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CHECSS仔的歷史研討站]-有趣歷史收集處[+左]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由於三國演義的流佈,三國史深入民間,媼幼能知。正因為通俗,不免造成對正史的誤解或淺薄認知。「小說」是不是應負起傳授歷史的任務?這個問題見仁見智,現實上,卻確會因為虛構而干擾了正史。
# V) _& X# w, K9 l$ B& \# ^* }! _/ x) P' ?$ E
小說對正史產生的干擾,就「人物形象」約略言之,見於幾端:
6 O1 r& ]. V7 Q% B2 s: I3 }  K' h' u2 A* c1 g% z
一、全盤接受小說家所構造的形象,而不接受正史另一面的形象。以三國為例,如周瑜、曹操的顛覆。 : {* t: |, W' h$ O& p

  m, I+ T$ x& x二、對小說家構造出來的形象反感,因此全盤推翻了主角的正面特質,故意處處以反面角度評論之。如本文將要討論的諸葛亮。
0 g% [3 R5 M. m6 M: r1 I6 c- _6 i/ O2 C& i* z; m* T
天下沒有不可以推翻的偶象,孔明自然不例外。全盤否定孔明,或是保守地質疑「他是不是真的這麼偉大?」前者是情緒化的反對,自然不值一笑;後者卻應該進一步作為研究的動力,而不應將問題當答案。: Z$ _: b! H" ?* A, T4 y  @' H
8 J$ @3 P7 [0 t2 f: O0 [
筆者正是以「找麻煩」的立場去研究三國史的,在筆者所設下的疑問一一讓孔明的作為推翻之後,才認可了他千古一相的地位,也了解了前輩們對孔明的推崇。
! l/ p2 A& B9 G( T7 R& D  Q4 y! ]- c% W6 @2 D, Y) [9 Y
問題在於:三國史易學難精。大家都可以輕易臧否這些大名鼎鼎的三國英豪,也真的說得出幾件大事,倒不是無的放矢,若是有人多記了幾項事件,便拿出來作發揮,往往會吸引認知不夠者風從。這種片面之詞、不負責任的論斷,正是做學問最大的阻礙。
3 h3 `3 @$ J7 F2 e$ V- H& M/ O+ b. U
三國時代上承後漢整體制度的變化,下接魏晉南北朝的新局,要了解這時的人為何隱逸、為何重視輿論、為何能劃地為王,甚至各陣營的鬥爭,無不有濃厚的時代色彩。不全盤地理解這個時代,是不可能了解三國人物的教育環境和個性的。不能掌握這些,以別的時代的認知(或更糟糕的:以自己的觀念去認知)來評論三國人物,很容易失焦,摸不到重點。只能唬唬比自己更無知的人,卻會讓有識者感到好笑。7 ^" \! Z+ V# E$ {: I% |

, i. Q1 J4 D% d% q/ b/ P' I網路上常見對孔明的批評及駁議 6 v' [+ v* t+ l3 F1 f& E1 A
' V. v! {* |. L$ g* G& ^: I9 S- f& N
網路上常見對於孔明的批評,大約不出以下十點,分別是:
. E+ K# L! w5 h  一、三分天下之策並非孔明創見。 ) }; @4 c/ c% ?1 n+ o+ [
  二、於領土拓展上並無輝煌的表現。 0 s: E5 N0 R7 _8 v; o9 l7 g
  三、六出祁山於史無據。
6 L; }* F* I; w- N% Q/ L" l4 ^  四、私心重,不能接納魏延。
7 ?7 B# P7 F, R7 T' ?1 D/ O+ b  五、未能分層負責,太過勞心。
; M9 g, @& u6 P( c$ S* u; p8 `  六、沒有為蜀漢栽培出優秀的接班人。 ! j) `: A9 }" H& L4 t. F9 n; |9 Q3 u
  七、不知道他有哪些政策和措施。 ! x! Y* E2 A. V% Y
  八、雖然是個人材,卻還不夠資格稱作千古一相。 9 [5 D$ I/ d, C( B4 F2 _: Y
  九、獨攬大權。 : s- b; c5 f& L* L6 h* f4 l+ l. g; C
  十、沒有投奔曹操,眛於時勢。
8 ?9 L" F. ~. Z; J) c/ B* Q# P% s
8 x. r% h. ~  x: P這十點之中有幾項在性質上是共通的,如第五與第九項,認為孔明凡事皆自決,不假他人。可以將之解讀為太過勞心勞力,也可解讀為獨攬大權。這是一件事產生的兩種看法,重點在於:孔明真的事必躬親嗎?孔明太過操勞是事實,但是簡化為事必躬親,卻也忽略了孔明在用人上的魄力與眼光。因此,執此論者便順理提出了第六。
, m5 ^( t7 S. c" z1 G
' {7 A' e0 y" F* Y% K( r這十點裡也有的是一個問題的兩個層面,比如說第二與第四。孔明未拓展疆土,乍看之下是個事實,卻是根本上對孔明定位的失焦。若沒有認清孔明對於蜀國的貢獻,就不能了解為什麼孔明不用魏延之計。魏延問題,也是批評孔明時必會被拿出來作文章的。提出者的關鍵在於:偏離了孔明對蜀國貢獻的根本角度。至於何處偏離,下文將就這十點,分別略作駁議。
/ H9 s% ~4 g* e$ E) Y2 \9 M1 @' X- X# {" C: d7 R
一、三分天下之策並非孔明創見。
( x% w: R2 M$ _
6 j6 e  }* I& t' q5 p% O在三國時代,提出分地而治的觀念者,不只孔明一人。魯肅的榻上對,也是其中代表。但是,魯肅所提出的對策,與孔明所提出隆中對,在層次及訴求上都是完全不一樣的。正如當時公孫瓚也很天才地固守本城,堆積存糧財寶,打算閉關閉到天下底定為止,這也算是分天下的政策嗎? 2 P3 `+ B# T% e3 b5 }
5 n7 M+ j& {% f- X
魯肅的三分之策,是先建議孫權與曹操極長江堅戰,戰敗才退守江東,劃地稱王。在這個藍圖裡,「二分」優先,「三分」為退守之策。
6 {$ d% Y4 g% Q# }孔明的三分之策,則是只有三分,沒有退路。
! N! d" l9 z' C而且當時劉備是貧無立錐之地,要執行孔明的三分之策,得有過人膽識。 4 `/ E/ N$ E3 M4 I: u5 Z
- R$ R9 j; C7 M! l$ C4 _
一種戰略思想的誕生,必與時代有密切的結合,不見得是一個人、在獨立的情境下,所能產生的。同樣的構想由不同的人提出,是很常見的事。「分天下」與「效忠漢室」是當時的兩種思潮,除了孔明與魯肅之外,提出三國之論者必定還有其人,但是一樣的「三分天下」理論,誰能執行它、誰能看出執行時的困難,這都是要考慮在內的。
2 [& `% e! ~. B, T3 |0 _/ @* F9 t# t8 F0 @* p% j) p5 w* B
魯肅提出過「類似」三分天下之論(其實周瑜、程昱、賈詡都有這種分天下的認知,都沒有孔明完整,所以版權還是歸孔明。),但是並沒有執行;有賴孔明扶起一無所有的劉備,再推動魯肅。 , c" _) {- ^; G, U3 J( t

+ n: R7 g8 W2 e5 k( e魯肅提醒了孫權鼎立的共識,曹操的入侵才逼得兩家團結起來。但是孫劉的鼎立基礎不一樣,也因此孕釀了孫劉兩家的爭奪荊州之戰。 # n6 p) c$ W5 e- @2 ~+ q$ @
# Z/ ~7 z+ ]$ _: k8 [& b
賈詡、程昱在赤壁之戰前,便已警告曹操應該先鞏固荊州,再徐圖東進,便是一個由根本上斷絕劉備生路的做法。 - o, l7 j4 P3 [; |) r& ^

, j$ l9 l# y" p( Q) O& _因此雖有三分之論,實行起來還是危機重重。
* t& r) Q$ a: f6 G, y
' R, m0 V6 b: W% G  危機一:吳國的「竟長江所及」政策能與曹操分庭抗禮,劃分南北朝; 7 O4 T- _: t- A
  危機二:荊州被曹操佔奪導致劉備失去鼎足條件; 0 `& J, Y2 l0 o6 g, ~
  危機三:賈詡和程昱之建言。 ' {. y: d  \/ h% M: B7 {6 \* P4 z# Y

8 e# c* H# M" a是孔明排除萬難,重奪荊州;加上兩個危機沒有實現,才落實了三分。 6 E% M7 k3 Q+ a3 D% u* N& G( d

3 G, l( X1 T; R. I孔明除了眼光清析之外,更有實行力。孔明的貢獻,與其說是「提出隆中對」,不如說是「實際地推行它」。說到孔明就會先提到隆中對,就是因為三分的歷史新局之中,他是引導歷史的「主要」(不是唯一)人謀因素。
* C% F4 Y) s# q9 B( {- {! t! t二、於領土拓展上並無輝煌的表現。
  t0 ~/ v4 o2 X8 j
7 a: {' k+ k  D; @魯肅的鼎立政策,奠基於「竟長江所極」以拒曹操,若發展不利,則退而求其次,鼎立江東。
( w  Z( n6 B# ~3 Q, H/ {" J8 z( A0 k+ k( p6 Y0 F& W
而諸葛亮的鼎立政策,則是要先有鼎立,劉備才能生存。 3 S  N% A5 C3 a% a  N1 g4 B! |+ a3 z
- x" x" r2 k! U
這裡就要提到劉備的立足點是如何產生的。
0 Q+ h; }3 _; f/ f2 V+ b& o3 E# U# V# o' r3 M0 _6 c
劉備沒有土地,如何鼎立?當時孫權表面上被孔明說得答應聯合抗曹,其實真正的用意,不是鼎立,而是多一支劉備軍,送他們去前線當炮灰的。 7 j- ^* D- k6 j& C
! o' ^9 X) m2 z5 S, O+ [
劉備有多少軍力可以當炮灰?劉備光棍一條帶了老弱逃亡,又被曹操追著打,好不容易逃到江陵與關羽會合時,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加上趙雲帶著後主、甘夫人安全上壘,自然不是單騎逃出,而是帶兵一起逃出來的。所以孔明對孫權說我們還有萬人精甲,倒不是唬爛他,而是全部加一加還有差不多萬人的兵員;然後一萬多人是友軍劉琦的,加起來兩萬多人。
6 ]- A7 Y4 {" ?* |  z4 Z孔明是以這些軍力,說服孫權接受他們加盟的。   R) W5 f7 _( `/ t+ m

: L; L0 l/ \/ C+ Z$ d; f1 t周瑜則調出了大約三萬多人,一起赴戰。
) a4 Z/ E3 G* \
0 ]  G- k! _2 M曹操大約只有十五六萬之眾,官渡之戰時他只有十萬,等到了魏建國之後也才不過二十萬,可以肯定:曹操致書孫權的信上說「今致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根本是扯蛋。曹操這十五六萬眾之中,有重兵分駐在江陵、襄陽等地,也削弱了赤壁之戰實際上場人數。
; m( V" N2 j6 u  M3 w0 i+ w
  d$ K9 {+ N: P- I孫、劉的合力抗曹,是一場苦戰,但是也不是絕對性的弱勢。 . z: @) @* |& f& [
火燒起來之後,曹操大敗。然後劉備跟周瑜說: " K& c4 V( Y1 W8 Y; I) l
「我要去打守在江陵的曹仁,他那兒糧多,久了會出事的。小周啊,兩千兵借我使使。」
$ Q- g1 ?# Y7 H. L0 k
4 [6 N6 X$ W/ W善良的美周郎當然二話不說借了他兩千兵,想不到劉備拐了兩千個兵之後,直自夷陵渡江南,沒多久就把荊南四郡給幹掉了。 " X, a7 A: c" Z' f

