陣沿重要道路行軍即可,如果軍隊數量太多,沿幾條道路前進就是了,但在敵國內,要避免敵軍的突襲,所以一般避免在狹隘的地形,如山谷、沼澤行軍,因為一旦遭到敵人襲擊,很難展開。行軍時,一般把軍隊放在前面,指揮中樞及其衛隊放在中間,後勤隊和其他非戰鬥人員放在後面。行軍隊伍兩翼是機動性好的輕裝部隊和騎兵,以便照應前後。軍隊按建制分成若干部分,當遭到襲擊時,先頭部隊在原地堅守,第二部分向左前方展開,第三部分向右前方展開,以後部分單數向左前方更遠處,雙數向右前方更遠處展開。迅速從行軍狀態轉變為戰鬥狀態。如果非要從狹隘地區行軍不可,為了安全,一般要先佔領前方高地。如在水網地帶,一般要多路並進,每路都保持在臨近的另一路能夠看得到的距離內。只有經過嚴格訓練的軍隊,才能夠迅速而有序的從行軍狀態變換到戰鬥狀態,或者進行相反變換。
, e4 b( I/ _6 W/ e# p9 B- a  y  I3 O5 E* B, ^; U. \. r* L9 L
' T) Y; `% [8 x) A
  古代軍隊的行軍速度,依敵方的抵抗和我方的戰略需要而有所不同。羅馬重步兵的標準是負荷23公斤(有說15公斤,這似乎太“輕鬆”了;有說50公斤,這又太重了)在5小時內行軍31到39公里。劉徹時代之前,中國人在談到中匈邊界的時候,說邊界距長安僅三百里,輕騎一日一夜可至。西方的例子是漢尼拔在扎馬之戰失敗後,據說兩人兩馬在一天一夜間跑了200多公里。為了出奇制勝,輕騎兵長途快速行軍是有可能的。但不能持久。這是要注意的。因為輕騎兵如果快速機動,必然要拋下後勤隊、重裝部隊和一切不能快速機動的人和物,而且,馬匹本身將十分疲勞(儘管騎兵一般有備用馬,但為了節省馬力,備用馬一般是不隨快速部隊前進的,否則所有的馬匹都無法休息)。這樣,輕騎兵自己的戰鬥力和持久能力必然大大下降。基本上只能出奇制勝。一旦制不了勝,就只有失敗一途了。不過快速機動確實能夠為統帥帶來巨大的機會。歷史上,用輕騎兵快速進擊獲得大勝的例子很多,最有名的就是蒙古軍隊的勝利。總的來說,古代軍隊的進軍速度,取決於牛車或馬車的速度。也就是一天至多40公里。如果是輕騎兵的快速突進,那麼在三天之內前進240公里是可能的。
' u5 p% K, i$ ~; u0 B; _! U: f+ ?2 W" t4 ?/ L5 L0 x

2 y3 w. j" ~9 C1 B2 [  接下來談談軍隊需要的補給品。古代軍隊所需要的補給品有糧食、柴禾、衣物、備用武器、備用武器部件、一次性射擊武器、帳篷、挖掘和建築工具、備用樂器,等等。軍隊攜帶糧食根據不同的戰術需求,其備量不一。有的為了輕裝前進,僅備三日糧;有的又帶上夠吃三個月的糧食。有的情況下,軍隊帶著大批牲畜作為肉食來源。如凱爾特人和日耳曼人都曾如此作。前面提到的進攻敘利亞的阿拉伯軍在沙漠中曾吃駱駝肉(不知滋味如何)。特別要提到的是:戰馬需要飼料。雖然在補給不暢的情況下,馬匹也可以只吃青草,但這會導致氣力的衰減——自然,粗放飼養的馬匹,習慣了吃青草,但這樣的馬匹體力是不及那些精心培育的馬匹的。而到了冬天則非準備乾草不可。一般來說,軍隊只攜帶最基本的衣服和衣料,以供衣物磨損了的士兵更換,以及及時修復損壞了的旗子。加上沒有洗澡的條件,所以古代軍隊幾乎都是臭不可聞的,全身爬滿了跳蚤。備用武器也只有少量,而武器部件則供那些較易損壞的武器使用,如弓弩的弦等。至於一次性消耗的射擊武器,則是箭,古代歐洲還有標槍、石塊等。一般一名射擊兵攜帶箭數從30枝到50枝不等。挖掘和建築工具,因國別而異,羅馬軍隊的工事世界聞名,自然它的建築工具是非常完善的。而較落後的軍隊一般沒有什麼建築工具,如凱爾特和日耳曼軍隊。 / j- x" l9 M# Q! B& @" Q1 J
1 O4 J3 d' g- j+ A( s+ Q; r  I- A3 X
9 [- `: D! _& B8 S7 Q# e- e: J+ [* \
  軍隊所需非戰鬥人員則因國別而異。斯巴達軍一人需要七名軍奴,但其他希臘軍隊一般一名重步兵僅有一名軍奴、羅馬軍隊也有大量軍奴、東羅馬軍隊有軍醫、中國軍隊基本上沒有非戰鬥人員,一些雜務也由士兵完成、中世紀的歐洲騎士有背負其盔甲的奴僕。。。總之,各國的情況很不一樣。另外,隨軍商販、軍妓、高層人物的隨員等情況也不一樣,不過這跟戰術沒有多大關係,故而從略。有的軍隊,如希波戰爭時的波斯軍隊,帶著龐大的屬員隊伍,這樣的軍隊戰鬥裏一般是不強的。
  ~0 p7 X2 H. P, v# Q  f% t  U% @+ m  y' R
- I, L, D; ?- z2 ^5 c
  軍隊的工事和營盤是防止敵人襲擊的保障和軍隊失敗時依託的屏障。一個修建良好的工事體系,是難以攻破的,敵人的一切詭計在它面前也難以得逞。這裡可以以凱撒在包圍阿來西亞市修建的工事為例,寬近7米的第一道壕溝,5米寬的第二道和第三道壕溝,第三道壕溝中灌滿了水。後面是4米高的護堤,上面再加上胸墻和雉堞,胸墻和護堤銜接的地方,向外斜列著削尖的木樁。護堤上每隔27米修建一座木塔。並佈置弩炮。護堤和第一道壕溝之間相距130米。為了增加敵人穿越的難度,在這130米內很快又增加了如下防禦設施:採伐了許多樹榦和堅韌的樹枝,把樹枝頂端的皮剝去以後再削尖,在挖掘了一道1.7米深的連亙不斷的壕溝之後,把這些木樁直立著排在溝內,把它們的底部釘牢(可能用了鐵釘,也可能是埋在土裏夯實),使敵人無法拔掉,只有樹榦的尖端伸出在地面上。它們一共有五行,一層一層地連在一起,互相銜接,又互相穿插,任何人衝進它們,必然會使自己被這些極尖銳的木樁戳穿。在這前面,又挖有象梅花形似的斜對角的坑,深一米,逐漸向坑底收縮傾斜。裏面安放著人腿粗細的圓木樁,頂上削尖,用火熏硬,有一部分伸出地面,高度不超過四指。為了使它們堅韌和牢固,在它們底下墊有33釐米厚,夯實的土。坑的其餘部分放著樹枝和柴草,用以掩蓋這些暗器。一共挖了八行這樣的坑穴,相距各一米。在所有這些工程前面,又有33釐米長的木材,頂上釘著堅固的鐵鉤,彼此相隔不遠地整個埋在土中,佈滿各地。整個工事分對內(對著阿來西亞城)、對外(對凱爾特援軍可能來襲的方向)兩部分,對外部分周長達21公里。在講述了這樣堅固的工事之後,羅馬營盤似乎就沒什麼講頭了,只是井井有條而已。 ! D( J! Z( ~/ y* M5 W
/ n3 d; J5 o8 C. u& Z2 W6 y4 ~( Q
$ b7 l3 ?- y4 B! O% ~
  下面講作戰。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在戰鬥開始之前,任何軍隊都需要進行偵察。除了在內戰中,間諜會發揮較大的作用外,在外戰中,在一定的政治環境下,間諜也有其大作用。但在具體的戰鬥中,間諜一般是用不上的,因為古代沒有電報和無線電。當獲悉軍隊內部情報之後發送出去往往有其困難,時效性也不好。這樣,偵察兵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從很早的時候開始,偵察兵就由輕騎兵擔任。為了保證快速,偵察騎兵都是輕裝,甚至不穿任何防護用具的。因此馬力是決定偵察兵能否擺脫敵人的追擊,及時將情報送回的唯一保障。在這方面西方的馬匹表現要好得多。因為它們身材高大,速度快。 - u  H, X+ _& h* v

; a# n5 W2 e' X; j% f; T; l3 O5 X: _5 X4 }7 ?
  一般來說,軍隊只有在確知敵人所在的情況下才會離開營壘,有時候則是因為攻擊敵人必救的某個據點而出動。無論哪一種,當軍隊離開營壘的時候,戰鬥多半就要來臨了。這時候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雙方的裝備、訓練和人數(在戰略篇中將要講到)。在這一切已經確定的情況下,軍隊要作戰,就必須排成陣型。 ( L9 u6 `3 ^# D8 P9 T) h