& a* H- T. F  \. H6 f7 c從此之後,劉備才有了土地,不必再流浪。孫權發現這群炮灰「惦惦吃三碗公」,竟然把赤壁戰的戰果給獨吞了,當時孫權有多麼抓狂,是不難體會的。
/ v: }) _; z) u0 G1 `, b% M% Z% g% L+ v/ e+ b1 d
曹操敗北之後,孫權不情不願地「借」了荊州給劉備,周瑜還乾脆分給他一些紅利:枝江、艮山兩個縣(其實包含了六個縣)。便是著眼於「兩害相權取其輕」,若不給劉備荊州四郡,劉備仍無立錐之地;而將演變成孫、劉為了荊州而火拼的局面,讓曹操漁翁得利。
6 I! U: \& y4 t2 k3 M7 m  u- _5 N( |, m6 C, _+ K
換言之:孔明以靈活的手法(這是好聽的講法,根本是奸詐的手法!)建立了蜀國第一片土地,才有以後的三分之局。
7 a6 Y! A: o  R# x
- Z- ^) y  B4 Q4 o+ R' P9 [2 n8 I蜀國的疆域,本來就全是孔明的規劃才打下來的,何來「蜀國建立後,諸葛亮還有沒有再拓展過疆域」之惑?
8 [2 S% c% n, [) h) k5 \0 B( J& ^: K8 M7 v
三、六出祁山於史無據。
2 U# d8 H2 U& \# I/ {
8 o5 _& [8 `0 v# U8 d先說孔明為何要六出祁山。
8 m" I5 {3 ]% S* S- J
% o! w3 I4 w- S* C1 g+ V9 q後世咸認為孔明出師,乃以攻為守。實因最具統一之相的還是魏。魏國認清無法攻取吳國之後,目標只有蜀。蜀國不出兵而坐待被滅,吳不會出手相助,反而可能趁機分一杯羹。反之,若蜀出兵,並向吳求援,實爭取主動,將吳拖下水,以獲得更大的空間。
* f/ h) D; g' Z0 d1 l: @/ [
/ D7 R" E- f4 U2 k! Q這更大的空間,並不是轉弱為強,而是只是讓蜀活得更久一點而已。在政治上沒有「絕對的成功藍圖」,只有「較可行的藍圖」,以及「讓國家活更久一點的藍圖」。北伐不能保證蜀國勝利,但可以保證蜀國平安更久一點。孔明的方針向來都是很平穩而且可行的。 8 P0 X; n1 j$ Q# v4 j: s
0 V* N2 d  g- A; t
最後要說六出祁山是哪六次。 , l  y0 J: _% f

5 P$ L9 j8 C! N- t這六次裡,四次在隴山以西的甘肅省,兩次在關中。
2 I+ S, L( D# D0 ~; I- S/ @4 E
! Y1 }" z9 R! C地圖形勢是這樣的:漢中在關中的正南方,中間橫著秦嶺。從漢中北出秦嶺,兵下秦川可以奪取關中(劉邦的起家路線)。從關中西出經武興,向西北迂迴祁山,可以斷隴右。從漢中東出,則可以直向宛、洛,或循漢水南下攻襄陽,或迂迴武關取長安。
& E: L7 ^. p( m1 _1 D" Z
) i) R2 b" E1 t1 {9 R  t/ ^# f228年春,攻佔祁山,但以街亭之戰的失敗告終。 $ m+ Y5 A* c0 z
228年底,圍陳倉之戰,這次是倉促出兵。是因為陸遜攻魏,關中空虛,諸葛亮掌握時機出兵,但是魏將郝昭堅守,孔明只好退兵。──p.s:孔明只帶了幾千個兵就去打魏的幾萬兵,居然能全身而退,強吧?
- M3 ]5 p! p% d% n( @7 d' p229年,武都、陰平之戰,終於贏了一次。這兩郡的戰略位置正好屏蔽漢中、益州,對蜀很有利,而且魏鞭長莫及,孔明奪這兩郡的目的是發揮戰略作用。 5 e0 B8 a8 `8 [
230年四月,魏國有點抓狂了,終於發現孔明簡直不是人(殆天綬也!),小小的蜀國不可輕視,於是發動攻勢,司馬懿親自出動。首陽山之戰蜀國又贏了,不過是因為霖雨不止,魏兵先受不了。 % o- g5 e5 c; i6 O) C0 @; H
234年,吳蜀聯兵伐魏與武功對峙,雙方決定耗下去了,天地皆悲的五丈原之恨,也將上演。
  v3 R9 J; l# O, w  w. N7 q諸葛亮只有十萬之眾,而司馬懿有三十萬,司馬懿以三倍軍力,吞不下孔明十萬之眾,我覺得孔明真是太強了!不要說司馬懿怕他,我想很多敗給孔明的人都會認為「老天太不公平了,哪有人強到這種程度的」! 4 ~. ?  i  P7 f

& e' @/ ?& a* i) F" B千古一相,就是千古只有一個嘛,誰叫司馬懿、曹操、周瑜生在那時代?
: |* M6 q* K: c; L) W3 E8 [
* {" B( ~, i8 i. u  E9 i6 l四、私心重,不能接納魏延。$ z; ?5 t8 \- K5 _2 u* {- X

& N# F* s# c! A1 l4 s7 n7 T! q諸葛孔明對魏延向來是重用的,但是重用不表示什麼都交給他。孔明在初出草廬之時,劉備也重用他,但並沒有一下子把大權交給他,而是等孔明入柴桑,在危難之際說服了吳蜀連盟,劉備才真正對他委以大權。 1 ?% o3 s! s6 n
, A" _* n0 d5 V0 t$ Z+ g7 h
孔明對於人才也是這樣的對待,先小試之,再決定他能擔多少事。孔明最賞識的姜維,在初投蜀漢時,也沒有被委以大權,這難道可以統稱為排擠妒賢嗎? 9 x/ `* ?# e* E* F
8 `* g( f/ Q5 ^! n' y
版主補注 : 個人認為魏延自視過高,才會認為自己生不逢時.
! n" g7 L9 ^$ \8 i0 t$ ^, t' s8 L7 s: L7 s4 Z$ `
五、未能分層負責,太過勞心。
% X, Y" J' n, m1 S$ w5 [5 u+ c/ i4 e6 A6 I
劉備做到了,他找到了孔明。 , D' S  \' q" O- o
6 M( S5 A2 E, T5 ^( z
孔明也做到了,他找到了劉巴管財政,趙雲、姜維等人帶兵、法正管體制,楊儀管後勤。孔明就是分層負責。他的死當然跟操過頭有關,但是只認定「孔明事必躬親」,也太過於簡單化了當時的局面。
8 y1 [3 [) N. v
, q2 q4 d5 L( v* a5 E: W) |2 ~版主補注 : 孔明事必躬親確有其事,聰明的孔明怎會不知授權的道理?說不定正因為他太聰明,不滿意他人的行政績效,寧可大小業務一手攬下,而劉禪未能施予援手,將大小政事都丟給孔明,恐怕也是原因之一,孔明死時劉禪年紀不過30左右,而翻閱後主傳,這之前記載的也多是孔明之事,劉禪本人似乎少有參與政事.
& x# o# s4 i0 u1 Y! B2 i9 J* O2 `* a6 `2 \
六、沒有為蜀漢栽培出優秀的接班人。
4 C3 \) V  J/ D5 d3 c
5 U$ e+ d- t$ \7 o很多人都以為孔明沒有培養接班人,因此他一死,蜀國就完了。
* B+ q0 K1 @% Y% P/ v8 c$ g& ~9 b  m$ ]9 h; a
事實上孔明培養出來的人非常多,姜維、董允、費禕、蔣琬等等,都是英才,他們各有一能,而且孔明還能壓制他們本性上的缺點,發揮他們性格上的優點。 ; @  K+ K' L' e! Q8 T

' r% E* C' W, B! f孔明會用人的具體證據是:不要忘了,蜀國是在孔明死後「三十年」才亡的。況且這是亂世。
& A# W% Q6 P4 Q$ D* W
! J, d, y/ z- @0 A) B1 F3 Z) E' B這三十年中,司馬懿父子正在旺,吳國也和魏國擬定了瓜分蜀國的計策,而劉禪正在和黃皓用力地敗家,硬是敗了三十年才敗完,你說孔明的佈局不還強嗎?
" E0 c9 E! A5 [6 q. W$ u. d7 E
$ r# m, ]1 _7 _孔明治國二十七年,他死後,所安排的佈局能再維持超過他治國時間的一倍,維持到這種地步,還不夠犀利?要說他沒有訓練人才,未免是求全之毀。
+ a; G: _) G, S" U' J
5 e4 z' l; \" k# C要說「沒有訓練出和他一樣的人才」,那就真的莫法度了,像孔明這種智慧高到可以把劉備由「無立錐之地」拉拔到建立蜀國,而且對手還是超強的曹操,這種人才不是訓練得出來的,多少要靠天才,而且「天才」的成份佔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後天讀書求學的努力佔了十分而已。(看孔明讀書時不求甚解的那副屌樣,就知道他不是死讀書的)
: n0 Q" Y" B: r6 b  C- p% F
# W3 [4 ~9 w8 S  _* m1 c- B( L自古以來所有的主子對這種治國天才都哈得要死,不是孔明不訓練,是訓練不出來!他如果訓練得出來,那他就真的是神了! ( `5 V% `) z  A; F
+ m# J, F3 z4 ^8 D
七、不知道他有哪些政策和措施。
5 e; |4 X  |/ j' d
6 y: w" D2 X5 I% w$ F% @# D陳壽評語孔明的一生成就是「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是一個總結性的評語,當然只能說其大要,如果看完了三國誌,自然就知道陳壽在講什麼東西。 ( p6 M+ N* Y- S% B

/ u/ w  T/ I( O! l2 `7 B6 ^2 U不過看陳壽寫三國誌寫得那麼簡略,就可以知道他是話不多的人,也才會氣得裴松之非寫個注不可,不然真的會讓人以為「不著邊際」。(陳壽老爺,您以為大家都跟您一樣爛熟三國史?您不講清楚,很多人看不懂的!) * v# _- k" B0 H- S4 o

5 ?$ q" o- p1 ~: a" _) C% ]- e( y孔明的「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事事有由,只是他沒有替這些經濟制度取個名稱,(如青苗法、均輸什麼的)孔明「治實不治名」,他只有推行,而不取名稱。 ) `( h7 G6 \: O
5 s9 c/ H' q6 ^/ L
孔明為蜀國規劃的具體的事件有: 5 J- L) R* C! o  h+ Y
  制度上:登記荊州戶籍、建「蜀科」(這是臨時條款性質的東東)。   t6 j# H6 ^. J- _
  經濟上:收伏了南夷以後,徵收南中出產的金、銀、丹漆、耕牛、戰馬。在他的治理下,蜀國出現了「田疇僻、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的局面。並且宣導織錦事業,外銷吳魏,連塞北都有蜀錦。(聽說質料不怎麼好,管它的,能賺外匯就好了啦!)重用劉巴的金融政策,幾個月之間就馬上府庫充實。(見三國志卷三十九「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的裴注「零陵先賢傳」)。
/ k( a- A9 H- g& z" f* ?. p' e  軍事上:除了他發明的武器之外,孔明也製作保券為劉備作保,向晁(兆部改成黽部,又是一個打不出來的字)氏大族借龐大軍資。
$ U  z: C% A( G# M8 z  孔明東撿西拼,才湊到十萬軍人。這看起來是小數目,可是當時天下十幾個州,蜀國只有一個益州(魏有──司隸、予、冀、袞、徐、青、荊、楊、雍、涼、并、幽;吳有──楊、荊、交、廣),還拼得出這麼多軍人,而且這些軍人連年操,居然沒有人喊要孔明下臺,國內井然,做到這種程度,還說「將略非其所長」,這樣還不夠長,司馬懿父子真得再撞死一遍了。
. [( a8 p0 b% S) {% Z5 @# H4 A  戶口上:章武元年的二十萬戶,人口九十萬人;到了蜀國滅亡的那一年增加到二十八萬戶,人口也增至九十四萬人。連年打仗還有辦法養人,你說孔明強不強? & _0 T8 W. g4 B( r9 Z' a2 ^8 F0 P
3 j8 ]7 O- o) E  E, C
因此,所謂「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就是指他安定了不安的民心(撫百姓)、公佈應遵守的法律(示儀軌)、制定明確的官員權責(約官職)、能靈活運用制度(從權制),令天下相信國家對百姓的照顧能力(開誠心)。 2 t6 m2 w% y+ t

- }0 z8 l1 U( q* H這樣整齊的治理之下,產生的具體影響就是田地被開墾了(田疇僻)、有足夠供給全國的糧食(倉廩實)、有完善的冶鑄制度,不管是民間耕具或是軍方武器的供應維修都沒問題(器械利)、除了吃飽穿暖之外,還能有積蓄(蓄積饒)。 ; }1 D+ e8 A2 s3 t

5 ^% ]5 m7 s& p$ Z. z這樣還不夠具體嗎?
/ P' u0 T. {+ k% c8 C2 L0 D0 Y! s" ^! K0 _8 c1 a4 @
自古以來,能劃擘宏規的臣子很多,能讓主子垂拱而治的臣子也有,但他們的主子不是正統繼承人,就是當時的軍事強人,他們先天已立足有利的處境。相較之下,孔明身處亂世的弱局,還能在風雨飄搖中維持理想,並且讓這個理想存在了近六十年,這五六十年之間,他都是無中生有,智破難關,其中血淚辛酸,格外動人,也使得研究三國的人,越研究得深入,越會被孔明感動。 4 h; S6 x2 F0 j, @$ @
八、雖然是個人材,卻還不夠資格稱作千古一相。- F5 K, j) @: U  i4 @* J- t) G# P) s; i+ {
3 d* ?, K. ]2 |: b. a
諸葛亮之所以卓立於袞袞諸公,便是在於他除了絕佳的頭腦之外,更有不凡的人格修養。
% s! _# k$ E) W4 S* P2 H! _; T% }4 X" ^* r/ [) k
諸葛孔明的貢獻,大體上可分為五點:
1 X9 h7 x* @/ j
* ]- J3 v# e' I: K# U4 l- S8 @/ M( V和吳:223年劉備死後,孔明第一件事就是令鄧芝使吳,勸孫權絕魏。229年,孫權稱帝,也是孔明力排眾議,派陳震向吳國道賀,並訂立了吳蜀中分天下的條約。致力兩國和平上,孔明的努力未曾中斷,孔明北伐之時,不但沒有東顧之憂,還取得了吳國北邊的呼應。  
! Q& c: G' [! n* Q+ g9 a和夷:最有名的就是七擒孟獲,安定後方。孔明對南蠻的統治,非常艱苦,並不是眾人所想像的:七擒孟獲之後便天下太平了。但是在孔明派人管理之下,不致於對蜀漢造成毀滅性的傷害,這已萬分不易了。 ! ]; W! p/ F: D3 e3 ~. z
明法:劉備得到益州之後,駐兵漢中,孔明坐鎮成都。治國之責全部在孔明身上。孔明選用賢吏、以嚴法治國,孔明的「用重典」,乃是針對漢末政治腐敗,豪強亂法橫暴的局面而實行的,以整頓吏治,壓制豪門,革新政治。他的成果是「科教嚴明,賞罰必信」,「吏不容奸,人懷自厲」,「刑政雖峻而無怨者」,這就是具體的反映。
. k* Q# i+ O" L% R6 l+ \9 U+ B治軍:諸葛亮的作戰能力和戰略能力並不相並,但是也已堪稱優秀。   , z; M6 f7 V# A, I
具體的事實則為: # `4 y1 t/ m( G( }
a、蜀軍的作戰是以弱抗強,蜀國的人力就是那麼多而已,孔明驅使少量之眾,在秦嶺來去自如,兵力多的司馬懿一方反而是採取守勢,足見孔明用兵的靈活與智慧。
! H* w1 a0 ^! ~, hb、孔明所創造的連弩元戎、木牛流馬,以及製造峰利的鋼刀,都在實質上加強了蜀軍的戰力。
0 _1 Y( R( E( d3 }& f& B正身:雖然這似乎對政治上「沒什麼用」,但是有了人格上的要求,正是孔明卓立於袞袞諸公的主要因素。在日本的教科書裡,孔明並不是被列在歷史課裡的人物,而是「正身」課程的主角,這一點可謂日人研究三國確實有心得的表現。 % {7 c! F2 [% U* ^9 @5 V; ?$ W4 P
孔明的人格比他的治蹟更值得嚮往與悠思,且不論他的虛心納諫,這點或許會有爭議,(其實並不是完全不保留地全盤接受別人的意見才有資格稱作「虛心納諫」,更高段的是能看透什麼諫應接受,什麼諫不能接受。)至少有一點是確定的:孔明不蓄財。 1 o& h/ [: J6 N( y$ i, `
5 L$ ^7 h8 w6 z
一直到死,孔明都保持著「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的清白,而更難得的是:他的風化影響了朝廷,使得蜀國吏治的操守均高人一等。
) Z/ N+ E8 E5 l6 h. p/ Q! Q1 r7 ~, ~/ R0 o
一個丞相能以身作則,風化全國,這是從來沒有過的局面。中國官居然不污,光是這一點就已經讓其它諸公無法望其項背了。 ( W: m* w: D6 d8 O
; c  n5 r2 g& R0 m1 w
至於「管蕭之亞匹」,這句評語向來被視為抬舉了管仲和蕭何。管仲的主子是天下霸主齊桓公,國勢當時本已是最強,而齊國之富冠於春秋,再說他也沒能讓齊桓公一統春秋。而蕭何最厲害的是在劉邦出兵時管後勤,能做到補給從不中斷,是劉邦最後取得大勝的原因。這一點,孔明任用的楊儀就可以做到,蜀書楊儀傳中說:「亮數出軍,儀常規劃分部,籌度糧穀,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 , i/ y( D( O& F3 ?5 K! D

' f, c4 y- E8 A' d# _" T. A2 K楊儀是個討人厭的人,換作在別人手底下,幹不到三天絕對被砍,更不要說發揮才能。但是孔明能看出他的天份,加以運用,這是卓越的知人之明。蕭何的能力,孔明沒有,可是他能重用有這種能力的人為他做事,不是所謂的「將將之才」嗎? 9 g* N3 @: Z5 H' U6 ?
在孔明死後一百多年,桓溫征成漢時,見到孔明時代的小吏,年已百餘歲,桓溫問道:「諸葛丞相今與誰比?」言下之意,是自己似乎可以跟孔明比美。這位已是人瑞的小吏答道:「葛公在時,亦不覺異;自葛公歿後,不見其比。」 ! A+ H+ F- {9 R/ u& \7 x" n5 a4 w
──諸葛丞相活著時,不覺得他有什麼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等到諸葛丞相死後,到現在沒看過誰比得上他。 . B0 l+ ?: S7 K1 e  d1 o

! N5 X4 }, ?0 U: E這句平實的話,在下認為是對諸葛亮最佳的闡釋。
$ Z2 c- S) f+ c( q# \, l2 N1 `: z# @  z
由這句話中,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為人平實,不會說驚天動地的話,也不會做聳人聽聞的事,但是卻事事合理,等到他死了之後,曾在他治下的人民才發現別人的治理這裡不對,那裡不對,原來諸葛亮是那麼地會治國。所謂的「帝力於我何有哉」,豈不正是諸葛亮的風化所及嗎? ; d0 F- _' y! k! O. K0 Y! k; M) [$ l

) c7 m' ]! b1 J2 ?- u( F% b這些綜合總分,在史上是沒有人可以超越的,因此稱之為千古一相,並不為過。 ! D7 ^' t# g/ I& U7 L" _, @8 c) q

! P# a+ F  E. [0 W. R. A* n九、獨攬大權。
9 Q) z9 h" ?6 i# O( _* F/ m* C- k" p! r3 t
這與太過勞心之條一樣,不另作說明。
9 G4 k' ~2 V- Q. U& |/ V
( d, G3 [0 a0 b& K2 {- `十、沒有投奔曹操,眛於時勢。, ?: f2 K+ v0 Z% S

6 z. j  {: L8 t9 u5 Y% [6 J0 T這是一種勢利的「西瓜偎大邊」思想,曹操有其理想及英明,這是不必否認的。但是曹操作風上確實也有著難以控制的惡性,令人不能放心。
3 p" s/ H, k8 I9 H! H3 p1 y. T! F  y$ X7 g$ Q6 S, H- H5 F
曹操愛人才是出名的,但是他殺人才也是最用力的;此外,曹操不能用智謀比他高的人,郭嘉、荀彧雖是一時智士,但他們能被重用,主要是因為他們的計劃與曹操本來的想法就相合;當荀彧對曹操的加封出現反對態度時,就算曾經是相得的主從,曹操也毫不留情地疏遠荀彧,甚至暗示他自盡。而後來投於曹操的賈詡,以及被迫出仕的司馬懿都看準了曹操性格上的「不能用人」,因此兩人在曹操面前幾乎是不提意見,司馬懿屈己以為文學掾,賈詡則發言前必先揣摩曹操的心意。 # \  I$ q7 [/ ]- B' o# M# u" z
4 a" |8 E" T9 I  v3 f% ^
以司馬懿、賈詡之例,我們很難想像諸葛亮能在曹操陣營中有任何發揮。
1 I- q/ V" @; ^! P7 U! `: P( O
1 z5 u2 }0 T( ^- T- m+ H( q再說,獻帝初平四年,(西元193年),因為徐州牧陶謙的部將殺了曹操之父,曹操兩度大屠徐州。當時諸葛亮年方十二,住在徐州,他親眼見到曹操軍的暴行,印象深刻,對曹操是絕對不可能有好感的。終其一生,孔明對曹操沒有一句正面評價,更可以認定他對曹操的深惡痛絕。 3 V* L, b5 L' N9 S/ l$ Y$ F
+ \* q2 `( y1 c4 e- w5 j
此外,政客只找對自己有利的處境,而不顧政治理想的實現,如賈詡。
1 x8 @1 R- o& h
, {& R# Z  u7 i7 i8 s0 p& i而政治家則否。政治家以理想的實現為從政的主要目的,個人榮辱與得失在其次。
& m- o/ i/ _+ F4 {: H. X+ M7 ~7 f: a! ?0 a0 c% j
曹操陣營中也有政治家,如荀彧,其理想在於敉平漢朝諸亂,以擁護漢室正統,重整社會制序。但這與曹操的目的相違,曹操自然也希望能敉平亂象而奠立國基,不過他並不希望重振漢室,而希望自己成為開國之君,或至少是全國最有權力的人。以荀彧的地位,茍和取容、悅媚曹操,並非難事。但是荀彧選擇表明立場而死。這就是政治家的基本良心。
9 h9 v9 ]. ~: L5 `; V5 R
/ g  x; j/ q2 w2 }7 `% o  k* `1 N孔明對曹操本已痛惡,在執行淑世理念之時,他的選擇也會格外慎重,劉備的作風是較接近孔明理想的,因此孔明寧取弱劉,而不附強曹,這是其政治家風範的展現。
& }2 t) M: G, ?! n1 T( x: t5 l$ Y% z; o+ d4 A/ M
結語
; i' C! k; l, ^1 N) L2 a# x8 v4 E
# L$ h) |" I5 M# ~/ x( a. A這篇隨筆在匆促之中寫就,還有很多觀點的連貫上並不流暢,但是大體上是我對孔明的一些認識,有的還很值得再細細討論。 + P, @  q" y* K" k5 n% e
- [9 m1 T% n# }3 ^
比如說孔明為何信任馬謖?南征的影響,以及孔明在訓練接班人的努力等等。這些也都是一般讀三國的人比較容易產生誤會的幾個問題。3 m! R* U  C" f+ c* M& d
4 `6 o2 v$ a( i. ~. D. f
孔明並非沒有缺點,但是這些網路上常見的批評,恰好不是他的缺點,只是提出者研讀不精所產生的一些誤會,有必要加以說明罷了。
傳說中的三皇五帝' N: \+ F3 l/ n