- e3 U. `- N4 [2 ]2 P8 Q
% I' T, v  c% l: |" \" U  古代基本的陣型,是方陣和圓陣。方陣適用於進攻,而圓陣適用於防禦,這在任何國家都是一樣的。不過一些國家對於陣法有其獨特見解。如中國和印度就有很多陣法的名稱。有的是確實有用的,有的則只是一些吸引眼球的名字而已。下面是一些比較有用的陣法:
( y( v! ?, E% m0 P
% u% u! D5 Y8 x7 `. j9 W4 q/ B
4 q7 z" j$ t; P; T9 |4 M0 _/ O  華夏國家的陣法,依《孫臏兵法》,有方,圓,錐行,雁行,鉤行,玄襄,疏陣,數陣,及火陣,水陣八種陣法,後兩種是特殊的,主要使用的是進攻時的錐行陣、方陣和防禦時的圓陣,這些陣勢無需多說。疏陣適合散兵作戰;雁行陣適合發揮弩兵的射擊力量。
7 I  T" z8 C6 Q% Q' a1 z, J1 q5 z1 D- q
) c- O& N6 }! t8 `  z' _
  馬其頓的陣法,以方陣為核心,貫徹輕重結合、步騎結合的原則。大體上將重裝步兵作為中堅,縱深16列;作戰時視情況可以排成橫隊(寬度大於縱深)、縱隊(縱深大於寬度)、楔形或菱形,如果受到圍攻,則可收縮為凸半圓形,要圍攻敵人則成凹半圓形。右翼為作戰主力(這是借鑒了伊巴密農達的斜陣),集中重裝騎兵和輕裝兵。左翼一般為輕騎兵。戰線後有時還有少數輕裝步、騎兵。主力陣形前方則為射擊兵。用以攪亂對方和遮蔽我方主要陣形。
  D* ~3 I7 Y+ H, ]) p
8 Y& D6 @( W& t4 H0 P
- _6 b5 [" u; m3 F3 r+ Q3 m2 l% D7 l; e  羅馬三列陣,古代最優秀的步兵戰陣,從前3世紀成熟,到3世紀衰落。可以敘述如下:早期的羅馬方陣(西元前4世紀開始),每個羅馬軍團重裝和輕裝的步兵大約4200人,騎兵300人,每個軍團分成30個中隊另2個百人隊,每個百人隊30——60人,其他兵種中隊的編制有所不同。按照士兵的年齡、訓練程度、戰鬥經驗,重裝步兵分成三列,第一列是最年輕和沒有什麼戰鬥經驗的士兵(槍兵),第二列是有成年的有一定戰鬥經驗的士兵組成(主力兵),第三列是年長且戰鬥經驗豐富的老兵,被稱為後備兵。第一列、二列各有10個中隊,每個中隊120人,第三列也是10個中隊,但人數卻只有60人。每列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以便於兩列之間的退後或者前進,前2列是主要的戰鬥陣列,所以稍微的靠近點,第三列最遠。另外還有1200名輕步兵和300名騎兵,他們兩列於陣列的最前方或者兩翼。羅馬軍團三列隊法最小戰術單位是中隊,每一中隊為一個小方陣,排成6列,每列20人,兩人之間相隔是1.8米。後來發生的變化主要是取消了軍團中的騎兵。馬略改革之後,三列兵的訓練程度和裝備大體相等,沒有了青年兵、老兵和後備兵的區別。
5 b  n' p; k& e' C% B% P+ G) f$ O; f* P) y# |4 Q2 b5 X: j

% H$ K* k$ A) R! O4 g  騎兵由於其機動性,難以排列較複雜的陣型。在重視衝鋒的歐洲,採取“野豬頭陣型”,其實也就是錐形陣。這種陣勢非常密集,有一種說法是向隊形中拋一個蘋果,都會打中一個人或馬。在輕裝騎射手隊形中,最成功的莫過於蒙古的戰術了。在這種戰術中,輕裝騎射手在敵陣外射箭,不與敵人接觸。而重裝騎兵在遠離戰場的地方,直到敵人崩潰或者忍不住胡亂衝鋒,他們才投入戰鬥,一舉成功。
0 k; a! \( k8 {( x
' ^8 X5 D( b1 P6 }3 P7 Q$ z" W0 N5 g
  古代所有的陣型,都有若干共同點:
; e3 P) a( @* b3 c+ i2 u) R: H; u: T$ Q0 G4 M0 Y
" [" ]! }1 r  |+ u) {% @- Z8 n
 1.方陣或錐形陣用於進攻,圓陣用於防禦。 ( ?$ q1 ?% i- M! I
3 Y4 S1 r: a- q' t4 t$ g, ~

  C3 S1 r( `. }- U* ~* F 2.射擊兵在戰陣前方,以遮蔽本方隊形和攪亂對手。但注意,有的軍隊是所有士兵都有射擊兵器的!如唐代的中國軍隊,每人都有弓——令人不解的是有若干士兵還有弩,東羅馬的甲胄騎兵,除了長矛之外還有弓——在射箭的情況下怎麼放置長矛是個令人困惑的問題。 # Z" |' c" y7 t
4 V, p, h4 _4 p$ K+ O: g$ }( X
4 P5 h% O( ^" s: W! N2 o/ Q
 3.如果我方少於敵方,一般都拉大單兵之間的距離,減少縱深而增加戰陣寬度。避免被敵人合圍。 8 v* p7 j4 o. s& B( u
. h) E0 h; v5 n6 j9 H# P5 Y! r
4 T4 ]) M+ ~* j4 h
 4.一般把輕裝兵置於兩翼,以重裝兵為核心。
+ `5 ?) u' F: a) d, r0 c! r
* C- }6 Z0 y. Z' j
' Q* f" U( x4 n3 O- I' d6 _  在冷兵器時代,作戰的過程大體上是這樣的:
; |8 ~6 w' L+ \* q9 O$ u& `7 c: `& Y: C& n

) `# }1 p. X& u) C  首先,當得知敵人的所在的時候,軍隊離開營壘。在接近敵人或者有遇到敵人襲擊的危險的時候,從行軍狀態變換為作戰狀態——如果營壘離敵人很近,則一開始就列陣。在一般情況下,兩軍會大致相同時間發現對手,因此列陣時間大致也相當。所以古代作戰的典型場面是兩軍面對面的對壘。在這種狀態下,軍隊密度會很大,有的在一平方公里內會有10萬名士兵。如果因為某種原因,一方沒有及時列好陣型,就遭到了敵人的進攻,往往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但一般的情況是雙方逐步逼近,然後射擊兵發射武器,然後雙方的肉搏戰就開始了。在某些情況下——通常是一方急於求戰——不經過射擊戰就進入了肉搏戰。這種戰鬥模式一直保留到19世紀初。肉搏戰直接決定著戰鬥的勝負。通常,訓練和裝備較好的軍隊會獲勝。勇敢也是決定勝負重要的因素。一方突破敵方的陣型,切斷其戰陣之後,通常敵人的崩潰就開始了。因為這就意味著軍隊的一部分得不到指揮,作戰力度大減,造成相鄰的另一部分軍隊受到敵人更大的壓力,如此累加,全軍崩潰。古代軍隊戰鬥失敗後,大多數的傷亡發生在崩潰和逃跑階段。一般來說,勝者的傷亡要遠遠少於敗者——儘管古代戰爭真正的傷亡很難確定。由於勞累,勝者往往不會窮追敗者,即使追擊,也往往針對敵方的指揮中樞。所以很少會發生“連一個人都沒有剩下”的情況,即使是殲滅戰也如此。
5 O! K# \) h) }2 g7 ]+ R/ `4 V: {: Q
9 M5 y( i( f) i$ a  p* W$ [( ^" z8 M! c
  由於主要通過偵察兵了解敵情,傳令兵傳達命令,要及時掌握敵情,並及時下發命令非常困難。因此古代軍隊一般集合成巨大的隊伍,戰爭一般通過大會戰來決定勝負。下面是兩次經典的戰鬥: 1 m; S' K; `1 |' V* T8 e7 d; k