% b9 e8 e3 @0 H3 ]& }! [. F) j2 d2 z' d- s5 b: Y4 k6 j  h2 Q
三皇五帝傳說是中國夏代以前的帝王,在戰國至漢代文獻中有很多說法。三皇:一說指燧人、伏羲、神農;一說為伏羲、女媧、神農。五帝:一說指黃帝、顓頊、 帝嚳、堯、舜;一說為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常見的說法是:三皇指燧人、伏羲、神農,五帝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http://www.xvideos.com/video451827/rio_filter-074_babe_filter-037_and_squirt
Originally posted by CHECSS at 2005/12/5 20:39:2 d5 z4 ~: [$ J( L6 K
傳說中的三皇五帝
0 r5 W1 z: h4 H
- W8 ?, Y3 d. `- _6 e# m
: ~9 t/ Z* q' Y6 B( @0 o3 G三皇...
+ A& ~+ N8 `$ }
i watch the book and the book say 神農 = 炎帝
http://www.xvideos.com/video451827/rio_filter-074_babe_filter-037_and_squirt
誰是三皇五帝?/ @' u6 j! m& |( m  g7 ^7 \
4 G0 I" f+ u3 w" w
(http://www.epochtimes.com)
: e4 d/ F  P0 T誰是三皇?誰是五帝?古來並無定說。後漢,應邵之風俗通皇霸篇,列舉諸書之三皇說,如下:
5 G4 X8 p( Z) h/ {6 S1 M3 Z  尚書大傳:遂人﹙遂皇﹚、伏羲﹙戲皇﹚、神農﹙農皇﹚。7 K1 z% ~- X: p8 M$ V! G, y
  春秋運斗樞:伏羲、女媧、神農。9 K" M- ^* f0 B6 o' t# T
  春秋元命苞:同上。
" P  Y4 Y. ~$ l1 i& |7 W( T  禮記諡記:伏羲、祝融、神農。/ U5 F+ w. _7 E4 N6 [7 O) b3 {; k5 l
  禮含文嘉:虙戲、遂人、神農。2 H: i" r5 N- O2 x
  含文嘉的說法說與尚書大傳的說法相同,應邵也贊同此說。4 q; J: [% v9 F# ~' F
  班固等之白虎通云:『三皇者何?伏羲、神農、遂人也。或曰:伏羲、神農、祝 融,三皇也』。唐司馬貞補撰之史記三皇本紀,採用庖羲、女媧、神農之說。偽古文尚書,孔安國序中云:『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其意以此三者謂之三皇。2 d, ?( v# X5 y; k0 _" c& l
由此可見,古來三皇之說並無定說。5 U9 g* D+ X& ^
$ l! f7 L9 R9 X! _4 l' I/ F1 g) X& s
  五帝之說,亦不一定。易之繫辭傳中,並未用五帝之名,僅列包犧、神農、黃帝、堯、舜。國語亦然,列舉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人,而未用五帝之名。 史記五帝本紀,則以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為五帝。
http://www.xvideos.com/video451827/rio_filter-074_babe_filter-037_and_squirt
太昊大帝& l: b3 L4 D) f' B' v
伏羲氏" h, c* a. ]) Y6 B  g7 j
7 Q6 L$ r+ A' K6 a9 n5 H- h/ h+ K

$ q* U# e8 [; ?) R7 A/ h* _9 V! y(http://www.epochtimes.com)
. v" n! v- a: r+ v相傳在七千年左右,帝太昊伏羲生於成紀(甘肅天水)常年活動在中原地區,以木德王建都于宛丘(河南淮陽)。
; h4 }; x# q! a7 O4 w- t5 q" m8 e
7 p; G2 {7 e3 d3 f5 v伏羲智勇雙全、力大無比在中原地區征服了許多部落,他集中了當時人們喜愛的幾種動物特徵創造了馬的頭、蛇的身、雞的爪待許多動物的綜合體,自稱“龍師”並將龍作爲華夏族的族徽——圖騰,爲此中華民族始稱龍的傳人。
( f& i1 _# v6 B5 T# Y1 w$ ]1 s- o5 g7 B- y( F
伏羲的另一功績在於,他正姓氏,自姓爲風,;制嫁娶,男婚女嫁;做網罟,教民漁獵;畫八卦,代替結繩;造琴瑟,功成作樂;定官職,分理海內……從此,我們的先人從荒蠻轉入了早期文明。
http://www.xvideos.com/video451827/rio_filter-074_babe_filter-037_and_squirt
by 151515 :6 j5 R. z! u2 r5 `5 `6 `
古代是如何行軍打仗的
- I; q  Z/ Y! e. a3 O5 Y9 e+ G1 `# w/ m  o
  我們知道,由於自然條件的制約,一般的國家有餘糧調出區和非餘糧調出區之分,餘糧調出區的糧食產量是比較大的,能夠供給額外人口,因此軍隊行軍一般是在餘糧調出區之內。當然,因作戰需要而不得不在非餘糧調出區行軍的情況是非常多的。但大體上是把在餘糧調出區行軍視為正常。在這樣的地區內行軍比較省力,如果是在本國領域內或友好國家行軍,則依靠後勤隊提供糧食和依靠派員徵發、購買當地百姓的糧食。如果軍隊紀律不好,徵發往往成為掠奪,掠奪本國居民一向被認為是令人不齒的行為。但紀律不好的軍隊經常這樣做。比如明末官軍,被稱為:“強盜好比梳子,士兵好比篩子,軍官好比剃刀”。這樣的軍隊想打勝仗,除非天神幫忙。紀律良好的軍隊不會掠奪本國人民。有一個小故事是:一個軍團的羅馬軍隊在一個蘋果園中駐紮,當他們離開的時候,連一個蘋果都沒有減少。如果因故不在餘糧調出區行軍,那麼有好幾種辦法:一是掠奪。人民遭到掠奪,固然悲慘,但軍隊的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二是派兵打獵和採集食物;三是依靠隨行給養和牲畜。如阿拉伯軍進攻東羅馬的敘利亞的時候就是這樣;四就是依靠補給隊了。當到了敵國境內的時候,軍隊的補給就會遭到極大挑戰。因為不僅補給距離變長了,而且還要面臨敵人的堅壁清野和騷擾。在各個地區,收割糧食的時候不同,在熱帶是一年三熟,暖溫帶是一年兩熟,溫帶是一年一熟,除了收割季節外,其餘時候必須從敵國人民那裏獲得糧食。在古代,掠奪敵國居民是天經地義的。這種掠奪往往非常殘酷。焚燒、掠奪、強姦是家常便飯。凱撒進攻別都裏及斯人的時候,因為沒有焚燒村落而使後者猝不及防。可見當時羅馬軍隊是把焚燒村落視為慣例的。其實沒人任何頭腦正常的將官會限制軍隊在敵國境內的掠奪。只有在內戰中,掠奪才有可能得到限制。比如完顏亮進攻南宋的時候,嚴格約束紀律,士兵失火燒燬民房,都被斬首。於是金軍與百姓“親如一家人”。其實即使在現代,國際法也認為帝國的人民和財產具有“敵性”,允許限制其自由和進行徵發。當然,無節制的掠奪是被禁止的了。在掠奪時,一般大部隊是不出動的。只出動散兵進行。除了掠奪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從自己國家獲得補給。但在敵國境內,補給隊容易遭到襲擊,因此補給隊本身也需要護衛。中國進攻匈人的前119年漠北決戰中,主力騎兵10萬,而保護後勤隊的步兵卻有數十萬。這些步兵當然也要消耗糧食,因此運到目的地的糧食有限,當時就有一種說法,對匈人作戰:運輸三十石糧食才能到達一鐘。由此可見如果對擁有大量騎兵的敵人作戰,後勤壓力是多麼大。 & r/ C4 i  h0 A6 a

3 h  ]/ {) T+ V  n; {- B' l  E  在敵國境內行軍,遭到襲擊的危險比較大,所以行軍的時候要有所防範。在國內行軍時只需要成一字長蛇陣沿重要道路行軍即可,如果軍隊數量太多,沿幾條道路前進就是了,但在敵國內,要避免敵軍的突襲,所以一般避免在狹隘的地形,如山谷、沼澤行軍,因為一旦遭到敵人襲擊,很難展開。行軍時,一般把軍隊放在前面,指揮中樞及其衛隊放在中間,後勤隊和其他非戰鬥人員放在後面。行軍隊伍兩翼是機動性好的輕裝部隊和騎兵,以便照應前後。軍隊按建制分成若干部分,當遭到襲擊時,先頭部隊在原地堅守,第二部分向左前方展開,第三部分向右前方展開,以後部分單數向左前方更遠處,雙數向右前方更遠處展開。迅速從行軍狀態轉變為戰鬥狀態。如果非要從狹隘地區行軍不可,為了安全,一般要先佔領前方高地。如在水網地帶,一般要多路並進,每路都保持在臨近的另一路能夠看得到的距離內。只有經過嚴格訓練的軍隊,才能夠迅速而有序的從行軍狀態變換到戰鬥狀態,或者進行相反變換。
8 t; O. s8 a6 e0 |' e" [6 h; {- h. {) M( B3 v! c4 X5 P) m
% w, @. M  j7 Z
  古代軍隊的行軍速度,依敵方的抵抗和我方的戰略需要而有所不同。羅馬重步兵的標準是負荷23公斤(有說15公斤,這似乎太“輕鬆”了;有說50公斤,這又太重了)在5小時內行軍31到39公里。劉徹時代之前,中國人在談到中匈邊界的時候,說邊界距長安僅三百里,輕騎一日一夜可至。西方的例子是漢尼拔在扎馬之戰失敗後,據說兩人兩馬在一天一夜間跑了200多公里。為了出奇制勝,輕騎兵長途快速行軍是有可能的。但不能持久。這是要注意的。因為輕騎兵如果快速機動,必然要拋下後勤隊、重裝部隊和一切不能快速機動的人和物,而且,馬匹本身將十分疲勞(儘管騎兵一般有備用馬,但為了節省馬力,備用馬一般是不隨快速部隊前進的,否則所有的馬匹都無法休息)。這樣,輕騎兵自己的戰鬥力和持久能力必然大大下降。基本上只能出奇制勝。一旦制不了勝,就只有失敗一途了。不過快速機動確實能夠為統帥帶來巨大的機會。歷史上,用輕騎兵快速進擊獲得大勝的例子很多,最有名的就是蒙古軍隊的勝利。總的來說,古代軍隊的進軍速度,取決於牛車或馬車的速度。也就是一天至多40公里。如果是輕騎兵的快速突進,那麼在三天之內前進240公里是可能的。 ) \1 Z& ]5 J" z2 `" _8 h- \

. B5 z& |+ H; ~$ q- r% L' u  L, H7 c6 [8 |
  接下來談談軍隊需要的補給品。古代軍隊所需要的補給品有糧食、柴禾、衣物、備用武器、備用武器部件、一次性射擊武器、帳篷、挖掘和建築工具、備用樂器,等等。軍隊攜帶糧食根據不同的戰術需求,其備量不一。有的為了輕裝前進,僅備三日糧;有的又帶上夠吃三個月的糧食。有的情況下,軍隊帶著大批牲畜作為肉食來源。如凱爾特人和日耳曼人都曾如此作。前面提到的進攻敘利亞的阿拉伯軍在沙漠中曾吃駱駝肉(不知滋味如何)。特別要提到的是:戰馬需要飼料。雖然在補給不暢的情況下,馬匹也可以只吃青草,但這會導致氣力的衰減——自然,粗放飼養的馬匹,習慣了吃青草,但這樣的馬匹體力是不及那些精心培育的馬匹的。而到了冬天則非準備乾草不可。一般來說,軍隊只攜帶最基本的衣服和衣料,以供衣物磨損了的士兵更換,以及及時修復損壞了的旗子。加上沒有洗澡的條件,所以古代軍隊幾乎都是臭不可聞的,全身爬滿了跳蚤。備用武器也只有少量,而武器部件則供那些較易損壞的武器使用,如弓弩的弦等。至於一次性消耗的射擊武器,則是箭,古代歐洲還有標槍、石塊等。一般一名射擊兵攜帶箭數從30枝到50枝不等。挖掘和建築工具,因國別而異,羅馬軍隊的工事世界聞名,自然它的建築工具是非常完善的。而較落後的軍隊一般沒有什麼建築工具,如凱爾特和日耳曼軍隊。 ) R$ A) D' ?* m4 C, E5 N" C' g9 ?
/ [' v9 T  {* _7 H/ ]6 `

# q4 Z2 ~: T9 r4 e  軍隊所需非戰鬥人員則因國別而異。斯巴達軍一人需要七名軍奴,但其他希臘軍隊一般一名重步兵僅有一名軍奴、羅馬軍隊也有大量軍奴、東羅馬軍隊有軍醫、中國軍隊基本上沒有非戰鬥人員,一些雜務也由士兵完成、中世紀的歐洲騎士有背負其盔甲的奴僕。。。總之,各國的情況很不一樣。另外,隨軍商販、軍妓、高層人物的隨員等情況也不一樣,不過這跟戰術沒有多大關係,故而從略。有的軍隊,如希波戰爭時的波斯軍隊,帶著龐大的屬員隊伍,這樣的軍隊戰鬥裏一般是不強的。 2 U: _9 y" {7 B4 P
4 r8 V! l: W- J' l/ l$ \7 l- C

/ ^$ h! u& I3 t+ [  軍隊的工事和營盤是防止敵人襲擊的保障和軍隊失敗時依託的屏障。一個修建良好的工事體系,是難以攻破的,敵人的一切詭計在它面前也難以得逞。這裡可以以凱撒在包圍阿來西亞市修建的工事為例,寬近7米的第一道壕溝,5米寬的第二道和第三道壕溝,第三道壕溝中灌滿了水。後面是4米高的護堤,上面再加上胸墻和雉堞,胸墻和護堤銜接的地方,向外斜列著削尖的木樁。護堤上每隔27米修建一座木塔。並佈置弩炮。護堤和第一道壕溝之間相距130米。為了增加敵人穿越的難度,在這130米內很快又增加了如下防禦設施:採伐了許多樹榦和堅韌的樹枝,把樹枝頂端的皮剝去以後再削尖,在挖掘了一道1.7米深的連亙不斷的壕溝之後,把這些木樁直立著排在溝內,把它們的底部釘牢(可能用了鐵釘,也可能是埋在土裏夯實),使敵人無法拔掉,只有樹榦的尖端伸出在地面上。它們一共有五行,一層一層地連在一起,互相銜接,又互相穿插,任何人衝進它們,必然會使自己被這些極尖銳的木樁戳穿。在這前面,又挖有象梅花形似的斜對角的坑,深一米,逐漸向坑底收縮傾斜。裏面安放著人腿粗細的圓木樁,頂上削尖,用火熏硬,有一部分伸出地面,高度不超過四指。為了使它們堅韌和牢固,在它們底下墊有33釐米厚,夯實的土。坑的其餘部分放著樹枝和柴草,用以掩蓋這些暗器。一共挖了八行這樣的坑穴,相距各一米。在所有這些工程前面,又有33釐米長的木材,頂上釘著堅固的鐵鉤,彼此相隔不遠地整個埋在土中,佈滿各地。整個工事分對內(對著阿來西亞城)、對外(對凱爾特援軍可能來襲的方向)兩部分,對外部分周長達21公里。在講述了這樣堅固的工事之後,羅馬營盤似乎就沒什麼講頭了,只是井井有條而已。 $ p' l2 h* G6 r3 ~6 }. H/ k
4 o* N$ P& G/ I1 c* v+ b- }1 w
0 \7 ^3 `! w% B- i) {
  下面講作戰。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在戰鬥開始之前,任何軍隊都需要進行偵察。除了在內戰中,間諜會發揮較大的作用外,在外戰中,在一定的政治環境下,間諜也有其大作用。但在具體的戰鬥中,間諜一般是用不上的,因為古代沒有電報和無線電。當獲悉軍隊內部情報之後發送出去往往有其困難,時效性也不好。這樣,偵察兵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從很早的時候開始,偵察兵就由輕騎兵擔任。為了保證快速,偵察騎兵都是輕裝,甚至不穿任何防護用具的。因此馬力是決定偵察兵能否擺脫敵人的追擊,及時將情報送回的唯一保障。在這方面西方的馬匹表現要好得多。因為它們身材高大,速度快。 ( T: g% U; I8 x) G# V* X
: }) ?( \' f" K+ w/ G8 `
- ?4 u* O2 E' b) E' S7 [; s, F
  一般來說,軍隊只有在確知敵人所在的情況下才會離開營壘,有時候則是因為攻擊敵人必救的某個據點而出動。無論哪一種,當軍隊離開營壘的時候,戰鬥多半就要來臨了。這時候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雙方的裝備、訓練和人數(在戰略篇中將要講到)。在這一切已經確定的情況下,軍隊要作戰,就必須排成陣型。
% U! m$ ^. k; ]' m: M+ t
! v' A* _" a5 h. z. t
; W3 c1 u) m  I) m9 k' r$ h  古代基本的陣型,是方陣和圓陣。方陣適用於進攻,而圓陣適用於防禦,這在任何國家都是一樣的。不過一些國家對於陣法有其獨特見解。如中國和印度就有很多陣法的名稱。有的是確實有用的,有的則只是一些吸引眼球的名字而已。下面是一些比較有用的陣法: $ q1 E* o6 P, |# Z
  q3 p2 F( b1 x: |/ G( S0 S
7 V( |" A4 G$ U3 L+ U0 t
  華夏國家的陣法,依《孫臏兵法》,有方,圓,錐行,雁行,鉤行,玄襄,疏陣,數陣,及火陣,水陣八種陣法,後兩種是特殊的,主要使用的是進攻時的錐行陣、方陣和防禦時的圓陣,這些陣勢無需多說。疏陣適合散兵作戰;雁行陣適合發揮弩兵的射擊力量。 # N! k* A) H" \) S2 s" t+ K# e. |

& D8 q+ U. W1 [% Y: [
) ]5 \  E* Y" {2 b  馬其頓的陣法,以方陣為核心,貫徹輕重結合、步騎結合的原則。大體上將重裝步兵作為中堅,縱深16列;作戰時視情況可以排成橫隊(寬度大於縱深)、縱隊(縱深大於寬度)、楔形或菱形,如果受到圍攻,則可收縮為凸半圓形,要圍攻敵人則成凹半圓形。右翼為作戰主力(這是借鑒了伊巴密農達的斜陣),集中重裝騎兵和輕裝兵。左翼一般為輕騎兵。戰線後有時還有少數輕裝步、騎兵。主力陣形前方則為射擊兵。用以攪亂對方和遮蔽我方主要陣形。 ' G/ M+ T4 e+ K: Y2 Q
( Y& D- _+ R2 f, ]& {8 _
" U- A+ b1 X& k0 h  E9 G
  羅馬三列陣,古代最優秀的步兵戰陣,從前3世紀成熟,到3世紀衰落。可以敘述如下:早期的羅馬方陣(西元前4世紀開始),每個羅馬軍團重裝和輕裝的步兵大約4200人,騎兵300人,每個軍團分成30個中隊另2個百人隊,每個百人隊30——60人,其他兵種中隊的編制有所不同。按照士兵的年齡、訓練程度、戰鬥經驗,重裝步兵分成三列,第一列是最年輕和沒有什麼戰鬥經驗的士兵(槍兵),第二列是有成年的有一定戰鬥經驗的士兵組成(主力兵),第三列是年長且戰鬥經驗豐富的老兵,被稱為後備兵。第一列、二列各有10個中隊,每個中隊120人,第三列也是10個中隊,但人數卻只有60人。每列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以便於兩列之間的退後或者前進,前2列是主要的戰鬥陣列,所以稍微的靠近點,第三列最遠。另外還有1200名輕步兵和300名騎兵,他們兩列於陣列的最前方或者兩翼。羅馬軍團三列隊法最小戰術單位是中隊,每一中隊為一個小方陣,排成6列,每列20人,兩人之間相隔是1.8米。後來發生的變化主要是取消了軍團中的騎兵。馬略改革之後,三列兵的訓練程度和裝備大體相等,沒有了青年兵、老兵和後備兵的區別。
" E) K6 F3 ]5 c$ o: T1 V. [7 W' A: Q( y3 A& m
3 Q+ n3 X6 |% g) V. o# t7 {+ c: q
  騎兵由於其機動性,難以排列較複雜的陣型。在重視衝鋒的歐洲,採取“野豬頭陣型”,其實也就是錐形陣。這種陣勢非常密集,有一種說法是向隊形中拋一個蘋果,都會打中一個人或馬。在輕裝騎射手隊形中,最成功的莫過於蒙古的戰術了。在這種戰術中,輕裝騎射手在敵陣外射箭,不與敵人接觸。而重裝騎兵在遠離戰場的地方,直到敵人崩潰或者忍不住胡亂衝鋒,他們才投入戰鬥,一舉成功。
; m4 c: R) R' m% m0 M9 C% U
$ L8 ^; q2 l( e- _! q4 [6 ], H4 B% @! T8 h" }1 ?( u9 |. ?4 b
  古代所有的陣型,都有若干共同點: 3 |5 D' P1 V; g. r6 }