" y8 v6 _! }  c  x6 T# W  U6 t7 B& V+ m, s, J3 E) ]
  坎尼會戰,前216年8月2日,在坎尼城外的平原上,羅馬軍8萬步兵、6千騎兵和迦太基的4萬步兵,1.4萬騎兵作戰。指揮者,羅馬方面為保盧斯,迦太基方面為漢尼拔。羅馬步兵在中央,騎兵分在兩翼。步兵排成70列,分左、中、右三路,以重裝步兵放在陣形中心,每列之間有一定距離。騎兵放在步兵的的左右兩翼:右翼是羅馬公民組成的少數騎兵,左翼為義大利聯盟的騎兵。在左、中、右各保留一千騎兵作為預備隊。羅馬軍隊以中央戰線為核心,軍隊密度較大,企圖進行中央突破。迦太基軍隊中央戰線為較弱的步兵,兩翼為較強的步兵和騎兵。並保留三千名騎兵作為預備隊。迦太基整個隊形呈凸新月形。上午九時戰鬥開始。首先是射擊兵的對射,很快開始肉搏。迦太基軍中央向後退去,戰線由凸新月形變成凹新月形。迦太基重騎兵很快擊垮羅馬騎兵,開始包抄羅馬軍兩翼。漢尼拔並派出5百名輕步兵詐降。中午,戰場颳起東南風,沙粒飛入羅馬軍士兵眼裏,使他們的作戰變得困難。那五百名詐降的軍人開始大肆砍殺他們周圍的羅馬軍,由於是在戰線後方,羅馬軍隊無法弄清實際情況,大起恐慌。此時迦太基重騎兵已經完成合圍,由於戰線中央的羅馬軍隊密度很大,在被合圍的情況下無法自如的行動,戰鬥持續到日落。據說有五萬四千名羅馬軍戰死,一萬八千名被俘。迦太基死亡六千人。
' V+ Z# U0 \# C+ l. @- D( }3 _6 w, w" y/ O" i+ l5 Z3 W( [
6 f! D. g5 J# ~* t7 A
 紹約河之戰,此戰是蒙古軍對歐洲騎兵經典的勝利。據《武器和戰爭的演變》,戰鬥的經過是這樣的:1241年,蒙古蘇布臺和拔都分率大軍進攻東歐,強行越過喀爾巴阡山脈,準備於匈牙利平原會師,在兩支部隊遙遠的側翼還有兩個小規模的騎兵部隊,沿途橫掃波蘭、西裏西亞和東普魯士,掩護主力部隊的戰略意圖。匈牙利國王貝拉在蒙古軍隊進抵佩斯城前,判明蒙古軍的意圖,立即組織了10萬人的軍隊尋求與蒙古軍隊決戰,蒙古近六萬人的主力則避開匈軍的攻擊稍稍後撤。四月,雙方最終則在紹約河畔對峙。匈牙利判明對岸是蒙古主力後,迅速地搶佔了一個巨大的橋頭堡,又在河西岸用大量的馬車連成堅固的兵營,等待蒙古軍隊的攻擊。蒙古軍在後續的工兵到達後,立即在黎明用拋石機和火箭向守衛橋頭堡的匈牙利軍隊射擊,守備部隊在前所未見的攻擊下瞬間潰敗,蒙古騎兵迅速穿橋而過,向剛剛醒來的匈牙利軍隊主力發起攻擊。當匈牙利人滿懷信心地列隊殺向數量處絕對劣勢的蒙古軍時,很快發現這並不是主力!蒙古軍約三萬人的主力在近百里遠的南方早已乘夜渡過冰冷的河水。蒙古主力從背後殺向匈牙利軍隊,隊形混亂的匈牙利軍隊立即撤回堅固的兵營死守。蒙古人的工兵遂向兵營裏發射了密集的巨石、火箭、毒箭(史料記載蒙古人的毒箭含砒霜巴豆,產生強烈的毒煙)、燃燒油。蒙古人採用了“圍城必闕”的戰術,匈牙利人迅速崩潰從缺口逃亡。但是,身著輕裝的蒙古軍隊速度和耐力遠遠高於逃跑者,可以不停頓地換馬四處截殺。紹約河之戰,匈牙利軍隊陣亡七萬餘人。
# I" Z: S) M, M2 s9 A
- l& V% ^$ B) ^$ ?
# A$ W. J, ?$ M: |! x: r  上面兩個戰鬥的經過就是這樣的。前者是步兵作戰的典型戰例,後者是騎兵作戰的典型戰例。勝者都打得很精彩。我們也可以從中發現一些不同之處:羅馬和迦太基軍隊主要依靠的是訓練、勇敢、裝備。蒙古軍隊主要依靠的是機動性。 ; J5 y$ ]# H6 B( c  Y/ {% W& m
+ h4 d$ t: g* x$ \$ o. r7 r
; F0 z5 j& D: n/ m0 v" y
  古代是否有戰役呢?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大體上歐美軍事學界認為19世紀前不存在戰役。但從長平之戰來看,古代中國在巨大規模軍隊作戰的情況下,有的作戰過程確實可以稱為戰役了。戰役的定義是:“敵對雙方軍隊為達成戰爭的局部目的或帶全局性的目的,根據各自的企圖,在統一指揮下,在戰爭的一個方向或區域,於一定的時間內,按照一定的計劃進行的一系列戰鬥的總和。”因此參戰人數眾多,作戰地域大,作戰時間久的古代戰鬥,似乎也可以稱為戰役。
1 b, a9 k# |. i; l( \/ C
- E( K- I/ q& M0 ~# Y/ X7 [# V- X3 M! [5 ]9 o& [
  以上是對一般戰鬥的介紹。下面介紹攻守城市的戰鬥。
" P# ?* Q4 R% y* Z  D( w; q5 |; p. g7 T/ V9 K/ u
5 _0 L1 V" ?5 e
  大體上粉碎了敵人的野戰軍之後,就可以進行攻城戰了。攻城戰的戰法,在軍隊不擁有有效的攻城武器的情況下,一般是用多架雲梯強行登城;或者衝撞城門;或者在敵城下強行構築土堆,直到土堆跟城齊平,然後士兵蜂擁登城。這些是《孫子兵法》上講述的攻城法。這些攻城法效率很低,而且士兵傷亡大。
5 W  {1 ?0 U$ k; t
) G0 X( d+ k' Q5 {- ~+ i- N) \8 V6 u6 e4 W1 U* ]6 G
  如果擁有完善的攻城武器,那麼攻城戰將是對守城部隊巨大的考驗。一般的攻城武器有如下幾類:
$ T4 k: k! E  [" W- I" e& I
9 r: i! a5 Y% A! f; i$ i$ R- ~
! r. T; F) Z' j: M' s" U  衝車:最簡單的是在車上設置吊架,吊著一根首部包鐵或銅的木頭,以士兵來回推動,衝撞敵城城門或城墻。比較完善的形式是在車上設置人字形屋頂,防止上方矢石的撞擊。 0 M5 Q& J! V- c: O* I2 N3 e7 \  p

- u4 q& ^" h* F5 Z# o; b; L7 O! Q0 q0 L: G" }2 B. u
  雲梯:沒什麼可說的。有的在登梯處有保護屋。
0 q4 y  s0 Q( l& ?3 a
* s) q; C: G% |/ n/ v
. O# H. L. R: P" K7 p  攻城塔:在前面有吊梯,可以回避較窄的護城河,直接讓士兵登城。馬其頓曾經製造過50米高的攻城塔。 + Q. G6 a# |" F- Q( y
1 F# }5 \+ s' q" {; b

. ~6 O# [" p/ P) M& L7 w) Q/ K  拋石機:最早出現於亞述軍隊中,其作用原理,有西方式的利用毛髮絞力或者利用重物的杠桿式拋石機,以及中國式的多人拽拉式杠桿式拋石機。就性能而論,當以重物杠桿式為最好。所以元朝引入了這種拋石機,稱為回回炮。
  V  U3 {3 w  q
1 m8 ~6 K5 W7 V4 P8 ^4 S( |. V% ^6 a, a8 }5 ~
  弩炮:有的弩炮跟拋石機有類似之處。既可以發射矛箭,也可以發射石塊。 / g5 m, I8 n0 p- Y. J+ ^4 {

8 f0 y2 s- H+ D2 o5 ^8 @7 ?$ R) u; v$ [0 }" Q; H7 o+ H% r
  以上就是一般的攻城武器,比較少見的還有亞述的夾鉗,據說這種東西可以夾出城墻的石塊;還有馬其頓的撬棍吊箱,其樣式是在一個三角架上設置一根杠桿,杠桿一頭有大無蓋箱子,盛放士兵。另一端由多人拉拽,使杠桿移動,箱子就可以被吊到敵城墻上。這種武器僅馬其頓裝備過,可見它並不可靠。
. _0 M% a' W) y
; \- I/ l8 m0 x% G4 D
, l: t/ }" V" m) }  h( R  守城武器除了一般的矢石、燃燒罐外,拋石機和弩炮也可以運用。著名的阿基米德同樣設計了夾鉗,據說曾經把羅馬戰艦夾出水面再讓它落下,使之沉沒(對此我是有懷疑的)。
! B, K% _9 w& T( ]3 a
1 b' G. |8 K0 f; |- s$ i+ F- z+ S- y6 k1 G! j' P* M
  在裝備了完善的攻城武器以後,攻城戰就再也不是令攻方統帥害怕得要死的不得已的戰法了。相反的,對於守方來說,城市也再不是安全的了。在這種情況下,一般的攻城流程,以羅馬軍隊為例如下: - G8 c# q  s0 f( J) p/ E6 b

6 d& H9 u/ g" D: ^, H! R( h% ^' o4 v+ J: u7 g0 H
  圍困戰:首先逼近敵城,然後挖掘環繞整個城市的壕溝工事體系。以斷絕敵城與外界的聯繫(對於過於巨大的城市,修建這樣的工事體系是很困難的,但攻巨城一般也要出動大軍,因此仍然適用)。這種體系包括壕溝、護堤和高塔,以及護堤上的弩炮。為防止敵人使用燃燒兵器焚燒土木工事,高塔跟敵城的城墻往往保持一定距離。一般這樣的工事體系要修建內外兩重,內層面對城內敵軍,外層面對敵援軍可能來襲的方向。軍隊在工事內駐紮,防止敵軍突圍,如敵援軍趕到,則與之戰鬥。經過長期圍困,迫使敵人投降或攻入城內。
0 T# D( S. M2 v: [
8 R4 B, U4 U( m" P" h/ ~& W
1 A" T  C+ [) S0 t  攻城戰:如果認為敵人的防守能力不強,或者需要趕快攻破城市,則強行攻城。這時,大量工兵挖掘伸向敵城的壕溝,工兵在護城河上游切斷水源,使護城河干涸。在填平若干段護城河之後。攻城塔前進到敵城墻下;或者挖掘地道,伸展到敵城墻下,使敵城墻坍塌;或者用衝車撞擊城墻或城門。在進行這種迫近作戰時,由大量拋石機和弩炮提供掩護。也可以單純依靠拋石機集中投擲石塊,損壞敵方一段城墻後,士兵蜂擁登城。在此過程中,守城方也會極力破壞攻城方的攻城器械,由於攻城器械主要為木制,所以經常大量使用燃燒罐,為了不使敵方攻城武器發揮效用,常常出城門突擊攻城軍,對於迫近的工程機械和地道,守方可以使用地道來陷沒、破壞之。在耶路撒冷守城戰中,以色列人就幹得不錯。 . `4 x8 n5 z& g6 m) {
$ U8 O+ A  y5 A/ H& T: I. e, x