$ C8 ?9 s' o2 K, [" g; k
4 v1 z) b- S; u1 G  k: E 1.方陣或錐形陣用於進攻,圓陣用於防禦。
5 ~* o. F# n9 ~5 }3 s. @7 x
/ S4 m  ~+ O5 ?0 r+ q* E7 P- ~% Z: A% R  h9 O4 ]' E0 {& j
 2.射擊兵在戰陣前方,以遮蔽本方隊形和攪亂對手。但注意,有的軍隊是所有士兵都有射擊兵器的!如唐代的中國軍隊,每人都有弓——令人不解的是有若干士兵還有弩,東羅馬的甲胄騎兵,除了長矛之外還有弓——在射箭的情況下怎麼放置長矛是個令人困惑的問題。 & s/ g- _; k4 E: f* H- a

6 e' I& s* i( E2 c  i% `9 H6 e% h# D3 N# m
 3.如果我方少於敵方,一般都拉大單兵之間的距離,減少縱深而增加戰陣寬度。避免被敵人合圍。
3 Y9 M6 l2 X6 A$ ?7 r" Z- J: m1 x6 H; l
* v1 E7 D% g$ q) ?4 _
 4.一般把輕裝兵置於兩翼,以重裝兵為核心。 0 ]  D/ C4 h. O+ `7 U+ O" ^

, R5 H1 x# m7 y8 t; ?& s! W# K6 w" D) W5 F: l, F! L. R
  在冷兵器時代,作戰的過程大體上是這樣的:
. s# k% }2 |5 [. c
, z+ H% p8 e& ?6 u; r' ^/ E! X
) C4 l+ R: \. ^9 G( v  O' y  首先,當得知敵人的所在的時候,軍隊離開營壘。在接近敵人或者有遇到敵人襲擊的危險的時候,從行軍狀態變換為作戰狀態——如果營壘離敵人很近,則一開始就列陣。在一般情況下,兩軍會大致相同時間發現對手,因此列陣時間大致也相當。所以古代作戰的典型場面是兩軍面對面的對壘。在這種狀態下,軍隊密度會很大,有的在一平方公里內會有10萬名士兵。如果因為某種原因,一方沒有及時列好陣型,就遭到了敵人的進攻,往往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但一般的情況是雙方逐步逼近,然後射擊兵發射武器,然後雙方的肉搏戰就開始了。在某些情況下——通常是一方急於求戰——不經過射擊戰就進入了肉搏戰。這種戰鬥模式一直保留到19世紀初。肉搏戰直接決定著戰鬥的勝負。通常,訓練和裝備較好的軍隊會獲勝。勇敢也是決定勝負重要的因素。一方突破敵方的陣型,切斷其戰陣之後,通常敵人的崩潰就開始了。因為這就意味著軍隊的一部分得不到指揮,作戰力度大減,造成相鄰的另一部分軍隊受到敵人更大的壓力,如此累加,全軍崩潰。古代軍隊戰鬥失敗後,大多數的傷亡發生在崩潰和逃跑階段。一般來說,勝者的傷亡要遠遠少於敗者——儘管古代戰爭真正的傷亡很難確定。由於勞累,勝者往往不會窮追敗者,即使追擊,也往往針對敵方的指揮中樞。所以很少會發生“連一個人都沒有剩下”的情況,即使是殲滅戰也如此。
& {1 y! X* B/ v3 I7 l
! q- w5 I0 I' M0 S/ d
8 M- _2 g/ V1 G  由於主要通過偵察兵了解敵情,傳令兵傳達命令,要及時掌握敵情,並及時下發命令非常困難。因此古代軍隊一般集合成巨大的隊伍,戰爭一般通過大會戰來決定勝負。下面是兩次經典的戰鬥:
, P& V4 l: d( s5 B6 r5 o/ x, _; i: i3 n8 L+ p* h! h# [

4 Z& a& g1 i" p9 ?  坎尼會戰,前216年8月2日,在坎尼城外的平原上,羅馬軍8萬步兵、6千騎兵和迦太基的4萬步兵,1.4萬騎兵作戰。指揮者,羅馬方面為保盧斯,迦太基方面為漢尼拔。羅馬步兵在中央,騎兵分在兩翼。步兵排成70列,分左、中、右三路,以重裝步兵放在陣形中心,每列之間有一定距離。騎兵放在步兵的的左右兩翼:右翼是羅馬公民組成的少數騎兵,左翼為義大利聯盟的騎兵。在左、中、右各保留一千騎兵作為預備隊。羅馬軍隊以中央戰線為核心,軍隊密度較大,企圖進行中央突破。迦太基軍隊中央戰線為較弱的步兵,兩翼為較強的步兵和騎兵。並保留三千名騎兵作為預備隊。迦太基整個隊形呈凸新月形。上午九時戰鬥開始。首先是射擊兵的對射,很快開始肉搏。迦太基軍中央向後退去,戰線由凸新月形變成凹新月形。迦太基重騎兵很快擊垮羅馬騎兵,開始包抄羅馬軍兩翼。漢尼拔並派出5百名輕步兵詐降。中午,戰場颳起東南風,沙粒飛入羅馬軍士兵眼裏,使他們的作戰變得困難。那五百名詐降的軍人開始大肆砍殺他們周圍的羅馬軍,由於是在戰線後方,羅馬軍隊無法弄清實際情況,大起恐慌。此時迦太基重騎兵已經完成合圍,由於戰線中央的羅馬軍隊密度很大,在被合圍的情況下無法自如的行動,戰鬥持續到日落。據說有五萬四千名羅馬軍戰死,一萬八千名被俘。迦太基死亡六千人。
6 j4 ?8 B! _& V) b5 M8 b% ], L' G( O7 ^/ Z! n  B, c# M  @

% H8 P& z& x- K  K* K9 _% J 紹約河之戰,此戰是蒙古軍對歐洲騎兵經典的勝利。據《武器和戰爭的演變》,戰鬥的經過是這樣的:1241年,蒙古蘇布臺和拔都分率大軍進攻東歐,強行越過喀爾巴阡山脈,準備於匈牙利平原會師,在兩支部隊遙遠的側翼還有兩個小規模的騎兵部隊,沿途橫掃波蘭、西裏西亞和東普魯士,掩護主力部隊的戰略意圖。匈牙利國王貝拉在蒙古軍隊進抵佩斯城前,判明蒙古軍的意圖,立即組織了10萬人的軍隊尋求與蒙古軍隊決戰,蒙古近六萬人的主力則避開匈軍的攻擊稍稍後撤。四月,雙方最終則在紹約河畔對峙。匈牙利判明對岸是蒙古主力後,迅速地搶佔了一個巨大的橋頭堡,又在河西岸用大量的馬車連成堅固的兵營,等待蒙古軍隊的攻擊。蒙古軍在後續的工兵到達後,立即在黎明用拋石機和火箭向守衛橋頭堡的匈牙利軍隊射擊,守備部隊在前所未見的攻擊下瞬間潰敗,蒙古騎兵迅速穿橋而過,向剛剛醒來的匈牙利軍隊主力發起攻擊。當匈牙利人滿懷信心地列隊殺向數量處絕對劣勢的蒙古軍時,很快發現這並不是主力!蒙古軍約三萬人的主力在近百里遠的南方早已乘夜渡過冰冷的河水。蒙古主力從背後殺向匈牙利軍隊,隊形混亂的匈牙利軍隊立即撤回堅固的兵營死守。蒙古人的工兵遂向兵營裏發射了密集的巨石、火箭、毒箭(史料記載蒙古人的毒箭含砒霜巴豆,產生強烈的毒煙)、燃燒油。蒙古人採用了“圍城必闕”的戰術,匈牙利人迅速崩潰從缺口逃亡。但是,身著輕裝的蒙古軍隊速度和耐力遠遠高於逃跑者,可以不停頓地換馬四處截殺。紹約河之戰,匈牙利軍隊陣亡七萬餘人。
& w3 L: c6 q) _! V3 _1 f
0 n5 D5 W: m8 P) j! ]3 C2 }  q7 _* z5 W% |* Y+ @6 s
  上面兩個戰鬥的經過就是這樣的。前者是步兵作戰的典型戰例,後者是騎兵作戰的典型戰例。勝者都打得很精彩。我們也可以從中發現一些不同之處:羅馬和迦太基軍隊主要依靠的是訓練、勇敢、裝備。蒙古軍隊主要依靠的是機動性。 ) L1 u; M& Q  l& m, i. F
9 m7 @- Y) H% _+ w
8 H; ~) M- H$ d7 Z/ H- D
  古代是否有戰役呢?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大體上歐美軍事學界認為19世紀前不存在戰役。但從長平之戰來看,古代中國在巨大規模軍隊作戰的情況下,有的作戰過程確實可以稱為戰役了。戰役的定義是:“敵對雙方軍隊為達成戰爭的局部目的或帶全局性的目的,根據各自的企圖,在統一指揮下,在戰爭的一個方向或區域,於一定的時間內,按照一定的計劃進行的一系列戰鬥的總和。”因此參戰人數眾多,作戰地域大,作戰時間久的古代戰鬥,似乎也可以稱為戰役。
9 I) u2 R9 B  D9 Q+ ^4 i, G% m  F
8 \; B# ^0 h/ L1 t: V- E/ R+ C
) D$ L0 `5 h; w: |  以上是對一般戰鬥的介紹。下面介紹攻守城市的戰鬥。 + e* ~3 f# Y8 v2 |

/ m# h: n+ v$ n6 |7 g2 l6 R0 l9 S, Q4 u7 b% P4 f6 Q2 k! v3 ]3 d
  大體上粉碎了敵人的野戰軍之後,就可以進行攻城戰了。攻城戰的戰法,在軍隊不擁有有效的攻城武器的情況下,一般是用多架雲梯強行登城;或者衝撞城門;或者在敵城下強行構築土堆,直到土堆跟城齊平,然後士兵蜂擁登城。這些是《孫子兵法》上講述的攻城法。這些攻城法效率很低,而且士兵傷亡大。 7 V4 X2 n/ r9 g% h/ ?# {

2 l2 O' I3 H2 |. r8 U* [4 J% p# T" e. H
  如果擁有完善的攻城武器,那麼攻城戰將是對守城部隊巨大的考驗。一般的攻城武器有如下幾類:
2 }/ X& _1 S4 s8 ?! Y7 k# q- t# }" d1 X
  s, {" o- ~8 R! l* c
  衝車:最簡單的是在車上設置吊架,吊著一根首部包鐵或銅的木頭,以士兵來回推動,衝撞敵城城門或城墻。比較完善的形式是在車上設置人字形屋頂,防止上方矢石的撞擊。
3 q! R3 @/ x- ?, \- m' h5 M# D
9 U$ T( M. [: B+ i8 a# K  `
5 h+ B4 l' o% _" `  雲梯:沒什麼可說的。有的在登梯處有保護屋。 ; e7 @( q- E+ _( m  q& l& L! `. v
) M! w5 c- v& E6 @

5 `- A0 T& a( U8 K  攻城塔:在前面有吊梯,可以回避較窄的護城河,直接讓士兵登城。馬其頓曾經製造過50米高的攻城塔。
/ M. h: F  N( ^  O8 w6 e3 G# Q+ N( `
1 M1 q6 {% X( M8 P2 C, j) u
  拋石機:最早出現於亞述軍隊中,其作用原理,有西方式的利用毛髮絞力或者利用重物的杠桿式拋石機,以及中國式的多人拽拉式杠桿式拋石機。就性能而論,當以重物杠桿式為最好。所以元朝引入了這種拋石機,稱為回回炮。 ) o6 u, R8 X" U* {& ~+ A
7 {  p0 f, L( q; o  r3 W; l