; W3 o; w8 L* z% r3 W3 w  在特殊情況下,使用雲梯強行攻城,也是一種戰法。在印度亞歷山大大帝就曾經使用這種戰法,從而孤身處於險境中。
9 _5 t. k& r- b& B5 |8 b8 I  P" o" l& R- l

* f9 H6 J  e0 s- @- c! f  從羅馬時代的攻城戰情況來看,攻城戰對攻方是非常有利的。僅從這個事實就可以看出:任何一座進行圍攻的城市,羅馬軍隊都攻破了。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攻方的傷亡要小於守方。羅馬攻城戰的情況,可以看攻迦太基、耶路撒冷、紐曼細阿三城的戰況。前兩個是大城市,後一個是小城市,三城的防禦戰都打得非常悲壯,就攻防過程來說,也是十分典型的。
+ n! `4 S! L6 T, I# K3 p8 `2 ~$ H5 C: k

& O( E9 o# D% x. Y! A+ D" l  封建時代的攻城戰發生了變化,由於築城技術的發展和攻城武器體系的衰退(這跟羅馬帝國的衰落有關),西方的城市,甚至小小的城堡,都變得難以攻克了。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從617年到1453年,曾受到25次圍攻,除兩次十字軍用詐術進入之外,真正被敵軍攻破的只有一次。直到大炮出現,攻城才重新變得容易。在東方,中國的攻守戰術卻有了很大的發展,關於這方面情況,《古代兵器史話》(楊泓編著)中有很有趣的描寫,推薦大家觀看。大體上除了拋石機,封建時代的中國攻城戰術是超過同期的世界其他地區的。中國著名的攻城戰,有南北朝時北魏進攻南方宋朝時的攻城戰,這些攻城戰表明如果沒有有效的攻城武器,攻城將會給攻方帶來多麼大的災難;645年安市攻防戰;以及北宋進攻遼國的979年幽州保衛戰;還有1270-1273年襄陽保衛戰。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著名的攻城戰的結局大多對攻方不利。 ) Y, r- x6 o+ B0 ]9 p4 F! \3 F# T: n: j6 ^

) C" b! b  h1 H$ W' H
, }$ t2 W5 ?/ v. U: z0 V  下面介紹一些比較特殊的戰鬥: 8 l0 ]! K' k% s

( [+ N: |4 X2 a4 s& F* f; F, }% X* k; {* P( @5 `" S+ T
  弓箭戰:在騎兵沒有馬鐙的時代,騎兵作戰往往成為弓箭戰,在馬鐙發明之後,這種情況就很少見了,比較著名的戰例是:英法百年戰爭中的克雷西之戰,由於地面泥濘,法軍行動不便,在熱那亞弩手和英格蘭長弓手作戰時,遭到了潰敗。 ! f) E% _, i) d  `' N% ]1 H. S

9 x& f) n! k3 H- ?2 q& Q1 a- \6 |! \4 v2 C
  追擊作戰:在戰鬥勝利之後,如果勝方尚有餘力,就會進行追擊戰。大體上這種追擊只會進行一小段距離,除非敵人確實已經徹底潰敗而且沒有援軍。但英明大膽的統帥,往往可以窮追敵人而不遭到失敗。如亞歷山大大帝追擊大流士三世的過程。
- u- F% A: U1 L3 Y2 Q" A! Z; Z1 @8 ], o: v' f" R% t
1 u  r% G) C* X8 Q: C# U
  撤退:一般成功的撤退發生在戰鬥還沒有開始的時候,一旦戰鬥開始,要想全身而退就很難了。最有效的撤退是交替撤退法。即在離敵人最近的軍隊撤退的時候,他們身後的軍隊保持作戰狀態。待撤退軍隊撤過作戰軍隊後方,變換為作戰隊形之後,作戰軍隊向後撤退。如此反復。 - ^( J3 q- y, M- E& C4 [$ a
: ~$ ^3 G4 s  r7 y4 I- b' V$ `$ g
0 O; J. O# |9 c1 D4 f( P: D  b% S
  夜戰:夜戰非常危險,對於承受者和發動者來說都是如此。因為憑旗幟和樂器指揮的古代軍隊在夜間難以有效指揮。在漆黑一片的戰場上,士兵們很難得到確切的消息,容易驚慌失措。在高加米拉之戰前夜,曾有人向亞歷山大建議進行夜襲,但被他否定了,連大膽著稱的亞歷山大都如此,可見夜戰的不確定性帶來的危險有多大。訓練不佳的軍隊即使在沒有發生夜間戰鬥的情況下,都會潰散。中國古代軍隊就曾多次發生夜驚,術語稱為“營嘯”。直到太平天國,仍有嚴格制裁營嘯始作俑者的法律。只有訓練嚴格的軍隊才能在夜戰中佔據上風。羅馬的營盤保證了其不會受到夜襲的危害。不過羅馬軍也很少夜襲敵軍,與敘利亞王國的溫泉關戰鬥可以算是個例外。羅馬軍隊在夜間抄小路繞到敘利亞軍隊後方,擊潰了對手(敘利亞軍明明已經守住了那條著名的小路,可羅馬人繞了另一條)
* ^6 a2 ]5 o1 h" S! c
& J1 F$ ]4 m+ N* K$ A  R& g. E( d) k5 c2 i& Q! J% F* n8 ?
  迂迴:迂迴有大小之分。戰場上機動性好的部隊常常企圖繞到敵軍後方。但回避敵軍大部隊,而打擊其脆弱卻致命的後方,被利德爾—哈特稱之為“間接戰略”。在古代最成功的大迂迴有西庇阿攻取西班牙,直逼迦太基的戰例和韓信的中原迂迴戰。 8 F3 Z# S" `" c8 D5 I: q; A& F. D

$ {9 s5 v) @$ S1 [4 O4 u1 p6 \) i! H
  水攻:利用河流,用速成堤製造人造洪水,使之淹沒敵陣或城市,是一種方法。但這種方法受自然條件制約很大。比較著名的戰例是決定三家分晉局面的智家攻趙家晉陽之戰,再有就是悲慘的明順第三次開封之戰。因為攔河工程出險造成使計者反而被淹的例子也有。據我所知西方水攻的戰例比較少。波斯曾在幼發拉底河上大修工程,以防止敵軍沿河而上攻打兩河流域,但沒有任何效果。 0 R3 J+ }! a# w9 b- ?- N
/ t5 ^3 x# ~! A0 Q& x- {
8 \+ p+ S/ E' g* _7 s! b5 h
  火攻:這種戰例很多。前面說過在羅馬時代的攻城戰中,守方幾乎肯定會向攻方工程器具投擲燃燒物。這並不是典型的火攻。典型的火攻制勝的戰例有赤壁大戰,以及希臘火揚名的717年9月東羅馬與阿拉伯的君士坦丁堡海戰。
5 F& Z$ }* `( d4 b
  D. e+ @2 `2 {" P9 W6 _7 \; ]$ V8 s8 A
  海戰:雖然在地中海沿岸,制海權常常決定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但是總的來說,海軍在古代是不受重視的。一般的海戰戰術是雙方軍艦在槳手和風帆的作用下,全力衝向敵軍,投擲射擊兵器,設法用船頭的撞角撞擊敵船。但最經常的是接舷戰,從薩拉米到勒班多,接舷戰都是造成人員和船隻損失的主要原因。還為此發展了某些特殊武器,如羅馬的“烏鴉”和戰國的鉤拒。 
5 c/ @. G+ l* W* u- Q8 Q7 D7 Y6 K6 f# ^
( f* j1 u5 a% Z1 N* L4 D
  關於古代戰爭中使用的詐術,福隆提納的《謀略》仲介紹和舉例,在這裡把他的書的小節列舉如下,就能大致弄清(雖然其中並不都是詐術): & X7 k9 W% X% X

- j6 P3 \" ?) n' H3 f$ G  ~" R' R
 1.論隱蔽我方的計劃。 : Y! P; C& k1 O9 Y' I3 c  T$ b% Z
2 A$ y# U0 r% E8 e8 f1 {$ L

4 ~* |3 T1 Q9 R 2.論發現地方的計劃。
; B8 A! v8 V5 G9 C: i/ y! J1 p) F/ p+ A6 F" M  m  R1 p) R4 J' J% W

4 l' p/ r4 d* y5 T1 L" j 3.論決定戰爭的性質。
, U! L1 l; r# ~, N- a
: Z0 q, q- r, j/ i/ |7 J& {- E7 L$ U2 z6 c( ^
 4.論領軍通過敵軍騷擾的地區。
+ }! ]$ `- C$ h  h8 j* d' G2 i  S3 k

" t; P. C6 \5 w1 F+ Y% ?4 E 5.論逃出困難情況。 ' F7 a& k: g" Y1 M- p! z
& J. I* n& \+ L0 v

) W3 ^3 |" V* o  k$ F5 x! a 6.論行軍時的設伏和預伏。
$ D& W. D# A% v" E" {  r% S3 `, H+ L" U+ }* H  P+ A0 `

' T/ Y3 L) B/ L7 t2 H 7.論如何掩飾我軍缺乏的物資,並找到代用品。 - @+ y, M# q3 x$ \% m! w2 {
( x% c( w( U5 Z/ z$ _

" [7 y4 s8 t' Z4 A: Z 8.論如何迷惑敵人的注意。
1 K3 `7 L# d2 |! N6 _# L3 X$ n9 z
' U  ?- d! ^+ b) h6 \- T4 d
$ M7 ^) Z$ `" [( O3 d5 x/ { 9.論平定軍隊的叛變。 $ `9 O: s$ X& Z3 p
! h2 ?. M8 x/ F, h
7 |+ B$ f' Z- v( v- [
 10.論如何制止季節不適當的求戰。 8 u9 d2 b; s/ M/ T( h7 d

3 e$ H" s; n  S" n" h1 D" o# ^8 v- }4 D) C, @  e0 ^, ^$ z/ F
 11.論如何激起軍隊的求戰熱心。
' q! T+ a& \2 H9 z& A. a& q9 a4 h+ Z" R) {4 e1 K
0 d+ P3 g1 g) A4 s, H
 12.論如何消除凶兆在部隊中產生的恐懼。
: R7 b1 Z" t5 h6 ^( ~: h/ L5 l) _! ^* q' `: _

7 H0 x' N" X( F. j2 w! N) G% I 13.論選擇會戰的時間。 , H- n6 g  r) [/ ~, |
! ]1 L  a4 i& r; P
' {7 L* I5 |& H* {8 {! M2 N+ p3 D
 14.論選擇會戰的地點。
1 S8 D- m0 \. \6 P7 n( Y* O/ u  P$ }: H( _" C

& h# T+ _8 N5 y2 \: i3 Q- R 15.論會戰中的兵力部署。 3 x4 y1 R' I% y& _* x

+ D2 r# L2 e, T' f. k4 V% f* }$ D3 ^1 s  o( T
 16.論在敵軍中製造恐怖。 6 ~( M% n% T) v
& y( a  m0 a3 `! L4 _  ?- y+ s
$ s+ Z# ?: U1 l$ ~% G
 17.論伏擊。 2 A( f* E- N. y6 Q6 A2 ]2 @

9 ]) d4 ]0 w0 ^+ ]; e3 a9 [+ Z2 W" i
 18.論縱敵逃走以免困獸之鬥。
+ M; W. @: ]" }7 z* |% J4 J- W' r  l' X
9 {! n2 O* \) f8 C& T+ ~+ c
 19.論掩飾挫敗。 ) P+ ?7 ~0 N* A; |3 Y8 H) {

- S4 L# \8 J" C; U$ ~
% A" B) D; ^0 c+ U, E7 T; W 20.論用堅定重整士氣。 5 t! s; J" X2 c+ o
* j: E% o5 `( w
# H# ^+ m8 ~# E! F; j# ~# j
 21.論在戰鬥成功之後如何結束戰爭。
0 a' w; h( v; ]1 S: z4 l3 P5 v2 v/ a- j9 B' a+ J& E& {* Y3 h
' Z8 q( g- x% u1 F4 y
 22.論在挫敗之後如何彌補損失。 . W3 O+ s. o4 }& S0 v

% I$ d8 H! Y& z/ Z. u5 b0 b! U1 M9 D+ G- y8 D' |
 23.論如何保證不守信用者的效忠。
; k" W0 l7 k9 R9 v
) P, i. A9 Q2 F& I& z
! ]; X3 o! j% E 24.論指揮官在兵力不足情況下如何保衛營地。 1 g2 V* f2 d& R  z' W$ W9 ?

# ]7 E# I& V0 X; R+ M! h  ~4 v* t, t2 \& E9 s
 25.論退卻。 - I) r( n) F7 W, h

2 N1 D+ i2 |( y$ l1 q: Z7 b+ b
( t7 y, R! i0 X! |6 z) x 26.論奇襲。 4 N4 L, S" M1 H9 P
$ d8 {- n$ a4 J: z
/ j1 R2 s# V% M& `8 _
 27.論欺騙被圍者。 ( S, M/ w& Z  }
2 l% V  M- i% V9 M
+ W6 c2 p* @8 q$ D/ ^+ @5 _5 M$ D0 Y
 28.論揭發陰謀。 ( T+ M8 p$ Y) I# ~+ O
/ m' C1 B; `9 v& C: z

5 f* k  E, J* B# A9 z; M 29.論用何種手段使敵人匱乏。
' p& [1 G& @6 j' j, c0 L+ j; S1 O
7 {& R5 W3 f# J! x2 a8 w; k
& I8 Z# P$ T( J8 V( M# e 30.論如何引誘敵人繼續對其不利的攻城戰。
, {3 G& C- k/ I$ t0 N6 k/ n: H1 r

& T2 n  g8 z5 x% S5 Q( P2 v" y 31.論分散敵方守軍的注意力。
& `$ _2 a% n1 K7 k3 y) N) K" U7 c- K! C! _) z' ?5 g

& P& X+ f! b" b% ]8 b) p 32.論使河川改道和污染水源。 ( V- X9 `( N  z- J3 V

3 d4 o5 Q  z) p2 x# s- R9 s+ z
! F# z/ b: u$ c1 q7 | 33.論用恐怖手段打擊被圍者。
+ F% T; }& C* E& P6 Q) B. t! n( A$ x5 l0 r5 q- L% H

& O) X+ \8 s5 {2 m 34.論從以外的地區發動攻擊。
3 z! p2 ^5 ]& n  A" S* v: ~+ s0 D8 P" j* ~3 Q* T
: h) |6 N/ z. Q
 35.論佈置陷阱以誘被圍守軍出擊。 6 u2 ]% g1 D* \$ j3 h
; k! n6 Z+ _/ G$ p& X
* n6 j! z* d5 u1 L! n) {
 36.論偽裝撤退。
$ e, _  k  m$ l, h' e
; A+ l, \3 s, t1 w/ b
, p4 w2 @) E: Z3 k 37.論如何提高我軍的警覺。
8 W2 [+ G2 k0 ]' v6 p
9 ]  K7 |6 b% n# _6 \* v  Z2 C; t' T0 T9 x6 g/ W
 38.論收發通信。
+ X. [- p2 }% e
8 A9 T$ E' m8 r' {- j* l( S1 E+ O4 c# J( H
 39.論增援與補給。
5 S8 ^5 s; L9 V9 ?( r5 X" w  j+ ^: h# ^3 U' X$ C& Y

; `* ]! u! `; K0 ? 40.論如何掩飾匱乏和製造補給充足的假像。 / |8 x3 `& x: |' T3 \& l& s3 w4 i7 i
% M% _4 x' q+ v) B7 y( N2 j

. G: {5 \$ H/ k 41.論如何應付降敵和逃亡的威脅。 2 K, F# K3 \2 A9 S. f4 h2 N) i3 [4 B
0 [% M% y1 K0 {" E/ z' y: H
& ]/ e/ w( a; _5 j$ N
 42.論突擊。   {% C" _' d% Y9 q' ?; \, J* [
$ S. J' v0 m3 B) z+ B

8 q4 {6 a& c0 t% p9 {2 x( k 43.論被圍守軍的堅持。 2 x  `# @$ u. c  K

. V& g  `6 J/ W8 H) e( s! j+ q% f* ~! F8 J# i
  以上基本上涵蓋了古代戰爭中使用的詐術。對於詐術,訓練良好,士氣高漲的軍隊不會依賴它,訓練不佳和士氣低落的軍隊則相反。戰國時最終統一六國的秦國,不是靠詐術,而是靠勇敢摧毀了對手。“左挾生俘,右挂人頭”。是它的寫照,當這種勇敢消失的時候,面對勇敢的對手,秦軍就失敗了。凱撒說得好:“那些詭計,對付沒文化的蠻族,或許還行。用來對付我們的軍隊,他們就是想也不敢想。”在戰爭中,良好的軍事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優秀裝備、體力、技巧和勇敢,永遠是壓倒了小聰明的。
http://www.xvideos.com/video451827/rio_filter-074_babe_filter-037_and_squirt
老子─神仙第一家7 Z' V/ c- w( _& {
1 Y& @2 W5 E& N+ L' _" B7 A
8 g- B4 G" {- o+ F+ G: v0 e
來儀
" W4 k' `1 {) w0 s# x2 s(http://www.epochtimes.com), X5 i. g* Q2 t. Z' W5 r
老子姓李,名重耳,字伯陽,是春秋時代楚國苦縣曲仁裡的人。傳說他的母親有一次看見空中大流星飛過後就懷了身孕。由於是上界的神靈之氣出現在李家,所以老子生下後姓了凡人的李氏。有人說,老子生於開天闢地之前,是天的精靈神魄,自然就是神靈了,又有人說,老子的母親懷了他七十二年才剖開左腋生下了他,一出生就是白髮蒼蒼,所以才名叫老子。 2 h9 x; |- \: n& m6 y