: N+ N9 I9 j# r  弩炮:有的弩炮跟拋石機有類似之處。既可以發射矛箭,也可以發射石塊。 % O' l! C9 Z  P: ?$ I) k

) J4 j: k1 {% \) E' |8 P( p+ \' L
  以上就是一般的攻城武器,比較少見的還有亞述的夾鉗,據說這種東西可以夾出城墻的石塊;還有馬其頓的撬棍吊箱,其樣式是在一個三角架上設置一根杠桿,杠桿一頭有大無蓋箱子,盛放士兵。另一端由多人拉拽,使杠桿移動,箱子就可以被吊到敵城墻上。這種武器僅馬其頓裝備過,可見它並不可靠。
& i; p. F* J/ l5 N) Z! C; k9 D
4 G$ b4 T* {2 U, I/ G- W. [- z9 c' B  [) ?- f$ j) O7 u# g
  守城武器除了一般的矢石、燃燒罐外,拋石機和弩炮也可以運用。著名的阿基米德同樣設計了夾鉗,據說曾經把羅馬戰艦夾出水面再讓它落下,使之沉沒(對此我是有懷疑的)。 ' @# C: J8 }: v* ^2 E

' B% n* J* z4 e2 t' f/ v
+ v/ r" L3 F% N% }, _2 S) o% q9 Q7 Z  在裝備了完善的攻城武器以後,攻城戰就再也不是令攻方統帥害怕得要死的不得已的戰法了。相反的,對於守方來說,城市也再不是安全的了。在這種情況下,一般的攻城流程,以羅馬軍隊為例如下: / m( S- i! ]1 g& t
/ v3 ^5 O4 S; E5 e3 S3 w
& Z# |9 D3 b  L; z
  圍困戰:首先逼近敵城,然後挖掘環繞整個城市的壕溝工事體系。以斷絕敵城與外界的聯繫(對於過於巨大的城市,修建這樣的工事體系是很困難的,但攻巨城一般也要出動大軍,因此仍然適用)。這種體系包括壕溝、護堤和高塔,以及護堤上的弩炮。為防止敵人使用燃燒兵器焚燒土木工事,高塔跟敵城的城墻往往保持一定距離。一般這樣的工事體系要修建內外兩重,內層面對城內敵軍,外層面對敵援軍可能來襲的方向。軍隊在工事內駐紮,防止敵軍突圍,如敵援軍趕到,則與之戰鬥。經過長期圍困,迫使敵人投降或攻入城內。
3 r( ~0 s$ `: G. n  j" i) K- m+ g
. b0 ~! e  a$ Q1 ^
  攻城戰:如果認為敵人的防守能力不強,或者需要趕快攻破城市,則強行攻城。這時,大量工兵挖掘伸向敵城的壕溝,工兵在護城河上游切斷水源,使護城河干涸。在填平若干段護城河之後。攻城塔前進到敵城墻下;或者挖掘地道,伸展到敵城墻下,使敵城墻坍塌;或者用衝車撞擊城墻或城門。在進行這種迫近作戰時,由大量拋石機和弩炮提供掩護。也可以單純依靠拋石機集中投擲石塊,損壞敵方一段城墻後,士兵蜂擁登城。在此過程中,守城方也會極力破壞攻城方的攻城器械,由於攻城器械主要為木制,所以經常大量使用燃燒罐,為了不使敵方攻城武器發揮效用,常常出城門突擊攻城軍,對於迫近的工程機械和地道,守方可以使用地道來陷沒、破壞之。在耶路撒冷守城戰中,以色列人就幹得不錯。
2 D6 x- t- N6 j* q3 L; c
5 D1 \- M( L: g  L3 U4 K; `$ v# N* u; J! b6 x
  在特殊情況下,使用雲梯強行攻城,也是一種戰法。在印度亞歷山大大帝就曾經使用這種戰法,從而孤身處於險境中。 1 d5 n+ u& T5 Z  M: U

9 ^9 k' N) T9 B! D0 E1 ]2 K1 K
  從羅馬時代的攻城戰情況來看,攻城戰對攻方是非常有利的。僅從這個事實就可以看出:任何一座進行圍攻的城市,羅馬軍隊都攻破了。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攻方的傷亡要小於守方。羅馬攻城戰的情況,可以看攻迦太基、耶路撒冷、紐曼細阿三城的戰況。前兩個是大城市,後一個是小城市,三城的防禦戰都打得非常悲壯,就攻防過程來說,也是十分典型的。
5 [  C: A% E# P! O9 P/ e& d2 K- H) u" B2 C& t3 }! E7 v

5 T/ Y9 S. [: s. s" P, A  封建時代的攻城戰發生了變化,由於築城技術的發展和攻城武器體系的衰退(這跟羅馬帝國的衰落有關),西方的城市,甚至小小的城堡,都變得難以攻克了。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從617年到1453年,曾受到25次圍攻,除兩次十字軍用詐術進入之外,真正被敵軍攻破的只有一次。直到大炮出現,攻城才重新變得容易。在東方,中國的攻守戰術卻有了很大的發展,關於這方面情況,《古代兵器史話》(楊泓編著)中有很有趣的描寫,推薦大家觀看。大體上除了拋石機,封建時代的中國攻城戰術是超過同期的世界其他地區的。中國著名的攻城戰,有南北朝時北魏進攻南方宋朝時的攻城戰,這些攻城戰表明如果沒有有效的攻城武器,攻城將會給攻方帶來多麼大的災難;645年安市攻防戰;以及北宋進攻遼國的979年幽州保衛戰;還有1270-1273年襄陽保衛戰。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著名的攻城戰的結局大多對攻方不利。 $ T+ f* p& w; j4 c' {7 U3 e/ @# g$ A
5 }% {5 O6 {# \6 `+ `: N

: p- ]/ X2 C9 K& s% Z5 A9 g) i  下面介紹一些比較特殊的戰鬥:
+ V4 O6 A* {7 n; ^, E% l1 l; R# p1 G7 K( U8 T1 k
) J$ ~2 `7 e  l3 h
  弓箭戰:在騎兵沒有馬鐙的時代,騎兵作戰往往成為弓箭戰,在馬鐙發明之後,這種情況就很少見了,比較著名的戰例是:英法百年戰爭中的克雷西之戰,由於地面泥濘,法軍行動不便,在熱那亞弩手和英格蘭長弓手作戰時,遭到了潰敗。
! Q% a7 s( Z" {
4 `  W2 ~, Z% Q: y
. O; l: i: D  h: s: C  追擊作戰:在戰鬥勝利之後,如果勝方尚有餘力,就會進行追擊戰。大體上這種追擊只會進行一小段距離,除非敵人確實已經徹底潰敗而且沒有援軍。但英明大膽的統帥,往往可以窮追敵人而不遭到失敗。如亞歷山大大帝追擊大流士三世的過程。 $ W$ [  ~' Q7 [; ?

' H6 \- d. P4 K  N3 e: \$ C5 K1 i. \! U. Z  a+ K
  撤退:一般成功的撤退發生在戰鬥還沒有開始的時候,一旦戰鬥開始,要想全身而退就很難了。最有效的撤退是交替撤退法。即在離敵人最近的軍隊撤退的時候,他們身後的軍隊保持作戰狀態。待撤退軍隊撤過作戰軍隊後方,變換為作戰隊形之後,作戰軍隊向後撤退。如此反復。
) d& }% u& Y' Y2 ?! S! ?7 m# P7 V
6 X" K# K2 q% @$ m; L- \3 e  k: Y& [) ?8 X; c- g1 _
  夜戰:夜戰非常危險,對於承受者和發動者來說都是如此。因為憑旗幟和樂器指揮的古代軍隊在夜間難以有效指揮。在漆黑一片的戰場上,士兵們很難得到確切的消息,容易驚慌失措。在高加米拉之戰前夜,曾有人向亞歷山大建議進行夜襲,但被他否定了,連大膽著稱的亞歷山大都如此,可見夜戰的不確定性帶來的危險有多大。訓練不佳的軍隊即使在沒有發生夜間戰鬥的情況下,都會潰散。中國古代軍隊就曾多次發生夜驚,術語稱為“營嘯”。直到太平天國,仍有嚴格制裁營嘯始作俑者的法律。只有訓練嚴格的軍隊才能在夜戰中佔據上風。羅馬的營盤保證了其不會受到夜襲的危害。不過羅馬軍也很少夜襲敵軍,與敘利亞王國的溫泉關戰鬥可以算是個例外。羅馬軍隊在夜間抄小路繞到敘利亞軍隊後方,擊潰了對手(敘利亞軍明明已經守住了那條著名的小路,可羅馬人繞了另一條) 4 Z4 ^- ?7 \0 z" A+ E8 M) k
, e7 ~* P) L, R/ p+ e8 L! b

* \* @" Q! c6 A& i6 }  迂迴:迂迴有大小之分。戰場上機動性好的部隊常常企圖繞到敵軍後方。但回避敵軍大部隊,而打擊其脆弱卻致命的後方,被利德爾—哈特稱之為“間接戰略”。在古代最成功的大迂迴有西庇阿攻取西班牙,直逼迦太基的戰例和韓信的中原迂迴戰。 % S1 K) x- S: |5 p9 \2 a* ~9 ~$ u& v/ ~/ |
: ]- R# E1 t- ~
1 x& q6 i  d1 X) c$ R9 c+ R- r
  水攻:利用河流,用速成堤製造人造洪水,使之淹沒敵陣或城市,是一種方法。但這種方法受自然條件制約很大。比較著名的戰例是決定三家分晉局面的智家攻趙家晉陽之戰,再有就是悲慘的明順第三次開封之戰。因為攔河工程出險造成使計者反而被淹的例子也有。據我所知西方水攻的戰例比較少。波斯曾在幼發拉底河上大修工程,以防止敵軍沿河而上攻打兩河流域,但沒有任何效果。 4 r: `4 p/ Q/ s- i7 P  R
/ z( P+ h8 o3 I& Q6 ]; d
* c* M" G0 k$ O$ }% _5 V" o' ?- V1 y
  火攻:這種戰例很多。前面說過在羅馬時代的攻城戰中,守方幾乎肯定會向攻方工程器具投擲燃燒物。這並不是典型的火攻。典型的火攻制勝的戰例有赤壁大戰,以及希臘火揚名的717年9月東羅馬與阿拉伯的君士坦丁堡海戰。 ( F+ U1 c0 S- @3 _1 u6 D

; x. M; `  N! ?; b) p9 x
; W2 W' j" i5 {" L3 F  海戰:雖然在地中海沿岸,制海權常常決定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但是總的來說,海軍在古代是不受重視的。一般的海戰戰術是雙方軍艦在槳手和風帆的作用下,全力衝向敵軍,投擲射擊兵器,設法用船頭的撞角撞擊敵船。但最經常的是接舷戰,從薩拉米到勒班多,接舷戰都是造成人員和船隻損失的主要原因。還為此發展了某些特殊武器,如羅馬的“烏鴉”和戰國的鉤拒。  3 j2 S* E8 g5 Z6 @3 b# t
3 O8 Z" C, c$ S$ [% u

. D: }9 V2 F6 e( \5 Q  關於古代戰爭中使用的詐術,福隆提納的《謀略》仲介紹和舉例,在這裡把他的書的小節列舉如下,就能大致弄清(雖然其中並不都是詐術): : k8 I- Q( P3 O  X
7 z" i3 H9 M' M0 b