# A* N4 _8 s& X! |. [2 n有人說老子的母親碰巧是在李樹下生了老子,老子一出生就能說話,指著李樹說:“就用它作我的姓吧。”還有人說,老子在上三皇時是玄中法師,下三皇時是金闕帝君,伏羲氏時是鬱華子,神農氏時是九靈老子,祝融時是廣壽子,黃帝時是廣成子,顓頊時是赤精子,帝嚳時是祿圖子,堯時是務成子,舜時為尹壽子,夏禹時是真行子,殷商時是錫則子,周文王時是文邑先生。還有一種說法,說老子是文王的守藏史。這些傳說在各種書籍中都有記載,但都不是出自經書或正式傳記中,表面上沒有什麼依據。
9 @# C7 [0 U7 y. m6 N& W" v
# w. r6 k' x, a其實沒有什麼依據就是最重要的依據,因為真真假假重在悟,且道家歷來是師父找徒弟,不是徒弟找師父。悟性不好的人,是沒有師父傳授的。 8 b( [$ {4 O. [
8 s& m( m( Q' G% X  h* e, }
周文王時,老子做守藏史(管庫的官名),到武王時,他還擔任柱 下史(相當秦漢的禦史),人們看他如此長壽,就稱他為“老子”。凡是受命於天的人,必然是通神而有遠見的人,他的稟賦氣質也與眾不同,這樣的人理所當然是道家的首領,眾神仙之皈依,並得之於天的助佑。 4 z7 a( l% ~. }; y5 B: C" G* y
老子濟助世人的法術有九種丹八種石,有金酒、金液等仙藥;此外,以“玄而又玄,眾妙之門”的修身養性,消災辟邪,超脫變化之法術等。老子為人清心寡欲,所以他在周朝雖然時間很久,但在官位上沒有什麼升遷,他始終於世無爭。修煉成功後就仙化而去,進入天界成了仙人。 ; y! h6 x) J, b* {
孔子曾經去向老子請教《禮》方面的學問,先派了他的學生子貢去拜見。子貢見到老子後,老子對子貢說:“你的老師叫孔丘,他如果跟隨我三年,然後我才能教他。”孔子見了老子,老子對孔子說: “善於經商的人雖然富有但卻像什麼也不擁有,德高的君子往往像個愚笨的人一樣毫不外露。你應該盡快去掉你的驕氣和過多的慾望,因為這些東西對你沒有一點好處。”
! Y% v9 q0 ?* ^/ b/ S1 ~: k$ s& \$ O7 E2 @
老子問孔子讀什麼書,孔子說在讀《周易》,並說聖人都讀這本書。老子說:“聖人讀它可以,你為什麼要讀它呢?這本書的精髓是什麼?”孔子說:“精髓是宣揚仁義的。”老子說:“所謂仁義,是一種白白惑亂人心的東西,就像夜裡咬得人不能睡覺的蚊蟲一樣,只能給人們增加混亂和煩惱罷了。
- C* W5 v7 M0 X3 m1 Z: k& _/ E
% G) H3 {) K# U! k3 C* _" T你看,那鴻鵠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烏鴉也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來高,地自來厚,日月自來就放射光芒,星辰自來就是排到有序,草木生來就有區別。你如果修道,就順從自然存在的規律,自然就能夠得道。宣揚那些仁義之類的有什麼用呢,那不和敲著鼓去尋找丟失的羊一樣可笑嗎?你是在破壞自然規律,敗壞人的天性啊!” & O6 t% n+ R% j& `3 ~0 T

8 |) L4 x2 ?# d* u老子又問孔子,“你已經得道了吧?”孔子說:“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沒有得到啊。”老子說:“如果道是一種有形的東西可以拿來獻人,那人們會爭著拿它獻給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們就會拿它送給親人。如果道可以說得清楚,人們都會把它告訴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傳給別人,那人們都會爭著傳給自己的子女了。
8 c- @$ G5 B6 I7 q& S5 d! D7 w2 @% i+ ?9 [% a/ C) Q
然而上面說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一個人心裡沒有正確的對道的認識,那道就絕不會來到他心中的。” , _6 n& b. V: n' Z

3 a% i+ E: }& _孔子說,“我研究《詩經》、《書經》、《周禮》、《周樂》、《易經》、《春秋》,講說先王治國之道,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謁見了七十多個國君,但都不採用我的主張。看來人們是太難說服了!”老子說,“你那‘六藝’全都是先王時代的陳舊曆史,你說哪些又有什麼用呢?你現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陳舊的東西。就像是人的鞋子留下的印海,腳印和腳印,還能有什麼不同嗎?”孔子從老子那兒回來,三天沒有說話。 2 [) O- |8 w9 y; g" P2 m& v: K

3 Q, I( W- Y: ~' y9 J子貢很奇怪地問是怎麼回事,孔子說:“我如果遇見有人的思路像飛鳥一樣放達時,我可以用我似弓箭般準確銳利的論點射住他制服他。如果對方的思想似麋鹿一樣奔馳無羈,我可以用獵犬來追逐它,一定能使他被我的論點所制服。如果對方的思想像魚一樣遨遊在理論的深淵中,我可以用釣鉤來捕捉他。然而如果對方的思想像龍一樣,乘雲駕霧,遨遊於太虛幻境,無影無形捉摸不定,我就沒法追逐和捕捉他了。我見到老子,覺得他的思想境界就像遨遊在太虛中的龍,使我幹張嘴說不出話,舌頭伸出來也縮不回去,我心神不定,已找不著自己了。”
- ]' j3 H5 [7 v/ S* G這便是度人的覺者和人世中的思想家的根本區別啊!
! y/ w% G  U+ e" X: |5 z# \
: b5 R* I/ H( f' D陽子見到老子,老子對他說,“虎豹由於身上有花紋,猿猴因為過分敏捷,所以才招人射殺。”陽子問老子,君王很英明的統治會達到什麼樣的程度。老子說:“一位真正英明的君王,應該是他雖有蓋世的功勞但老百姓卻不知道。他使萬物都井井有條,而老百姓認為本來就應該是那樣。他德行很高但老百姓卻並不歌頌他的名字。他在位或不在位都於天下百姓沒有什麼關係。” , ?( v9 N5 E% k) E: {4 q
老子將要出關西去,打算升登崑崙山了。守關的令尹喜通過占卜預知會有神人從這裡經過,就命人清掃了四十裏道路迎接,果然是老子來了。老子出行以來,在中原一帶都沒有傳授過什麼,他知道令尹喜命中註定該得道,就在那裡停留下來。 9 I! k$ ~$ H0 P' `7 C
3 V4 b$ u% ?) F: A/ Y
有一個叫徐甲的人,從少年時受雇於老子作僕人,老子每天大約應付給他一百錢,一共欠了他七百二十萬錢的工錢。徐甲見老子出關遠行,想盡快討回自己的工錢又怕不可能,就求人寫了狀子告到令尹喜那裡。替徐甲寫狀子的人並不知道徐甲已跟隨老子二百多年了,只知道他如果索回老子所欠的工錢就會成為富翁,就答應把女兒嫁給徐甲。徐甲見那女子很美,更加高興,就把告老子的狀子遞交給令尹喜。 - W5 ]7 _+ e+ Z' f2 Z- m+ x- A7 ?/ m

$ _+ m6 L( h: ^3 J8 {令尹喜看了狀子大吃一驚,就去告訴了老子。老子對徐甲說:“你早就該死了。我當初因為官小閡窮,連個替我打雜的人都沒有,就雇了你,同時也就把‘太玄清生符’給了你,所以你才能一直活到今天。你為什麼要告我呢?我當初曾答應你,如果你將來進入了‘安息國’,那時我會用黃金計算你的工錢全數還給你。你怎麼竟這樣急得等不了呢?”說罷就讓徐甲面向地下張開嘴,只見那‘太玄真符’立刻被吐了出來,符上的朱砂字跡還像剛寫時一樣,而徐甲則頓時變成了一具枯骨了。 : A" ^, k: c# _2 E
) m% c1 S: b" a
令尹喜知道老子是神人,就跪下磕頭為徐甲求情,並自願替老子還欠債。老子就把那太玄真符又扔給徐甲,徐甲立刻復活了。令尹喜就給了徐甲二百萬錢打發他去了。令尹喜向老子恭敬地執弟子之禮,老子就把長生之道的秘方授給了令尹喜。令尹喜又向老子請求更進一步的教導訓誡,老子就口述了五千字,令尹喜回去後記了下來,這就是老子著名的經典《道德經》。令尹喜按照老子的教導去修行,果然成了仙。
- ~; \: I2 R8 v8 F6 I$ r" K- l2 J' _) n: }* i" B  H
漢代的竇太后崇尚老子的著作,孝文帝及竇氏家族人人都必須讀老子的書,讀後都獲益匪淺。所以漢文帝、漢景帝在位時,天下太平國運興盛,而竇氏三代也保住了他們的富貴和皇帝的恩寵。太子的老師疏廣父子也深深理解老子的道義,知道功成身退的道理,父子二人同一天辭官回家,把他們的財富散給了窮人,以保持高貴的節操。 0 W' a7 m$ D* x3 g
, Q( [5 J7 d* O6 O! P% Q/ H
後來的那些隱士們,凡是遵從老子的道的,都是拋棄了世俗的榮華富貴, 著力於養身修性,而沒有在險惡的亂世遭到顛沛坎坷。老子的學道淵博深遂,源遠流長,這是乾坤所定,為萬世師表,所以後來修道的,也都把老子奉為他們的宗師了。
http://www.xvideos.com/video451827/rio_filter-074_babe_filter-037_and_squirt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的來源% P! k( e8 y% m. t& l9 V2 U
9 X5 X  A. Z! x! ~7 [