2 t2 }7 P8 W9 L5 G( }+ |6 f; a 1.論隱蔽我方的計劃。 2 G. O6 e/ i7 F3 [1 u( D
$ K! B7 U: i# M& N2 t- r! i7 A
) S9 `. H, a% P) z
 2.論發現地方的計劃。
1 \0 h5 t% r' z) ~  g
) Y# v* i* K5 N/ g
( n' h, X9 H9 H$ O  x; N 3.論決定戰爭的性質。 * \7 A. Y7 u$ y+ O$ K& N
- W" Z/ S# o; D7 f, p7 I
! ]1 [, t' I. U0 F
 4.論領軍通過敵軍騷擾的地區。 ! f4 a+ m% e0 p  ?6 Z
: y4 \/ w+ L9 n2 f; ]* p1 I

3 i, R0 w' e6 P. y4 { 5.論逃出困難情況。
! M# F* E9 l( t. T2 ?. E; l; q) y" D$ E5 h) V+ M  p
: d4 S( [" G, T  w. i. O- }
 6.論行軍時的設伏和預伏。
7 f; ^+ ?* S  {  G( v$ j1 H
* e+ [1 a5 i+ U  D9 k) n( R* |1 x. Y
3 ?: S3 h0 u6 \- J' u9 ?" y7 h- E' s 7.論如何掩飾我軍缺乏的物資,並找到代用品。
* Y5 C& x8 B8 m- O8 ]5 f, X7 `
5 ]9 o( v: @1 r" S( O& j, a& s5 R: }6 {0 h- F; W7 _: i
 8.論如何迷惑敵人的注意。
' [6 ~  E& k! }. w+ {" t5 h
3 f; }4 R& Y8 b& n) a, F7 X5 C, X& q
 9.論平定軍隊的叛變。
8 j! u3 r: `# S! b) Q' O. ^" t  h. }3 m$ }; j
$ e  Q" i+ }0 _* }( o
 10.論如何制止季節不適當的求戰。 / _+ Q# Y* r$ {* q# `

/ w* @, P% L$ h0 h
* ~5 x# Z1 H4 y3 W 11.論如何激起軍隊的求戰熱心。
7 ~( |: @' y5 Q/ ~* x/ @
) Q- u, [4 R# b) \; B& @6 I0 R  ]/ U+ p
 12.論如何消除凶兆在部隊中產生的恐懼。
8 f9 D* u4 s" q/ ^0 b
4 x# }& K) Y/ p0 a$ k3 X5 ~" R5 l& D' q" S' B
 13.論選擇會戰的時間。 3 X2 ~) P3 _4 h/ U; [  ]1 `2 f
& L- H+ @8 l8 F% M
3 c, z1 `9 h$ `
 14.論選擇會戰的地點。
! R0 D/ C7 y& h1 t) K
2 q& }4 o8 T6 ^. e; E2 M1 ^9 ]) k' v& i9 ^* O7 w
 15.論會戰中的兵力部署。 . g$ X0 ?! ?. S" g5 K  Z

+ A6 u3 O: e# e4 t2 i/ P/ @
/ P+ V# U9 l  i- f0 h 16.論在敵軍中製造恐怖。
) @* p) X$ F+ D9 m! \* d' S
( `% L$ B3 T# }6 Y
. [- h/ v) D9 Q 17.論伏擊。 2 [9 e3 a7 z& X8 e2 T. n  c
$ s9 V' x, t% v1 U0 w
% \( G5 l" y6 l* J0 R8 d/ r
 18.論縱敵逃走以免困獸之鬥。 9 R" T0 B0 U6 j' S0 Z6 ?: V7 l

+ e0 F5 C/ B# i9 R+ B; L; F
+ P- Q% }2 f# b$ _  @4 S 19.論掩飾挫敗。
: S3 K% m2 }6 L$ H' R
; L" t# F- b* E( T# P3 S
9 K* h. R. ?8 d# _ 20.論用堅定重整士氣。
4 Z) b$ e7 l; C- B3 L4 O' V
/ n) V' w6 M* j/ x( e7 P$ M" V# b1 H) |" d6 F" d/ L* K, }
 21.論在戰鬥成功之後如何結束戰爭。 ; Y5 s% w) F! T  f
1 P- G& u, Q$ G- p7 f
3 g1 q1 q1 n: J- _
 22.論在挫敗之後如何彌補損失。
3 P) p7 G% ]1 ?' I5 x) b9 v" H) Y  f6 w) @) T
' I6 d, u+ j5 d& D
 23.論如何保證不守信用者的效忠。 ( B0 T! }. ?9 t% ^5 \, L/ V2 `

9 ?6 E9 |- L( c# s+ K
7 a  T; V9 `6 p3 w- E5 O 24.論指揮官在兵力不足情況下如何保衛營地。
; Q: S1 G& c$ a1 x
% g, m" [0 ]: N3 ~* y) e7 I; @' Z" y% U2 g! o
 25.論退卻。 3 S& q2 s/ ~6 @) G
. R! u: p5 A1 P! \, H* [5 ?

) N9 U( ?) X& W- G) j; [5 c! H 26.論奇襲。 " q* E( F5 M+ r2 Q7 S8 q- M, f

8 l) u, o- |- o' O5 D3 m1 l% G# c% a2 [# J7 f6 v0 f! ?
 27.論欺騙被圍者。 0 }% E- k9 Q" _: v8 T, M
  ?  V6 _9 q% X+ Q$ ]" Y  q7 L3 H

3 o  K6 T* w& ^4 _! L8 t0 @! i 28.論揭發陰謀。 7 j  n$ D9 W, E$ a
  H  _- e  ?  w- N
9 Q8 c% @7 }: n0 a" D! y
 29.論用何種手段使敵人匱乏。 4 m$ p' d: R4 ]1 f9 Q' Y+ t9 {
, G4 a: [6 S6 ~& {7 _  ]% {

4 A( L; g2 Y; ?" U 30.論如何引誘敵人繼續對其不利的攻城戰。 ! _( U: |$ Q7 W2 f

- Q  G5 @6 |6 x) R- C8 k- x
8 u5 Q9 `: t$ L$ |- ? 31.論分散敵方守軍的注意力。
& ]: J# }! z" {5 m# E: W) M1 m& }- l+ V& E+ e3 d. {

& G: d  S% ~0 m; r! }" m3 M% n 32.論使河川改道和污染水源。 6 w! u0 K8 @1 C9 |' n  L1 \
* |5 |, [! V0 t$ H! V1 {

% v+ W. ]% a8 I7 u7 A3 l% F 33.論用恐怖手段打擊被圍者。 $ d: u! u( r$ @

6 H. k# r$ n1 }0 Z
' j1 I$ ^$ {# S( _2 c5 b- e3 H 34.論從以外的地區發動攻擊。
3 D& v, X8 f* w  ?
, P  d4 l; n$ i! W# B5 ~
& B5 Q# R+ @2 j& c  ]5 Z% G( H 35.論佈置陷阱以誘被圍守軍出擊。 % u" ?) J/ \" G: Z0 Z
! b7 r$ A) r% T  E5 y
, d; y# r8 s% ~6 x
 36.論偽裝撤退。 # ]: v& f4 i" q. \  J7 h% Z

- D$ x7 X- T. E6 v0 |2 U+ X- ]. A0 w3 Y! d
 37.論如何提高我軍的警覺。 ; X* K- W5 G7 {! G: r: i/ L

) @9 p  O- n- \2 Y6 K8 b" w, t2 \5 f% w, z+ ]! O0 C  F
 38.論收發通信。 : Q/ _5 p- L$ G& g. x4 Q- C& p

; N4 R7 P/ P6 j( e. F8 n9 s
2 w# m0 Y; o; E: U! l4 Q 39.論增援與補給。 / \* x7 H  _: i$ Q- r6 j- g5 j
/ H. z6 O/ h! \) Q: j4 H
% F% W2 k: w# E3 U8 W
 40.論如何掩飾匱乏和製造補給充足的假像。 7 |6 m1 f* ~. C

; `/ ?! S' S$ Q- S* p6 ]- ?
6 p/ |9 Y! \( G2 Z4 @ 41.論如何應付降敵和逃亡的威脅。 4 }& P4 |' L! D8 l) q6 L7 ?

) P% c2 F) {+ Y$ B1 c* I( c+ Z5 H$ f# G0 N
 42.論突擊。 : C/ r% e  \" Q4 X; ]
/ o  i# M% P( \4 C
9 A% y1 c! t: V2 u# K9 M' ?
 43.論被圍守軍的堅持。
0 X& M( W# W  Z4 l! e, r# J
- w2 x1 v/ _& M/ N
' Z; X1 J) ?. n" P7 R6 L$ x% E  以上基本上涵蓋了古代戰爭中使用的詐術。對於詐術,訓練良好,士氣高漲的軍隊不會依賴它,訓練不佳和士氣低落的軍隊則相反。戰國時最終統一六國的秦國,不是靠詐術,而是靠勇敢摧毀了對手。“左挾生俘,右挂人頭”。是它的寫照,當這種勇敢消失的時候,面對勇敢的對手,秦軍就失敗了。凱撒說得好:“那些詭計,對付沒文化的蠻族,或許還行。用來對付我們的軍隊,他們就是想也不敢想。”在戰爭中,良好的軍事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優秀裝備、體力、技巧和勇敢,永遠是壓倒了小聰明的。
http://www.xvideos.com/video451827/rio_filter-074_babe_filter-037_and_squirt
Originally posted by CHECSS at 2005-12-5 20:46:
# p8 U0 K  O/ g2 d3 Hby 151515 :
6 X$ Z: W: j0 z5 e% |古代是如何行...
8 ]% N, N6 _  @! t; f. u2 a; l- [. q% J( _- w+ A0 y! n  _
Why u post it very big???
三國圖

pic3_50.gif

pic3_50.gif (62.5 KB)
372 x 448 PIXEL下載

pic4_50.gif

pic4_50.gif (161.9 KB)
745 x 554 PIXEL下載

pic5_50.gif

pic5_50.gif (68.2 KB)
369 x 451 PIXEL下載

pic6_50.gif

pic6_50.gif (67.4 KB)
373 x 450 PIXEL下載

pic7_50.gif

pic7_50.gif (12.4 KB)
372 x 359 PIXEL下載

pic8_50.gif

pic8_50.gif (68.2 KB)
379 x 417 PIXEL下載

Next

pic9_50.gif

pic9_50.gif (26.2 KB)
225 x 359 PIXEL下載

pic10_50.gif

pic10_50.gif (33.4 KB)
334 x 290 PIXEL下載

pic11_50.gif

pic11_50.gif (47.3 KB)
372 x 332 PIXEL下載

pic13_50.gif

pic13_50.gif (45.2 KB)
366 x 299 PIXEL下載

pic14_50.gif

pic14_50.gif (55.7 KB)
385 x 410 PIXEL下載

pic15_50.gif

pic15_50.gif (51.8 KB)
294 x 421 PIXEL下載

next

pic16_50.gif

pic16_50.gif (24.3 KB)
247 x 437 PIXEL下載

pic17_50.gif

pic17_50.gif (30.8 KB)
250 x 385 PIXEL下載

pic18_50.gif

pic18_50.gif (30.8 KB)
255 x 388 PIXEL下載

pic19_50.gif

pic19_50.gif (29.7 KB)
256 x 437 PIXEL下載

pic20_50.gif

pic20_50.gif (40.8 KB)
251 x 517 PIXEL下載

pic21_50.gif

pic21_50.gif (38.8 KB)
331 x 399 PIXEL下載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新主題 | 舊主題>>
娛樂滿紛 26FUN » 吹水版 » [CHECSS仔的歷史研討站]-有趣歷史收集處[+左]

重要聲明:26fun.com為一個討論區服務網站。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26fun.com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26fun.com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