( e! x7 F5 X/ ?; [1 p1 ~王玉
3 p) d" V! p% N. a$ q(http://www.epochtimes.com)
& p9 P* b8 o- k6 c1 g% N/ U《列仙全傳》中,有這樣一段關於孫思邈的記載。孫思邈是華原人。自幼聰慧過人,七歲就能夠日誦千文。他長大之後,喜歡讀道家老子的書。周宣帝的時候,時局動蕩,他隱居在太白山學道,煉氣養神,洞曉天文推理,精通醫藥,暗中做了不少善事。有一次他見到一條“小蛇”被牧童打傷了,正在出血。他就脫下自己的衣服和牧童交換救出“小蛇”,然後幫小蛇在傷口敷上藥,放它回草叢裏。) w. [9 H0 o7 r; S  Y/ w: i

* _& C' F7 z. A過了十幾天出門的時候,碰到一個身穿白衣的英俊少年騎馬經過。這個少年跳下馬背拜謝孫思邈說:“謝謝您救了我的弟弟。”孫思邈很驚訝,不知道他是什麽意思。少年於是又盛情邀請孫思邈到家中做客。他把馬讓給孫思邈騎,自己牽著馬,雙腳好像懸空一樣健步如飛。轉眼就到了一處城郭,裏面花木盛開,房舍金碧輝煌,一副王家氣派。少年邀請孫思邈進門,有一位身穿紅衣、頭戴小帽的人,身後跟著很多侍從,笑容滿面地迎了上來。他向孫思邈再三道謝說:“承蒙您的重恩,所以特意派兒子去請您。”他回過頭指著一個身穿青衣的小男孩說:“前幾天他獨自出門,被牧童所傷,幸虧您脫衣贖救才有今天。”於是讓青衣男孩拜謝孫思邈。孫思邈這才想起前些日子脫衣救小蛇的事情。他偷偷地問旁邊的人這裏是哪里,那人告訴他:“這是涇陽水府。”原來他救的不是什麽“小蛇”,而是龍王的兒子。 . B# L3 F3 P# K6 E# r4 N

9 M) _( h( e" W紅衣龍王安排設宴款待孫思邈。這樣過了三天,龍王又送他很多珠寶彩緞。孫思邈堅決不肯接受。龍王於是命令自己的兒子拿了龍宮奇方三十帖送給孫思邈。臨別時他對孫思邈說:“這些藥方可以幫助您濟世救人。”就這樣龍王安排人馬送孫思邈回家了。 & ]1 I" W. @2 n0 L, p7 p

3 c9 C, O; }7 ?0 v2 d孫思邈使用這些藥方後,發現它們確實靈驗。於是他將這些藥方寫入了《備急千金要方》裏。後來的人把這本書當成一部奇書,原來這些藥方來源于仙人,靈驗也就不足為奇了。
" y+ _: q  o: Y
6 M2 A8 B; O: C; c5 }! d9 e對於古代的中醫,現代人已經無法理解它的精髓,更不知道幾千年前的人是如何獲得這樣神奇的知識的。從很多流傳下來的故事裏,透露的其實是一個人神共存的輝煌歷史,只是在今天的人們眼裏,卻成了神話傳說。
http://www.xvideos.com/video451827/rio_filter-074_babe_filter-037_and_squirt
萬物有靈話垃圾
( [# |" l. y0 ?2 e$ E1 g( O5 c+ s! d9 O( I# i; ^/ _1 j8 a( {
/ \: a0 U7 l7 D9 w
文/百志+ a, w  y4 ]) P. W# M+ f) b8 }
(http://www.epochtimes.com)2 d" p! B! _! t8 B
「垃圾」是我們的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各種瓶瓶罐罐、大型的回收物和一些吃不完的食物,更是讓人傷透了腦筋,這還不包括工業廢料與化學物呢?人們一邊急速地生産,一邊快速地丟棄,垃圾越來越多,對環境的傷害也越來越大。
3 ~: ^- x  m% x! `因此筆者,提出三點建議,從文化上思考垃圾問題。
! ^, i; G8 j3 G$ }* ^8 O$ U* F, p+ ~- U0 K- ?; S* S$ S* h
簡化生活
. j2 `( Y3 ]% D% _2 S, D$ @0 g; i+ l: @/ H" C
人們生活簡單,不重虛華浮誇,垃圾量自然會減少。例如,婚喪喜慶如果不鋪張宴客,就可以減少「吃不完倒掉」的浪費情況;衣?齔萓p果不刻意追求流行,那麽一套衣服就可以穿很久;禮尚往來如果多一些心靈上的支援與交流,不重物質上的饋贈,自然也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費。這都是有心就可為之的方法。
1 @/ z( c: {. ~$ b9 O1 A5 G3 }% q/ [- X2 z3 @' u" Y8 W7 s- J
大道的心境
) m5 G4 I1 C* G6 }
* y8 ?) I8 l8 x4 ]" \; e7 M$ [道家老子說:「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儉」並非是小氣吝嗇,而是和慈悲、謙讓的心性標準平列的一種人的美德,儉是一種符合「大道」的生活態度。
( T3 [$ E4 ^3 R& Q" M+ m- T8 D$ q, n  V- x" |
儉就是「少一點」的意思,寡得寡出,夠就好,人要是能不執著物欲,社會風氣自然也改善了,學習清靜寡欲,回歸儉樸恬然的生活,自然不會迷失在這種過度的消費文化之中,於人於己都有好處。" K5 M0 x& H' o

( S6 _% C, j0 ]( e" w8 A萬物有靈要善待
- W. R5 `) X& b" J2 k1 ^+ q* t9 i3 x  F# j3 U# _7 K
古人認為,萬物皆有靈,我們任意遺棄的東西都有生命。珍惜萬物就是珍惜自己。試想滿桌所謂餐肴原本都是生靈,吃完就算了!吃不完倒掉,並不是一句浪費資源就可以形容的了。從老子說的「慈」的角度看,我們對於萬物不也應慈悲相待嗎?這正是最重要的基本問題。; k- M* s! \) W% a" T0 F& u5 Y5 ~

$ }+ ]4 r% f: R0 c! t7 @( A垃圾問題恰恰反映了人類狂妄,對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失去了寬仁善待的慈悲心。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對物的思考方式,我們或許也就只能承受垃圾帶來的諸多問題,不知如何是好。一點淺見,盼讀者諸君深切思之!
http://www.xvideos.com/video451827/rio_filter-074_babe_filter-037_and_squirt
姓氏名人——孫武% i: N8 p4 {5 n: R

4 L2 m+ ^) P0 K/ N
- x4 [8 ?1 y5 ?+ [
0 N3 c4 O! V% H2 ?7 u* ?7 ?水心 整理
8 q1 O; R% Q! O, M5 r(http://www.epochtimes.com)
9 p$ J' S+ L- A2 S5 ^軍事上有一句古老的座右銘,叫做“知已知彼,百戰不殆”,這是一千五百多年前南方吳國的大軍事家孫武的格言。. ~8 v' q: q. ?( t

( F1 y4 L6 |9 d" k7 v孫武,字長卿,又被尊稱為孫子或孫武子。他出生於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具體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 _& E( ?8 p/ P0 S# k% g
; a) ^* h/ ~) G# L- u* m
孫武的祖先叫媯滿,被周朝天子冊封為陳國國君(陳國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後來由於陳國內部發生政變,孫武的直繫遠祖媯完便攜家帶口,逃到齊國,投奔齊桓公。媯完受到齊桓公的賞識,被任命為負責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媯完在齊國定居以後改姓田,故他又被稱為田完。
1 J4 y; k0 J; G1 M" F
' N7 T' I. J. E一百多年後,田氏家族成為齊國國內後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來越顯赫,在齊國的領地也越來越擴大。田完的五世孫田書,做了齊國的大夫,很有軍事才幹,因為領兵伐莒(今山東莒縣)有功,齊景公在樂安封給他一塊采地(諸侯封賜給所屬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又稱“采邑”或“食邑”),並賜姓孫氏。困此,田書又被稱為孫書。孫書的兒子孫憑,做了齊國的卿,成為齊國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級官員。孫憑就是孫武的父親。: i. n, O% T; i+ o. y3 q* J+ S& k

: I5 }4 c# Z1 P7 V" ?- `, b孫武出身於將門之家,父、祖都是大將,從小接受軍事思想的熏陶,年青時就重視軍事、善於擊劍。但孫武生活的齊國,內部矛盾重重,危機四伏。齊景公初年,左相慶封滅掉了右相崔杼。接著田、鮑、欒、高等四大家族又聯合起來,趕走了慶封。後來,內亂日甚一日,齊國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愈演愈烈。孫武擔心一旦族人失勢,會殃及自己,便離開齊國來到吳國,隱居在一個偏遠的山村。約於公元前512年,經伍子胥的推薦,被吳王闔閭重用為將。孫武一生事業就在吳國展開,死後亦葬在吳國,因此《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就把孫武稱為“吳人”。3 o; S& E% u( h* j% y% O' K

/ |" p" _# ]3 T& s# I& ?他上任後,立即顯示出了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與伍子胥一起先後滅掉徐國和鐘吾。公元前506年,吳王以孫武為主將,伍子胥為副將,率領全國3萬兵馬出師伐楚。在這場戰爭中,孫武指揮吳軍逆淮水西進,在唐、蔡小國軍隊的引導和協助下,長驅千餘裡,打敗了楚國的20萬大軍,一直打到楚國的都城郢。從此,吳國名聲大振。闔閭在伐越時受傷過世,其子夫差繼位。夫差繼位後,他協助夫差伐越,迫使越王句踐求和,報了父仇。之後聯合魯國攻齊,北上會盟諸侯,與晉國爭霸。司馬遷在《史記》裡這樣評說:“吳西被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7 W- L7 V6 f! }! |- n$ N  q( K6 I1 d! q- M
隨著吳國霸業的蒸蒸日上,夫差漸漸自以為是,不納忠言。伍子胥認為:勾踐被迫求和,一定還會想辦法到以後報復,故必須徹底滅掉越國,絕不能姑息奸,留下後患。但夫差聽了奸臣的挑撥,不僅不理睬伍子胥的苦諫,反而制造借口,逼其自盡,甚至命人將伍子胥的尸體裝在一隻皮袋裡,扔到江中,不給安葬。孫武深知“飛鳥絕,良弓藏;狐兔盡,走狗烹”的道理,對伍子胥慘死的一幕十分寒心,於是便悄然歸隱,息影深山,根據自己訓練軍隊、指揮作戰的經驗,修訂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
% T; w$ ~$ r% T2 v, U+ x9 X  B, i& ~( p% E/ H* B
不出伍子胥所料,越王勾踐屈辱求和後,臥薪嘗膽,立志報復。他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越國富足,越軍精悍。公元前482年,越軍乘吳軍主力聚集黃池與中原諸侯盟會、吳國國內兵力空虛之際,發兵襲擊吳國,攻入吳國國都,吳國遭此動難,便一蹶不振,由盛轉衰,延至公元前473年,正式被越國滅亡,夫差愧恨交加,自刎而死。% f( Y4 \, d) A" X4 f  s9 @
  
# d' F9 n  N8 o《孫子兵法》是世界公認的現存最古老的軍事理論著作,被譽為“兵經”、“兵學鼻祖”。書中幾乎涉及了軍事理論的各個門類,諸如軍事戰略學、軍事經濟學、軍事運籌學、軍事心理學、軍事氣像學、軍事地形學等各個分支學科,以及政治、經濟、歷史、哲學、文學和自然科學等廣博的知識結構體係,因此問世以後,不僅受到我國歷代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們的重視。而且也極受外國人重視。早在唐代即已傳至日本,1772年巴黎也翻譯出版法文《孫子十三篇》。1910年,德國出版了《孫子兵法》德譯本。1973年,希伯萊文的《孫子》在耶路撒冷出版。其中論述的基本理論和思想還被運用到了現代經營決策和社會管理方面。
http://www.xvideos.com/video451827/rio_filter-074_babe_filter-037_and_squirt
姓氏名人----謝靈運
& X6 p4 k# @, `$ I0 N* }% G6 F# w( f3 h$ a! D& }
$ W, g9 V: R4 x0 C5 J7 \
" Z, c* u% A+ O, a6 [) r
水心 整理# ]0 a2 ?5 q  }
(http://www.epochtimes.com)
0 [2 m, f2 m0 P( I! d  [& G謝靈運(三八五--四三三)﹐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世居會稽(今浙江紹興)。是南朝著名的山水詩人。
6 `& z" z, x3 G+ g5 |
' q) I3 s- i* J$ s謝靈運是淝水之戰名將謝玄的孫子。謝家三代單傳﹐為了使謝靈運順利成人﹐家裡就把他送到錢塘的道館中寄養。於是﹐謝靈運有了“客兒”、“阿客”這些小名。而後代的人也習慣稱他謝客。  & O9 m- `1 c8 i/ Z' d" ]" l& q
% C$ e8 c3 f7 m3 u
謝靈運寄居錢塘時﹐篤志好學﹐博覽群書﹐為他日後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十五歲回到都城健康(今江蘇南京) ﹐十八歲襲封康樂公。謝靈運在官場中幾經挫折﹐到三十八歲擔任永嘉太守時﹐他對政治已有所怨倦﹐開始寄情於山水。( y8 m. e) y# h2 e! e- ^* u
0 r0 z3 X' F$ @: {$ c
謝靈運的文化素養極為深厚 ﹐他工詩文﹐能書畫﹐通史學﹐又熟精佛教老莊哲學。謝靈運一生中作品非常豐富﹐而他主要的成就在於詩歌﹐尤其是山水詩。
* `. X8 j' o6 Y
$ t6 K6 E. N9 z+ k. T謝靈運的山水詩絕大部分是他作永嘉太守後寫的。他用富麗精工的文字描繪自己所看到的山光水色﹐給當時流行玄學清談的文壇帶來了新鮮的氣息。謝靈運是扭轉當時崇尚玄言詩風﹐開創山水詩派的第一人﹐後世常稱他為“山水詩人”。 
* p: M6 `" _& v/ s/ G; K! N! b6 R& [2 q" \, i: V
晚年時任臨川內史﹐在政治糾紛中因謀反被收。最后在廣州被殺。
- _* p5 O8 n4 u9 O$ h& z1 |- L" @3 R, _# \6 m8 A! G
謝靈運死後﹐模仿他的詩作風格的人越來越多﹐一時有所謂“謝靈運體”。直到唐代﹐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等著名詩人都還曾受他影響
http://www.xvideos.com/video451827/rio_filter-074_babe_filter-037_and_squirt
中國歷代姓氏逾兩萬兩千個( p6 @- `/ |) }0 N% v
. I' l3 a  A; I' c
(http://www.epochtimes.com)
  }4 O( ?; f" |( @& @: y
0 ~, ^6 g  S6 u0 v1 h大陸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袁義達指出,中國人的姓氏超過兩萬兩千個,包括歷代屬於中國版圖的少數民族漢譯姓氏。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少姓氏已經消失,當代中國人正在使用的漢姓約有三千五百個。# Q/ y2 U  T# M
. }7 C( E( w1 D0 e
研究指出,大陸最大的三個姓氏是李、王、張,分別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九、七點四和七點一,三大姓氏的總人口達到兩億七千萬人,為世界最大的三個同姓人群。7 X  `/ C/ C: r- ?
# ~; H  n) f1 @# \* [  W, }- M
研究發現,大陸百分之八十七的人口集中在一百個常見姓氏,其中超過百分之一的大陸人屬於十九個姓氏: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和馬,而中國歷史上大約有一半人口都集中在這十九個姓氏。; e) ]# w( j/ T! s: C. K8 D

, c9 l- Z2 m% B% o袁義達說,中國同姓人群的地區分布不均衡,例如北方地區以王姓為第一大姓,南方地區則以陳姓為第一大姓,在南北過渡型的長江流域地區,李姓屬第一大姓。而每一個省區都有一些出現頻率較高的姓,例如廣東的梁和羅姓,廣西的梁和陸姓,福建的鄭姓等。
http://www.xvideos.com/video451827/rio_filter-074_babe_filter-037_and_squirt
百家姓------周氏的起源
( M  R4 L. F. a+ S8 e% Q$ h/ n( n& b" a# F! E/ Q8 V8 K1 k
" @' C1 w' c  I. x! F) G
(http://www.epochtimes.com)
! R9 Z, u( a# f& A3 s9 Q2 ^$ b" v  {周姓是一個歷史悠久,姓源複雜的姓氏,歷史可以上溯至遠古黃帝時代。周姓源於姬姓,是黃帝的後裔。  
- I' W7 S* J1 Z) t* G0 a, [% @0 [, U( f, _+ C
周氏來源較多,有以下幾種:   ' O" [' d7 I2 {3 `3 ]" ]6 J6 s

7 a7 N# W" V4 ^) f& r/ M一是出自姬姓,用國名作姓氏的。後稷的裔孫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為狄所逼,率領族人自邰遷徙至陝西岐山下周原,從此稱為周族。古公的曾孫姬發,繼承其父姬昌的遺志,聯合諸侯,攻滅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後,傳至第24王周赧王時,於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滅掉,以赧王為首的王族,都被廢為庶人百姓,遷到今河南臨汝縣西北。當地人稱其為周家,於是他們就以"周"作為自己的姓氏。  
' R5 K- M. P% l  D3 D3 v( Y
7 R! Z8 h7 ]9 Q6 B, Y二是周平王有個兒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屬河南),被當地人稱為周家,後來演化成周氏。  - o1 Q! O. l# R+ e
" u9 j% Q% i) p
三是東周莊王時,周公姬旦的後代周公黑肩企圖殺死莊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殺,其後代亦稱周氏,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 J( R. p0 V8 Y5 d% ~& B* X4 g0 O5 Z3 |, [  s2 ^! P% z* Z
四是由姬氏改的周氏。唐先天年間,唐玄宗名叫李隆基,為了避諱,把姬氏改為周氏。  + U6 Z8 u) c3 D9 l! ]

; B( D( T, T5 @+ m五是鮮卑族複姓中有賀魯氏,後改為周氏。  
" h7 r7 R) ~/ }* ]. c, `5 \3 S) y# T# [, c, a; N- x/ L
周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北魏時魏獻帝的次兄晉乃氏改為周氏。孝文帝遷都洛都後改鮮卑姓為漢姓周氏。  3 _) p0 s/ ^# X' X

) ~1 R* a7 Q6 n+ T# C$ i周氏除上述來源外,北周、唐、後梁時又有因改姓、賜姓而姓成的,還有冒為王姓而成的周氏。  
$ R+ u, D, E' Q0 h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發展。  
9 F' _) P; C( |) g, ~
: J2 i% B: f2 N' c從東漢末年到晉代,都有中原周氏南遷的記載。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隨行人員中有周姓將校。從清朝康乾年間始,閩、粵周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定居。
http://www.xvideos.com/video451827/rio_filter-074_babe_filter-037_and_squirt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CHECSS仔的歷史研討站]-有趣歷史收集處[+左]

重要聲明:26fun.com為一個討論區服務網站。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26fun.com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26fun.com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